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应该会有很多《永安镇故事集》的文字,我想大家都会为最后一个段落的强烈戏谑嘲讽而狂欢,那我就讲讲前两个段落吧。
其实我更喜欢前两个片段,有一种与最后的癫狂截然相反的沉静。
沉静,敏感,细腻,惆怅。
尤其来自一个年轻男子的镜头,就更难得。
这是一种没有情色与荷尔蒙的目光,像一位兄弟,为自己的一个姐妹,感到的淡淡哀伤,并且知道自己帮不上什么忙。
这两个段落恰成对照,命运的镜像:一个想走出去但走不出去,一个想回来却回不来。
一个没有人注意她,在乎她,一个却是太多的注意了,而在这个新旧交替从而利益横生的年代,一个有名的女人有如雁过拔毛,每个与她相熟有亲的人都想从她身上拔下一根来。
“时间像两张何其相似的书页,一旦闭合,一个无处容身的自我就掉落下来。
故乡和他乡,最后都变成了异乡。
”两个女人,有家有口或者有名有利,在自己的故乡,其实都是异乡人。
无处容身的自我,也是第三个故事的主题。
导演与编剧之争,早已不再是创作之争,是权力意志的一再碾压与确认。
这种残酷与狰狞,中国的年轻人才能体会得这么深。
这与女明星的处境也是相似的,哪怕是明星,自有她无法拒绝的东西,与其说是旧人情,不如说是官员的盛情邀请。
要知道好歹,否则就是出局。
这与《野马分鬃》的主题在深处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葆有了一身反骨,他在滚滚的红尘与游戏里,却发出讥诮和叹息。
我想看他成熟一点,也不忍心看他成熟一点。
成熟的代价是什么,他的电影里都说了。
这是一部缝合当代书影音亚文化、豆瓣文艺圈风气、当代女性主义、现实主义乃至电影创作生态的讽刺电影。
中国需要的就是这样年轻化,抛弃利用社会热点炒作,偷偷指着你们鼻子骂的电影。
"在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但是生活时时刻刻都有涟漪。
(为了让我思维爆炸的脑子好受一点,我还是按照电影发展顺序写吧)(tips:本片英文名ripples of life, 意为生活的涟漪)1.独自等待导演选择拍摄的不是“永安镇故事集”本身,而是站在筹备拍摄的角度入手。
剧组入住的招待所有个饭店,故事的目光也便开始集中于饭店的老板娘——因为拍摄角度是记录剧组拍摄过程,所以此时老板娘的故事对于观众也就成为了“真实”——身上。
禁锢于不知名乡镇的生活,容貌尚存却每天怀抱累赘(这小孩一哭电影就卡碟,怎么中影也不待见文艺片啊😅),被生活的元素包裹——五斗橱上堆积的杂物里大罐的奶粉,床头插座链接着排插再接上充电器,床铺上散落的衣物,洗手台旁的洗衣机,在一大瓶热水里扔五六种劣质茶叶的上夜班开滴滴的丈夫手机里响起的“师傅出车啦,开启人生新旅途”。
为了省钱一岁半还在母乳喂养。
念睡前故事时的涨奶,产子后再没做过美甲——因为没法干活。
熟练的、湖南式抽烟女性形象。
嗡鸣的吸奶器中,生活的涟漪在滴落。
很明显的,我们能察觉到,这是许多当代文艺所要表达的女性生活现状,也是经典的女性主义议题——一个近来火到不管何地都在出现的话题,并且已经被媒体绑架以至于滑向消费主义漩涡的tag¹。
而剧组的到来,确实溅起了她生活中的涟漪。
在拍摄电影拍摄筹划的电影里拍摄电影拍摄筹划的纪录片导演,无时无刻不在像她示好。
一通文青式的轰炸,屌丝也能变好看:“你的脸很有电影感”、“你长得很像金敏喜”。
在这里我要引用一段名言:然而吊诡的是,我从你的个体表征中窥见一种后现代式的身份流动性,却又难以解构其滥觞所在,或许是你的这种化后设为先验式的脱域,导致了我的经验视景与想象集合的矛盾,这也形成了你超克于建构之外的张力,我想此刻我对你作符号化的悬置,抑或是规训下的擅自让渡一无疑是一种亵渎,你是否愿意言述你嬉变与重构的版图与视國,让我得以透视你隐藏在现代性话语深处的复调意志底色?
SB文青给她忽悠瘸了,她开始去剧组拍女主角的定妆照——好巧不巧,剧本的第一个故事就是通通指向她一个人的形象:永安镇,老板娘,不愿意窝囊的在这里过一辈子……就是岁数比她大了一点(35岁),不过就凭她这样在小县城的漩涡里打转转,35岁和现在的状态又有什么区别?
这里打断一下,先讲讲此时导演和编剧的形象(第一个故事——以观者的视角看的“独自等待”——里,他们不是主角):编剧,6年一个本子,大半辈子没出过头,身着阿根廷羽绒服+pink floyd文化衫(有时还会变成疑似柯本遗书的短袖和马拉多纳时期阿根廷的队服),提着印着黑格尔(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看得懂他的屁话吧)的帆布袋,可以初步断定:他是一个滚直,书影音三栖的民哲,有严重的文艺病,想要把观念传达给观众(乐);此时导演的形象并不突出,最多是判断出来他可能是一个东北人,不过就凭他俩挨着老板娘孩子拼命抽烟的样儿,就不是什么素质高的东西(不还是摇滚精神、嬉皮士理念那套嘛)。
回到第一个故事。
那位记录导演的导演持续性地灌输“剧组要找一个会说湖南话的本地演员,最好是素人”,她实在是在这涟漪和其创造的干涉现象中沉沦了,在化妆师一声声的“老师”中沉沦了。
她根本不懂演戏,不懂这个恶臭的圈子,不懂表演。
只有晚上突然的涨奶会提醒她:你还囿于这个鬼地方呢。
而她叫老公拧开的广播里也叫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将就着过呗,谁叫你是农村的”。
活脱脱的乡镇女性生活景观。
接下来就是故事最终的大力转向。
导演组确实找到了本地人,不过是正好从本地走出来的大明星。
一切与她毫无干系。
为了记录哪位女演员亲临片场,“纪录片导演”可以毫不在乎地把她推开在一边。
生活的涟漪注定会平息,而永安镇注定什么都不会发生。
此时也转向了现实主义的表达。
(遗憾我目前对惨死在老板娘手里的鱼没有太多的想法)此时观众理应生出一些对于女性现状的思辨了,而这也是我觉得导演希望我们先想到的方向。
2.看上去很美为什么我说它很缝合?
这个标题就体现出来了:油腻京圈文学的代表——王朔的名作。
他的感情塑造里,男人都是坏比随便泡到傻妞,而女性只是没脑子的花瓶(当然不写感情戏的《我是你爸爸》我很喜欢)。
而这里的故事(记住,故事在这里还是“真实”,是剧本之外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通过讲述家乡对这位演员的特殊化和排斥,导致她在这里的形象变得片面,被随意利用,就像王朔笔下的每一位美好的、虚假的女孩子们。
由上一个故事结尾引出的演员,在入住家乡最好的酒店时,被旋转门结结实实的挡了一道——这个家乡,在无意识中排斥着她。
在当地混的好的一个老同学在酒店外恭候多时,及时送上礼品。
借了助理的衣服,她想好好和故人叙旧。
故地重游,早已面目全非。
发展旅游业的口号,同学安排的莫名其妙的欢迎仪式,一屁股坐在舞狮和舞龙旋转的漩涡之间。
这些围着她打转的人,因为她的到来,激起一片片涟漪。
油滑老道的同学,已无儿时的纯真。
一遍遍利用她营销,一次次把她异化。
表面上他们爱她,实际上只是用名为凝视的力量把她塑造成一尊蜡像。
在鱼龙混杂的场所,她偶遇了另一位儿时的伙伴,可能是初恋,也可能是暧昧对象。
反正很美好,就是了。
陪着那位混出名堂的同学参加乌烟瘴气的当地饭局,听房地产开发商拿着醒酒器模仿“安红,我想你!
”(这段快笑傻了,演的太像了,《有话好好说》是张艺谋影音生涯的最杰作——不是什么活着或者大红灯笼高高挂——,最大胆拍cult电影的唯一一部,没看过的可以自裁了),看他在饭桌中间建的沙盘上指点江山,甚至要建一座蜡像馆放她的蜡像……这太现实了。
她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工具,一种打成目的的手段。
(这种论调在现实主义作品里的查重率未免太高了)但重点不在这里。
在为了让剧组在自己家取景而道德绑架她的亲戚家旁,是导演规划好的取景地。
一边奚落着编剧的文艺病,他往废弃建筑的水塘里扔了一块石头,说:这,就是生活的涟漪。
然而溅起的涟漪落在拥挤密布的水华上,不久水面又重归一种惨绿色。
接着,他又指着一扇窗户说:这扇四比三的窗户,是电影的取景框,从这里看向的外面的一切,都是需要观众自己感受的。
他持的是一种“直接电影”的观念。
可是他又不去拍纪录片😅,后文会继续提到。
这是导演的探讨和批判的第一次显现。
回到故事主线。
演员选择第二天主动找老同学。
此时,音乐第一次响起。
他们随便下了一家湖南面馆吃米粉,旁边一位军装穿戴整洁的老兵(很符合我对湖南的印象:米粉,红区,蒙脱石散),生活的气息弥漫,一如她想回忆的过去。
同学邀请她去他家吃完饭,说着:我家“堂客”很喜欢你(这点又是在黑东北人了。
很显然,他老婆是个性格泼辣,没有分寸,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东北人,是完全配不上“堂客”这个湖南气息浓重的词的)。
在他家楼顶,周围一圈圈晒腊肉包围着的,是同学自己种的青菜:蜷缩在泡沫箱里,从混凝土上生硬地生发出来。
不熟家务的她,为了拔菜一屁股坐在菜地上。
不同于被舞龙包围着的时候,现在的她,体会到的是她喜欢的、属于她小时生活的舒适。
而这只是一些刻奇,高高在上的情感。
同学家的饭桌,简直是地狱般的修罗场。
同学妻子机关枪似的劈头盖脸的辱骂,不在乎旁边有外人。
毫无目的,随性而行的逼迫自己儿子表演蒙古舞,简直是标准的中国式家长。
一方面热情地和演员唠嗑,而在其中又不合时宜,毫无距离感地提出一些无理要求。
同学看不下去说了几句,她就开始人身攻击,也将演员非常自然的连带进了攻击对象(东北人PTSD犯了,对不起东北人🙏)。
演员被气走了,她太失望了。
儿时的好友变得这么窝囊,和无理取闹的家人在一起痛苦地纠缠。
她的想象彻底崩塌了。
原来的同学当了她房间的清洁工,对她避之不及,好似太阳照在阴沟里的老鼠身上,夺门而逃。
唯一对故乡留存的期望——淳朴的老同学,居然也变成这样普通而悲哀。
从他堂客嘴里得知,前一天的偶遇,实是他故意制造,而她用于自媚的素材,也被生活消磨的一干二净。
刚开始她会附和说她也羡慕一家子的小生活,可同学问她为何要离开时,她又说出“不想过这样的女性生活”。
要是想过,她早就过上了。
到底是为了什么她才离开这里?
同学说是因为钱,这也和上一场戏中编剧所言:我不觉得永安镇会有女性意识觉醒,最多是为了钱离开这里。
答案是怎么样,观众决定,但是答案不重要。
同学站在冷色调的桥下怒吼:“我的生活是什么生活?!
” 而她在暖光下头也不回地走。
这是一场对布尔乔亚式的浪漫主义的刺杀。
此时,观众又要生出许多思绪了。
最后,她坐着返回酒店的车,在床上的冷凝水上画下一颗眼珠,泪水凝结,缓慢地从车窗上滴下,形成最小的一片海。
3.冥王星时刻随着演员进入酒店,引出两位真正的主角:导演和编剧。
先从这一章的人物形象看。
编剧:滚圈人,听后摇,看现场(导演:呦呵,我就受不了那群披头散发台上拨弄一些奇里古怪音效的,得亏我没喝啤酒不然得吐里,你是不是有很多皮夹克?
)民哲人,文艺病,小说家梦想,编剧窝囊废,喜欢抽自卷烟(加缪:你是?
)。
可以猜出歌单有十几分钟的歌,豆瓣影音标记过千,书标记过百。
导演:梦想原来是rapper,健身,抽雪茄(希区柯克:你是?
),穿大麻叶袜子,痞气足,东北人(🙏),直男癌,没文化。
导演觉得编剧剧本不行,总想传达一些主观观点,他觉得电影就是取乐,得让观众自己感受,不在乎观众评价,背对观众(然后说要迎合观众口味写本子😅),在书里找观点论证他的论调,而编剧恰好看过同一本书,并找出了“电影是对客观事物通过主观加工传达给观众的试听语言”之类的言论。
这是观念的根源冲突,也可以看作是华语电影创作方向上的两个分歧。
但是,他们一个是山炮(rapper拍电影不用我多说,还搁那Spike Lee, 我真的笑惨),一个是文艺病(穿柯本遗书在身上²,提黑格尔帆布袋不用我多说)。
也就是说,他们的认知水平都一目了然。
在整个过程中,“纪录片导演”一直在跟拍,持续加强着故事的真实性,点子特好。
导演说暗恋的故事要有行动(比如给人家送早餐骚扰别人),不可能像编剧写的只有在一旁沉默。
因为他们俩一个是前者,一个是后者。
台湾的影评人说出:“我看到这个标题,就想出来我影评的标题了:被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都给你整出来了)” 导演说:“您真的跟那些收3000块钱打五星的影评人不一样。
”(什么豆瓣😅)而编剧只能在他们的船上摇橹荡桨,当劳动力——然而方向的决定权在他手里。
影评人用着契诃夫,巴尔扎克,女性主义觉醒等高大上的词汇轰炸着导演,而他只能说说:“我还真没想这么多。
” 阿谀奉承,甚至将导演碰上电影史的高度,说着什么拍摄过去,是为了现在。
编剧说海明威曾言:我于文学中,而非文学史。
而台湾佬直接急得“gan li nia”都出来了……影视圈的浑水,听pink floyd的哲棍怎么会知道如何趟呢?
当然,导演也不知道。
因为不可调和的分歧,导演直接把剧本第四部分删了。
(记住这里是电影的第三部分,电影本身叫《永安镇故事集》,而片中的电影也是此名,这点真有意思)然而刚删完,制片人就找回来,又是分股份给导演,又是找到流量小生演戏,结果听到第四部分剧本被cut的时候气得快背过去。
这时候导演&编剧——在导演做的不明觉厉的techno rap里——又开始穿同一条裤子,准求共同的艺术梦,为华语电影干杯,为梦想窒息了。
拍电影对电影之外的中国特产——人情世故,山炮和文艺青年怎么应对得了呢?
最后开机前一天,他们还是闹掰了。
编剧放狠话说不伺候您啦,我的本子和我都受不了啦,导演说我连一条狗都找了三天,你开机前一天撂挑子,我新裤子当然比打补丁的裤子穿着舒服,可是现在上哪去找新本子,你丫不是混滚圈的吗,新裤子啊!
于是编剧脱了裤子,导演也脱了。
(此时纪录片导演还在录)一通幼稚的对骂,编剧的打火机都哑火了。
导演坐在他对面,刷手机,好像剧情已经没有动力继续前进了。
However, 导演讲出了一条新闻:马拉多纳死了。
两个人并排坐在了一起,打火机伸向编剧嘴边的香烟。
用橡皮擦去的每一个人物,都被实实在在的谋杀了。
但马拉多纳也是实实在在的死了。
面对这样的现实,什么狗屁理想还管什么用,拍就得了,别矫情了!
而那条狗,在剧本上狠狠地尿了一泡。
最后的一段蒙太奇和角色在开机庆礼上的聚集,我不说太多,希望你们自己去看,自己感受。
生活的涟漪,被溅起,又回归平静,什么变了,但什么都没变。
比起讽刺影视圈目前和以往派系勾结、人情世故、利益优先、优绩主义横行的乱象和利用时代热点如现实主义、女性主义牟利的倾向,导演更多着眼的是对“到底要拍什么的”批判。
传达自己的观点,或是让观众体验本真的拍摄,都不重要。
拍电影不是理想化的幻梦,向现实妥协是每个艺术创作者的必然。
毕竟,马拉多纳也会死呢。
¹:近几年女性主义类书籍随着女权在中国的兴起,出版数量和汉化程度也迅速提高(特别是日本的上野千鹤子教授的书籍)。
虽然书商们有引导消费主义的嫌疑,但是让国内野蛮生长的女权拥有指导思想也是好事(毕竟没人去看《第二性》)²:柯本的遗书被印在文化衫上是最不尊重柯本,最消费主义——也是间接导致柯本自杀的原因之一——的做法。
觉得把别人遗书穿在身上很帅的滚直可以死一死了。
所以,导演你的3000块我到哪里领?
连着看了两部关于电影的电影,《野蛮人入侵》和《永安镇故事集》。
偷懒一起标一下吧。
虽然都是三段式、戏中戏,但其实差异挺大的:前者是借着拍电影的楔子,说的是如何重新掌控自己的身体、如何找回自我,以及如何与“野蛮人”共存的故事,并借武术教练和高僧之口,阐释身体与精神之关联。
模糊所谓戏中戏的边界,三段式结构形成一个闭环。
后者则是一本正经的讲述了一部电影开机前的种种,正如介绍所言,因为剧组心思有些活络的老板娘、怀揣对故乡美好回忆的女明星、想法南辕北辙的导演和编剧。
喧嚣过后,老板娘认清现实回归生活,女明星美好回忆破裂回归人设,导演和编剧则因为马拉多纳去世一下找到了同频,找到了两人的“电影时刻”。
三段式结构泾渭分明,基本上可以说弱关联。
《野蛮人入侵》中,女主从自我矛盾和对立,通过练习武术找回了身体的控制权,通过与高僧的对谈、冥想,找回了精神的控制权。
《永安镇故事集》中,前两个段落用“幻梦破灭”这么一种形式,让老板娘和女明星重新做了一次身份认同;通过导演VS编剧的近乎油腻的“文艺”对话,又解构了电影创作本身。
两个片里藏了导演的很多小心思。
高僧手里的红蓝药丸,对《谍影重重》的恶搞,乃至女主的杨紫琼一般的短发;编剧身穿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T恤,老板娘惊天动地的杀鱼,女明星的蜡像,以及那两首混不吝的rap。
总之,都是很喜欢的片子。
《永安镇故事集》倒是近期看到的蛮有意思的国产文艺电影,尽管影院排片不多,上座率更差,但这并不妨碍整部电影拥有不错的故事节奏和完成度。
本片所采用的结构和形式是“拍摄电影的电影”,一个电影剧组进驻了一个叫做永安镇的小地方,计划拍摄一部电影《永安镇故事集》。
用台词的话说,“一颗石子投入湖面,继而湖面泛起涟漪……”电影也分为三个部分【独自等待】、【看起来没有那么美】、【冥王星时刻】。
【独自等待】是最先泛起的涟漪,主角是餐馆年轻的老板娘小顾,照顾着剧组的伙食,但作为年轻的有孩子的女性,她的生活也是一眼望到头的沉闷。
电影剧组的入驻,以及工作人员们无意间讨论的餐馆老板娘一角,加上导演用她来为电影试妆造……为她平淡的生活带来一些波澜,让她多了一些小小的期待。
比较自然的是,对于电影的讨论,然后延申进入了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又与电影剧本实现了互文,虽有刻意之处,但亦有巧思。
【独自等待】的部分,我个人其实很喜欢,很现实,很细腻,当然也有点沉重,一位在家庭生活的年轻有孩女性,既要带孩子,又要帮助操持家庭餐馆,同时还要受到公婆的督促,他们会说她新做的指甲不方便干货,会把新到的菜摆到她的面前示意她去搬,会在她和别人聊天的适合呼唤她……电影给出了平静、沉闷而又窒息的氛围,令人深感恐惧与不安,而这一切又是不动声色的、静悄悄的,给出了很多细碎的镜头。
最后老板娘小顾的梦幻泡泡也是突然之间破掉的,在真正的女明星到来的那一刻,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了女明星的身上,剧组的工作人员用近似冰冷的口吻让她演示杀鱼的时候,而她把鱼种重重摔打在砧板上的时候,导演在告诉我们,那是梦破碎的声音。
【看起来没有那么美】是本片的第二部分,聚焦在了女明星身上。
表面上女明星很美,走到哪都是一堆簇拥,包括她来到剧组、回到故乡永安镇,身不由己地参与社交局,哪怕她只是希望能够好好拍一部作品出来,也无法避免很多事情。
童年的玩伴将她当作向领导谄媚的筹码,让她参与剪彩、开张、饭局,而另外一位玩伴的妻子则希望利用她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剧组参与演出,而她遇到的另外一位女同学则干脆离她远远的……她嘴上说着怀念童年生活与永安镇,但现实是,那是个早已彻底变化掉的故乡,无法再回去的永安镇。
整个电影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了一种对照关系,老板娘小顾与女明星,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一地鸡毛。
【冥王星时刻】是最有趣的第三部分,也许也是为了消解前面两个故事的沉重,当然也可看做是反讽。
一个说唱男导演与文艺宅编剧的相互拉扯,不断辩论,力图让观众对所谓的文艺、文艺工作者祛魅,中间又来了一位装腔影评人,大谈女性意识,继而制片人介入,要求电影增加流量小生的戏份,简直就是多方势力互相拉扯,最后痛苦与折磨到的人当然是编剧……由此可见,文艺工作者的生活也并不如大家想象的美好,文艺工作、情绪、氛围并不能解决生活的一地鸡毛,对文艺祛魅吧。
-END-
第四个是哑巴的故事 像观众一般从头看到尾像第一故事一样 对平淡的生活转机有所期待就像21:50的晚场电影 看完了在24小时的超市买了一杯水感叹电影院边上办公室的高级 以及为了第二天上班不迟到不得不匆匆爬进滴滴的后排像第二个故事一样 对各种人有期待对我有所图的他 曾经留有期许的她彷佛结局都是注释过了他她它和你一样也都走入一个人的幻影似窗户上雾气留下的泪不太像第三个故事人的对话都是双标理的正反面也都讲得清所以不同的浪漫主义的互相说服需要酒精的催化 给你同样的陈词滥调可就把故事编制完了一个女性为什么离开熟悉的生活哪有什么答案可能就只想抽根烟或者不想看自己男人脱了裤子放屁喜欢片子里面的长镜头舒缓地搭配着石头投入浮躁似一声春雷也像一脚飞踹123分钟过去了这里什么也没发生
很混乱的片子,在凌波微步与踩高跷之间摇摆不定。
统领的气质绝对是虚无与犬儒的,在此基础上那些显然有意张扬的油滑、嘲弄、戏谑语气才站得住。
严密的、刺痛的现实必须混杂点缀上偶发的小心机。
第三段倒是直指一些创作理念的矛盾,这本来就映现在整个影片中,若说做一个玩乐、游戏性的片,那似乎更易于上手,像本片贯穿的迎合导演自身和部分特定影迷群的一种滑稽但也确实的土土的迷影指涉,但片中编剧的意向又纠结于怎样以电影去挖掘、呈现乃至教引给观众严肃复杂的生活真相之云云。
前两段隐隐做出了一种回应,至少强调了视角的重要性,创作者的玄想和口水仗都不如走进生活里真实的人、去观察与认同来得要紧。
但是只做了个短片的体量又昭示创作者并无意或无力在人物的层面坚定地贯彻下去,当然了,按照一种近乎孩童的逻辑,个人趣味与癖好的荟萃展览要大于议题意识,形式大于话题,拍电影“图一乐”也是真的。
魏书钧看上去是那种迷恋于变换魔术道具的外观与奇异戏法,而对伸头进去看看魔术箱子内部的情形较不感兴趣的创作者。
好久没见过这么有特色的文艺片了,说它文艺,但是片子本身其实看起来不费劲,至少不跟某些文艺电影爱留白一样,光让人去猜它留了点啥。
说回正题,这次的影评不想写的太死板,因为这片子和我感觉一样,都是在生活。
影片分为三个片段式故事,分别是《独自等待》《看上去很美》以及《冥王星时刻》。
导演三次入围戛纳,处女作《野马分鬓》反响就不赖,看得出这次他功底更深厚了,技术与灵性皆有提升。
编剧在豆瓣文章里说自己这本实实在在打磨了六年,电影上来一开始,嚯这放荡不羁的发型,半死不活的社畜样,我立马就信了。
不为别的,我身边的人也长这样,把这称之为电影的“生活”也不为过。
第一个故事里的小顾是个刚产崽一年的新手妈妈,帮着家里的饭店打下手的同时还在哺乳期要照顾婴儿,自己的丈夫每天夜班,可以说是个隐身男人。
剧组来到永安镇选中了她们家的小饭店,组员每天在饭店里吃饭侃大山的时候,小顾就在一旁发呆。
我本以为这姑娘没什么故事,直到小顾夜里给孩子喂奶涨奶涨的生疼,做个长指甲被婆婆骂不能干活,把“我生完孩子之后就没弄过了”这话挂在嘴边。
我才看出这个小镇姑娘的生活,结婚生崽之后不知不觉间和过去少女时候的自己告别,可看到大明星簇拥和拍摄电影的时候又忍不住向往,但最后她愣愣的依旧在砍鱼头,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第二个故事里的陈晨是个在外头混过看惯了人情冷暖的女明星,本来想回乡找点淳朴质气洗涤一下被污染的心灵,没成想回来就被县里当官的老同学利用,跟园里的大熊猫一样被围观,赶鸭子上架一样的被阿谀奉承。
最后陈晨跟初恋吃了碗面,去初恋家里做客看到初恋的妻子被生活荼毒的急躁冒进的样子,还是回到了自己该呆的地方。
第三个故事承包了这部电影最大的笑点,导演和编剧因为理念不合争论这剧本到底怎么拍,二人可以说是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聊完了以后还得互相折磨。
编剧不想改这写了六年的本子,导演不认同编剧这六年了还没想明白的破观点,二人从能拍到拍不了再到能拍,也就隔了一天,所以最后,永安镇的这部电影开拍喽。
影片的制作班底讲出来也很像笑话,您能看到的出镜的演员,特别是有关剧组的,除了俩女演员以外,清一色都是被拐来的导演。
魏导坦言之前没想拐这么多同行,但是拐了俩以后没收住手,这就导致片子里出镜的人里面,就连给组里开车的司机,他都是个导演!
我看的时候感觉特像看电影花絮,因为影片节奏自然的仿佛我本人也在片场,我说到底啥时候到正片呢。
这就得夸夸这部电影难得的松弛感了。
这片子是很少见的没有镜头感的片子,好像就算是电影不开录,真有这么个人物,那这人不按台本八成也会和片子里的人说一样的话。
这就太神奇了,“剧中剧”的结构不少见,但能把“剧中剧”拍成不像在拍剧的模样,魏导可能是独一份。
如果要把《永安镇故事集》比做文学的话,我觉得它很像散文诗,不太正经的那种,虽然有三个段但每段又不太一样的散文诗。
三个故事的视角选的很好,从小顾到陈晨,再到导演和编剧,我们在不知不觉间,一步步向在永安镇拍的这部未知的电影靠近,但其实全程我们都未曾知晓这个要拍的电影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只能从几个故事的只言片语中听出这是个有四段落的文艺片,老板娘要从小镇离开。
我看片子的时候就在想俩人争辩为什么的时候怎么不去问问身边现成的例子小顾。
可能艺术创作看不起真实的生活吧,这或许也是魏导讽刺的一环。
能有这么真实的“生活感”,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魏导真的做到了“从实际出发”。
剧中那个每天拿着台机器拍剧组纪录片的,真是个纪录片导演,演员杨子珊的确是小镇出身,而剧中的编剧,也是影片真实的编剧,原本的剧本也是真的写了六年。
就像编剧说的那样“在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
生活里的每个人好像都活在剧外的永安镇里,做着和剧中差不多的事情,既是在拍电影,又是在讨生活。
联想一下如果自己身在三、四线城市乃至小县城里,没有太多机遇,也没有太多惊喜,生活就像湖面滴下了一滴水珠,好像在湖里泛起了点点涟漪,但短暂过后仍会趋于平静。
生活就像是这样,味淡如白水,冷暖皆自知。
我国生活在城镇里的九亿多人口里,有几成在一线城市呢。
所以我不担心这平淡而没有什么戏剧效果的片子无人问津。
因为魏导拍的是十成的生活。
影片的笑料大多来自于一些小梗和反叛精神。
倒也对得起宣发那句“你没看过这么搞笑的文艺片”,有一说一,这些梗是有点门槛的,比如“金敏喜” “马拉多纳死了” “这是咱们最接近电影的时刻” 需要有一些影视积累才能get到魏导的笑点。
《冥王星时刻》里,导演和编剧在开机前一天爆发了全剧最激烈的争吵,一个体面的带着大金链子,一个被剧本折磨的有些潦草,两个人一起脱下羞耻的底裤。
可是争吵过后俩人坐到一起垂头丧气,第二天电影照常开机。
或许我们观众能记得的,只有被狗尿浸泡过的剧本了。
看这部片子时我确实笑的的轻松愉快,但是看完回去的路上又忍不住想这部片子表达了什么?
第一个和第二个女性故事,好像和第三个故事之间的内核有些遥远。
有人说这就是魏导最妙的女性主义,被忽视的女性和被重视的女性各有各的不满。
也有人说这就是导演要给你拍的那电影,小顾是没走出去的老板娘,而陈晨是走出去赚的盆满钵满,衣锦还乡的老板娘。
后面俩人讨论的,老板娘到底是为了钱出走,还是为了梦想,这不重要。
我却觉得这两个故事算不上多么高贵的女性主义,片中导演要的“梦想”和编剧对老板娘的麻木人设背道而驰。
我理解的小顾不会像老板娘一样有勇气走出去,老板娘大概也不会像陈晨一样衣锦还乡再回来看看人心薄凉。
这可能就是解构主义的魅力吧,因为解构,所以这些东西可以相互串起,也可以各自分离。
这部片子也并非没有缺点,魏导的讽刺贯穿始终,看到最后的确给了我一些“爹味”的冒犯,但剧中的编剧比我受到的冒犯多得多。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内核“永安镇什么也不会发生”的时候,我是有些呆愣的,我会思考说如果什么都不会发生那为什么要去拍一部电影呢?
可是看完结尾后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在这些没有戏剧性的生活里,本就充满了戏剧,而我们活在永安镇,就像无数人生活的缩影一般,没有波澜的日子,人们习惯于此,就像生活总在原地踏步一样。
每天面对一样的课业和工作,吃差不多的饭,做差不多的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时间长河中相对静止的小人物,像是河底的石子一样,感受着时间流动,但我们其实是留在原地的。
《永安镇故事集》在我这里值得一看,虽然很多人说它不至于花一部电影票钱,但最起码它能让你舒舒服服笑个123分钟,并且被片尾的“背跨背背跨”洗脑结束。
有兴趣去搜搜了导演的rap,最后没听下去,对不起了我导,我也混滚圈~
“觉醒了女性意识的女性在哪啊?
”这是一部讲电影的电影,三个故事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靠近电影的制作过程。
娜拉出走了?
第一个故事《独自等待》讲述了一个剧组“外人”——永安镇当地饭店老板娘,向剧组“内人”——《永安镇故事集》中的女演员老板娘,一步步小心挪步、企图置换身份的故事。
这个过程不仅是她从在自家饭店给剧组倒水、接着到剧组筹备会现场送盒饭,最后成为电影筹备阶段的试衣模特的上升而又戛然而止的陡峭曲线,同样是她从饭店里的老板娘、家庭中的儿媳妇、丈夫的妻子身份、儿子的母亲等等传统女性身份中逐步脱离的过程。
电影中多次透过镜子反射来拍摄她的表情和动作,这既是拉康意义上镜像阶段的自我寻求,同时也暗示了一切都是虚幻,等待着梦醒时刻的终结。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当她白天在剧组临时做过剧本角色“老板娘”的试衣模特后,晚上便自己窝在厨房,穿起漂亮的衣服,戴上女明星墨镜,开始自我表演,这里透过镜子的拍摄设计便已经暗示了她寻求自我身份突围的失败,她一直没有超越镜框的限制,也就是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她与剧本中那个在导演欲望视野下因“女性意识觉醒”而“出走”永安镇的老板娘具有某种同构自反的关系。
在剧本的建构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是瞬时性的,任督二脉突然被打通,偏僻小镇突然神旨降临,同时“觉醒”后便立刻指向“出走”,娜拉的“出走”是果决的,甚至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是“这个小镇配不上她”。
这很符合一个现代人对前现代生活的狭隘想象。
但通过老板娘小顾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娜拉无法出走的原因,哪怕她抛掷了母亲的身份——让丈夫把哭闹的孩子带走,抛掷了其他任何桎梏身份,她也在现代/当代人中“隐匿不见”。
娜拉归来后…第二个故事《看上去很美》让我们看到另一个版本的娜拉,那是一位成功出走又荣归故里的女性。
永安镇姑娘陈晨(杨子珊饰),年轻时背井离乡外出闯荡,如今成为小有名气的演员回到家乡拍戏,这样的设定就像一个典型的悲剧故事的开场,就像鲁迅长大后再见到闰土。
幸运的是,她仍有一个完整的家乡版图和关系链条(家人、幼时好友都在),不幸的是,不仅家乡正在商业化重建,那些“应该”保持质朴的朋友/家人全都变质了。
那份乡情,就像她和导演对话时提到的酒,没开封前在她的心底美味发酵,但当满怀期待地打开,便迅速过了保质期,让人恶心发呕。
被老同学背刺、被老家人蛮横对待、被青春好友疏离、被年少时腼腆寡言的男同学算计,当这一天终于结束,陈晨疲惫地从商务车上下回到酒店,回归原本的高位身份前,她在满是水汽的车窗玻璃上用手指画了一个眼睛,指腹的温热与冰冷的玻璃接触,“眼睛流泪”成为她此刻最难言又最真实的心情。
实际上,在娜拉出走的那一刻,就失去了“回家”的权利。
电影中还有一处有趣的设计,是“出走”的娜拉和“归来”的娜拉无声地打过一次照面,那是在饭店老板娘的梦醒时刻。
陈晨调整演戏档期后空降《永安镇》剧组并当仁不让地承接下戏中老板娘的角色,而前一晚还在因穿着剧组服装做起黄粱一梦的小顾立刻失去了获得的一切,被钉死在剧组盒饭供应商老板娘的身份上,她终于站在了摄像机前——通过剧组纪录片导演的相机,但成为的不是演员,而是真正的演员体验生活的素材——“老板娘”剖鱼,因此再网红的美甲也没有人关注。
开机仪式上,老板娘小顾帮着剧组安置好物料后便无人问津地退场,另一老板娘——戏中的老板娘陈晨便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正式登场。
憋屈的内容生产队从剧组外人,到剧组内演员,第三个故事《冥王星时刻》终于指向剧组(低成本电影剧组)中的最核心成员——导演和编剧的矛盾。
几乎每一个从一部部短片开始拍摄的影视系学生对此都会极有共鸣,两人精彩且绝大多数时极为流畅的对话(除了最后的编剧爆发/翻脸有些节奏不对外)是那样的真实和准确。
两人的差异是很直观的,导演喜欢嘻哈,编剧喜欢后摇(编剧的黑色T恤上印着Pink Floyd);导演喜欢从空间/动作/视觉影像出发看待世界,编剧偏向从时间/沉默/旁观视角出发再现世界,当分歧涉及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时,几乎就是无解了。
而他俩的解决方案,一是删除了两人分歧最严重的第四个盲人故事(最终电影《永安镇故事集》也只有三个故事,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自反),二是“马拉多纳去世”。
这一外界的、遥远的、同时又处在两人内心同频共振领域内的大新闻,一下子让他们的视线从当前的“永安镇”拉开,从当下的狼藉与狼狈中抽走,天亮了,每个人不可言说的骄傲和自尊再吞回肚子里,短暂的和解又来了,剧组开机了。
岔开一句题外话,2020年底球王马拉多纳的去世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震响,同样上映于2021年的电影《上帝之手》同样巧合or命中注定地将“马拉多纳”放置在电影故事极为重要的位置上,不仅片名便来自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对战英格兰的比赛上,马拉多纳用“上帝之手”助阿根廷以2:1战胜英格兰,“为伟大的阿根廷人民,那些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受到卑鄙的帝国主义者压迫的人民复仇”的事件,同时马拉多纳还联系着片中主人公(也是导演本人)的人生轨迹,特别是青年时期的悲痛经历。
此外,第三个故事中还有一个特别让人会心一笑的点,就是剧组堪景时,导演指着河边一个家徒四壁的破房子,透过窗户孔感叹河对岸的快速现代化带来的发展变化。
我们在无数电影赏析课上都听到老师对此种设计的分析与赞扬,也在无数电影中都看到过这类的导演安排,甚至在自己的短片创作中同样依葫芦画瓢用过无数次,但在大屏幕上看到一个导演(电影中的导演角色)对此大放厥词大谈特谈,还是挺有意思的。
(当然是戏外导演的自嘲和调侃啦)
与《宇宙探索编辑部》最后,看到有网友戏说“磕到《永安镇故事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CP了”,诚然两者有很多可以并置看待的相同点,如:导演都是青年电影人,都在FIRST/平遥上展映过,都是广大“文艺青年”们钦定的2023最佳华语院线作者电影,都与章明的《冥王星时刻》有着那么一点或半点的共享等等,但这两部电影的不同又是那样明显,如果让我大胆地瞎说,我可能会认为,《永安镇故事集》中那个不得志的、写了6年剧本的编剧,可能想写的就是《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的剧本吧。
影片讲述了一个剧组入驻永安镇拍电影的故事。
有趣的是,这个剧组要拍的电影就叫《永安镇故事集》。
永安镇是一个什么事都不会发生的地方,这里的时间是凝固的,人们的生活是静止的。
剧组的闯入犹如投进一颗石头,在永安镇这个平静的湖面上砸出一圈圈涟漪。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就叫《生活的涟漪》。
影片的内核简单来说就三个字,不容易。
无论是餐馆老板娘一家、归乡的大明星晨晨还是整个电影剧组,所有人都不容易,各有各的烦恼和苦痛。
回顾影片的制作时间,是2021年,于是一切都明了了。
是啊,那时候别说永安镇,放眼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谁都不容易。
片尾字幕说这部电影献给所有热爱电影的电影人和观众。
说得真好!
拍电影不容易,生活同样不容易。
记录下曾经的不容易,就是诚意,就是意义。
不容易啊。
看了两遍。
第一遍开头就疑心这取景地“东湖”“新区”“鱼很出名”的原型是不是我青春期待了六年的某市行政区划下的某个县级市,果然是的。
大家方言纷纷说得乱七八糟的,包括不仅限于南京人杨子姗,来串戏的山西人杨瑾,东北人耿军。
某市的通行方言是西南官话,而东湖所在的某县级市却是说湘语,其实问题不太大。
方言比较自然的演员说的大概都是长沙话。
黄米依出道时大概打的是小周迅的名号,上镜的确有几分像,但她一旦在表演中模仿周迅就立刻不对了(比如喝高了换衣服转圈圈那场戏就很《苏州河》)。
Despite 这部片中两个女性的故事其实都讲得不太好,很刻板,看了访谈说老板娘的故事灵感来自取景地见到的某个“打扮得不像干活的人”的餐馆老板娘,造型的确是对的,我青春期走进路边任何一家餐饮店仿佛都见得到这样一位少妇,但再现她故事(和其中失权的处境)的方式仍然感觉是可怕的剥削。
女明星的故事稍微好一点点,但仍然很刻板,对她的想象好像直接是从文学那儿搬来的,比如服务员的故事原型不啻为一个性转版本的少年闰土,再比如杨瑾(是的我也才知道他和王佳佳现实中就是一对)的角色比起真实的人也更像符号,最后的冲突很生硬。
电影叙事的视角诚然想做到对谁都一视同仁地又冷又狠,但目光投向以导演为中心的剧组时多少更有一点看傻逼逗闷子的恻隐,到后来也的确让人喜欢上了编剧的演员兼本片编剧康春雷又怂又熊赖赖唧唧的passive aggressive劲儿,甚至get到了北京话说唱。
这俩人对戏时搁不住让观众脑子里一个接一个蹦出本体论现象学生活世界这些破词儿,然而最后一场处理得竟然很妙,和元电影谱系中别的片子比起来探讨的更多是本体论意义的生活而不是本体论意义的影像。
说到底在永安镇除了生活本身什么都不会发生。
(ps纪录片导演杨平道的角色是另一种妙法,他摸鱼不履职的时候猥琐得有点妙,但他本人的片子我看过《好友》想不起来看什么了。
)在永安镇除了生活本身什么都不会发生。
湖南在我印象里不太是个独立电影爱拍的地方,能想起来的只有十来年前在长沙取景的《杨梅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片中编剧的角色其实是一种typical成长于世纪之交的小镇文青的画像,其文化资本的获取和积攒受惠于互联网的传播,也因其身份的脆弱更需要相信一种理念,这形象在今天看来甚至有些nostalgic. 而导演的角色社会化功能更为良好,也因社会化过于良好而不太能想象文学青年的纠结,在剧组的微观权力结构中他是且也只能是游刃有余的。
或许是因为“生活”中的一切微观权力结构(和其中失权的一方,包括不仅限于小镇,小镇的女性,小镇的文青)在片中呈现得都过于冷感和直白了在其结尾只能是一个悬置了这些结构的仪典, 欢迎来到电影的幻象。
欢迎来到communitas.
如果编剧不服导演,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当演员。
永安镇段子集,飞踹!飞踹!
巧劲儿的片子,但是小聪明。三段式啊,镜头设计啊这些外在形式和解构讽刺的态度其实都并不难,这不是能判定一个导演水平和电影水平的核心。华语电影,金敏喜,对电影圈内人来说太常见的,但普通观众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的梗。我妈就完全Get不到金敏喜那个笑点,看导演编剧打架她也不懂是在吵啥,这就说明这片子受众也就是给需要骂骂咧咧一下的电影圈内人吧。反而是温情部分拍得惊艳。热腾腾的面汤蒸汽,只有一个屋檐的镜头,她笑了,一切情感都发生在对话之外。单场戏的节奏是好的,循序渐进,但这也只是合格导演的水准。虽然调度和镜头语言没有更精致,但至少有意识。总归一句话,格局小了,有点太自娱自乐,并且还是自恋姿态。此外,三天重写剧本没啥可值得骄傲的,还是反思一下为啥之前的剧本没法用吧。
给价值两星的电影打了一星,我们电影人真是太伟大🌶️
#戛纳#导演双周。延续出走与和解的主题,小镇青年渴望逃离,又困囿其中。这就像是一部4:3电影,距离太远。只有观察才会发现,沉默不是生活的状态吗?魏书钧用北方少年的怅惘拍出一部契诃夫的悲剧,主角换成女性。前面人物表演有些尴尬,渐入佳境之后这些拼贴成现代小城的浮光图景,有了魔幻超现实的意味。永安什么都不会发生。人物是静止的,时间是凝固的。他们怀着一点期待生活,但是什么也改变不了。艺术是为了人的死亡准备的。导演和编剧最后battle的过程像极了片场现实。看魏书钧,就像听万青,河北杀死石家庄人,虚实交接的迷茫与坚定。
制片人发起的第四幕故事秒杀正片!
年轻时候就拍自反式的电影太暴露功力了。导演点子很多,但还真没到肉眼可见才华的程度。希望下次让主创去更大的厅接受掌声?
英文片名ripples of life:生活的涟漪 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生活投来的小石子(挫折),波纹渐渐消散,水面终归平静。人人都希望有所改变,现实却是几近挣扎之后,发现还停留在原地,正如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一样,这才是可悲的地方啊。
以“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为主题作为切入点,来表现创作遇到的困境,但最后的落脚点却是rapper的自我,要不是马拉多纳救场,主题差点儿散架了。永安镇停滞的时间没感受到,知识分子的聒噪倒是给永安镇的湖面激起了一圈涟漪。【卢米埃影城】
©金鸡国产新片展,魏书钧、王階宏到场。
其实直接讲一个导演编剧的故事就蛮好的,相较之下前面两位女性的故事就扁平了许多,还真互文到了故事中的故事……喝再多酒也不如直接问问老板娘
标放气氛场。“过度自嘲是不是更大的自恋”是个辩证命题,也是评价两极的原因。事实是故事3确实削弱了故事1和2的真诚性,使两个阶层的女性视角变得更像导演代入片中角色证明自己不是直男癌的手段(只保留故事1是好短片,但现在感觉很《吉祥如意》)。随后看到幕后、映后故事都与幕前互文,以及导演是国安球迷,也就明白他的自我定位在哪了,刻板印象发作中LOL。
比起野马分鬃差多了,文本的空间被压缩到这么直白较为失望
导演以几乎暴露狂的形式展现出了文艺工作者的不真诚的刻板印象,但这种展现形式本身又是不真诚的,所以这部充满自指的自嗨片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刻板印象。
把京圈的某些b男的那个劲儿写得太准了。就是那种装逼和谄媚并行的劲儿,腾的一下就起身披上羽绒服连袖子都都来不及扯就先扯出笑脸的那个劲儿,太他妈准了!我一年都不知道能遇到多少这种男的,这片子算是把他们的缩影的集结起来了,又好笑又恶心,这点真的蛮牛逼的。但是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要正面拍女演员挤着乳房用吸奶器,那个镜头有啥用啊我请问?说你是直男癌但没让你装女权,你自己不是在台词里也和解得挺开心的吗,怎么一拍片子还是忍不住拍人家挤奶呢?
LFF2021。3.5。那种知识分子式的讽刺社会的样子像极了盛年的冯小刚,一到了情节剧部分和片段式肖像又像极了是枝裕和等类似的日本导演。已经很难得能看到如此自然的中国喜剧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三段故事都是一开始时很在状态,越到故事后段的视听和叙事就越发没精神,越来越像电视剧。
手拿《雕刻时光》和契诃夫的男性导演编剧争论女性出走,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事吗?有的,就是拍“手拿《雕刻时光》和契诃夫的男性导演编剧争论女性出走”。可能只想拍第三个故事然后顺道拍了前两个吧,这样看来倒是银幕内外互文了。/沾沾自喜和轻轻放下的讽刺还是讽刺吗?
感觉像是写给湖南小镇姑娘加电影从业者的冷笑话,这个受众范围是不是也太窄了
讲拍电影的故事本身就很讨巧,典型的影迷电影。电影里句句是男文青的自嘲,和电影外制片人的破防形成互文。怎么最近的年轻男导演各个都觉得自己是侯孝贤王家卫了吗,听不得一句批评?别太幼稚
视角逐渐深入剧组及电影内部却越来越差,没有松弛与灵性,只有刻意的嘲弄和陈旧的内核。拍生活却让故事的戏剧性像段子集一样上演,女主演与故友的相遇和所想表达的内容就已经够让人感到尴尬了,没想到后面还更自以为是,抛出那么多梗实际上空洞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