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声小,舒缓,音效声次之,旁白最大,时间切换,人物只露脸不说话。
他们在啤酒馆争论无聊之事,为的是让啤酒更加可口。
【这里确实把时间延长了,捕捉到了某种人人皆有却不可言说的下午,捷克新浪潮的活儿。
】云杉倒在她的身后。
【我也渴望慢慢褪去她的衣衫,即使用目光脱也好。
】在她的裸体上摆满了花。
角色做出的反常之事——将饮料倒入自己的衣服之中,并结账,为的是维护自己喜爱的服务生。
洗脸的时候年华老去。
把招妓拍的这么可爱还是头一回见到。
48:48——玉体横陈身子上的果蔬菜肴,性癖好也可以是可爱的,而不是阴暗的。
幽默与童话无处不在,每次出了事就离开。
过去与现在,到底那边才是真实,是用语言强调,还是用别的技法来证明。
在工作的每个阶段,跳脱出时代,只传授主角生财之道的那个角色,藏着极强的后设性,如同幽灵一般。
饭店内,一边在交谈着战争之时的赚钱方法,另一边却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大吵大闹。
那种30年代的法国乐与爵士乐的混淆体真实适合一切画面,在房内开枪打雕像的最终结局果然是打了自己。
拍打飞机的方法也是我见过最好的……当回到和平饭店的时候,真是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工整,这也拍的太工整了。
这部电影中所有的回忆画面一直维持着一种暖黄色。
而男主演本身长的也是小巧,精灵感。
初看时,只觉得是一部节奏轻松的喜剧而已,所体会到的是一种滑稽的讽刺。
最喜欢的几个画面包括但不限于:妖娆的躺在地上慢慢的排纸币;每次男主把零钱偷偷撒掉后,其他人的反应。
而电影的后半段,加入政治元素后,成为了一种诡异的讽刺。
画面却依旧暖色调,有几处甚至有了类似罗马神话的画面。
暖黄的色调加强了这种不真实感。
结局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让人嘴边始终挂着一抹冷笑。
赫拉巴尔和昆德拉不同,后者是徜徉在巴黎的咖啡馆和公寓里的,而前者是在垃圾处理站、钢铁厂和森林磨练出来的。
对赫拉巴尔,我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他的文学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极其有生命力,但这种生命力不是神神鬼鬼,也不是没有文化,他读书很多,尤其喜爱《圣经》《老子》和法语的文学。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
根据片名来想象,应该是衣香鬓影、觥筹交错,大家互相说着俏皮的话,贵妇伯爵们优雅休闲地进行交流的宫廷戏。
我错了。
这部电影不过是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一个普通的捷克人,在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捷克前后的生活轨迹。
迪特,小个子服务生,样貌英俊,头脑灵活,一心一意要往上爬。
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不够好,也不算坏,精明能干,但又有些小滑头。
他在酒吧里兴致勃勃地当服务员,腰杆挺得笔直,状态饱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有的机灵劲儿全都使出来。
此时在他的眼中,世界是一条通途,如果他努力,必可达到成为百万富豪的宏愿。
事实上,他也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和运气,从酒吧服务生做到布拉格最大的巴黎酒店的首席服务生,向他心目充满着金钱和美女的理想生活靠拢。
一直到此,电影仍是波澜不惊,一个又一个琐碎的镜头。
直到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捷克。
镜头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展现战争的血雨腥风,依然是戏谑的风格,不动声色的讽刺,不动声色的残忍。
一个民族的坚强和苦难全都在不动声色中勾勒出来了。
迪特仍然以一个底层小人物的机灵,自愿地与德国人靠近,和德国姑娘结婚。
小人物慢慢地向自己的梦想接近,可是,当他实现了自己梦想的时候,他却又阴差阳错地失去。
小人物的一生,有过努力,有过自大狂妄,但也有挣扎——当他追着火车想把面包递给犹太商人的时候,当他发现赤身裸体的金发美女不过把他当小餐桌的时候,他终究发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仍是渴望着除了金钱美女以外的东西。
影片最后,迪特对着镜子回首自己的一生,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达成一致,他终于接受了自己,不再挣扎,不再幻想。
世界平静下来了。
这不是让人心情愉快的电影,但这是让人难以释怀的电影。
它并没有鞭笞人性丑恶的一面,而只是赤裸裸地摊开来放到我们面前,看,事实就是这样。
整部电影的叙事语调很平缓,不渲染,不自怜,镜头带着一些小小的戏谑和荒诞,情绪都是轻描淡写带过。
所有的这些平缓,慢慢地聚成了不动声色的悲凉。
小人物的一生如此,国家的命运如此。
虽然平静了,但终难抹去悲凉的底色。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要严重推荐一下的电影,基本没有看过捷克的电影,小时候非常喜欢捷克的动画片《鼹鼠的故事》。
这电影当然和动画片没有可比性,但是真得相当好看,并不是因为电影里面不时会有大量的暴露镜头出现,这片子里面没有美女基本,也不属于情色片,电影封套上的裸女们纯属于哗众取宠。
电影从一个老人的大赦开始,独自一人开始新的生活,无聊的时候难免会回忆年轻时的那些美丽。
从一开始被雨水淋湿的妓女来到店里,他去妓院去找那个姑娘买春那时候电影变得好看起来,主角的话不多,样貌不出众,还是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影片跟着他的回忆,一点一点地把他年轻时的经历甚至可以说奇遇慢慢呈现给观众。
充满了喜剧色彩,强烈推荐。
年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像扬•迪特一样,打扫一间无聊的旧房子,然后在某个下午,太阳懒懒得的穿过窗户,你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眯着眼睛,慢慢的喝着啤酒,缅怀你一生所经历过的那段时光。
只是可惜,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大概都没有这样精彩而值得回味的人生可以这样追忆。
这是一部来源于捷克的电影,他荒诞却真实,虚情且有真意,用短短一百多分钟迅速扫描了一个人的一生。
扬•迪特,那个怪怪笑容的男孩,喜欢把硬币丢在地上看别人的反应,喜欢通过酒杯来观察另一些人的人性,喜欢立志,并且不断追逐,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清晰的特质,他是一个懂得人的人。
他的经历特别像我们这些从事广告的流浪者,不停的穿梭的不同的公司。
从开始到最后,因为相同的理由进入,因为不同的理由离开。
从一个小小的服务员开始,做到了最好的领班。
他是不是像极了年轻时候的我们,为了一些当时看起来的NB理想,放弃了很多,拼命努力,拼命学习,充满热情,甚至不知道对错,如同在纳粹时候的扬•迪特,其实并不真的了解战争的含义,还是在为了那个单纯的理想而去努力。
他不坏,甚至有一点聪明过了头,但是傻的时候也一样的傻。
这是捷克大师伊利曼佐年近70之时的作品,它总是让我想起库布里克的最后一部电影“大开眼界”,因为当你成为大师的时候,年近老迈的时候并不是去缅怀什么,而是超越自我,这是一件真正令人敬佩的事情。
如果有一个人,三十多岁,说要超越自己,你觉得他其实就是一个SB,但当一个70岁的老年人做了这种行动之后,你真正能够发自内心的敬佩。
其实这部电影的名字,讲的应该是另外一个人,就是巴黎饭店当时的最高领班。
但是抱歉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他是一个看起来完美的人,精通各过语言,了解每个客人的需求,在纳粹入侵的时候,桀骜不逊,誓不低头。
而且他是真正的服侍过英国国王的服务者,而扬•迪特不过是非洲王子授予的勋章。
但是恰恰是扬•迪特的不完美,他才像极了我们自己。
那个最好的服务领班经理,是理想化身,不够真实。
而扬•迪特,甚至是小聪明,都让我们看到了愚蠢的自己。
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于那些社会主义的细节记得如此清晰,这部电影在反映这个时代特征的时候,恍然间看到了“再见列宁”以及“窃听风暴”,当有一天,你坐在家中的时候,忽然间一些人冲进你家告诉你,你的财产不属于你自己,属于人民的时候,你会不会也一样平静,因为确实已经没有了任何道理而言。
这个文章本来的题目应该是,那些曾经愚弄过我的时光,它让我如此清晰。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捷克)2006导演:杰里闵采尔影片的创意很高明,通透的将一个国家的民族之痛用最最草根的智慧予以展示。
一个小人物所经历的时代变迁,对应着整个民族的衰落,震撼得不得了。
更可贵的是,这个电影不是在如醉如痴的哭诉耻辱,不是在义愤填膺的追求理想,而是在运用人类大脑中永存的智慧在分析事情,在隐喻现实,在鞭打灵魂。
这个高点的强势力量使影片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小人物的乱世求生、小人物的灵魂回归中展示了整个民族衰亡的真实与无奈。
因而,影片基调所产生的冲击力完全在于这个故事的核心——餐厅服务员迪迪,这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小老百姓。
晚年的迪迪被发配到不毛之地苦役,清苦的环境曾经也是一派繁荣。
在这里的老人回忆着时代变迁、历史盘踞的整整一生。
按照迪迪的性格,于是我们发现,在一个普通人眼中的庞大历史是如何面对,如何经历的……。
年轻的迪迪有着异常不符合标准的身材和相貌,比芸芸众生还差一些,也有着比较他人更发达的智商和情商。
因而,迥异于世俗的这个小个体的生存能力和思维模式使这个家伙与众不同。
但他实在是太渺小了,依附于他人的生存定势以及小人物能够做到的人之常情要他看到的还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于是,这个不是民族英雄、不是救世主的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其实只能用八面玲珑来形容。
一个八面玲珑的草根从站台小贩发家,借着察言观色的灵巧发达到“百万富翁”。
这种经营性的个体发展并没有证实这个小男人是个利欲熏心的投机分子。
相反,在大众的观感中,迪迪是一个一心向善的人。
他的向善代表了贫苦老百姓的一生夙愿,赚到钱,过好日子。
在迪迪将价值连城的邮票随风飞逝之前,他总是可以将金钱、美色以及权利处理到为自己服务。
这些时候,他没有爱、没有情、没有什么人性的观念在支撑,有的仅仅是赚取钱财的取之有道。
于是,从小贩、街头咖啡厅、富翁俱乐部、国家级餐厅到纳粹生育中心,都有他用聪明换取的金钱和声誉。
那时,他的夙愿是立志去作百万富翁。
迪迪在影片中一直在重复着他的游戏,将硬币丢到地上。
于是,那些小有钱财闲坐的咖啡厅座客、花费很多钱应酬的商人、根本不把钱当回事的官员都会撅着屁股去拣。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这些担当国家栋梁的人物的内心都是怎样的一种垃圾自我。
这些掌管国家财富的人们成就了自我的贪欲,也成就了迪迪的人生。
可是,捷克这个国家可能遭遇的民族性溃败是永世无法磨灭的。
德国人越来越近,有些我们自己曾经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意思。
人民在反抗,如高级侍者为代表的爱国者。
政府在妥协,用纪录片迷惑自己的无能。
终于,捷克变成了纳粹德国。
民族沦亡,国家沦陷,那个侍者用绅士的风范和高尚的风骨让人激动和崇拜。
迪迪一生中的女人缘毋须多说,但凡美女屡见不鲜。
从妓女到高级妓女,就是不见爱情,只有情爱。
所以,善良的迪迪路见不平救下德国小女人以后,这个青春健康的女性势必成为他的最爱。
而这个最爱,一心向着德国,一心向着纳粹政治,被洗脑,而且一直在认真的去洗迪迪的脑子。
可怜的迪迪的确是好人,为了爱义无反顾,用八百年没整明白的族谱换取纯种“良民”的身份,忘却了国家,被朋友们愚弄。
而作为无为的生存者,迪迪确实很聪明,已经聪明到将国家政治都在为自己服务的境界。
于是,观者看到了这个内心不安的小男人与纳粹小女人仪式化的做爱中希特勒那张丑陋的脸。
无法去回避这一幕带来的震撼和恶心。
老百姓就是这样在政治面前被同化,信仰坚定的扭曲人性。
这种可笑的定论在不可笑的年代很可笑。
然而,在那个年代之中,哪个人却不是那样呢?
不是身体力行,就是口是心非。
个体在体制面前,人性在政治面前,真实与荒诞却合而为一,不可否决,也不可撼动。
小女人义无反顾的去了苏联战场,临行前瞬间的人性回归也没有让迪迪得到真实的爱的滋润。
再见时,女人已经从内裤里掏邮票了。
这个转变让人感到悲痛和窃喜。
后来,女人死于非命,留下了邮票。
后来,迪迪成了梦想中的百万富翁。
再后来,他被带红箍的人们带进了监狱。
在狱中,迪迪终生希冀的同类们却不曾理睬过他。
导演杰里闵采尔在展示迪迪的回忆时,活灵活现的运用了诸如默片等风格化的影像,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实乃大师手笔。
在展示现实的影像中,深色系清冷的画面对应了人物的沧桑变迁。
这两种艺术手段活生生的将原著小说的味道更清晰的表现,一个活泼好动,一个深沉内敛。
一个人的青春和年迈,一个民族的曾经和现今都历历在目。
小人物迪迪的一生在历史沟壑中浮浮沉沉。
而影片及原作的命题——我曾经伺候过英国国王,就是一个小人物对于自我的一种评价,一个草根说我曾经如何如何的大众心态,而民族的沉浮则从这个小人物心中展现。
用小老百姓的善良幻化整个时代的变迁,《我曾经伺候过英国国王》这部理性与感性结合的完美电影展示了社会背景无声无息。
人性在升腾,在整合,在寻求突破和前行。
在这个刻意弱化社会、政治、体制的电影中,唯一可信的还是人性美的永恒,唯一可信的还是善良人性对于国家的关注和救赎。
而这部电影和原著小说的好看,还是在于用人类智慧高度反思人类的愚蠢,而不是更愚蠢的去继续什么。
“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
”另一句话也很经典,“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前个晚上,又看了一部赫拉巴尔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我发现我看过的捷克电影,几乎部部精彩。
一个简单的小人物奋斗故事,依然是二战前后到布拉格之春之间的时间为背景。
一个小个子靠小聪明、努力和运气,好不容易一点点从卖香肠的到饭店服务生到饭店首席服务生,被一个德国纳粹军人姑娘看上,成了她的丈夫,到成为百万富翁自己开饭店,却因为成了百万富翁而进了牢房。
离开监狱后,他又接下了一家废弃的小酒馆,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
情节很荒诞,不时让人发笑。
有几个有意思的片段:一个卖绞肉机的商人,喜欢把钱一张张地铺在房间的地板上,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币,自我陶醉。
在一家布拉格著名的豪华饭店,捷克将军在吃掉了N只火鸡,喝了N瓶酒,一夜玩了4个姑娘后,临走前结账。
将军不耐烦地听饭店经理说完一串账单后,拿出厚厚一堆钱,只用几张付了账单,剩下那堆钱,一张塞给了女服务员,又拿一张塞给了小个子,后来将军看看手上剩下厚厚一堆钱,干脆全部塞给了小个子,潇洒离去。
小个子是个浪漫男,每次和他心爱的妓院姑娘做爱,都要在姑娘的身体上布满鲜花和美食,从此轻易就俘获了姑娘的芳心。
这一幕床上浪漫很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的镜头。
看来男人都认为鲜花能取悦女人。
德国姑娘丽莎和小个子结婚后,为了响应希特勒号召,制造优等人种,有一天她说,今晚我很可能怀孕。
于是和小个子上床。
小个子忙乎的时候,丽莎两眼充满虔诚地紧盯着墙上的领袖画像。
忽然,丽莎的脸长出了胡子,变成了希特勒的脸,于是小个子颓然倒下。
当然,这仅仅是小个子的幻觉。
后来,豪华饭店成了德国人的优秀雅利安人种配种中心。
小个子的任务是把那些用来配种的姑娘们照顾好。
在她们面前,他根本不算个男人,姑娘们经常光着身子,在小个子面前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
光着身子的姑娘们的笑声,很是超现实。
到了交配的日子,披着白纱的姑娘们,穿着军装的男人们,一个个排好队,走进一间间房间,去完成元首布置的培育下一代的光荣任务,气氛蛮像是庄严的。
小个子靠丽莎从犹太人那儿搜来的邮票成了百万富翁,丽莎却死了。
小个子终于实现梦想开了家饭店。
他染上了卖绞肉机的商人的癖好,把纸币一张张地贴在墙上,几乎贴满了一整面墙,作为装饰。
有一天,小个子还在继续把钱贴上墙,来了两个带着社会主义红袖章的人。
告诉他,饭店的一切都归公了,他惊讶地问,我坐的这张椅子都不是我的了吗?
红袖章进一步告诉他,百万富翁们都抓进牢房了,小个子强调说,我也是百万富翁。
问,你有多少钱?
小个子答,我有1500万。
红袖章说,100万关一年,那你得坐15年的牢。
小个子进了牢房后,看见昔日的富翁们老老实实围坐在一起,埋头干扯松羽绒的活。
小个子也领了一袋,依然像从前当服务生时候那样,很谦卑地坐在了一旁。
赫拉巴尔真是个有意思的老头。
原来,捷克人比中国人更知道,如何穷开心
作为一名工科生,类似《巴黎拜金女》这样的片子是丝毫钩不起所谓看片快感的,工科生爱片第一名应该是《The Matrix》,第二名是Quentin Tarantino(我个人偏爱Pulp fiction,不过也有众多喜欢kill bill的)类似改编赫拉巴尔的片子也很容易成为新宠,因为戏内荒诞不经有了,时代变革有了,爱欲情也有了,通篇都是玩笑,却有点笑中带泪,却哭不出来,还憋得慌,工科生大概就是喜欢这种憋得慌得劲儿。
因为凡事都是客观的,都是物质的,都是可以解释的,憋得慌就解释了赫拉巴尔。
"Moje štěšti bylo vzdycky v tom, zě mě potkalo nějakě neštěsti."(——翻译:"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捷克大文豪赫拉巴尔的这部经典著作所改编的电影片头独白,我想把它作为这篇影评的开头,因为要形容这部经典影片,我实在想不出能比它更幽默、更风趣、更贴切的语句。
这两天看完这部电影其实纯属偶然,理由很简单,只因为看到它是06年捷克最佳获奖影片,并且参与了捷克申奥。
可看完之后,影片的水平出乎我意料之外,这部电影的魅力,远远超越了片名可能给你带来的"枯燥"感受。
在中国,很多人都知道捷克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可知道赫拉巴尔的人却很少,这也许跟捷克作为东欧小国的历史原因有关,《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从主角迪特的人生经历折射了捷克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状态。
看这部电影时,在你幽默欢笑之余,倾诉了捷克的历史,乃至半个欧洲的历史。
主角迪特是个不起眼的小个子饭店服务生,影片以半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他的一生。
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就是立志成为一名百万富翁,娶一个有钱的老婆,然后和她一起开一个旅馆酒店,享受有钱人的生活方式。
一次又一次的倒霉,却带来机缘巧合的机会,他的精明让他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所辗转的酒店旅馆的档次也越来越高,最后来到了布拉格最奢华的巴黎饭店。
在那里,他从领班斯希凡克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什么他那么精通待客之道,因为他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他的聪明,成为首席服务生,并且在非洲小国易索比亚访问捷克的时候,作为出色的接待,得到了易索比亚国王的授勋。
诙谐、揶揄、调侃的剧本,再加上主演Ivan Barnev惟妙惟肖的幽默演出,看到这些你没法不让你两边的嘴角上扬。
二战爆发了,捷克作为德国的邻国,放弃了抵抗,捷克领袖广播给民众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捷克人不打仗”。
于是大量领土被割让给德国人,布拉格最繁华的巴黎饭店也变了,饭店里的有钱人,逐渐被德国军官及高层所取代。
捷克的民众反德情绪高涨,可都无能为力。
但就是在这种变化莫测的局势下,迪特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成为有钱人,同时不忘记对女人和金钱的追逐。
他遇见了德国女教师Liza,并坠入爱河,可因为Liza是个很偏执的纳粹热血份子,认为应该保持日耳曼民族高贵的优良血统,滑稽而又可笑的理由塑造了这样一个俏皮可爱的妙龄女郎,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种种阻碍,可最后她还是嫁给了斯拉夫血统的迪特,也许这正是大师赫拉巴尔的意图,告诉人们,即使面对战争,爱情仍无国界。
在Liza的帮助下,迪特成就了梦想,通过犹太人的邮票成为了有钱人,可德国那时也已开始衰败,心爱的Liza因为德国轰炸过的酒店坍塌而死去。
战争结束了,剩下的就是战后重建。
迪特有了自己的酒店,却被所谓的捷克共和国夺走,并且由于坚持认为自己是有钱人,导致入狱服刑15年。
整个电影我都是带着微笑看完的,可看到这里我很悲伤,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无奈。
我们又何尝不像迪特一样?
我们追求金钱、女人、还有所谓的信仰,可上帝往往总会跟我们开一个同样无奈的玩笑。
迪特经历过好几个女人,雅露卡什、女佣凡达、还有巴黎饭店的尤琳卡,她们跟迪特一起的过程里,始终维护着迪特,虽然说不上是爱,但就是那种感觉,幽默之余,意味深长。
最后遇见生命中的女人,Liza,我相信尽管她是德国人,迪特也会深爱着她,哪怕她是一名希特勒狂热份子,哪怕在她死去时迪特并没有流泪。
导演Jirí Menzel是优秀的,因为我觉得他很好的演绎这部奢华的文学著作,小服务员的一生,不仅仅从侧面讽刺了金钱和权力,也展现了人类在战争和历史变迁面前的弱小。
整部影片拍摄的手法也很独到,说不出感觉的光影魅力同样给我带了视觉和心理的满足。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
"这一切,那么荒诞,而又那么真实。
文不对题
只有调度看得出导演高度的专业性和生活观察力(加一星),其余都很匠气,没了生猛。导演昔日的灵感和手艺,如今都成了博“游客”一乐的杂耍把戏——让人想到《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或《邪不压正》这类充满自我异域风情、观众讨好型幽默的“东欧好莱坞”(在“士大夫”和“韦斯安德森”之间犹豫不决);同时,把观看外国片、历史片、喜剧片视作景区旅游、受教育的外地游客型观众也确实多,他们笑得最欢,因为面对导演设计的每一个梗他们都知道正确答案。
吉尔布拉斯+活着
重新静下心来看的片,没有快进哦!
错过可惜。美好的幽默感和美丽的姑娘们。
喜剧歧视症无可救药,突然就想起一台词:爱的对立面是什么?是恨。不,是没感觉——除非是《美丽人生》那个级别
超棒的片!抛向天空的几枚硬币,落地后就能令人丑态百出,皆因一个“贪”字。好汉必提当年勇!跟随男主的回忆,布拉格富人们活色生香、奢侈糜烂的生活呈现眼前,片子里的女子都太美了,路人美得都秒杀众好莱坞女星。男主为每一个和他睡过的女子用不同的东西装饰裸体,高举镜子让女子欣赏,真有创意!
为了那点醋包了个难吃的饺子……一段又一段一段没啥意思又重复的登味故事
小人物的有趣
真的很超现实的一部片子。纳粹的、德意志、捷克名族意识。最终,梦想照进现实
“一个人最有人性的时刻就是遭遇意外的时候,是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也是属于年轻时会很喜欢现在看略无趣的那一类电影(想看11年后看过)//第一部门泽尔
最后那段就是翻版中国阿,那年代的姑娘们、衣服们美不胜收。还有,想看猥琐男什么样,请看该片
wirklich?
镜头语言不错,但是用令人生厌的恶趣味和喜剧减弱了战争的冲击,有一种“前线战死沙场,后方仍在享受性爱”的恶心之感。荒诞用错了地方,侮辱历史无疑。
当喜剧片看还是挺有意思的,就是登味太重了,女性在电影里完全是玩物般的存在
很文学化
F071
所谓幸福,不是富足而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所谓富有,不是口袋里有多少钞票,而是钞票能换来什么。有智慧和幽默,有荒诞和魔幻,有些段落仿佛梦境。
写阶级腐朽是富老爷们日夜宣淫,写侵略者种族论是纯种日耳曼男女配种,写阶级和种族主义对人的异化是戴着埃塞俄比亚皇帝奖章、房间挂着希特勒肖像做爱。哈。很难想门泽尔有多么性饥渴,才能在凝视里赋予如此多意义。也有可能是我在挽尊,他就是只想拍女人的奶子而已。是我浅显了,不太想了解他的其他作品了。
流畅但有点不知所云,以至一堆裸女都无法提升至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