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晚期四重奏

A Late Quartet,浓情四重奏(台),黄昏四重奏(港),晚情四重奏

主演:凯瑟琳·基纳,克里斯托弗·沃肯,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马克·伊瓦涅,伊莫琴·普茨,玛德赫·杰佛里,利拉斯·恰尔希,华莱士·肖恩,Ted Hartley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晚期四重奏》剧照

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2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3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4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5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6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3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4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5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6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7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8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19晚期四重奏 剧照 NO.20

《晚期四重奏》剧情介绍

晚期四重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手,他是一个全世界广受爱戴的弦乐四重奏组合中的中坚力量。可是他却被诊断出了不治之症。接到这个消息的当下,这个弦乐四重奏组合中里克弥散出了一种压抑的情绪。终于,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的情绪以及多年挑战自我的情绪积累导致了这个团体的失控。当时,他们正在准备自己的成立25周年几年音乐会——这或许是他们最后一次同台演出。这个时候,或许只有多年的友谊和音乐本身的力量才能让音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军火厂六神无主爱若此时一切顺利海狼殊途同归第二季娑婆诃牧群角落小伙伴:魔法绘本里的新朋友突如其来的假期麦兜,菠萝油王子扪心问诊第二季如蝶翩翩极度危机克罗克特先生阴声窒风之中第一季难忘同窗情诡娃娃所以,我就推你了真假天才爱情故事流浪的迪潘把我关起来德州电锯杀人狂业余侦探弹窗惊魂狱之棘新万圣节2魔法之旅

《晚期四重奏》长篇影评

 1 ) 《晚期四重奏》:无不散的晚年重奏曲

一支小有名气的弦乐四重奏乐团,准备在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举办一场演奏会。

正当四人在紧张排练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的时机,最年长的大提琴手被诊断出换上轻微老年痴呆症。

另外一对夫妻提琴手由于“第一还是第二”的意外争吵,引出丈夫的一夜情直接导致婚姻走向破裂的边缘,而“第一”提琴手却偏偏在此空挡龌龊的上了“夫妻提琴手”的女儿。

知名“四重奏”搭档瞬间反目成仇,即刻间就要成为“四挨揍”。

当然,结局是意料之内的,演奏还是要继续的,感人也是不可避免的。

影片由以色列导演雅荣·兹伯曼执导,联合强势的卡司阵容,老牌硬汉克里斯托弗·沃肯,臃肿的影帝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才情兼具的大妈凯瑟琳·基纳,还有80后的英伦小女伊莫珍·盖伊·波茨。

围绕老年情怀,一语双关的演绎老年四搭档的重奏曲。

其实,真正令人陶醉的重奏桥段不多,重心强烈偏移到四人中乱七八糟的那些事。

老年痴呆症,谁是第一第二,勾搭粉丝上床,20多年的困惑婚姻,忘年之恋,暴力一拳。

把诸多大众们喜闻乐见的重口味揉搓到一起后,来个高雅的四重奏收尾。

让观众们在唏嘘不已过后,再抒发一下天下无不散宴席的情怀。

看着各位大师级戏骨为我们彪戏,实在不应该再挑三拣四,只是这一塌糊涂的剧情实难引人感悟,凭此冲奥真是勉为其难。

值得一提的意外亮点是,最后5分钟大提琴手告别舞台后,换上的那名亚洲面孔的女接替人,没注意到的童鞋可以回味一下,准备看的童鞋一定不要错过,一看那就是练家子身手,那投入的激情,夸张的动作,完全一副舍我其谁的气势,发挥出贝多芬音乐的癫狂气质,尤其凸显其他三人的装模作样,尽管只给了人家不到10秒的表演镜头,也足以证明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的质朴道理。

 2 ) The Fugue

1、Peter: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然而长时间不停顿的演奏,必然让乐器不同程度的走调,怎么办呢?

是停止,还是将就着演奏到最后?

试试看吧。

2、Daniel:这些标记是重复思考的结晶。

3、茶绿色的开水壶。

4、Daniel:只是看看自己能耐有多大。

Alex:我的能耐?

Daniel说Alex:实际上更像是极度渴望他人注意的行为,我倒建议你专注于音乐。

Daniel说自己:你可能已经意识到要付出多少汗水,才能达到合格的水准,更别说优秀。

你正在犹豫这些付出是否值得,犹豫你是否有足够的天分,犹豫你能否顶住压力。

小小的工作室里,日夜与琴为伴,日复一日,在音乐道路上举步维艰,因此你会组建四重奏乐队,你以为这样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发现这比想象中更有效,从此你跟另外三人密不可分,完全依赖于他们的发挥,他们的领悟,他们会不断考察你的才能,一个瑕疵也不放过,而这一切大大伤害了你小小的自尊,不是吗?

5、Alex:让我来告诉你赋格为何能如此出色。

首先,他们有你。

你用不间断的精准演奏对观众进行催眠,他们如眼镜蛇跟随耍蛇人一般跟随你的步调。

其次,你们拥有我父亲。

他为乐曲增添了色彩、质感和节奏。

他总死在加强你的演奏,烘托你,但是却绝不喧宾夺主。

Daniel:许多四重奏都有优秀的第一小提琴手,但是第二小提琴手,第二小提琴手的素养才是决定四重奏是否出色的关键。

你爸爸很棒。

Alex:接下来是我妈妈。

她拓宽了音域这点你们无人能及。

她使听众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这莫非就是受伤心灵的声音?

她使出看家本领,完美的同时配合三位大师,一个是她深爱之人,一个是与她搭档之人,一个是她欲求不得之人。

为了使一只四重奏乐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执掌大提琴者必须心胸宽广。

当音乐之门被紧紧守护,情感才得以尽情宣泄。

大家才能准备为音乐心醉神迷。

这就是最完美的四重奏乐队。

6、Robert:我们已经共同奋斗了差不多25年,我想我理应得到更多谈话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能走到今天不容易,往事着实令人兴奋不已,但是生活难免会磕磕绊绊,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的婚姻很美满,我无法相信就一个极其可悲的夜晚,这一切将毁于一旦。

我初见你时便疯狂的爱上了你,但是我心底里一直害怕,害怕你觉得你是被迫嫁给我的,如果不是因为怀孕,你根本不会嫁给我,因为从很多方面来说,你还没有完完全全的接受我,我学着在这样的折磨中生活,希望终有一天你能慢慢的亲近我。

我扼杀了创作,和演奏其他形式音乐的梦想,为了我们,我心甘情愿,毫无保留,为了一起生活,一起演奏音乐,一起生儿育女。

你真的爱过我吗?

还是说我只是个代替品?

好丈夫,好父亲,好的第二小提琴手?

(——此乃怀疑的经典心态)7、Alex:你为什么不独奏?

Daniel:我绝不会这么做。

作为独奏者,你只能与一只乐队排练三四次,演奏这首曲子一到两次,然后到此为止。

接着是下一个城市,下一个乐队,下一个指挥。

上个季度,我们为我们第3000场音乐会一起庆祝,这使我有一种复古的感觉,这是找寻真谛的唯一途径。

当伟大的作曲家们,想要传达最真实的思想和感受,挖掘自己的灵魂时,他们总是使用四重奏的形式,一向如此,如果他们足够勇敢。

Alex:(上去亲他)8、Juliet:你想干什么,你想要我干什么,Robert?

你想让我告诉你什么?

告诉你我一直爱着你?

但是却无法用你想要的方式向你表现出来?

事实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是否爱你,我不知道是否不爱你,我不知道我的感受,我不知道。

请让我静一静。

9、Daniel:你不具备领导四重奏的能力。

Robert:为什么不释放你的热情?

10、Peter:请努力减少犯错。

当我像你们这么大时,我遇到了伟大的帕布罗卡尔萨斯(杰出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我害怕的几乎连话都说不出来,他一定是觉察到了,因为他并没有让我说话,而是让我演奏,巴赫第四组曲的序曲。

我集中了精神,深吸一口气,开始演奏,音符开始飘荡,空气中弥漫着音乐,那是我演奏的最差劲的音乐。

我拉得太糟了,演奏了一半就不得不停下来,“太棒了”他说“拉得好”,接着他让我演奏阿勒曼德舞曲(原为德国民间舞,后为17 18世纪法国宫廷舞),“第二次机会”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却奇差无比。

“太好了非常妙”他这样称赞我。

那晚我离开的时候,之前的演奏让我心情很糟,但是真正让我烦恼的不是我的演奏,而是卡尔萨斯,是他的不诚实。

很多年以后,我在巴黎遇到了他,那时我达到了专业水准,我们一起演奏,我们慢慢熟悉起来了。

一天晚上,一小杯之后,我跟他坦白说,我认为他那些年前说出来的话都是扯淡,他勃然大怒,严肃起来,拿起他的大提琴,“听着”他说,接着他拉了这一乐句,.。。。

“当时你不就是拉的这段吗,用的这个指法(Fingering),你的确是这么拉的,我觉得很新鲜。

”卡萨尔斯总是强调事物好的一面,也一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他喜欢鼓励,至于其他的,留给白痴们去担心吧。

用西班牙语说,那些吹毛求疵的人,我可以以感恩之心对待,所以你也得这样,即使为了仅仅一个音节,一个精彩瞬间,huh?Yeah,wow,帕布罗卡尔萨斯,真正的赢家(champion,法式发音)。

我再强调一遍,尽量带着感情,感情(feeling)!

11、Daniel:我们相爱了。

We are in love.12、Alex:I'm done.Daniel:Go away.来自我自己通过这个电影,第1088部电影,我看到了自己的定位。

1、没有领导者的能力,退居其二,是明智之举。

2、怀疑要丢弃,取而代之是坚定做自己。

really becoming very strong,even kind of boring left.

 3 ) 晚期四重奏,生活永远不会完美,但可以变得美好起来

如果在古典音乐方面有所造诣,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可能更深刻,如果对贝多芬- 升c小调第14弦乐四重奏Op.131有所理解或者演奏过,那么从这部影片中得到的感悟一定更多。

但如果电影要这样定位的话,受众未免少之又少,《晚期四重奏》虽然以Op131作为贯穿全剧的主题,但即使对乐曲一无所知,也不会影响电影本身的感染力,还可以通过观影,对美妙的贯穿始终的古典音乐产生兴趣,非常难能可贵。

与古典音乐有关的电影中,上一部看过的是《复制贝多芬》,当第九交响曲响起的时候感动到泪流满面,从此对古典音乐的印象由一无所知到些许了解,虽然因为不具有音乐方面的基本素质未能加深理解,但至少可以开始欣赏人类历史上这最精彩最美妙的一部分。

如果人生有缺憾可以弥补,那么对音乐与美术的了解会成为此生最需要弥补的一部分,在语言之外,人类可以表达情感与思想的,只有音乐与图画,而这两者所反映出的层次与深度,往往使语言感觉贫瘠而苍白。

但生活永远不会完美,无论怎样的人生都难免有缺憾,喜欢的人失之交臂,未竟梦想终难实现,就连影片中融洽和谐的“赋格”乐队,在融洽共鸣25年之后,也终于开始迸发出的裂痕之声。

四重奏的导师人物大提琴患病只是引子,是一系列分崩离析的导火索。

但归根结底,这种爆发出来的矛盾与冲击其实是影片中未能呈现出来的25年之久的遗憾与不满。

身为观众的我们,不知道影片中的人物是如何度过这25年时光的,我们所了解的只言片语,只有25年前的爱怨纠葛,与25年后的硝烟与狼藉。

我不断在想,是否只有在影片里,这些故事才能在25年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引而不发,在真实的人生中,这个组合会不会早就烟消云散了呢?

但又或许25年时光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辽远,或者一转眼之间就过去了,而大提琴手妻子在一年前的过世,或许也早已为后文埋下伏笔。

我们无法假设人生会发生些什么,毕竟我们对其知之甚少。

没有在电影中出现的完美的25年,如同生活中所有幸福的时光一样,我们在当时欣然沉浸,之后却似乎杳无痕迹,只有当我们沉浸在幸福中时无视的种种暗流涌动起来,将可贵的幸福吞没时,才蓦然从幸福的美梦中惊醒,去整理满地狼藉。

但在苦难、混乱与痛苦时,记忆却往往变得分为清醒起来,可能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

电影中讲述的只是几天之间的故事,但故事中每个人的体会可能比过去的二十多年都还要漫长。

幸福让我们迷恋而迟钝,苦难让我们成熟而警觉,二者如同生活的一体两面般不可分割。

回到故事,看起来满地狗血的剧情,却更像极了真实的人生,四重奏中的几个主角间关系千丝万缕,甲和妻子抚养乙长大,对乙视如己出,乙爱上甲的得意门生丙却无果而终,转而与天赋不及丙的丁在一起,这样甲乙丙丁相安无事琴瑟和谐(虽然不恰当但同时可以形容音乐的成语好像也没有其他的了)的度过了25年。

直到甲的妻子病逝,自己也患上无法逆转的疾病,乙无意中伤害了丙二十余年来脆弱的自尊,后者转而与跑步时遇到的舞者春风一度,而丙在辅导时不可遏抑地爱上乙和丁的女儿……转眼之间,二十多年来的和睦相处好像完全是假象,而这些狗血的故事仿佛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上演。

如果Op131中也有一段段故事,不知道是否也是像这样琐碎而真实的人生呢?

无论我们处于何种状态,生活都不会因此停步不前,赋格乐队可能解散或者继续,但乐器还在,观众还在,问题从来不会因为逃避而得到解决,每个人都有必须去面对的人生。

完美的生活毕竟是从来不会存在的假象,但如果我们愿意面对与解决,生活还是可以变得像故事里那样变得美好起来的,不是吗?

剧中关于人生与音乐的双关比比皆是,作为一部与音乐有关的影片再合适不过。

演员无论在表演与音乐(在外行看来)也有极高的水准,将一部可能沉闷无趣(大量依赖对白与音乐呈现)的影片演绎的深刻而生动,非常了不起。

最后,电影中关于Op131有一个小故事,据说舒伯特逝世前的遗愿是能听到贝多芬的Op131号作品,而当他死后诸多乐手在他墓前将这首乐曲演绎了几天几夜,单凭这一点,就应该听听这首弦乐四重奏了。

 4 ) 色彩、质感和节奏

“我妈常说,时机向来不会成熟,所以时机永远成熟,罗伯特。

”“你妈妈说的,上帝保佑她!

”“事实上,我享受这个年纪,我喜欢什么都不用向别人证明的感觉。

上台坐下,然后演奏的感觉真好。

”“我们需要对抗这种萎缩,我们得加大动作,以便控制帕金森症,而不是让它控制我们。

所以,我们要主动运动。

”“昨晚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是真真切切的,罗伯特,你明白吗?

而且你不能否认这些感觉,你得享受生活,感受一下。

”“他为乐曲增添了色彩、质感和节奏,他总是在加强你的演奏,烘托你,但是却绝不喧宾夺主。

”“许多四重奏乐队都有优秀的第一小提琴手,但是第二小提琴手的素养才是决定四重奏是否出色的关键。

你父亲很棒!

”“往事着实令人着迷,但是生活难免会磕磕绊绊。

我无法相信就因为一个极其可悲的夜晚。

 5 ) 多样性与提纯

让我来告诉你,赋格四重奏为什么这么成功?

首先因为他们有你(丹尼尔),你以无比的精准度让听众着迷,他们就像被耍蛇者催眠了的眼镜蛇,第二,因为你有我父亲(罗伯特),他为乐团增加了色彩神韵和节奏,他衬托了你,让你更突出,但他从来没有掩盖你的光芒,许多乐团都拥有一流的首席小提琴手,但其实是副首席小提琴手,是他们出色的演奏令乐团更突出。

还有我母亲(朱尔斯),她演奏出音乐的深度,这是你们都做不到的。

她让人莫名其妙的感到悲伤,那就是受伤的灵魂的声音吗?

学习到的所有技能,能使她完美的同时配合三个大师的演出,你又是他的爱人,一个是他的搭档,另一个是她爱慕着的人。

一个完美乐章的终结需要一个心胸广大的大提琴手,大门都锁紧后,情绪就可以发泄出来,我们可以坐下来,扫清我们情绪的阴霾,这是最完美的乐团。

 6 ) 谁的人生不是五味杂陈?

弦乐四重奏,几乎成了晚年贝多芬的情绪宣泄口。

贝多芬一生写了17首弦乐四重奏作品,其中,6首创作于作曲家离世前的三年里。

2020年,乐圣贝多芬诞辰250年。

如果贝多芬的在天之灵能够感知人间事,他应该倍感欣慰,因为,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创作的弦乐四重奏,越来越被乐迷喜欢。

尤其在这些年里,"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作品,无论从艺术成就还是从思想成果而言,都标志着他已经步入超凡化境的最高境界",这样的评价已成公论,以致,贝多芬的粉丝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心中郁积着化不开的愁绪吗?

听一首晚期四重奏;还是不能化解吗?

那就再听一首。

饶是这样,敢用"晚期四重奏"来题名一部电影,只能说该部电影的导演爱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幸亏,《晚期四重奏》的导演雅荣·兹伯曼心知肚明,对不是乐迷的影迷来说,语言比音符更容易让他们接近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作品,所以,序言部分,电影借男主角、大提琴家彼得给音乐学院学生上的一堂课,向《晚期四重奏》的观众简要介绍了一首贝多芬晚期四重奏作品。

彼得在上课,讲解贝多芬晚期四重奏"贝多芬作品第131号,是诗人T.S.艾略特最喜欢的一部贝多芬晚期四重奏。

它有7个乐章,而当时弦乐四重奏一般有4个乐章。

这7个乐章紧密相连,演奏时乐章之间不能停顿,不能休息,不能调音。

贝多芬坚持要求演奏者一气呵成,或许他想从无序的生活片段中找到和谐一致,抑或是耳聋、孤独和渐渐逼近的死亡,让他感觉没有时间停顿甚至呼吸。

对我们演奏者来说,长时间不停顿地演奏,必然会让我们的乐器不同程度地走调,那很糟糕。

我们该怎么办?

停顿吗?

就算大家不在一个调上,也将就着把演奏进行到底?

"提问之后,彼得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们拿起乐器演奏起来。

彼得想让学生在贝多芬的音乐里去寻找答案。

让一群天之骄子、柯蒂斯音乐学院的学生来体验孤独和渐渐逼近的死亡的滋味,肯定为时太早。

倒是,彼得领衔的赋格弦乐四重奏组在迎接乐队成立25年之际,体会到了连贯的演出遭遇停顿后,会给乐队带来什么样的意外。

25年前,小提琴手丹尼尔与彼时的著名的大提琴家彼得商量,想要成立一个四重奏组。

考虑到自己比丹尼尔要大过20岁,彼得想过拒绝,但是,另一位小提琴手罗伯特和中提琴手朱丽叶夫妇的加盟,打消了彼得的顾虑,这一晃,赋格四重奏组成立已经25年且已经在世界各地开了300多场音乐会,假如不出意外,乐队接下来的行程将是香港、上海……意外是乐队在排练贝多芬作品第131号时,彼得的颤音跟不上节奏。

后来知道,那时因为他罹患了帕金森氏症。

完成作品第131号后8个月,贝多芬就告别了这个给他才华、让他备受磨难,让他感知到爱情又不给他一份完整爱情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贝多芬在这部作品里,隐藏着什么样的生命密码。

7个乐章,除打破了一首弦乐四重奏作品通常由4个乐章组成的规矩外,作曲家还特意在乐谱上注明,7个乐章必须不能中断地连续演奏完毕。

且不说连续演奏7个乐章会给演奏者带来多大的技术难度,仅将情绪、情感各不相同的7个乐章连贯起来,也不是一件易事,瞧瞧贝多芬都给这7个乐章灌注了什么样的感情色彩:第一乐章压抑着的痛苦、第二乐章的欢乐开朗、第三乐章的自由奔放、第四乐章被另一位天才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誉为"天真的化身"的、第五乐章快乐中的粗野、第六乐章绝望的恳求,第七乐章恳求不得后愤怒的咆哮。

我听过上海四重奏和德国格万特豪斯四重奏的现场,音乐家的完成度都堪称完美,正因为如此,我这样的外行都看到了40分钟不间断的演奏,多么劳神费力,哪是左手已明显感觉不得劲的彼得还能坚持的?

彼得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没有宣告打算退群,25岁的赋格四重奏已抱不成团。

第二小提琴手罗伯特一直像尝试摆脱第一小提琴手丹尼尔标注在乐谱上的演奏提醒,自由、纵情地演奏一次贝多芬作品第131号,却被丹尼尔回怼:"我们又不是买彩票,需要冒险。

那些标注都是反复思考的结晶"。

被丹尼尔呛得喘不过气来的罗伯特,只好到妻子朱丽叶那里求援,可是朱丽叶又一次站到了"保守派"丹尼尔的一边。

自嘲一番后又一次跟着丹尼尔的节奏拉响小提琴后,罗伯特的内心翻腾开了:自己这一生就只能坐在第二小提琴的位子上吗?

总是听命于妻子的婚姻还能持续下去吗?

因为彼得的病症不得不停止的排练,再度开启时大提琴手还是压得住阵脚的彼得吗?

至于丹尼尔与朱丽叶女儿的爱情,能否修得正果?

……所以,《晚期四重奏》不是想通过更易于被大众接受的媒介电影,向公众演示贝多芬的作品第131号有多么杰出,而是要告诉电影观众,舞台上聚光灯下衣冠楚楚地演奏高雅的贝多芬晚期四重奏的赋格四重奏组,每一个组员的人生都五味杂陈。

影片的结尾处,克服重重矛盾和困难后赋格四重奏组再次坐在舞台中央优雅地演奏起了贝多芬作品第131号,貌似平静的彼得、丹尼尔、罗伯特和朱丽叶,谁没有品尝过被贝多芬写进作品里的情绪和情感?

压抑的痛苦、明亮的快乐、奔放的自由、纯净的天真、绝望的恳求……

只是这一次,赋格四重奏组不能按照作曲家的要求一气呵成地完成他的第131号,因为彼得已经没有办法坚持到底——贝多芬也不总是《命运交响曲》和《皇帝钢琴协奏曲》中的贝多芬,更完整的贝多芬,应该在他的晚期四重奏作品和晚期钢琴奏鸣曲中。

依然觉得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有些艰深?

英国诗人T.S.艾略特是贝多芬晚期音乐作品的深度爱好者,甚至,他还以《四个四重奏》为名写了一首诗。

假如依然觉得文字比音乐平易近人,那就向诗人求助吧:现在和过去/都是未来的现在/而未来又属于过去/若时间为永恒/则其无法挽回/或说结束先于开始/而二者永远不变/在开始之前和结束之手/因而万物永存于现在。

 7 ) Harmony。

因為我自己也是學樂器出身。

也在樂團擔任過黑管聲部首席。

非常清楚一個樂團噠核心不是誰演奏噠最好。

而是Harmony——各種樂器聲音噠融合程度。

Quartet比樂團更要難。

第一因為人數少。

第二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焦點。

沒有誰最重要這麼一說。

影片中噠主要矛盾是由Peter噠帕金森為導火索引起噠樂團內部不和諧、爭功。

第一小提琴認為總認為自己是樂隊噠引領者。

Quartet噠走向以及譜子噠標注甚至都不願引用其他成員噠版本。

第二小提琴認為Quartet這麼多年太過死板而自己是年輕自由演奏方式噠代表就想取代第一小提琴。

最麻煩噠是他們四人還有情感糾葛。

這就是他們為甚麼演奏不出Beethoven: The Late String Quartets, Op. 131精髓噠原因。

Robert曾經說過當時舒伯特在臨終前特意要求一個Quartet在他病榻前反復演奏這長達七個樂章噠Op. 131。

這是何等噠悲慟啊。

所以最後在演奏會上Peter噠Farewell後外加Nina噠新加入使得The Fugue第一次感受到這種離別噠悲慟。

就算不看著譜子不一板一眼噠演奏也能將其精髓表達出來。

另外說句題外話。

舞臺上祗有這四個人毫無裝飾。

美噠簡直像幅畫。

演奏樂器噠人不需要豪華噠舞臺。

音符早已將舞臺點綴噠富麗堂皇。

我想這就是音樂噠魔力吧。

 8 ) 亚历和妮娜

赋格四重奏。

台上四架乐谱,四个位子。

四把琴,四个人。

清晰 ,有序,和谐一体。

台下是一锅粥。

大提琴是整个赋格乐团的长者和导师。

他在妻子三周年忌辰之际发现自己得了帕金森,还以为接下来最大的挑战主要是如何忍痛退出舞台,并找到合适的接棒者。

中提琴首先难以接受现实,她习惯了身边三个男子从不同角度给予她关爱,习惯了他们四人围坐一圈编织成一个场,笼罩她的生活和音乐。

大提琴从她孩提时起便一路紧密地照顾和指导她。

她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他坐在旁边,自己是否还有力量继续演奏下去。

中提琴的丈夫是第二小提琴。

他其实不甘屈居次席,看不顺眼第一小提琴的严谨保守,认为正是此人限制了乐团对新风格的探索。

他还拧着另一重更深的心结,缘自妻子和第一小提琴昔日的情愫。

他一直不能肯定中提琴是否爱他,还是只是因为怀孕才和他结婚。

然而,为了尽量让乐团和谐,让妻子快乐,他长年压抑这重重积郁,在同一个位置兢兢业业。

第一小提琴,严谨有度,不苟言笑,背负众多压力和期待,坚持根据做满了记号的谱子演奏。

曾经的爱人虽仍和自己天天相对,却早已嫁作他人妇,日常生活也尽被乐团侵占,满腔深情只好全数倾泻到弓弦上。

他们在一起二十多年,演出逾三千场,成为享有盛誉的四重奏乐团。

在这个看似空旷清朗二十年如一日的舞台上,四个人无不是走过了千山万水。

随着大提琴患病,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所有的过往忽然都跟着隆隆响起,交织反复,一言难尽,左右着每个人对下一步的判断和选择。

大提琴致力于找到下一个大提琴。

中提琴致力于让一切维持现状。

第二小提琴致力于让自己成为第一小提琴。

第一小提琴致力于不让乐团失控。

中提琴说,如果大提琴不再演奏了,那我也退出。

第二小提琴说这是一个时机,让我们做些改变。

第一小提琴说,没有比这更坏的时机了。

中提琴劝丈夫做第二小提琴挺好的。

第二小提琴悲愤交加,好啊你俩旧情人合起伙来欺负我,糊里糊涂地和别人上了床。

这下轮到中提琴悲愤交加了,把第二小提琴赶出家门。

第二小提琴索性开始撕破脸式的跟踪追问一个看似和乐团完全无关的问题——这么多年了,你到底爱不爱我爱不爱我爱不爱我。

中提琴说,……我也不知道。

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女儿则出于对第一小提琴的仰慕,以及对父亲的同情和隐约的报复母亲忽略自己的快感,对第一小提琴表露了爱意。

第一小提琴修炼多年,一朝破功,陷入忘年恋中不可自拔,给另外两人的火上更浇了一桶油。

于是在大提琴告别演出前的最后一次排练中,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当面冷战,第二小提琴一拳把第一小提琴揍倒在地,第一小提琴说不我绝不和她分手,大提琴说你们都给我滚出去。

然后,四人还是一如既往地走上舞台,依旧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演奏,这一次大提琴没能坚持到底。

七个乐章不许间断的贝多芬131号,他在中途停了下来,让位于下一个人。

乐声再次响起的时候,一切依旧延续,也已然改变。

这个过程中,存在另外两个关键人物。

一个是亚历。

她不属于赋格,却又和它血肉相连。

她是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的女儿,大提琴的弟子,第一小提琴的洛丽塔。

她和赋格一同成长,一同前行,继承了四个人的才华、记忆、默契,也同样担负着他们的纠结与彷徨。

她是整个赋格的凝缩与见证,又比赋格本身更清晰、更坚定。

是她首先从一团乱麻中抽出最重要的线头来——赋格不能解散。

她为此主动付出了她所能付出的代价,和热恋中的第一小提琴决然分手。

那张哭花了的鲜妍的苹果脸,展现出残酷而又单纯蓬勃的意志。

另一个是妮娜。

妮娜就像是“狼来了”传说中的那头狼,作为大提琴的继任者,她在故事开头几分钟就被点名,一直在众人的舌尖上滚来滚去,却直到结尾几分钟才出现。

他们不断地提起她,但似乎并未真正做好迎接她的心理准备。

可在最后那场演出中,她居然真的出现了,默默走上舞台,默默地坐上大提琴腾出的位置,似乎很突兀,又完全顺理成章。

第一小提琴沉思良久,也默默地合上了做满记号的乐谱。

新的组合、新的尝试,人人都知道,赋格在这一刻翻过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一页。

观众席上,亚历微笑,大提琴热泪盈眶。

亚历和妮娜是这个故事的两个断面,是在每一个路口不得不了却的过往,和不得不拥抱的新生。

有很多的不舍得、不情愿、不清楚、不明白,然而就是不得不。

 9 ) 艺术直达生活

很久没有电影让我看完之后想说点什么了。

这部《晚期四重奏》算是音乐电影,我不太懂音乐,只能纯用感情欣赏,不能像行家里手一样说这电影音乐用得合不合适,拉琴的手势对不对什么的,我只能说说我看电影的感受。

电影一开始我就惊了:四位演员,都是我心中的大明星——只要有他们扮演角色的片子,一定有点看头。

(我也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他们也并不常常担任主角,但都是属于老戏骨的那种,他们扮演的角色,一定非常给电影加分。

)果真。

故事的四位主角,一个刚刚失去爱人又要失去挚爱的音乐,眼睁睁看着自己巅峰的灵魂与衰落的肉体搏斗;一个感到自己得不到爱人的认可,得不到同伴的认可,甚至得不到音乐的认可,极力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一个一贯隐忍自持难得放纵,却面临众叛亲离;一个一贯受宠任性却突然失去一切还要付出种种代价。

其中混乱,可想而知。

那个女儿,则是他们这多年种下的因结出的果。

对大提琴手,女儿是学生,她尊重这位给她音乐启迪的长者;对第二小提琴手,女儿是同伴,她认可父亲的才华,又怜悯父亲遭遇的不公;对第一小提琴手,女儿是恋人,她被他的才华吸引,引发他难以自持的热情迸发;对中提琴手,女儿是敌人,她将母亲没有得到的爱夺走,又报复母亲不能给予自己的爱。

而乐团,却是他们共同的孩子。

因为这个孩子,他们可以放下争执,放下私利,可以退让,可以妥协,可以失去。

连女儿都像爱护自己的弟弟一样,为了乐团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爱情。

于是最终,他们一起站在了25周年纪念演出的舞台上,不用交代如何抹去之前的争执,他们只是彼此对望,然后就各自执起手中的琴弓开始演奏。

一如往常,有人负责引导,有人负责包容,有人负责烘托,有人负责维系。

当老人离开舞台,一切的争执归于平静。

和新的大提琴手一起,大家一同合上琴谱,忘掉那些做好的标记和符号,开始演出与25年来截然不同的131号作品。

旧的逝去必然换来新的变革。

正如片初老人带领年轻学生对这部作品的探讨: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然而长时间不停顿的演奏,必然让乐器不同程度的走调,怎么办呢?

是停止,还是将就着演奏到最后?

试试看吧。

一如生活。

P.S. 特别喜欢女儿在里面和第一小提琴手聊天时对乐团的评价:"Let me tell you what makes Fugue such a great quartet.Frist, they have you. And you're hypnotizing the audience with your relentless prescision. The follow you like a cobra follows a snake charmer.Then…you have my father. And he's adding color an texture and rhythm. He's always enhancing you, he's lifting you up, but he'll never outshine you. Then there's my mother. She adds a depth of sound that none of you coule bring. She makes you wanna weep without exactly knowing why. Is that the voice of a wounded soul? The survival skills she had to develop prepared her to perfectly serve three mast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one she loves, the one she partners with, and the one she desires.To cclose a perfect square, you've got the big-hearted man with the cello. When the gates are secured, emotions are welcome. We can all sit down ready to be swept away.It's the ideel quartet."“让我来告诉你赋格为何能如此出色。

首先,他们有你。

你用不间断的精准演奏对观众进行催眠,他们如眼镜蛇跟随耍蛇人一般跟随你的步调。

其次,你们拥有我父亲。

他为乐曲增添了色彩、质感和节奏。

他总死在加强你的演奏,烘托你,但是却绝不喧宾夺主。

接下来是我妈妈。

她拓宽了音域这点你们无人能及。

她使听众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这莫非就是受伤心灵的声音?

她使出看家本领,完美的同时配合三位大师。

她深爱之人,与她搭档之人,和她欲求不得之人。

为了使一只四重奏乐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执掌大提琴者必须心胸宽广。

当音乐之门被紧紧守护,情感才得以尽情宣泄。

大家才能准备为音乐心醉神迷。

这就是最完美的四重奏乐队。

”(以上来自人人影视的双语翻译,他们真的越做越好了,堪称精美,赞叹!

感谢!

 10 ) 音乐题材大家还是就满足于协奏曲罢

在与「富二代」三部曲「轮流发生性关系」之后,姐终于决定彻底放弃治疗了。

正式对华语片和外语片正式实行双重标准。

要是大陆能拍出这种电影,我可以跪下张开双臂等待七月飞雪沾颊成泪。

但是放到英语片里,还是「哼哼」两声翻记白眼吐槽吧。

Philip.S.Hoffman如今就是「飙演技」的代名词。

但是比起这位无论演什么都精准到几令吾等残缺美爱慕者抓狂的「教科叔」,本片打从标题就摆明了有个更加吃重的隐形主角——贝多芬。

作品131号,第一次听到应该是某部老贝传记电影。

吾辈少时的音乐课么,反正大家懂的。

《春江花月夜》下堂课直接《命运交响曲》中间都不给个缓冲。

是以对于「室内乐」的印象仅有海顿的「生命之大和谐」和舒伯特的「老爷快来追我啊」这样。

首次领教老贝的第14首四重奏那仿佛鬼打墙一般的第一章时自然觉得别扭。

作为一个天生反骨的中二生,我当时的内心OS是:再伟大的音乐家,聋了就是聋了唉。

老贝的晚期四重奏也确实比较少有公演,法国的四重奏们好像比较喜欢勃拉姆斯和德彪西。

一次过地铁偶遇学生乐团在排这个,一边等车一边听两把小提琴鬼撞墙。

突然蹲倒哭了个够本。

从中二到这中间隔了很多很多年,隔了许多离开的人和无法挽回的事,隔着一个不敢不愿不想回去的大陆。

这是一个回望「永失」的章节。

要比较圆满的人才有资格在听完后耸耸肩说「呿」。

电影以大提琴Peter罹患帕金森综合症作为引子,似乎暗示全片将与131号保持结构上的一致:忧郁的慢板-->开朗的快板-->承上启下的中板-->紧张的变奏-->狂野的诙谐曲-->恳求的慢板-->爆发的快板。

甚至连角色设置也跟乐曲保持一致:冷静自控追求完美的首席小提琴,浓烈灵巧活力四射的次小提琴,敏感内敛深情自持的中提琴,稳重广阔坚定包容的大提琴。

假使真能做到这样的同一,或将成为音乐题材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以作曲家为主角的(《莫扎特传》、《贝多芬传》),以演奏家为主角的(《闪亮的风采》、《她比烟花更寂寞》),以指挥家为主角的(《指挥家的抉择》),以指挥与首席小提琴的关系为主线的(《交响人生》),俱有佳作流世。

而弦乐四重奏还是块在等待被经典的处女地。

这自然是有原因的。

40分钟的乐曲足以呈现四把乐器之间的矛盾与关联,一旦要具象成人物与故事,容易陷入缠绕的关系,不是顾此失彼就是缺乏层次。

本片倒是花了不少巧思用复杂的感情纠结与社会关系把四把乐器绑定:两把小提琴都是大提琴的学生;中提琴的母亲与大提琴曾是团员;首席小提琴与中提琴曾经暧昧;次小提琴与中提琴结为夫妻,他们的女儿与首席小提琴正谱写一段师生恋。

理论上这样纠结的关系能提供足够的动机,实际上这样的过度捆绑使得任何一个动机都无法得到足够的展开。

大提琴的病疾,两把小提琴的首席之争,中提琴与次小提琴的婚姻危机,第一小提琴的禁忌之恋,每个矛盾都是未及伸展就被另一个矛盾盖过去。

无论是大提琴Peter丧妻患病的心灰意懒,或者次小提琴Robert的寻求肯定,亦或第一小提琴Daniel的激情释放,中小提琴Juliette与女儿的坦诚相见,都只有状态的「陈述」而缺乏「演绎」的过程。

Daniel和Alex的「爱」是没有助跑起跳,Robert和Pilar的一夜情则缺乏落地缓冲,Juliette跟Alex的争吵与谅解更是呈现出「这只是剧情需要」的突兀感。

这些情节只因事先捆绑好的人物关系设定而纵横交叉,彼此之间并没有深层的呼应或推动关系。

整个剧情就好像一个忘记放馅的粽子,解开一层皮下面是另一层皮。

越剥只见线头越多,却一丝米香也闻不到,渐渐叫人失去胃口。

在没有足够铺垫、展开与缓冲的情境中,老戏骨们也集体呈现出「虚浮」感。

夫妻不像夫妻,情侣不似情侣,母女不类母女,对手戏几乎都是一种「我跟你也不是很熟」的微妙尴尬。

Hoffman的「教科书演技示范」终于也显出了「条例示范」的抽离上下文感。

唯有立于大家长位置的Peter跟三个晚辈之间的互动尚算得合乎情理。

在这种种「不足」之后,结局自然更有一种「人来疯」的牵强。

Alex看了一篇自己母亲的专访就毅然放弃同Daniel的「真爱」。

四重奏就像没事似的如期登上舞台。

交替坐首席的问题就这样凭空消失了,「你睡了我女儿」的愤怒就这样无端化解了,「你有外遇」的冷战就这样打住不提了。

没有指挥的演奏就此一派和谐地开始。

Peter在乐曲进行到一半时宣告退休(「告别演出」姐是遇过,但从来没遇到过在中途离场的!

要是真出现这种情况听众不疯才怪),Juliette同Robert一抱泯嫌隙。

换上新的大提琴手后,大家坐下从恳求的慢板重新出发进入最终的快板……请问这到底是个神马情况?

值得称道的是,原该作为核心灵魂的131号倒还真有合上影片的节奏——七零八落。

一开始我还真的担心这么长的曲子要如何呈现给观众,最后导演非常爽快地告诉我「你想太多了」。

每章都抠个20秒剪到一起,把末章放到上字幕的时候作片尾曲就好了嘛!

所以该片自名《晚期四重奏》到底是个神马情况?

这部片的大失控充分说明了影视艺术较之种艺术在抽象表达能力上的不足。

诸如「第一小提琴精致、第二小提琴多彩、中提琴深邃、大提琴宽广」的印象,放在四重奏听众完全是可以自行体会的,但是放在电影里就必须要安排一段其实不大自然的台词,借由Alex向观众作直接说明。

「说明」的内容越多,留给「感知」的空间就越少,作者与观众的「互动」就越发一厢情愿。

这绝不是一个展现第七艺术独特性的好例子。

《晚期四重奏》短评

尚可的故事搭配上了烂透的剧本。但实在不忍心对几位戏骨太苛责。

4分钟前
  • 齊楊森
  • 较差

台北爱乐推荐

8分钟前
  • 最好的時光
  • 还行

古典音乐体裁无条件好评,得帕金森的老爷爷演的真好。只是编剧请不要把男女关系变得这么乱七八糟好不好= =

10分钟前
  • Puppy
  • 推荐

全员演技在线,沃肯叔真是好惨哦

15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只看了片尾,很感人

16分钟前
  • 身无半亩
  • 推荐

我真的很想用语言把这部电影带给我的身心雀跃感传达给你,但事实证明,当我感到书尽所感时,却丝毫不能让你为之动容。可见我的文字水品还多么多么不堪,只有无尽地学习努力,再来用我感,感染你了。

20分钟前
  • 我是奈可
  • 推荐

7.6分

21分钟前
  • 老段的电影库
  • 推荐

居然看失眠了

26分钟前
  • thrash & blues
  • 力荐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30分钟前
  • Mirec
  • 很差

Keener的角色比较弱,不应该,但也不需那么苛刻

31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老戏骨们眉梢眼角都是戏,把跌宕的八点档剧情演绎得悠长有情趣。

33分钟前
  • 口袋怪兽
  • 推荐

一定要加上这种混乱的关系吗

34分钟前
  • 鲸吞鲸吞
  • 还行

说的都是开头跟结尾的故事!!中间跑偏十万八千里去了。菲叔打大师以来就一直喜欢他了!!!演技真是赞得没朋友

38分钟前
  • 你我山前没相见
  • 还行

莫名其妙。

41分钟前
  • 野次馬
  • 较差

卡司、剧情、音乐、煽情都有了

42分钟前
  • MissDragon
  • 推荐

要学一样爱好,不然会很无聊

45分钟前
  • 桃不碧
  • 还行

不接触音乐的我,对电影里的生活和演奏两部分的感觉完全是割裂开的,不过在最后合上乐谱的一瞬间还是有些许感触。电影里的四重奏终究还是不如当年在街头看四个音乐学院学生“卖艺”带给我的触动大。

48分钟前
  • 独问小楼东畔
  • 还行

氣死我了,藝術家是麼?有沒有這麼亂啊!

50分钟前
  • turnturn
  • 还行

一部电影里要是有一个不会拉琴的就其实已经很糟糕了何况这里至少有五个。既然都不会为什么不用替身演员然后拍close up啊。

53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很差

3.5众人狂飙演技啊,音乐很好听。

57分钟前
  • 有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