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本片的理解是,导演想从戈达尔身边最亲近的人的角度,用略黑色喜剧的手法来表现一个天才在革命浪潮中寻求突破自我的挣扎以及对艺术的探索的传记故事。
而种种看似滑稽的自相矛盾无所适从则是在这种探索中必然要经历的,毕竟他是在开拓而不是走别人走过的路。
最后的孤立和性格的转变是在探索中迷失的悲剧性副产物。
然而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其实不只在于他实现过什么完成过什么,更在于他敢于突破、敢于探索、敢于在众人的嘲讽中仍然坚持坚信自己的观点、敢于否定自己杀死自己,即使最后可能没有成功。
电影里最后"杀死"戈达尔的并不是导演或者这部电影,而是戈达尔自己,这其实是最令人敬畏的地方。
从这些角度来看,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严肃但非典型的致敬片,而不是一部哗众取宠只知吐槽挖苦的讽刺喜剧。
不了解戈达尔的生平 只是觉得看着蛮好玩的 调侃和情绪的控制也恰到好处 我觉得不错 看到评分这么低 评论里也不外乎都是说导演没资格调侃戈达尔 电影与戈达尔本身经历不符之类的 我只想说 呵呵 你们选择把戈达尔摆上神坛是你们的事 但你们不仅自己要对着他上香磕头还不许别人说他一句半句的不是 这就不太好了吧毕竟这片子只是个喜剧片 符不符合事实也并没那么要紧吧?
人家也没打着纪录片的名号啊~到底戈达尔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是怎样 也不是每个观众都想要真正去了解的 大多数人不也只是想看个热闹而已嘛 因此导演极尽调侃 突出一下戈达尔的自我 戏说一下戈达尔的情事 到底又有何不可?
我倒也没有想说这片子有多么多么好 只是想说 个人崇拜情结还是稍加收敛比较好🙃还有 说导演想拿这片子来黑戈达尔的…也真好笑 人家至于这么费尽心机的专门拍一部电影出来黑你们家男神戈达尔么 少在那边阴谋论了 导演也最多不过就是耍个小聪明 塑造了一个自我矛盾冲突明显 观众喜闻乐见的剧中人物罢了 只不过这个人物碰巧跟史上某位导演的经历雷同 碰巧也叫戈达尔 也许换换思路 这么想想 大家的精神洁癖就会好很多了
这部电影可说的太多了,传记片有趣的点都有了,还原历史情境、人物正反勾勒、临摹戈达尔的电影风格和影像变异形式……而调侃戛纳电影节的部分对于70周年来说太应景,根本就是一部献礼片。
看完好希望能看到一部在世中国导演的传记片。
总是打趣一句话,人家的艺术家真是令人羡慕,无论想做什么都是自由的,而现在的我们连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两位beauty路易·加瑞尔和斯塔西·马汀都全裸了,马汀完全照着经典女神的路子去了,无可限量。
戈达尔的第一位太太是安娜·卡里娜,女神级别的,他们合作的《法外之徒》、《随心所欲》太经典了,特别是《随心所欲》完全就是戈达尔对女神的赞歌,众多的安娜·卡里娜的脸部特写,抽烟、跳舞、站街都拍的纯洁、诱惑、以及美。
戈达尔的第二位太太是安妮·维亚泽姆斯基,他们结婚那年,戈达尔37岁,安妮19岁,好吧,这是全世界不安份男人找女人的共同喜好。
影片《敬畏》就是以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自传体小说为基础改编的电影,拍的就是戈达尔的第二段婚姻。
《敬畏》拍的很好看,反正是我最近刷片里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不只是描述他的婚姻,还刻画了戈达尔对自己的一场革命。
37岁的戈达尔已有世界级的声誉,他的名字就代表了一种电影的风格,但他却要走出他的舒适区,去进行对自身的改造,比如他走上街头去参加“5月风暴”,比如他公开表示“自己以前的电影就是一坨屎”。
又比如他敢于无畏的演说自己的任何观点,“今日的犹太人就是昨日的纳粹” 这种唯“政治正确”为处事标准的人有几个敢说?
真的,戈达尔很牛逼,有多少人能功成名后去这样的颠覆自己,搞得众叛亲离也在所不惜。
看《敬畏》真的很明白戈达尔为何能拍出《精疲力尽》、《蔑视》等等杰作,那些随心所欲的镜头、随心所欲的对白,随心所欲的结局,以及对商业化的藐视,如果没有他的个性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
《敬畏》的精彩还在于电影本身非常有趣,有对戈达尔本人的各种深刻揭露,还有各种对于电影究竟是什么的各种探讨。
比如夫妻俩人在家里全裸着谈论“电影中的裸戏”那场戏,有趣极了。
影片里戈达尔在婚姻里对太太的嫉妒与吃醋虽然有点可爱,但是是真愚蠢和偏执,所以他毁了他们的婚姻。
男人的野心、压力,愤世嫉俗,对爱人的忽视,这些对婚姻来说就是毒药。
和最爱的人争论真的无意义,那些残忍、刻薄、无情的对话更是对婚姻来说就是毒药。
好吧,我对这部片已说的太多,这也许是真爱的表现
(原载《虹膜》)作为一个戈达尔影迷,当这位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与第二任妻子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情事,被法国导演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搬上银幕时,我不仅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我对这部去年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敬畏》之所以毫无期待,有两个原因。
首先,所有对戈达尔的生平有所了解的影迷,都知道他的第一任妻子安娜·卡丽娜,才是他的一生挚爱和灵感来源。
两人的合作,催生了戈达尔最具影响力的几部杰作:《随心所欲》、《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罗》、《阿尔法城》;而两人之间疾风骤雨般的情感关系,也如同八点档肥皂剧一般既狗血,又精彩。
所以如果一定要把戈达尔人生中的某段情感关系搬上银幕,那么最合适的选择,显然是他的第一段婚姻,而不是他与维亚泽姆斯基之间较为平淡的关系。
我对《敬畏》难以产生期待的第二个原因,源自它的导演人选。
戈达尔这个同时引发着敬畏和蔑视情绪的文化人物,显然值得被人们讨论,但我不相信哈扎纳维希乌斯能为这种讨论提出什么有见地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他一直是个平庸的导演。
哈扎纳维希乌斯最擅长的电影次类型,大概是戏仿类电影。
他的成名作《OSS-117之开罗谍影》,是对007系列电影的恶搞,而让他问鼎奥斯卡的作品《艺术家》,则是对无声电影的戏仿与“致敬”。
然而他对经典文本的戏仿,只是停留在过家家层面上的低龄游戏;他通过对影像的把玩与复刻消费了原文本,却对原文本的内在逻辑毫无反思。
他的戏仿电影既不具有梅尔·布鲁克斯对文本进行解构的破坏力(《灼热的马鞍》、《新科学怪人》),也不具有戈达尔与斯科塞斯对文本进行重构时的独到见地(《筋疲力尽》、《纽约,纽约》),甚至不具备伍迪·艾伦忠于原文本精神内核的真诚态度(致敬《婚姻生活》的《丈夫、太太与情人》;致敬《野草莓》的《结构爱情狂》)。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他抛弃戏仿路线,拍摄气质严肃的“原创”电影《搜寻》时,他所面对的处境,竟然是无人问津。
而《敬畏》的温吞表现,再次证明了他才能的平庸,和原创力的匮乏。
当《敬畏》的剧情进行到第五分钟时,我已经能理解哈扎纳维希乌斯为什么要把1967到1970年之间的戈达尔,作为自己影片的男主人公了。
因为当时自视为政治激进分子的戈达尔,正在狂热地信仰毛泽东主义等左派思想,而哈扎纳维希乌斯想要通过《敬畏》,尽情地嘲笑他。
哈扎纳维希乌斯可以嘲笑戈达尔吗?
当然可以。
处于激进时期的戈达尔,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很荒唐。
这位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导演,想让自己的电影接近“工农阶级”,但他想要接近的观众根本读不懂他精英化的电影语言,他们最喜欢的恰恰是他厌倦与蔑视的美式电影。
于是他通过电影来闹革命的理想,就此成为了空中楼阁。
但《敬畏》的问题在于,它对戈达尔电影所处的语境,以及把他推向激进主义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环境,完全缺乏关注。
戴高乐执政时代无处不在、令人窒息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法国政府在处理阿尔及利亚问题时的殖民主义态度,都是让左派知识分子对现存体制充满失望,最终走向激进的原因。
不过在《敬畏》中,所有这些时代背景,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表现。
哈扎纳维希乌斯眼中的戈达尔,仅仅是一个因为深陷中年危机,变得荷尔蒙分泌失调的中二病患者。
这个角色为了寻回往昔的青春活力,娶了个比自己小了接近二十岁的年轻妻子,成天混在大学生的政治辩论会中,却因为完全抓不住辩论重点,被年轻人嫌弃。
至于原本也是位左派青年的维亚泽姆斯基,则在《敬畏》的镜头中变成了对戈达尔惟命是从,毫无个人意志的花瓶角色。
然而在现实中,恰恰是这位少女的激进与勇敢,让戈达尔把自己对革命与青春的憧憬,倾注在她的身上。
这是两人之间情感关系的真正基础,但它同样没有被《敬畏》所表现,因为哈扎纳维希乌斯太陶醉于自己对戈达尔的恶作剧式嘲弄了,以至于他完全没有看到男女主人公关系中的微妙之处。
而影片的选角,也称得上是败笔。
两位主演路易·加莱尔和斯塔西·马汀,与戈达尔和维亚泽姆斯基都谈不上形似。
在精神还原方面,他们就差得更远了:加莱尔表现出了戈达尔的坏脾气和粗鲁无礼,却没能表现出戈达尔的旺盛精力和他略带顽皮的机灵劲儿。
而马汀在整部电影中只是安心地待在男主角身边,尽到了一个花瓶的职责。
在我看来,戈达尔在六十年代末的挣扎,显然不是缘自中年危机与内分泌失调,而是一个电影语言革新者所必然会面临的困境。
当你在个人创作生涯的前几年里,一直在把电影媒介的可能性推向极限,如今却发现现实世界与政治生活所发生的变化,要远远胜过你所谓的艺术创新时,你该作何选择?
是接受自己手中媒介的局限,安心地做一个守成者,还是彻底打破电影的边界,将它与抗议运动、教学行动、政治思潮和时代精神,通通融为一体呢?
戈达尔选择了后者,他迎接了挑战。
虽然他在“革命时期”拍摄的电影过度理论化、艰涩无比,且带有说教气息,但它们对于电影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依然充满了想象力。
而我们这个时代的犬儒主义代言者——哈扎纳维希乌斯先生,则用一个老祖父般包容的目光,嘲笑着戈达尔的反资本主义/反好莱坞理想;至于他自己的电影是不是空无一物,他倒是完全不在意。
其实戈达尔根本不是圣人与完人,哈扎纳维希乌斯哪怕对他的档案素材多下点功夫,也不至于会像现在这样,摸不准戈达尔的死穴。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生前接受采访时,便讲述过如下的一段往事:1968年6月,让-吕克在我面前和特吕弗吵了架。
让-吕克想去中止亚维农戏剧节的举办;特吕弗则与帕索里尼站在同一立场上,因为后者曾说:‘我没法支持和工人阶级出身的卫兵们作对的中产阶级学生。
’当时我们在特吕弗制片公司的办公室里。
让-吕克生气地说:‘我本来以为你是我的兄弟,可你却是个叛徒。
’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单单是这段一百多字的往事,就胜过浪费了观众一百分钟的一整部《敬畏》。
怎样能看懂本片?
近年来,有多部名导的传记片,有拍希区柯克的有拍爱森斯坦森的但评分都不怎么高,都在四五分左右。
唯独这一部戈达尔的片子杀出重围逃出了各路影评人和挑剔观众的慧眼达到了7.0分。
不得不说实至名归。
戈达尔是法国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与他同时代的有特吕弗、让·雷诺这些大师;但和他们不同的是戈达尔当年成名的时候只有二十多岁,那时候他就拍出了《精疲力尽》、《狂人皮埃尔》、《蔑视》这样轰动影坛的作品。
可以说他是个天纵奇才,他的电影不仅能够俘获当时的戛纳电影节评委而且在大众里面也是口口相传,是因为他能够抓住电影的本质。
当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在电影理论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此理论的核心无非是欲望的本质是“性和权力”而戈达尔是第一个说电影就是政治的人。
他寄希望于电影的不是刺探人心而是真正的从现实层面影响世界进而改变人。
而本片没有一处是理论的说教,都讲戈达尔那些惊世骇俗甚至常人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思想融于他实际的生活当中。
片中的戈达尔年龄在36岁到37岁之间,但导演却启用了一个看上去30都不到的演员来饰演而这种落差导致的违和感却在观影过程中慢慢消逝,直至最后让人认可了这一选择,实在是让人佩服。
本片的女主角是模特出道曾在《女性瘾者》中与希亚拉博夫合作有过让人过目难忘的出彩表现,她在片中饰演戈达尔的娇妻安妮,当时安妮只有19岁,她是戈达尔《中国姑娘》中的女主角。
戈达尔说他之前拍的片子都是狗屎。
拍完《中国姑娘》之后戈达尔的电影生涯和生活都发生了变化,前者遭遇了滑铁卢后者他和安妮结了婚,这个小他几乎一倍岁数的青年女郎成了他的妻子。
同时戈达尔也开始关注学生运动,也就是当时法国正在发生的“五月革命”。
有评论人指责他的新片没什么价值而中国方面也说他拍的是部垃圾。
戈达尔是毛泽东的崇拜者,这句话就好像毛泽东亲口对他说的一样。
因此他和安妮取消了去中国旅行的计划。
戈达尔开始频繁的参加学生运动和反对戛纳电影节在电影宫举办,期间他一共摔坏了四副眼镜。
他在学生大会上说:“现在的犹太人就是当年的纳粹”这种毫无逻辑的话引起学生的激愤。
有人骂他的电影是消费品他也不还口,他反而对安妮说自己喜欢这些孩子,他们朝气蓬勃说的一切好像都是对的,即使是错的也没关系。
“我喜欢年轻人,讨厌老人,莫扎特在35岁死是对的,我就快37岁了,我讨厌自己。
”他觉得电影是政治所以他在进行政治运动的时候也是在做和拍电影一样的事情。
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他本人变得越来越讨厌自己而在潜意识里他是想向安妮证明自己还可以像年轻人一样“运动”。
但是他唯一像年轻人的地方只是变得像个16岁孩子一样幼稚和任性。
导演却在用婚姻来结构大师。
很显然影片的主线仍然是戈达尔和安妮的婚姻生活,很多的矛盾和思想的碰撞也是从这个基础发出来的。
片中最有创意的一场戏是在一辆行驶的甲壳虫汽车里面六个人(包括安妮和戈达尔和其他四个朋友)的群戏。
而此段的配乐更是亮点,全片的一首配乐还有插曲都是高级别的,给电影增色不少。
而到了最后两人的婚姻走到尽头,高潮竟然是戈达尔因为安妮说不爱他了(意思要离开他)而选择吞噬安眠药自杀。
他当然没有死,但你此时却清晰的看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男人的真正痴情,但这只是你的想法,安妮还是和他分开了,因为她觉得这种行为太暴力了。
是不是有点普通小女孩的幼稚?
而戈达尔又不是真的就如同一个小心眼的丈夫一样吃了好多醋,这种处理又再次将我们被人物不羁(不合逻辑)的思想带跑的节奏又拉回到现实之中。
就这样把一个戈达尔这样复杂思想的导演让普通的观众也了解了。
而最后戈达尔的那句话:我确实是让很多人都失望了,有些人感觉我背叛了他们,但你知道吗?
最后这一切都不重要,这就是敬畏号上的生活。
简直是点睛之笔。
(又是因为短评下不下了只好写在长评区了,算不上影评,几句碎碎念而已) 1. 好像不踩两脚这个片子显不出自己看过戈达尔哈我自己带着并不高的预期,看完倒是有点喜欢上这片子了,它拍出了长久以来我对戈达尔的一个直观印象:革命在他那还就是请客吃饭,就是一边喝着咖啡抽着烟,一边跟漂亮姑娘吹出的牛逼。
同时它也拍出了我对戈达尔的一个终极疑问:假如疙瘩觉得别人都是傻逼,那有没有可能他自己也是个傻逼尼?
或者客气点说,他也有犯傻逼的地方和时候?
2. 这片子有简化、矮化、庸俗化的倾向吗?
就算有,那又怎样呢?
耍一耍疙瘩当年玩过的小伎俩,那又如何呢?
渎神了?
不管戈达尔自己乐不乐意、承不承认,他已经被摆在神坛上供起来很久了,用(至少那个时期)戈达尔会用的语气说,他戈达尔的命怎么就不能革了?
3. 看到(路易·加瑞尔扮演的)戈达尔一脸疑惑地抱怨中国那边居然讨厌《中国姑娘》,说我拍得一坨翔,天知道我笑得有多开心4. 我特别好奇,疙瘩本人宅在瑞士的家里,有没有看过这片子呢?
这片子以后要是能出戈达尔的评论音轨,那绝对无敌。
5. 我原以为斯塔西·马汀的肉体是全片唯一的精华,看完之后要改口说那只是最精华的部分而已了。
我的天哪她也太好看了,不禁遐想在大银幕上观看这么标致的肉体是什么效果——IMAX最好,对了,高达对IMAX会作何评论?
好奇 again。
这是我看的第N部路易•加瑞尔的片子。
他在上一部作品《圣罗兰传》里饰演伊芙的同性情人——一个拥有迷人眼神、散发着强大荷尔蒙的美男子。
两位男主角流连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在放荡不羁中将自己燃烧殆尽。
在这一部作品里,主人公戈达尔头发稀疏,五官棱角分明,黑框眼镜内镶嵌着两颗无神的眼睛。
在看到人物的第一张正面特写时,我几乎以为这就是戈达尔本人。
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路易·加瑞尔。
让他来演戈达尔,是个相当聪明的选择,因为演员和人物原型有相同的眼神。
加瑞尔对于人物性格的演绎,与之前的几部作品太过于不同。
毕竟戈达尔本人也是超级与众不同的,如何从细微之处表现思想上的锐利、不随大流的心态以及一闪即逝的敏感,是很考验人,然而他都做到了。
就人物而言,一个人与众不同的特性往往也预示着在种种场合的叛逆。
影片聚焦了戈达尔这种性格中更多负面的部分,他陷入热烈的讨论中,就会选择性地忽视身边的妻子。
他被激进的思想捆绑,一心想着抛弃过去,乃至否认自己的作品,一意孤行跟同行和观众决裂。
在海滩度假时,对妻子的热情也不管不顾。
这种性格真的很讨人厌。
与女主角的美丽、真诚相比,戈达尔看上去自私自利又愚蠢。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戈达尔是一个如此令人生厌之人,那为何女孩在一开始对他投怀送抱?
所以至少在价值判断上,我感觉作者对戈达尔的态度是客观不足,偏见有余。
五月风暴时期,戈达尔和他的妻子在校园、游行队伍、首映礼现场以及海边探讨问题,耳鬓厮磨。
人们热切争论革命思想,人人都渴求反叛。
戈达尔是其中一名战士,只不过他更加不拘一格、更偏激。
一个人挑战全世界,甚至连妻子也无法理解他。
这是深切的孤独。
戈达尔行走于孤独之中,在结局错失了美好的爱情。
可惜了,影片呈现了这种孤独的结果,但是却鲜少交代戈达尔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他战斗在各个场合,和各种人争论,我们看到他的狼狈,看到他的傲慢,但是在人群视线所不能及的地方,他到底在想什么?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有没有软弱的时候?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导演和编剧务必将人物的过去交代清楚,但我在看完影片后的感觉是,对戈达尔没有同情。
即便他是主人公,我依然对他没有好感。
不管怎样,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还是有点不够全面了。
影片对于战斗精神,对于“革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戈达尔正好是典型的研究切入点,成为了他们表达、吐槽的工具。
导演啊,编剧啊,你们真敢玩,不怕戈达尔来你们家查水表吗,哈哈!
女主角纯天然的脸庞和身体真好看。
喜欢开头的长镜头,女主起床,一丝不挂,拿着抱枕遮住身体来到厨房和戈达尔共进早餐。
两人都没有说话,脸上带着笑意,他们接吻、拥抱、在面包上抹黄油,收音机播放着关于“敬畏号”的消息。
法国人拍片子用很简单的镜头语言,干净简洁,不加修饰。
简即是多,不加修饰即是美好。
1.安妮安妮的祖父父亲都是作家,她的出道作是布列松《驴子巴特萨》的女主。
本片改编自安妮写的一本关于戈达尔的回忆录,所以片子始自女主介绍戈达尔的旁白,结束于戈达尔在她心中的死亡。
2.片名片名《敬畏》,就像是戈达尔《轻蔑》的反义词。
戈达尔曾经说过,他让演员干什么,演员就要遵命,所以难免产生蔑视。
戈达尔自己天天说革命,可安妮却生活在他男权对女权,导演对演员的双重压迫之中。
3.新浪潮新浪潮当年之所以能够成功,“双低”也是原因,即低成本,低年龄。
新浪潮的导演们之所以能拍得成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低成本(这里特指处女作)。
之所以低成本还能言之有物,做出高水准,是因为由新理论导致的新拍摄方法。
当年的制片人只需拿出普通电影十分之一的成本,就可以刮到一张不错的彩票。
新浪潮之所以能卖座,也与战后一代的大量年轻观众有关。
《筋疲力尽》和《法国康康舞》的观众平均年龄差个十几甚至二十岁,都是有可能的。
4.对戈达尔的致敬本片有大量对戈达尔旧作的致敬,比如《轻蔑》和《已婚女人》片头对女主的特写,比如《随心所欲》一片中女主在电影院中看德莱叶版的贞德,比如在《美国制造》中大量写在墙上的标语。
导演通过刻意模仿戈达尔1968年之前的几部作品,打造出了一种廉价的戈达尔风格。
这也成了电影可以从头笑到尾最大的因素。
5.革命狂热戈达尔对于资本主义的不满早在《随心所欲》,《轻蔑》中就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随心所欲》里面一个女孩由怀揣演员梦的售货员到妓女的转变,《轻蔑》里导演面对制片人,已经与娼妓别无二致。
《我略知她一二》,在剧情上与上述两部电影一脉相承,并明确了政治指向。
在戈达尔眼里,他眼中的旧电影已经变成了现有秩序的一种麻醉剂,维稳工具。
正如片中司机所讲“电影就是为了娱乐”。
现实充满了如此多的丑陋灾难罪恶,观众不但不正视现实,改变现实,反而跑到一个避风港,消费美梦,自我欺骗,真是岂有此理!
6.自我革命面对激进学生的指责,戈达尔自然不愿意像其他导演一样,生产虚假的美梦,做欺骗观众的帮凶。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说自己以前拍的电影已经死了。
本片中的戈达尔正在经历这辈子最大的转型期。
7.推轨镜头所以当戈达尔于片尾成立了电影小组,开始追求一种比新浪潮更低成本,更具有革命性而不再是消费品的时候,组员们对于推轨镜头的抗议也就可以理解了——一方面出于更加激进的理念,一方面也出于成本的局限。
8.革命在他国文革对于法国的影响之大是超出很多中国人想象的,在2016年,法国还有一个很大规模的文革50周年研讨会。
戈达尔知道革命要杀人,却在警察面前唯唯诺诺。
他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未必知道引蛇出洞,一网打尽。
继电影《艺术家》中以默片形式致敬无声电影时代,并成功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后,导演米歇尔·阿扎纳维希于斯又一次玩起了“非典型”传记片,这一次,他选择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领军人之一——让-吕克·戈达尔的故事。
《敬畏》改编自戈达尔前妻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自传《一年之后》,讲述五月风暴期间,戈达尔与安妮之间随着革命逐渐消亡的爱情。
电影在外在的叙述格局上,就呈现出不同寻常的风格。
以九幕剧的形式,一幕一幕的递进,既是戈达尔一步步走入“革命”极端的心理变化,也是他与安娜的爱情走向终端的过程。
而九幕剧的形式,本身就值得玩味,电影中的段落分层,事实上,让人联想到的,更像是中国一幕一幕的样板戏。
联系现实,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毛主义者,戈达尔还曾赞美过样板戏是最伟大的电影,而对照电影中,戈达尔对革命电影的无比推崇,如此看来,这种推测似乎也不无道理。
要解读《敬畏》,关键突破口在于《中国姑娘》。
这部由戈达尔执导的“红色”电影,在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线索作用。
一方面,它代表着戈达尔个人的政治倾向,即崇尚革命的毛主义者。
另一方面,这也是戈达尔生命中的一个分水岭,因为拍摄这部戏与安妮喜结连理(而《敬畏》这部电影中的叙事也由拍摄《中国姑娘》一片开始),也恰恰是这部戏之后,他开始对革命思潮越来越狂热,最后直接导致了他与安妮爱情的终止。
电影一开始,便是《中国姑娘》的拍摄现场,十九岁的安妮背着保守派作家爷爷,偷偷在这部电影中扮演一个信仰毛主义者的学生。
她年轻,所以显得无畏,她敢于与32岁的戈达尔相恋并结婚,敢于与爱人一起走上街头游行的队伍,并大声呐喊政治宣言,为了表现这种年轻的无畏,电影中甚至常常让她以裸体形式出现,或是穿着泳衣晒太阳,大胆奔放的同时,与戈达尔的肉欲,亦是一个青春发泄的出口。
在电影语言方面,《敬畏》则刻意模仿戈达尔,九幕剧的字幕卡、跳接、摄影式连环大特写、负片、人物内心潜台词......各种技巧在戈达尔的电影中都有迹可循,整部戏也由此增添了一份迷影色彩。
有一处有趣的场景在于,被学生小将们批驳后转头就走的戈达尔,看见外墙上书写着“戈达尔:超大号瑞士亲毛蠢蛋”字样。
之后,电影一下子变成了负片,也正象征着戈达尔失落的内心。
正如我一开始所述,导演米歇尔·阿扎纳维希于斯并无意于拍摄一部常规的传记片,除了这些电影语言上的小花招,米歇尔还在戏中对各种人事物进行调侃,比如让扮演戈达尔的路易·加雷尔借着剧情大喊“我又不是戈达尔,我只是个扮演戈达尔的演员!
”,又比如在还原历史的同时,对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和戈达尔本人进行极力的嘲讽和揶揄。
除了电影手法上的剑走偏锋,电影的叙事同样是反高潮的。
不似正常的电影一般将叙事高峰放在结尾,在我看来,《敬畏》的叙事高峰恰恰在电影中第七幕:救救你自己(和你的婚姻)的结尾。
在800公里旅程的车上,因为戈达尔搞革命而去不成戛纳的新晋导演,与戈达尔政治观点不同的友人夫妇,在后座的和事佬......车上六个人,争执的交点在于戈达尔,唯独安妮一人安静地沉默不语,每个人的心理在此刻一览无余。
事实上,戈达尔身上一直具有极强的矛盾性,一方面,他吐槽中国大使馆不喜欢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因为热衷毛主义而不断进行自我安慰。
正如他一方面批判资本主义的腐朽,却又不得不向美国借钱拍电影一样。
电影中的戈达尔,被放大了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狂热,同时也缩小了作为一个“人”的勇敢,在面对众人的演讲面前,他胆怯得不敢回答学生的辩论,拉着妻子离开。
在游行运动中,他呐喊的口号又被人群的声音盖过,只能顺着大众一起呐喊。
在电影研讨会上,他又被群众群起攻击愤怒离开。
甚至在电影的结尾,拍摄电影时提出要使用推轨镜头的他,又一次被群众以“少数服从多数”给说服。
而在安妮面前,他则是个完全的独裁者,安妮必须顺从地陪同他到世界各地进行电影宣传或是出席研讨会,也必须因为他不同意拍摄裸戏过多的戏而差点辞去片约,更是因为他对自己身边的男人耿耿于怀而饱受指责与怀疑。
不难看出,戈达尔身上的大男子主义与近乎偏执狂的政治狂热,才是逐步疏离他与安妮之间的感情的真正因素。
但在整体的叙事之中,对于安妮的心理描写并没有做到很好的外在化,于是我们无法切实感受到在一幕幕故事进行中戈达尔与安妮爱情的变质,是为一大不足。
沉迷到革命之中不可自拔的结果是,戈达尔开始以一己之力对抗众人,他像个偏执的孩子,死死地盯自己的观点不放,反对贝托鲁奇等同行友人,甚至开始全盘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筋疲力尽》、《轻蔑》等),由此而来的是价值观的冲突,是友情的崩坏,更是爱情的变质。
据说,现实中的戈达尔,比起电影中更为偏执,更为“混蛋”,在纪录片《脸庞,村庄》中,阿涅斯就因登门拜访戈达尔被拒之门外而破口大骂他“臭老鼠”,也有记载,戈达尔在和新浪潮双杰的另一位导演特吕弗闹翻后,还问后者借钱拍戏,且仍旧出言不逊。
《敬畏》选择让饱受打击的戈达尔以自白的方式收尾,结构上又与开头的自白相呼应。
电影中的戈达尔失去爱情,再一次钻入电影的世界,若有所思,“有些东西不复返了,或许这就是革命吧。
”而戏外的戈达尔,则似乎更加偏执,终究,理想输给了现实,不免令人唏嘘。
改一改电影里的这句话,拿来似乎也没什么问题:有些东西不复返了,或许,这就是生活吧。
全方位地惹人厌(女主找斯塔西马汀演到底是怎么想的
看得我目瞪口呆... 我靠疯了吧,现在生意那么不好做只剩下消费新浪潮了?无脑小清新剧情放一边,这怎么选得角啊,不是随便把一个法国男人的头发剃成地中海就能演戈达尔了,就算是加瑞尔也不行... 整个把戈达尔拍成了一个愣头愣脑的二百五。用女性瘾者女主演安妮更是可怕,全程一个畏畏缩缩的表情活像一只过度受精的绵羊,恍惚中还以为是在看日本漫改。最搞笑的是戈达尔尚未作古,导演竟然如此明目张胆地意淫其私生活,扒下了新浪潮最后一条遮羞的大裤衩,也是勇气可嘉。
这个导演到底有没有点自己的本事
真的是段子手戈达尔,和话痨索尔阿金并没有太多区别,几个对话和场景的互文有点意思。Stacy自女性瘾者后又一次展现了自己过于苗条的身材,很美,会红。
补标
看了下戈达尔和安妮的真实照片,本片的编剧里面也有安妮,感觉选角还挺合适的,喜剧的部分不太能get到,但爱情的那种逐渐变化还是挺有感触,女主很漂亮了。
本片唯一亮点:女主演太漂亮。
有投机取巧哗众取宠之嫌,但是一颗私心怂恿我打了高分。叫敬畏恰是不敬畏,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和小女友的情戏也有趣,一边是水深火热,一边是世外桃源,就像两个不一样的纽扣缝在同一件衣服上。他们俩的情欲戏拍得美。
一直对新浪潮和代表导演没有什么深刻的了解认识。从电影看来,Godard实在是个嘴贱的文艺中年啊。。。大痦子Garrel气质还蛮符合的。
戏梦巴黎里在伟人头像下3p的美少年成了中年秃顶投身五月风暴的导演。某种意义上的“元电影”,中间负片效果的插入和第四堵墙的破裂很有趣,一个把注视转换为拍摄的动作。知识分子吐槽起知识分子来更狠,again。
怎么可能用所有人参与的民主方式拍出一部好电影嘛!
能看到加瑞尔的毛毛虫真是太幸福了。“啊喂,不要戴浴巾嘛!!”
女主的颜真的值得舔一舔
戈达尔要是这样那真是完蛋了。
原来戈达尔这么混蛋哈哈哈 |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记住了 如果碰到戈达尔 千万不要用自称是他的影迷 | 太耽于哲学与意识形态的人过不好生活的 就像哲学系学生安妮在戈达尔不在时也会拿起娱乐杂志一样 她对戈达尔分不清生活和电影/政治理想的控诉一针见血 | 人看来是无法改变自己阶级的尿性了
不知道戈达尔看到会怎样想,当年立志于改革电影的天才变成了中二的无产阶级政治者,与之重要的电影历史全然不见,只剩小气自我怀疑的控制狂,即便是在巧妙运用戈达尔电影手法(包括同期导演)、CC修复影像风格及大量商业元素也令人难受,或许拍成非传记比较好。
开心就好
法文中心
不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唉,片子拍的没啥意思吧,女主看起来也蠢,有损安妮的形象啊。倒是想到,似乎该去看一下《中国姑娘》。
高级幽默。戈达尔只是个长大了的孩子。这是一部让人爱上斯塔西马汀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