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刚好是在metoo开始兴起的时间,陆陆续续看到metoo貌似在网上消声觅迹了的今天才结束,整个电影围绕着莎乐美一生中经历的感情线展开,延伸到求学,写书等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帝,父亲的去世使莎乐美的上帝消失,逝世后的一封信件“去圣彼得堡图书馆,成为梦想中的自己”,让她重新踏上了寻找属于自己的上帝的征途,在这里她认识了对他影响最大的亨德里科吉罗特,为她在宗教和哲学方面的素养打下了基础。
肺病让她在罗马结识了保罗雷,通过保罗雷又结识了尼采,三个志趣相投的异性难免会产生莫名的情愫,不过结局并不美好。
尼采的赞美生活中,形容了这个他和莎乐美的关系“像朋友那样,真诚的爱着一位朋友,就如我爱你一样”。
以上的三人都没有成为她的上帝,直到遇到了佛洛依德,她才真正的遇到了另一个上帝。
露 Lou 莎乐美 Luise von Salomä :突然意识到,以前贵族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可能比我们还多。
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都是家教一对一辅导!
读的书也比我们多。
永不结婚:我想自由,独立。
婚姻无疑是障碍。
里尔克:找露帮忙,出版诗集。
露和保罗吵架后,里尔克成功出版诗集后,在一起。
和露度过一个美好的夏天。
里尔克求婚,被拒,分手。
灵与肉的满足。
保罗•雷:喜欢露,被拒。
好友关系。
露和尼采吵架后,和保罗在柏林生活。
Friedrich Nietzsche : 反对叔本华。
牧师家庭。
和露在他家一段时间,露被尼采妹妹骂荡妇,露和尼采吵架,分手。
安德烈亚斯:露和保罗分手后,与他假结婚理查德•比尔•霍夫曼(作家):搞上后有孩子了,故意把从树上摔下来,孩子没了。
弗洛伊德:门下学习。
影片的雨象征着自由,或者解放枷锁。
从做弥撒跑出来后的雨,解放的是宗教的枷锁。
到和里尔克做爱后的雨,解开的是自己的枷锁。
从小喜欢爬树。
这点和怦然心动的女主一样。
暂时不知道什么意思 童真?
单纯?
喜欢大自然?
这一幕好美
所向往的爱情
大师就是不一样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中也强调信仰的重要性,但是我还是没有
诗情画意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出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一个上层社会家庭。
幼小的莎乐美总是为父亲的健康向上帝祈祷。
但在她16岁的时候,父亲还是去世了。
少年时的莎乐美第一次接触了哲学,便深深为之迷恋。
这些经历影响了她的思想,也引发了她对宗教的怀疑。
在一次教堂礼拜中,少年莎乐美公开挑衅了上帝的权威,然后扬长而去,推开教堂门的一刹那,倾盆暴雨,站在雨中的莎乐美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莎乐美的一生都是如此充满了抗争,向着自由奔跑的。
皈依哲学的她潜心研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思想,不屑于各种世俗人生,同时,也疲于周旋来自家庭的压力。
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莎乐美成为男神偶像的故事。
在追求她的男人当中最有名堂的当属尼采和里尔克。
莎乐美属于那种超越性别自我认知的知识分子,专心追求思想领域建树的她对男女情爱根本不屑一顾。
在德国期间,他和保罗雷、尼采三人一同郊游,引发了尼采对莎乐美极大的爱慕。
很难想象一个陷入爱河的尼采是什么样子。
但最终,莎乐美离开了尼采,尼采极为痛苦,也由此萌生了他仇视女性的思想。
1897年,莎乐美又被德国诗人里尔克疯狂追求。
彼时,莎乐美已经成婚。
由于她超越了世俗的男欢女爱,更多的是在体会一种思想的感悟,所以,她的行为多少会被世俗卫道士们所诟病。
同里尔克的交往成为莎乐美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里尔克也完全视莎乐美为自己的太阳,一分一刻都不能离开。
莎乐美骨子里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这也就注定了她不能忍受同里尔克之间不能喘息的情感窒息,再次回归了孑然一身的人生状态。
50岁的莎乐美开始学习精神解析法,拜在著名大师弗洛伊德门下。
此后,弗洛伊德同这位奇女子亦师亦友,她对弗洛伊德学术思想也产生了影响。
莎乐美的一生是斗争与反抗的一生,闪耀着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光芒,她跨越了俗见陋识,活在自己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这可能就是她被男神爱慕的原因之一。
尼采不是生下来就是尼采,我们所说的那个尼采是1900年去世后盖棺论定的尼采,而他的思想也是同他的人生一样在不断的经历中逐渐形成的“尼采的思想”。
也许莎乐美已经从尼采的人生经历中升华为“尼采的思想”中的一个组成元素。
诚然,哲学和艺术都是人脑的产品,就像康德所说,我们的感官见识改变着我们的内心知识,同样的我们的内心知识也影响着我们的感官见识。
每一个哲学家都生活在特定的文明背景之下,特定的情感人生之中,他们的思想都会受到这些条件的影响,每一个看似天衣无缝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中都被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和一次又一次的推翻。
经验主义似乎总跳不出理性主义的掌心。
因为有太多的无法解释,无法解释的自然法则,无法解释人类对美的感受,上帝的话题在哲学家的沙龙座谈中就从来没有被中断过。
大多数哲学家都未否认过上帝不存在,但这个上帝已经超越了宗教的幻觉,超越了人格化的束缚,她有可能是一个自然法则,也有可能就是一个女人。
俄裔哲学家、心理学家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寡居在纳粹德国,一位年轻学者的到访令她回想起自己的过往,圣彼得堡的求学生涯、青年时期的成就与爱情一一浮现在眼前。
本片是哲学家莎乐美的传记电影,用交叉剪辑的方式将她生命中最重要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三个时段呈现出来,连接这些片段的线索则是明信片,角色被放置于静态的景物和人物之间,宛若行在画中。
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é拒绝了哲学家保罗雷Paul Rée的求婚并希望他把她当作一个男人但她没有拒绝思想狂人尼采Friedrich Nietsche在山顶的强吻与河里的调情却仍对他要求一段同志般的友谊尽管她强调放弃肉体欢愉才能获得精神力量可她仍与保罗同居三年并和语言学家安德烈斯F.C.Andreas保持了四十多年无性婚姻又同诗人里尔克Rainer Rilke结成了狂热的无证夫妻关系她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egmund Freud虽然仅有柏拉图式的爱情却不足以影响他们之间非凡的师生之谊终于看到这部讲述她一生故事的优秀德语电影敬礼莎乐美一个曾质问过声称上帝无处不在的神父是否上帝也在地狱里的斯宾诺莎的隔世知音一位曾经折服无数伟大天才的神奇女性
1861年,莎乐美出生于俄罗斯贵族家庭,她有五个哥哥,是她将军父亲的掌上明珠。
莎乐美16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在寄给女儿的明信片上写到:成为你梦想中的自己。
17岁的女孩偶遇荷兰传教士基洛特,受到高品质哲学启蒙,她像爱父亲一样爱上了基洛特,可基洛特却决定放弃自己的家庭,向莎乐美求婚。
被拒。
1880年,莎乐美前往瑞士苏黎世大学求学,求知欲爆棚的她用力过猛,患上肺结核,不得不中断学业在母亲的陪护下到罗马养病。
在马尔维达夫人家的沙龙里,莎乐美与思想家保尔相识,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
这位性情温良的思想家也和基洛特一样,开始“思想”和她成为一“家”,结果自然也和基洛特一样。
两人继续保持交往。
沙龙女主人写信向自己的好友尼采推荐这位才华横溢的美少女,谁知对方警惕性极高地回复说,做助手阔以,做妻子不得行。
38岁的尼采和21岁的莎乐美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教堂。
据莎乐美回忆,尼采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从哪颗星球上一起掉到这里的?
两个在智识上高度契合的人很快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尼采告诉邀请自己来罗马的马尔维达夫人,莎乐美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幸福。
请她帮忙问问能不能那个啥。
被拒。
莎乐美一直有个愿望:在一个面朝大海的工作室里,一张大大的桌子,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一人一间卧室,大家像亲人一般生活在一起。
保尔和尼采的加盟,让莎乐美梦想成真。
三人离开罗马,结伴出行。
在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小山上,尼采得到了一个和莎乐美单独散步的机会,年轻女人的“亲昵”行为令其诗兴勃发,诗名叫做《我多么幸福》。
尼采(1844-1900)不甘心就此罢手,于是相识五个月后,两人正式分手,他终身未娶。
莎乐美与保尔同居(这在当时是非法的),直到(1886年夏)第四个男人出现。
他叫安德烈亚斯,是个语言学教授。
25岁的莎乐美面对眼前这位高大俊美的中年男人一时间竟然有些不知所措,而“不惑之年”的男人这次真的不再疑惑,他下定决心要娶莎乐美为妻。
结果还是被拒。
不对不对,这次没有。
俗话说,事不过三嘛。
颜值在线的安教授追求莎乐美的方式是“狂野的”和“血腥的”,而莎乐美的应允则是有条件的:第一,他们的婚姻不能破坏她与保尔的感情和联系;第二,他们的婚姻只能有夫妻之名,不能有夫妻之实。
出人意料的是,教授答应了。
也许是他觉得不用着急,来日方长呵。
安德烈亚斯恐怕没有料到,两人的无性婚姻会一直维持到他85岁去世。
我们大可不必为教授打抱不平,无意履行妻子义务的莎乐美为他找了个管家兼保姆的女人,他们的女儿就是电影里对来访者恶声恶气的那一位。
我想安德烈亚斯知道(他拒绝了莎乐美提出的离婚请求):“眼前的这个女人,就是他生命中最高的奖赏”。
这一次,暖男保尔并未如莎乐美所愿继续和她保持交往。
分开4年后,他在一处两人曾经去过的海边坠崖身亡。
我对莎乐美的婚后生活了解不多,只知道10年后,36岁的她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第一个真正的男人”。
22岁的里尔克出生在一个破碎的家庭,对女神的崇拜和对母爱的渴求令他奋不顾身。
“我不自觉地从心理上靠近了他,并且慢慢接受了他,向他释放着我的爱。
这仿佛是上帝的安排。
吸引我的,是他身上某种特殊的气质,我最终放下了所有矜持。
”莎乐美在《自传》中写道。
里克尔(1875-1926)被认为是歌德之后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和莎乐美的同居生活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那首《致莎乐美》,被誉为“情诗中的经典”。
安教授知道这个小自己29岁男人的存在,但并未表现出敌意,反而邀请里尔克一起出游俄罗斯。
俄罗斯之行令里尔克收获满满,不久,他与莎乐美再次重游,其间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只知道“回到柏林的第二天早上,莎乐美收拾好行李,对里尔克说:我们可能只能到这里了。
”两人三年的亲密关系就此结束。
电影里那些不可描述的场景告诉我,这个年过四十的女人开始放飞自我。
由于镜头切换太快,加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我对详情知之甚少,只是后来了解到那个令其怀孕流产的男人是她的私人医生泽克曼(此人也终身未婚)。
1911年,50岁的莎乐美认识了大她5岁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她开始拜师学习精神分析,“积极自恋理论”是她的贡献。
应该说这些男人中老弗受到的诱惑最小,但也在一封短信写道:“周六的讲座上,我没有看到您,非常抱歉!
因为没有看到固定的人出现,我讲话甚至有些心不在焉。
”(他的学生陶斯克可没逃过大自己16岁熟女姐姐的诱惑)1937年,76岁的莎乐美因糖尿病去世,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我对这部传记(自传)电影最大的不满是它的片名,哪里是“恋上”,明明是“连(着)上”好吗。
我个人对莎乐美的解读是,慈父的去世令其对亲密关系的突然中止深感恐惧,于是选择拒绝或掌握主动,里尔克女性阴柔的特质中合了她身上男性的成分,所以在赢得芳心的同时,打开了通往心灵的捷径。
加缪说,“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
”——莎乐美,就是这样的女人。
第一次知道莎乐美,是看《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的时候。
当时对莎乐美的印象,就像尼采的妹妹所侮辱的诽谤的那样,轻易相信了谣言,莎乐美这个女人有些可怕,毕竟她对尼采的影响太大了。
在此突然想到一段无关的信息,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曾拜托Munch给哥哥画了肖像画,而且也画了伊丽莎白的肖像画。
像莎乐美这样自由洒脱崇尚理想又对男人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女人,听上去很像ENFP。
本片中尼采与莎乐美第一次在马车上见面时,他说:在此处邂逅的我们分别来自于哪颗星星。
这句话仿佛在哪里听过,查了查《当尼采哭泣》里也有句类似的话:我们各是从怎样的星辰朝彼此坠落而到达此处来的。
小说里是怎样的语境现在已记不清楚了。
刻板印象中,男性是理性的冷静的逻辑的抽象的,而女性则是感性的温柔的情绪化的想象力丰富的,这可以算是社会对人们性别角色特征的默认的期望。
所以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或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即使他们是让人感觉舒适的很好的人,仍会使一般人产生一丝丝极其细小的违和感。
即使是属于这个群体本身的十分接受自己的人,也会隐隐觉得自己有些不一样吧。
为什么思想如此开放的人却无法完全消除这种违和感,即使你在自己的观念或是道德或是理性思考上认为这完全没问题,但只要和所处环境的大多数人对立,心理上的这种感受还是会不受控制的产生。
毕竟人是以群体为单位生活的。
以前和朋友聊天时,以我对周围的观察为根据,就有这样的结论。
偏女性化的男性适合与偏男性化的女性相处,大男子主义的男性应该喜欢女性气质明显的女性。
其实也是个平衡的问题,如果有两个人,一男一女,有两份气质,一份男性气质一份女性气质,把两份气质以任意的比例分给两人,比如一个组合是男人拥有9成男性气质和1成女性气质,女人拥有9成女性气质和1成男性气质,另一个组合是男人拥有6成男性气质和4成女性气质,女人拥有6成女性气质和4成男性气质。
莎乐美被里尔克吸引,是符合以上的。
还有个问题,保罗雷也好尼采也好安德烈亚斯也好,他们一上来首先做的是求婚,这恰恰是莎乐美坚守的最不会去妥协的地方。
莎乐美想要交流思想共同学习,希望他们把自己当作男性一样地相处,情欲会消耗精神力。
哲学家也好语言学家也好,这些有才的有智慧的男人终究还是追求婚姻逃不过本能,其实个人认为莎乐美将自己情感的部分隔绝在高墙之后是反本能的。
这些男人们为什么那么看重婚姻,是因为没有跳出默认对男女组成家庭的社会规则以及关于男女地位的社会观念(这是一种很难改变且个人无法从其中脱离的社会现实,并且与莎乐美给自己的人设完全冲突),还是因为由爱一个人所产生出的占有欲,想以婚姻这种形式把其束缚在身边,其中也包含失去她的不安感(这是人的本能,前面也说过莎乐美所追求的理想是反本能的,所以它们也冲突)。
我们有时所追求的所谓高尚的理想的其实都是反本能的,我们很容易把反本能的定义为高尚的和理想的,既然是反本能的,实践时一定是痛苦的,那为什么要去做,是因为那些美好的定义吗。
不过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顺应本能的话,大家的行为都一模一样,毫无差别毫无变化,那人类的进化也就不会存在了。
所以本能到底是什么?
本能也是随着进化所改变的吧。
真的好难。
回到刚才的话题,就是这些男人都很重视婚姻。
莎乐美最初所设想的与保罗雷和尼采一起,三人如同朋友般一起生活。
这样的理想我也十分向往,简单的关系,合得来的伙伴,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可以避免一般人世界里由复杂关系所带来的责任与义务与一切麻烦。
莎乐美给自己的人设是反对本能反对社会现实的那些观念,这是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的一部分,而其他人对她的欣赏和喜爱是真的,但其他人在这一点上的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性都与莎乐美不是那么相符,所以莎乐美只能拒绝他们。
遇到里尔克时,里尔克是个感性又浪漫的人,他没有一上来就说要结婚什么的,只是执着地用美好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之所以为人,感性就是这么神奇的力量,所以莎乐美被打动了。
不过情绪也是很难长存的东西,三年之后莎乐美离开了里尔克。
后来里尔克也向莎乐美求婚,又触碰了原则,只能被拒(悲剧)。
「没有你我无法呼吸。
」「和你在一起我无法呼吸。
」真是很固执啊。
其实如果我们喜欢她的独立思想喜欢她的自由不羁,被她吸引去接近她然后得到她,然后想要占有她,可是一旦占有,她就不是那么独立那么自由了,所以我们还会喜欢她被她吸引吗。
你所采取的行动你所期望的对她的改变,恰恰会使她失去你所喜欢上她的理由。
我们所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这也好难。
莎乐美所追求的理想,很多人可能年轻的时候都会有,比如完全不想结婚,却想要一个可以每天一起吃晚饭的可以趁吃饭时聊一下天的邻居。
能一生坚持追求理想的姿态,很可能被周围人觉得幼稚任性,(尤其是那些对你有企图的人,因为他们得不到你,他们本来相信你有一天会改变的,你却没让他们如愿。
)也可能被认为是传奇,因为世间少有人能做到。
最后,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莎乐美更像INTJ,或许是因为她太坚定了太果断了,小时候经常看见上帝并与之对话也很迷,一个人在图书馆学习学到生病吐血,名义婚姻一直维持到安德烈亚斯去世。
在网上查到了一些评论。
http://archive.is/XOvsaLou SalomePsychoanalyst, student of Freud, dated Rainer Maria RilkeSalome: "I will most certainly fashion my life in my own way, whatever may come of it."莎乐美:我将极其确定地以我自己的方式去塑造我的生活,无论其他什么可能会影响它的因素。
Salome: "[Nietzsche and I] understand each other so well. ... How similarly we think and feel, and how we take the words out of each others' mouths."莎乐美:(尼采和我)非常能够互相理解……我们的思考和感受是多么相似,而且我们总说出对方想说的话。
Salome: "After social intercourse or being with friends I [always] felt I had to [withdraw] almost as if I needed ... to resolve for myself what had happened."莎乐美:社交活动或与朋友相处过后,我(总是)觉得我不得不撤退,就像我需要一样……去为了我自己去解决发生的问题。
Sigmund Freud [to Salome:] "It is quite evident ... how you strive prophetically to unite ... fragments into a structural whole."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莎乐美:这是一个证据……你努力去预言性地结合碎片使之成为一个结构性的整体。
Anais Nin: "She did not wait for other women to think as she did, but went out and created her own freedom."阿娜伊斯·宁(女性主义作家):她没有等待其他女人像她一样思考,而是走出去创造她自己的自由。
https://www.idrlabs.com/quotes/lou-salome.phpSalome: "It is so difficult for me to express [what I mean] properly in words. ... I always have to struggle for expression."莎乐美:对我来说,使用合适的词表达我的意思有些困难……我总是在努力表达。
Salome: I know well from my own experience how exhausting people can be without their realizing the fact."莎乐美:从我自身的经验中我很清楚,如果人们不认清事实他们会多么筋疲力尽。
Salome: "Jung deals too much in mysticism [for my tastes]."莎乐美:荣格在神秘主义方面做得太多了(对我来说)。
Salome: "Indulging in fantasy instead of adjusting to reality ... is accompanied by a feeling of guilt."莎乐美:沉迷于幻想而不是适应现实……伴随着一种罪恶感。
Salome: "I have really done nothing but work all my life, work. ... Why?"莎乐美:我一生中真的没有做什么,除了工作,工作……为什么?
New York Times: "The self-portrait of [Salome] that emerges from [her autobiography] is that of a spirited and fiercely independent woman."纽约时报:从她的自传里出现的,莎乐美的自画像是一个精神饱满而又极其独立的女性。
Friedrich Nietzsche [to Salome:] "Our intellects and taste are deeply connected. ... I have never met anyone who knew how to derive objective insights from their experience, no one who understood how to pull so much from what they have learned."弗里德里希·尼采对莎乐美:我们的智力和品味是深深相联系的……我从未见过任何人知道怎样从他们的经验中导出客观的领悟和见解,没有人能够理解如何从他们已经学过的东西中汲取这么多。
Emma Brooks: "[In her relationship with Rainer Maria Rilke] Lou became his spine, his anchor in life.艾玛·布鲁克斯:在她与里尔克的关系中,露成为了他的脊梁,他生活的锚。
Anais Nin: "[Salome] may have seemed inhuman to some men because she announced the end of [her] relationships, which the man usually does. ... She said to Rilke, 'Now the passion is over, so the relationship is over', which was very unusual at that time."阿娜伊斯·宁:莎乐美似乎对一些男人是不近人情的,因为她向他们宣告了关系的结束,这通常是男人做的事。
……他对里尔克说,现在激情结束了,所以关系也结束了。
这在当时的年代是非常不同寻常的。
Sigmund Freud: "All feminine frailties, and perhaps most human frailties, were foreign to her or had been conquered by her in the course of her life."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有女性的弱点,或许是大多数人类的弱点,都是和她无关的,或者说在她的生活的过程中已经被她攻克了。
人物从一帧帧静态的旧照片中渐出至19世纪末的欧洲,实在赏心。
导演自述她17岁看完Salomé的自传后彻底被她迷倒,拍成电影应该是了却了心愿。
布景华美、服饰考究,影调细腻,选角亦是形神皆备,用心之作。
从影片的名字即可知导演要围绕Salomé情史做文章。
导演用了不少篇幅塑造出一个打小就非池中物的天才少女——二八年华立意不婚列国求学终身探索真理,她有质疑有笃信,有克制有颠覆,理性得彻底又感性到非常,情人知己两不误。
和女主角同等戏份的男角皆不是过场绿叶,如果熟知他们的喜恶和才学,则对片中人物形象对白自然心神领会。
正是以上种种铺排,才使Salomé这个角色在与名家的思想交锋和情爱纠葛中的演绎,丰满生动,即使你没有看过她的著作,也注定留下鲜明的印像。
众所周知Salomé的裙下臣和朋友圈尽是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托尔斯泰契诃夫弗里达…这些个大V随便拧一位出来的都是天才皇冠上的熠熠明珠,他们彼此互为攀登智慧之巅的引路人,这种友谊谁不向往?
Salomé坚定地“凭自由意志活出自己”,她说不过是想由自己掌控命运,并非想改造世界,但却不折不扣成为以思想智慧学识人格托举起天才的奇女子。
我非常喜欢片中保尔、尼采和Salomé三人嬉戏的画面,意境绝美意义非凡。
为里尔克两大段灼心的诗句而泪目,为酒神战胜了日神而夺魂,更为全片点题那句“好生活要偷”而颔首。
莎乐美和N个崇拜者坠入过爱河,每段关系最后甩人的只有是她,却在晚年回忆录里发出“我是里尔克的妻子”惊人之语,可见爱到骨髓的soulmate是谁。
里尔克因跌入玫瑰丛被刺伤感染得了败血症而去世,看完电影后,关于里尔克的“女性化”,因这段戏剧性的历史记载,在我脑海里再度加深了这层联系。
见面会散场后影迷堵在出口求导演签名拥抱合照,令到下一场《麦克白》开场足足延迟10分钟。
在年年重头戏都是经典重温的上影节,这无疑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新电影,没有错过它是幸运。
待我若干年后复习此片,一定会找到2016年的某种联系。
十分期待这位有着和Salomé同样迷人笑容的德国女导演,为我们带来更多佳作!
能让人短暂感到生命激情的电影,莎乐美真的活得自私得理直气壮,或者叫自恋,理智上极端强调自我意志,不用别人来教她如何过她的一生。
看她和保罗,尼采,里尔克的情感纠缠。
里尔克原来是这样有女性气质啊“点燃我的大脑,你仍活在我的血液里”。
几场雨中的光影美极,雨成为精神解放的象征,她放弃信仰从教堂里走出时,她和里尔克放纵去爱时……
叔本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现实的共性是来自现实生活中永无止尽的痛,它笼罩整个人类世界,然而人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但是无法随心所欲斯宾诺莎:斯宾诺莎和叔本华一样反对意志自由,但斯宾诺莎哲学论说的基点是,灵与肉统一和谐的形而上学主张,斯宾诺莎没有考虑到主客体关系上认识论问题尼采:他的哲学理论很独到,他是思想家的理想化身,揭示了一切真理。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种情形使我们怀疑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尼采说叔本华对自然和逻辑一无所知,最后因其强烈的孤独厌世和对莎乐美爱情追求的失败而发疯并最终走向死亡。
莎乐美:我们倒要看看,这世上虚假的道德约束,是不是仅仅像微小的粉尘一样无害,热爱自由,反对有神论,抵触婚姻,有理想追求,女权主义,认为放弃身体的愉悦可以换来精神的力量,在纵欲中尝试人性的隐秘,在个人情感幸福与理想真理之间,她果断选择了后者,就像她说的,幸福只是短暂的,大脑兴奋只是片刻,唯有探索真理与为理想奋斗才是她真正想要的。
莎乐美是德国早期精神分析学者,她关于女性的社会角色和性意识的论著影响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研究,而其关于积极自恋的理论在精神分析领域至今从未过时。
三星都是给女主,电影浪费了一段好人生
女权先锋,不婚主义,然而落脚点还是与男人们的情感纠葛而非莎乐美本身的思想造诣,sad!
外在的魅力不能内在的魅力,但内在的魅力可以提升外在的魅力。
自由的意志,酒神与日神,影像中的女性题材,其意义大于本身
这种女人如果有拍片价值,绝对不是她立下多少功劳,反而应该是犯下了多少罪孽,她绝非女权主义者们的榜样,反而是害群之马的不懂价值的可怜之人。原因一个就把她放倒了,她自己头脑低端,领悟不到高级思想,就从各类男性身边偷窃。不用美化她的献身哲理,且看看她滥情的蠢样,就知道这种人在价值创造上毫无建树,无非是在沽名钓誉。尼采痛骂这个女人就在于,一个他这样的举世英雄败给了傻女,留给后代太多笑话,必须痛斥以澄清事实,必须让其他人知晓女人的危害,那毁坏的不仅是一个男人,更可能是这个男人能创立的伟大事业,而这项事业足以解放千万人。
有才就是任性!虽然未过多提到她的父亲,但我觉得莎乐美自恋性格的养成,和他父亲从小的宠爱有很大关系。
停在了,神父老头亲未成年女主那里,无法前进了
露说爱上里尔克是因为他具有女性气质。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穿插的人物在画中的镜头挺可爱。以女主的视角,感觉围在她身边的一圈牛人都不算什么了。
看着海报上的6评级就想,即便是德国电影也不可能太绝色了,真的是和哲学家一样开始有一点点“枯燥和费解”慢慢入戏,脱戏只是蜻蜓点水在最后10几分钟出现几个镜头,刚刚入戏,就结尾了,三段女人(不止三个)的故事把这个影响了弗洛伊德的女人完整展现出来——需要再刷一遍。
1. 在百老汇影院的德国电影节第一次看了“外挂字幕”的影片。2. 感谢这些为了争取女性的自由和解放而作出贡献的伟大女性们,虽然用一生来实践这些思想有点极端主义...由于导演也是女性,所以Lou的形象不会像某些评价一样,希望这才是客观的诠释。3. 老师:“上帝无处不在。” Lou:“那地狱呢?”4. “这世界不会送你礼物,相信我,如果你想要人生,那就去偷吧。”也许是因为思想的生命力远强于会腐朽的实体,这样的文字才能活过“千年德意志”。
一个不仅在她的时代离经叛道,换作今天也会被心理治疗的传奇女神。
让人痴狂的莎乐美的一生
不好。BGM、情节、人物的描绘都在平均线之下,又急又快的BGM滥用。情节和人物情绪都是块状的,一点连贯性都没有,突然就改变想法了,突然就吵起来了,突然就回心转意了,假结婚到底是怎么个假法我是一点儿没懂,坚持那么久的不结婚突然就有了个丈夫,所以也看不懂里面角色在吵什么。说是传记,结果就是恋爱史,一圈圈男人转过来又转过去,就连女儿突然敞开心扉的引言都是一个男人从未接纳过她,这也能叫女性哲人的传记吗,哲学家的部分像层壳似的可有可无,体现其“哲人”的方式只是想起来了就怼点哲学谈话,太肤浅了。收尾于童年阴影更是恶心,你们写女性问题怎么永远脱不开猥亵戏码?年轻莎乐美的演员不管在干什么都像在发表演讲,老年好得多。
拒绝肉体的快乐才能释放创造力,而肉体的吸引几乎绝缘了精神上的共鸣.
技术花活+刻板印象
同情理解之,深感其不易。不论是尼采,里尔克,还是弗洛伊德,都只配给女主做注,而非相反。
略平
烂片,撑了一小时便实在看不下去,理由如下。1 一位哲学家的成就应该是在学术方面,而不是被多少出色的男人喜欢,这是对露的侮辱 2 我理解应该以爱情片的角度看待本片,但我不接受片面化男哲学家的形象,将一个个杰出的头脑弱化成只有爱欲与情欲的存在,这是对尼采、里尔克等人的侮辱 3 试图用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凸显中场阶级趣味,而无视大部分观影者并非哲学研究人员的事实,以抽象的文字代替形象的演绎,好按着观众的头接受这虚荣的趣味,真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