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比第一部总体感觉要好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填第一部结尾的坑。
这个结尾让我哭的稀里哗啦,怪不得在看之前一直看到有人说鹤唳华亭时一个悲剧,确实啊,看完了两部,几乎每个人结局都不好,顾逢恩被萧定权的话给逼的自杀;萧定权在自己修改的废太子诏后回京自杀;陆文昔独自在思念中养胎生下皇孙;皇帝在思念中培养皇孙;赵王萧定楷被废;齐王萧定棠也被迫去回封地不准再回京;太子妃张念之被下药而死;张陆正在女儿死后为护家人而顶罪被斩立决;陆英父子两个被人陷害而被斩首;卢世瑜为萧定权未来,用自己的仕途和性命给了萧定权一个开端,结果萧定权也辜负了老师的好意;顾思林也为守护这个阴晴不定的皇帝和明争暗斗的萧家而战死沙场……但皇帝最后对萧定权及其子的感情确实是真的感人,但在他彻底明白的时候萧定权已经死了。
“有时候君王并非因为失去民心才失去天下,有时候是因为失去天下才失去民心”顾逢恩对萧定权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好心疼他,他一直以来都护着萧定权,帮萧定权坐上皇位虽说也是为了稳定自家地位,但两人从小在一起长大,也是为了帮自己的朋友,至少没有恶意,但萧定权竟然回他“你自裁吧,你现在就算不死,当我登上皇位后也会灭你顾家满门!
”,听到这句话别说和他为友多年的顾逢恩,我震惊了,这是这么用的吗?
就这么逼死了自己的挚友。
特别是在此之前萧定权说的“我姓萧不姓顾”,怪不得顾逢恩失望的说这话。
看上去萧定权很孤独,但顾逢恩也好不到哪去,顾逢恩也是没有亲妈,亲爸虽然在管他们两个人,但重心一直在萧定权身上,对顾逢恩肯定是有亏欠,萧定权至少还有卢世瑜和陆英,后来有太子妃张念之后还有其父张陆正,而顾逢恩除了亲爹顾思林,和为了稳定朝局的姑父皇帝,就只有萧定权了。
“他父亲是一个小怯而有大勇的人”我不知道陆文昔为什么会给萧定权这样的一个评价,哪里有大勇了?
守护身边的人?
是想说连身边的人都守不住又怎么守天下人是吗?
但守护的前提是自己有能力自保,之后有能力筹谋,才能护着身边人平安,但萧定权连自己地位都稳不住,自己都不能自保,就像第一季中皇帝对萧定权说的“你的一切都是朕给你的,朕一旦收回来你什么都没有!
”都不知道萧定权要是没主角光环能不能活到结尾
《鹤唳华亭》我都不知道自己看了多少遍,每看一遍,就增加我喜欢一分,喜欢剧中的角色,喜欢剧中的服饰,喜欢剧中的道具,喜欢剧中的礼仪,喜欢剧中的画面,还喜欢剧中的语言……(我看了《大明风华》中皇家的华丽繁复的服饰后更喜欢《鹤唳华亭》服饰的简洁素雅端庄大气,天然去雕饰更显雍容华贵) 当然,更多得是,每看一遍我都不忘揣度太子的心境,体味那些绝望的、苍凉的、悲伤的、辛酸的、忧伤的、无奈的、欣喜的、庆幸的心情,欣赏在战斗中不断成熟的太子内心越煎熬翻腾表情就越平静,感悟通过眼神、泪水、动作、语言展现出的隐忍、杀伐决断和坚毅。
吃瓜群众的我暗自庆幸、心慰电视剧的改编,让太子没有像书中那样自戕。
(但很快我就被无情地打脸了)
没有想到,偶然之间,竟见《别云间》,一个《鹤唳华亭》的番外/续集。
再见《鹤唳华亭》番外,我惊喜我意外。
我无法容忍APP龟速的更新,花钱超前点播观看。
看后,真心佩服导演、编剧的精心剪裁;真心觉得演员的那么多表演没有白费,可以得见天日;真心感谢这些镜头没有用在《鹤唳华亭》中,否则会让《鹤唳华亭》大打折扣,更更感谢的是,如此剪裁出一个12集的番外,终于让我不再遐想,让一切尘埃落定,我可以对《鹤唳华亭》说再见了。
《别云间》中太子萧定权,编剧无论怎么替他挣扎,最后都在书中的结局走到尾声。
这是我最不愿见,也最不想见的,即使这个结局编剧在《别云间》的第7集里已经埋下伏笔,可是情感上依然让我不能接受。
但我理解太子的选择,从出生就作为储君的他,一直所学为君之道,且受一代清流大儒的教导,一贯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崇地位,早就将他塑造为心性高洁的儒雅君子,虽在皇帝打压下一直不甚体面,甚至狼狈,但骨子里散发的清冷高傲的皇家贵气不容他人玷污,因此如果一朝被废,就如太子在秋千架旁对顾才人所说,对他而言被废和死没有什么不同,届时他不会允许自己苟活,不会给他们留下侮辱他的机会,这个侮辱,也包括陆文昔。
诚然《别云间》中太子依着书中的结局走完一生,让我心痛,但我更悲悯的是顾承恩,他的表兄。
他的一腔的心意被太子践踏,可怜他费尽心机诚心诚意殚精竭虑为太子奉上的筹谋是太子弃之如敝履的不需要、不领情、甚至嫌弃,在太子斩钉截铁地说即便他因此登上皇位也会斩他顾氏满门的无情话语里,曾经阳光俊朗,如今铁血铮铮的英朗将军流着泪在心如死灰中拔剑自刎。
为太子死去的人,太多了,无论是间接的是,还是直接的,多的他早已经无法承受。
自古,皇位就没有不流血的,皇位容不下干净和青春,可是我们都渴望干净和青春。
在可为不可为,能为不能为之间,太子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路,这条路,不踏着鲜血是走不过去的,所以,他要么被废,自我了结;要么,踏着别人的鲜血登上皇位,一展他的家国抱负,皇权路上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可惜,他选择了前者,于是他只能命归黄泉,无缘皇权。
无论怎样,《别云间》让我再次过了眼瘾,也给了我一个放下《鹤唳华亭》的理由。
再见《鹤唳华亭》!
太子殿下的道,是大道,是纯净,是河清海晏,天下盛世。
太子殿下的道是舍身取道,是至清至明的理想,是为万民谋福祉的祈愿。
但为什么这么美好,这么充满希望的道路,却让我哭的不能自已。
其实我不相信有这样的人,纯净青春,坚韧正直,小怯而大勇,这样的人如何活呢,如何活在浊世呢。
再倘若生来便是位高权重之人,能正直已是不易,更何况干净青春。
可是可是我真的见到了这样的人,原来是这般让人心疼。
活原来容易,我拥有的少,便不想那么多,为人淡漠,遂无力去作为,活的容易糊涂。
活着原来不容易,我挣扎着出生,堪堪长大,不懂世事,只想伪装融入,到头来没有自我,郁闷寡欢。
看到好的作品,总是想说写什么,说再多其实是个人与作品的互动,也像个人与人物一同历程到终点的离别发言。
当历程中,作品变得越优秀可信,人物变得越鲜活真实,结束就变得越难忘殇情。
一生一世,生生世世。
太子殿下再等等文昔,你懂她的,就像她懂你那般。
真的很喜欢这部剧,难过难忘难离别。
看的时候不太明白男女主为何如此抉择,想骂编剧脑残、想骂男女主愚蠢。
但看完《别云间》才懂得,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啊。。。
设身处地,并非人人都能做出世俗意义上所谓正确的选择。
看到弹幕说,卢世瑜把他教得太好了,深有同感。
而且不光是把他教得太好,陆文昔也一样,他俩都被教得太好了。
只是可惜,世事残酷,人心复杂,要坚守这份天真,太难了。
那个说要“全你天真”的至亲,最终也逃不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
想要的得不到,想守的人,守不住。
一边是生死攸关的皇,储争斗;一边是心怀正义与仁慈的苦苦坚守。
当至亲之人悉数离去,当时间磨灭了所有的期盼与奢望,当猜忌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他明白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他变成了那个最怨恨的父亲的模样。
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与山水间。
继后吞金是解脱,萧定权亦如此。
于他而言,周遭至亲为他谋划,为他不惜用生命涤清的道路,并非他所愿,从头到位,他想要守住的不过是至亲至爱,是君子之道,是内心的安稳与坦荡。
如果说,他曾经真心想要拥有过这个世界,那也是一个有他们存在的世界,是个干净清朗的世界。
然而,一次次的猜忌与离间,虾仁猪心,信任分崩离析,最终还是五大王的无间道赢了啊。
是这世界,配不上他们,人间从此不值得。
这剧,后劲太大,台词好赞,编剧文学素养令人钦佩。
服化道精美,宋代文人风雅习俗细节满分。
演员除了五大王最后的对手戏拉胯,其他都挺好,老戏骨们没得说,皇帝精彩,罗晋完美。
萧氏王朝,可能是南北朝时期,在那个时期,礼崩乐坏,弑君者,篡位者无数。
仁义道皆崩坏的时代,尊儒是高贵而困难的。
萧定权一生不被皇帝喜爱,失去母亲,失去妹妹,他孤单而敏感,渴望爱。
在老师卢尚书的教导下,二十岁,十五年修书道,也在修自己作为储君的儒道。
这就注定他是个理想主义者。
在乱世,儒是坚持难,实施更难。
可他却秉承这一点,不让自己成为弑君者,篡位者而让生灵涂炭。
如此他从头到尾撕裂了自己。
而这,也造就了他表哥顾逢恩一生的悲剧。
顾逢恩,父亲掌兵权,哥哥也是将军,太子是表弟,皇帝是姑父。
他聪敏,活泼,理想为辅佐太子。
一心一意为能够成为圣主的太子,付出一切。
前期明媚阳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后期成长起来却令人悲痛。
他从小和太子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他一生的梦想是辅佐殿下成为万世明君,成为叱咤朝堂的文臣。
他喜爱调香,考试可以得二甲第九,可见文采斐然。
然而命运多舛,朝堂一系列明争暗斗中,他被迫放弃梦想,哥哥死去,他用三年时间迅速成长为一名,有其父之风的河阳候。
他为了殿下,愿意血溅沙场,尊崇父亲意愿,辅佐殿下,即便成为令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他依旧去做了。
然而,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太子,坚持他的道,把顾逢恩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顾思林凯旋而归,却被皇帝暗杀,顾逢恩奋勇杀敌,对太子实施兵谏时,太子称其为乱臣贼子。
顾逢恩,用他的生命,用他的一切为萧定权捧上皇位,萧定权不但不接,还狠狠的践踏在脚下,诛他的心!
最后,顾逢恩流泪成冰,毅然决然的自刎于太子面前,成全他这个太子表弟的道。
少年时,你我是最亲的依靠,成长后,你我却成为彼此最大的痛苦,并且互相给对方来一刀,捅进心里。
顾逢恩即便觉得自己丹心错付,即便不理解太子,即便不明白为何太子不愿接受自己捧给他的皇位,可是可他依旧愿意选择自刎来成全他的表弟的道。
他的一生无法选择道路,可他却可以选择自己的命。
不得不说,那一出城墙自刎是别云间的高光,让人痛心疾首。
彼时还是25岁的郑业成接住了顾逢恩这个角色,演技收放自如。
在众多老戏骨之间,没有拖后腿,让一个前后反差如此之大的角色,立住了。
让观众因他笑而欢乐,因他哭而悲痛,因他死亡而愤愤不平。
悲剧,就是美好人物却因为命运,时代,人物自身思想局限性,最后只能惨淡下场,给人们留下无限唏嘘,感慨,无奈,最后共情而铭记于心。
这才是最完美的悲剧美。
别云间,十二集,终于补齐了之前的缺失,虽然像一位断肢再接的伤口,有疤痕,有裂缝,但却可以完整了。
而顾逢恩一生也完整了。
第一次有想写豆瓣评论的欲望,一定要留给迄今为止我最爱的剧。
人生在世,要感恩在正确的时间里相遇的那些缘分,其中,就包括《鹤唳华亭》吧。
虽然每每动思,都忍不住会流泪。
早就注定的死亡结局,太子殿下应该是很早之前就预感到了,军权和皇权的二元对立,是无解的,要想忠孝两全,他必定不会是留在棋盘上的那颗子。
既然来了,就当是一场虚妄的体验,但还是太痛了。
当亲手一次次地剪掉了自己的羽翼,殿下说:我知道,其实是到不了的……到不了他心中的那个理想国的。
当最后一片羽翼落地,他才彻底死心了吧,已经够刚强了,所以真的不必再忍了,死亡才能解脱啊。
你还说:仍期待轮回,期待再相逢。
但这个时候,真想大声说:去吧,殿下,人间不值得,这么好的你。
《鹤》虽是架空剧,但内核现实得血淋淋,才会让人有剜心之痛。
杨导华亭才子实至名归。
最后的结局处理,没有给皇帝亲手处理武德候的时间,而太子以命相谏,也使想做明君的父亲陛下最终有所顿悟,也算是用另一种方式改变了现实。
感谢杨导,全了太子天真,全了天下赤子的天真。
好在,还有最后的这点光,不然,真的会反的。
(比如,去刷priest的《杀破狼》,缓解一下。
)这是一部反权谋的权谋片,因此最后只能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最后的镜头,巍峨的宫殿和皇城被大雪清洗干净了,这部剧,每一帧都不能漏。
)双鹤展翅而去,畅游祖国壮丽河山。
最后,感恩我们的殿下曾经来过,也庆幸这样的太子不曾真的来过。
青史尽数成灰,如今,只剩不熄的凡间灯火,仍然在给众生温暖。
也许,人生在世,仅需感恩平凡中正确的遇见,那些对的人,对的事。
前调有时候,君王并非因为失去民心才失去天下,有时候,君王是因为失去天下才失去民心!
——顾逢恩旁观萧定权的一生,很多时候会怒其不争,每每看他无关迟暮、不问翻覆,如此“幼稚”地彻底地忠于自己时,会缅怀已逝的“靡不有初”,崩溃大哭!
曾经踏入红尘那一刻,多少我们怕也是怀揣着“不求改变这个世界,只求不被这个世界所改变”的心之所向,开始了一生倥偬与半世伶俜的历劫!
萧定权不用铅华洗尽,便从来都珠玑不御,羡慕这样的人格,因为曾经,多少我们也有这样“傻傻”的快乐,可白云苍狗、岁月葳蕤,当人性、道德被时光打磨出新的形状时,穿过名与利的温床,也会洋洋自得,但深夜卸下戎装,是真的累又真的不快乐!
就这样被世俗裹挟,信奉着已被大多数价值领导者拥趸的生存哲学,红着眼眶看着萧定权失天下、失民心,败局已定那一刻,想大骂他一声“活该”,可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中调韶华不负,鹤唳九天通常,身体之所以不动是由于内心强烈的情感所引起的,而这些内在活动才是艺术上最重要的东西。
艺术的精髓不在于它的外部形式,而在于它的精神内涵。
——《演员的自我修养》烈烈寒风,击打开朱红的窗棂,纷飞的片片冰雪在幽蓝的夜光中,再也唤不醒这位沉睡的“失败者”!
在这样一个静止的画面中,在这样一个静止的肢体中,罗晋走完了萧定权的一生!
都说,人死前,回顾的是自己的一生,罗晋用眼角垂下的这滴泪祭奠了萧定权的一生!
这滴泪,是萧定权听到老师临去前唤他:“殿下!
”这滴泪,是萧定权听到了舅舅唤他:“阿宝!
”这滴泪,是萧定权听到了母亲唤他:“三郎!
”这滴泪,是萧定权听到了父亲说:“爹爹是真的觉得冷了!
”这滴泪,是萧定权对儒哥哥说:“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一定不会放你走!
”这滴泪,是萧定权对他妻儿说:“除了对他还有他的母亲,了无遗憾,亦了无歉疚!
”这滴泪,是萧定权向往,而今生无缘得见的高空长川、大漠瀚海、莺鸣鹤唳、雪满群山……这滴泪,更是他用陨灭换来的——蒸湘平远,万骨江山!
至此,鹤虽死,却韶华未负,唳于九天!
尾调那这理想只不过是镜中水月的色诱,自欺欺人的借口!
——萧定权恐怕这一生世故枷锁,都无法拒绝这色诱,都无法抽身于这借口,但至少想说——萧定权们,你们并非茕茕孑立,踽踽独行!
纵使青史成灰又如何,至少《鹤唳华亭》、至少《别云间》,吾自深爱如长风!
为什么能打四星?
因为敬男主角和女主角从头哭到尾。
男主角辣么聪明居然到最后最后才认出来女主角就是他的初恋。
真是猪油蒙了心,瞎了眼呐!
你要是早看出来了,你还可以等到你娃出来呢!
别云间实际上是鹤唳华亭在后面几集的一些故事片段,专门剪出12集,听说是因为那时候有限集数,不能播太长,所以专门挑了12集成为别云间另外播。
为什么别云间会比鹤唳华亭要更高分一些?
大概是因为别云间,它终于让我们看到了所有戏里面独有的所谓的主角光环,终于降临在男主角头上!
终于再现人间!
男主角没有再被虐的那么惨,虽然从头到尾男主角还是一直被虐,一直失去他非常重要的人。
最后逢恩si的时候真的很不值,弹幕一直说“堂哥表哥一直带都带不动的太子殿下”,还有弹幕说“从来没有那么希望男主角s"🤣🤣🤣但是不得不说最后的逢恩和男主角死的时候还是挺让我触动的。
毕竟男主角舍身捐躯,为国兴邦,既不屑君王之术,坦荡身为一国储君,又一心为社稷谋,为黎民疾苦算,却算不尽君王之心。
老师教了他坦荡君子之道,却没有教他怎么从世间泥泞中走过去还能保持清洁高雅的品行,还能不谋权术,不为私利。
他所守护的所有东西,都守护不住的时候,哀莫大于心死,他也只能辞别这世界。
也可能就是因为他太怯懦,他心中有大爱,他却做不到。
他再也接受不了,身边他所重视的一切,他的舅舅,他的表哥,他的妈妈,他的妹妹,他的老师,他的妻子,这些他曾经非常珍视的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
甚至无辜的小舅子,送来了金疮药,也倒在了那一声“姐夫”前。
其实这都不重要。
虽然皇太子一直各种被虐,各种悲,但是我觉得刻画的这个人物,反而显得非常的真实。
一个有血有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用螳臂挡车,用一人之躯,来证天下大道。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苦于君父猜忌,陷于他人算计。
此事古难全。
所以他死了也挺好的,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至于跟女主角的感情线,玻璃渣子挑糖吃,其实也吃不到啥!
还是看完就过去了。
😂😂图个kill time的乐子。
从鹤唳华亭到别云间,看着太子屡屡为保护文昔,保护舅舅,保护所有他想保护的人而揽下所有罪责,哭泣和懦弱贯穿全剧,每每看到哭戏我都忍不住破口大骂,看惯了各种主角光环的胜利,再看这种悲剧真是受不了,也不理解为什么文昔一直要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许她早些告诉太子,她的父与兄不会死,他们彼此之间也会少了很多误会,不会这般曲折。
舅舅和表哥心疼他为了他2度起兵要把这个天下拱手奉上,让他去实现他想要的天下太平,海晏河清,可是他们不懂他的道,他的懦弱让他们失望,他在城墙上对表哥说的,就算他们帮他登上了皇位,也要灭了顾家满门,我想这对谁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他们的一生都在为了保护他在他们的心里,他是顾阿宝而不是萧定权。
我也一度无法理解萧的懦弱,皇帝对他的猜忌和种种,为何他还要这样忠孝?
他的舅舅和表哥对他百般忠爱,他又让他们多么的寒心啊。
看了好多解读我才明白了,这是萧定权坚持的道,他老师教给他的道,无论何时都不能失去本心,活的正直清白的道,谢谢你,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有时间还要再看一遍,带着理解去欣赏,去感悟!
【凭心而论,优缺点明显】别云间的服化道和台词都是用心准备的,在男女主的言情戏份里,镜头分镜的方式有一点点像韩剧的风格,不是磨磨唧唧的滤镜风,是含蓄唯美带有独特的东方韵味的风格。
举个例子,韩剧《阳光先生》里男女主第一次正式见面,互相遮住对方的下半张脸,四目相对,认出了对方。
《别云间》里男女主相认,男主用纱遮住女主的脸,终于确认这是他朝思暮想等来的人,和《阳光先生》里相认的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男女主在屏风两侧的初见和定情,这两组片段也非常唯美,是现今古装剧里很少能出现的拍摄手法。
这里说和韩剧风格相似,是因为韩剧也很擅长拍这种光影风格,不是说模仿了韩剧,我是很喜欢这种风格的,放在别云间里恰如其分,可以说男女主的戏份为这部致郁的剧增添了为数不多的柔和浪漫的色彩。
不过这部剧的打光有点问题,可以清晰的看到脸上的粉,不是说非要磨皮到脸上完美无瑕,只是能看到皮肤肌理和看到满脸的粉底,这种镜头质感还是有区别的,不知道是打光的问题还是化妆的问题。
演技方面,女主本身人设上不太讨喜,起到的作用不大,演技平平淡淡,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长相上比较小家碧玉,太瘦了,有点撑不起场面。
因为女主算是男主唯一一个陪他到最后的精神支撑了,所以是不是应该更温柔更坚韧,心疼男主但是认同他的做法从而没有阻止他,女主并没有给我这种坚定的感觉,可能是人设和情节设定上的问题。
男主演技还好,台词也还可以的,但是他的声音特质太明显,以至于台词听起来还是有种我在听演员本人说话的感觉,不过已经算是好的了。
男主每集哭这个设定,让男主有很多情绪比较激烈的戏份,镜头处理的不太好,很多时候直接怼脸,脸上的粉真是太高清了...实在是狰狞多过悲痛。
再者,男主的选角不太合适,这是一个21岁就自杀的小太子,男主演员再怎么也很难展示出少年感,虽然演技可以弥补,但是弥补有限。
如果真要演少年,还是得消瘦一些才比较合适,目前看来还是有些缺憾的。
不过男主的代入感是有的,就算是年龄不合适,看久了也能够接受。
配角都很好,有很多老戏骨,让朝堂戏和权谋戏也不显得无聊,年轻的角色也很出彩,顾逢恩,许昌平还有张小舅子都很好。
只是男女主...可能是目前国产剧的现状,无论剧组再怎么专业,男主女的演员也是资本敲定的,没法按角色特性选。
不过再说一句,虽然我觉得男主年龄不合适,但是男主这个角色确实太难了,演员还是比较好的完成了这个角色,没有说演技不好的意思。
女主无功无过,至少没有让观众很出戏,没有破坏剧本身的调性,就算不是最佳选角,也不是败笔。
剧情方面bug不少,拖沓不少,也有生拉硬拽的桥段,但是瑕不掩瑜,男主的人设立起来了,配角也很不错,是合格的群像剧。
更加难得的是,这部剧除了常见的爱情描写,把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友情,知己都描写的很到位,让人物关系立体完整,很多细节值得反复琢磨。
前后呼应很多,比如男女主初遇和定情的屏风场景,比如前期男主对父爱还心存幻想隔着门对父亲说了很多真心话,但是父亲直接走了并没有听到,和结局父亲在门外终于相信了太子的善良说了很多暖心的话,但是太子已经自杀身亡一句都没有听见。
如果没有之前的场景,这个结局可能还不会很催泪,但是有了太子执拗又笨拙的示好在前,更显得这个温情的父爱姗姗来迟。
为什么不早说呢,一切悲剧的根源就是于父亲的猜疑和太子的原罪,迟来的舐犊情深,再也捂不热已经冷了的心脏。
再比如太子假传圣旨也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禁闭的宫门成为一个永恒的伤疤,但是在大王和皇后分离的时候,太子却为这对母子的最后一面放行,说他太心软了也好,太善良了也好,将心比心,不愿意别人也承受和他一样的永恒的伤痛。
还是让太子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完整了。
还有一个很小的点,结局陛下在抱男主孩子的时候,小孩玩他的官帽他也没有在意,随他去了。
这个细节和男主和女主讲小时候舅舅会骑了半宿的马来抱抱他,陪他玩,他也会玩舅舅的官帽,不过这一段是台词里说明的,没有拍出来,我也不确定是不是剧组想做个前后呼应,这个细节很触动我,陛下对小孩子是宠的,舅舅对太子更是。
剧组把前后呼应做的很到位,不会觉得是前后重复,而是更好的诠释了人物的心态变化,性格特点,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相比较而言,男主爹的视角我认为可以再多一些,因为这部和《东宫》在视角方面是有些相似的,剧的成功是把主角视角调成了上帝视角,《别云间》的上帝视角不够明显,对男主爹的描述少了些,使得这个角色的行为有些喜怒无常,不可理解,如果能稍稍解释一些,男主爹这个角色的丰满度会增加不少。
再说台词和剧情方面,《别云间》的编剧肯定是下了功夫的,甚至有些晦涩难懂,导致我不得不拉进度条反复理解台词,这不是剧的问题,是我的文化水平问题哈哈。
不过正是因为这些难懂的台词,使得观众看不懂就懒得看了,实力劝退。
曲高和寡,不是说别云间拍的有多阳春白雪,只是现今的观众生活太累了,看个剧还要动脑子的事就不太愿意做了,和看书一个道理。
不过还是要感谢剧组,即便看的人可能少了,还是愿意磨台词磨剧本,拍出这种不是肥皂剧不是糖水片的高质量高标准的作品。
我认为别云间虽然是有男主女的,但本质上是权谋剧,成长剧,不是仅仅言情剧这么简单。
希望有兴趣耐得住性子的观众,一定要努力尝试一下,这个评分,是值得观看的意思。
【和琅琊榜祁王的契合程度】我很赞同热评里说结局是东方版“弑父”情节。
东方传统教育,不孝为大,以至于东方观众很难接受“弑父”的情节,所以亚洲拍这种类型的情节,会选择和父亲共沉沦,或者自杀让父亲的目的无法达成来展现反叛的效果。
太子自杀有到达这个层面上的传达。
太子的道没有错,他可能懦弱,可能优柔寡断,但他有原则底线,重道轻术,是把万民放在心上的明君,是没有力量也努力保护身边每一个人的至情至性的人。
这样的人不想用残暴不仁的方式夺取权力,所以对于手足相残,君父的猜疑苦苦相逼,他被迫一直处于防守的态势,是的,他不够杀伐果决,但绝不是懦弱无能的人。
和顾逢恩在城墙上的对话也能反应出他不反的原因,他怕对手段算计习以为常,成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也怕顾家多走一步真的成为拥兵自重,功高盖主的叛军。
他身边的人也没有错,老师,舅舅,逢恩,昌平还有陆英,哪有权力的争斗中没有流血牺牲,没有尔虞我诈。
到底是得天下者得民心,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完别云间,我仔细的想了想,作为平民,我们并没有机会得知上位者的品德如何,在权力争斗中,平民只能得知结果,能不能得民心,不知道,但是得了天下才有机会得民心。
而民心所向,真的能换来天下吗?
怕是在民心知晓这么个心怀万民的人之前就已经被心狠手辣的其他竞争者除之而后快了吧。
所以,萧定权的道注定无法为他赢得天下,悲剧是唯一的结局。
论萧定权和琅琊榜里祁王的适配程度,正直善良,不愿意玩弄权术,直言纳谏,不结党营私,被纯臣拥护,被万民敬仰,还有赤焰军死心塌地保驾护航,像不像?
连配置都很像。
结果是什么,祁王直言纳谏被认为是功高盖主,纯臣拥护被认为是结党营私,赤焰军被当做叛军剿灭,一杯毒酒换来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萧定权一定有很多话想跟祁王讲,我和你,该怎么办。
他甚至还不如祁王坦荡,他从未得到过君父的认可,甚至出生就是被舅舅和顾家军架上太子的位置,出生就是原罪。
为了万民而成为一个明君是他终于为自己找到的理由,如果不是一开始被按在太子的位置上,他会不会去争夺这个位置都是个未知数。
他继承了君父的多疑,父亲兄弟的背叛猜疑,让他一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努力保护每一个人,虽然力不从心,满身狼藉,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每一个人,真心换真心,前赴后继的亲人朋友愿意为他付出生命,他不愿伤及无辜,但是没有权利,伯仁因你而死,他发现他从来没能强留住哪个人。
萧定权是个现实版的祁王,祁王可以坦荡赴死,萧定权只能看着亲人朋友相继离世,郁郁寡欢,自杀收场。
如果拍琅琊榜前传,不就是这么个故事吗?
想看祁王是怎么样的风采?
如果不解决这个生性多疑,区别对待的君父,祁王也只能得到一杯毒酒,同样是悲剧,到祁王就惋惜,到萧定权就“太子赶紧自杀吧。
” 是如今的观众也双标了,还是没能剥开重重的迷雾,看到萧定权和祁王的相似性?
琅琊榜更像一个理想化的朝代,纯臣当道,太平盛世,别云间是刻意打破这种理想化。
所以一个看起来很爽,一个看起来很闷。
如果赤焰军留下了小股实力,会不会逼祁王反?
如果交出兵权,拥兵自重的林家会不会被永除后患?
满门忠烈,仍然被猜疑被削弱,为这样的君主流血牺牲,再热的血也有冷下来的一天,顾思林和顾逢恩父子的做法真的那么难以理解?
如果有幸存活下来,了解真相,林家真的绝对不会反吗?
因为琅琊榜的基调是绝对正义,不容有任何污点,所以我相信琅琊榜是不会写赤焰军或者长林军反的,但是现实里,不好说,李世民算是明君了,如果他一直忍让也只有死路一条,那么这种反叛后事如何评说呢,也不好说。
太子的道是什么,其实他只是按卢尚书的话做而已,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心系万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能够用梅长苏的方法,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何尝不想,可是他做不到。
这是现实与理想的鸿沟。
有琅琊榜的珠玉在前,显得别云间更加的憋屈,但是这何尝不是另一个视角,太子殿下悲剧的一生,更加证明了理想主义是多么难能可贵,殉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萧定权这个角色的成功性在于他真实可信,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是祁王的另一面,即便是悲惨的一生,也不应该全盘否定他的理想,信念,善良,正直,还有坚持,直到死也没有改变的道。
我理解为什么叫嚣“太子赶紧自杀吧” “太子不如死了算了”。
但是我很喜欢萧定权这个角色,也感谢剧组这么用心的作品,可能不会再完整的看了(太憋屈了哈哈哈哈)但是一定会好好回顾细节的,欢迎补充和评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果和你不同,就是你对。
我不理解,鹤唳华亭那么好的剧,为什么剪辑的乱七八糟,现在又把剪辑掉的重新弄个名字放出来图啥呢?就算广电不允许,你可以分上下部播,现在看鹤唳华亭的看不懂,看别云间的也莫名其妙?有意思吗?就跟萧定权他的道,图民生,图百姓安康,所有人都在为他图谋,甚至牺牲性命,他在图君王的爱?
no zuo no dai 这剧就是注解,看了天下长河,搜了一下罗晋,以前看过几集鹤唳华亭,当时弃了,这次又往下看了,还是看不下去,就看剧情介绍和结尾。本来强行he了,好嘛,别云间又be了。。。都dai了,最该dai的狗皇帝越活越年轻了。黄志忠罗晋,皇帝和太子,大臣和皇帝,看上去很有意思。上次你虐我,这次我收拾你。这点还挺好玩的。 这种剧,服化道简直浪费,那么多帅哥美女也是浪费。画面养眼,剧情垃圾
我哭了,虽然一直都知道注定是个悲情的结局。
男主真的是
永远是一部听到配乐就想流泪的剧。理想主义者在污浊的世间撞的头破血流,最后还是选择,保留最后的干净纯洁。唯一庆幸的是,可待没有辜负,双鹤得以翱翔云间。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一部剧可以让男女主这么久都没法相认?!
这两父子太智障了 都只会窝里横
近年国产剧的妆造质感不怎么样但从头到尾命运弄人的悲剧感还可以,结局太happy ending了(对悲剧来说)再减分。
感觉剪辑有问题啊,开头塞的满满的,想要表达的太多,于是乎牵扯太多,没有层层递进,所以看得很绕头又很无趣
我以为是番外,其实只是补充。还是一如既往的为了虐而虐。服化道是美的,逻辑也比第一部来的清晰,所以分数会高一点吧,而且这一部也筛选了观众。可是我除了喜欢景,喜欢那一股风发的义气,其他实在喜欢不过来。就特别拧巴。导演不想拍下里巴人的玛丽苏,可也驾驭不了阳春白雪的剧情啊。
依旧垃圾的剧情!萧定权世纪大懦夫+大渣男。
能把剪掉的片段放出来实在是太好了。看完觉得圆满了~
男版大如真是气死个人。
没看懂,,,,,,
世间再无双鹤唳。
看不下一去 一集弃
剧情有点生硬,和60集正剧有点对不大上
为啥改名,为啥还弄个番外?
如果可以加到原60集的电视里 才会把故事讲完整。罗晋太牛了,无人可以超越吧。所有的演员都在线。感觉有了这12集 故事才能完整。经典中的经典。就是故事太惨了…
罗晋古装太丑,太丑了,可惜了这服化道和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