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明白一点,来佐证我这个标题。
如果没有那张彩票,如果没有那次宜家的体验,那么这个结局也许就不会是这样吧。
导演在开头把主创的所有名字都印在了宜家的价格标签上,正好呼应了最后因为一张没有兑奖数额的彩票一切分崩离析的结尾。
正证明了,金钱一开始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所有的变性也好,谋杀也罢,亲情背叛也好,友情羁绊也罢,甚至是最纯粹的善良,在金钱面前都是不堪一击,堪称儿戏。
我觉得安狄就好比是当下时代的骆驼祥子,在一个物欲的社会,普通人看上去已经不可能损失像是祥子那般的过度劳累,征兵,家破人亡这样大的变故。
而这些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就如同至亲的背叛,挚友的决裂,善良被利用,甚至被反戈,等等这些。
而两性的自我认知差亦是一种荒诞,更加放大种种人性的卑劣。
直到最后我都在奇怪,为什么苏荷母子第一次出现在安狄家里的那次谈话,苏荷没有说一句话,就像一个哑巴。
我甚至以为是被家暴聋了一直耳朵最后影响了她的语言表达,但是现在我明白那不过是她下意识的在利用儿子作为一个小孩楚楚可怜的姿态,最大化的去博取安狄的同情心罢了。
但是司机在一开始利用安狄的目的就很明显,那条刻意递上的手绢,那通恰到好处的电话,还有各种圆滑的说辞,都是为了击中安狄脆弱的核心。
最后是小孩子,才七八岁而已,这段记忆很快也许就会从他的成长中抹去,他只会记得爸爸妈妈带自己重建美好生活的快乐时光。
那张彩票,谁也没有去管它的数额有多大,有的人会想那是一百万,对有的人来说也许是一千万,总而言之,那个数字就是你放下道德和牵绊的尺。
其实并不是我们有多高尚,是普通人的生活中,根本没有多少过于强大的诱惑罢了。
《迷失安狄》是一部探讨人性与身份认同的心理科幻片。
电影通过细腻的场景刻画和缓慢的叙事节奏,展现了主角安狄在记忆迷宫中的自我探索。
尽管剧情平稳,缺少传统意义上的高潮,但这种平淡正是影片独特的魅力所在,它以更加贴近现实的方式,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迷茫。
整体而言,《迷失安狄》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它不仅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引发了观众对生活、性别认同和人性深层次的思考。
画面拍摄一流,讲了个压抑中带点希望,最后一切都破灭的故事。
里面不合理的地方蛮多,比如阿德并没有给安迪任何恋爱的暗示,为什么安迪一厢情愿地扑了上去,对一个人好也许是友情。
安迪从一个善良的人演成了傻瓜。
李李仁的演技细腻,确实下了很多功夫去观察女性的动作,研究女性的情感。
安迪的老婆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他女儿说是他害死的?
故事没有交代。
现代社会对跨性别者宽容很多,至少我个人是没有歧视的,不知道为什么安迪生活的环境如此糟糕。
安迪女儿结婚时,其实他完全可以在这个群特殊的日子选一件西服,不必非要在任何时候都证明自己是个女人。
李准基不也看起来挺媚,不一样很成功?
最后就是林心如的演技。
有人收留看不出“喜”,母亲去世看不出“悲”,圣诞节家人合照看不出“暖”,被不喜欢的男人卡油看不出过多的“怒”,背叛恩人看不出“自责”。
少的其中1星给不合理的故事瑕疵,另外1星给林心如没有进步的演技。
她当制片人还不错,终于肯演一次别人的妈妈,演技实在有些拉垮。
偶然在网络看到电影片段,忍不住被这个非主流题目被吸引,《迷失安狄》其对应的英文名《Miss Andy》也是恰到好处的妙。
在传统观念文化的环境下长大,我们对 上学—工作—结婚组建家庭—培育下一代—老去 这样的人生轨迹太习以为常,有时也忘记了社会中还有一批人有不一样的情感需求。
Andy按普通人的生活路径到培育下一代,在妻子过世后选择勇敢做自己,成为变性人Evon,遭到众叛亲离,身边的朋友也只有和自己一样的社会边缘人物。
即使这样,他还是温暖待人,愿意对需要帮助的单亲母子提供帮助,并且靠自己的双努力赚钱。
关于一些思考:1. 看过部分影评认为李李仁在影片中没有体现出变性人该有的女人味,实际我认为这样的状态反而说拿捏恰当的好。
她在一步步从Andy却换成Evon,从妆面衣装,再到纠正其他人叫错她的名字。
她说她的愿望是有稳定的收入,过安稳平淡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里也包括勇敢追求爱,这样才塑造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反而不是Lucy那些略显夸张的表演。
或许也因为Evon和Lucy公开做变性人的人生阶段不一样,所以导致了两人不一样的呈现。
总之,接受人物角色的多样性。
2. 变性人需要多大的勇气跨出这一步?
影片中的2个变性人都没有受到亲人的接受,孤单的她们抱团取暖,同时也更加能有怜悯心。
因为淋过大雨,所以愿意给他人在雨天撑伞。
这个是时候还是Miss Andy吧!
3. 迷失。
何为迷失?
是失去了原来的社会标签身份?
还是迷失了初心?
那一颗还愿意保持善意,温暖待人的心?
Lucy惨死了,阿德和苏荷在金钱利益前选择背叛。
独坐在地板上的Andy在思考什么?
她是会继续相信?
还是会和原本那个自己告别,去“下海”,去和肥婆说的一样传播艾滋?
影片就那样结束了,我们没有答案。
社会对这样的少数人群接受程度是有限的,以至于原有的很多善,变成了很多的恶。
多希望影片的结尾会是:安迪利用彩票的奖金把家具全部换新,大家幸福开心生活在一起,越来越好。
但这或许这样的结局过于美好·······如果我们是安迪又会选择什么?
不看简介不看任何信息、单单看名字、和剧照、会觉得主旋律应该是在跨性别这件事情上、但看完之后显然、跨性别只是开头、电影并没有深挖这件事情。
有一个好的点大家都是平等存在的、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显得开头片段和露西的被害变得比较没有必要!
没有中彩这件事的话、阿德和苏荷他们会是好人的存在吗、其实也不全然、阿德和苏荷都有着别有用心吧!
只是彩票这件事情彻底激发了他们人性里的贪!
我觉得彩票对于evon来说不仅仅是一笔钱而已、而是他对未来的希望、他说他想要有稳定的收入、好好过人生!
所以偷走的不是彩票那么简单!
看着四人的合照想着样品间的当下多么的伤!
剧有好有不好、我自己觉得evon的跨性别没有讲的很清楚、就会一只在想什么时候让他选择跨出去、而家庭的变故是怎么样变化的!
好的地方演员演的还是蛮到位的、李李仁不然从样貌形态看起来都很违和、但是那种言行举止又那么温柔!
林心如满满的心事、她不用说什么、眼神全演出来了!
愿世界温柔以待善良的人吧、也许他有稍微不同、但是他真的是善良的!
1.通常马来西亚华语语系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角色习惯性的以生活在大马社会中的华人为主,但是《迷失安狄》中的几个人物身份混杂,涵盖华人和马来跨性别者,华人残疾和越南非法移工,虽然几个人物的共同特性在于是社会边缘群体,但是也体现出导演在此片中对人物身份编排的“格局”之大,即便无法上升到马来西亚国族电影一说,但它也是马来社会一隅的缩影,又或是世界国家的缩影。
2.社会→个体→社会。
人物身体一面代表社会,一面代表个体。
《迷失安狄》一面展现社会对于边缘群体的主流压迫,甚至迫害,一面又展现了边缘群体的相互扶持以反抗现状,而电影结尾最终又回到了社会层面上的阶级迫害,这种迫害依旧来自于上层对下层,因为拥有了资本就意味着阶级转变。
影片的结尾转折很喜欢,导演没有营造一个乌托邦,而是回归了现实,互相扶持也许会有曙光,但真相则是弱势既无法向主流反抗,也存在相互迫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主流或是官方社会的一种狂妄表达,即它不生产希望。
3.悲剧美学。
人物各自有悲,悲剧的命运产生了固定的节点,即生产意义。
Avon不断从拥有到失去的命运,露西选择做自己的命运,苏荷选择新生活的命运,阿德选择爱情决然的命运,整部影片从悲→喜→悲,打破温暖,回归现实的凄凉,对个体、对人性、对社会的悲引发思考与反思,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悲,产生悸动即产生美学。
4.脱离了离散叙事,也没有急于融入社会的在地实践。
每个人关注于自身,但又前路渺茫,没有希望,每个人都如游魂一般,社会的幽灵,赤裸的生命,但活着就是他们最后的坚强,“等待呼吸,自由比死亡坚强”,只能也只有活着。
女儿婚礼那段有点刻奇了。
我作为女儿角度来看完全也是“你凭什么来打搅我的生活” ,非常自私。
我个人对于男性的共情能力甚至是品格向来都很悲观,不是某个男性,不是某类男性,是所有,包括mtf,我甚至有时候觉得我放当下互联网语境应该要被称为terf,可能吧(反正这段非常让我生理不适,完全是自嗨)。
(只要生理性别)男人不管忍受什么煎熬 经历什么苦难,就只能是男人。
(可能太本质主义)但是男根本不能真正共情女性的愤怒,如果将生理性别男身份认同女且并未激素治疗/手术的男 称为女,就是在掠夺女性生存空间+极大程度增加女性权益被侵犯风险。
或许也可以理解为我在一种顺性别霸权、维护男权对女性塑造,whatever,依旧认为gender和sex不要混为一谈。
男跨女首先不能在sex上与生理性别女共享压迫,这种“寻求认同”本身还是在强化这种绝对选择权的叙事,还是很男啊,挺割裂的,既要又要也算被你们男的玩明白了。
推动大众意识对多元性别和身份认同的认知接受程度的电影不是这么拍的。
看不下去了。
题材其实蛮新鲜,让人很想看下去的,但是表达的很模糊,如果想表达人性很丑恶,那和他为了凑手术费这些毫无关系,如果想表达他为了做内心的自己有多执着有多不顾一切,和后面的几条线又毫无关系,人设也有点问题,既然内心是渴望做女人的还和人家生儿子生女儿,孙女都那么大了才想到做自己?
既然觉得自己是对的,还何苦可怜兮兮做的这么憋屈还要沉默应对质疑?
都有孙女的年纪,如果真的很爱家人,就不会选择让家人难受,把内心的自己隐藏起来才对,一边让家人难受排斥,一方面又说有多爱家人,很矛盾
电影想要展现和揭露社会边缘人的压抑生活,主角evon是变性人,苏荷算是黑户,阿德是残障人士,都是底层人士,却各有各的不幸经历。
evon为了变性,为了成为自己,失去了建构多年的稳定生活,被误解、被歧视、被辱骂,但是有句话怎么说,麻绳总挑细处断,一场意外还失去了自己变性后的好朋友lucy。
看到很多影评中的人都在说李李仁的演技不好,并没有把evon的女性形象给演活,不如Lucy的表现来的灵活生动,我反而觉得李李仁的表现非常符合evon的人设,要从数十年的的社会规劝中的性别身份中跳脱出来,五年的时间并不长,并不能让她很好的适应自己的女性身份,她就应该是那样拘谨的,不够活泼的形象,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变性人都是那么自信的,大多数的变性人,并不像我们所能看到的那极少数的人一样,那么的自信,那么的坚强。
可能更多的是在慢慢的接受自己身份的转变过程中,艰难的重建自己的生活和自信。
个人来看,片中表达的不大好的地方是女儿和evon婚礼结束后的对手戏,也许导演是想要表现性格沉默的父亲无法言说自己痛苦和挣扎的情绪,但是在歇斯底里的女儿和父亲之间,总感觉给人的压抑感过于强烈,也有点不合情理,evon既然迈出了去婚礼的那一步,也许在婚礼结束后直接离去,或者是坦然的面对女儿的崩溃,可能都会比原片的表现形式更好一点(也是我个人的拙见罢了)。
还有最后结尾的时候,evon发现自己中奖了,但是苏荷和阿德却把彩票偷走,这个情节的设置,按照剧情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是说得通的,但是总觉得让人不适。
这种底层互害的情节,确实可以带来更强烈的冲击感,能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但是这样的情节设计,有点脱离了电影本身的变性人的主题了。
我更情愿看到彩票中奖是一个乌龙,也不想要看到黑暗中簇拥在一起取火的人为了生存而互相欺骗伤害。
也许这个就是电影的魅力吧,这样的情节设计,会引起更大的讨论,但是这样的情节设计,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得劲儿。
后院有两条林中小道,一条鲜花盛放,一条荆棘密布,而我选择了荒无人迹的那一条。
【故事梗概】影片的开始从一张张明码标价的标签开始,既照应了影片中andy一伙人心中所期盼的“美好生活”,也预示着社会本质上也是明码标价的。
在老婆去世后,andy选择以一个变性人的身份生活,因此他遭到了儿子、女儿的不理解,因此他丢掉了工作,因此他被一群警察以“验身”的说辞被当众拍照羞辱。
变性人好友小胖的离去,证实了变性人的社会现状,连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
与聋人同事、偷渡母子的相遇,让andy心如死灰的生活唤起了一点对未来的期盼,就是这么一群在底层生活的渺小的人,就像是聚集起来的萤火虫,用微光互相去照耀对方。
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剧情走向,借由日常的场景,在每个人心中释放着“小确幸”。
结局,那预示着“希望”的彩票大奖突然到来,曾经的“四人组”悄然远去,徒留andy沉溺在悲伤的长河里,美好的“梦”碎了,或许这才是现实的真相。
andy后来会一蹶不起,还是继续坚强生活,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我们都是andy,我们都可以替andy做选择。
【迷失的自我】作为主角的andy,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礼貌、勇敢、温柔、善良、脆弱、无助,作为个跨性别者,andy一方面是希望得到社会层面的身份认可,另一方面是希望获得身边人的情感认可。
他内心的纠结,他小心翼翼的动作,对爱的悄悄试探,无一不体现了他的心理轨迹。
andy选择了做自己,但只是因为做自己,他背负的、他失去的太多太多了,多得可以将他彻底打倒,令他一蹶不起。
所以,andy始终是勇敢的,勇敢地面对歧视,积极地期盼美好生活。
迷失的andy也正是andy在寻找迷失的自我,在寻找内心的呼应,在寻找现实的肯定。
很明显,她的寻找使他的生活处处碰壁。
【迷失的人性】在人类的社会丛林法则中,等级制度和金钱至上的理念成为了从上至下的法则。
有人说过:“真正的弱者会去欺负比他弱的人,而不是去挑战强者。
”在巨大的欲望面前,我们还能保持住人性的底线吗?
社会新闻政府官员贪污的事情层出不穷,再智慧的头脑,在面对金钱的本能欲望也会败下阵来。
你以为越上层的人,他们的选择越多吗?
不是的。
他们的选择只有一个,利益至上。
所以,即使你这辈子也很难跨越你的阶级,那又怎样,你成就幸福的选择有很多,成功不应该只有一种定义。
有钱人也有有钱人的烦恼,有钱人的选择不见得就比普通人多。
这部电影的意义,就是把摄像头对准了少为人见的边缘人群,反映了或喜或悲的社会现实,只要能够给电影前的每个人带来一点点的领悟,就是所谓的成功。
你好,我是蓦然回首。
这结局是给编剧寄刀片的程度
其实不需要把边缘人物捆绑在一起,更不需要爆发式反转,等有一天不再着重强调少数群体需要被关怀,不用批判多数人的冷漠讥讽,电影就成功了
三个公狗母狗一样的东西!!!
既然要做女人,为何要做爸爸?我理解平等对待跨性别人,但是我不接受变成妈妈的爸爸
安狄贱,倒贴nm呢,是个男人就可以?苏荷婊,他妈忘了是谁在你们快活不下去的时候收留你?阿德渣,偷你妈别人的彩票去勾搭狐狸精,是个男人?全员不要脸,看个片心梗。
顺性土直赶快死
以为是相互救赎,其实是把你推向地狱。这就是人性。如果我碰上这样的事,我也没脸看我自己,也会给我自己打低分,所以这部电影两颗星。导演其实是想告诉我们:在利益,诱惑面前,很多人的善良都会被吞噬,而片尾安狄仍在幻想他们的新家,是说安狄还是那样的单纯。可是好人并不一定会有好报...演得最好的就是那个女儿。
主角过分温柔~实在太可怜、结局是个啥啊、他们三个人拿了彩票远走高飞?!简直靠啊~本来以为是一部四个人在一起互相温暖的电影、没想到……
我能接受我爸穿女装,不然就和父母逼婚你不开心的行为有什么区别。
喜欢这种安安静静的电影有点感伤有点致郁
。。。狂虐安迪
也許在大馬有意義,但對台灣觀眾如我,得同意trans poverty porn評語。第一場戲就在講安狄(李李仁)成了Evon(越南話希望)後的慘,賤賣身體賺錢,警局扒光羞辱,好姐妹被殺;遇阿德(陳澤耀)重返貨車司機工作,越南母子(蘇荷與小康)上他貨車,住進他家;中點是參加生女婚禮,被怒驅(「是你害死媽媽的!」,關係如何裂痕等前情未細述);與淪落人重組家的寄望,在買家具戲達高峰,彩票中獎以為是實現,其實是毀滅——呼應開場畫面:攝影機巡弋拍攝掛著標價的各種貴重家具——聽障男女(有一場紅光下借用助聽器側臉貼臉的戲)偷彩票遠走,安狄空悲懷。電影花在讓觀眾感動/賣慘的力氣,更甚建立容易相信人的性格,導致後面突兀。美術、聲音質感有砸資源(廖慶松剪輯指導),但編導技法頗單調,大概是比較差的人生劇展等級。
1.5/5 - 怎麼可以這麼難看,最後半小時編劇直接下地獄。片名應該是以李李仁為主軸,為何從頭到尾都沒為跨性別平反呢?被污名化及歧視的事實不需要再次被電影妖魔化,謝謝。
3.5选材这么好,然有些情节显得很刻意。
共患难易,共富贵难。lgbtq想真正融入普通人的群体不容易。
三星半吧,对于这个反转的结尾,我觉得还是稍显刻意和用力的。跨性别者、离异带娃黑劳工、听障负债青年,这三个边缘群体的故事,还带有三角恋单循环的感情线, 有温情有扶持,前大半部分都很有质感,而且是能感受到导演的诚意和接地气的,全片最高潮肯定要选圣诞节那一段,这群边缘人士在家具店憧憬着未来,还鼓励着对方大胆想象,这是多么的共情。但是如果故事定格在这里就是一部太中规中矩的温情片,所以我大胆猜测导演加了这个反转,没钱的时候可以温情,利益立马会滋生“惡”,既然导演都玩得这么绝了,何不把老好人Andy的“惡”也一起揭了,正因为如此才会觉得这个反转太用力伪善了,如果再揭深一点,主旨再明确一点,这会是一部更深刻的作品。
你们很难理解,不怪你们,但既然不打算理解,就不要去看了。
开头挺生猛,本来以为有机会继续挖掘深入,没想到转头又走向了悲催三角恋,可以善良,只要别蠢到相信爱情就好,人嘛,想活的更好无可厚非,所以对于结局也没什么好说的
我觉得评价低分的人不对,如果单拎出来,把跨性别剔除,整个故事依旧令人心碎。我虽非跨性别者,也不了解,更谈不上什么看法,但是对于性少数群体的窥探与呈现,也是电影领域的一大步。我不要再看大陆的一些傻逼电影了。
看完以后只有无语,我知道你想拍现实向,但最后的结果只不过让大家恐顺直人和觉得你在消费跨性别群体罢了,明明出现了那么多人物,也都聚焦在底层,却每一个角色都让人觉得脸谱化,真的很有功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