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滥片。
看了三十分钟以后,我对《青红》下了断言。
也许某些影片可以用缜密的推理和浩大的场景在影片最后时刻翻牌,可是凭直觉我知道《青红》不能,它的后半场只能更加滥下去。
没什么,只因为它的导演是王小帅。
人间五月间,备受瞩目的《青红》浮出来了,紧随《世界》后,我们看到了各路媒体的竞相炒作,嘎纳、公映、献给三线…《青红》大大的冒了一个泡,帅导挎着高圆圆的四处宣传也远比贾樟柯高调的多。
显然,时隔五年,在《十七岁的单车》2000年柏林捧了银熊后又一次摘奖,让我们的小帅导演分外的牛起来,甚至面对票房的肾虚,仍捂着腰子微愠观众不懂得艺术电影欣赏……。
我权代表个人,不厚道的说,王导还不如不拍《青红》,这样《单车》还能让大家在初尝六代的新鲜中永生,同着《苏州河》同着《小武》……而不是捆绑着《青红》,一起被五年后越来越清醒的我辈观影者重新审视。
我们,看过《青红》,反思《单车》,感觉被欺诳后,最终失望的合上了这本,叫做“王小帅电影”的书。
电影《青红》本身的问题太多,所以,我,只好上纲上线的说说了。
一、小帅镜下无魂灵 电影须有人物,否则就成了风光片。
电影人物须有灵魂,否则一部电影就成了别人家的相册。
看《青红》,越看越陌生,人物越来越隔膜,80分钟,你可能搞不明白强奸怎么就发生了,100分钟看完,哈哈彻底晕菜,你会完全不知道何谓青红了。。
《青红》DVD包装上有三行字“你十九岁时有没有爱过?
你十九岁时有没有想过?
你十九岁时有没有……过?
”呵呵,这真是再拙劣不过的噱头了。
我们不妨就这三个“十九岁问题”咄咄逼人一把,问问小帅导演,你的人物灵魂何在?
1、你十九岁时有没有爱过?
——关于爱情问题。
恕我眼拙,在这个影片中我根本看不到爱情。
青红和小根之间:我只看到青红家门口远远的小根身影,看到他捏着新发的工资在商店晃悠,之后一个鞋盒出现在青红桌斗,再之后一双红高跟鞋嘎哒哒踩在面无表情的丫头脚上。。。
青红,作为这情感关系的另一端,从始至终保持着冷漠的表情,上上课、洗洗衣服、参加个舞会、跟父亲顶一两下嘴,,,你看得出这姑娘有爱过吗?
这两人的表现相加和,就代表他们之间有爱情了吗?
爱情,就是这么微妙,不是刻意流露,或者刻意掩藏就能营造出来的,中国文艺有句老话“造境”,《青红》在“境”上完全斗不过《孔雀》。
再说说珍珍和吕军:依我看,他们间所谓的爱情更多来自“欲”,珍珍口里第一次提到吕军就是“帅”“把农场姑娘肚子弄大了”,还有舞会黑暗混乱中不合逻辑的接吻(如果吕军真是殴斗一方的老大,他可能不管兄弟们跟那踏踏实实接吻吗?
),去工厂实习回来对青红坦白“发生关系了”,还有最后二人“私奔”。
这种新发育好的少女对爱和欲的混淆在那个年代是真实的,可是,对于哪个年代,“欲望”不是真实的?
当小帅想要纯情奉上的“爱情”在男女主角身上溃不成形时,配角身上的“欲”就只能显得东拼西凑了。
说到这里,插一句关于吕军,虽然他的形体表演(舞会上那段迪斯科)被很多评论吹捧了一番,但我同样看不到吕军的灵魂,他和小珍在一起是为什么?
那个怀孕的农场姑娘怎么回事?
逼婚又是怎么闹的?
不想则罢,细想之下,《青红》中的人物,除了“父亲”贴了一脑门子的“回上海”“女儿别出事”的条符外,别人全部面目平平。
2、你十九岁时有没有想过?
——关于想法问题。
忘了谁说过中国电影的最大特点是摸不着想法。
当然这也成了中国电影的最大想法,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虚实实间,一些人生悲喜在上演。
我不赞成“没有想法论”。
一个电影,一个人物,总要表达点什么吧,电影总需要点想法或干脆傻瓜点说——人物需要有点追求吧,当然,它可以很具体,象《孔雀》中姐姐要当伞兵哥哥要娶媳妇,也可以很模糊,象《活着》中的葛优、还有阿甘,说不出一二三四,但却满目疮痍或快乐筋道的“活着”。
想法的传达,可以是当头棒喝,也可以是潜移默化,好电影,就能做到不管它的想法明朗与否,最终会让你感同身受。
如看一些不错的美式大片,最后当该拯救的拯救了,该审判的审判了,你会长长的舒口气,不知觉间也完成了两百分钟的“想法”,浑身舒坦。
再如,看《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当曲终人散字幕缓缓爬上银幕,你也会盈着泪懂了蝶衣的一生,也会嗒然若失在泳池里,感觉被满捧的青春噎得窒息,也会…… 好了好了,说回我们的《青红》,父亲是整部影片中最有想法的一个,从头到尾“回上海!
”,他是个完全符号化的“概念人物”。
可能有相当一批观众在回上海问题上困惑——老外都不大理解,而当年的城市知青则共鸣异常。
这是父亲这个人物存在的最大意义,也是片末字幕“献给三线父辈”之所以点睛所在。
然而,这个父亲,让我觉得缺失,因为他——没有父性。
呵呵,肯定有人会辩解说他的严厉云云。
但是,我想引句海明威的话:不存在典型,典型是说谎。
这个被认为是《青红》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原来只是王小帅为了“献给三线父辈”而说的一个执著暴躁的谎。
而我们的青红呢?
她的脑袋瓜子里是什么?
爱情嘛?
看不出来。
热爱贵州吗?
没有眼神流露。
她太木太木了,不是性格问题,就算一个多么沉默不善于表达的孩子,都会有本性流露,可青红实在是让我看不出她的任何想法、任何追求啊!
十九岁的小根,匆匆几个镜头,是个被利用的角色,他的任务是告知观众这个故事最后是悲情的。
他是青红可有可无的所谓男友,是父亲的眼中钉,是全家返城的威胁者,关于他的镜头最后他倾情奉献了一个青涩的强奸,勉强完成了他在片中的人物价值。
惜哉片中那些年轻的十九岁们!
那些三线的后代们,虽然广播体操在做,虽然蜂窝煤在打,虽然迪斯科在跳,可是,我,仍然,不懂你们的——想法。
3、十九岁时你有没有……过?
关于性和强奸。
其实整部片中,最失败最搞笑的就是强奸那段,可能编剧导演也觉得对二人情感的背景几乎是交了个白卷,所以来了个“你忘了我们在这里的誓言了吗”的对话。
为了增大强奸的可信性,还让小根顺便说了句“我喝酒了”。
本来应该很美好的爱与性,被这样很别扭的绑上了,这个强奸,更象是对观众的施暴,甚至可以说是小帅导演对自己逞论的“十九岁的爱情”的施暴。
不论他怎样赘述父亲的“返沪情结”和对“保住女儿贞操”的执迷,用以渲染贞操的危如累卵;也不管他为了营造那个时代“青春仪式”的荒凉与畸形,如何在片末“严打”的喧嚣中把小根的青春用“强奸犯”枪毙掉……这个强奸都是太过生硬了。
我们不妨这样想:编剧导演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分钟就打算要强奸掉青红,所以让父亲忠心耿耿以女儿贞操的捍卫者身份出现。
这样,青红和小根之间有没有爱情,有过什么誓言并不重要了,没有小根,也会有小枝、小叶,他们会以任何一种模糊的面孔以任何一种不管成立与否的理由,在返回上海前把青红强奸掉。
如此一来,小帅爽了,外国评委乐了,而我,犹如被逼着看了一个使用器械的A片,如噎在喉,骂也不是,扁也不爽。
另、既然说了“小帅镜下无灵魂”,就再说说《单车》,小贵,一个字“轴”,小坚,一个字“阴”,周迅扮的小保姆,就是一个“呆”,同样是高圆圆扮演的女同学,仍是一幅看不出爱恨情仇的冷样子。
圆圆啊圆圆,五年过去了,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这一张已初见憔悴的“清纯”脸蛋,怎么表演的还是这种“一青二白”的角色呢,无限同情中…… 二、好好的故事就这样糟践了 凭心而论,《青红》本应是个好故事,头尾完整,有冲突有场景,人物数目多少适中,性格也不那么平均。。。
如果是我讲这个故事,主线会是这样: 少女青红热爱自己出生的故乡,和当地青年小根恋爱,两人的爱情成了父亲执著半生的返城梦最大的威胁。
虽然父亲百般阻挠,但是这对恋人在小珍的帮助下,仍执著的爱着。
随着父亲的不断努力,回上海的日期日渐临近,两人终于在最初盟誓的地方完成了青春的仪式,相约永生不忘。
而恼羞成怒的父亲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把小根以强奸罪告了,青红自杀未果,最后,带着腕上的伤,带着心里永远的疼痛,在小根被枪决的早上,离开了这片她出生、成长、奉献贞操、埋葬爱情的地方——。
三、讲故事的深与浅 其实写完上面的故事构思,我又不太想阐释原来计划要写的“讲故事的深浅”问题了。
一个故事琢磨透了,远近深浅自然就出来了。
反之,就会怎么看怎么别扭。
还是举例说明吧!
例:说深了的地方——父亲执著要回上海,这块用的笔墨太多了,其实他不必要每个镜头都是大喊大叫,“回上海”挂在嘴上,只要在开头和几个冲突镜头中表露出来就够了。
还有,小珍和吕军的事说的太多太深了,小珍应更多作为青红的朋友而存在,她和吕军的事给几个结论性对白就够,足以营造青春的叛逆味了。。
说浅了的地方——哈哈,那还用说嘛?
当然是青红和小根的感情了。
浅到苍白,浅到难以成立。
四、第六代,你们将往哪里去?
看完大器晚成的顾长卫《孔雀》,看贾樟柯《世界》,再看《青红》,,,至此,稍微有点较真儿的观影者,都会如我般不得不停下来,把六代作为一个不断浮出的集群,再集体审视一番: 贾樟柯,从故乡三部曲到《世界》,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
张元,从崔健的MTV、《北京杂种》、《东宫西宫》,到《我爱你》《绿茶》,选择了“被主流诏安”。
张扬,从《爱情嘛辣烫》到《洗澡》《昨天》,仍在主流外摸索自己的风格。
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太美了,《暖》则面孔太平,他能走老谋子的路子吗?
陆川:《寻枪》和《可可西里》都很特别,但,总觉得陆川是个没长性的人,风格太飘看他下一部了。
娄烨:不用说了吧,《紫蝴蝶》巨差,让人感觉《苏州河》是“碰上了”。
王小帅:《青红》毁了《单车》,在盲目的自信和渐少的热情中离我们越来越远。
…… 六代,难道只能用利用布景师、道具师的手再塑你们所能驾驭的那个年代?
往前或者往后再走一步,就这么难?
别着急慢慢讲透一个故事或拍活一个人,就这么沉不下心?。。。
需要天才?
还是沉敛?
要国外拿奖?
还是浮出水面?。。。
此刻我才发现自己是如此钟爱陈凯歌对人性的挖掘、热爱张艺谋的视听世界、爱田壮壮,爱姜文…… 弱弱的问一声,六代,在慢些走、稳些走之前,你们想好了没有,要去向何方?
父母成长的年代,有很多青红,很多“青红式父母”在那个女人失去处女膜、堕过胎就99%在婚恋市场被歧视的年代,做父亲的就得严防死守着女儿发生性行为。
否则女儿和男人发生性行为/怀孕只有结婚和“被歧视”两条路可以选。
这两条路都不是什么好路,推推搡搡的把女人往结婚上面推。
看着看着就很同情“青红们”,想起了下乡的女性亲戚,如果她们下乡的时候社会观念像现在一样,即使情窦初开了,发生性行为了,也不用为此被社会舆论裹挟着18-9岁就结婚了。
没有异样的眼光,她们可以随父母回城时回城,有另一种人生了。
警惕“认可男人有拒绝处女、终止妊娠女的自由”,男人没有权力、理由歧视。
同一小方狭窄空间里生活着的两代人,在进入各自悲伤、无奈的角色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无力。
于我而言,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个。
也许是近来此类暗色调的片子看得过多,以至于对此生厌。
而一再出现的残酷青春这一主题,众第六代导演似乎也形成了某种表达模式。
虽说拍的是新片,却少能给人新鲜感。
倒是每个遍体鳞伤的角色给观者以刺痛感。
并不认为影片的结尾是如何有力,更像是导演施出的小伎俩,也真正将整部片子变成了一条“蚯蚓”(虎头蛇尾尚未达到)。
也许是我的错觉,《青红》看上去像是一部为了拍摄而拍摄的片子。
无论是入围戛纳,还是电影局获批均为《青红》这枚“双面刀片”的利刃所向,唯独留给观众的是单薄镂空的身体。
外滩特约撰稿 马戎戎/文细节的力量 在戛纳,看完《青红》之后,台湾导演杨德昌说,影片的内容让他深有感触——《青红》中有段跳舞的戏,是表现30年前的年轻人如何背着父母跑去约会的情景。
看到秦昊扮演的小混子模仿“猫王”的打扮吊儿郎当地出场时,杨德昌说当时就笑得不行,这种装扮跟30年前台湾年轻人的装扮一模一样。
在他眼里,王小帅把他们那一代人的回忆勾回来了。
和不久之前的《孔雀》一样,在《青红》里有着更粗略、更符号化却不乏相似的时代细节:广播体操、地下舞会、烫发、高跟鞋、喇叭裤、日本电影《阿西门的歌》……去看电影的孟京辉说:“这电影,没有大的细节,但也不落下任何一个细节。
”但是这绝对不是一部可以让人“怀旧”的电影,因为你不会从银幕上获得任何怀旧带来的温馨和美好,却会感受到命运的残酷:19岁的青红和父母挤在一辆吉普车中在清晨偷偷离开了她的出生地——贵阳小镇,身后传来了几声清脆的枪声,那枪声昭示着一批生命被“严打”——其中包括她的初恋情人小根,在爱她的梦想破灭之后,他强暴了她。
青红的父母是上世纪6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到贵阳支援三线建设的工程师,他们的梦想是不惜一切也要重回上海。
如果不是这个梦想,他们就不会干涉女儿和本地青年小根的恋爱,那么小根就不会强暴青红,也不会被“严打”。
影片因此产生了一种荒谬感:每个人都有着美好的梦想,可是当这些梦想交织在一起,却产生了巨大的灾难,这或许就是那个被叫做“命运”的东西——导演顾长卫对《孔雀》的阐释亦可以完全用于《青红》:“这部电影讲述了个人和家庭、命运和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年轻人期望冲破他们的命运界限的痛苦和挣扎。
” 距“伟大”的距离 这正是王小帅眼中的80年代。
王小帅说,《青红》是他一直想拍的电影,因为他的故事和青红非常相似:出生两个月的时候,父母带着他来到贵州支援三线建设,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候,一大片山呼啦啦都被2000多名上海人占了,小学里说的都是上海话。
然而这里的孩子时常会遇到青红一样的窘境:他们把贵州当作自己的家乡,可是父母却坚持着回上海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们会粗暴地干涉孩子的生活,就像《青红》里青红的父亲像押送犯人一样押送青红上下学,就像老师会当众剪掉学生过于宽大的裤脚。
《青红》由此产生了另外一个层次的含义:关于个人和集体,关于自我和大众。
王小帅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所蕴涵的戏剧性:“那是个‘文革’已经过去,但大规模的改革开放还没有开始的交界状态的时期;一方面异化早就存在,另一方面是人的这种自我意识的朦胧的觉醒。
当然,在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的范围和深度会更广,但在那个时候,人的自我意识和时代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的求生意志是非常戏剧化的:朦胧的自我意识已经产生,却不能掌控自己,大的环境是不确定的,自己也是不确定的。
” 然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青红》还是太沉重了,那种压抑和阴郁,让你看完电影好久还会沉得难受:看到人还是要输给命运,理想破灭,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那种难受感,让人质疑生活的意义。
一种对《孔雀》的评论是:“它的呈现是准确的,但如果能够有某种救赎,能够有某种力量,它能再给我希望,再带我再往前走一步,我会更加感激。
”《青红》也同样如此,我们欣赏王小帅的反思和彻底,但我们依然无法遏止对超越苦难、给人希望的力量的渴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知《肖申克的救赎》在现实中只能是另一个佘祥林案,却依然在安迪逃出监狱的一刹那泪流满面。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一步,是一个好的作品和一部伟大的作品之间的一步。
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执导的电影《青红》片长123分钟,又名: 我十九。
2005年获第6届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配角 (姚安濂)及第58届戛纳电影节和金棕榈主竞赛单元提名。
2005年票房收入以380万名列第三。
作为一部低成本制作的文艺片获此佳绩,充分说明影片的艺术价值。
影片采用复线结构,通过三条线索,着力表现青春残酷的主题。
一条线索为青红的父亲与母亲之间20年的积怨;一条线索为青红和小根之间爱情的悲剧;一条线索为小珍和吕军之间爱情的悲剧。
这种人物关系虽然简单但构成复杂矛盾冲突的故事结构,就使得影片的节奏感非常适合观众的心理需求。
影片冷色调的环境布景,以贵州的自然风光为背景,灰暗、阴冷、潮湿的西部南方,蜿蜒盘旋的公路,湿漉漉的石级,幽暗狭长的乡间小道,茫茫的远山,贫穷的村庄,这些近乎黑白的影像风格,在视觉效果上烘托出影片忧伤的主题和70年代末的时代文化背景。
影片最后的一个片段使用全景拍摄,表现青红坐在赶往上海的车上,车在盘旋的公路上行驶,空旷的天空中回荡着三声枪响,给主人公和观众留下的是一片怅惋之情。
影片的画面音乐旋律优美哀伤恰到好处地衬托主题,比如,影片一个细节片段是外面下着蒙蒙地细雨,小弟把信递给正在干活的青红,青红让他还回去。
小弟走了,青红偷偷地凝视着远处站在雨中吹口琴的小根。
这时一段抒情,婉转的口琴声飘荡在天空,像流水一般在青红的心里流淌着。
导演王小帅在片尾说: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父母和所有像他们一样的三线职工。
可见影片所有的情节与表达实则是一个时代的梦想诉求。
《青红》开创了中国式的残酷青春电影的范式。
如果典型的青春之歌,是革命、是愛情、是理想的追求與失落、是強烈而游移的氣息,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電影,是否還需要重申「五四」激情?
要唱一首新的青春之歌,導演王小帥把《青紅》設置於特殊的處境之下:一群本生在上海的年青人去開發大西北,直至生了孩子,在西部度過半生,還是想著要回上海去,為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
何處是吾鄉?
沒有鄉的所在驟眼看來,《青紅》的故事是簡單的,一對少男少女,以不同的方式追求愛情,失望之後,走回家去。
不過典型的兩代矛盾顯然不是《青紅》的重點所在。
青春的革命家不只是年少的青紅和小珍,還有中年的老劉和美芬:他們年青的時候,離開上海,為的是建國的理想,開發西北,是社會國家的大熱情。
可是現在,在貧困的貴陽,他們有的是什麼呢?
在他們的心中,抱著一定要回上海的信念,為的是孩子,權威地認為這是對他們最好的養育方法。
於是我們看到「鄉」的多重意義,一方面老劉和美芬的成長地是上海,但他們的孩子呢?
他們在貴陽出生,貴陽才是他們的家。
可是王小帥透過鄰舍之情來刻劃他們在這裡已經植根:在他們之間竟然沒有秘密,並演凙純真的友情和願望。
然而這個矛盾關係並不尖銳,上海夢(Shanghai Dream)以壓倒性的姿態,成為了美好生活的神話,或符號,貴陽,無處容身。
上海幽靈上海成為了這群人心目中的理想地。
而這幽靈彷似是有骨幹的:金錢、物質、美好生活、甚至快樂。
然而這些全都是想像,實際上是一場大賭博。
正如當初美芬來到貴陽,輸了自己的生命。
上海的意義在於令我們提出疑問:為什麼他們要賭博呢?
於是我們可以從空間的角度,理解這階級的陰霾。
上海、香港、北京、廣州在中國大陸正處於優越的位置,因為這裡是現代文明的窗口,是金錢物質的大城市。
再往上推,便是中國貧窮地方對農村鄉土的徹底離棄,他們只認同先進的城市,不顧後果,為的是「救救孩子」,導演認為這是值得尊敬的行為。
可是可悲的是,他們對上海一無所知,上海只是他們心中理想的幽靈,革命的宿命在老劉等生命裡第二次上演,中國的人民,總像走不出失落的困局。
何處是吾鄉?
然而電影最後的鏡頭值得深思。
老劉一家遠走與強姦青紅的小根被判死刑並置:死亡的陰影同時在兩群不同的人的上空盤旋。
這裡提出的反思是,如果真正的上海是如此完美的話,他們為什麼帶著如此沉重的面容?
他們還是在車子裡,車子繞過連綿的山路,死刑的槍聲響起,還有車窗外一大群好事的民眾──魯迅在賈樟柯、王小帥鏡頭之下依然陰魂不散。
上海夢似乎把城市提到一個不可壓抑的高度,然而真正的鄉愁正是在這個時候產生。
不要看漏青紅的弟弟,接近沒有對白(否定語言的能力?
),但從臉部表情看,他看通一切,他的率真和悵惘,正正就是導演的眼睛。
我前几天才看,真的觉得比较差,故事的框架还不错,王小帅很聪明,讲述了一个特殊年代里残酷青春的故事,那种时代背景使这部电影的特异性得以突现。
但其中的表现苍白干瘪,含蓄的风格王小帅玩得并不好。
主角高圆圆气质虽然成为了影片的亮色,但演出并不出色,性格不饱满,显得特别呆。
由于表现的乏力,虽然导演在结尾安排了小根的死亡,但在这个结局中,我看不出她和小根之间有多么深的感情,也看不出有多少爱情的价值毁灭在里面,导演所要表现的残酷青春并不见的给人多么残酷的感觉。
倒是那个上海老知青的回城亢奋劲头有了喧宾夺主的意味。
而他唯一能让人感到他是上海人的就是他吵架的时候,无意中讲出的几句上海话。
我觉得时代的背景表现还可以用贴标签的方式,但具体到人物塑造上,单凭这种方式表现只能说明导演的小儿科。
我觉得是吴军才是剧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的鲜明个性给人以深刻印象。
不知道为什么,除了《扁担姑娘》以外,我一直不太喜欢王小帅的电影,包括他的《十七岁的单车》,很假的感觉。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能持有一口流利的上海话,皆因为孩提时代的邻居、同学中有很大一半都是上海人。
如今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女多半都顺利返沪,而他们留给我的印象却影响了整整一个少年时代。
《青红》这部电影发生的地点虽然很陌生,可是故事里的那群人却很熟悉。
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穿戴整洁,女孩洋气男孩帅气,而令我眼花缭乱的同时也是一种距离;他们多半待人客气有礼貌,可是无形中又保持着一种刻意疏远的距离。
中学时班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生就是上海知青子女,男同学为了远远地护送她回家或者更进一步的帮她修理一下自行车,常常打得头破血流,这样的待遇换了别的女孩可能早就慌了手脚,可她从来就没乱过方寸。
这么多年过去了,再看到《青红》,我明白了个中的原因。
他们从来都没属于过这里,只有上海才是他们的故乡。
类似的影视剧也不乏呈现:《孽债》、《天浴》……要说剪不断理还乱,那故事情节的复杂程度属《孽债》为优;再论戏剧矛盾冲突的厉害关系就是《天浴》占了上风。
《青红》的世界是冰山里最狭猝的一角。
虽然很多人都反映这部电影过于沉闷,但是舞厅里的一场戏还算是沉闷之中的一点新鲜空气吧。
类似条件的舞会在今天看来也许比嚼蜡还无味,而无味背后的驿动却是今天的年轻人无法体会的。
李滨的表演没有突破,高圆圆怎么摆都只能是个大花瓶(对不住她的影迷了),而王导演如果你是冲着嘎那才拍电影的,劝你歇一歇再拍下一部吧。
《青红》这部电影延续了王小帅一贯的残酷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生存在时代夹缝里人们生活的艰涩与不幸。
导演以冷静的语言和平淡如水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关于残酷青春的故事。
影片的主题是青春与现实的碰撞。
正如女主角的名字和片名,青红。
青,是现实的保守与压抑;红,是青春的张扬与热烈。
分别代表了青春与现实,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就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最初的青红是有梦想,有追求,对青春有所企盼的,她绝食割腕,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反抗现实的残酷,却总是无济于事。
面对现实无情的打击,青春顿时变得那么微不足道,因为现实容不下这样的热爱与激情。
他们注定会被这样沉闷的现实磨平青春的棱角,变得服从变得麻木;他们注定会失去内心深处对于青春仅余的热情,同时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大半灵魂。
灵魂的姿态,应该是自由而热烈的,但他们的灵魂却可悲的变得顺从与麻木。
而正是这种人生的悲剧,给影片镀上了沉闷与压抑的色彩。
当父辈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们身上时,这种沉闷与压抑也就到达了一种高潮。
老吴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已经消失,在他们的对白中我们可感觉到留下的只是个人的悔恨与对昔日繁荣都市生活的向往。
“人年轻总觉得长辈是错的,长大了才知道什么是对的。
”父辈们把自己的经验强行加在儿女们身上,对过去青春的忏悔最后化解为一种偏执,老吴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不重演自己的悲剧,在自己费尽心血调离贵州的同时强制女儿读书和远离异性,甚至采取种种极措施。
在老吴这一代人策划逃离荒蛮之域的夜晚,青红与小根有了唯一的一次约会,青春的洪流淹没了理智,老吴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失去理智的老吴的上海梦彻底破碎,采取了疯狂的报复行动,这是长久的焦虑爆发后的疯狂。
从而把小根送上不归路同时也毁灭了青红的青春,青红自杀未遂后带着破碎的心灵离开。
老吴以父辈的权威强行改变了青红的人生道路,结果是沉闷而压抑的,青春输给了现实,以这样悲惨的方式。
电影选择了相当多的具有时代色彩的道具,喇叭裤、迪斯科、摇滚青年、地下舞会、红皮鞋等。
这些都是那个时代青年们所追求的新鲜与时尚,但这样的刺激却不为老一辈人所接受。
当少年穿着喇叭裤时,老师手上的剪刀挥了过来; 当青红踩着小红皮鞋享受着那原本不属于她的高度,父亲又无声无息地出现了。
少年们对青春的追求总是无时无地不被压迫。
他们有人选择服从,有人选择反抗。
而穿喇叭裤跳迪斯科的吕军和烫大波浪听邓丽君的小珍就是反抗的代表,他们以私奔的方式来宣告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但最后他们还是回来了。
曾经风流倜傥的时尚少年已经被现实压榨得完全没有了曾经的影子,变得庸俗而邋遢。
这样的结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他们只是这个时代下的小人物,无论如何也逃不出时代的制肘。
在六十年代中期,支援三线建设轰轰烈烈的进行着,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与热情从大城市来到了偏远的山区。
当初因具有战略意义而迁移的工厂也在新的改革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众多的迁移者成为了被时代遗忘的人,人们开始惶惶不安,苦闷与压抑逐渐取代了初来乍到时的热情与积极。
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无数个如青红家一样的家庭就像无数浮萍一样被扔在这块远离故土的地方。
本以为将终老此地,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许多家庭都开始在想办法能够回到上海老家,那里有他们熟悉向往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根,也能够给下一代更好的前途。
这些家庭正面临着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青红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能够体体面面地回到上海,父亲才偏执地毁掉了青红的青春,所以与其说是父亲导致了青红人生的毁灭,倒不如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青红》实际上就是一则对于现实的预言,导演又表达得如此残酷,让人在观看时欲哭无泪欲诉不成。
“只给你一个故事,有叹息也要把它憋在心里”这种压抑或许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感觉吧。
《青红》的残酷性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旁观者很难深入到那层内心世界。
最好的年华你在哪,在干嘛,跟谁在一起?
这是人生最经不起追问的问题。
或是搭错车,或是一腔热血遭愚弄,总之当你醒来,发觉南柯一梦在他乡时,子女长大了,一生过完了……………………喜欢吴青红,喜欢高圆圆。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以影像记录的历史,清脆的枪声震颤了我的心房,青春就是那么刻骨铭心,刻下的不只是青涩,憧憬,还有残酷和遗恨……
高圆圆的演技让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氛围哑然失笑 她似乎更适合演反派
镜头用的很好,比如青红回到家,母亲摔碎了茶杯,父亲失焦的身影;再比如弟弟跑过长长的街道,把他那瘦小的身体丢进一片迎面而来的披着一色青灰色雨衣的人群。
和我11几乎一毛一样。小帅剩胜在耕耘在无人愿意顾及的田园,三线建设是一生命题。遗憾在资质过于平庸,家庭伦理外衣下俗套的故事加上平庸的镜头,实在乏善可陈。另外给大家讲个笑话,据说高圆圆与戛纳影后只差一票。
2007.6.27
王小帅拍的高圆圆是最好看的动态美。矛盾写的好强大,有足够的气场。
1小时弃,王小帅文革命题作文,金棕榈提名坚决反对,影片选对了文革时局、支援大西北背景、一定要回上海的人性、两代人的认知代沟、山沟沟取景、复古场景还原,时代元素的提炼也有诚意,比如红皮鞋、反对喇叭裤、不能染发续发,但是也仅此而已,在华语电影最后几年宽松期内,才华有限的王小帅饭送嘴里都没吃上,文革是中国艺术片的长江黄河,随意取一瓢就能震撼全世界的影迷,此片的水准之低,是可以放进艺术学院的教科书里当反面案例的,是硬件和软件的双重失败,是叙事有效性、美术审美、人物挖掘、时局思考、社会批判的全方位灾难现场,是作者性、原创性、新颖性的深层次大溃败。
啥啥啥
看完影片之后并没有深刻的感受到青红是时代的一个特征或者产物,反而觉得片名应该叫做“青红他爸”,姚安谦演出的是典型的时代特征。感觉青红没有挣扎也没有迷茫甚至没有自我意识和存在感。这种故事线真的是故事为辅,体现时代某一个特征为主,人物和情节全都靠后了。喜欢青红爸这种表演方式,弱化的是演员,突出的是典型的父辈某一类人群的教育方式和个人顽固的执念。高圆圆演的不如她的朋友好。
被摧毁了的花季少女。高圆圆和李滨在《十七岁的单车》和这部片里都演过青春的爱情,只是单车的爱情青涩,这部片的爱情苦涩。回上海才是家庭里的主旋律,父母之间无休止的争吵,留在山沟沟里的绝望,令人感觉到时代大潮下的人们被裹挟着走上了一条未知的道路。
这个男人有点坏,备受柏林电影节喜爱的第六代。深深体现出了中国教育制度的XXXXX
貌似2006年看过上部,然后下不到下部,所以一直没有看完。然后到九月终于完结,有很多时代元素出现,其他一般
情怀对于导演来说像是萧何,用不好就显得做作矫情不真实。王小帅拍文革有种“把元素堆积在一起,不信都不能打动你”的气势,难以拍出真正的情感来。高圆圆很美,但是表演很空洞;李滨那面瘫脸在十七岁的单车里还像回事,在这里就有些莫名其妙;秦昊在春晚里像模像样,在这里却有种说不清的违和感。
又是那个可怕年代的后遗症
王小帅怎么搞来搞去也就这样
有些用力过头,但也有不错的点睛之笔。
故事本身不错,但情节推进太缓慢了,镜头半天不动一下,看得好煎熬
王小帅的问题在于,他从来握着一个能八十分的题材和故事,可是最后却只能处理成六十分,欠缺的也许就是所谓的艺术家的灵气的问题。
几乎没有叙事内核的时代电影,影影绰绰地以少女青红的青春期经历来展开故事,她对未来感到迷茫(本作里上海变成了王小帅作品里常有的「未知的远方」),对父辈的重压感到无力(姚安濂的父亲形象偏执地近乎变态),而对少年小根的追求则懵懂而不知所措。众多合力之下,她被打压被侮辱,最后随波逐流般踏上了前途未卜的道路。本作美术和服化道对时代风貌的还原做得不错(质感让人想起17年的《暴雨将至》),而构图上多把人物放在小框中,配合长镜头的调度,似乎是在暗示时代环境对人的桎梏。李滨和高圆圆继《十七岁的单车》后再次演未能修成正果的情侣,但两人的演技可以说是毫无长进。秦昊演了个歌舞厅的小流氓,刚喊完「要我和她结婚没门」下一幕就拍起婚纱照,神色凄惶状如喽啰,他戏份不多但和高圆圆的闺蜜小珍一样,都是被时代环境所异化的对照组。
就着《闯入者》的热度重看一遍三线三部曲的头两部,如果说《我11》和《闯入者》是时代悲剧的话,那《青红》就是时代中的人性悲情,具体地说是与时代瓜葛的高度专制父权家庭下的女性命运悲剧,用对父权的叛逆和父权的坍塌来进行政治的隐喻。剧组的美工部门也是煞费苦心高度还原了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