今年是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的40周年,由蒋钦民导演,秦昊、倍赏千惠子等主演的合拍片《初到东京》也即将上映。
即使不说影片从构思到正式的开机完成前前后后经历了二十年,影片也以一种比较温情的方式传达出当下合拍片的情感基调,且成为了献礼片……而回顾这数十年的中日合拍片的历史,更是可以说蒋钦民导演是这类合拍片里的新世纪代表者。
初遇:作品数量少,影响广(1972-1992年)尽管中日的邦交恢复正常化是在1972年,但因为当时的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及政治因素,两国之间的合拍片,则要等到八十年代初才正式的开始,且合拍的影片数量不多,但是影响比较广泛。
直至今天还让很多人记得的,大概是那部由段吉顺与佐藤纯弥合导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吧,影片作为献礼中日邦交十周年的影片上映,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况易山和松波两个围棋家庭在三十年间的沧桑变故,反映了日本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和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真挚友谊。
影片制作精良、立意深远,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引人深思。
中日两国的著名演员孙道临和三国连太郎在片中均有出色表演,将人物演活,支撑起整部作品的艺术构架。
该片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1983年加拿大第7届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
另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合拍片则是《敦煌》,是佐藤纯弥导演、西田敏行(《天国的车站》)主演的历史题材影片。
其根据井上靖的小说改编,并以非常认真、执着的态度在敦煌外郊修建了外景地,并耗资2亿元制作完成,使得全片成为一部厚重的史诗战争大片。
影片在当年获得了日本电影评论学会奖、《电影旬报》电影奖最佳新秀女演员奖(中川安奈)等。
不过,这最初的二十年里,更多是日本电影被引进到中国的大银幕上上映,如山田洋次导演的《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寅次郎的故事》,佐藤纯弥导演的《追捕》,熊井启导演的《望乡》、中村登导演的《生死恋》等,几乎都是当时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影片,高仓健、山口百惠等,也是家喻户晓。
挫折:边缘化(1993-2002年)而当时间进入了九十年代初,因为家庭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好莱坞引进大片的冲击等,中国的电影市场急剧化的萎缩,而也较少有日本电影被引进内地市场。
但这时期的中国电影,涌现了一群截然不同于上一代、上几代的“第六代”导演,他们以张元、娄烨、管虎等位代表,并从八十年代的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为代表的第五代里突围而出,就如北大教授戴锦华所说,他们是“为八十年代喧沸的主流文化所遮蔽的一处边缘的显影,或是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震荡中被放逐到边缘的文化力量与文化边缘人汇聚开始的一次朝向中心的文化进军”。
不过因为种种缘故,他们当中的不少电影人,都被排斥在主流电影之外,而成为了“地下电影”、“海外影展电影”的象征。
而海外影展带来的一个结果,则是这些第六代导演从海外得到融资而支持新作。
最典型的是贾樟柯导演的《站台》,“在拍摄《小武》之前已经有了《站台》的剧本,那时候是1996年”、“我始终认为《站台》和《小武》是联在一起的双联画,《小武》是《站台》的后续,而《站台》是《小武》的出处”,只是因为资金等原因而先制作了《小武》,并因为《小武》的成功而促进了海外融资,包括香港、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其中来自日本的资金是北野武的公司,并由市山尚三负责,而在随后的《任逍遥》、《世界》等贾樟柯的影片里,也都有来自于日本的资金。
另外,这时期虽然还有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歌执导的中日合拍片《荆轲刺秦王》等,但这些影片几乎都没有取得好的票房与口碑,在无形中被边缘化。
发展:多元化(2003年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急剧发展,既有随着《英雄》的市场化与高票房带来的电影市场的扩张,也有银幕数量在市场化下增长至将近一万块,而合拍片也相比九十年代中后期时有明显的政策导向的变化,最明显的便是香港与内地合拍片逐渐成为了市场的主流,包括在合拍片的数量上,另外再加上一部分中日、中美等合拍片。
这时期的合拍片在类型上已经多元化的发展。
古装动作大片是合拍的主流,自然也体现在中日合拍片里,如吴宇森导演的《赤壁》、张之亮导演的《墨攻》、李仁港导演的《见龙卸甲》等,都属于冷兵器时代的古装动作大片,其中《赤壁》上下集在日本市场甚至取得一共超过100亿日元的票房,而挤进了票房榜前十名。
另一种主要类型则是现代都市爱情片。
相比起古装动作片,现代都市爱情片显然是投资更小些,也更加容易表现年轻人的生活而赢得观众的共鸣(像滕华弢导演的《失恋33天》、钮承泽导演的《爱》等,都是现代都市爱情片,而在年轻观众中赢得共鸣与话题),这样无形中也会降低投资的风险。
如张一白导演的《夜·上海》、霍建起导演的《台北飘雪》等,这些影片都是以现代化的爱情作为切入,前者还将日本演员扮演的角色作为主角。
而剧情片就更多,像张艺谋导演的《千里走单骑》、金琛导演的《凤凰》等,就连中国电影里较少出现的科幻片类型,也有中日合拍的作品,如陈凯歌的《无极》。
如果从导演的作品来看,一度在日本跟随着今村昌平学习电影制作的蒋钦民,则可以说是“中日合拍片第一人”——蒋钦民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葵花劫》,便是由平田满、绪形直人、王学圻等主演的抗战背景的作品,影片还着重刻画了战争状态下的人物的悲剧命运;《纯爱》也是中日合拍片,同样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一个日本女子滞留在中国后,因为自己的爱心与真情而作出了常人难以决定的选择,并谱写了一曲超越战争灾难、彰显人性光芒的赞歌。
而如今的这部即将上映的《初到东京》,更是将导演二十年前刚到东京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影片当中,整体基调则同样是以中日之间的温情为主,带出人性的丝丝许许的美好情绪……在接下来的第五个“十年”,期待着中日合拍片出现更多更好的作品!
唯一的看点是倍赏千惠子,但一个演员无法救活一部戏。
观片后的观众提问都无从问起。
一部不知何故要拍的戏,一部拼凑的戏,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情节似乎都不完整,一头雾水,如果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就表达,最后的结果也就是这样了。
一盘散沙之中着力装饰着几个装饰物,来看一局棋,看两个美女,看一朵樱花。
电影《初到东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倍赏千惠子和张均甯两位女演员。
倍赏千惠子是日本老牌明星了,以前在山田洋次的作品中经常看到她的身影,如《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家族》等。
当然最经典的要数《寅次郎的故事》。
在这个日本拍摄最多、也可称为世界之最的系列电影中,倍赏千惠子扮演了男主角寅次郎的妹妹阿樱。
她身上集中了亚洲女性的各种传统美德,善良、勤劳、质朴、坚韧,“樱花”这个名字就足可见导演对她的厚爱和寄托了。
这部《初到东京》里,她演绎了一位隐匿在尘世中的老太太,不起眼的外表下原来是一个围棋高手。
倍赏还是一如既往的淡定从容,尽管一副山村农妇的打扮,还是掩饰不住围棋世家的高贵气质。
银幕上她的脸最具有说服力,她最大的魅力就是亲近感,和观众之间零距离,不论演什么都叫人信服,一如她在山田洋次庶民电影中的那些经典形象。
另一位女演员张均甯演技并无太大突破,人物形象模糊,但她的服装打扮和娇美外形很令人难忘。
她走的是时下流行的“森女系”路线,“就像从森林中走出来的女孩”一样,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和电影所着力描摹的山水灵秀融为一体。
电影中她几次出场、几身装扮都夺人眼球。
清新素雅的妆容,宽沿花草帽,黑色披肩长发、休闲的白衬衫、淡色牛仔或者麻质连衣裙、平跟鞋……舒适而随意的穿搭,扑鼻而来温柔安静的气质,忧郁中又带着三分甜美,很似现代版的林黛玉。
女演员的气质和电影本身的气质相得益彰。
和时下流行的很多快节奏、喧嚣躁动、强情节的电影不同,《初到东京》一听片名就让人情绪放缓,让人关注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冲突。
东京繁华的现代都市景象并没有太多的涉及,倒是千叶的田园美景叫人心旷神怡。
导演蒋钦民是湖南人,搞文学出身,曾经迷恋沈从文,又在日本留过学。
所以拍电影时,不免受到沈从文作品风格和日本电影的影响,电影风格偏向于诗化和散文化,与最流行的好莱坞式的情节剧风格迥异。
从事文学创作时,他追求“心的灵气、文字的灵气、山水的灵气”,执导电影时,他也试图用画面从大自然中提取灵气,摈弃各种浮夸的渲染,追求返璞归真的效果。
演员表演是克制的,关于各个人物的命运也是一些断片,在前因后果的交待中,导演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用了很多留白。
个人感觉有一些细节处理不够娴熟,造成了某些剧情发展的不连贯。
比如中泉英雄扮演的孙子翔一和五十岚婆婆之间的过节,翔一为什么突然放弃了围棋而成了街头小混混,这种心理转变电影好像并没有说得很清楚。
也许导演并不在乎吧,就是要追求年轻人那种“无因的叛逆”。
结尾孙子翔一死了,五十岚婆婆家族的围棋之道却并没有断裂,在一个异国的年轻人身上得到传承。
这让我想到中国的古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只是电影把它上升到一种国际主义的高度了。
如果厌倦了狂轰滥炸、血腥暴力的电影,厌倦了都市生活的紧张压力,《初到东京》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里里外外它都显得低碳环保,够简单、够直率、够宁静。
画面定格在1小时15分14秒,翔一扭曲纠结的表情映在屏幕上时,他一直在做一个艰难的选择,虽然他现在的内心备受煎熬。
看到这个时候我没有太大的动力往下看了,写一些文字记录下什么,谈一下我的看法。
这是一部走典型的日本学院派风格路线的电影,很平淡的叙事风格把若干人物,事件串联一起,这仿佛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每一个微小的镜头组成一个庞大的世界,最终导演会告诉我们一个方向,往前走,你就会看到你要的风景。
蒋导曾留学日本,在电影手法的运用,镜头的转移,剧情的过度,人物的矛盾,高超低潮地处理肯定都有自己的认识。
但此作品着实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一部好的作品可以从镜头的剪辑看出。
此片镜头零散过头了,每个镜头到最后的表达画面太无力。
简单来说,导演过于集中在镜头中微小事物的延生,然后突然断掉,切下一个,很多画面就突然断掉然后换了新的事物。
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好,这些细节毫无例外会对人物的性格,事情的交代有很好的铺垫,但过于频繁的使用让人觉得太过刻意,变得很矫情,没有力量,叙事会大打折扣,让人感觉无中生有,也不知道你到底要干嘛。
有个片段,主人公打电话,镜头慢慢切向繁华的大街,这很简单衬托的是身在异地的一个人的孤独,他的环境以及他可能会发生的心理活动的描述。
但是这个镜头电影中的处理太呆板了,就像后来好多这种镜头。
好低调的一部电影啊,今天第一次在QQ上看到这部电影图片,因为名字,又是秦昊主演的。
就来豆瓣查了下,居然还有田原!!!
我高中时候超级喜欢过跳房子啊。
决定肯定要看。
现在看完了,我想说的是,这到底演的是什么啊。
尤其最后20几分钟看的我好痛苦啊,硬逼着自己看完的,第一次写这个。
好多疑问啊。
前面看的还挺喜欢的,虽然剧情有点蠢,但是意外觉得翔一好帅啊,也就看的津津有味。
开始觉得不对劲是:张钧甯去劝翔一去乡下的医院治伤。
但是翔一不去赶她走她不走,翔一就用拳头捶自己的伤口。
张钧甯就哭着跑出去蹲着地上哭,是的,在下小雨。
秦昊果然出来送伞,然后张钧甯讲的第一句话是:我从来就没见过比他还要固执的人,他就拜托你了。
然后我就把这当基片看了。
1、秦昊和卖菜老奶奶(后来放大招,是围棋高手)和翔一成为朋友,勉强可以说的过去。
翔一满身是血的来找他,说他杀了人,可到底是为什么啊,又像是美容店的合约什么的,又像情杀。。。
2、杀了人吓的躲在秦昊那,可完全没有警察在找他。
只是他一厢情愿的不敢去医院,但是可以去保龄球馆,而且就遇上了打他的那群人,而且他捂着伤口都可以甩掉他们。。。
3、最后上字幕时看到田原的名字,才又想起她来。
演旅馆的前台,给秦昊做爱心便当,追问秦昊为什么躲着他被亲了,说:其实我是中国人,再见。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导演您是蠢的吗?
4、主线好像就是秦昊参加这个业余围棋电视比赛,为了这个老奶奶还帮他走后门。
话说,刘吉和吉流在中国要怎么被搞错啊,还经常搞错,经常你妹啊。
5、翔一拿着棋子看他在电视上决赛时,我就知道。
果然倒下了。。。
6、老奶奶说翔一去长野老家疗养了,后来又给张钧甯骨灰????????????????
看的我莫名其妙???????
7、然后由张钧甯来告诉他翔一死了,而且由张钧甯来交代老奶奶的故事背景啊。
为毛啊为毛啊??????
8、还来个人鬼情未了下完那盘棋,然后秦昊还在那哭但是又哭不出来。。。。。
9、一年后老奶奶还骗秦昊说翔一在老家祝福他,所以老奶奶也觉得他们才是真爱啊啊啊啊啊啊10、我应该看到80分钟就不看的《恋空》依然是最讨厌的电影
作为近年来少有的以围棋为载体的电影,近期上映的中日合拍片《初到东京》已经成为围棋界热议的一个话题。
事实上,《初到东京》讲述的是一个情感故事,也是一个围棋故事。
说它是情感故事,是因为在电影中围棋只是情节发展的一个媒介,而非故事主题;说它是围棋故事,则是因为如果将这个媒介换成别的东西,故事不仅根本无法进行,更失去了电影所倾注的灵魂。
故事从一个中国人初到东京的经历讲起,举目无亲,而又不知前途所寄的年轻人,怎样排遣去国怀乡的苦楚?
他所擅长的围棋从他踏上日本国土的第一天起就给了他机会,凭借散落在地上的棋子,他被五十岚大娘推荐,找到了临时的工作(这个偶遇似可印证日本的一句谚语:“下围棋的没有坏人”)。
故事因而铺叙开来,通过五十岚大娘,主人公吉流结识了她的孙子翔一,经历患难成为朋友,二人的真正内心交集也是从一次私下对弈开始。
后来吉流参加日本业余围棋比赛,渐渐知道了五十岚家族的辉煌与隐情。
最终还是通过围棋,他找到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为得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
由此即知,围棋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
电影赋予主人公倔强固执(五十岚祖孙亦是如此)的性格,这正是大多数围棋人共有的个性。
无论是围棋铸就性格,还是性格接近围棋,二者的相辅相成最终汇聚成电影结尾的精神力量,都可谓水到渠成。
无论多艰难的时刻,主人公都不忘把棋盘棋子带在身边。
凭借围棋,主人公也受益良多。
这是事实,围棋的确具备在艰苦时期使人忘忧的功能。
在语言交流有一些难度的情况下,被称为“手谈”的围棋,也能够跨越民族语言的界限,从而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电影因为彻底的文艺气质与浓厚的日本风格,让普通的中国观众接受起来颇有些障碍。
习惯了商业大片狂轰滥炸的中国观众们,对电影故事的高要求已经到了近乎挑剔的地步,导演在十余年前写好的剧本,在故事性上难免受到“单薄”的苛责。
或许就整个电影生产环节而言,《初到东京》在上映前所做的宣发工作也不到位(固然在围棋圈内制造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中国棋迷对时效新闻的接收速度与购买力都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在很多院线遭受了“一日游”的惨淡境遇。
不过就眼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连老前辈秦汉主演的《柳如是》都无法避免一日下线,影响力与知名度都远逊于秦汉的本片主演秦昊想在这个只认大牌的市场上抢占份额,就更加困难了。
尽管最终呈现给观众的电影成片,处在了既非纯粹的文艺片(也就无法得到同为中日合拍、田壮壮导演的《吴清源》的历史地位),又非纯粹的商业片(虽然导演在某些情节上明显在向商业靠拢)的尴尬位置,但电影在音乐与剪辑两个环节上,做到了目前百分之九十的中国电影不能做到的优秀程度(这也是部分地受到了日本电影工业的影响)。
更值得围棋人钦佩的是,虽然电影为受众考虑,已经简化了围棋在观感上的接受难度,但《初到东京》的主创仍然在许多细节上做到了精益求精。
这是太多使用围棋作为影视道具,而又完全粗制滥造,“乱摆围棋”的影视剧所不能及的。
片中有三个点饶有意味,吉流在片中两次对局时因为集中精力思考而滴下鼻血,这是向吴-木谷镰仓十番棋致敬;片中日本棋院理事长姓“加藤”,这是向2004年去世的前日本棋院理事长加藤正夫致敬;片中吉流在业余棋赛决赛中的对手名“秀树”,这是武宫正树几十年前夺得本因坊后改的名。
结尾字幕打出了参与电影制作的围棋指导:久保秀夫、武宫阳光、孔令文、大桥拓文、马场智弓、小川诚子(特别担任饰演五十岚大娘的倍赏千惠子对局时的替身),这些都是在日本棋界颇有名气的职业棋手,电影主创所付出的诚意,由此可见一斑。
刚开始看到这电影的图标以为是小清新,看到电影名,以为写得是主角到东京然后发展了一段恋情故事。
结果看了一两个小时完全没看懂,正在我茫然的时候影片戛然而止,让我目瞪口呆,原来烂片是不分国籍的。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到公司了,赶紧上豆瓣,因为豆瓣在我眼里是比较专业的,以前有些电影没怎么看懂到了豆瓣看了影迷们一番评论恍然大悟。
结果没想到的是这个电影评分如此之高,一大堆人写了长篇大论的影评,基本都是赞美认同,却没有一个人写这部片到底讲了些什么,我不知道那些给好评的人他们看懂没。
我觉得上面有个网友说得对,这纯粹是亲日分子的春梦,我觉得也是,男主在日本,经常告诉别人自己是中国人,但是却没有收到一点异样眼光,不管找工作还是参加围棋,竟然没有受到一点点不公平待遇,这正常吗?
是不是文艺得太过了?
大家可参考新宿事件、北京人在纽约。
前天看了郭天王的罪与罚,看完简直震惊,觉得这是难得一见的好片,结果到豆瓣却看到各种差评。
豆瓣还能信吗?
说实在的,在观看《初到东京》之前,我对有关中国导演拍摄日本相关的电影多少有些遗憾,这遗憾更多是因为创作者的偏见的缘故,他们早在潜移默化间都情不自禁地带上了有色眼镜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愿意理智客观地去研究日本人的实际生活以及这个民族的性格。
因为缺乏更多的了解,加之两国政府及民众彼此间复杂的难以完整去描述的微妙关系,导致中国导演创作的影视作品一旦故事或题材与日本有关,大多数作品都会有一个很明显和共同的标签:偏见、误会。
历史的原因相信国人大多不陌生,而现实的日本民众的生活种种,我们了解的更多都只是局部,或被有意无意放大缩小的局部。
但,我认为,激烈的对抗或仇恨只是戏剧冲突最低级的表达方式,而高明的影视作品往往不屑如此。
只知道表达仇恨于对抗的创作者,其实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积累的缺失以及狭隘导致,这样的人其实是完全不懂得什么的爱的,强调和沉湎于仇恨表达的同时,其实是在曝晒内心的自卑。
一个只记得仇恨的民族,也是不可救药的民族。
从这一角度而言,旅日多年的蒋钦民导演对于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了解更加完整和客观得多。
《初到东京》所表达和呈现的故事本身,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影响,用平等、平和的视觉,讲述了中日两个国家民众交往的生活场景。
尽管电影中没有直接的文化差异的剧烈碰撞或冲突,但却是通过分属两国的主角的生活细节将这种文化差异巧妙地呈现出来。
我相信,影片创作动机来自导演自身的体验,否则他也不会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寻找机会去完成这部电影。
《初到东京》的一干主演中,我最推崇的倍赏千恵子,她在本片里饰演的是一个性格倔强坚定的老太太,我只能表演完美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日本殿堂级的表演艺术家,她主演的《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车站》等经典影视作品,不但影响了中国几代观众,至今仍为不少影迷所津津乐道。
看影片时,我想起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所著的《菊与刀》一书,对照着电影《初到东京》,其实能给人不少启示和思考,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何时能让普通民众间能像你来我往如相互串门呢?
我欣赏《初到东京》的地方,也正是基于创作者开放的创作立场。
如此周折最终成片,实属不易,但同时要指出的是,导演过多出于商业的考量而在剧情上增加的枝节,这样的调整增加了不少利于售卖的噱头,却也让叙事结构变得有些凌乱。
其实,真的可以更纯粹些的。
(文:郎启波)
想起个很高的立意,无奈软肋的剧情和部分的演技,主演是谁我有点模糊了或许五十岚大娘才是主演吧,其实完全可以不用秦昊的中国人形象和中国元素,反而强加的文化因素让片子显得不伦不类,田原的友情出演更是让我摸不着这个形象设定的意义,最后她的那句我是中国人更是让我懵的不行。
对于围棋信仰和日本人性格刻画我觉得没有问题,如果能把强加的文化和政治因素的部分分一点给秦昊和田园的感情戏我想电影效果会好点。
导演应该是个文艺的人,电影的背景效果和场景设定还是有满满的民风气息,导演可能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无奈电影时间太短只好一股脑的都加了进去吧。
能看到都是巧合,去影院看晚秋,票已售完,只得将就。
但我相信每一个作品都不会是废物,当然还包括很多没出版的。
故事和中国关系不大,也无关多少围棋与张鋆宁。
讲的是一个女人绝世而独立的故事,一个日本围棋世家的没落,不是无才,而是,一个个离世。
故事切入点很独特,甚至都独特得难以置信,算励志吧,与爱情无关,与友谊与亲情有点关系,有特长,你总会发光的!!!
初到东京,发现其实东京挺热的。
偏见被彻底击败
故事平铺直叙但是情感很细腻. 倍赏千惠子太美丽. 只是会想, 要赔上性命的固执真的有必要坚持吗?
除了倍赏千惠子的表演可圈可点,其余皆为浮云。把秦昊拍丑了,把田原拍老了,把中泉英雄虐死了,把张钧甯整面瘫了。
卡司太强大,倍赏千惠子绝对戏骨。
主要还是老太太的精神与气质打动了我……
哇哈哈哈哈哈~我参与拍摄的电影!!!!!
如果拍成像一部励志青春各种恋爱体电视剧,分会高一些。
初到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围棋青年
蒋钦民不愧为中日合拍片第一人这个称号。功力很深。至今其仍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里最能贯通中日两国文化的一位。本片为其做出的商业类型片尝试,但很明显,它既不商业,也不类型,融入了导演早年留学日本的亲身经历,有着鲜明的作者印记。我很喜欢。秦昊的表演很走心,看得出来做了不少功课。倍赏千惠子自然不用多说,各位演员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老太太很有气质 目光既坚定又温柔呢 日本电影的气息
套路太老套,没啥深刻的新意。不过日本城市和郊区的风光值得流连。
唯一高大上的意义就是:主动了解岛国
挺喜欢这种电影的,可惜后面有的逻辑不通,受伤不去医院,就等死?也是无语!
基础分一分,千惠子老师加一分,中国演员的日语听着累得慌
因为音乐的关系,纯粹抽离出情绪也是可以的。对张钧甯老师与田原老师的爱又多了几分
秦昊不是演技很好的吗?!
培养亲人成才是责任上的功德;培养别国人成才才是大爱的功德。8
中国围棋天才到日本留学结识日本围棋世家老太
剧情和情感一样生硬,配乐还成,题目什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