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依靠空壳公司从中国股市赚钱巨多的一个暴富导演,凭着自己残留的圈子名气,拉着一群各怀鬼胎的女明星各路朋友加盟客串(并非因为剧情需要,如果是做公益会拉着朋友圈一起来么),靠着一个不接地气的瞎编故事,整出这样一部不入流电视剧。
前有影后下凡拍电视剧,现有国内大导演下凡拍帝都小时代。
看来电视剧赚钱真的是容易,容易到只靠着褪色的商誉不讲影视剧原则都有人应声附和,娱乐圈的虚伪让人汗颜。
而且资本还乐意买单,冯导这一波老人乐吃的不亦悦乎。
很不幸作为一个看过几集电视剧的我,对于电视剧的发生背景表示严重疑惑【请问北京别墅总共多少套,该影视剧占了几套】,导演通过电视剧想要表达价值观很难认同。
编剧可能是冯导的管家,靠着不同女明星的登门拜访进而嘘寒问暖,然后添油加醋幻想了一堆美好的人生故事拼盘合集。
这样的悬浮故事现实中几无可能,就凭这几个背景差异巨大的女人硬塞一堂能筹钱在帝都开餐厅,这群女人智商情商都很值得怀疑,怪就怪还能生意很好,帝都估计找不到样板。
对于从华谊赚到了十亿身家的导演可能是毛毛雨。
但这群不同背景的女人能合伙开餐厅,几个女人一台戏,编剧脑洞估计还不够努力,应该编11个不同背景的女人,生意兴隆的同时还可以可以凑成一个女子足球队了,然后在闲暇之余大家一起训练球技,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全国联赛拿了冠军感动苍天。
励志可以顶天,编剧真的敢想,好比冯导和华谊高管,和美女大明星,和福布斯富豪,和各路老司机一起开SPA足浴店最终纳斯达克敲钟,那场景不要太和谐。
冯导演的电视剧完全脱离实际,作为有产阶级的代表人,就不要装作无产阶级了,瞎操无产阶级的烦心事。
拿着那十亿元以上的财富安享晚年才是你的征途, 而不是出来霍霍检阅自己的七十年朋友圈让人感觉到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也许还能在余下的导演生涯里积累点小费,但是观众缘也会随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而消耗殆尽。
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垃圾观众,就凭今年不同类型电影的票房表现也知道不是什么电视剧电影都有那么多观众支持,冯导的雇主已经苟延残喘就是最好的证明。
观众已经进步太多,但是有些倚老卖老的人反而向着郭敬明的小时代无情借鉴,不得不说这是当下娱乐圈的悲哀。
下次见到郭敬明导演,冯导记得拜师,拿这部作品和小时代比虽然还不够格,欣喜的是你的作品已经有了小时代的气息。
从引领贺岁大片的时代潮流,到只会向着小时代靠近的邯郸学步,悲叹的何止芳华渐去的人生价值观升华!
今年洪灾冯导朋友圈异常安静。
想当年自己作品没人买单的时候,各种怼,各种上蹿下跳,各种风骚操作。
如今呢,赚到了股民的钱,不要说观众双标了,冯导和各种华谊富豪都隐身了,出来混没有敬畏心迟早要反噬的。
总之,充满铜臭味的导演,就不要再来糟蹋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气败好感。
娱乐圈的勾心斗角,女星陪睡,小三上位,正宫暗褪,男星C粉,资本圈的残酷冷血,偷税漏税,物欲横流,这些个题材才是冯导擅长的领地。
只要冯导不耻下问虚心请教朋友圈保证一呼百应,从周围的圈子好友以及亲密合作伙伴入手,充分挖掘内幕稍加影视艺术化,拍出观众喜闻乐见且能青史留名的大热狗血佳作也是手到擒来。
很少写剧评,看到北辙南辕评分这么低实在按耐不住,想替它说两句。
班底、制作水准、电影级别的场景,这些大家也都看在眼里,不必细说。
一部剧的评分应该有一部分是给这些的吧,不能因为剧情“不接地气”(一会儿再来说这个问题),就全盘否定是不是?
我猜想可能是大家对冯导的期待和要求更高,所以心理落差比较大才给出这样的评价吧。
在我看来是有点不公平的。
很多人说剧情浮夸,不接地气。
是的这个剧描写的是生活在北京的财富较为宽裕的一群人的生活,可能不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写照,但这也绝对不是《小时代》那种富二代闺蜜睡我男友的剧情可以比的。
作为一个北京大妞,虽然和剧里的人不能比,但我也深知北京本地人里确实有很多很多条件不那么紧张的,他们确实看起来比北漂一族过的舒心,但他们也在努力为了理想拼搏着。
他们的生活里可能没有破旧的出租屋,没有日复一日的加班;但是他们也会烦恼每一个项目,烦恼理想和现实的平衡……前一阵看公众号抨击现在内娱已经没有穷人了,拍穷人也要在脱离实际的豪华公寓里拍,这一点我是认同的,我讨厌不符合常理的矫揉造作。
但是《北辙南辕》,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觉得怎么人人都这么有钱,但是放在这个设定下的五个女孩确实都不穷啊,所以在合理性上我觉得还是说得过去的。
不能为了拍好“穷”这个题材而否定所有“不穷”的剧不是吗?
况且对我来说,还是有一些兴趣窥探一下上层人民的生活方式的,能有共鸣的话就找共鸣,没有共鸣的话就必定有启发,这样也能引发人思考不是吗?
何必要所有的剧都描写底层人民呢,毕竟我们自己的生活已经这么生动地展现在眼前了,换个口味看看人间富贵花多下饭呀~恰恰因为自己和剧中人有财富差距,我才更有兴趣从中得到一些努力的动力。
有钱从来不应该是贬义词,更不应该变成避之犹恐不及的话题。
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这样的故事,而不是敏感的认为这是冯导在讽刺我们自己。
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偏爱的题材,但是也请公正的对待每一部剧吧,讲述的对象人群从来不应该成为一部剧的评分标准。
北辙南辕,还是瑕不掩瑜的。
最后,再来夸一夸啜妮,五位演员里演技最自然,让人眼前一亮。
手动比心。
对于每日往返通勤三个小时的本人来说,想有点要求地看电视剧其实是一种很奢侈的体验。
只要你不想和手机的小屏幕妥协,看电视剧就需要特定的场所;只要你不能接受边织毛衣边听电视,看电视剧就是注意力的持续、集中消耗。
粗略一算,不开倍速,掐头去尾每天看两集,80来分钟,算上中间吃喝拉撒回微信耽误的时间,看完两集的时间消耗大概在90-120分钟之间。
也就是说,在八点吃完饭的情况下,两集看完差不多十点,只留给了理想的八小时睡眠60分钟机动时间。
如果你每天还有带娃或者加班的任务——众所周知此两项耗时量为“正无穷”——那就是说你要在精疲力尽中挤出崭新的一两个小时出来投入到主创所讲述的故事当中去。
这难道不奢侈吗?
附上两张这几日桑拿天的地铁摄影。
一位挤在门边用电脑的小伙。
最后关头摘了书包怼进地铁的哥们,不仅有书包印子,连头发尖儿都在滴汗。
非常奢侈。
然后你在剧里面看到了二环别墅、有司机的保姆车、亮马桥边大平层、漂亮岛台大三居,而且她/他们非常直观的年轻貌美富有,她们出入高档酒局和马场,她们哪怕有烦恼但也过着有滋有味的生活。
你很难不心生疑问:她们怎么回事?
我怎么回事?
究竟是我太废物还是她们太不现实?
你试图穷举一个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过着她们那样的生活,实在不好意思,中间隔着八辈缘分。
说实话,两集看完,我心中真的只有“我不配”三个字。
打工已经很不容易,何必产生这种比较?
可没办法的是,我是影视行业的打工人,无法一骂了之。
既是因为当“外宾”容易,干活难;也是为了知己知彼,徐徐图之。
以下是我认为此剧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侧面。
1、刘晓庆痛陈“革命家史”这段戏开始于第2集的第17:00,中间22:29——26:23插入隋源跟博士后男友因为王珞丹而产生的小抵触,最终结束于43:40。
从2:05——17:00,本集只写了三个场景,分别是王珞丹请客聚餐的餐厅,王珞丹的保姆车内,王珞丹消费的马场。
三场戏的功能分别是女主角们相识于饭局、张绍刚相中金晨去做公关,饭局之后王珞丹带姐妹们去骑马、增进了了解,王珞丹在马场偶遇欠自己钱的事业领路人、免其利息。
仔细一看,千头万绪、布局细密;粗粗一看,叙述流畅,可所谓的“戏”在哪?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慢的原因。
大家已经习惯于创作者把戏写在脸上、喂到观众嘴边,这种要等、要感觉的戏,太奢侈。
回到正题,在占用了本集长达22分钟的时间里,又演了什么戏呢?
简单说,就是姥姥告诉外孙女过去的家丑;细点,姥姥告诉外孙女,自己跟她舅舅到底有什么矛盾;再细点,姥姥告诉外孙女——亲孙女可能知道但不确切——自己跟大儿子的关系是怎样逐步恶化的,从舅舅亲自上门向父母打拆迁款的主意,到姥爷借金晨留学帮儿子向老婆要钱,到最后姥爷刚死舅舅就想抵押父母房产做生意。
应该说是很丰富的一段戏。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蓝盈盈、金晨还有刘晓庆这三个人物的根本逻辑,铺垫下她们后面行动和情感的基础,来龙去脉皆因为此。
但是,就这么重要的戏、这么关键的前史,主创们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手法来揭示呢?
聊。
没错,生聊。
说完一,歇一段,说二;说完二,歇一段,说三;说完三,劝一段,收收苦味,出字幕。
太奢侈,太任性。
编剧要不是个人物,都不敢把这个“生聊”的呈现方式告诉给导演,万一骂起来,真不好收场。
无论人物台词再好,人物心理挖掘的再深入,毕竟性价比极低,且形式极为粗糙。
虽然说丈夫去世后,刘晓庆和一双儿女的戏让人印象深刻,中间挺漂亮地跳轴好几回。
但是,但是!
那是人生大起大落仍属中国首屈一指的女演员刘晓庆,那丁志城是85年就考入北京人艺、履历满满的老戏骨,还有几乎是当人肉背景板的徐帆!
这么奢侈的阵容,说得难听点,你给这三个演员一段故事梗概都能演出非凡的戏,只要是给个剧组人家都得好吃好喝奉为上宾,好意思不好看吗?
2、金晨初生牛犊磕下宋丹丹(请原谅我直接用演员名指代了角色名,实在是写顺手了)这段戏在第三集12:19——25:18。
首先我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绝不是一段烂戏。
它确实描摹了娱乐圈酒桌商业的风貌,也确实是浓重地展现了女主金晨的个人特色,并且大家话不投机、强行营业、差点翻脸、最终握手言和的表演递进层次分明,人物心理的开掘也已经到位。
观众可以不相信老江湖“花姐”事前想不到金晨说的这些利弊,但不能否认金晨确实把这“连捧代骂”的话扔到了对方脸上,信不信那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可话说回来,一般的戏,能这么写、能这么演吗?
换俩演员戏能成立吗?
多少剧组能找张绍刚来挑一个大配角,这都不是钱和名的事,这是时间,人无论是综艺还是别的节目都挺忙的。
还有多少剧组能找来宋丹丹演“花姐”?
浸润娱乐圈这么些年,手拿把攥、活灵活现,说白了人宋丹丹出场自己就带戏,黄渤同理。
饭局一开场还请了龚宇来当大噱头,爱奇艺出品那么多戏,那么多大导演大演员,龚宇串过几个戏,是不是可以缀在短视频里面当标题?
个人认为,戏是好戏,但骂也不白挨,毕竟太奢侈。
3、隋源(冯希)小吵博士后(为什么我这次要把角色名附上呢?
因为演员名和角色名我都得查。
这其实本来就体现了一种不公平的诱因,演员的知名度会从各方面影响观感,无法免俗。
)(先吐槽一下,博士后不是学位。
或许“老百姓”确实不在意,但在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里把它说对应该没有坏处吧。
除非有人从这个角度抠人物对高等教育了解程度的人设,那也可以被博士后普及嘛。
)《北辙南辕》被吐槽地最多一点就是所谓“悬浮”,觉得跟普通人距离太远。
难道所有主创都是餐风饮露的大仙,没有闻过摩肩接踵的汗臭,没有加班熬夜到凌晨四点的北京?
我认为不可能,这就是一个选择问题。
第5集18:15,博士后在图书馆接起冯希电话,问他要不要回去吃火锅?
博士后傲娇两下赶回去,随后二人因为冯希的30万是入股餐厅还是合伙买房小吵起来。
整段戏在25:00结束。
结束最后的一个镜头,冯希坐在沙发上,被餐桌边的博士后和穿衣镜里的博士后围堵,两难。
挺漂亮的。
去过阿那亚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博士后所在的是孤独图书馆,冯希住的小公寓是阿那亚的民宿。
毕竟是疫情期间,因此而责怪实在有些不近人情,并且只要没有这个联想,景色还是很漂亮的。
(我就不截图了,说摄屏不好,截图我觉得也挺灰色。
)但也就是这个漂亮,成为了主创为博士后选择的人设。
简言之,如果博士后是在一个人山人海的图书馆、在一个只要一挪屁股就有人补位的自习室、在任何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内卷演习现场,大家对他的同情、同理必然会多于灯光昏暗、三两读者的孤独图书馆。
如果博士后再背着做学术用的大部头,如果他好不容易借到的资料再被人撕了关键页,如果他刚收到了老板分发来的新任务,虽然都不能成为他态度不好的借口,但他的形象会从一味讨厌而转向情有可原,尤其是在他反问冯希他考博、进博士后、到北京都是尊重了她的决定时,力度会完全不同。
当然也可能更可悲。
但主创没有这么选,因为博士后这么一写,戏份就会变多,跟冯希之间要解释要演的戏就变多了。
主创肯定是宁愿让博士后挨骂,直接消耗掉这个角色,也不愿意再节外生枝了。
奢侈立靶一位,各位看管请随意。
4、朱时茂的出场最后说一个显而易见的奢侈。
朱时茂是出了第一集的字幕之后首位露面的演员,18:00,蘸水练字、被“被剧组打出圣光”的刘晓庆吸引去看合唱。
就这个观看的过程,用时接近一分半。
而朱时茂的下一场戏在哪?
第四集的35:35,刘晓庆去合唱,路遇朱时茂,夸其字好。
二人自我介绍,这一对CP算是初次认识。
寒暄之后刘晓庆想给字拍个照,但水写的字干掉了,为二人的下次交谈留下伏笔。
随后,刘晓庆开始合唱,外孙女蓝盈盈赶来,试图调解姥姥和姐姐的矛盾。
那请问朱时茂这段戏有什么用?
就是正常叙述人物相识,埋下伏笔。
啊?
你问我“就这”?
那我再告诉你最大的用处是什么,流畅、自然、生活化地向观众展示信息,就是“好看”,“有序”,“美”。
什么,你问我为什么哭了?
没事,我就是为这奢侈的创作自由流下了羡慕嫉妒恨的泪水,想当初我那一通操作,那长镜头、那视角转换,“花这五分钟拍这废戏干嘛”,算了,不提了……应该说《北辙南辕》里面有代表性的场面很多,被密集攻击的点也很多,我选的这四个当然是粗略一扫印象最深的部分。
原因我也说了,“人穷志短”,就是羡慕奢侈。
最后,说一下,为何给了四星。
讨厌什么可以有无数理由,但喜欢只需要一条就够。
虽然我说不上喜欢整部剧,但观感转变的理由都在一场。
第三集的最后一坨戏,26:48——35:30。
整场戏非常奢侈也非常耐心地讲述了一对夫妻日常吐槽、小有争执但不抓马的夜晚。
一个人带娃吃完饭的啜妮,在丈夫朱雨辰酒气熏熏地回家之后,用言语激将把丈夫由丧偶育儿“感化”为了诈尸育儿,指导儿子写《我的爸爸》。
但啜妮没有进一步指责辅导一半作业就睡着的朱雨辰,只是在让作业不着急的儿子去睡觉的同时催促疲惫的丈夫去洗澡。
随后啜妮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写作。
洗完澡也醒了酒出来的朱雨辰出来催妻子早睡,难得写作的啜妮想多写一下并让朱雨辰去开家长会,果不其然不行,儿子二年级未在学校露过一面。
啜妮开始例行吐槽,而后很自然地提出了想请保姆,把自己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做点事。
朱雨辰的核心观点有三,第一家里不需要啜妮挣钱,第二请保姆家里就有了个外人、非常难受,第三辅导作业保姆也不行、实际负担无法减轻,最后画饼等孩子寄宿,表示自己完全支持妻子,而且要珍惜孩子还愿意听话的这段时间。
啜妮气闷,拒绝跟着朱雨辰去睡觉,要再写两句,朱雨辰随即用不睡来表示对妻子写作的支持。
眼见啜妮还是生气,朱雨辰用卖萌化解了危机,啜妮虽然嘴上叨叨,但终究是又过了一天。
很多人骂《北辙南辕》,无非就是太过悬浮、无法共情。
但对我来说,上述这场戏打破了我和主角们相差着大三居的距离,它还是讲的夫妻和家庭生活中的照顾、妥协和理解。
而且在贴近生活的同时,这场戏不苦!
即便你一言我一语地正锋相对,但没有恶语相向,无论他们后面如何,他们此刻的交流中还带着情分。
这和我理解的生活更贴合。
啜妮的郁闷根本不用解释,她很苦累,纵然孩子可爱也不妨碍她想有自己的事,她想体现自己的价值,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她也想抓住。
而另一边,即便朱雨辰作为一个失职的丈夫逻辑千疮百孔,但他没有不尊重妻子,他至少在言语表达上理解了妻子的苦衷,他说的是“咱再扛一阵儿”,不是“你再扛一阵儿”。
从非常个人的角度,朱雨辰对保姆的那种介意完全引起了我的共鸣。
如果现在的我有任何一丁点抑郁的倾向,那保姆的负面影响有大部分,说得重点,保姆尽职尽责甚至非常好地完成了工作,但她毁灭了我最后的独处时间,让我变成了一个没有出口的人。
当然这说得有点危言耸听,我也明白生活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得允许人吐槽吧。
最后,回答题目不算问题的问题。
《北辙南辕》,“错”在奢侈。
挨批不冤。
但我怀着对肆意创作的“羡慕”,对大牌话语权的“嫉妒”,还有对那些每天拿着观众和市场说事之人的“恨”,以及对第三集最后一场戏的认同,非常主观地给出了四星。
流量从资本堆里站起,爬上了天和地。
恶俗侵占视觉天空,肉麻在屏幕上拥挤。
编剧,躲进了漂浮的云雾深底,闭门造车,不接地气。
导演,衣冠楚楚地呲牙:脱光跳舞,方能接戏!
自我修养被当做儿戏,丑闻却铺天盖地。
八卦喷吐熊熊火焰,疯狂吞噬精神肉体。
明星,和正常的人类分崩离析,羞耻贞洁,面目奇异。
作品,和市场紧紧的抱在一起,摧毁文化,灭掉文艺。
你们都是敛财的魔鬼,控制着票房和舆论阵地;你们就是无耻的魔鬼,文化自信该学习学习。
改编自唐朝乐队《世纪末之梦》
第三集:芙丝水(广告植入词语:那两瓶芙丝水过来,然后沏茶没水了) 尴尬指数2颗星 郎酒(广告植入情景:花姐 这个时候应该有酒,郎酒大大的特写)尴尬指数3颗星第五集:白啤瓦伦丁(广告植入情景:还有啤酒吗?
比利时原装进口的白啤瓦伦丁可以吗)尴尬指数五颗星 感觉对于比利时原装进口这个特点是广告主强制要求的 特别尬第六集:京东健康(广告植入情景:功能介绍)尴尬指数2颗 英树的全系列(广告植入情景:你买的什么东西呀,新买的化妆品,英树的全系列,据说可以修复肌肤提升亮色)尴尬指数1颗 郎酒(广告植入情景:火锅遇郎酒 新郎马上有)尴尬指数2颗第七集 爱好厨(广告植入情景:会所询问)尴尬指数1颗第八集 迪奥 (广告植入情景:你喷香水了?
迪奥你不是给我买的?)尴尬指数1颗第九集燕之屋(广告植入情景:燕之屋的碗燕留给你陪你过年)尴尬指数1颗星第十集燕之屋(广告植入情景:燕之屋的碗燕给你奶奶的)尴尬指数1颗星 良品铺子(广告植入情景:我在吃良品铺子猪肉铺)尴尬指数1颗星10集九个硬广植入而且不知道还有没有我没有罗列的广告植入,不愧是广告撑起的电视剧,我收回之前广告费就够制作成本这句话,靠广告成本就能盈利了不愧是广告植入大师,卖剧都是纯利润,强强强,欢迎品鉴
每次看到标榜女性主义的国产剧我都脑瓜子疼!
《北辙南辕》这阵容我觉得不看确实有点说不过去,虽然打开5分钟我就想骂娘了,但是本着不仔细看看没有立场骂人的态度,还是忍着看下去了,看到12集真的脑瓜子疼!
我们女的已经活得很不容易了,求求各位文艺创作者能不能饶了我们,不要再污名化女性友谊或者让我们996之余还要看着这种悬浮剧情生气了!
先来说说女性友谊这事儿。
我觉得大家是不是对于闺蜜情谊有什么误解,要不就非得算计着抢男人,要不就往你身上花钱不计成本。
成年人的世界哪儿有这么多慷慨?
因为是老乡就把你带在身边不离不弃?
因为看你有眼缘就愿意借你钱给你投资做生意?
因为旅游的时候一面之缘就往你家里送高级洗衣机?
开什么惊天宇宙国际霹雳大玩笑。
年轻貌美上亿身家的女投资人为什么要跟我做朋友?
且不说不同阶级的人是很难在一起产生友谊的,即使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拉开生活差距之后也是很难再维持友谊的,尤其是在同龄人之间。
不平等的友谊跟不平等的爱情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甚至比不平等的爱情来的还难。
更别说大家还要实打实面对面的一起做生意。
我就想说王珞丹那个角色是一天闲的吗?
公司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
那么多的生意、应酬、朋友,还能围着这几个新认识的小姐妹瞎转?
图什么?
做慈善?
即使世间存在这种对朋友不计成本的慷慨,那真叫友谊吗?
火锅店那场戏,大善人尤珊珊一刻不闲的劝冯希分手,对面的小姐俩都看不下去了,冯希面儿上挂不住要跟尤珊珊绝交,我们的大善人干了什么?
说绝交可以,你先把这桌火锅账单结了吧!
然后冯希就哑火了!
尤大善人更得意了!
气的我想原地翻一个360度的跟头飞踹她俩!
这叫什么女性友谊?
仗着有俩钱臭得瑟什么啊?
即使你是为对方好,也得讲究点儿方式方法吧,成年人的世界里朋友间最大的尊重是保!
持!
距!
离!
好吗!
你一天吵吵吧火的叨叨别人的爱情劝人分手也就算了,这时候还拿一桌饭钱来威胁你的朋友,这就是你们眼中伟大的友谊是吗?
4个人投资开的店,只有冯希一个人忙前忙后,她可也是给了钱的股东呀!
尤珊珊倒也不算啥也没干,也没少出钱出力,但是看她使唤人那个劲儿真的太浑然天成了!
先是威胁冯希再找不着厨子就把她送新东方,开业当天完全在把冯希当使唤丫头。
自己风风火火的绝对女主,手上的花随时往冯希身上一扔……戴小雨的前男友从挪威追来北京,尤大善人又出面了,“只要我在这儿,你就不可能再伤害她!
”我就想问问你谁啊?
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吗?
怎么全世界都是你的呢?
什么你都说了算呢?
人家的事儿让人家自己处理成吗?
求着你出面干预了吗?
再看看我们人见人爱的鲍雪(没错,就是生活里也像打了鸡血的蓝盈莹女士演的那个角色),表姐已经明确说自己不想参与投资了,她背着表姐就入股了,还说是为了姐姐好。
这要是我妹我真的……不,我要有这样的妹妹我早被气死了。
尊重人,朋友们,划重点,先学会尊重人好吗!
即使是一个好到不行的决定,你也先学会尊重对方,让TA发挥点儿主观能动性好吗,求求了!
这不叫闺蜜情深,这叫没有分寸。
生活中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无论男女,都请你离TA远点儿。
成年人的感情不比上学的时候,你觉得是仗义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困扰。
包括送礼物,你有钱送别人贵重的,你也想想对方是否有能力还礼,即使你有钱你觉得无所谓,别人不一定有这个实力,如果朋友不能你来我往,只能单方面的赠与,那叫什么朋友?
我们女的再闺蜜情深又不是傻子!
再来看看里面的女性角色。
咱们用尤珊珊的视角来看这几个女孩儿。
司梦——一个在家里做不了主,非常爱唠叨的中产阶级家庭怨妇;冯希——一个给男朋友当了10年老妈子,打不醒的恋爱脑傻白甜;戴小雨——分手了不知道怎么想的还收了男朋友5万欧元分手费、面对不是自己菜的男的也能怡然自得利用对方当备胎挡箭牌的……美女;鲍雪好点儿,一个未来极有可能大红大紫的活泼开朗18线小活宝;而咱们的珊珊,有能力(除了饭局上总有她目前没展现别的能力),有故事(大二辍学结婚生子,离婚以后净身出户白手起家一夜暴富),极有钱(说是眼光毒辣稳准狠,不知道怎么个毒辣法儿),对前夫仗义,对朋友慷慨,在老情人面前又秒变小白兔的完美女孩儿。
关于一些女配角,目前只出现了一个没啥业务能力却非常不要脸的实习生,为了留在实习的公司,不惜使出一切手段,勾引上司,冲入公司饭局,还要假造跟上司滚床单的证据……无力吐槽。
前两天有个热搜叫#北辙南辕#的热搜有多真实,细数了一下剧里的男性角色有多真实可气,比如老公不让老婆干事业,在家专心当保姆;比如男博士耗了女朋友10年青春,还想坑女朋友的钱给自己买房子;比如男的没离婚还想追女朋友;比如吸血鬼儿子天天惦记着老妈的钱和房子……这些细节虽然刻板,但还是挺真实的。
只能说现实中的男人比这更过分的大有所在。
女性主义抬头的当下很多女孩儿意识到了自己也是可以有事业,有梦想,有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的,她们不用窝在家里当保姆,不用被最亲的人不当人,不用再忍气吞声默默付出;但是这个剧里所描写的,不是那些真正觉醒、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强的女孩儿。
剧里的女孩儿们住着昂贵的房子,开着豪车,身边有富裕的朋友天天带着自己吃喝玩乐分文不花,她们想投资朋友可以给她们借钱,她们想恋爱身边就会立刻出现优质新对象,她们靠着自己的美貌肆意妄为,还要四处哭诉自己在感情生活中遇到的波折,这些都是奢侈的烦恼。
如果你要用这些“奢侈的烦恼”来刻画女性如何自我觉醒,独立自强,来强调女性在社会,在家庭中遇到了哪些挫折、磨难和痛苦,那既靠不住脚又难以引起共鸣,反而让某些男士觉得我们女的已经在社会、在网络、在舆论声中得到了福利和优待,却仍不知足。
李响去德国的前夜,在饭桌上高谈阔论自己美好的前景,在这个前景里有父母,有导师,有兄弟,有朋友,唯独没有冯希,冯希强颜欢笑的问“那我呢?
你的未来里有我吗?
”,李响当时的表情仿佛自己听到了一个来自远古一样遥不可及的问题。
只有那一刻,我跟冯希产生了共鸣。
所以你看,共鸣也是会发生的,如果你做的足够真实质朴。
大家一直在诟病《北辙南辕》很像《小时代》,但我真的想说,《小时代》好歹可以看成是一个幼稚的少女情怀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北辙南辕》还不如它,表面浮华,却还故作姿态,想抖机灵,又想告诉你一些人生的道理。
跟酒桌上的中年男性非要觉得自己有本事教育小姑娘一样无聊。
如果说这部剧真的告诉了我什么,那我想,只是告诉了我资本的力量。
名导下凡,明星堆砌,热门话题,大肆宣发,就可以成为平台S+级项目,连平台老板都亲自下凡客串,反过来想想真挺讽刺的,观众喜欢与否重要吗?
钱挣上就行了,抱团自嗨罢了。
我真的觉得,什么人干什么事儿,如果您打心眼儿里瞧不起年轻人,那就不要非挣年轻人的钱;如果您打心眼儿里瞧不起女人,那就不要非挣女人的钱。
您要真能挣上,那也确实是个人物,别怕被人戳脊梁骨就行。
本来看剧情以为是一步讲述独立女性在职场生涯中相遇成长的励志职场剧,没想到到底还是透露着一股弄弄的玛丽苏爱情狗血伦理剧气息5大女主角: 王珞丹 ,成功女性, 大二退学,结婚生子,离婚后来自己创业的 ,看剧中体现身价应该过亿,看前段视频猜测可能后期会和韩庚演的 俞颂阳以及前夫 产生感情纠葛; 金晨 ,30岁海龟,基本感觉要陷入和前男友和摄影师刘梁周的三角狗血恋中;关键对她的奶奶也是怪的很,做的两层独门独户的房子,怎么也不像是拆迁后买的,后面百分百还要来段夕阳红,加上家人反对怀疑谋图房子的戏码,如果预测成真这个就狗血的很了。
冯希 :和男友恋爱10年 从初中开始 就打从初三吧 正常初三15-16岁,10年现在25-26,一他是怎么和在40左右的王洛丹成为好友的,二他是什么学历,只讲述了他做代购和微商;猜测可以看出他和厨师 赵赫男 会有感情纠缠,要是再狗血一点,前男友 李响 还会再回国从新追她,然后陷入在 赵赫男和李响选择的纠缠。
司梦 :演的好像是家庭主妇,抱歉图片和电视中完全不符,看预告,老公被出轨,后期猜测出现家庭伦理纠缠小三谋图上位的戏码,然后是一群朋友热心帮助,就不知道是复合还是新找一个男人,敬请期待后面剧情发展 蓝盈莹 :验一个演员,感情线未知,看后面剧情,但是就是不知道哪个四合院的厢房是租的还是买的,如果是买的只能说演员收入真高,羡慕嫉妒恨 而且还有问题就是5人合伙 感觉就王珞丹和冯希在干活一样,不知道是伏笔还是为了把主题强牵强在北辙南辕这个名字上,着实不懂这个深意。
同时感觉整体故事结构框架太多,想把每个人的故事都讲完,但是现在已经8集了加上预告体现的内容,不知道还有的18集可以让冯导把故事讲完吧,感觉悬乎呀。
整体来说前期预告片的期望太高,导致大失所望,以为会体现不同行业的一些职场事情或者酒馆的创业历程,没想到最多更多的剧情透露着狗血三角爱情家庭伦理的感觉,剧情中各种品牌硬性植入也是足够尴尬,让人大失所望,看出品人是王中磊,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填华谊的窟窿不得已推出的圈钱之作,还是另有深意,毕竟电影的盈利未知性太大,电视剧按集售卖,冯小刚多年后的首部电视剧还是蛮有噱头的,相信无论是广告主还是爱奇艺都花了不少的价钱 ,就是不知道30集是否可以把人物线铺满
刘晓庆靠拆迁换来了一套二环内的两层楼大房子,但我看到拆迁换来的都是筒子楼,而且小区环境很差。
还有些本地人直接被赶到郊区去住了。
拆二环给二环的应该是部委机关的领导吧。
金晨饭局上一习话,老江湖花姐没听过没想过么,至于就醍醐灌顶,当场不要面子就改变主意。
然后张领导就马上转钱给她。
为啥我听到的都是某公司新员工给大领导提建议被怀疑精神有问题被辞退,要么就是做成项目拖了两年公司不给提成之类的新闻。
王珞丹那个角色就更神了,白手起家成功的人本来就凤毛麟角,她是之一。
然后有情有义,帮助身边一众人,交最穷的朋友,还邀请他们入股,这种真的闻所未闻。
发迹了能提携老朋友的都屈指可数,何况是新认识一些没什么正经收入的朋友。
家庭主妇就不评价了,脸谱化,平时操心家庭琐事,一心为家,后来老公外遇,然后奋发图强,发挥一技之长,终于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黄渤那段数字先生拍的很好很真实,感觉是冯导对他自己日常生活的吐槽,就信手拈来。
剧中这些女性角色也应该都是他能接触到的女性,包括群演,公关和家庭主妇,但她们共同特点都是不缺钱不缺房,且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没啥共鸣,就当看看有钱人的热闹。
以上仅代表我自己观影的体验。
散,剧情散到他姥姥家去了。
祖孙三辈,从40后到零零后,人物众多,跨度巨大。
我真的不知道导演哪里来的勇气接这样一个剧本?
各个人物的鸡零狗碎完全串不起来,合着请那么多大腕就是为了凑剧情?
剧情狗屁不通,就说一下撕小三那段。
两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一个北师大毕业,一个白手起家做到了合伙人的位置。
结果一遇到这种事话都说不清楚?
主题不明确。
明明是女性奋斗的剧,但是为什么没有奋斗的过程?
合着一人凑了30万块钱把餐厅开起来就算奋斗了?
搞笑呢?!
这部剧比张一山版的《鹿鼎记》还难看,我都不知道哪里来的脸买热搜?
评价在“很差”和“比较差”之间犹豫了很久,实在难以抉择。
且不论铺天盖地的广告和不贴近普通女性奋斗经历的人物设定,光从情节发展来说,这剧就是个渣渣。
举例来说,第一,尤姗姗与司梦的相识和往来甚密十分突兀,剧情全靠脑补,见面第二次就把自己未婚先孕、肄业结婚、婆媳矛盾、净身出户的故事告诉新朋友也太不像一个身经百战、事业有成的女富豪所为了。
第二,海归女硕士不管学的是什么专业,靠着酒量和美貌进入公关公司,完全不符合女性励志奋斗的原立意。
第三,中戏毕业的十八线小演员,怀揣一颗演员梦,却让人感觉整天游手好闲,买得起北京四合院,开的了小车。
阴差阳错认识了设计师男友,居然还发生了俗套的电梯事故“浪漫”,编剧是玛丽苏剧情看多了吗。
第四,司梦夫妇后期应该是被下属报复,全职主妇遭遇家庭危机,随之而来了一系列经济、情感打击。
我想说现在法治社会了,蓄意诽谤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如此狗血的设计实在是无语,如果是为了博取观众眼球、话题流量,倒是可以理解了。
第五,各种客串演员的剧情都像是为了收视率故意加进来的,比如黄渤数字说台词、张一山摄影、徐帆回京探望母亲等。
人物设定的部分,看到有些朋友说不接地气,属于上流社会的自娱自乐。
哎,怎么说呢,还能怎么说呢,他怎么写就怎么看吧,看个电视剧也别太较真了。
再说说广告吧,一个个广告打的真挺好,我都记住了不少,感觉华谊卖剧确实不挣钱,都是交个朋友,还是像广告商们好好做实业还能牛气当个甲方。
最后,我还想讨论下演员的演技。
说实话,看见一众帅哥美女,各种大牌客串的时候我还是对冯导的号召力感到佩服,多年耕耘终究还是换来了回报。
蓝演员依旧用力过猛,卖萌炫技,就连个尤克里里都非得展示一下。
金演员还是不咸不淡,出众的外貌和漂亮的打扮足以让我欣赏,除此之外并无更多。
王演员倒是演出了女富豪的feel,英姿飒爽的,不过表情可以再练习练习。
啜演员九零后都演妈了,演技还可以吧,比前两位好点儿。
最惊艳的当属两位老艺术家,刘晓庆和朱时茂,要不是看演员表完全没认出来,表演自然,全剧最佳了。
剧本的质量实在难以评价,各位演员可能真的像是黄渤说的,谁看剧本呢,都是冲着导演的面子来的吧。
可是这年头,观众可不会无脑买账了,不管来了多少个明星。
什么鬼? 把北戴河也当国外了嘛?蓝盈莹就别使劲往北京人身上沾了,这个口音太出戏了
是我看过画面构图最好,演员演技最在线的主旋律爆米花电视剧了。如今让我感慨良多的早就不是看似美好的爱情和年轻人的活力无限希望无限,乃是大家都不敌岁月的苍老与死亡。
有点意思又没有意思
女性群像一星,男人描绘现实一星,打发时间当背景音一星,小资情调扣一星,说女人围着男人转也不准确,因为尤总搞事业,雪经常去拍戏,但片子里面传递出的印象:女人就是事妈很不喜欢👎🏻,还有喝酒文化😄恶心//为什么要拍假出轨?真的明显更好!//笑死我了,刚入职生孩子跟入职后几年生孩子有什么区别?还是一个女角色说出来这种话,所以女人不生孩子才是最好的吧!老板开心国家开心吗😃
是可以当个背景音电视剧的,但是短头发的金晨表妹也太让人恶心了🤢。看到最后竟然花钱看了结尾,还不错
看了两集 感觉也没有那么差。。。男性角色现实的可怕。ps·黄渤真的演的毫无痕迹哈哈哈哈
我觉得吧,剧都没正经看就给打一星的主才应该被打一星。虽然我对冯裤子也没那么感冒,但不妨碍我对这部剧给点中肯的评价。看剧就图个乐,接地气只有拍平均线以下的人才叫接地气么?中国现在也世界第二大国了,一年在国外留学的留学生已经600万了。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很多人的生活已经不输发达国家了,难道就要拍点农村生活才叫接地气么? 以前觉得豆瓣的影评评价客观,之前在这个剧真不觉得。
果然我还是太年轻,感觉挺好看的,上豆瓣一看,嚯,一水儿的差评。
其实评价一部好剧的标准并非是否接地气,而是能否带给观众思考,个人认为《北辙南辕》做到这一点了。
此剧要扑,剧本太差,冯小刚为啥要找金晨蓝盈莹主演呢
冯导这片子肯定翻车了
最后奶奶的遗书泪奔了
果然我还是比较偏爱喜欢冯希这种人物~
最后一段白奶奶去世的时候真的太感人了
我觉得不错,我不去理会所谓的不接地气,这几个女生之间的相处,各自的感情生活,都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看了编剧的采访就挺有意思的,那么什么是现实主义?阶层逐渐分化的当下,底层生活是否才是观众接受的现实主义?
挺好看
不说其他,整个剧的选景以及拍摄时手法完全在我的审美点上,要说情节的交代的过于朦胧了例如尤珊珊的部分
哎呀別下凡了,不倫不類的。很明顯的bug都說了我就不贅述了。年輕奶奶倒是不知道把頭髮焗焗油染染黑,好八十年代的審美啊,看著好割裂。
后面全程2倍速,实在是看不下去,就是太无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