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圣罗兰生平不熟悉的影迷来说,绝对会看得如坐针毡、如堕雾里,就像我一样中途差点就放弃掉,毕竟两个半小时不是那么容易熬过去的。
导演Bertrand Bonello的剪辑、摄影、美术和音乐都很有风格,打乱线性发展的剪接让人眼花缭乱,在人物传记片里也是较为罕见的处理手法;开头和结尾两场屏幕分割的时装秀段落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前面采用当年历史纪录片的黑白影像并置的一幕颇有深层意义;每一场舞会/狂欢的场景都拍摄得有声有色:服装色彩、灯光、怀旧的迪斯科音乐和摄影机的移动,都将那个年代时尚圈子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奢靡和颓废,肉欲和激情都在油画般的镜头内不断寻找发泄的出口。
有一场圣罗兰和新情人一见钟情的段落拍得最棒,两人没有一句对白,却凭借摄影机缓慢的水平来回移动道尽各自内心的欲望。
从表现手法这一点来看,这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作者电影。
但问题来了,这主角可不是虚构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时装大师。
从人物真实角度来看的话,不少情节的发展就显得莫名其妙了。
这也是让那些想在影片中重温圣罗兰生平的影迷大失所望的原因。
说到底,这里根本就没有一个清晰连贯的故事,行踪诡秘的配角人物,夹杂着真假莫辨的野史轶事,碎片化段落构筑起来的究竟世人熟悉的时装大师,还是导演心目中某种欲望投射的幻象呢?
这片子引起了我强烈的不适,我理解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他比前一年JPB支持下的YSL传更好看,而在我看来这仅仅是站在了更为可观的角度去叙述。
这版非常的美国腔,不合时宜的美国感,可是YSL一辈子都没踏上过美利坚的国土,我也并不喜欢这样造作的裸露、暴力或是限制级。
可能两部电影,一部是加了Andy W.式的波谱滤镜,一个是加了法国文艺浪漫爱情的滤镜吧。
两个都是YSL,又都不是。
想最中立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我建议去找找他生前拍摄的两部纪录片,特别是那部时长3小时的,虽然S Laurent 不会亲口告诉你他年轻时干了多少狗血的事,但后面两部电影里男主们竭尽全力模仿的腼腆又自负的表情,还是看原版的最过瘾。
看得有点久了,还是随便写些。
个人并不是很喜欢故事性很强的传记片,所以其实比较满意贝特朗的这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称作“突破传统”)。
我不否认它跳跃和琐碎,但正好能表现他的生活和精神一定程度上的紊乱。
我很难去评价它的剧情。
评价传记电影的剧情更像是在评价一小段史实。
让它发生就好。
贝特朗的版本比勒斯培的版本含药程度高。
影片的镜头和色彩是无可挑剔的,整体看起来有忧柔的美感又富于讲述,让人享受。
但会使力求真实性的观众感到遗憾的是秀场设计没有一件出自圣罗兰之手。
音乐也很不错,感染力极强。
看看剧照吧。
镜头也用了很多象征。
例如用蛇代表圣罗兰的梦魇,表现出他敏感的精神世界。
复古而精美的家居物
伊夫家中的佛像
秀场以切分银幕的方式展现,很新颖的选择
片尾影片后半部分把他的盛年和老年时期交织起来讲(让黄昏的赫尔穆特饰演他的老年是不是。。
有点残忍了。。
),可能的确会让观众费解。
最后止于盛年时期的讲述,个人认为传达了ysl永盛的概念。
平心而论,加斯帕德演得很好了。
勒斯培手下的圣罗兰显得很易怒,而贝特朗的在我印象中更内敛,更显敏感。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很成功的文化输出。
肯定会有人因这部影片爱上圣罗兰,而圣罗兰又是一个现存的品牌,带来什么呢,消费。
时间长就长吧,我确实看得津津有味。
作为二十世纪时装界不可越过的天才,Yves Saint Laurent一生从没淡出媒体视线,即便是辞世六年后,仍能不时占据媒体头版。
随手举些例子, 如他的爱人伴侣兼诗人作家外加著名商人Pierre Bergé的那场世纪拍卖和讲述两人之间五十年爱情的《疯狂的爱》的纪录片,还有年初那部Bergré先生赞助的YSL的传记片。
由于Bergé先生几乎是主导了这位时装天才的一生外,在死后仍是对关于他的电影横加"干扰"。
于是波尼洛新作Saint Laurent可谓是众望所归 --- 谁不想围观下腼腆天才的情感野史?
不同于法国一月份上映的那部YSL是按时间线性来叙述,作为一部长达两个小时30分钟的电影,它的前120分钟只是截取了Saint Laurent事业最辉煌,创造力最鼎盛,人生最迷离的一段时期,即67年到74年,而后三十分钟杂糅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末,以及本世纪初,还有少年时期的Yves。
先前那部传记电影为了让设计师的大半人生得以大屏幕依次再现,继而对故事去粗取精。
这种删减做法很容易让故事显得干瘪,时间跨度一长,每个时间段的氛围就越难把握。
而传记片本身,故事随着时间线的叠加也越趋复杂,观众则越容易出离。
而观众们都 "关心" 的那些纸醉金迷的生活,那些男主角在情感与酒精药物间的痛苦挣扎?
皆没有在那部电影里很好的体现。
而波尼洛的这部电影是为观众大开猎奇之门。
电影开头,一个男人来到酒店,用假名入住了一个房间。
他背对着镜头坐在白色的床单上打电话,窗外是模糊的埃菲尔铁塔。
故事回到1967年的巴黎,他早已是名利双收的Saint Laurent,有自己的工作室,许多女裁缝为他的精致设计而卖力地工作着。
设计师在忙碌着新一季的设计,镜头拉开,镜子里照出了另一个男人的模样 -- Pierre Bergé, 他看着他在工作。
同年的纽约,波普艺术之王Andy Warhol获得了另外一个身份,音乐制作人,并一手打造了另一个传奇,地下丝绒乐队,这只乐队在那年发布了他们最著名的唱片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也是在同年,Andy Warhol 写了一封信并附上这张专辑送给Saint Laurent,希望他可以为他设计一款Warhol裙子,就如同设计师在62年推出的那条著名蒙德里安裙般。
在1966年新开的巴黎六区rue de Tournon的左岸店里,设计师在看着这封大西洋彼岸的艺术家的来信。
二战后的法国迎来了它的黄金三十年,伴随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以及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 --- 戴高乐上校已经到了垂暮之年。
政治改革又势在必行, 整个社会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
做梦的人,仍在戏梦巴黎。
Club是六七十年代巴黎最出名的元素之一,Septembre和Chez Régine则是当时独领风骚的两家夜店。
当时有句关于Septembre夜总会的名言,”唯一会离开Septembre的理由是,你知道,你明天还能再来。
" 这是当年时装圈的风流人物最爱的地方,几乎每晚都可以看到Yves Saint Laurent, Karl Lagerfeld, Kenzo, 等一众时装圈人士和模特们,还有艺术家们和音乐家们。
波尼洛很巧妙地利用这个场景把Saint Laurent人生最重要的人物,都集中在这里展现。
比如Betty Catroux, Loulou de la Falaise, Jacques de Bascher, Kenzo, Karl Lagerfeld etc. (Betty Catroux和Loulou de la Falaise,两位都是设计师的灵感Muse,前者是Saint Laurent的模特兼造型师,而后者为设计师设计配件。
Jacques de Bascher和Karl Lagerfeld是这段旷日持久的三角恋的主角们。
Kenzo只有一个镜头就闪过,他是同时代的时装圈里Saint Laurent唯一欣赏的设计师,他们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友谊。
)波诺罗将电影屏幕切割成两部分复合展现从68年到71年的四年间,法国的大社会变化和设计师的创作精品。
左边闪动着法国社会运动,mai 68, 戴高乐辞职,越战等殖民地战争中的虐囚行为报道,沙特和波伏娃参加社会运动etc,右边则是Saint Laurent从68年到71年的时装秀, jumpsuit(连裤装), 透视装,撒哈拉系列等等。
这部传记电影里,只有Saint Laurent是带着光环的,没有任何能抢戏的配角,不论他在这位天才的生活里扮演了如何重要的角色。
Pierre Bergé的戏份只集中在几场商业谈判戏上,Jacques de Bascher的戏份则是表现在嗑药与性派对上,前者从侧面来展现YSL如何在遭遇七十年代品牌滥用危机后的商业模式转变和巴黎时装周的来源;后者则是为了协助圣罗兰演绎他的药物滥用“旅程”。
由于为了突出圣罗兰的转折和变化,两位主要配角之间的感情戏份都大为精简,甚至很多处都是借台词推动剧情,以及加瑞尔的表现是嗑药过甚性感不足,几乎没有几场戏能把Jacques de Bascher这个人物立体化。
原因可能是,电影对Jacques的描写是基于几年前那本著名的八卦小说,一个浪荡没落贵族,一位著名的Dandy。
在2014年以前,我们几乎无法在网络上找到Jacques的图像资料以及生平细节,但在今年年初,他曾经的一位友人,一位法国摄影师,从70年代初开始一直给他拍照片直到他去世,为Jacques建了一个网站,将这些”藏掖数载"的照片公布于世。
Jacques曾跟这位友人说,如果他死后,希望他能帮他把照片收集或是出版或是发布,他知道世人必将误解他。
关于Jacques de Bascher, 他在89年死于艾滋病,而陪伴他一起入葬的是他的一只小熊,正如电影里加瑞尔“披上了痘痘妆”为小熊玩偶绣眼睛。
后来的事情大致是Karl Lagerfeld 过度吃甜食导致暴肥,和圣罗兰精神崩溃,愈加深居简出,创作也越发断层。
电影里也演绎了,那段传说中,Pierre为了让Jacques远离Saint Laurent,而登门秘密访谈。
现实里没有人知道两位情敌间发生了什么。
电影重回到开头,一个男子来到酒店,从前台穿过,到达房间,坐在白色的床单上,拿起电话,对着窗外,软柔的声音,从口腔里细细流出,述说着当年自己被迫服兵役,在兵营受虐待,他们对他进行电击,各种药物治疗,体重掉到35kg,只有Pierre一个人来精神病医院来看他。
故事到这里,波尼洛开始杂糅起各种时空。
在成为Saint Laurent前的童年Yves,把一个个弹弓都改成小模特衣服架的男孩。
他凝视着被拆掉皮筋的Y型木头架子,电视里那部老电影,女主人公,一遍遍地重复着,我不爱您。
姐姐穿着裙子,向男孩询问着意见。
褪去光环的老年圣罗兰先生的日常小事,与理发师,仆人,曾经的工作同事的对话,彼时的他已经身患脑癌,记忆力大幅下降。
还有在被酒精和药物折磨下,与心魔搏斗中,仍在创作的中年Saint Laurent。
一切就放佛是一场梦,它繁华地绽放过,太过炫目以致于,做梦的人,活在梦中的人,从未真正进入现实中。
他死了么?
借着Helmut Newton为圣罗兰拍摄那著名的Smoking的模特们的口里,左派报纸libération的记者的讨论会,波尼洛在电影最后放佛是戏虐地抛出这一问题、而答案呢,则是在Pierre带领下,众人看到Yves Saint Laurent在工作室里忙碌着他的中国系列。
他抬起头,望着众人,屏幕充盈着他那著名的腼腆一笑。
听说Yves Saint Laurent死了。
他的狗因为嗑药死了。
真可怜。
他是化成了香水吧。
他无处不在。
P.S : 虽然Saint Laurent这部电影因为剧本的大胆编排,没有获得Pierre Bergré的许可和赞助,但在场景设置和对话安排上,着实是下了一翻功夫。
比如在68年那段,Yves和Pierre的对话,Pierre身后那副画像是前男友画家Buffet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小丑系列;摩洛哥度假那段场景,在场的除了Betty和Loulou外,另外两个是Paul et Talitha Getty 夫妇。
Yves聊天时手里拿着的是大麻,那时还没有开始嗑药。
之后的场景是Talitha Getty在为自己注射海洛因,这也是Yves第一次接触到朋友圈内的人吸毒。
在后来时空跳跃的戏份里,一个在地上猝死的女人,就是Talitha Getty, 她71年在罗马的家中死于过度吸食海洛因。
Yves带着Jacques参观自己家的时候,告诉Jacques,他想以后拥有一副蒙德里安或者马蒂斯的画,地上那副是Warhol在60年代(68年左右)为Yves制作的肖像。
而那个场戏里,Yves告诉Jacques会把浴室重新装修,全部换成镜子。
Pierre从烂石堆里捡起Yves,回到家里,那个场景就如同Yves之前说的那样。
用两个同一场景的变化,来推动时间线的发展。
现实里,Yves也真的拥有过蒙德里安和马蒂斯的画,两幅画在他去世后,被Bergré所举办的世纪拍卖中,均被卖出。
Pierre曾在巴黎六区的酒店包了两个房间(装修打通),住了12年左右,也对应剧情里,Yves曾想用雕像(大概是罗曼时期)砸死在睡觉的Pierre。
在最后那场左派报纸Libération的编辑部,左边是76年Mao去世的葬礼报道,右边是78年,滚石乐队首次在八万人体育馆的演出报道。
在电影最后那场Yves正在准备的秀,是77年秋冬秀,中国元素和鸦片系列。
以及那场Yves打了药才能勉强登台的秀是76年秋冬秀,俄罗斯芭蕾歌剧系列。
圣罗兰的一生也正好对应了法国战后的黄金年代,在他去世的2008年,法国也像其他国家一样遭遇经济危机,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有次采访,记者问Bergré, Yves Saint Laurent是否太过早辞世?
他在最应该走的年纪走了。
现在的时装早就不是当年的时装,它们只关心市场而不是创造。
法国人拍法国史上最负盛名的时装设计师,导演波尼洛深知把圣罗兰那些法国人人皆知的丰功伟绩和私人生活以传统传记片的形式再讲述一遍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圣罗兰传》捕捉的是圣罗兰人生中更幽微更私密的时刻,以一个个碎片式的浮光掠影,再现圣罗兰的天才与忧郁、脆弱与敏感,以及他王尔德式的唯美坠落。
波尼洛刻意回避了圣罗兰诸多跨时代伟大设计的正面呈现,如蒙德里安裙只在言语中提及,吸烟装只在颇戏谑的广告拍摄中出现,还有更多经典设计都只是一闪而过,比起他的设计,这部电影无疑更想展现的是圣罗兰本身。
与Betty Catroux的相遇、与Loulou的相知、与Pierre Bergé的相爱,以及他在马拉喀什的生活都有片段点滴的呈现,但最浓墨重彩的,无疑是他与Jacques de Bascher的情爱纠葛,以及他嗑药酗酒的自我沉沦。
他拥有一切,令人艳羡,却拒绝世界,同时也拒绝自己,但反过来说,或许也是这种自毁倾向,塑造了他独一无二的美学。
无论是否喜欢波尼诺的非线性叙事,《圣罗兰》毫无疑问打造了一场极尽奢靡的视听盛宴:夜幕之下的颓废巴黎、灯光迷离的派对狂欢、圣罗兰住所的金光佛像……分屏的运用更是充满想象力,左边是黑白真实的历史画面,右边是彩色梦幻的高定系列,高明地把圣罗兰的设计与时代背景勾连起来。
当然,还有太过迷人的加斯帕德·尤利尔,他细腻地演绎出这位天才的美丽易碎,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外形上(那个正面全裸的镜头真是太太太活色生香了)。
必须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结尾,这是我看过的最精妙的传记片结尾,或许没有之一。
波尼洛先是拍了老年圣罗兰的逝去,正当以为影片结束之际,镜头又转回1970年代,一群记者得到圣罗兰去世的小道消息,正商量着如何发布他的讣告。
下一幕就是Pierre Bergé带着记者冲进设计间,对正在为“Les Chinoises”系列试装的圣罗兰说:“求求你动一下或说些什么,证明你还活着吧!
” 于是,圣罗兰微微一笑,电影结束。
是的,圣罗兰虽然已逝,但他永远活着。
法国男星加斯帕德·尤利尔(Gaspard Ulliel)将在传奇大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的传记电影中饰演这位公开同性恋。
YSL被誉为“色彩创造者”,他17岁被Vogue发掘,21岁即担任Dior首席设计师,26岁时与爱人兼事业伙伴皮埃尔·贝 尔热(Pierre Bergé)开创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奢侈品牌,从此以无数经典作品叱咤时尚界。
《圣罗兰传》的电影空间多在酒吧夜店、贵族社交场所、裁缝间以及主人公的家中,从另一个方面也展现了六七十年代法国的上流社会,尤其是室内空间的造型拥有巴洛克式的奢华,此外,古典音乐和分割画面的加持,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审美体验。
突然選這部片來看,只有一個原因:Gaspard Ulliel因為實在太喜歡《不過就是世界末日》了,再加上很喜歡片中Louis帶點憂鬱的眼神,所以就拿出由他主演的電影來看了。
不過雖然Gaspard Ulliel真的還滿會演的,他選的劇本也都還不錯,但不知怎麼的該片的導演好像不怎麼會說故事。
以本片來說,是部傳記電影,主要是在說YSL創辦人Yves Saint Laurent登峰造極的過程及生活。
所謂傳記電影,當然就是去緬懷某位大師,本片亦然;不過一個人的人生是那麼的長、又有那麼多值得說的故事,該如何取捨著實是個大學問,而本片導演則是選擇述說關於Saint Laurent的愛情故事。
然而,關於如何經營品牌、還有建立品牌的過程及其付出的努力,在本片皆不是重點:所以如果你是想了解YSL成功的過程,那我則不建議你觀看本片。
說起來,這部片其實是有點冗長的,全片150分鐘老實說是太長了,我在觀看本片時,注意力也非常不集中,好幾度偷看時間軸想著還有多久。
我想了一想,大概是這位導演的野心實在太強大了,他很想把Saint Laurent一生所有重要的、偉大的事蹟放進本片中,但沒有狠心取捨的結果造成本片過於冗長、使觀眾的注意力渙散,也間接地影響到本片的評價。
雖然本片有用許多鮮明的時間提示,但卻更顯得有些零碎:每一個時間段太過獨立、前後的連接有些薄弱,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觀者注意力渙散的問題,看到最後反而讓整部片變得更加凌亂。
以一部電影來說,他不能算是一部有吸引力的作品;以一部傳記電影來說,可能也是下下之選。
雖然這麼說,但本片還是有值得讚許的地方。
我覺得Gaspard Ulliel在本片的表現還滿出色的,如果你有興趣看看這位演員的表現,倒是可以在閒暇時分拿出這部片來觀賞。
Gaspard Ulliel飾演Saint Laurent,在本片中有許多裸露、及同性接吻的畫面,我覺得他真的演得很好,至少他在這150分鐘內完完全全的說服我:他就是Saint Laurent。
有一場他和愛人Jacques de Bascher接吻的戲,我看得甚是入迷,在我看來,Gaspard Ulliel已經成為了角色本身,這150分鐘,我不曾因為演員而出戲,所以我總是覺得導演辜負了這群演員。
當然,既然是述說一個時尚才子的故事,不只佈景要美、全片的人物及景色更要迷人才行。
我想這一切的「美」,大概就是讓這部電影不至於太壞的元素吧。
至少他真的呈現了那些奢華、以及所謂時尚的氣場,還有幾場走秀也都安排的還不錯,一切都是很美很優雅的。
想特別提一下本片的運鏡,其實我不太喜歡,總覺得手法有些不夠仔細,不過這同時也可能是後製的問題就是了。
有幾個鏡頭,放置了一陣子後慢慢的Zoom in,會讓我期待演員的表情可能會有些變化,但沒想到卻被直接剪掉。
這種情感被打斷的感覺真的不是太好,會給我一種有點粗糙的感覺。
還有一個我特別有印象的鏡頭,是Saint Laurent和Jacques de Bascher在夜店初相識的一場戲,兩人在遠方互望,這時導演將鏡頭緩緩的從一方移向另外一方,這個方式大約重複了3次以上。
我可以理解導演這樣處理的手法,大概就是想表示兩人在茫茫人海中只看到彼此的感覺,但3次有點太多了,而且鏡頭移動的速度之緩、期間所經過的人群又是在舞動的狀態,所以整體而言是滿凌亂的。
其實,這個故事是滿值得看的,但可能是導演敘事的方式真的不合我的喜好,所以讓我不太滿意。
不過演員的表現,我覺得是這部片滿值得看的地方,如果你有空閑時間、想找一部美美的電影看,那你可以試試看這部片。
知道YSL是奢侈品牌但是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对这个设计师过多的崇拜,完全就是当单纯的电影来看的,感觉这是一部同志电影,画面很美,感情相当虐,喜欢那个Pierre,伊夫和那个帅气的小青年在一起,对着Pierre说他优雅,帅气什么的时候还说Pierre是寄生虫哪里把我都虐哭了,看豆瓣对他评价都不高,估计是因为对他自传电影的要求很高吧,就把他当同志电影看,还是蛮不错的,听说下半年还有一部,等着看
每次看到YSL,都要感叹,YSL这三个字母的造型实在是太优雅了!
经过两次不幸的烂片观影,我依旧光顾村里的文艺片电影院,而这次没有让我失望。
看到Yves蓝得像湖水一样的眼睛,稚气未脱向上仰起的嘴角,和丰富却不做作的肢体动作,我也想说betty的那句,yves est un petit garcon。
我很喜欢电影还原的60-70年代的色彩、造型和流行元素,更喜欢在那个妇女解放运动后不久的年代里,投入到生产和工作中去的YSL工作室的优雅的女人们,以及当然了,为女性创造华服的Yves Saint Laurent!
他的手指、他的长腿、他的Moujik。
中国观众或许不知道,今年有两部有关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的法国电影,前一部加里-勒斯培执导的《伊夫圣罗兰传》已经先在法国上映。
不过就今天的情形来看,由成名已久的贝特朗-波尼洛执导的这部《圣罗兰传》似乎更能在评论界获得好的口碑。
《综艺》直言两者之间,就如同成衣与高定的差别。
不谈题材撞车的问题,单看今年戛纳电影节,就有《摩纳哥王妃》、《透纳先生》、《圣罗兰传》、《狐狸猎手》、《吉米的舞厅》等多部传记电影。
众所周知,传记片是奥斯卡的最爱,也是演员冲击奖项的最佳选择,但在戛纳这样的艺术电影评奖中还是有些尴尬,拍得太工整会不够创新,拍得太先锋也会招致不满。
而近年来的传记片往往有两种俗套,一是放大戏剧性,高潮迭起,结尾煽情,二是宣称回归人的本身,走情绪路线,常常充斥着意识流的自恋阐述。
两部圣罗兰传记电影恐怕正是这两种代表。
《圣罗兰传》的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曾携《蒂蕾西亚》和《妓院里的回忆》入围过戛纳主竞赛单元,有古典音乐背景的他,也偏好古典题材,电影常带有一些诡异气质,《蒂蕾西亚》改编自古希腊神话寓言,《妓院里的回忆》则回溯十九世纪如宫殿般的法国妓院,如圣罗兰这样崇尚马蒂斯,将古典融入前卫进行大胆设计的时尚大师,自然也是波尼洛刻画的强项。
《圣罗兰传》的电影空间多在酒吧夜店、贵族社交场所、裁缝间以及主人公的家中,从另一个方面也展现了六七十年代法国的上流社会,尤其是室内空间的造型拥有巴洛克式的奢华,此外,古典音乐和分割画面的加持,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审美体验。
波尼洛重点截取了1967年—1976年的圣罗兰从Dior转向自创品牌并发展壮大的时期,摒弃了流水账式的顺叙,甚至摈弃了许多戏剧冲突,让电影的走向完全按照情绪流动,一开始还是在影片结尾时也插入了圣罗兰人生的最后时刻作为点睛。
清晰的倒叙,利用字幕说明年份,但越往后越是穿插倒错,让观众逐步陷进圣罗兰的情绪与情感中。
片中,圣罗兰挖走了香奈儿的超模,对待手下的裁缝严格要求,而与此同时,他的两段同性恋情颇为引人注目。
他的其中一位男友也就是他的合伙人皮埃尔对他无怨无悔,当他因阿尔及利亚战争入伍后,遭受军中的精神虐待导致发病,是皮埃尔带他走出了沼泽,而另一位是让他与“老佛爷”都神魂颠倒的法国贵族美男Jacques,两人疯狂地恋爱,生活糜烂不堪,圣罗兰被引入了嗑药和群High的深渊中无法自拔,一次次流连于街头寻找基友,一次次与制服猛男聚会,即使他堕入满身是蛇的幻象,甚至在嗑药时,不慎害死了自己钟爱的小狗,他依旧在这样的生活里无法停歇。
当然,电影成也情绪,败也情绪,当嗑药片段成为一种重复的状态,电影也陷入了一种疑问:导演对主人公的糜烂生活不加贬斥反而是褒奖?
亦或是主人公的情绪只有这一个出口?
在这个方面,导演的选择还是令人担忧的。
直男主演加斯帕德-尤利尔通过妆容和姿态华丽“变弯”。
他不惜三点尽露,从衣柜中走出的镜头,明喻了圣罗兰的“出柜”,成为全片的最大亮点
实在不好意思,实在看不下去。
好复杂好有魅力的人物
太jb好了!我好吃波尼洛这套啊!选角真是绝了,叙述方式跟前两天看的Munch一样是打乱时间线重组,但拥有更强的叙事性。Pierre送给YSL普鲁斯特卧室的油画,一小时四十多分钟时YSL躺进了普鲁斯特的床。一开始YSL抽着烟在黑夜里三言两语讲自己小时候,配乐是Giordano写的咏叹调“La mamma morta”(我的挚爱!)在最后晚年YSL说自己要听Maria Callas然后蒙太奇到大秀,配乐是普契尼写的咏叹调“Un bel dì vedremo”,在Callas高亢明亮的歌喉中,大秀的画面用分屏展现,我从没在电影里看到过如此破碎的分屏,表现力却惊人地强。演员美、原型传奇、故事迷人、导演有想法、影像有审美,甚至有全裸的肉看,还要要求什么呢?
比另一版本的强太多,女神Ameline Valade也有出镜好惊艳。三星半。
轻声细语 不乏精彩之处 RIP Gaspard🙏
圣罗兰死后,一群报社编辑试图去定义他,却发现总没有最适合的语汇。最懂女人的他,躲在后台凝望着亲手设计的霓裳,心里那个小男孩却始终没有长大。童年把彩绸缠绕于纸片,日后奢靡群蟒纠缠了一生。用才华征服了上帝,却优雅而失落地给自己写信。只盼望,秀台上的华服永不过时,舞池里的他们永不老去。
我很孤独,因为现在我已没有对手,我亲自创造了一个无敌的帝国,把自己锁在里面,这是我最难过的事情。
不像另一部那么拘谨,充满了 会玩 的气质,不过也好像就这样了。。
今年非常热爱这位先生家的唇部用品,片子就不评价了,恕我欣赏无能,看着非常累。
好多场景重复看了好多遍,太美好了
戛纳竞赛,釜山补遗。最亮的无疑是主演尤利尔,他恰好生在时尚圈家庭,大长腿跟内增高跷了似的,然后表演也太尼玛gay了,一旁的蕾雅赛杜绝逼得仰望。电影开始感觉很牛,背影啊特写啊构图啊,越往后非线叙事越乱,越多乱七八糟的廉价手法,尾部让人不停捉急怎么还没完!总之,雷声大雨点小
无类同,无刻板,无传统传记片的一切死板。尤利尔太闪耀了,更是陶醉于他本人的魅力,尤其是那个回味深长的笑。尽可能在有限距离内静静欣赏圣罗兰眼中的静谧视野,能在浮华表象之下做到如此视角相当不容易。“把蒙德里安挂在那面墙上。”在无限时空中留念流光溢彩的视觉呈现。零散时间片段的呈现,缠绕于身的蛇群交织于思绪中的回溯,致命、美丽、眼花缭乱的分屏誓要将所有华丽灌输进大脑,令人迷乱痴迷。贝特朗·波尼洛的古典气质完美契合那个混乱虚无的十年。得亏是法国导演拍出的传记,才敢于将结构破碎成这样,才得以造出一场深邃的梦,而不是一个易碎的装饰品。
整体很意象、感性、颓靡、暧昧,并没有真正描述什么,像一个人窝在沙发里慵懒的只言片语。(Louis Garrel八字胡扮相迷死人,光看他的脸就硬了)
三星半,美是美的,也很细腻文艺传情,但一遍看下来逻辑会感觉略零散了,可能我没认真看。
剪得好,点滴还原属于他的年代,电影像幅精美画卷,让人想拿画框镶起来。雅克是他的波西,贝尔热是罗比。Louis Garrel真诱人啊
人人影视的翻译彻底毁了这部还可以的圣罗兰 LEA女神还是酷酷的最迷人
刀疤 漂亮
浮华与孤独,竟被执着的写意成流行世界的象征符号。
除了不断的烟酒性什么都没说,空有一个华丽的外壳。混乱的剪辑真是辜负了Ulliel的表演。
真是完美演绎了这一时尚界传奇人物啊!绅士风范永存。这也让我越来越明白我过去的想法是如此的幼稚,人无完人,只不过表面光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