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
这部片最大的缺陷就是剧情的薄弱,打着悬疑的旗号,却实则十分老套和狗血,才演二十分钟我就猜到了所有剧情,阿樱在杀掉老管家和老何时那种狠绝和果断我就知道,这个生活在黑暗十二年的小姑凉再也回不去了,他恨所有人,恨得要命,恨得锥心刺骨,可她最后在要下手杀姐姐的时候还是心软了,或许真的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比起姐姐,她更恨身后这个把她拉进地狱,逼她舍弃一切,一起沉沦犯罪的男人,所以她把刀转向了身后的男人。
而胡歌演得角色同样也是一个悲剧色彩,一无所有所以只想要毁掉一切,而阿樱虽然是他拉下地狱的却同样是他唯一的救赎,维二承认的亲人,所以他绝不允许背叛,在杀掉啊樱的时候才那样决绝,与其说是杀掉了啊樱,不如说是再次杀掉了自己,杀掉了自己仅剩的一丝丝光亮,所以就算最后不是警察撞死了他,最后他也注定逃不过一死的。
而姐姐其实也不是什么好的,她在小时候嫉妒啊樱,其实长大后啊樱回来她依旧是痛苦挣扎的,但其实也是她们原声家庭的原因,爸爸在外面忙于工作,忙着养情人,妈妈偏心妹妹也就造成了姐姐的痛苦。
所以这就是一部大家一起下地狱的电影,额呵呵,胡歌的演技还是棒棒哒,虽然出场不多,但还是把一个变态精神病人+反社会人格表现得很痛快。
最初被这部电影吸引是因为题材。
国外有不少针对犯罪的电影,都能成为佳作,探讨人性的光辉与弱点。
比如《素媛》,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将少女受伤害这个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
电影看完,因为小女孩的遭遇哭得满脸是泪,也因这个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电影起到了他的作用。
反观那夏,据说选择的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其实这个故事中可引发思考的问题很多。
婚外私生子的处境,袁雎的故事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被绑架者的心理康复。
家长如何外理子女的矛盾。
儿童心理问题。
尤其是袁雎的故事,虽不典型,但发人深思,引发对这类人群的思考。
当然我国的非婚生子女并不多,不符合国情。
但是当导演把电影定义为恐怖片时,其实就失掉了电影的人性讨论价值。
也许当时导演遇到了问题,为了市场将电影拍成恐怖片,不过私心还是希望片子讨论一下非婚生子女的成长环境问题,从袁雎的角度,提醒大家对这类人多一些宽容与爱。
电影《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讲述了童年时被绑架的女孩阿樱在12年后被找到,回归家庭,可是她回来后,母亲、父亲、姐姐相继发生意外,而阿樱背后的故事和影子般的人也渐渐地浮出水面。
相比作为悬疑惊悚片,我更想把它作为一部心理学影片来解读。
电影里的三个主角阿静、阿樱、绑匪,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人,尤其是孩子,在一段关系中要被“看见”,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被“看见”,这能量会变成光明的能量。
如果不被“看见”,这能量会变成黑暗的能量。
被“看见”并不是单纯的注视,而是在一段关系中被关注、被爱,得到来自对方的链接、反馈和肯定。
光明的能量会向外传递爱与善,而黑暗的能量会向外变成攻击性。
阿静阿静和阿樱是姐妹,阿静是姐姐。
妈妈更喜爱阿樱,注意力更多投注在阿樱身上。
阿静感觉被忽视,她的感情需求没有被妈妈“看见”,她内心的能量变得黑暗,向外投射成为对阿樱的嫉妒和责怪。
少年时的她把年幼的阿樱独自留在院子里,间接导致阿樱被绑架。
之后的岁月,她一直活在对妹妹的愧疚和自己的心魔中。
阿樱阿樱的童年是在被宠爱中度过的,她的内心应该是明亮的。
使她内心能量转化的关键事件并不是被绑架,而是被绑架两年后回到家,发现家人都已经搬走,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
这种被抛弃的感觉是最大的不被“看见”,致使照耀她内心的光源一下子熄灭。
阿樱的黑暗能量向外投射,变成对当年绑匪帮凶老蔡、对父母姐姐的憎恨,她杀死了老蔡,并协助绑匪伤害家人。
但回到家后,阿樱的内心又被爱照亮,最明显的一次是在母亲代替她被凶徒袭击之后,母亲努力抬起手去触摸她的脸,让她想起了小时被母亲宠爱的情境。
绑匪说阿樱回到家以后就慢慢变了。
内心的能量被照亮,使阿樱发生了改变,所以在结尾,绑匪试图杀死阿静时,阿樱开始反抗,转而帮助这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姐姐。
绑匪胡歌饰演的绑匪是这部影片中命运最悲惨的人。
他是阿樱大伯与舞女的私生子,他出生后就被阿樱的大伯抛弃,随后母亲又在贫病中去世,他从孩童时期就没有被“看见”过,他内心的能量一直都是黑暗的、扭曲的、充满破坏力的。
长大后,他不仅没有获得被照亮的机会,反而被父亲要求去绑架阿樱,负能量进一步被强化。
他绑架了阿樱,对外宣称已经撕票,却一直豢养着她,因为他需要一段关系能够使他被“看见”,感知自己的存在。
但是同样黑暗的阿樱也并不能给他爱,给他改变的力量。
他的黑暗能量最终使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阿樱的父亲、阿樱父亲的情人,试图杀死阿静,老蔡、老蔡妻子的死、阿樱母亲的遇袭背后也有他的身影。
在看到阿樱背叛自己后,他一边毫不犹豫地杀死阿樱,一边说阿樱是他最爱的宝贝。
这一切源于他的内心暴怒的破坏力与控制欲,无法控制就毁灭。
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人们常常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记得,所以忽略孩子的感受。
却不知道,孩子是内心最有力量的人。
父母在童年的孩子心中种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长出茂盛的果实。
好的果实带给家庭幸福,坏的果实甚至会带来一个家庭的毁灭。
被看见,被爱,被感知是如此重要,它可以让人如处天堂,也可以让人置身地狱。
但愿每一个夏天,每一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都能够被看见。
先放结论:一部不错的片子,有80年代香港B级片的feel,在故事架构、角色设定、拍摄技巧和音效烘托上都有浓浓的老港片风情,一张张熟悉的tvb脸更是频频勾人回忆。
事实证明,虽然香港的电影工业如今衰落了,但毕竟人家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一套流水线工序打磨得无比圆滑,照着操作手册来拍,合格之作。
但在承袭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老港片惯有的瑕疵。
即使如此,它仍是这两年来华语市场少见的一部家庭伦理佳片,包在悬疑和暴力这通俗易懂的糖衣之下。
家庭,尤其是成员众多的大家庭,所有的和睦全靠大家的倾力合作。
一旦有人用力过猛或者用力不够,情感的天平便会倾斜,从而造成一系列蝴蝶效应般无可挽回的悲剧。
偏偏电影中的袁家,倾斜的天平太多了,母亲对孩子的偏爱,姐妹间小小的妒嫉,父亲对兄长的苛责,兄长自暴自弃下搞出来的私生子……人人的情感天平都斜了一点,最终造成了大雪崩般家破人亡的惨剧,而且,在这场雪崩之中,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在《那年夏天》里,袁先生对哥哥的苛责是一切悲剧的导火索。
在弟弟巨大的光环之下成长起来的长兄,面对本该依附自己的幼弟,充满了敬畏和不甘,却又无能为力,在半是自暴自弃半是报复心理的作祟下,和来路不明的女子乱搞,生出了个私生子。
事业有成的袁先生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家庭不闻不问,长期跟身边的女秘书搞破鞋,在女儿被绑架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报警,在女儿被误报死亡后的第一反应是搬家,对家庭成员的精神需求和内部的分崩离析毫无察觉。
面对丈夫的冷漠,袁太太把满腔热情都扑在了两个女儿身上,可惜的是,她对乖巧、伶俐、聪慧的小女儿偏爱异常,对大女儿却不太上心。
父母的冷漠大女儿全看在眼里,对大人她不敢发作,但面对小她许多的妹妹,她毫不留情,仗着体力上的优势任意施以欺凌,最终导致了妹妹被绑架,鲜血淋漓的花朵也终于从仇恨的土壤里开了出来。
快乐不能一起分享,痛苦无法一起分担,大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只能自己面对心灵和身体上的伤口血痂,像困兽一样低吼踱步。
这些小情绪、小细节,应该是最能打动中国观众的地方,许多观众应该对其有天然的共鸣:这不就是最最常见的中国家庭的相处之道吗?
每个人都在以自以为正确的方法与家人相处,却不知是在用最快的利剑把对方刺得遍体鳞伤。
没人在意对方的感受,只想让彼此活成自己心目中幻想的样子。
这就像袁太太在影片中对大姐所说的一样:“我只是想你有个姐姐的样子,你却连这个都做不到!
”但她有没有想过,对方不仅是个姐姐,也是一个女儿呢?
袁先生在苛责哥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对方不仅是兄弟,也是一个跟他地位平等的独立人呢?
哥哥在急于甩脱自己私生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对方不仅是个包袱,也是一个需要父爱母爱的孩子呢?
姐姐在欺负妹妹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对方不仅是个争宠的敌人,也是一个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亲人呢?
一大家子人互相猜忌,互相憎恨,但碍于血缘,不得不在同一屋檐下面和心不和地过日子。
这恰恰是最残忍的地方。
如果是陌生人,我们大可以一走了之。
但家人,是一辈子都丢不掉、甩不开的羁绊。
这些猜忌和恨意不会消失,只会随着岁月流逝不断累积,最终成了恶性肿瘤,无药可医,一家人都为它而丧命。
每个人天然以为家人能百分百理解自己,信任自己,殊不知,如果缺乏细致的沟通和关怀,家人也能反目成仇。
最可怕的是,这些仇恨往往比陌生人来得更铭心刻骨,加上他对我们的了解,明枪暗箭无处可躲,招招直入命门。
香港不愧是走在中国最前沿的城市,对这些后现代家庭感情伦理细微处的变化,嗅觉特别灵敏。
前两年大火的一本小说《无声告白》,描述冷漠和偏爱造成的家庭悲剧,作者也是一位美籍香港移民,和这部影片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反观内地,许多家庭的矛盾还掩饰在旧道德旧伦理的外衣之下,纵使察觉到了,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说出来。
影片敏锐地捕捉了些微妙的情绪,虽然没能深挖下去,导致许多角色不够饱满,可仍是瑕不掩瑜。
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市场受众的限制,毕竟,要相信家人是潜伏在自己身边最狠的野兽,对许多人来说还是太难接受了。
这部影片是值得去电影院买票一看的,不仅是因为胡歌老师触电大荧幕的噱头。
剧本能够自圆其说,对人性的挖掘可圈可点,剪辑流畅音效到位,演员表演在线,整体没有逻辑上的硬伤。
至于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就有点看不懂了,有点莫名其妙。
那年夏天里 胡歌饰演的绑匪 虽然只出现短短几分钟 但他的每一次出场 每一个眼神 他每一句轻飘飘的呢喃 都深深地释放出 绑匪内心的孤独 冷酷 决绝 以及他渴望被爱的讯息 胡歌精准的演绎 这让我既痛恨他的残忍 又同情他的遭遇 所以我要为他打5星 对于那些带着满满的成见 连看都没看就打一分的人 我只想说你开心就好 然而那些带着恶意 出口成脏随意辱骂贬低演员的人 我想说保重身体 恶气伤肝
首先声明,这是一部很一般的悬疑片。
事实上,他一点都不悬疑,全靠一惊一乍的音效和背景音乐吓你玩。
画面正常几个人说话,然后背景音乐就突然变得很恐怖??
为什么啊,要伏笔也不用这么明目张胆的伏吧。
一开始就告诉你小女孩儿有问题,有个坏人,坏人和小女孩儿有关系。
这。。。
还拍个什么悬疑片?
整部片子节奏快的都不正常,没有一丝丝让人要稍微回味的地方。
第一个人死了,2分钟后告诉你小女孩儿弄死的,第二个人受害前,基本上就把她会怎么遭罪告诉你了,第三个人刚死还配上了一段及其尴尬的cg...然后一个坏人背影就告诉你谁弄死的,第四个人死的时候直接展现了犯罪现场:)一时间感到,我仿佛在看法制在线。
从我来看这剧本顶多值两分。
从表演的角度上来看,其实还可以。
演员们都把自己的角色演出到位了啊。
我胡就客串了10分钟,演一个自幼丧母的变态,也确实把那种毫无人性,狠戾的感觉演出来了,当然也绝对谈不上什么奉献出最佳表演的地步。
优良吧。
主演是小女孩儿和宋佳,就这部的角色而言,也到位了。
只是有的时候小女孩儿的台词有点让人出戏。
其他的演员都还好,平淡如水,除了演小三的那个人确实、确实、太丑了...配上那嗲声嗲气的配音...我...笑了...我觉得剧情上的亮点在于小女孩儿的反杀,至少三观对...但是,又觉得没有表现出小女孩儿和胡歌演的那个人之间的感情。
只有恨也好,微妙的感情也好,稍微表现出来还能让角色更丰富点...这么处理,就给人很没劲的感觉了。
对了,警察永远出现在剧情需要他出现的地方,还配上了半吊子的和宋佳的感情戏。
这是一部聚集了一些能演出好片子的演员拍的一部其实题材不错可以变成好电影的无聊的片子。
感觉也到不了烂片的地步,就是平淡如水毫无特色还一言不合就拿音效吓人。
剧本两分,胡歌小女孩儿一分,总共三分。
希望那些没看就乱黑,打一分的人原地爆炸,蟹蟹。
ps.作为一堆香港人,你们的普通话过于通顺了;)宋佳还带北京腔;)
陪朋友来市区小住,意外得到了提前观看《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的机会。
以下含轻微剧透: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美剧《童话镇》—大家都是被遗弃的孩子。
不同于剧里“i will always find you”的家庭温情,这部电影的基调是偏执与疯狂的复仇。
被绑的孩子被遗弃,而绑匪也曾是被遗弃的孩子,妹妹被遗弃,而姐姐在精神层面上也是亲情的弃婴。
轮回、报应、无穷尽的仇恨造成了无休止的杀戮……这让人不禁追问,童年遗留下的精神创伤,到底会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多大影响?
然而不幸之人没有资格去使旁人也变得不幸。
因而胡歌饰演的绑匪没有洗白的余地。
这个角色给人的整体印象是阴鸷,在这一点上演员的眼神真的是到位了,激动地大吼时的狠厉,病态地呢喃时透露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怜悯,犯罪时的坚决与冷漠,都在告诉观众:我是个反社会的变态。
我没怎么看过这方面的电影,不知道中国影视作品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变态角色:决绝却又自怜,可怕却又性感,同时带着一种对受害者的蔑视与嘲讽。
黑暗造就了他,他顺水推舟地成长为黑暗的一部分。
不敢想象这个人曾经演过李逍遥梅长苏。
或许李逍遥的灵动,梅长苏的清冷,今天晚上绑匪的杀气与戾气,都不是胡歌的,都是角色的。
所以我着实觉得“本色出演”四个字是对演员的不尊重,精彩角色的塑造哪里是靠本色,分明是演技。
感觉胡歌的演技越发越内敛,不再靠五官大开大阖来表现喜怒哀乐,眼睛一眯嘴角一动都能看出情绪变化。
东方审美讲究克制隐忍,表演太放导致浮夸,表演太收容易面瘫,这两者的平衡点不光是胡歌找到了,演被绑妹妹的颜卓灵也找到了,百度了一下人家是93年的啊!!!
她低眉顺目的样子颇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装起无辜来也是瞬间由暗黑萝莉变暖心萝莉,在绑匪的熏陶下,看向家人眼神中也带了那么一点儿哀其不幸的优越感。
这个角色比绑匪更立体,充分的铺垫使她的每一次挣扎符合情感逻辑。
如果说胡歌是这部电影惊悚感的担当,那么她就是悬疑感的担当,冷漠诡谲的表情加上生硬冰冷的语气,活脱脱像个鬼娃娃,太赞了。
进场之前看了预告片,还以为绑匪和女孩是《白夜行》中雪穗和桐原亮司的那种暧昧又共生的关系,后来发现我想偏了。
女孩是还没有病入膏肓的斯德哥尔摩患者,而绑匪对女孩的感情,甚至不如雪穗对亮司的二分之一…… 电影的剪辑方式是我从未见过的,导演似乎采用了一种不断闪回跳跃的方式来叙事,不仅可以自圆其说,还制造出了很好的悬疑感。
细节处理也很用心,比如说某一角色死亡后旁边挤满了拿着手机拍照的围观者,比如说大雨过后的第二天,镜头中的座椅上便出现了积水。
苍蝇这个意象的反复出现、结尾姐姐的幻想、日本音乐人给做的bgm,都令人印象深刻。
看了题目你可能要问我:主角明明是阿樱和姐姐啊,为什么要以绑匪为中心对剧情进行解读?
这是因为绑匪算是全片最神秘的人物了,关于他的戏份很少,又基本都在片子的下半部分露脸,很容易让人忽略前面埋下的伏笔。
但他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最重要一环,故事因他而起,所以,我觉得梳理清楚他的故事线对于理解整个剧情真的很重要。
首先主要人物关系:绑匪是袁家老大(阿樱大伯)的私生子,阿樱和姐姐是袁家老二(袁先生)的女儿。
与剧情有关的次要人物:袁先生的太太,警察邓sir,袁家前佣人(男佣人),袁先生的秘书兼情人。
袁先生事业有成,但他哥哥是个游手好闲的废物,不但在公司不干事还在外面搞了个私生子出来,所以袁家一直不待见他,也不承认他的私生子。
阿樱大伯心怀怨恨,对弟弟很不满,所以一直伺机报复。
彼时,弟弟一家因为生意原因移民美国,这对阿樱大伯来说是个机会,因为他的私生子很早就是被送到了美国(后面回忆里绑匪有说过他父亲用一笔臭钱抛弃了他们母子。
而且根据后面警察得知通风报信的佣人不会英文因而推断还有一绑匪会中文的情节,也证实了绑匪在美国呆了很久。
同样绑匪会和另三个同为孤儿的白人绑匪为伍,应该也是因为母亲死亡后被送到孤儿院才认识的)。
他教唆自己儿子,想通过策划绑架案来报复弟弟一家并且搞到赎金(在回忆片段里,他对绑匪说“不是我想抛弃你们母子,是因为我弟弟他们看不起你妈妈和你,我就是个没地位的受气包,我也很委屈没有办法。
现在报复他们的机会来了”)。
但是他也不想把事情闹大,所以说“钱到放人,我们一人一半,你也能给你妈修一个好墓碑了。
”根据后面绑匪对母亲的另一回忆来看,绑匪母亲是不良女子,死亡时的镜头有暗示女子身上有输液软管类似的东西,地上还有针管,说明应该是吸毒而死。
并且,那个代表绑匪的过去和渴望被爱的怀表相框也出现了,里面当时还有他父母的合照(那时父亲的头像还没被抠掉)。
被抛弃的母亲因毒品而死,这是绑匪痛恨毒品不和另三个绑匪一起吸毒的原因,也是极度仇恨父亲仇恨袁家的原因之一吧。
前面说到的回忆片段,主要是绑匪父亲和绑匪坐在长椅上谈话的。
这个场景绑匪与父亲的对话少的可怜,他唯一的一句就是充满怨恨的“当初是谁丢给了我们一笔臭钱抛弃了我们?
”。
镜头除了给了他脖颈上肌肉和刺青在咬牙切齿时的颤动和他阴郁的眼神,更多的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都体现在他特别的姿势上了。
是什么姿势呢?
他父亲是正常坐着的姿势,而绑匪的姿势是双手单抱着左脚踝坐在长椅上的。
他这个姿势给我很深的印象,通常我们双手环膝缩在一个地方时会象征脆弱和孤独,但绑匪这特别的姿势给我带来的感觉还有叛逆和不甘。
我本来觉得这里有点出戏,因为有点像小孩子在赌气一样,不符合他一开始出场后狠辣变态冷血杀人狂的设定。
但是如果和最后他死去时手中相框特写的照应,那么就恍然大悟了:注意一下时间线,回忆是十二年前的,那时他可能更多还是个失去母亲也没有父亲的孩子,虽然偏激但可能还没有变得那么凶残。
十二年的时间,他变得极端、凶残,而且精神也出现了问题(后面他吃袁太太的药也能证明这点)。
绑匪对生父的怨恨,失去亲人的孤独,对世界长达十几年的恨意,制造了这个变态冷血残忍的他,是这狗屁的命运把他变成黑暗的一部分。
后来阿樱回来了,她大伯出于对事情败露的恐惧可能再次联络了自己的儿子。
这里有疑点,绑匪要怎么解释阿樱的回归?
不知道绑匪编了什么故事,但反正阿樱大伯产生了杀人灭口的念头(此处根据后来在天台上相见时绑匪说“哪有父亲会让自己儿子去杀小孩!
”,小孩指的应该是阿樱,因为十二年前阿樱大伯还没想杀人)。
殊不知正合绑匪心意,落入绑匪设好的局中。
绑匪的目的就是通过阿樱来向袁家复仇再顺便得到袁家的财产(从他问阿樱“钱呢?
”还有最后和阿樱姐姐摊牌时的对话来看,可以看出他不是没有目的的复仇,而是冷静的计划好了接下来的一系列杀人事件来达成目的)。
从后面的商场事件来看,绑匪对受阿樱大伯雇佣的外籍黑道的行动了如指掌,不但通过短信使阿樱避过杀手的袭击,还诱使阿樱大伯来到天台让自己完成了对父亲的复仇(虽然此处时间点有bug,绑匪不可能刚把人从顶楼推下来没多久自己就出现在地面并潇洒离开,除非他会飞……)。
而且只有他们父子在香港肯定有联系才能说明为啥绑匪会知道“袁先生和秘书在偷情”这种外人很难知道的秘密,进而才能在后来逼迫秘书录音,把袁先生和秘书的死伪装成意外情杀。
还有绑匪吃的药,为什么他要吃袁太太的药?
绑匪和药这个镜头在我记忆里出现了4次:第1次,以阿樱为视角,不知道是幻觉还是真实,绑匪在袁家客厅的黑暗中吃过一次;第2次,绑匪在商场厕所里拿到了阿樱带来的她妈妈的药;第3次,绑匪在俯卧撑结束时,一边回忆自己母亲的死,一边吃药(这里出现了他摩挲那个破旧怀表相框的镜头,只给了相框中他父母合照的一面,并且父亲的头像被抠掉了);第4次,绑匪在和阿樱、阿樱姐姐激烈冲突前由阿樱递给他水,他最后一次吃药(最后一次的药被阿樱下了毒,所以后来突然吐血的这个伏笔很早就埋下了)。
这个药和后来警方在天台找到的治疗燥郁症和精神分裂的胶囊应该就是一个药,至少能说明袁太太精神是有问题的。
那绑匪吃这个是为什么呢?
他也有病吗?
还是纯粹体现他像一个疯子一样无原因的疯狂行为?
我猜很可能是他精神方面也有问题,在美国他可能有吃药,但在香港他不能买药,于是就让阿樱偷她妈妈的药来。
这给了阿樱下毒的机会,也在最后决战时给了姐姐逃脱的机会。
最后绑匪死去的时候,镜头给了他手上的怀表相框一个特写,这时能看到另一面的照片赫然是阿樱!
他们两个被抛弃的人在这十几年里依偎着互相取暖,憎恨着不幸,对他来说,他早已把阿樱当成了亲人。
阿樱最后原谅了家人,而他不能,他最恨最恨的就是被抛弃,阿樱最后关头向他出刀对他来说是一种抛弃,所以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乖宝贝”,杀死了这最后一个对他无比重要的人。
随着绑匪和阿樱的死亡,一切都结束了。
总之,我认为这个故事讲得还是不错的,细节也是比较注意的。
很多剧情并没有详细解释,需要靠自己去发掘细节,并把它们和表现出来的剧情连在一起,才能更好的看懂这个故事。
还有些想说的东西没能写出来,这么晚了写不动了就不强行憋文了。
总之,本片不惊悚,悬疑尚可,我对它已经挺满意了。
30号看完以后一直在思索着剧情,今天才突然把所有剧情穿到一起并且有心情写下来。
希望能一起讨论,感谢能看到这里的你,谢谢。
《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是一部有着很文艺的片名却是悬疑惊悚片的电影。
在现在的商业大潮中,电影行业中的很多片子是缺少思想深度的,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影片带给观众是只有视觉的刺激和感官的体验,不能引发共鸣和思考。
而周隼导演的《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却让我在看完之后有了很多关于家庭和社会的思考。
我觉得这才是电影真正应该带给观众的东西。
故事讲述的是十二年前在新加坡被绑架撕票的少女阿樱重新回归袁家发生的一系事件。
姐姐阿静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妹妹的嫉妒和言语暴力导致了妹妹被绑架而心怀愧疚,从事的事业也是心理医生;而阿樱的父亲因为出轨秘书与妻子的关系早已经名存实亡;阿樱的大伯因为不甘心自己身为大哥却处处被弟弟压榨而企图谋取袁家的财产。
在这样子支离破碎的家庭中,在新加坡遭遇了绑匪非人的虐待以及被家人抛弃的阿樱带着报复和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的目的重新回到了这个家中。
(一)复线叙事在影片中,阿樱是报复的明线,而另外一个有着同样报复目的的男人袁雎是暗线。
袁雎是阿樱的大伯的私生子,一直都生活在黑暗中,经历过父亲的抛弃、母亲的死亡以及父亲的教唆杀人而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只能靠药物暂时缓解病情。
就是这样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相互依靠生存下来,把报复作为存活下来的目的。
但是,女主角阿樱和袁雎又是不一样的,还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候人群,所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
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
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回归家庭中的阿樱一直靠着袁雎的指令行事,但是也感受到了姐姐阿静的愧疚和母亲和父亲给予的家庭温暖,在经历的母亲的中毒,父亲的身亡之后,当袁雎让她把刀子刺向姐姐阿静的时候,她却杀死了一直以来依靠的绑匪袁雎,显然最后她是摆脱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
(二)救赎与被救赎阿樱在故事的最后是被救赎了,她不仅拯救了她的姐姐阿静。
而且也用死亡的方式拯救了自己。
最后还是家庭的温暖战胜了内心的私欲和邪恶,可以说是光明战胜了黑暗。
但是,绑匪袁雎是没有得到救赎的,就算被插了一刀,被推下水,他的仇恨还是让他重新站了起来,最后也是死得极其狼狈和血腥。
其实,这两种悲剧都可以归结为成长的家庭问题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阿樱的悲剧来源于小时候姐妹之间的嫉恨、家族之间的权利纠葛、被抛弃造成的误解。
第一,姐妹间的嫉恨其实是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的,阿静小时候因为妹妹比自己受宠而对妹妹恶语相向,这是阿樱对姐姐怀恨在心的原因,但是后面姐姐阿静却被妹妹救了,而且导演还给了一个类似于“弥合”的结局,让阿静和阿樱在故事的最后重归于好,这是这个故事讲到最后依旧温暖人心的地方,其实也在救赎着另外一个人,姐姐阿静。
自从妹妹失踪之后,她在这个家庭中承受着很多的压力,也通过当一名心理医生为自己赎罪。
这是家庭中的姐妹关系。
第二,家族的利益纠葛,可以说造成阿樱失踪十二年的直接人物是阿樱的大伯,这其中牵扯的有家庭中的兄弟关系,阿樱的大伯觉得自己处处被阿樱的父亲压制着,为了袁家的财产和自己的私心,把毒手伸向了一个无辜的小女孩。
在现实社会中的很多家族企业其实也是存在很多类似的利益和权利纠葛的,兄弟之间,为了一己私欲,残害手足。
第三,阿樱两年后回到之前的家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抛弃了,这可以说是她不得不和绑匪“同生”的重要原因。
这其中有着严重的社会关系问题,袁雎一开始想救阿樱是因为他觉得阿樱和他一样是个被抛弃的孩子,有着同样可怜的身世。
就跟很多时候弱小的人总会聚合起来是一样的道理。
也有着严重的家庭中夫妻关系的问题,阿樱的父亲出轨秘书,与妻子的关系僵硬。
在阿樱的母亲中毒之后,阿樱的父亲被两个女儿感化,对妻子心怀悔意,决定和秘书断绝关系,全心照顾妻子,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最终也难逃被报复的命运。
不管是阿樱,阿静,还是阿樱的父亲和母亲,可以说故事都给了他们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但让人心疼的是另外一位在影片中只有几个镜头的袁雎,他从小被抛弃,又经历了母亲的死亡和父亲的胁迫绑架他人,他的心理已经被这位所谓的“父亲”扭曲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了,报复杀人他绝不手软,冷酷无情,但是看着母亲的照片时会露出悲伤的表情,会流泪,抱着阿樱时或露出温柔的神情,会喊阿樱“乖宝贝”。
但是一瞬间他又恢复了凶狠的眼神,冷漠的表情,袁雎的内心已经被仇恨全部充斥了。
探究根源,这来自于他小时候的家庭阴影,父亲的一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最终葬送了自己,最后被自己的儿子杀死。
袁雎作为大反派,是可恨的;但是他的身世是可怜的。
在故事最后,镜头定格在小相框里面,被撕剩下母亲的照片和阿樱的照片定格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着黑暗的童年和家庭阴影的孩子,这是一个渴望找到同伴,渴望被爱和被需要的孩子。
(三)优点与不足作为悬疑片,导演在影片的剪辑方面采用了闪回,跳跃的方式,用碎片的方式把故事串联起来,也利用了很多意象,例如黄色的郁金香、墙上的裂缝、鲜红的番茄汁和不知所云的苍蝇,这些美好和黑暗的意象交织在一起,把人物的关系合理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还有日本制作的背景音乐也渲染了一种恐怖的氛围。
但是,也有几点不足的地方。
第一,故事的很多地方没有讲述清楚,比如陈sir和姐姐阿静的关系;阿樱在绑匪中是怎样生活下来的又是怎样被驯化成听话的杀人工具的;绑匪袁雎所患的精神分裂症又是怎么一步步把他推向黑暗的边缘的。
第二,讲故事还是不够严谨和细腻,很多东西的处理太碎片化,比如袁雎和阿樱的感情线,从最后相片的镜头很难推敲的。
还有姐姐和阿樱的关系,为什么最后阿樱会原谅姐姐阿静呢?
虽然有一些小瑕疵,但是作为一部反映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的影片,还是很有可观性的,虽然豆瓣上褒贬不一,但是这种不同的声音对于目前中国的影视业来说是及其必要的,只是不要把言论自由当成言语暴力,用自己的喜恶攻击他人。
剧情基本靠说 悬疑整段垮掉
先不讲片子怎么样,胡歌不过就只是客串一下你们至不至于这么黑,把脏水全往他一个人身上泼也是醉。还有送人参的请原地爆炸。————————————————————————2017.3.9绑匪胡很带感呀,颜卓灵眼神戏也蛮棒的。片子逻辑有问题,但是演员演技没问题啊。平衡一星
那些年,我追过的胡歌
大冬天的晚上,空空如也的电影院,高分贝的惊悚音效,越看越冷_(:з」∠)_
公映
为什么过了十年才回来?等什么呢?!还有片名是抄袭美片吗?
故事太多BUG。
两分给胡歌,破案全靠回忆,厉害了,吓人全靠背景音乐和剪辑
比较黑暗啦~处处跟自己所想的不符。编剧和导演的水平有待提升,演员倒是不错。可惜了~袁家死了那么多人 -0-
1,短发的颜卓灵有点像汤唯+王俊凯。2,胡歌的变态复仇演的还是挺形式化的。3,剧情还是不够饱满,20分钟就知道后面要发生什么系列。4,完全意料之中的剧情结构。
或许大多数人都没有get到片子的黑暗属性
剧本都是臆想,所有人物都像是脸谱化的神经病,尤其是胡歌的角色和怪女孩:导演也稚嫩,剪的零七八碎,表演更是车祸现场。
觉得还是很不错的,胡歌的反派也有一种狠辣变态的阴森感,友情出演却被片方拿来各种宣传,完全就是溜了一波粉,看的时候还奇怪都过半了胡歌都只有几个后脑勺的镜头。林家栋也很不错。不过剧情走向略有套路,结局也有些显得刻意,总体还是很不错。
我觉得剧情挺吸引人的。不知道评论为什么这么差
三星半。演员演技在线,导演叙事能力有待提高,无惊无喜。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因为一个客串演员给电影打一星。怎么样也轮不到他来为这部电影背锅啊。豆瓣这是已经沦为粉黑战场了吗?大家真的都是看过电影才来评价的?以后评论应该设置一环:扫一扫票根二维码才允许评论,这样才能阻止水军黑子。
媒体场吧,隐约记得剧本烂、摄影烂、表演烂,结尾大战让人瞠目结舌,如坐针毡。
给个鼓励
男主男配互换才是最大的逆转......
感觉中规中矩吧,开篇觉得有点意思,之后就越看越不对劲了,结局也在意料之中,小姑娘演的算最好的了吧,这个角色不适合胡歌,没有带人感,一点不恐怖,小宋佳的角色不丰满。还看到了老郭靖。
冲胡歌看的,很帅的绑匪,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