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与外婆同行》这个片名,我并没有什么兴趣。
大概在我的印象中,外婆已经固化为行动温吞、慈祥和蔼的老年人形象了。
那么这部电影大概也就是家庭温情片,最多再来点煽情桥段,骗点少女的泪水而已,觉得应该没有什么惊喜之处。
但事实上,这部电影作获得了2015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十佳独立电影。
冲着这个名号,决定看一看,看完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确实骨骼惊奇不同凡响。
虽然它还是一部温情的家庭片,但是比大多数的温情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独立电影往往伴随着小众低成本的特点,在场面或者卡司阵容上都无法和商业大片相提并论,所以只能在讲故事的手法和细节之处着手,给观众一些细微处的惊喜。
这部电影在剧本结构上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电影出场的人物并不多,寥寥几人,主角大概就是外婆Elle,母亲、孙女Sage以及外婆的年轻女朋友而已。
但是电影的主题却包含很广,电影不仅涉及到同性恋、未婚先孕、堕胎、借精受孕等问题,而且主角配乐基本上都是女性,可以说这部电影完全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
电影中外婆、母亲、孙女三个女人来自同一个家庭,各自带着其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实是美国整个女性社群的缩影。
外婆Elle是个老朋克,是个诗人,还是个女同,愤世嫉俗,热衷女权主义。
她成长于“时髦放纵的六十年代”,一个追求自由、享乐、性解放和反战的时代。
著名的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正是她的偶像。
母亲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正是冷战之后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时代。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成人的母亲自然变成独立务实的女性,而职业上的成功更是让她对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下属和女儿也都相当严厉甚至苛刻。
孙女Sage出生于上世纪末,典型的青春、简单、无知的美国女孩。
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艰难,也没有读过高深的书,追求时尚,热衷八卦,约会不良少年,害怕自己严厉的母亲,害怕因为堕胎而下地狱。
电影的主线故事只发生在一天之内。
影片把漫长的一天,通过不同的点和人,穿成了线。
早上,老朋克外婆和她年轻的女朋友吵架闹分手。
在她还在为分手伤心的时候,孙女Sage来找她借钱堕胎。
因为孙女不敢面对严厉的母亲,只好来找老朋克外婆Elle了。
但是老朋克不愧为老朋克,放荡不羁爱自由,为了不被金融束缚,把信用卡剪碎做成了风铃之后,而身上只有几十美元。
而孙女预约的堕胎手术就在当天下午。
所以,在这阳光明媚的一天,一老一少只好上路开启一段意想不到的筹钱之旅。
她们一起先后找了孙女的渣男友、外婆的纹身师朋友、咖啡店老板、外婆的前夫之后都没有筹到足够堕胎的钱。
最后她们只能一起低声下气地找母亲寻求帮助。
随着她们筹钱的过程慢慢发展,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外婆Elle的一生在这一天中被徐徐展开,这个家庭的故事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年轻时候的外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跟丈夫结婚之后有了孩子,才意识到这件事。
因为接受不了孩子,悄悄地去堕胎并离开了丈夫。
这也正是外婆的前夫最后不借给她们钱的原因,因为他接受不了堕胎。
离开前夫之后,又不知为什么外婆跟一个陌生人的一夜情有了孩子,最后还生了下来。
这就是电影中的母亲。
后来外婆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是同性恋,终于决定和深爱的女朋友一起生活,一起养大了孩子。
只是几年之前爱人不幸去世,外婆又重新变得脾气古怪。
就这样,外婆的一生在不断的对话中被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个家庭的矛盾和旧伤被慢慢撕开。
三代女性之间共同存在的问题就是不知如何与人交流,只能以各自的方法避免或者拒绝和家人交流。
最终,爱与亲情战胜了骄傲与尊严,Sage堕胎所经受的痛苦也终于在三名女性中唤起了同性之间的认同感。
当事情最终解决后,以外婆独自一人回家的旅程作为结束。
影片的最后,外婆打车去年轻的女朋友家求和,本该等着她的出租车司机却开走了。
暴躁的朋克外婆本该破口大骂的,而此时的外婆却在家人和爱人的感动下,变得宽容坦然,大笑几声之后缓缓地走着回家了。
最让我惊喜的还是原本看不惯一切的老朋克却因为家庭、爱情变得无比温柔,潇洒地笑对一切。
我觉得问题在于,无论是女性权利运动还是性多元群体权利运动,追求的并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平等、公正和尊重。
这部影片把姥姥设定为异性恋,这部影片的情节不会有根本的变化,甚至最重要的怀孕的女儿,改成替女朋友堕胎筹钱的男孩变化也不大。
很多角色的对话、情节转换性别和性取向之后都可以成立。
姥姥的前夫作为一个异性恋下半身思考的男性,是一个总会出现的角色。
一个老年知识分子和一个年轻博士之间的恋爱,一个叛逆的高中青少年,一个严厉的妈妈或者爸爸,一个刻薄的姥姥或者姥爷, 类似的设定太多了。
故事并不在意展示性别和性取向的不同。
女性和男性是有差异的,异性恋和性多元群体也是有差异的, 这部电影和《瞒天过海:美人计》的创作思路很相似。
女性电影和性多元电影在角色性别是女的、性取向是同性恋之上还有更进一步的表达。
全片似乎始终处于灿烂的阳光下,外婆狂躁却又仿佛看开一切,活得很洒脱。
每个小标题都代表外婆的一段别样的生活经历,到了这个年纪,往事真就随风了,看不开的才是作茧自缚,如多年前的老情人,再怎么缅怀过去,也只是让人觉得得不到的永远最好,看着真不可取。
我想我的老来生活就应该是外婆那样,所以一直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虽然我的界定里,努力是一个太用力的词,太拼命了,我想追求的是轻描淡写的独立随风的日子。
什么是值得操心的事情,什么也阻止不了快乐的当下,做能力之内的事,此刻比前一刻好。
哇,又煲了一锅小鸡汤。
太不随性了。
曾经亦是诗坛之中有头有脸的人物,无奈时代变化如此之快,如今,她早已经成为了一名无人问津的过气诗人。
偏偏祸不单行,不久之前,艾利刚刚和交往了四个月的女友分手,事业屡遭挫折,感情又如此不顺,此刻的艾利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的躲起来,谁都不想搭理。
可是,天不遂人愿,艾利那十八岁不省事的孙女赛奇来访,向外婆借钱堕胎,然而囊中羞涩的艾利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还能拿的出余钱来救济这个闯了祸的姑娘?
无奈之下,她只得开车载着赛奇,一一拜访从前的好友和女友们,向他们借钱。
唉!
这么牛拜的片子居然看的人这么少!
作家电影,有分段的小标题:结局、墨水、猩猩(这需要看书补课),诗人吵架都强调语言的记叙还是,不轻易判断人,唯我主义、健康的女同的家庭,捐精生的女孩打胎,男女女女的爱情,研究女性主义的母亲谈诗歌、给博士女友送初版好书,独立、有判断力决断力、敢爱敢恨,勇敢爱勇敢骂人,不要敌对不要狭隘的女人的正常遭遇。
用最简单的小事和一天的经历,带出好多深刻的东西。
非常喜欢的一部剧情片,讲拉拉晚年生活的一天,和外孙女有代沟,问清孙女来意后主动帮忙,像中国式的家庭关系,隔代亲,和女儿许久未联系,见面时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去跟女儿交流,说话从埋冤对方开始,生活中遇到的麻烦独自解决,不愿告诉女儿。
跟同居4个月的女友奥利维亚吵架、分手,是为了让她过的更好,电影最后去见奥莉维亚,把一切说清楚,内心释怀。
欣赏这种存在的方式大概只有美利坚这种自由的国家才会出现这种神奇的存在方式,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就算是父母和孩子,成年(或者未成年)的时候就有独立的权利了。
而且每个人都会尊重你的选择,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
这种感觉很好啊。
就算堕胎这种事情也只需要自己选择就好。
或许在中国,这种事情是难发生的,一家人就一定要时刻保持联络,时刻紧密相连么?
每个决定,每个选择都要经过很多人的同意。
我希望我家里人都可以十分的独立。
也没有说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只是更加的自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圈子。
其实很欣赏外婆的这种态度。
不需要谁来帮她,自己解决,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义务就好了啊。
可是在中国,这种老人大概是很少很少的吧。
不是想把他当一个老人来孝敬,而是当一个朋友,与年龄无关,与性别无关的那种。
关于blgt的一点感想片中的所有角色对于同性恋的态度都是十分平常的,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同性恋而特别照顾,或者特别反感,就像对一个普通人一样的看待。
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支持,平常的看待。
无喜无恶。
其实在生活中有些人会特别“关照”同性恋这一群体(不是吐槽腐女)本身就是一种歧视,因为特别的关注就把这一群体推到推到一个特殊的位置。
其实本人大概是个双,但是觉得迈开哪一步真的好艰难,我又是个比较懒的人,所以啊,就缩小下择偶的范围,圈在male这边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没有那么多的困难要去克服。
想到自己身边一个T朋友,是个十分不理智的人,冲动幼稚。
很怕他会为自己现在的选择后悔,因为毕竟我就是一个怕后悔的人啊。
堕胎的感想支持吧,毕竟只有双方准备好了,能够负责好这个孩子成长的时候才能够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片中外婆想对那个跟妈妈反对堕胎的小女孩说教时候,却被反打了一拳,看这有那么点自嘲的意识,也觉得是对于独立的一种表达吧。
不是小孩就没有自己的想法的,每个人的想法都是珍贵的,没人能把自己的想法附加给别人
《与外婆同行》美国除了好莱坞的大制作,对独立电影也有自已的平台,给很多导演的处女作,小制作独立电影,培养未来的大导演做储备人才,这样下去,电影行业才能持续发展。
作家王小波说过,美国没有那些优秀的独立电影,就没有好莱坞的繁华。
美国哥谭独立电影奖,是仅次于美国圣丹尼电影节的第二大独立电影奖,在这里,艺术和好电影是基础,所有好莱坞的大片导演,都要从独立艺术作品产生,才能做一个跳板,这就像练功的基本功一样。
本片的女主人公便获得了 哥谭独立电影奖的最佳女演员的提名,电影小制作,时间短,却拍出了水平,故事讲述了18岁的女孩怀孕了,不敢告诉妈妈,所以去找外婆借钱流产,没想到外婆也没钱了,但外婆有办法,跟外孙女开车一起上路,去找她的朋友们,引出一系列故事。
这个外婆酷得不行,抽烟喝酒,满口脏话,性格十足,原来她还是个同性恋,一直以来喜欢女人,严格来说,这又是一部公路电影,在路程中引出外婆这个人物的过往,又与外孙女建立了情感,无论如何,在路途相处中,她们都找到了内心里最真挚的东西,那就是爱与宽容,所以,解决了与女儿的关系,完好地送走了孙女,她回去找寻她年轻的同性女友,不论年龄,不要逃避,爱还在路上。
这样,电影的主轴价值观就出来了,不再是空洞讲述,为故事而故事的小电影了。
一件小事,一个父子情,一段男女情感,都是大故事,就像演员陈佩斯说的,这些就是大格局,敢问谁能逃得过亲情,爱情,而不是什么国家情怀政治斗争才是大局观。
见惯了畏畏缩缩性格平庸的人,对外婆这种刺头儿真是相当喜欢,那种尽管老子一无所有还是一样骄傲的牛逼劲儿看了让人很开心,这才是文青的正确打开方式,敢作敢为,敢说敢干。
有几个人敢这么随心所欲呢,有几个人老了还敢这么随心所欲呢。
这么有棱有角,像个真人,而不是微信公众号里优雅的假人。
老了还这么酷,才说得出我喜欢变老因为年轻人太愚蠢这种忤逆众人的话。
外婆和搭便车的那家人的对比真有意思。
所谓的‘完整’的家庭并不perfect,甚至是awkward和没有教养的。
就像外婆跟Karl说的She grows up fine。
只不过传统以来占主流的异性恋家庭生活方式为广大的异性恋提供了生活指导,甚至是生活答案(比如,家庭和(自己所生的)孩子可以带来幸福),这样的答案在一些情况下显然不能对同性适用,这可能就是异性恋看不懂异性恋的原因吧(或者是我不懂?
)。
虽然表面上,这种指导和答案看上去合理,实际上,对于人生,there is no definite or absolute answer or explanation.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是每个人都要面对人生的难题,和你喜欢什么性别又有什么关系呢。
也就是说,把外婆换做成一个异性恋角色,我并不觉得她会面对更少的孤独和难题,这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也是她做出的选择。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觉得这是部同性or女同电影的原因。
Well, at least one reason.
有些没头没尾的=。=这个外婆的一生真是跌宕起伏啊。
强悍是会遗传的。。。这女人三代~
《拉嬷上路》……台译总是这么灵魂啊。
有这样的外婆不是会很帅
屁大点事也拍个电影
很喜欢这种调调的电影。关于爱和成长、宽容和谅解。
好看又不够好看的,有表达又不够表达的女性主义小品。作为lgbtq的姥姥,成为老板少管女儿的妈妈,怀孕准备堕胎的孙女,又是一次女性三代同堂的结构,不够有惊喜。
一开始外婆艾利对女友奥利维亚刻薄的言语和在咖啡厅粗鲁的行为真是让我嫌弃,但在凯姆家的蛮横表现却让我大快人心地笑到不行,这一天的行程下来,证明外婆内在还是善良的。通过赛奇堕胎事件,祖母孙一家三口渐渐化解了彼此的恩怨重归于好,也算因祸得福了!→女生性爱时不想怀孕的话请做好防范措施。
酷
不是很懂你们女权主义者
电影不错,但如果有这样的外婆/妈妈/女儿我是会爆炸的。
8.4/10对这种家庭内部自我消化负能量的故事就是毫无免疫能力,更何况还有抓人眼球的生动表演呢?人生难免走错,但不要一错再错;当初已经放下的,不要认为经历时间有了什么改变而再捡回来;家人之间的包容是海量的。一日之中的小公路,仿佛又走了遍人生。别停下,还要再走下去。
两个外婆,一个去世一个很酷。不知道父亲是谁。自己又怀孕了。在酷外婆陪同下见了孩子的父亲又见了酷外婆的新欢和旧爱以及自己强势的妈妈。最后完成了对第四代的消灭任务。比较讽刺的是影片没有像《朱诺》一样发展,就连医院门口的“劝导员”也被外婆讽刺了一番。一部结局温馨的家庭喜剧。
好久没看到这么难看的小清新电影了~
不喜欢,全程“神经病!”
韦兹兄大概要整个类似《单亲插班生》那样的小清新,本来是我喜欢的一天就完小格局。但感觉还是商业片拍多了,怎么装都没独立劲儿,角色有一个算一个的符号化,外婆稍微好点,要不就更没的看了。
Why don't we start with being kind and showing love to each other?
年轻时候做的孽老了都是要还的~
姥姥的小女友说话好温柔呀!
豆瓣无法用英文电影名搜索电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