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那么多人羡慕甚至鼓吹威尔顿的幸运,他真的幸运吗?
我觉得剧中每一次提到luck都是深深的讽刺。
威尔顿杀掉的,不仅是邻居老太太,还有诺拉,还有自己未出世的孩子,更是自己人格中的最后那一点真实感和人性化。
诺拉代表欲望,代表原始的冲动,甚至是搞砸了的畸形的爱情,但我们都不能否认,他和诺拉在一起是更真实的,更在场的,他不用在自己看的书里寻章摘句作为和别人的谈资,不用假装享受豪华的假期和期待悲情的歌剧,不用为了他不喜欢的做办公室的工作焦头烂额,他和诺拉在一起,考虑的就是爱欲。
通过多次镜头中的对比,我们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看见其他人是其乐融融,而威尔顿一个人寂寞,迷茫,冷清,躲闪,疲惫。
他的状态就是分明的“不在场”,像个行尸走肉一样,甚至对自己的刚出生的宝宝都没有欣赏的欲望,对工作也没有兴趣,他自己也知道是靠老丈人,自己对签合同谈生意就是走个过场,对妻子哪有什么柔情蜜意和关注,一直电影里表现的都是妻子对他的爱吧,偶尔一次男主说给妻子买了她爱看的歌剧票还是为了掩饰自己掉在地上的子弹?
他不知道羡慕诺拉多少次了好嘛,虽然她一次次试镜都失败,但是他的眼里都是心疼,这像极了他曾经打网球想出名但每次都淹没于人群中。
他今时今日所取得的地位越高,他面对诺拉就越无所适从。
他一直说自己想achieve something,是有一些对人生的不甘心,不得志的,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随着后来在公司里步步升迁而有好转,他也并没有获得那份对热爱事业有所成就的满足感,自豪感。
他真的lucky吗???
杀了三个人,也杀死了一部分的自己,他真的会幸福下去吗?
再去看歌剧时会不会想起死去的诺拉?
下暴雨时是否会想起那份草地上的缠绵?
孩子慢慢长大他是否会想象诺拉和他未出生孩子的眉眼?
这是个价值多元的世界,你大可以鼓吹lucky,但是lucky绝对不是所有价值中第一位的,它只是给你开了一扇窗,给你更多实现自我,探索世界的可能性,它不等于成就,不等于幸福,不等于圆满,luck的随机性让我们忽略了太多努力的价值与追寻梦想的勇气,打心底认可自己的畅快。
最后,如果这份luck无法带给你生命中的幸福感,平静感,满足感,那我宁愿叫之“doom”
看每一个故事都需要一点耐心,如果没有耐心,就容易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痛苦。
显而易见,威尔顿是个从爱尔兰出发的穷小子,这个穷小子在进入伦敦的上流社会之前,脸上写的满是落拓和局促,多少有些笨拙的紧张。
幸运的是,他凭借自己天生的帅脸很快赢得富家女克洛伊的青睐。
无论是电影还是生活中,像这样穷小子和富家女的故事比比皆是,可以大胆猜测几种可能性结局,而穷小子飞黄腾达的中间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威尔顿与克洛伊的结合无疑为他在伦敦上流社会的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同时也打通了他通向富贵生活的大门,然而他来自无产阶层的事实是不可掩盖的,所以他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尊严仍然保存一丝类似垂死挣扎般的维护。
这就体现在他和克洛伊之间因经济条件悬殊所产生的思想鸿沟上。
“他的声音表达了生活中所有的悲惨的事情。
”威尔顿送给克洛伊的第一份礼物是一张歌剧EP。
“你说悲惨是么?
”“是的。
”“好,让我们在家共进晚餐,听着悲剧!
”克洛伊说这话时,真的无法体会威尔顿所说的悲惨。
这种悲惨就是来自生活底层的人每天所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包括维系生存的一切物质来源,当然不包括——票价昂贵的歌剧。
所以,像克洛伊这样天生衔着金钥匙长大的富家女从第一次遇到威尔顿开始到结婚生子都不能完全体会威尔顿的感情,也不能得到威尔顿全部的、热烈的爱。
这不是克洛伊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她既然选择这样的结合,就必然做出相应的准备,否则她就要像她的哥哥一样,最后关头,改变初衷,终于还是娶了和自己同样阶层的姑娘。
这就是这个世界之间最大的代沟,富有的人,永远不能理解穷人为了芝麻绿豆的小事儿锱铢必较;穷人也永远不能奢望像富人一样一掷千金。
不要拿所谓真挚的爱情做婚外情的借口。
从威尔顿和诺拉第一次见面开始,威尔顿就深深爱上了诺拉,这是不言而喻的。
可能是诺拉一头漂亮的金发,可能是她一张性感的嘴唇,也有可能是同样的无产阶级背景。
总之,在削减脑袋向上流社会进军的途中能够遇上这样一个,诸事不顺又漂亮性感的姑娘,威尔顿总是欠缺的内心才能找到平衡。
这是编剧的技巧,也是命运的捉弄。
看起来,威尔顿对诺拉的感情是完全真挚的,他为她着迷,已经爱她爱到疯狂,甚至可以去死。
他每天都要去和诺拉私会,不停的做爱,相反对自己的妻子则性趣缺缺。
他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爱过克洛伊,因为他对克洛伊从来没有流露过急切的眼神,但他面对诺拉,则是渴望的、热切的、寻觅的、是求而不得的落寞,也是失而复得的欣喜。
任谁都能看的出他们爱的炽烈。
按照这样的推理,他们最后应该挣脱世俗的羁绊,终于双双离开,甚至控诉整个上流社会带给他们的各种阻碍,最后他们抛弃了繁华的生活选择真爱,然后所有观众唏嘘一片,为之鼓掌欢呼,恭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以上就是我看到一半时随意猜测的结局,这样的结局烂俗到家,甚至让人憎恶。
这是大部分日韩港台剧的通俗套路,比如黑社会老大爱上寻常少女,少女因各种原因被迫和黑社会老大结合,谁知半路却杀出来一个穷困没本事的小子,两人爱得昏天黑地,最后,少女抛开一切,随穷小子浪迹天涯。
这样的剧情多年来感动了无数痴男怨女,却为我所不耻。
既然选择法律有效形式的结合,就要对自己作为成年人所做的一切承担必须的责任,不要以各种真爱做借口为婚外情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
欲望、本性、坚守。
人只要在社会上生存,必然存在不同程度,和对不同物质的需求欲,这种欲念可以吞噬人仅存的良知。
好在,这个世界并不是永远沉睡不醒的,纸包不住火,偷情男女那点儿让人不屑的破事儿也有摊开的一天。
事实证明,爱并不是维系两个穷人在一起的力量,欲望才是,邪恶的肉欲让威尔顿不能自拔,他徘徊在金钱与肉欲之间做无谓的挣扎,企图鱼和熊掌兼得。
想同时占据两把椅子的结果只能是掉在两把椅子中间。
按照正常推测,当诺拉怀孕之后,他们之间再没有往日的激情和眷恋,取而代之的是埋怨和喋喋不休的争吵。
一边是每天都在向他索要孩子的妻子克洛伊,一边是不想要孩子偏偏有孩子的情妇诺拉,威尔顿应该精神几近崩溃,最后,无法协调两边的关系,终于东窗事发,然后被二女同时抛弃。
但如果真的是这样,也就不是伍迪•艾伦的电影了,在各种艰难的选择面前,威尔顿最终选择金钱,他不能放弃这得来不易的身份地位,他不能忘记自己来到伦敦的初衷,是的,穷人的爱情也是廉价的。
有人会说,他因此而迷失,我恰恰认为他清醒得很,他背地里策划了一整套暗杀步骤,表面上却仍然做贤夫佳偶,不仅如此,还能够在工作上得心应手,他真的不比其他高智商犯罪的罪犯逊色,他坚守了自己邪恶的本性,也坚持了他做人的原则。
这是个百分之五十的世界。
有人说,利益和运气,我宁可要后者。
这句话对生活见解很深,人们害怕面对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依赖运气这个现实。
事情要是脱离控制,与你想象不一样,就会引起恐慌。
在比赛时,如果球击中网沿,在那一刻,它可能过网,也可能弹回来,如果有一点运气,它就过去了,所以你就赢了,也可能没过网,所以你输了。
球是否过网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那么赢与输的几率也各占百分之五十。
同样的,面对两个女人,面对两种层次的生活,面对坚持还是放弃,这个世界永远是充满两种可能性,结论也永远只有百分之五十。
这是一个简单易懂的哲学道理,却是整个人生道理。
以上就是我看整部《赛末点》对电影结局的不同阶段性推测,事实证明,我没有做为一个优秀编剧、导演的潜质,我活在这个世界的另外百分之五十里。
兜了半天,头一回看伍迪艾伦的作品,就看了部被认为是“最不伍迪艾伦”的matchpoint。
想我寻寻觅觅多少年的“人人都说我爱你”也不得,不如认认真真看这老纽约客的新花样也是好的。
果真是好的。
比起老人家传说中的只绕着纽约打转从头罗嗦到尾还要亲自演出的风格,这部有伦敦音的,伦敦外景的,台词精练的,剧情推进简洁有力的新作,简直是太好了。
两个字:力度。
这种力度,不是指剧情的张力---虽然戏剧冲突也很饱满,或者是演员的功力--尽管这Mayers和新一代大胸美女Scarlett奉献了难以置信的精湛表演,还是台词的一针见血--当然很多台词已经睿智到可以随手一抓就拿来做人生哲言。。。。
这种力度,根本就是导演那酒瓶底厚的眼镜后折射出来的,洞穿人生光芒的力度。
他在剧中用了一个字眼着重解释了这种光芒的落点,叫做luck。
这是男主角,一个来自爱尔兰的穷网球教练Chris坚信的,好比网球比赛到了赛点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擦网球,50%的机会球擦网而过弹到对方场地,那么发球的你就赢了;50%的概率球擦网而落掉在自己场地,那么你就输了。
活该你输,bad luck是没人能有办法的词组。
Chris抓住了自己的机会,结识了伦敦上流社会的一位富家小姐Chole。
随后由网球教练到大公司的高级白领,他的境遇可用一个近日来十分流行的词语形容,"华丽的转身"。
豪宅,房车,地位,随着婚礼上Chole嫣然一笑,Chris得到了一切。
而另一位搏运气的,就没这么好了。
Chole哥哥的女友,Nola,来自美国科罗拉多的小演员,除了拍过一个广告,久久不能在圈内有所作为,虽然她抓住了一位富家公子,却在很多方面不肯迎合,最终也只是黯然分手落幕。
Chris见到Nola第一眼就是中意的。
两个人境况相似,眉眼之间更是电光火石。
尽管Nola开始采取了坚决的回绝态度,Chris却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激情,两人终至不轨。
一般关于婚外情的题材,演到最后总要给男女双方一个交待的结局。
Matchpoint里的交待,跟前面一个多小时的情节推进相比,简直可谓冲天放了一个响炮,却又处处严丝密封扣着主题,连看的人都心甘情愿的预料到并相信Chris就该得到这样一个结局。
Mayers出演的Chris,先前非常的让我心有戚戚焉。
他就是那种能敏锐的感觉并抓住机会,但同时不放弃自己的尊严(宁可用近乎粗糙的方式来维护),比如收到邀请去看歌剧,一定要搞清楚自己不是受人之惠而是小小的领一个包厢里空位的情而已;又比如第一次跟Chole谈到约会,就一定要讲明白门票钱是自己来;再比如Chole在父亲面前举荐了个好职位,他也要犹豫考量再三(当然这有故意为之的成分),但其中那一点可怜的骨气被Mayers表现得细致入微令人击节,可又不是每一个观众都能领会得到(真真正正有类似经历的人才会察觉得出来,一般的影评家都会笼而统之的认为是人物性格安排上的欲擒故纵吧。
)之后在Chris平步青云时面对婚内婚外两个女人,他的种种心态都是典型的,却又谲异。
追求Nola是自己克制不了的激情,但这点小爱又不足以浓烈到让他放弃已有的一切;对Chole的冷淡缘于这个女人本身的无趣,但她又如同所有富家千金一般单纯美好,安为人妻。
他,Chris,一个来自爱尔兰的穷小子,笃信运气决定人生,就算发寒热一般哆嗦着诉说自己感觉到的罪过,也要咬牙向自己曾经那么爱抚过的金发美人开枪。
单纯从婚姻角度来讲,他无疑是个失败的,是个没被发觉的罪魁祸首。
但从他做人的动机来看,一切又是那么的自然合理。
他丝毫没有为自己开脱的意思,只是单纯把宝押在了运气二字上。
Scarlett饰演的Nola,是个失败的,除了美貌几乎没有别的女人。
(考虑到Scarlett本人在好莱坞的青云直上,不得不承认她此次的演出如她一贯的打扮一样,老气却惊艳)但你又不能说她傻。
她是那种知道自己弱点在哪里却又无法改正的女人,谈起恋爱来就会丧失最后一点理智的与普天下女人无甚分别的小女人。
或者我们可以干脆点说,她是个坏运气的女人。
试镜总是不成功算一茬,好不容易挂住一个富家公子却又横遭分手是一茬,跟Chris偷偷摸摸了小半年却因为怀孕而搞得自己一尸两命是一大茬。
都是要立稳在伦敦往上混的人,她比Chris就差在一点小里小气的脑筋上--要想进入上流社会却又不肯牺牲自己的性格来取悦未来婆婆,要想跟Chris正大光明的在一起却又不晓得男人凡此境地下最恨女人用腹中骨肉来威胁。。。
拎不清楚自己在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什么,不能失去什么。
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抓它不住。
当然这也可以归结为运气。
另有Chole,及其哥哥嫂嫂父母一家,全班底的伦敦演员。
几次多人场面轮番交错对白的场景,稍微有所接触的人都能震惊的发现这是多么多么,现实主义风格的群戏。
真实得令观众像一个偷窥者。
也是要伍迪艾伦这样老资格的,才能通过这样一个看似婚外情老套的故事,讲一番几乎完全不搭的人生哲理,而这道理,我们现世里的大多数糊涂人也有几分明白,所以更看得电闪雷鸣,觉这老头儿拿了把吹气大锤,使劲往自己心上敲。
"Hardwork is mandatory.But I think everybody is afraid to admit what a big part luck plays.Scientists are confirming more and more that all existence is here by blind chance. No purpose,no design. I think that faith is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The man who said"I'd rather be lucky than good" saw deeply into life. People are afraid to face how great a part of life is dependent on luck.It's scary to think so much is out of one's control.当然如果这段话对你来说并不感同身受的意味着什么,我还是推荐不用浪费这两个小时了。
《赛末点》中伍迪艾伦用格局中男高音低沉的唱腔把故事一次次推上高潮,《午夜巴塞罗那》中,艾伦用弗朗门歌式的吉他弹奏让三女一男的故事更为浪漫。
伍迪艾伦在古稀之年突然不再想待在美国,开始了他的欧洲之旅,他的风格也在这次漫长的旅行中发生了极大地改变。
真正的艺术家似乎总是不那么容易老比如安迪.沃霍尔,又比如这位可爱的戴眼镜的美国老头.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每个国家,每个城市不断地上演,我能立马讲一个中国的版本:一个长相不错,能力不差又野心勃勃的农村小伙子进城后被一个富家千金看上,然后结婚,外遇,东窗事发,最终男的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力,地位而第三者又咄咄相逼,不得已了,只有杀人灭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导演,一定会让这个坏男人以入狱收场,以平民愤,匡扶正义。
这是纯中国版的,导演导了一场剧,然后告诉了你们他的结论,而观众看电视真真切切的是在娱乐。
这也是此类故事处处发生,拍成电影又广受好评的只有伍迪艾伦一人。
虽说电影这种无法排开商业单独存在的东西不可忽略名人效应,但我们细细的品味就可以法相艾伦确实有他的高人之处。
总会有些电影格外写实,像是《迷幻公园》中误杀警察最终都没入狱的滑板少年;还有《半熟少年》中可怜却又让人心中发寒的底层少年的生活状况。
他们有的人天天吸大麻,贩毒,杀人越货,甚至有的最终病死街头都没有被人投注过多的目光;也有的人平生第一次做坏事,这事坏透了,而最终他也可以抱着自己新生的孩子,尽父亲丈夫之职。
这些人都没有被社会管理阶级所裁决。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裁决或不被裁决,这都不是悲剧。
这其中或好或坏的可能都是可以预料的,纵使生命的离去,那也是他们曾设想过的“康庄大道”,就像克里斯所认为的,如果他没有被抓到是他的幸运,总有些人会为了别人的某些目的而做出牺牲;如果他被抓到了,那么就是再次证明了万事的真理。
所以幸运和不幸也不是从最终的结论可以得到的。
故事没有结束,哪个结局更好也就不会成为定论。
就像这个故事,导演始终也没有给出结局。
在我看来,克里斯是幸运的,至少导演让他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很幸运。
杀人偿命是最为大众认同的道德法律规范,那么像克里斯这样为了达到自己目的而枪杀两人的人,必定应该受到极大地惩治,这样才符合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说得更为高尚一些,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因为电影中演的,大多数人看到的克里斯是一个贪婪,不忠,满是谎言的杀人犯,所以才会让许多人觉得他应该被捕入狱,这个时候大家在心中对于他的定罪是同时基于法律与道德两个方面的,因为他是坏人,然后犯了罪,所以应该得到惩治。
对于电影中的角色,人们的主观意识纵使会在其中起极大地作用,就算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理性的,可是总会多少有些偏离。
就如同《生死朗读》中的汉娜,许多人觉得她的遭遇是场悲剧。
汉娜绝对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去集中营工作和终生监禁都是为了掩盖自己是文盲的事实。
她有爱心,还和米夏有这一段浪漫的忘年之恋,许多人都觉得她不应该有那样悲惨的结局。
可事实是,纵使是文盲,也应该知道残害生命是不可原谅的行为。
那么,从本质上说来,不加入任何的主观因素,汉娜和克里斯的行为并没有任何的差别,如果按杀人多少来判定一个人罪责的轻重,那么汉娜更是不可宽恕。
那么从新去审视克里斯,我们又会给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从爱尔兰到伦敦寻找新生活得克里斯是一个网球好手,有与一流选手较量的实力,在一家高级会所当教练的他希望通过教授网球进入伦敦的上流社会。
他与汤姆成为好友,然后汤姆的妹妹科里爱上他都是意料之外的事。
在大公司就职也不是他主动要求的。
可以说,名誉,金钱的得来过于容易,虽说是他所想所要,但此发展却也不尽是意料之中。
而诺拉,美丽性感,个性中的集极端的自卑与自信为一体也成为对异性极具诱惑的特质,连她自己都知道对于男人来说她就是天生尤物。
那么克里斯对她,对她身体的迷恋,那也是作为男人的生性使然。
他本身并不坏,他只是作为人的生物性大大的压制了社会性。
可是换成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保证不会与他有一样的选择。
而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一员,他是公司里称职的职员,为公司做出了击倒的贡献;他是守法公民,不吸毒不抢劫,就连驾车都没有超速过。
而他那些憋足的谎言,出发点都是为了让这个失衡的事件稍微保持些许平衡。
这样去看待克里斯,在我看来也是毫无任何偏颇的。
如果克里斯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那观众的想法也将会有极大地变化。
伍迪艾伦到电影最后都没有给出结论。
他没有让克里斯完全脱罪,因为他没有让最后一个镜头是白发苍苍的克里斯与妻儿一起安享晚年,而只是孩子出生不久,一家人其乐融融,画面很是生硬。
细心一点的话,可以发现在这个时候案件的追溯时效期限还没有过,那么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捕还是不被捕,就不是一个定论了。
这是导演给观众的留白。
艾伦始终是不同于一些二三流导演的,他不愿去当一个“传教士”,去宣扬我们从小便知晓的善恶到头终有报的真理,也许有些事实也是很残酷的,也许真会如此。
他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的任务也只是讲故事,而后续的一些问题—--他的留白那些关于人文道德,法律观念则是留给作为观影者自己去思考的问题。
为与不为,结果会如何。
我们应该明白侥幸与幸运有一字相同却也是有着极大出入。
片中有两个慢镜头,开场的一个擦网球以及克里斯去销毁最后一个证物。
西方人都相当会打比方。
他们也许是觉得这样更容易去用更为晦涩的语言和手法去说明一些大家都明白却又很难用更高明的,不同于常人的方式去表达的东西。
这样特别的联系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理解这个问题。
有人说这片子是在导演看网球比赛时,觉得赛点这样的规矩不尽合理而编出的文本。
作为同来伦敦闯荡的克里斯和诺拉就如同球赛中的擦网球,完全诠释了各占50%的幸与不幸的可能,这是个随机性极大地事情。
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都是法律无法掌控的,而道德的作用仅是在于被世人所知晓后所承担的褒扬或贬斥。
用老师说大学生的话,凡事靠自觉。
是好人还是坏人犯了罪都是应该受到法律惩治的。
这一点是应该铭记的。
片这样的演,可我们应该秉持遵法守法的信条,不是每个人都如同克里斯那般幸运,尽管我们也无从得知这样的幸运能持续多久,他又能否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
我们要努力不把自己放到那种需要赌运气,绝对的成功与绝对的失败各占50%的情况下,也许会赢,也许会输,那种代价是我们赔不起的。
才看了开头,表演和剧本太有张力了。
本来躺着看的,以为就是个烂俗爱情戏,没想到20分钟这场戏这么抓人,这段里男主和斯嘉丽本来都是非常aggressive和擅长social的,一开始气场都很强,情绪也是up的,但是男主突然开始表白,一开始是所有人都没察觉的,只是男主说自己原来给人家看车洗车,还是拿牙刷洗的
一直到这里,场上所有人,包括我都没觉得他是在表白,斯嘉丽也没反应,只是盯着大舅子说要阿斯顿马丁,这里,斯嘉丽明显还是处在她那个强势、善交际的“名媛”假面里。
但是马上,男主又抛出一个话题,他的父亲失去双腿。
其他的都不重要,注意斯嘉丽的表情,眼睛里已经有了共鸣和同情,她是能理解那种苦难的,所以她跟着难过了起来。
这里是一个情绪的明显变化,进来的时候趾高气昂说自己是演员,很自信,要车的时候情绪也是up的,这里情绪一下子就down了,而且马上也不那么自信了。
直到大舅子也是斯嘉丽的大款男友笑了,她才跟着假笑了几声。
而且真的是假笑,大家看原片就知道。
我们看到,随着这俩人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彼此,视角也从原来能拍到四个人的近景变成了过肩对打,只能看到斯嘉丽和男主,那俩人纯是工具人,哪凉快哪呆着去了。
很明显的,男主第一阶段表白完了,斯嘉丽动情了,开始回应,回忆自己的苦难过去。
如果没看懂可能很难理解,吃着饭好好的,这俩傻逼怎么突然开始卖惨了,还是比着赛着的。
实际上这并不是卖惨,这是隐晦的表白,这些话根本不是说给富二代兄妹听得,就是说给对方听得。
这里有一个人设问题,那就是男女主一开始的人设都是强势、自信、在社交场上游刃有余的,这样的人设不可能在人前露出软肋。
那么问题来了,人,只有在什么对象面前展现真正的自己?
我认为是真爱的人。
所以这里斯嘉丽也撕下自己的假面,开始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
然后,男主很强势得补了一句“但你的梦想是电影对吧!
”画面没办法还原语气,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我在后面整体复盘会解读。
这一幕很明显的,是第二阶段表白,如果说第一阶段的表白是自爆真实情况的话,第二阶段就是对同样事业观同样野心的确认,这也是男主追问那句话的原因,因为男主和女主一样,都是想要通过婚姻上位,成为更高阶级的人,以此来实现梦想的人。
这里,斯嘉丽的眼神已经说明双方已经交换完了情报,“确认过眼神,我遇见对的人”,这俩人完全是性转的彼此。
这里是第三阶段的表白了,说的不再是事业,而是爱情,什么偶然呢?
两人相遇相识的偶然,没有目的,没有设计,就这样遇见然后一见钟情。
当然这也不算一见钟情,第一次俩人只是旗鼓相当的调情罢了,属于是老司机广撒网,这次吃饭才是动了真感情。
顺便,在第二阶段表白时,傻白甜富家千金说了这么多一句,这嘴角,让我想起了电力女王那句霸气的“能力之外的资本为零!
”我真是吐了,虽然剧里她是好人,但是实话实说如果不是运气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而是出生在中国,她会是什么样?
没准刚出生就被活埋了。
这样的身份说这样的话属实脑瘫。
男主第三阶段继续强调不在乎运气,然后男主说我真羡慕你这一点……难道羡慕她傻白甜?
不是的,是羡慕她,正因为足够幸运因此可以不屑运气。
大舅子调侃底层人民的人生写照,称其为老生常谈
男主没有表现出一贯的高情商,反而面露愠色
下一秒直接硬杠正面回怼
斯嘉丽听完,嘴角不自觉上扬。
这里其实还有个议事规则的背景知识,就是大家知道美国立宪会议为了不吵架,所以所有人说话都要对着华盛顿说,而不是直接对着对象反驳,在英美法庭里也是,辩护人和原告律师并不会直接吵架,而要跟第三方也就是法官说,表面上开口一句“尊敬的法官先生”实际上却是对着对面说的。
还有就是美国大选时的电视辩论,每个人都是假装和主持人说话,实际上暗戳戳怼竞争者。
英国议会吵架也是如此,全是假装跟议长说话,实际上骂对面。
这种议事规则是为了避免双方起正面冲突,而在这部戏里,则是因为男女主角都不能直接和对方表白——因为他们目标一致,入赘豪门。
他们如果在一起,所有梦想全泡汤,因此再爱也得隐忍,恰恰因为他们如此aggressive,因此彼此惺惺相惜,但也正因为这份aggressive,他们没法在一起。
因此只是声东击西,两个人几乎全程没有对话,全是男主自说自话或者回答富二代,但俩人都话里有话,能指所指都是对方。
这种表白,太高级了。
一碗普通的叉烧饭到了斯蒂芬·周手里,就变成了黯然销魂饭。
穷小子傍大款的冷饭,也被伍迪·艾伦炒得香喷喷。
在古典主义的龙生龙、凤生凤的世袭论里,一文不名的穷小子要改变出身向上爬,断没有成功的道理,非得摔得鼻青脸肿不可。
所以看到《红与黑》里的于连遭到惨败,甚为不服,他又没有谋财害命,哪里来的死罪?
《赛末点》里的克里斯生逢其时,有机会逃脱惩罚,倒觉得是可以接受的结局。
就象改革开放前,动点小脑筋搞点小贩卖是投机倒把罪,要被发配到荒山野岭接受改造,而放到现在却是搞活市场经济的先行者,点子多是好事,就怕你想不到。
在十八世纪借男女关系上位是死罪,现在就怕你做不到。
社会进步给起跑线落后的人以更多的机会,不安于现状并力图改变现状,才有利于社会进步。
这样的改变从傍富者的待遇一步步提升中显现出来。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苛严的古典批判主义笔下,于连因犯罪动机而获罪。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郎心如铁》,乔治为了成全自己的爱情而放任别人的死亡,也没有逃过审判。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到二十一世纪的《赛末点》,克里斯不仅亲自动手干掉了怀孕的诺拉,为了伪造入室抢劫的假象,还顺带捎上了房东太太,却幸运地逃脱了惩罚。
不仅如此,只有克里斯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成果大大的。
不象两位前辈,只能预支对成功的想象,尚未享受到成果就一命呜呼了。
很喜欢伍迪·艾伦选的那个切入点——当你发的球撞到那个临界点时,它很可能蹭过去,你就赢了;也有可能被弹回来,你就输了。
很多时候,命运的转机需要运气。
克里斯的欲望是每个普通人的欲望。
他所做的选择,也是你在他的位置可能做的选择。
他所具有的弱点,他实施犯罪时的恐惧和掩饰罪行时的忐忑而侥幸的心理,作为旁观者,完全可以理解并感受得到。
你几乎可以忽略他与你之间的距离,甚至私底下希望他逃脱惩罚。
这就是伍迪·艾伦选的角度,你仿佛可以看到他厚厚的镜片后面的狡黠的眼神。
他让你感觉到,如果有机会,你也可以是克里斯。
伍迪艾伦的电影总是带着一种戏谑的口气调戏我们可怜的人生。
有人说《match point》是最不伍迪的片子,我不太赞同,因为至少从戏谑的调调上讲很符合老伍的一贯风格。
片子的主题是运气,运气的到来不是我们可以预料的,但运气的好坏,哪怕运气已经结结实实地砸到我们脑门上,都不能算数的。
这部片子让我不时地想起基斯耶洛夫斯基的《机遇之歌》,赶不赶得上火车书写了三段别样的人生。
我总是想着,如果谁先遇上谁,如果谁没遇上谁,又会怎样,是幸运呢还是不幸。
上天给了你机会,其实并不一定安了好心。
但是上帝就是上帝,他让Chris的爸爸失去双腿,他却从此信仰起耶稣来。
运气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这话没错,在运气到来之前,Chris是勤奋的,乃至煞费苦心。
男怕入错行,他先是聪明地选择了最容易进入上流社会的伦敦网球教练,接着是武装内在,在晚餐的时候喝廉价的可乐却认真地看杂志只是个开始,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甚至研究他的传记才是正经,为了多一些优雅的谈资装13的表情,心烦意乱的皱眉也要把高雅晦涩的书看下去。
这些准备自然是有效的,对高雅艺术的不待见,他学会了隐藏,后来的那么多场歌剧,他非但没有睡着,还可以对Chloe的暗送秋波坐怀不乱置若罔闻。
有人一肚子墨水却不善言谈,Chris却特别善于发挥他不多的优雅,主动问Tom有关歌剧的事情,从《茶花女》开始,从Chloe看上他开始,这个爱尔兰来的穷小子看到了一线希望。
接下来的相处里,他的谨言慎行和温文尔雅帮助他事业爱情双丰收。
幸运或者不幸,都从乒乓球开始。
锋芒毕露的帅气Chris,性感迷人的金发Nola,他们的相遇,便是一场较量。
第一回合,他们有了眼神的相遇,有了交流,有了共鸣,鹿死谁手尚不可知,紧接着match point在一场大雨里到来,他们都“湿身”之后,球缓缓落在欲望的那边。
第二回合,Nola的冷漠和Chloe及家人的热情让Chris顺理成章地倒插入豪门,眼看地下恋情终将转化为啥啥-in-law,match point却再次出现――Nola离开了,Nola不再是自己的啥啥-in-law,球再次在欲望和理智之间擦网,他去找她,运气最终偏向了欲望,画展上他们重逢,ons和nns的本质区别当然是从第二次开始的。
第三局是关于怀孕的,自己的老婆目标明确旗帜鲜明遍访名医却怎么都不中标,和情人偷欢处处小心唯独一次欲火难耐心存侥幸就怀上了,老婆怀孕在任何国家的文化里都是幸运的,情人则相反了。
另Chris无法做出果断抉择的矛盾是,一边是岳丈才能给与的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的美好前程,另一边是性感撩人魂牵梦绕的金发女郎。
我由衷地鄙视起这个男人,是因为在他的彷徨里,似乎并没有爱的存在,Chloe的体贴,善良和忍气吞声没有打动他,Nola肚子里他们的骨肉也没有打动他,在哥们面前他吐露心声,让他割舍不下的是婚姻带来的好工作以及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性感的Nola对他下半身的吸引。
Nola的脾气越来越像个哀怨的怨妇的时候,他才明白第三局注定是场持久战。
同时用谎言去应付两个女人,神不守舍,业绩下滑,向妻子坦白?
他从未下定过决心。
跟小三远走高飞?
他割舍不下的太多。
最终,他决定结束这一切,有舍有得,他拿起岳丈的猎枪,将Nola送上天堂。
眼看着理智终于战胜了情感,紧接着便有点希区柯克了,其实从他敲响Nola邻居的门之后,他就开始颤抖,颤抖的找借口进门,颤抖的组装猎枪,开枪打死邻居之后颤抖的坐到地上,为了骗过警察而颤抖地偷取财物布置现场,布置妥当之后颤抖地坐在那里等Nola回来,汗如雨下,在门后不敢做声时颤抖,对Nola开枪时候颤抖,走出公寓时颤抖,在出租车里一边打电话一边颤抖,寄存包裹时颤抖,将枪放回储藏室的时候颤抖,把赃物丢弃进河里时颤抖,直到那个戒指的特写,以及那本日记的出现,我开始觉得跟着他一起紧张和颤抖了,结局会怎样呢?
这两个足以致命的漏洞,会将这个一直幸运着的小子继续幸运下去么?
好导演往往都是“恶魔”,伍迪艾伦尤其是,他让好心的邻居死于非命,让Chris喜得贵子,让倒霉的瘾君子死之前捡到那个戒指,这一切都是为了成全Chris向往美好前程的梦想,那么最后他成功了?
是的。
但是看看一家人的幸福微笑,再看看Chris迷茫忧伤的眼神,他的失魂落魄多么像一个……一个被阉割了的人,是的,他对自己欲望的核心开枪的那一刻,他的阳具就已经一同被割下来了。
就像那个心神不宁的夜晚他会看到冤魂的造访一样,他的余生会笼罩在对邻居的愧疚,对Nola爱情的自责和肉体的怀念以及对亲骨肉胎死腹中的恐惧之中,从此不举。
Lucky boy, you are the loser.Unfortunately.
据很多人民群众传言,这是WOODY ALLEN最不够WOODY ALLEN风格的一部电影。
不可否认,伍迪.艾伦真的老了,八旬有余,任是再婚再换佳人也改变不了生理年龄这个事实吧。
这一点上看,时间无论对伍迪.艾伦还是杨振宁都一样的,当鹤发先生和娇颜美女真的并列一起,还是有点吓人的。
当然,谭校长非要说自己年年25,我们觉得是玩笑,心理医生觉得是什么,那是另一回事。
好了,牢骚太盛防肠断。
一点点就好,见好就收。
《match point》,如果不看演职表,我一直以为是年轻人拍的电影。
节奏进度恰到好处,剧情不愠不火,光线充沛,画面亮泽。
帅哥美女不但性感而且感性,实在养眼并且入心。
连偷情陨命这样的阴暗恐怖题材却被WOODY ALLEN处理得如此干净,健康,生机勃勃,却丝毫没有削弱它本应带给观者的沉重思考和饱满回味。
实在让我忍不住拍一下马屁:大师风格,炉火纯青,丝丝入扣。
赛末点,影片一开始就解释,当你发的球撞到那个临界点时,它很可能蹭过去,你就赢了;也有可能被弹回来,你就输了。
运气,很多时候,命运的转机需要运气。
也许,chris的理论是对的。
所以,他敢于一切。
他不但是能抓住运气的人,也是能创造运气的人。
一开始,遇见富家公子,他就审时度势地营销了自己,巧妙自如地表达自己热爱歌剧,艺术。
因为他知道这个理由是成立的,不被反感的。
果然,一切如愿,被引见,被喜爱,被接纳。
穷小子一步步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我想,NOLA的出现于他这样的年龄和境况是个意外吧?
毕竟,他家庭未建,事业未立,妻族势力巨大,自己的身家命运还在被控制掌握之中。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没资格堂而皇之到公开养情妇的地步。
连NOLA都警告提醒他:“你想把自己搞砸?
比如跟我这样的女人调情。
”但欲火上身,怎顾得了远虑和近忧?
况且,他们也确是般配的一对。
一样的青春,性感,充满欲望。
谁都没有错。
如果有错,那就错在他们都出自寒门,并且都妄想出人头地。
这样的目标一致,决定了只能同室操戈,自相残杀。
虽然,兔死狐亦悲,但残酷天注定。
用卡波特的话说,同一个家门的孩子。
只不过一个走了前门,得势;一个还在后门,失意。
谁也不愿妥协。
我很赞叹导演启用乔纳森和斯佳丽这两个尤物。
斯佳丽在2006年获得全球第一性感女郎的美誉,他们双双连手,本身就是说服力,青春无敌。
如果换做了另两个人,我很可能要上升到道德的范畴来进行围剿,充当卫道士,坚持所谓的正义和公正。
晕,你看,所谓的道德和公正是什么?
连我这样的局外人都无可避免地动用私人感情,不辩是非,陪审团又能怎样?
大多时候,道德也是由人堆砌起来的,不但虚情假意而且不公。
Chris终于为休斯特家族添丁进口了。
他的身份又被巩固了一层。
父凭子贵。
本来持观望和徘徊态度的我却隐约地希望他能逃脱法律的惩罚。
因为,这个家庭太不容易了,每一步都充满了阴谋和谎言。
在阴谋和谎言的大厦里建筑起来的幸福,我希望能继续下去,继续下去。
我害怕当谎言穿帮后,他的妻子很可能扼杀掉那个孩子。
目睹了前两条生命被剥夺的惨状,我宁愿祝福这个孩子能活下来。
突然的想起,年少时候觉得生命非得由爱情来催生才是人道的,完美的。
谁说非如此不可呢?
我对生命的起源充满了茫然。
如果Chris的孩子后来得知了自己在这样的业力和重重矛盾里获得生命,会不会后悔自己的存在?
自然那是后话。
不过,生命的权利本来是就是先由别人来替你选择的,因为别人需要你,才愿意把你带到这个世界。
当屏幕上打出了END的字后,我长吁了一口气。
结束了。
外界的审判终于结束了,良心的审判那是自个儿的事。
一辈子,路漫慢,还得上下求索。
也由此而知,进入上流社会是需要代价的。
不管是杀人的还是被杀的,恐怕都永远不得安息。
还是胎没投好。
相信Chris的孩子不用像他爹拿着猎枪来善后,只需要拿着银子就OK了。
《赛末点》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惜违反道德混迹上流社会的典型。
这部片子很让人激动,因为片中那位男主人公就像现在正要步入社会的我们这个年代的人。
既有理想,又不能拒绝金钱的诱惑,既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又面临难以驾驭的选择。
从片中看,矛盾已经不是难以超越的阶级局限,而是人的道德底线。
一个从底层靠自己努力进入上流社会的人,并不能在生活中事事如意,尤其是在观念的转变上。
伍迪·艾伦很巧妙地从第三者这个角度切入,展示了这个转型中的人群的心理状态。
从开片就能很清楚地感受到两种不同地位的人心理上的差距。
上层人士那种天生的优越感使得一贫如洗的网球教练很自卑,但是这种自卑恰是他强烈想往上爬的动力。
依赖才华和好运气,网球教练终在上流社会有了立足之地。
这个过程,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就在这表面的成功之下,隐藏着网球教练情感的压抑。
因为他同时爱上了另一个性感女神,可是她却同他原来的样子一样,地位低下而且贫穷。
一边是豪宅宝车却满足不了性欲,一边是贫民窟却能给与性福,网球教练两者都想得到。
这就是一个关键点。
他表面上是上流社会绅士的作风,私下里却仍是摆脱不掉他原先的那种思维。
当一个人升到一种高位,而他的修养没有达到的时候,就容易犯错。
因为他不明白上流社会自有的那套规则。
而刚进入上流社会脚跟不稳的人是不能按这套规则行事的。
所以当诺娜的大吵大闹被他感觉到威胁自己苦心经营的地位时,他便丧失了理智,越出了道德底线。
片中数次出现的网球未过线弹回到自己半区内的场景也颇有深意。
因为熟悉网球的人都知道在比赛中这种球几乎是司空见惯的。
有时,在match point(赛点)往往一个球手就因为这一球而败北。
弹到这半区还是那半区就是机遇的问题了。
当看到最后威尔顿扔戒指而戒指在护栏上弹回的那一刻,我们似乎有种预感威尔顿完了。
但事情到最后却因为烟鬼捡到了戒指而峰回路转。
威尔顿赢了,这时他便真正跨越了原来的自己,他的进入上流社会这一局网球赛也真正地以赢收尾了。
这个结尾我相信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
但导演的苦心也正在于此。
这本是一场必输的比赛,但就因为烟鬼偶尔捡到了戒指这个match point而戏剧性结束。
正是伍迪借威尔顿的嘴说出来的那样:如果我遭受了惩罚,我还感觉到这世上的一点正义。
在社会低层的人正是没有上层人士那种特殊规则的庇护,所以正义也就永无见天日之时了。
即使球已经弹了回来。
所以,在面临道德(正义)的贫穷与罪恶的富贵之间,任何一个像威尔顿一样的野心家都是不会犹豫的,而答案不用我说,诸位也自会心里有数。
伍迪-艾伦05年的作品,没有看出好来。
所有的人物都很cliche,富贵空虚没吸引力的妻子,性感神秘的情人,借妻子上位的小白脸。
情节在70%的时间里也是很老套的,比如拿怀孕来要挟男人离婚什么的。
直到最后,男人不胜其扰,决定结束被天天想怀孕而不得的妻子和怀了孕天天逼他离婚的情人两面夹击的困境,装上一杆猎枪,跑到情人的公寓杀了她的邻居老太婆并伪装出劫财的现场,然后出来枪杀了按预定时间回家的情人,情节才开始出人意料了一点。
如他所愿,警察认为这是一起瘾君子入室劫财害命,出来后又枪杀了撞上来的倒霉鬼的案件。
可是,情人的日记里写满了他们的交往,更要命的是,男子在销毁那些抢来的财物时,最后的一枚戒指没能扔入河中,而是从河边的栏杆上弹了回来。。。
情人的日记使他被纳入了警方的视线,完美的动机。
一个警长甚至在做梦时梦到了真相。
可是当早上警长把他的推测讲给同事听的时候,却得知又发生了一场类似的入室抢劫案,凶手已经捉拿归案。
“可是他承认前面那起也是他干的吗?
”“他用不着,那枚戒指就在他口袋里。
”于是,峰回路转,男人又得以逍遥法外了。
影片的结尾,男主角和妻子的孩子出生,他的舅舅说:I don't wish he's great, I just hope he's really lucky. 这个lucky的主题,也是影片开始时的话外音的中心意思。
So what?费了半天周折,就是说,运气最重要。
这话没错啊,可是,还用你说?
原来人生是没有意义的,道德,能力,理想,美貌。。。
你以为是这些决定你的人生,其实真正的决定者却不过是运气而已。
多么讽刺,多么虚无。
--噢,费了半天劲,聪明绝顶的Woody Allenjiushi就要说这回事啊。
可是类似这种对人生的观感,好像在我读高中时就已经在脑中转了几个遍了罢。
我自知绝没有Woody Allen百分之一的聪明,所以我努力想找到些别的东西。
就像Annie Hall啊,多么丰富的电影啊,层出不穷的智慧,对心灵微妙的触碰,五味杂陈的感触。。。
怎么在这里全都不见了呢?
我觉得真没有比Match Point这个片子更pretentious的了(刚说完这话就想起Spike Lee的25th Hour,那股自命不凡的劲儿还真有的一拼)。
整个电影都势势儿的,一副我好聪明好深刻你们看我多酷多幽默的样子,可是我觉得只有一点小聪明,一点不深刻,酷得很幼稚,幽默得很尴尬。
尤其是里面总是用歌剧做背景声,我知道他是要一个ironic的感觉,可是真的非常irritating,简直快把我搞疯了。
其实我还是很喜欢Woody Allen的,只是我对Match Point这个东东实在不感冒。
什么呀,把女性角色写得这么蠢,当Hitchcock/Noir也不够看
是那種一直讓我想起伍迪艾倫和宋宜的反感。
我不理解这个电影,我只想抽男主俩耳刮子
fuck fuck fuck!
并不常看Woody Allen的作品,但对这部的印象实属不错,尤其是剧本本身和Scarlett Johansson的表演所带来的魅力。
为斯嘉丽而来,运气真的很重要呀。
又一部理智上觉得拍得不错,但情感上却让我嫌弃的电影。当然,遭到我厌恶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男主角威尔顿的所作所为,自从他有了锅里的美食还贪念碗里的佳肴搞婚外恋我就带着打2星的冲动等待最后结局,尽管收尾的处理方式甚妙让我一度想改4星,但鉴于实在无法容忍威尔顿为己害/杀人的行为,给他打1星!
要不是雨中激战,连两星都不会给。
a story about lucky.谋杀案之前的篇幅都是平庸的,当然,除了斯嘉丽的34E.
结局不错~没有落入套路总算 故事性还行 就是略拖沓
比起以往来说,故事讲得一般,稍微有点失望,但是斯嘉丽的的确确是一个肉弹,性感的,随时爆炸的。
斯嘉丽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好女神。片尾的枪击案很意外,渣男真是丧心病狂啊。穷小子当网球教练结识了上层社会,借助富家女家庭的帮助下事业有成,但却对妻子哥哥的女友一见钟情,在婚后遇到分手后的斯嘉丽又旧情复燃,意外怀孕逼迫男主做出选择。男主枪击斯嘉丽和邻居老太太,运气让警察断案是毒贩抢劫
伍迪·艾伦也能拍出让我手心都是汗的电影,厉害!回想起来如此圆润流畅,又养眼无比。现实意义与戏剧性都非常杰出。不过在天朝上映的话一定会被加个“结局”字幕
烂片 半小时就可以讲完的故事
稍显头重脚轻
两星半。劈腿丈夫在彷徨于平庸无趣的富家千金与性感火辣的贫穷小三之间许久后怒杀小三却侥幸逃脱惩处的故事。这片子这么高分充分证明豆瓣是一个聚集了大量装逼者的存在。
婚外情真可怕
看到最后玩玩没想到会演变成TVB 男主渣演技
就那个网球对应戒指的点题点还凑合 最后二十分钟 运气不好的人看完只有嫉妒(并不)运气让人相信宿命 也让人自命不凡 祝运气好 祝命由己
一对狗男女。为什么我最喜欢的男演员要和最讨厌的女演员搞在一起?故事活活糟蹋运气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