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约定的梦幻岛

約束のネバーランド,The Promised Neverland

主演:滨边美波,城桧吏,板垣李光人,渡边直美,北川景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0

《约定的梦幻岛》剧照

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1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2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3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4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5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6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13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14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15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16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17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18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19约定的梦幻岛 剧照 NO.20

《约定的梦幻岛》长篇影评

 1 ) 我一直爱你

“我一直深爱着你”是太爱情的一句话。

以至于在看电影时,收到电话问我在干什么,答看电影。

什么电影呢?

要将这个片名回答给对方都会不太好意思。

其实这是跟爱情完全没有关系的电影。

好奇心在于这样一个干净冷静的中年女性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要杀死自己六岁的儿子?

因为弑子事件。

她的一生中有15年在监狱中度过。

故事从她出狱讲起。

出狱后她来到了她妹妹家生活。

是的,几乎所有人都对她的突然出现好奇,还有就是没有办法理解她的这一行为,并对她做出这样行为的动机充满了好奇心。

但这是一个封闭的女性。

她拒绝向任何人提起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

这种封闭对所有的好奇心产生抗体,也让这些有好奇心的人有时候气急败坏。

这些人包括她的妹夫,还有那次家庭聚会上那个自视甚高的大学教授。

可是当她真正说出事实真相时,大家都认为她在开玩笑。

影片中其实花了很多细节在透露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妻子和母亲。

在短暂的时间里,她就和小lily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让小孩变得对她依恋,能很好地操持家务,哪怕是跟家里有脑残的老年人也能有些许交流。

而且她爱读书,应该不至于是一个太偏执或狭隘的人。

究竟是什么让她做出这样令人生畏的事件呢?

而且这一事件带给她无尽的孤独和与这个世界的隔绝。

还带给她的亲人无形的压力和思想上的困惑,包括那个记录她离去的这十五年中的每一天的妹妹。

身为大学文学教师的她,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在课堂上谈论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于人类杀弑的困境时,她失控的情绪也表明了她在这一事件上的承担。

她在夫妻都没有任何生育困难的情况下,选择了不育而是领养孩子。

这些都是她的人生困境。

而所有带来这些事实的真相是,姐姐的儿子因为身患绝症,痛苦不堪,最后作为医生的母亲,选择了让自己的儿子安乐死。

她选择了不做任何辩护,走进监狱。

因为这样至少没有人打扰她的悲伤。

ps:片中讨论侯麦,让我觉得这个电影也很有侯麦电影的细腻和缓慢,还有拿些星星点点的温暖。

这是我喜欢的电影元素。

 2 ) 一个离群索居者的故事

她杀了孩子,用自己精准的医学知识,把一个粉嫩的脸蛋变苍白,把一个鲜活的躯体变尸体。

因此,她选择沉默,选择禁闭。

如果不结束小孩的生命,那他将苦痛,他将被迫交出自己每一寸肌肤、每一滴血液、每个器官,交出所有尊严。

却依然难逃死亡的命运。

如果人为结束这一切,那究竟是对孩子的爱,还是强行剥夺他存在的权利?

更或者是借由杀死她自己--这个母亲,来让另一个生命有尊严地离开?

这个女人冷漠、神秘而忧郁。

她谋杀。

她服刑。

尽管表象并不可靠,但旁人依旧严厉审判,就像那个工厂头子一样,毫不留情地把她撵出去。

那些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而她也不期待理解,因为死亡不可解释,无法原谅。

妹妹不知道姐姐的那些为什么,她只知道她是姐姐,她是亲人,所以在她眼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也是简单粗暴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知道什么呢?

他是男人,他无法孕育生命。

唯一知道的,是在道德的两难处境中,有个女人清醒地选择了保留一个人的尊严,杀死一个人的躯体,监禁另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的心。

朱丽叶特早已给自己判了死刑,只是那个梦里缺了门牙,歪歪倒倒,乐呵呵向她走来的小妹妹让她留恋生命,所以她给自己判了缓刑。

出狱后,她听完父亲那时重病,骨瘦如柴而去世的消息后,选择了原谅父亲。

随后她跟着妹妹,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养老院看望老年痴呆的母亲。

不管小女儿如何唤妈妈,老母亲都不认得这个小女儿。

但看到朱丽叶特的那一刻,这个老人即刻改口英文叫着我的小朱丽叶特,还没等她还没回神儿,老母亲紧紧抱过自己思念成疾的朱丽叶特,叫她来亲亲。

母亲的这一抱把她抱回了童年,让她来不及原谅眼前这个老人试图将她从家庭里抹去的残忍,让她不知所措,让她恶心。

然而比母亲更残忍地是时光。

时光给一切划定期限,连这给这爱恨交集的拥抱也不放过,十数秒的时间,老母亲立马回复了“常态”--你靠在我身上干嘛!

老母亲竭力想把大女儿自己的心里抹去,从小女儿的记忆中抹去,从家庭,从社会里抹去的全部努力,在见到朱丽叶特的那一刻都化为乌有。

老母亲仿佛在后半生里,都在对女儿的爱,和对另一个母亲(朱丽叶特)的恨中受尽折磨。

她的努力必然是徒劳的,所有母亲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因为恨越发强烈,爱只会更加强烈。

朱丽叶特选择原谅面前这个神志不清的老人。

她原谅了另一个母亲。

她也原谅了自己的母亲。

警局那个离了婚说着无聊的话题的古怪中年男人再寻常不过了。

在某个平常的一天,某个平常的咖啡馆的一角,男人说自己终于决定去寻找河流的源头,朱丽叶特礼貌地点点头打哈哈,根本不在意,也没有意识到,河流的源头是一声枪响,男人自杀的枪响。

这声枪响让朱丽叶特决定醒过来。

囚徒未必在监牢里,警察未必不是罪犯。

那个平凡到不能在平凡的中年男人,也是自我监禁的囚徒。

高墙之外,都不是罪人,而是“普通人”、“正常人”吗?

如果没有善意,没有悲悯,这些人的道德观念就依然停留在儿童时期,停留在“人们不该把动物关起来,因为只有坏人才进监狱”的时期。

那些人如果存在,他们在哪里?

他们是听了朱丽叶特冷淡地说自己是因为杀人坐了15年的牢而哈哈大笑的那群人吗?

是论文答辩中的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辩解的那些学生?

还是选择不生育领养两个宝宝的小妹?

每双忧伤的眼睛,冷酷的外表、和不寻常背后,都有她或他的故事。

你我又知道什么呢?

朱丽叶特说“我在这儿”。

你在哪里?。

 3 ) 不后悔

比如说,这部电影我看了就没有后悔。

杀人这个是身业,这个身业是善是恶,是要从发心来判断。

释迦牟尼佛有一世作为一个商人,得知有一伙强盗要杀五百个商人,抢夺他们的财物。

于是为了救这五百个商人,也为了救这些强盗,因为他们如果杀人了,就会堕入地狱,所以这个商人就宁愿自己承受堕入地狱的果报,杀了这些强盗,救了五百个商人的性命。

但杀人是善,是菩萨才能做到,平常人杀人起的都是嗔心。

 4 ) 我在这儿

导演克罗代尔把Juliette这个角色置入日常情境之中,并不仅仅是出于电影观念(比如他推崇的候麦),而是他将整部电影把握在Juliette出狱后重新进入生活状态这个“由此及彼”的转换上。

电影的前半部分,Juliette一直都显示出异常警惕。

用她说给Luc父亲的话说,在监狱外面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我”的世界。

“我”的位置被取消了。

这也是她追问妹妹的原因,问是不是爸爸妈妈有意告诉周围的人,他们只有她妹妹这个独生女;妹妹说是的。

还有妹妹在汽车里告诉Juliette,妈妈说她已经不存在了。

即便假释出狱,还是遭受多方面的质疑、猜忌,但谁又说这不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呢?

谁能理解或者接受一个杀死自己6岁大儿子的母亲呢?

在那次和许多人一起的餐桌上,追问之下,Juliette说出了实情,她说她这么多年之所以没出现在妹妹身边,是因为一直在蹲监狱,蹲了15年,她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然后,大家哈哈笑起来,以为她在开玩笑。

更多的时候Juliette不得不面对这份孤独,但是和那位梦想里计划着去看奥利诺科之流的Faure警官不一样的是,Juliette面对的还是一份非罪之罪。

这根母亲杀死自己亲生儿子的弦,不仅在妹妹的心里面绷着,也在电影之中绷着,导演不紧不慢,既没有去过分渲染其中的惊悚,也没有有意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人物始终“置入日常情境之中”于是带来一种间离效果或者说出离效果。

包括Juliette和Michel之间的爱情,包括Faure警官的开枪自杀。

给我的感觉是,就像这位龚古尔奖顾主再次在写一篇中短篇小说,假如一个作家和日常情境走得太近,就很容易发现,自己完全失去了剪辑的力量;仿佛小说永远也写不完一样。

而克罗代尔驾轻就熟,只是紧紧地把握住Juliette对自己在生活中的“我”的寻回这一个线索,点到为止,不多不少。

对于第一次执导电影来说,算是不错的了。

影片中Juliette和Michel谈论的那幅画是南锡(也是导演克罗代尔的家乡)本地的一个画家Emile Friant,正如Michel所说,生前出名,死后落寞。

那幅画《La Douleur》,意思是悲痛,同时Douleur一词作为专业名词,还有“痛觉缺乏”的意思。

正像画中那个瘫在墓穴前,形容呆滞的女人一样。

她的面纱已经不知哪儿去了,其余的女人,两边搀扶她的,后面跟从着的,面纱都还在;只有这位在悲痛之中,面朝墓穴的女人,脸容暴露在生与死之间,面前是墓穴,身后是墓园,一个属于死者,一个属于生者。

而悲痛更像是一种越界。

影片中,Juliette对妹妹说,自己杀死儿子所带来的悲痛,才是一座逃不脱的监狱。

尽管说事出有因,然而毕竟还是有罪的。

在悲痛之中,Juliette所面对的困境,从原来的只是由监狱过渡到日常生活状态,又增添了一层困境,就是从自己杀死儿子所带来的悲痛之中解脱出来。

这种解脱并不意味着忘记或者消灭,而是获得支持。

从影片来看,我觉得,这份支持是在妹妹发现小Pierre的照片,还有写在化验单背后的那首诗,从而引发冲突开始的。

因为很显然,既然事出有因,Juliette没必要隐瞒真相,如她妹妹所说,还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她。

但是Juliette觉得其他人都帮助不了什么,小Pierre始终处在疼痛之中。

在疼痛之中,小Pierre请求死亡:“若你有一天终须死去,请在我之后。

”Juliette承担了小Pierre的死亡,也承担了一种别人难以理解所带来的孤独,15年的牢狱之灾,更像是Juliette自己给自己搭建的一个城堡。

唯一不同的是,在这个城堡里,Juliette并不是遭受法律、道义之责罚,而是遭受爱之责罚。

亲手杀死自己儿子的悲痛感,大过了所有形式的孤独。

导演克罗代尔在这个题材上,非常巧妙的借用了圣经里亚伯拉罕拿以撒献祭的典故,为了避免歧义,克罗代尔实施了一种颠倒策略。

在圣经故事里,亚伯拉罕先是应了耶和华的召唤,说,我在这儿;然后才带着以撒去魔利亚山。

而影片中的Juliette,先是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蹲了15年的监狱之后,一番波折,直到影片结束,才说出那句召唤:我在这儿。

本来是她答应Michel的话,但是说出这样一句话后,Juliette像是意味到什么,又重复了一遍:我在这儿。

于是,影片结束。

置于日常情境之中的突然闯入(Juliette假释出狱),慢慢复原,那个之前被隐瞒、被忽略、被取消、被隔绝的“我”,重新回来;对于整部影片节奏,也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收尾,丝毫没有显得突兀。

克罗代尔把他在小说写作中的诗意韵律引入了电影之中,再一次于平实之中见出生命的深刻之处。

 5 ) Kristin Scott Thomas代表作之一

來自法國的"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找來英國女演員Kristin Scott Thomas飾演女主角Juliette Fontaine, 全片以法語為主.Juliette在機場等妹妹Léa(Elsa Zylberstein)接她回家, 原來十多年來沒多見面. 是父母勒令妹妹不要理會這個姊姊. 十五年前, 妹妹年紀還輕. 姊姊其實是因為殺死自己兒子入獄.重返社會, 除了家人還有什麼人可以幫忙? Léa丈夫不太願意接待出獄的Juliette, 始終是殺子之母. Léa有兩個收養回來的越南女兒, 不敢生孩子都是因為姊姊的過犯.故事當然不是那麼簡單. 電影主要描寫Juliette出獄後重返現實的適應. Kristin Scott Thomas演得手到拿來, 剛出獄時的蒼白無助徬徨恐懼, 和之後喪子遺留下來的哀傷, 都演繹得非常好. 其實整齣電影都靠她一人獨擔大旗. BAFTA及金球獎都獲提名最佳女主角.飾演妹妹的Elsa Zylberstein很面善, 原來剛看完她在Raoul Ruiz的"Nucingen Haus"(Nucingen House/鬼房客)的演出, 也曾參與Ingmar Bergman一段的"Enfances"(Childhoods). 沒有妹妹的支持和尋根究底, 可能真相永遠無人得悉.正如Juliette說, 喪子就是被關進獄中一樣, 是一生的被囚禁. Kristin Scott Thomas把那份哀痛發揮得不能再好.電影描繪的姊妹情很真摰. 也喜歡兩姊妹去醫院探望母親那幕. 患了老人癡呆的母親一見到Juliette便認出她了, 即使多年來都當她不存在.

 6 ) 谁说是悬疑片了?

到底谁加的悬疑标签??????

几乎一开始就猜到结局了,从女主第一次说出谋杀儿子之后,就一直在等待真相揭露,然而这中间的过程实在太拖沓了,很多意义重复的镜头和场景,光琴都弹多少次了?

而且从姐妹俩谈起母亲,到母亲在医院里第一次出场,中间隔的时间太久了,观众都快忘了还有这么个母亲……还有,哑巴爷爷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是啥,本来以为他会高度参与女主的救赎之路,结果就是帮忙换了个收音机,就这?

就这???

法国电影还是改不掉拖沓的毛病,2个小时的片完全可以压缩到80~90分钟。

另外还有一个毛病,电影里只能看到日常,看不到性格,2小时看下来,只能看出女主的性格比较冷淡疏离理智,其他都没有了,配角更是没有面目的,甚至妹妹这个关键角色,想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只能说温柔善良?

印象比较深的反而是警官这个小角色,他的自杀在我心里划开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孤独很糟糕,上帝造人,不是要让他受孤独的。

”不知道他有没有到达他的奥诺托科河。

摄影,构图,和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有些台词也算有趣:“你要是个男的,到处都有希望。

”“不穿胸罩加四分,打脐环加一分。

”“书的存在能让我安心,好像城墙一样,把我和世界隔绝开来。

”私以为全片最感人的地方不是最后真相揭露(毕竟太好猜了),而是医院里已经老年痴呆的妈妈,第一眼就把女主认成了小时候,并问“你已经放学了呀?

过来让妈妈抱一下。

 7 ) 罪不等于恶

不是第一次见到Kritstin,却第一次看她的主演,深陷泛黑的眼窝,紧抿的嘴唇,神情木然,也许加了一点化妆,这个叫Juliette角色是一个几乎枯竭的女人。

一个坐了15年监狱的女人,因为杀了亲生的儿子。

她的出现,就像一个迷,一个大大的问号。

她为什么会杀害亲生的儿子?

作为一般的观众,免不了猜测这是一个错杀,还是酗酒或别的什么因由。

导演很吝惜地透露答案。

却悠然让一个个生活细节流动眼前。

Juliette在妹妹家住下来,他们一起吃晚餐,简单谈谈生活;送女儿去上学,妹妹驾车陪着Juliette;妹妹和妹夫在房间私语;和朋友去咖啡馆;去美术馆散心;朋友家庭聚会;Juliette走进爷爷的房间,说她在监狱里常常需要书的陪伴;去咖啡馆;面试应征,然后失败。

长桌晚餐,谈天说地。

全是对白描写。

当然还有Juliette游离冷淡的反应。

不知不觉,竟开始关注Juliette的这个生活空间和她的感受。

Juliette,被别人怀疑和歧视,也是一些社工好奇的对象;她的生活受到别人的暗中注意,要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似乎有点困难。

最主要,她看到亲人,自己对这件事本身也难以释怀的样子。

罪咎?

不理解?

成见?

还是缅怀那条失去的小生命?

在我还读小学的时候,邻居里有一个强奸劳改犯。

每次我见到他,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不仅仅是被妈妈告诫过后。

面对一个杀人凶手,我们可以没有成见吗?

一个服过刑的罪犯,他或她还有应该拖着罪恶的尾巴吗?

妹妹领养的一个小女儿(L),和小女孩的失去语言能力的爷爷,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

L不知道Juliette姨妈过去的一切,姨妈只是个有点沉默,奇怪,但可以交个朋友的人。

爷爷不闻外事不说一话,有的尽是笑意融融,却可以让Juliette放送下来,倾诉几句。

他们眼里,Juliette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因为没有偏见,因为没有了去解释的语言。

影片里展现出的不同人的不同观念的博大还是非常令人激动的。

我们既可以看到赶走Juliette的老板,也有只和她上床的自恋男,更有理解Juliette的朋友出现。

还有她的妹妹,随着和姐姐的日渐了解,也消解了很多开始的孤疑。

最快人心的莫过于教师妹妹在课堂上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犯的下笔。

她说,这只是一个假设。

他的罪犯具有同一性。

富含理性的审视反思的同时,此片有着法国电影一向的温情。

Juliette的心结慢慢结开了。

最后她歇斯底里爆发,吐出了多年积淤的原罪。

原来是因为爱,才夺取了儿子的生命。

生命的印记投射到哗哗打落窗户雨点上。

这是一个给影片和主角的答案,给我们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安乐死在没有立法支持的情况下,善却成为了罪。

事情应该这样吗?

 8 ) 《我一直深爱着你》:亲情开释心囚

(芷宁写于2009年2月19日)法国影片《我一直深爱着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以深沉素淡的基调、有序递进的故事情节、丰满立体的人物塑造,讲述了一段不离不弃的至深亲情,哪怕此间经历过牢狱之灾,哪怕这对年龄相差悬殊的姐妹已分离了15年之久,哪怕其中一方早年因古希腊式的悲剧禁锢了自己,而另一方曾被人为地阻挠了亲情联络。

这部小成本制作在欧洲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天主教人道奖,影片所洋溢着的恒久真情和所触及的敏感话题——解除无望病患痛苦的安乐死(西班牙影片《深海长眠》曾对此做过深入探讨),则再次发人深思。

全片气质冷峻静谧,叙事简捷流畅,完全不似出自一位首执导筒者之手,对此《名利场》的评价是——“菲利浦·克洛代尔在这部处女作中流露出的才华值得肯定。

”的确,该片在剧情架构、节奏掌控、人物设定、影像风格上,完全没有新手初涉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张驰有度和详略得当。

加之克洛代尔选对了能表现自己意图和意境的摄影师Jerome Alméras,其以略带忧郁沉寂的画面质感,烘托出了故事本身的沉重和压抑,并以大量的人物面部特写,呈现出了角色的复杂心绪,仿佛每个镜头背后都有着充足的潜台词,从而令整部戏直达观众心头,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

许是作家出身的缘故,克洛代尔对人类内心世界有着深邃而透彻的观察,叙事手法又不失委婉细致的描写气息,并以平实自然的笔触营造出了人物生命历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拷问,仿佛将主角朱丽叶特(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饰演)的心流放到了没有尽头的无间,如果说她的悲剧源于母性本能,那么其妹蕾雅(艾尔莎·泽贝斯坦饰演)的羁绊则始终围绕在姐妹亲情上,于是,妹妹的爱和坚信成为姐姐终结流放和期待重新出发的守候港湾。

影片剧情虽简,但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心绪却是繁复的,其中所流露出的姐妹间的诚挚感情和家庭的温暖包容,更是打动了很多孤独的人。

该片重头戏是亲情的重拾和真相的揭露,并以层层迫近的手法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背负着“弑子”罪名的朱丽叶特在即将结束牢狱生涯时,是心存恐慌的,当年案发后,离异的丈夫指控了她,父母则以她为耻,极力否认她生活过的痕迹,甚至想让别人以为家里只有蕾雅一个孩子,父亲在临终时都不能原谅她,母亲更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索性忘记了女儿们。

然而,妹妹的适时来访和友好邀约,终让她那颗冰冻的心温暖了起来,因为记着当年那个8岁小蕾雅的微笑,朱丽叶特终于敢于出现在妹妹家。

姐姐的“罪案”不可避免地对蕾雅产生了影响,成年后的她职业高尚、生活优渥,却始终不肯生育,宁可收养两个越南小女孩,而丈夫吕克起先也对大姨子的到来心存防范和排斥,同事朋友们更是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姐姐好奇之极,于是,想要真正毫无芥蒂地欢迎姐姐暂居似乎还得过心理这关。

因为短期内聚集的情绪压力,一贯和善的蕾雅终于在和学生们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失控了:“……他反对同一世界观,他知道观念是多面复杂的,意向也是复杂的,真相也是……”语气虽激烈,但也透露了一个信息——蕾雅始终坚信姐姐那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真相是复杂的。

影片耐心营造了这对姐妹情感互动的细节,其中不乏动人之处,如当姐姐说“你已经忘记了我”时,妹妹拿出自姐姐离开之日起,每天所做的笔记,她一直深爱着姐姐,从没放弃、割舍和遗忘过。

再如,姐妹俩去疗养院探望母亲,母亲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言辞,让那曾经的悲痛又一次来袭,令姐妹间的感觉微妙递进。

而那个姐姐教外甥女弹奏当年和妹妹联奏童谣的画面,以及姐妹俩再度联手弹唱童谣的昔日重现,都令那抹亲情在岁月流逝中复苏。

“……解释就是找借口,而死亡没有借口,一个孩子的死亡就是最深罪深的牢狱,你永远也别想出来。

”这段剖白似揭示了除却公审,朱丽叶特对自己做出审判和禁锢的原因。

影片伊始,刚出狱的她面容憔悴、神情没落、眼皮沉重,而那静默的抽烟姿态又让这个明显有故事的女人具有鲜明的观影带入感。

此番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将朱丽叶特这个被放逐的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清晰示人,仿佛可以让观众读到她的心。

一如《影像日报》所言“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贡献了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

”这位曾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暗恋过”休·格兰特,又被《英国病人》拉尔夫·费因斯“爱”得死去活来的女星,一直有着以表情和状态来再现人物的特质,只是介于很多角色所限而未能尽现,此次可谓过足了戏瘾,如终于对妹妹讲述真相时,她起先情绪激动,眼泪肆虐,额头狰狞,嘴角抽搐,继而归于沉郁,痛苦述说,此间的表演很有层次感。

艾尔莎·泽贝斯坦的对手戏也十分出彩,将一个孩童时对姐姐充满爱与崇敬,经年后仍留守着这份真情的纯善女人呈现的真切可信。

而让囚禁自己的心长达15年之久的冷漠“局外人”朱丽叶特彻底获得释放的,还有一干配角们,在影片极力营造的家庭氛围中,在其他相关人士的疏导帮助中,朱丽叶特逐渐卸下了桎梏,不论那不能言语的中风老爷爷还是那个最终离去的警察,不论做过狱中辅导的蕾雅同事米歇儿,还是活泼可爱的外甥女,虽然曾经遭遇不幸,但拥有宽容、理解之心的家和朋友的朱丽叶特还是幸运的。

片中有两处音乐的运用较为突出,一处是对那首著名童谣的重新演绎(很多人应该在影片《面纱》中聆听过),另一首便是Jean-Louis Aubert的吉他配乐,甜美温情到令人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9576177_d.html

 9 ) 人文主义盲点

看到介绍的时候,就想看这片子。

首先是法国电影,很有特色,不像肥皂剧那么有情节,但常常很真实和细腻。

其次,还蛮喜欢克里斯汀·司各特·托马斯。

最喜欢她的电影倒是那部不很知名《碟海奇才》是关于007之父的生平的电影,片中她饰演男主人公间谍训练导师,非常干练迷人。

还有就是讲到姐妹情,以及有点悬疑的情节,足以吸引我了,况且还获奖了,且有这么个迷人的名字。

呵呵果然,导演一开始就展现了精致的当代法国生活。

一对年轻的夫妇,Lea影片中的妹妹,硕士毕业,大学(或是中学)教书,丈夫是大学同学,事业也不错,般配恩爱;他俩从越南领养了两个女孩,8岁和4岁的样子。

Lea的公公也住在一起。

他们住在被Lea自称为“我的小宫殿”的一幢美丽的老式住宅里。

很喜欢那房子。

影片从Lea接姐姐茱丽叶出狱到自己家里居住开始,一点点展现其后的生活,这对15年后再相逢的姐妹开始熟悉,开始共同面对牢狱人生对整个家族、家庭成员和目前生活的冲击。

有点像日本电影,都是寻常生活的描述:茱丽叶定期去见监狱官员,寻找工作,和Lea全家到朋友的乡下住宅度假,见在老人院的母亲,和Lea的同事去美术馆,一起去游泳。

茱丽叶开始渐渐走出牢狱生活,她从沉默刻板到渐渐适应外面的生活,Lea和丈夫面对这个曾经杀了自己儿子的姐姐的渐渐了解和接纳。

里面仍然有许多的冲突,但都有着法国式的优雅和节制,一如法国电影的细节描绘,茱丽叶的服饰也从开始的灰暗的冷色调,渐渐明朗,式样也活泼起来。

直到片子的最后茱丽叶杀子的原因才隐隐约约地浮现,她儿子得了绝症,为减免其痛苦,她“于心不忍”儿子在痛苦中挣扎而杀之。

这还是我事后再查了影片介绍得到的准确信息。

人文主义大约都是在处理如何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痛苦和矛盾吧。

用各种的解释和技术途径来应对现实的问题。

的确,从这个角度,法国已经相当高超了。

然看完片子,对于这个故事我只有一个感觉,就好像在一套非常精致的房子里,里面的设施非常完备,非常适用,只是屋子的层高只有1.5米,人在里面生活依然很不舒服。

甚至痛苦。

因为直不起腰来。

而人们却无视这个结构问题,只在这房间里继续更新设备和条件。

人文主义不碰触终极问题。

这就是它的盲点。

把神和信仰从生活中剔除了,只有凭人的智慧来面对和解决人生的种种命题。

从最关键的情节来说,就是关于茱丽叶的杀子,她从人的观点来看,她是为了儿子好。

然而,从本片中她似乎从未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她是幼稚或者是无知的犯了错误。

她甚至为此付上了牢狱之灾而并无悔意,却一直活在罪咎之中。

这仿佛是一个好心的孩子为了让挣扎出蛹的蝴蝶而切开了蛹,使得蝴蝶永远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她的无知来自对神和生命律的无知。

无知就是一种罪。

而对神和神的律的无视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人文主义其实无法解决实质问题。

茱丽叶无法真正的饶恕自己,她不会知道即使如此她杀了儿子,她仍然是可以被饶恕的。

她无法经历到被饶恕,也无法饶恕自己。

在生活中她也无法饶恕自己的母亲,无法帮助同样活在痛苦的不饶恕中最后自杀的那位监狱官员。

她或许想不到正是自己的杀子事件,甚至导致了妹妹Lea不敢自己生育而只去领养孩子。

人文主义不碰触终极--神,死亡,饶恕,爱。

其实也触及,只是将神剔除的触及,即以人自己来决定生死,用姐妹亲情来获得饶恕,用伏法来面对罪。

但这其实是不够的。

这也正是人文主义的盲点。

整个片子以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善意结尾来表达了人文主义的胜利,却仍是压抑和不痛快的。

就好像用许多的物质和技术来诠释心灵和爱总还欠缺点什么。

原来片名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是那首曾经在《面纱》里出现过的主题歌,但在这里却有些无力。

它出现了茱丽叶教Lea的孩子弹钢琴时,用了这首歌。

这歌唤起了姐妹情,因为当年茱丽叶就是这样教Lea弹的。

这个情节出现了几次,最后两姐妹和孩子一起在弹奏这曲《爱你长久》。

和《面纱》里出现的同一首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梦之浮桥》),这曲在片中音符单调,演唱牵强,一如和《面纱》的主题相比一样。

 10 ) 爱给予新生

没有情节的电影将死亡,没有情感的电影也将死亡。

它应该属于既有情节又有感情的电影。

从一开始,杀人的动机就成为一个悬疑诱惑人们往下看,而朱莉亚特如何开始新生活这条线索也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所以,它不沉闷。

感情而言就更妙了,“寓深情于琐事”“寄真爱于细节”,满满的细节,满满的爱,让人难忘怀。

比如其一,茱莉亚特刚来时对侄女漠不关心,后来熟悉之后,她们互相喜欢起来,她开始教侄女弹钢琴。

她们一边弹一边唱,歌声和着钢琴声,场面很温馨。

其二,外出聚餐,茱莉亚特被迫说出自己的秘密后离开众人,对着篝火默默出神。

而敏感的肖恩迅速意识到她的内心伤痛,他悄悄来到她的身旁向她讲出自己的秘密让难过的朱莉解开了心结。

这个分担痛苦的夜晚也让人印象深刻。

其三,侄女很喜欢朱莉,她喜欢听她讲故事,对姨妈的偶然露出的医术崇拜有加。

有一天晚上,她不停地向妈妈打听姨妈的事情,最后她对妈妈说“我爱姨妈”。

听到童言稚语的这句话,我非常感动。

爱将心靠拢,爱将冰融化,爱带来痛苦,也给予新生。

所以尽管女主角的眼睛.神态无不流露出悲伤,尽管她的生活曾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但是整个影片给人的却是和她的神态完全不同的感受:温暖。

和读朱天文的《冬冬的佳期》一样,两部作品有相似之处,都是乍一看其貌不扬,深入之后却久难忘记的佳作,它们显露在外的都是平静的叙事外壳,内里却流淌着温暖的情感河流。

温暖来自于人与人的关爱。

妹妹以及妹妹的同事们,朋友们构成了茱莉亚特生活的世界,他们对突然出现的茱莉都十分友好,在这样的环境里茱莉的心开始复活,她渐渐去掉冷漠,流露出本质。

夜深人静,关上灯,静静的看着,看着看着,心里就渐渐开出了一朵小花。

《约定的梦幻岛》短评

可惜结尾太放了,要是一直闷骚到底就完美了

3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5分。不能感同身受,完全没说服力的剧情。不知道欧洲法律是怎样,儿子真的深受绝症的折磨痛苦不堪,母亲选择结束他的生命大概不会判15年的刑(应该更长,一般都提前释放);况且我们也只是听到女主的一面之词,不知道6岁死去的儿子临死之前做何感想。导演的意思是什么?同情一个有难言之隐的女杀子犯?

4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其实看了想睡觉

7分钟前
  • Drong
  • 较差

等到最后,居然是这么一个答案。。。有点失望

11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较差

我一直深爱着你,从不曾将你忘记。这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独白,也是一个妹妹对姐姐的心声。如果真的用死亡,生理和心理上的,可以将自我锁在爱的牢笼里,那么我宁愿永远做爱的囚徒。但是,这牢狱又太脆弱,太狭小,根本容纳不下辽阔的心。所以,请凝视未来吧,尽管依然充满痛苦。让人怜爱的Thomas

16分钟前
  • deus
  • 推荐

这算什么悬疑啊。。坑爹

18分钟前
  • MK™
  • 还行

单薄.也许是我口味变重了?

19分钟前
  • york
  • 较差

在清澈的泉水边里的一句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22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太过沉闷,前面不知所云,或许是我太不会欣赏了。

26分钟前
  • 111
  • 较差

完全不是标签说的悬疑片,很寡淡的故事。

30分钟前
  • 橘子汽水
  • 较差

“Kristin Scott Thomas”曾经因为《英国病人》让我深深记住了这个超气质女人。她眼睛里面好像无限的孤独和忧伤,有那么多的故事。她的笑容好像可以容下一个世界,感染及杀伤力极大。而在这部电影里,不能不感叹,年华逝去,佳人老矣,可她的一举手投足还是那么的吸引我。当繁华落尽时——人,到底需要承受多少的孤独才能目不斜视的低着头前行?人,到底需要承受着什么样的疼痛才能称之为痛彻心腑?

32分钟前
  • L.L
  • 推荐

尽管电影借片中人之口怒斥公众对「谋杀犯」的偏见,但事实上本故事中的特例反而是一种偷换概念,伟大的爱可以被误解、被家人宽容、被情感渲染,却并不是编导们想要表达的某种真正「谋杀/犯罪」的讨论,将本片视为一种家庭融合与「母爱」即可,在关于社会问题与价值讨论上却是不合格的。

34分钟前
  • 451½°F™
  • 较差

恩 女主角的演技不错 可是我太烦这种充肆大段对话、节奏缓慢得发指、剪辑和技法上严重乏善可陈就爱拿人性说事的法国范儿了

39分钟前
  • 周鱼
  • 较差

这也叫悬疑,节奏超慢,结局无波澜,原来杀了孩子的原因是孩子快病死了很痛苦

44分钟前
  • exile
  • 较差

Voilà combien de jours, voilà combien de nuits, Voilà combien de temps que tu es reparti, Tu m'as dit cette fois, c'est le dernier voyage,

46分钟前
  • amy
  • 力荐

“在那明丽的泉边 有我留连的脚步 看那清澈的溪水 惹我快乐地濯足 我一直深爱着你 从不曾将你忘记”

50分钟前
  • Ragdoll™
  • 力荐

因为实在是太淡了,淡到看完后面无表情地关掉播放器,慢慢在脑内整理了十分钟,才确定眼眶有点发热。故事让我想到玛姬欧法洛的一本小说。『现在的人似乎什么都知道,却不了解一条河流的源头在哪里』。童年歌谣化为片名,很妙。

5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55分钟前
  • 黑道少女沈來迟
  • 还行

一步一步重建生活的过程描写得很好,但杀子动机bug太大了。。。大家都是有家人朋友的正常人,有什么事情不能商量商量的。。。除非女主有比较严重的沟通能力问题、躁郁症等这类设定,不然真是没什么说服力OTL

59分钟前
  • 寺。🔒
  • 还行

法国的电影总有这样不急不缓的,象阴影慢慢爬上你的身体,最后完全占有你的魅力

1小时前
  • leafwei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