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5分钟的观影经历中,《心灵病房》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与主人公一起感受疼痛、无助、恐惧、绝望,还有些许温暖与安慰。
而细细体味,生与死的意义久久萦绕脑中,这次向死而生的心灵之旅,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影片中,身患癌症的贝宁教授躺在病房独自面对死亡,从最初的坚强,到害怕,再到痛苦难忍,在护士苏西的悉心照料和心灵陪伴下,在年迈导师的探望呵护与讲述故事中,“伴着天使的歌声入眠”,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贝宁的主治医师和助理医生虽医术精湛、敬业负责,但对待病人如同小白鼠一样,视其为获得数据的实验品,当着患者的面,对病情和治疗成效肆无忌惮地讨论,做检查时动作也十分粗鲁,更谈不上给予一个温暖的安慰和关切的问候。
他们对待病痛与死亡麻木不仁,正如我们身边不少医院和医生的现实状况,值得反思。
其实,对待死亡,本应向对待生命一样尊重。
生命与死亡并不截然分开,正如约翰·道恩的第六首圣诗所示,它们之间只用逗号隔开,死亡是生命的延续而非终结。
前些年品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就很认同其观点,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人死后,肉体也就成了一副臭皮囊,或烧了,或埋了,但灵魂是不灭的。
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经历各种苦难,修炼灵魂。
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心灵病房》呈现出一个真实境况: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
现代医学迷失在了浩如烟海的知识与技术之中,却忽略了医学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其实,医学从人类的痛苦中开始,又回到解救人类痛苦的职责中去。
既要有理性的救治,又须有悲悯的情怀。
既知死,反思生。
如何更有意义地生活,珍惜眼下的一切,亦然值得深思。
杨绛先生说,与人的肉体和灵魂相对立的,是人的“灵性良心”。
“灵性”是人们判断与衡量真善美的能力,良心就是促使人们行善,按照道德标准做事的能力。
“灵性良心”往往与人的本性——“食色”相矛盾。
这种矛盾也许就产生了世间的各种烦扰与忧愁。
人生一世,怎么过都一样,现在的苦恼、劳累、病痛……也许都是修炼灵魂的必经之路。
如果遇事都能拥有“旨为磨练灵魂”的心态,很多烦扰也就迎刃而解,生命的宽度也得到延展。
仅有长度和宽度还不够,生命也要有温度。
我认为,有意义的生活,不在于一个人积累了多少成就,或有多么耀眼的光环,而在于其内心有多少爱与宽容。
唯有一颗宽容仁慈的心,面对死亡,才不会恐惧;唯有爱,才会让生命有意义。
此片视角接近于纪录片的疏离与冷静。
而主角亦是一个社会关系极简单,绝大多数生活在理智世界里的人。
对于常人来说,能够唤起情感共鸣的点很少。
至少对我来说,观看此片并无太多情感的波动。
而另一方面,关于生命的沉重话题和主人公的濒死体验会让你产生很多超越情感层面的感触。
此片本无太多“观赏享受”可言,过于沉稳的叙事风格甚至略显沉闷。
但是看过之后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很“重要的”“不该错过的”片子。
爱玛演得太逼真了。
生命尽头独自一人静静承受,当她最后光着头,瘦得似乎只剩一双瞳孔,蜷曲着听朋友念着那个小兔的故事缓缓停止呼吸时,我终于情绪崩溃了。
王朔说崩溃就是想起以前无数次的崩溃,其实崩溃也来自于预感到未来最后一次的崩溃。
那支冰棒的滋味,你也尝到了吗?
这学期在上一门课《Grief Loss Bereavement》上课经常被老师讲的故事打动不能自己。
期中作业是找两部关于死亡失去的电影或小说,做对比。
找了这部片子来看。
不得不说,太沉重了。
没有翻译,英文的14行诗就已经晦涩,智慧的Bearing教授的自我剖析也很深刻,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让我不能承受之重。
真的太沉重了。
这可能有我自身心理问题。
John Donne的诗歌里把死亡描绘的举重若轻,只是一个逗号,很快的停顿一下,就进入永生了。
但面对着生命一点点枯萎一点点消逝,我依旧觉得残忍无比。
不管多么坚强刚硬的人,到了这一步,对于死亡对于生命迅速的逝去无能为力的时候,都会落泪,都会害怕,沮丧。
Bearing教授如此。
凡人都如此。
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一个黑洞。
无法自拔,无路可退。
埃玛 汤普森是个勇敢的人,用那么大力气去讲这个过程。
但真的吓到我了。
最后还是要谢谢她的。
让我再次鼓起对生命烈焰般的热爱。
作为一个差点被西医害死的人,这部片子拍到我心坎里去了,深入刻划出当代西医治疗中的各种反人性和零尊严,把人完全当机器对待;也反映了一些问题:1.癌症治疗的两难:治疗癌症手段同时也摧残身体,这个paradox是否有意义;2.很多疗法只是满足了医生做研究的用途,对治愈却毫无帮助,而无法治愈的时候,关怀和减轻痛苦才是最重要的;3.研究肿瘤的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崇拜癌细胞,反而觉得病人无需被安慰,相比于病人,他们更爱的是癌细胞,因为后者才是胜者与强者;4.明明是晚期,只求减少痛苦,却依然不愿意上麻药,毫无怜悯之心;明明放弃急救措施,尸体还被折磨一番,毫无怜悯之心的西医。
西医医生是彻底的反人性代表。
是的我很偏激。
如果你经历过我所经历的,你也会看清楚更多事。
是中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和另外一条自我拯救的道路。
而在国外已经在拍电影反思这些的时候,我们却还在一味崇洋媚外,追捧西医、打压中医。
诗歌VS医学,humanity VS science,极致的矛盾对立。
一个脑海中时刻浮现诗歌的中年女教授,面对疾病独自用心中的诗歌抵抗一切,能时刻站在第三者角度观察自己的人生。
病床上的她重新走过了自己的一生,与自己的父亲、启蒙老师、自己的学生对话,与镜头前的你对话。
最后能在老师的怀抱中,听着自己童年是喜欢的故事中离开,有善良的护士为她善后,也算是最好的送行了。
真的超喜欢Emma Thompson.希望更多人能看明白这部电影,谨慎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作为一位出色而严谨的英文文学教授,Vivian Bearing,一位罹患癌症的独身中年女性,她在医院里生活就此打开在我们面前。
由于改变自Margaret Edson的戏剧,影片的主体基本由Vivian Bearing的独白撑起。
于是我们看到,在一次示教性的检查后,她自嘲似的解释着,“在这里我仍然参与着教学活动,只不过在学校时我是教学的那个,而在这里,我是用来教学的那个。
当然,在这里的工作要为轻松的多,因为我只需展示出一个癌症患者的脸就好了。
”与Vivian由教授向教具的身份转换相对的,是Jason Posner,由一名她课堂上并未被她注意过的普通学生一跃成为了发号施令的主治大夫。
与Vivian的日渐衰竭强烈对比着的,正是Jason的青春懵懂。
他是如此的年轻,会在Vivian半夜进入医院的时候揉着惺忪的睡眼打着哈欠卖着萌对护士长说“等情况出现变化再叫醒我”。
他是如此的年轻,会在忍受着晚期卵巢癌折磨的Vivian面前大谈着癌细胞的神奇多么令他着迷。
他是如此的年轻,会在护士长Susie Monahan面前大谈着人文主义,而后者,会在他做完检查匆匆离开后小心的帮Vivian用被子遮盖好身体,会在Vivian失去意识后仍记得温柔的为她涂上护手霜,会在Vivian病重的时候向她解释病人心跳停止后有“继续急救”和“防止急救”两个选择,会在Jason不顾Vivian个人意愿为了医学研究的继续而呼叫急救小组的时候努力的阻止了他。
在看惯好莱坞大场面和激烈剧情冲突的观众看来,这部充斥大量人物独白的影片无可避免的显得有些无趣,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观赏乐趣可言,然而这种虽由主角主观感受大段铺陈而成但又极其客观冷静的表述方式,却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向我们呈现令一名癌症患者的临终生活和一名以文学为伴侣的“高级知识分子”在重病之中的心路历程,这种对人生对生死的终极讨论无疑是发人深省的。
影片中色彩的清淡冷峭同时也对比凸显了话题的沉重,令人不由得沉静下来考虑生与死,尊严与生存。
关于死亡,Vivian起初的观点正如她不停的吟诵的诗句所言: 死神,你莫骄傲,尽管有人说你 如何强大,如何可怕,你并不是这样; 你以为你把谁谁谁打倒了,其实, 可怜的死神,他们没死;你现在也还杀不死我。
休息、睡眠,这些不过是你的写照, 既能给人享受,那你本人提供的一定更多; 我们最美好的人随你去得越早, 越能早日获得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
你是命运、机会、君主、亡命徒的奴隶, 你和毒药、战争、疾病同住在一起, 罂粟和咒符和你的打击相比,同样, 甚至更能催我入睡;那你何必趾高气扬呢?
睡了一小觉之后,我们便永远觉醒了,再也不会有死亡,你死神也将死去。
诗人认为,死亡或许是永恒的,而死后的永生也将是永恒的。
而到了Vivian被病痛折磨的在昔日严厉的导师面前哀诉的时候,她已经不愿再去思考那些艰涩的诗句和那些抽象的隐喻,而是静静在导师的怀抱里聆听着轻松的童话故事,这一刻对她来说,简单是世间最大真理。
由于化疗失去了头发和眉毛的Vivian,听着童话故事在病床上啜泣的样子,是如此的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大概生与死本来就没有绝对鸿沟,而返璞归真是一切复杂到复杂的极致,智慧到智慧的极致时的终点。
几个感想的片段,算不得影评。
多么讽刺啊,学者的短暂职业生涯对峙人的生死。
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死亡即事业的结束。
从前的学生看好时机蜂拥而至,争抢你的饭碗,而你从此被人遗忘,著述锁于档案室,幸运的话,也会锁于几个有限生命的脑中。
医生们研究、记录你就像你曾经阅读书本或教导学生那样,并把一切所得归功于自己。
想到这里我不禁对做一名公共学者的想法感到恐惧——知识并不能给一个人带来永恒。
生命即将结束而忧心一生无所建树,多令人惊悚。
除了研究,我还能做点什么呢?
我宁可什么都不去做,只丰富和成为我自己。
静静地死去吧,别打扰任何东西。
保持自我的完整就是最大的自尊。
贯穿整部影片,女教授对词语的敏感与尊重让人佩服。
她说:"My only defense is the acquisition of vocabulary." 现代生活中,人们离一个词的本意越走越远,编造出诸多阐释与妄用,而在关乎生死之际,请交还词语本身的色彩——它与生命的紧密联系。
其他都是扯淡,什么"Cancer is awesome",或者,"soporific" vs "makes you sleepy"。
当一个人与研究对象活生生的碰撞与较量开始,想象中的学术光辉便不堪一击。
女教授问她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医生:"Do you ever miss people?" 癌症让她记起从前人事中不够慈悲的瞬间。
黑人护士姑娘没有研习过诗歌,坦承她不懂得。
但值得尊敬的是,即便她不“知晓”,却保留着一份对诗歌的原始崇敬。
她看待女教授貌似不同于看待其他病人。
她知道,这个女人是不一样的,因为诗歌的参与,就像我在古尔德传记中读到的,尽管古尔德中学时代的同学们并不真正洞察他的天赋和能耐,他们却知道这人是个天才,仅凭某种本性或直觉,从而对他刮目相看,敬而远之。
回到影片,相较于那个上过女教授诗歌课程的年轻医生,护士姑娘更能了解病人的焦虑。
她问医生:诗歌最终不是要解决谜团,要帮助人么?
她懂的,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懂。
是啊,脱发,显而易见的症状,就轻易逃脱了医生们的观察。
狄金森在诗中写道:"What's lightly hid is deepest understood"。
她是伟大的诗人。
女教授读出了诗行间的空白:当我还有鞋子和眉毛的时候,我是个学者,我总是想知道更多。
而现在,我尊重我心脏的要求,"Just let it stop."In the end, it's not an intellectual game."Now is the time for simplicity."只有在爱中,死亡才最终被征服。
Vivian,四十八岁,英国古文学教授,专门研究约翰道恩的抽象主义诗歌,她得了癌症。
整个电影基本都是她一个人对着摄像机前的我们倾诉,觉得自己的病还有救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念她研究了一生的约翰道恩的虚无缥缈恍若云烟的古英文诗,寻找这些诗歌背后的意义是她这一辈子的追求。
当死亡将近,她的大学老师来看她,她像个婴儿一般蜷缩在老师的怀里。
老师说,我给你读一段约翰道恩的诗吧。
她含混不清地说不。
然后老师给她读了买给自己孙子的儿童读物。
不再有长篇累牍的意义分析和对标点符号都一个个较真的劲头,只是一个安静地读一个安静地听。
我十分喜欢这样的电影,它的情节并不惊心动魄,也并不需要什么特别高深的意义来支撑,甚至不需要精致的画面,它只需要讲好一件具体的感觉或者经过,比如孤独,比如一段失落的感情,比如死亡。
我想起《心灵驿站》。
一个沉默寡言的侏儒,一个经历过丧子的绝望的女人,一个老爸病重的话唠,电影直到最后也没有给出最终的解决方式,只是三个人一人一瓶啤酒,坐在夕阳里。
我想起《如晴天似雨天》,那段无法定义的感情最终也没有结果。
我想起《末路狂花》,她们那么暴躁地与过去说再见,终于冲下悬崖。
我想起《比海更深》,那样的一个夜晚过后,不知道良多的未来有什么变化没有。
我想起《乐队来访》,纯粹的孤独,跨越了种族仇恨,以蓝色的姿态盛开在以色列的一个小镇。
于是这个叨叨着死亡的电影有了别样的意味。
vivian说,有趣的是,并不是癌症让人如此痛苦,而是对癌症的治疗,你能相信吗?
是治疗而不是癌症。
vivian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惦念的,不是她研究了一生的约翰道恩,而是小时候她给她爸爸念的那个故事,更进一步地说,不是这个故事,而是那些已经离去的爱。
而激发起这些的,是痛苦,纯粹的肉体的痛。
我们只会经历一次死亡,不用刻意去迎接它. If you love ,love deeply , if you laugh , laugh out loudly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和死去之前受的那些苦相抗衡。
影片具体阐述了什么,可能从名字上看不出一二,因为wit这个词可能只有看过影片回头再看这个题目才能明白,大概就是一个女人的抗癌史,不过其中很多细节耐人寻味。
第一个细节就是主人公贝利小姐的名字,bearing,这个名字我不知道是否在英文中很常见,但是bear的双重含义,give birth to和endure,让人感受到主角在面对癌症,面对死亡,的思考,从怀有信心到忍受治疗的折磨,从痛不欲生到放弃治疗,他不断的回忆希望从故事的今天,回到记忆的昨天,回溯生活的点滴,最终发现病痛不过是一件boring thing that finally makes you sleepy,他选择的从容的死去,没人把她看作一个人除了苏西,几乎每个医生只把她看作工作的一部分,研究的一个样本,她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另一个细节,杰森是一个充满了朝气的青年医师,当他与自己之前的老师谈起自己热衷的的肿瘤学时,那种欢愉与之前检查时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戏称肿瘤细胞为immortal in culture,但事实呢,你面对的病人却是death in reality,当他走出病房的一刻,还拿出大衣兜里的梳子,梳起帅气的发型,一副自得之态,洋洋洒洒,于薇薇安又何焉。
第三个细节,我看到了护士长苏西给病重的薇薇安一份冰棍,他们吃冰棍的方式并不相同,薇薇安一口一口咬下,另一种是苏西含化后再咬掉,同样苏西给了薇薇安在面对死亡的两种选择,抢救或者不抢救,最终的选择是不抢救,我们对任何事物的选择都有不同的方式,总有一种属于我们,忠实于我们自己的心,use your own words。
《深知我心》这部片子以前在校本部的医学伦理课上看过一次,当时还曾经试着从伦理学的角度上写过一篇影评,这次再看又有一些新的感受,从医患沟通的角度上。
影片主要描述的是贝宁小姐由于末期癌症住院治疗的一系列过程,穿插了她的内心独白,回想的过往,在冰冷的医院,空荡荡的只有她一个人的病房中,她的患病后的感受以及医院的医务人员是如何面对她这个特殊的“实验对象”的。
影片开篇的第一句话是贝宁小姐的主治医生说的:“you have cancer”非常直截了当的简洁的一句话,甚至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
紧接着,他又对这个癌症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用了相对专业的术语,此时的贝宁小姐也同样面无表情,简单的停顿后她只说了两个字:“go on”。
换做是别人,在听到自己患了癌症之后,可能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惊恐、不安、悲伤的神情,然而贝宁小姐眼中,表情中不能够捕捉到这些心理活动,从后来影片的介绍中可以慢慢了解,这可能是贝宁小姐,她同样作为一个学者的理智与冷静以及她本身的性格因素所导致的。
首次的医患双方沟通是基于知识分子的谈话,因此谈话显得顺利、平等。
面对相对专业的术语,贝宁小姐表现出自己可以理解,甚至还用自己的文学专业知识纠正柯林医生的措辞;面对自己的病情,她也表现得相当强势,认为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克服。
然而,事情远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顺利,或者说她其实后悔没有更加详细的询问医生有关自己此次治疗的相关问题。
入院后,首先是医务人员的态度让她感到悲凉、无奈。
面对狂吐一番之后的她,还会有人例行公事一般的问“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
我想,这种时候病人更多的是需要安抚以及一杯温开水,而不需要任何言语,因为其实我们都不能够感同身受,问了“你感觉如何”又能怎样呢?
无论病人是说了“我很好”还是说了“我不好”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治疗不能够被终止,药物的副作用也不能够停止,难受的感觉还会不停的出现,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肢体语言的安慰,哪怕只是轻轻的拍一拍她,也能让她感到自己不是孤单一人。
接着,贝宁小姐被推去做CT以及内镜检查。
推到CT室之后,她的轮椅被撤走,护士好心的想要帮她再找一个轮椅,她却说自己可以走着去,不用为此而这么麻烦。
其实,我们也不能够把所有的不对都推给医护人员,作为病人的贝宁小姐同样也没有表现出对医护人员的绝对信任。
因为她始终觉得自己是有一点名声的学者,有智慧、有思想、受人尊敬,高傲。
可能医护人员会忽略她作为一个学者的成就,但她也忘记自己在这里只是一个病人,她不问自己的病情,也不了解自己的病情,甚至做出不符合她身体现状的举动。
在做内镜的时候,助理医生是贝宁小姐曾经的学生,贝宁小姐开始有一些开心,因为她以为有人能跟她稍微聊一聊她感兴趣又擅长的话题了,然而这个学生也只是简单的一两句带过了,甚至表现出因为这门课程没有达到甲级而感到郁闷。
我姑且理解他的时间有限,不能够在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问病史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贝宁小姐的个人史:未婚,没有过性生活,已过更年期。
这对于接下来的内镜检查是一个铺垫。
这位男医生对待这位未婚还没有过性生活的女士像对待一个模型人偶一样机械:让床抬高,披上床单,从病床下部抽出两个脚蹬子,脱鞋并快速的扔到一边,把脚硬生生的架上去,把病人往下拽使身体接近病床下部。
做完这一系列动作之后,他却忘记叫女同事,就这样把病人晾在一边。
虽然,我可以理解这位医生他并不是故意的,因为贝宁小姐没有在十七世纪英诗的选修课上给他一个“甲”而对贝宁小姐十分粗鲁,他可能手头上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去做,可能需要抓紧时间。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有把这个患者当成一个人去看待,他只关注疾病,没有关注得病的个体。
贝宁小姐从始至终,双手紧紧环抱在胸前,表现出她的内心十分不安,她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明显缺乏安全感。
因为没有过性生活,所以她对这个男医生抱有戒心,对他的粗鲁手法感到恐惧以及难为情。
而这位医生则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甚至在别的医生面前提及自己曾经是贝宁小姐的学生,并且表现出对这门课程极其没兴趣,而谈论这些的时候,贝宁小姐已经因为做内镜的疼痛,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了,而这位医生则完全没意识到。
看到这里,我想贝宁小姐已经对这位男医生相当的不满了,甚至可能会觉得医院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所幸,这里还有一位怀有悯人之心的护士长在。
她慢慢的把贝宁小姐扶起来,递给她一张纸巾。
虽然只是小小的举动,但它可能让病人觉得心里有一点安慰,至少是被别人关注到了,至少自己的痛苦是有人知道的。
还是这位护士长,察觉到没有人来探望过贝宁小姐之后,对她多了一些关注,问呕吐后的她要不要吃些果脯,拍拍她告诉她有事情尽管去叫她。
我想,病人需要的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吧。
像“有事尽管叫我”以及“我一直在你身边”这种话,对病人就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可以让病人觉得自己并非是孤立无援的,医生护士们和自己是站在一起与病魔抗争的,会给病人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是有力量的,能够撑得下去的。
之后,又切换到主治医生和助理医生的场景,这一次又多了其他的参与实验的医生们。
大家都非常投入的进行着这项科学研究,在他们面前的很显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实验的小白鼠。
依旧是那位男医生,迅速的掀起盖在贝宁小姐肚子上的床单,然后开始在上面又按又指,旁边的boss不断提问疗程用药以及身体反应的情况,没有人问及她的感受。
一系列大排场过后,浩浩荡荡的大队伍就这样走了。
我看到这里,想起了我们在见习时候的做法。
其实我们也是本着学习的心态去病房问诊的,有时候我们也忽略了病人的感受,有时候病人可能真的很无聊想要找我们聊天,但是每次当他们要滔滔不绝的讲起来时,我们也是不得不去打断他们。
或许这种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能不能有一些补救措施呢?
比如适当的说一些病人感兴趣的话题,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多听一点,打断他们讲话的方式不要那么的生硬,稍微婉转一些呢?
或者安慰他说一会儿再听他说,用简洁的话跟家属说,让家属传达自己对病人的关注以及对病情康复的期待等等,这样是不是也是一种沟通,能让病人多多理解我们呢?
接着,又是贝宁小姐的内心独白,与开篇相呼应,她还是没有问医生关于她疾病治疗的方面。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她想要去知道医生到底在说些什么东西,想要去了解了,不再是自命清高的认为自己能够听懂医生们说的话了。
可是,她还是没有问,我觉得可能是她认为没有人有时间听她的疑问,没有人有耐心给她解释。
试想,当你面对一个冷冰冰,急匆匆的面孔时,又有什么欲望想要去向他诉说自己的感受呢?
又有什么勇气去开口问呢?
后来贝宁小姐因为发热寒战又来到了医院,她的主治医生睡眼惺忪的过来看了眼,说了句没什么大问题就走了,甚至都没有走到她面前仔细看看她。
面对这样的情况依旧没有要给她减小剂量,无视她的痛苦,只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主治医生这种冷漠暂且不提,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当护士长提议要给她减小剂量时,这位男医生不同意并且认为她可以承受,她很坚强。
我觉得是什么让这位医生这样认为的呢?
可能还是贝宁小姐自己。
从一开始,贝宁小姐就表现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无论是主治医生想要给她做一些病情的解释的时候还是护士长想要给予她帮助的时候,她都表现的过于冷淡。
可能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清高在作祟吧,贝宁小姐不够足够信任医护人员,明明自己身体不舒服,还要坚持,出于为科学献身也好,为自己能够康复也罢,她本人与主治医生或者护士长的交流也几乎没有。
其实,如果主治医生不愿意听没时间听,也可以说给护士长听,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
有时候稍微依赖一下别人也没什么不好,没有沟通交流,别人也不知道如何去帮助才是对的。
在做B超检查之后,贝宁小姐终于有了些转变,但结果却让她很失望。
她开始询问关于她病情方面的问题,主治医生也尽量用她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她解答。
医患沟通,医生的这一方注定要下更大的功夫,因为病人什么都不了解。
人常常因为对一件东西不了解而感到恐惧。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我们懂得东西想办法让病人懂,只有病人懂了,才能更好的配合医生。
本来这是一个还不错的沟通,可是问题又来了:当贝宁小姐问起他为什么要选择肿瘤科的时候,这位医生的回答就好像老师在给一个学生讲自己的研究那样津津乐道的,对癌细胞的感情就好像对恋人那样着迷,充满了赞叹。
完全没有考虑他面对的是一个癌症病人,一个被他眼中的“不可思议”的东西折磨的死去活来的病人。
所以,除了让病人了解病情,还要注意病人的感受。
当你滔滔不绝的讲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别人的心情呢?
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说才比较合适?
我觉得,描述的详细固然很好,但最后一定要回归到病人身上,比如,这个癌细胞确实非常厉害,但是我们现在在给你用一种很厉害的药物,虽然它可能给你带来了很多不适的感受,但它在帮助你消灭厉害的癌细胞们。
鼓励病人,给病人力量,让病人有信心战胜疾病。
之后,贝宁小姐终于在精神上撑不下去了,也是她第一次向别人主动求助。
护士长进来之后一直在安抚她,用眼神以及语言肯定她。
边拍她边说“I know I know”。
她了解她的痛苦,理解她的坚持,并对她所做的抗争表示肯定与鼓励。
在这里,护士长亲切的叫她薇薇安,而她一直的主治医生从来只是叫她贝宁教授。
护士长成功的与她拉近了关系,贝宁小姐也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第一次在别人面前哭泣,表示自己的无助、恐惧。
两个人在病房里吃着棒冰,贝宁小姐也终于不再眉头紧锁,内心终于渐渐平静了下来。
谈话过后,贝宁小姐问护士长是不是还会一直照顾她,护士长带着很肯定的表情说了句“of course sweet heart”。
紧接着,贝宁小姐的病情似乎并不太好,她已经从身体到精神全面崩溃了,她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痛苦,呻吟着。
她的主治医生,表情也很凝重,似乎很难过,想要说些什么却什么也没说的走了。
除了例行公事的“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他再也找不出别的词汇来和患者进行沟通,这是多大的一个讽刺。
虽然看着病人这么痛苦自己说什么都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可以用同情的眼神看看她,蹲下来摸摸她,拥抱一下她,跟她说如果想要好好睡一觉可以给她一支吗啡这种话,至少说了做了这些能让她有一点点安慰。
反观护士长,当贝宁小姐问这支吗啡的作用是不是会使眼皮沉重,她的回答却能够使她大笑起来,这是在从全片唯一的一次大笑,因为在这之中,贝宁小姐重新体会了当老师的感觉,她作为一个病人不是一个废物,至少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别人解释了文字的意义。
影片到此已经接近尾声,之后的贝宁小姐陷入了昏迷,心脏停跳。
但她的主治医生无视她是DNR患者,执意抢救,幸好最终被护士长制止。
贝宁小姐终于作为一个人,有尊严的死去了。
最后,我想引用剧中贝宁小姐终生都在研究的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邓恩的一句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束语:没有谁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走了一块岩石,陆地就小了一块。
就像海岬失去一角,就像你朋友或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整体的一员。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以上是某个认真的医科生的医患沟通课作业...
如果将人的一生看作是一场研究,那么所有人穷其一生所研究的最终都是复杂本身。无论研究得如何深入,到最后还是会做减法简化。就像小兔子想要去到很远的地方,绕了一圈最后还是选择做兔妈妈的小宝贝。她的所有思索和思念,所有自嘲与恐惧,最终都在平静中化风而去。这一程,好痛啊。ps.很郑重地把这部电影永久存在硬盘里。今后会再看,死前会再看。
一般般
生命的长度不是我该考虑的,厚度是我可以努力完成的,尊严是我可以选择的。“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
挺好的
我想要知道你的心
关于死生的独白,从晦涩复杂的John Donne绕回到Runaway Bunny这样简单的童年原点,同《午宴之歌》的表现形式很像。艾玛婶在这里竟然还有点神似KST。
平静记述主角的独白,以前没看过这种形式的,悲伤的氛围医院啊,有点人文关怀,但不多,到底还是把人物化的地方
影后的演技其实是还好而已……看过House m.d.里的病人就知道,群众演员有时候也是很厉害的。而且我一直在纠结汤普森的眉毛其实是化妆盖住的。“生死”这个课题很好,只要是相关主题的电影/纪录片我一定看,一定程度上是我想“参考”他人的生死观,以完善自己的。本片这种温和看淡的态度还挺常见的。
有一天,当你走过蔓草荒烟,我便在那里向你轻声呼喊,以风声,以水响很多人可以走进你的生活,很少人可以走进你的生命
还可以
7/10。关于尊严和死亡。病人像一摊物品被摆弄。但真正面对病人和观看屏幕里洁净的病房有天壤之别。电影没有呈现疾病侵蚀肉体的惨烈,没有每况愈下的腐朽,没有气味,没有死亡平静窒息的阴影。不喜欢这一点。尊严?在死亡面前尊严是否仍具备价值?身患重病时还被提醒自己是高贵的人是否是一种残忍?我宁愿化为一摊物品,和一棵生病的树没有分别。不反对尊重,但质疑电影提纯后的不真实。
现在看还有点抓不到主题。等三十岁再看一遍吧。
!!
这片子看得我好困好困啊。。
嗯我好喜欢EmmaThompson的颜
感觉诠释的一般吧,可能部分是因为我对约翰道恩不了解的原因
演技没得说 深度没有想象那么深 也可能因为我没读懂诗
空荡荡的只有她一个人的病房中,她的患病后的感受以及医院的医务人员是如何面对她这个特殊的“实验对象”的
健康和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