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害怕进入婚姻之后家庭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平衡问题,我觉得电影里的伯纳黛特是幸运的,显而易见她有一个无论何时都理解她甚至为了她责骂刚表扬完自己女邻居的女儿,和一个愿意短暂放弃工作真心实意的想帮她解决情绪问题、虽然没意识到她需要回归创作但一旦意识到立刻选择支持她的伴侣,我总在思考自己可能是自私的,如果在未来婚姻中伴侣陷入自己的情绪沼泽,我很可能任由他自己发展,即使发现了也会置之不顾或者敷衍了事,但将心比心我很希望在自己深陷泥潭的时候有人全力帮我解决问题无论是否有些南辕北辙(影片中Elgin一时认为只有shrink才能拯救伯纳黛特)。
结局固然是美好的,她在找到了自己情绪问题根源的同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南极点重新找回事业与激情),在选择与家人和解的同时也与家人团聚在工作站。
我希望未来的伴侣爱我是因为爱我的精力充沛和独特创造力,并时刻支持我找到自己,《始于极限》中说“‘只要女人待在让男人觉得安心的类别中,就会得到“尊重”。
’但这本质上并不是尊重。
更准确的说法是,她得到的只是与其类别相符的对待。
”,这令我产生恐慌,因为在影片中虽然伯纳黛特事业失败后专注于家庭,但却从来没有这种尊重与否的问题,好像这种问题该是默认的不存在,我也应该停止钻牛角尖,停止专注于让对方知道“我真的很独立”的标签。
故事的开始总是那么平淡无奇。
西雅图的蓝天下,Bernadette一脸专注地蹲在水桶前。
她背后是一整个奇形怪状的屋子,黑莓漫山遍野地肆虐,屋子里到处都是奇怪的污渍和家具。
丈夫是微软的高级工程师,女儿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这样优渥的中产生活一眼看上去毫无异常,唯一扎眼的是耸立的那座奇奇怪怪的别墅。
然而电影发展到最后,我们才猝然发现,这座别墅的破败不是没有理由——它就是内心一片荒芜的Bernadette的内心的映射,而这样的生活,也成为了一个牢固的监狱,牢牢地把Bernadette困在她二十年前的心碎里。
在故事的最初,Bernadette的失意是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展现出。
它一点也不歇斯底里,就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失意天才会在生活里遇到的困境。
但伯纳黛特太聪明也太敏锐了,她在面对一切失意的下意识反应是说笑话,用幽默遮掩痛苦。
可是到底还是失意的,漂亮的外壳下掩盖不住千疮百孔的心。
所以她会在夜深时刻惊醒,“啪”地合上在播放着她以往光辉历史的电脑,黑夜里浸满泪水的瞳孔亮得摄人,直到那些凶狠的不甘心逐渐暗淡,无人发觉也不被人知晓。
在西雅图的图书馆,年轻的女孩子兴奋地向她诉说对她的崇拜,而她下意识地逃避,拒绝和过去产生联系。
原著里提到她发给Paul了一封很长的那封邮件,在电影里这一段被掩去,直接跳到了她和Paul在餐馆里的对话。
这一段对话是全片的转折,真正地展现了她的意难平有多深。
当你曾经是个LA的天才建筑师,但是机缘巧合之下毁掉了自己获奖的天才作品,只能逃离LA的时候,你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
没有人帮伯纳黛特,虽然她如此聪慧如此才华横溢。
所以她慢慢变成困顿不堪的困兽,虽然她的外表看起来一切完好,只是所有看似怪异的行径,背后都是说不出的心碎失意。
“艺术家不创造,就会危害社会。
” Bernadette抬起头怔怔地看向Paul,那双眼睛因为刚刚掉过眼泪还红着,却明亮起来。
这是全片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在这里Bernadette终于第一次直面自己过去那二十年失意的人生。
在这之前,她甚至羞于承认自己“still obsessing with LA”,而在这之后,她第一次尝试着走出那些心碎,淋着雨看看眼前的城市,西雅图在她脚下延展开,而她终于重新寻回再开始的勇气。
Where'd you go Berdanette是个很女权的故事,它直观地展现了家庭主妇生活对一个有才华的女人的摧毁有多彻底。
Berdanette这个名字被“Bee's mom”取而代之,丈夫在微软愈加延长的工作时间而无法深入理解Berdanette的困境,他在有意无意间任一个天才建筑师浪掷了二十年的才华。
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才华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摧毁。
而Berdanette相较于无数女性更幸运的地方在于她因为财富而更富于选择,即使二十年没有工作,依然有资本也有能力重新开始,而更多连这个机会都没有的普通人呢?
如果她们没有这么有天赋呢?
她们在叙事结构中是失声的。
但这不只是这个剧本的问题了,东亚女性的困境已经是地狱模式,很多时候东亚的困境是不可见的,别人看不到也很难想象。
人家能讨论ME2讨论男女同工同酬,我们在干啥,我们在讨论CP 26漫展上的那个穿了安全裤的女生是不是福利姬。
因为是看过原著再去看电影,觉得电影对于原著的还原能有个九成。
删掉了原著里让我火冒三丈的丈夫出轨的部分,后面看着就顺很多。
找Cate Blanchett演Berdanette是天作之合,继《Blue Jasmine》之后,就发现她真的非常适合演这种神经质的内心破碎的角色。
从Blue Jasmine里的破产贵妇到伦敦全程玩角色扮演和SM的女主再到Bernadette里心碎的天才建筑师,当她焦虑地在阁楼间转来转去地碎碎念的时候,简直就是原著里的Berdanette再生,太适合了……像水晶般玲珑剔透却又易碎的美,这种神经质气质独此一家。
最后南极的景色也很美。
全片我最爱的是她在南极点那里终于得到认可的那一幕,对面的科学家傲娇得不行还是给她搞到了一个名额,Bernadette颤着声音叫住她,深深地道谢。
这里的情节设计让人拍案叫绝。
她在二十年前被毁掉的获奖作品是以“零浪费、就地取材”闻名遐迩,而她二十年之后对自己的救赎是在一次原本不情愿百般逃避的南极之旅中,获得了机会在南极点修一个“零浪费”的研究站,没有比这更符合她的才华的舞台了。
须知困兽犹斗,Bernadette最终走出了她的心碎。
她的才华被吞噬了二十年后,依然能在南极圈展露光忙。
没有人能困住一个天才,除非天才自我放逐。
《Where'd you go, Bernadette》前半段讲的故事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是“曾经的天才如何陨落将梦想与希望埋葬 ”,而后半段却是一个救赎的故事, 这是一个艺术家的自我救赎之旅,也是一个温暖的,我们如何相互达成理解,习得爱与被爱的故事。
就影片本身来说,拍的平铺直叙,情节无波无澜,人物缺乏合理的情绪反应,整体非常单薄。
但讲的这个故事我是认同的,我熟悉伯纳黛特的孤僻,她家里长久的装修未完工的状态我也似乎身处其中过。
我可以理解她,因为我也曾陷入过那样的处境。
对于有的人来说,恬静安逸的家庭生活是一种桎梏;甚至我认为对于所有人来说,无所事事都是一种诅咒。
Happiness is a warm gun.作为有思想的动物,人类,从来不是只满足于生理需求的。
我们还有精神世界,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
我们头脑里蕴藏着无穷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以用来创造,可以用来破坏,但如果压抑,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叫人变得焦虑、抑郁、神经质。
人想要更好的投入到生活当中去,是一定需要有些方向,有些事情做的。
而饰演主角的Cate Blanchett,近些年的表演缺少突破,继《指环王》的“you have no power here”的咆哮之后,到《蓝色茉莉》就有点流于表面。
在本片中她的表现,也很平淡。
大魔王一如既往地好,虽然这种稍微有点心理问题但表面若无其事的人设《蓝色茉莉》已经演过了,而且设定还略有点像?
(上层阶级)导致我有点跳戏,但你魔就是你魔,不需要特写或者歇斯底里的表演,更多就是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人物就立住了,举个例子就是伯纳黛特给虚拟管家打电话那一段的长台词,或者失眠在楼梯上看自己的纪录片的时候,没有多余的动作,但你一下就能从语速和声调,表情中接收到信息——她在焦虑。
这种焦虑成了影片的底色,和正常推进的剧情一起组合成一种不协调感,直到高潮(小说中的高潮,电影的表现手法略显平庸,其实没有吸引到足够的观众注意力),丈夫和别的人认为伯纳黛特有心理疾病并打算送她去精神病院的时候得到释放,我有思考这件事,伯纳黛特真的过度抑郁或者焦虑了么?
毕竟那些事,开车碾到人,储存处方药,信任罪犯等等都是可以解释的,拜托,我们难道没有有钱了就想雇一个私人助理帮我们打理乱七八糟的事么?
家长会?
社区聚餐?
人类的无聊社交?
如果这就是心理疾病,那么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因此在我看来电影所展现的伯纳黛特的生活,和我们日常的生活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只是通过她艺术家的身份放大了不和谐之处,让整件事看起来很自然又奇怪。
艺术家被平庸的生活消磨了?
是的但失败,变动,困难,身份和社会带来的一切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伯纳黛特并不是不能以艺术家的身份在世界上活着的,但生活的种种不合理之处,也正是生活的日常面貌,让她失去了这一能力,停止创造不是主观意愿,而是被客观事实谋杀后的结果。
但有趣的是,在这种不协调之下,剧情(生活)正常的推进着,整整二十年。
抛开最容易得到的结论,艺术家要么创造,要么成为社会的害虫,换个角度去说,社会要么允许艺术家去创造,要么就会逼疯他们。
可惜的是社会以普通人为主不是么,所以故事常常往后者发展。
更可惜的是,正如前文所提,伯纳黛特的生活底色与我们如此相似,她所遭遇的不协调,和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协调有同一个本质。
谁是艺术家,或者说,谁来决定谁是艺术家呢?
但我猜,不是只有艺术家才有创造的欲望。
好像做一个不被外界期待的妈妈而只是做自己的艺术家就要被整个世界抛弃,包括完全不懂自己的丈夫。
当女儿帮妈妈反驳邻居老阿姨说我妈说的对的时候,当女儿跟爸爸坚定的说妈妈不可能做以后再也见不到我的事的时候,好像这个世界上唯一和妈妈为伍的只有这个女儿。
就像《小小小小的火》里Pearl珀尔的妈妈,工作只是为了能够继续投入创作,而不是像社区里的各种中产家庭,“工作是为了在大房子里过家家”。
革命之路的疯子天才数学家这个梗我也太喜欢了。
在这个越来越走向单一价值观的社会,当毕业于名牌大学,进入名企,有经济实力,才是出类拔萃的人,才是更有价值的人,而即使做到这一切,但若结婚后没有以大众期待的方式照顾孩子,没有为了孩子而进行“妈妈社交”,仍然不是一个“好妈妈”的观念,在这部电影里好像被绵绵的击了一下。
只是,不够猛烈到让沉溺于此的人对号入座,奋起骂街。
但也足够了。
南极那段的景色很纪录片感。
中意。
(短评居然写不下。
)
这不紧不慢的开头就预示着它是一部文艺片。
很多人都说开头这段独白是金句……呃,我不缺金句,我想要扣人心悬的情节,这才是我周日上午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的心愿。
所以,当我看着凯特布兰切特神叨叨的表演与上一部《蓝色茉莉》差不离时,我想退出的。
刚好,她随手掀开烂地板上的破洞,埋了一棵小绿苗!
真的是随手!
一个集“行为艺术”、“雕塑艺术”、“装潢艺术”为一体的小动作!
呦呵,还有点意思嘛,后面的剧情就开始起飞了,我就不多说了。
我特别喜欢她们家的装饰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调调,截几张图给大家品品。
对的,就是看到这些东东,让我勉强不按下“退出”,继续往后跟进剧情。
在看到女主原来的工作是位搞创意的建筑师时,我就释然了,“原来如此啊!
”
不过她那些疯疯颠颠的举动,我觉着多少掺杂了对创意人才的“刻板印象”,或者就算是“戏剧夸张”吧!
不同人有看剧的不同视角,有从婚姻家庭推荐这部片的,也有从女性励志推荐的,还有从书迷、轻喜剧推荐的……达咩!
要我说,我个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是一个建筑师的中年再就业!
且不论男女,也不论家庭分工,一个创意人才从行业的冉冉新星到隐退十几年还能找到工作吗?
她还把自己最得意最精心打磨的作品卖了,以至于后来被别人拆毁了,自己所有的光辉时刻都停留在老照片和网络考古上。
这真让人心痛,最后就是一些老同事老领导能证明一下她的过往。
她也不敢面对自己的粉丝,一个对自己有高要求的表演艺术家是肯定不会在没有作品的情况下随意曝光的,那么一个设计师也是同理。
好吧,故事还是要延续,原著作为畅销书肯定也有抓马的奇迹发生!
于是乎,我们的中年摆烂建筑师在南极洲找到了新工作,还是非法滞留在那的!
啊——看到了吗?
家人们,同行们,建工行业再就业有多困难!
都卷到南极洲了呀!
哎,把我自己都给看笑了。
说真的,咱们完全可以撇开性别。
假如是个男的,脱离岗位在家做老婆后盾十多年,最好的也是这个下场了吧!
当然,男人要是转行的话选择性会宽一些,可如果他仍要坚持搞创意干老本行的话,真的,我相信企鹅会发来视频通话喊他去南极洲!
“走吧,走吧,人生总要学会自己长大……”算了吧,咱能高尚点吗?
别去祸害地球最后一方净土了。
要是我的话,还是选择转行吧!
既然躲不开性别问题,那我再说说她的老公和孩子。
这个孩子真的是没白下功夫,很多网友跟我的观点也一致。
女主这隐退的十多年把孩子养得身体健康、思想正直,更值得说道的是会在关键时刻维护妈妈,替妈妈着想。
在这样一个一孩家庭中能称得上是家里的“主心骨”!
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家境优渥的小孩。
她只要积极向上,成绩优秀,父母会给她无条件支持。
所以这个孩子的形象在电影里的呈现略显单薄,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的乖孩子。
假如抛开家境,孩子是怎么和父母建立了这种和谐、信任的关系呢?
电影里没有交待,只是为了演“家庭美满”而演“家庭美满”。
接着说她老公,也是个标准“男主外”的形象,说不好听的就是个“甩手掌柜”。
此处我还得再次强调这部电影是可以性别互调的,职场女强人同样也能变成家里的“甩手掌柜”。
凯特布兰切特并不是演了一个中年家庭主妇。
从男主、女主的设定,可以推测他们都是经济独立的。
女主卖掉她的知名作品时应该比她老公还要有钱,从她自述里可以推测她老公是一步步升职到现在的,虽然后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女主作为一个曾经的知名设计师也应该会有一些著作权、专利权的收入。
“甩手掌柜”令人讨厌的地方除了“甩手”,还有就是把外面企管那套“掌柜”做派搬到家里。
最搞笑的是他带心理医生回家给女主做咨询,还带上了自己的办公室助理,人家还没有先走的意思。
女主大叫:“你别在这恶心我了!
”我觉得不仅是吼给女助理听的,也是给他老公听的。
一个家庭的女主人完全有理由让谁留下,让谁滚出!
从头到尾,男主就是被事情推着走,有条不紊地按程序走。
有人说他老婆有精神问题,他就请心理医生;孩子说妈妈飞去南极洲了,他就陪孩子去找……
到最后自己项目组开发的东西黄摊了,他也从公司离职了,到底是劝退还是裁员?
应该不是自觉自愿的,毕竟一步步打拼了很多年。
难道真是自愿的?
为了陪孩子去南极洲找妈妈就放下一切工作了?
家庭美满最重要?
别逗了,建筑师,还是搞创意的,只要拿到大项目是很赚钱的。
最多他就是把老婆从南极洲拉回来,一番重新创业也行得通啊。
没成想,老婆自己在南极洲挖到项目了!
按这个思路总结,是把一个潜力股孩子妈追回来,还是把一个被公司放弃的项目追回来呢?
聪明人自有决断了吧!
性别可以模糊掉,家庭分工还能转换,而一个人的年龄、付出的时间都是不可逆、不再可选的。
在这个当下能握紧两张底牌也能安然度过,一张是培养出好孩子,一张是家里有一定积蓄。
谨以此片勉励自己先攒攒去南极洲的团费吧,谁让我也是建工行业的呢……
影片到这儿停的话我给四星看到伯纳黛特在车间里天才闪光当然非常动人,布兰切特的演技把这个桥段硬是刷到了影片的高潮,她作为艺术家的怪、执着、热情、性感皆在这个时刻绽放,但很遗憾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再精彩也没用啊。
二十年对艺术天赋的埋葬太致命,绝对毁灭性打击。
人们当然更喜欢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别的领域不很了解,但艺术很难作如是观,更不要说涉及大量技术的建筑设计。
二十年?
二十年?
二十年?
影片常常提起,带着抱怨、遗憾、玩笑的语气,回想起来都削弱了漫长时间的那种腐化一切的强度。
伯纳黛特一家子在西雅图住在女校的旧址里,规训的意味一览无余。
看看他们一家三口住的空间,这是一个建筑师能容忍的地方吗?
烂路、破地毯、发霉的墙纸(《女性瘾者》的“审讯室”也有这种破墙纸)、莫名其妙的告解室(这显然也是有意的安排了,告解、封闭、洞开、摔倒、不修理)。
第一次看到伯纳黛特在类似仓库的房间里和曼祖拉对话的时候我还以为她在一个什么废址上做工。
地毯被切开,被伯纳黛特切得像一朵厚重的花瓣,露出来里面淘气的绿植。
后来影片也交待了:如果这个房间是伯纳黛特枯萎的隐喻,那这明显后期超级多的鲜绿色就是最隐秘的那个扭转的支点。
通读弗兰克·盖里的传记,我知道这个老家伙虽然手稿画得一团乱麻似的,但他的建筑师事务所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建模设计软件,大量的运算让盖里式的金属曲面成为可能。
重点在于,这个东西是与时俱进的。
还记得在上海看布尔乔亚的纪录片,老太太在工作室捏雕塑,全凭手在泥巴上游走,套用纳博科夫的句子,布尔乔亚手里的泥纯然是她的傀儡,大艺术家对质感和形象的操控让人根本只能目不转睛目瞪口呆目不斜视。
我只看过两个和捏雕塑有关的录像,另外一个是深圳ocat看到的年轻艺术家作品。
两个带记录性质的录像放在一块,第一感觉是两位女艺术家在手感上的差距。
我相信这和时间有关——布尔乔亚比后者的实践多了不止二十年。
伯纳黛特的西雅图生活在极端的封闭中。
从洛杉矶到西雅图,这是她的自我流放。
所以对她来说,这二十年还不只是失去了而已,是凌迟般的损耗,疼痛和陨灭发生在每一刻的时间里。
怎么可能插电即刻复活?
倒觉得泥石流的桥段有一种奇特的讽刺性在里面。
大雨倾盆而下,是冲堤毁田,还是浇灌圣灵取决于这块土壤的准备。
纵使强如伯纳黛特(最年轻的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肯定让人想到《婚姻故事》),也难敌过二十年不间断的水土流失吧。
伯纳黛特丈夫的顿悟看起来也太假,这又和二十年这个时间有关。
一段浪漫的情话就能让他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错付?
我们不能忽视长时间的生活惯性能让一个人变得多么硬邦邦和被顿感支配的现实。
从不理解如何到理解?
有个捷径是给予或者是共同协商出更多的自由,伯丈夫显然意识到自己和妻子不是一类人,于是影片让他选择了这个捷径。
哈,太天真了。
“对,”她说,“你们很无聊。
我来告诉你们人生的一个小秘密。
你们觉得现在很无聊吗?
那好,以后会越来越无聊的,你们越早知道要让生活有趣就必须靠自己这个道理,就会过得越好。
”先看了书,再看了电影的。
故事性比较强,所以书读的也很流畅,电影情节推动的也很快。
一个天才家庭:父亲:微软天才,母亲:建筑天才,女儿:学习天才。
主角是母亲,也就是伯纳黛特,建筑天才,社恐人,和一般的人沟通不来。
电影里有个镜头印象很深刻,藤蔓长进屋子里,她把地毯划开,固定好,只为植物好好生长。
天才总会不被常人所理解。
(现实的无奈是: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被旁人理解的时候。
)伯纳黛特活在自己是世界里,尽力打理自己的家庭,可很难被其他人理解。
甚至被丈夫误解,要求她看心理医生,去治疗。
人往往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想,我只想说你最开始娶她的时候,应该就明白她的特殊了,她很难像常人那样去处理问题。
伯纳黛特被堵在自己的家里,要被送去治疗(这个情节怎么这么熟悉,丈夫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医生勾结证明妻子疯了,然后妻子被关进疯人院,而丈夫逍遥自在。
)好在伯纳黛特求生欲强,她从卫生间逃跑,跑到了一直和她不和的邻居家,邻居听了她的话,同情心下帮助了她逃跑。
结局肯定是大团圆结局。
然而有多少人被困在自己的生活里,逃脱不出去,伯纳黛特是个天才,会创造,会让自己的生活再次起航。
而现实中无奈的人到处都有,坚持自我,就算不妨碍到别人,别人也会用他们的想法,他们认为的对的事情来限制。
所以很多时候,伯纳黛特们你们还能去哪?
被困在自己的生活中,如果可以,还是请找到自己的乐趣,生活还是靠自己,女生当自强,不要想着依靠别人,活得清醒一些,做个明白糊涂人。
想说这套由8个建筑群组装在一起的南极站也太cute了吧!
能移动的特点是不是也对应上了Bernadette “escape”的特征呢~btw,哈利6号(HALLEY VI)是英国的哈~几张萌萌哒照片
“哈利6号”研究站可以供50人居住使用,其中包括科学家、技术人员、医生以及厨师,这样的团队在南极考察中为全球贡献了诸多关于气候变化、宇宙气象的数据。
正是在“哈利六号”研究站中,英国的科学家们首先发现了存在于臭氧层中的空洞。
“无论身为设计师或是对人类未来充满美好愿望的人们,都应该时刻保持着不泯的想象力,充分利用脑洞去畅想激动人心的人居环境的可能性,说不定哪天就实现了呢?
”可可爱爱 闪耀人文关怀✌️
晚上莫名其妙点开了糕糕的扑街新片,说实话,片子真的很扑,烂番茄开局50多,票房也扑街,据我所知,这大概是AnnaPurna发行的最后一部片子了(Anna本来想靠这部片子回点血,结果继续扑,导致Hustle的发行也卖出去了)之后唯一的新闻就是律师开始规划公司资产。
以至于对于片子没有什么期待,开头的不知所云让我以为只是一部揭示中产家庭矛盾的片子,想吐槽糕糕怎么又演这种贵妇,中段的油管视频才揭示Bernadette的艺术家身份,于是开头的一切,无论是焦虑还是社交恐惧症都Make Sense—一个作品被毁而一怒之下退出艺术圈义无反顾走进家庭生活的艺术家。
她可是艺术家,她想遗世独立就可以遗世独立,她想不交朋友就可以不交朋友,对她而言,受欢迎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可是她忘记了社区生活不是艺术圈,西雅图的社区没有人会懂她,她太孤独了,把一切情绪一切思考寄托于千里之外的德里,可是她还是孤独,于是选择药物来让自己逃避(不觉得她会自杀)。
电影中段丈夫和心理医生与Bernadette和老友两场谈话的来回穿插更是加深了艺术生活和家庭生活间的隔阂,就连丈夫也不懂Bernadette了,她真的只剩女儿了,片中说的没错的事情是,Buzz就是她剩下的16个奇迹。
(后半段崩坏了,唯一的记忆点是,艺术家真的需要“泄秀”来让自己充满旺盛的精力来面对生活的日复一日,切糕在得知可以去南极洲之后眼里真的充满光芒,谢谢切糕演这个电影。
美国温馨家庭片就想洗脑传输价值观,家庭最重要,其次就是人只能从工作中获取人生价值。男的女的都得往死里干,享受人生,一事无成这一辈子就白活了。扯淡吧。学学欧洲文艺片吧。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hehe
這麼個老公是怎麼堅持著跟他在一起十幾年的?他夥同安全局和心理醫生和老婆站在對立面的時候老子心都涼了。
太好看了,凯特也太适合这种神经兮兮的偏执狂天才角色了。
用热点和网络语:江一燕出来挨打~
昨晚看的这部,本来想说现代高知解决空虚成本太高了,找自己得跑去南极找。结果刚才看了《星际探索》,好嘛,一下整海王星去了。
就很治愈啊
大段大段的独白和对白,虽然是来自于原著的写作形式,但电影应该有更好的表现形式。男女主分别与友人和心理医师的那段交叉剪辑几乎把主人公的人生问题从性别角度做了全面归纳总结,并自然而然得出了两种结论。原著小说使用了很多夸张讽刺的极端剧情,而男主只看到了这些情节的结果,所以男主从困惑到开窍的过程完全没有说服力。等女主决定再次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她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贴身照顾了。类似的这种“convenience”设定实在过多,导致一种印象:似乎女性普遍面临的难题只是缺乏决心和勇气。
原著小说更复杂涵盖的议题更多——家庭、个人选择、社区环境对女性创造力的影响与制约。而电影着重突出了母女之间的温情和关爱
最令我动容的是这部电影里的母女关系,后半段以女儿的视角去了解母亲,找寻母亲,支持母亲,令人动容。如果这个世界的母女关系都是如此,我想女孩会变得更加独立和坚强。
1结尾改成了happy ending,降低了原作的扎心度,2演员很符合我读原作的想象,3时间问题很多背景细节无法展开,因而转折显得略生硬,但其实原作里有个完整的积累悬疑-解开疑惑-理解每个复杂角色的过程,4需要一些美国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寄宿学校和中产社区家委会,5总体还是很让我感动的
有钱人的家庭疗愈之旅?
我觉得故事刚要开始的时候就乍然而止了。
cate你为什么要接这样的片...好几次接片失败了
拍人物之间的情感,导演还是有一套的。Kate是我看这部独立电影的理由,完全有说服力、让人入戏的表演。
还是比较喜欢原来那个复古配色扁平化设计的海报。布兰切特的演技真的是惊人,把一个天才艺术家的神经质气息演绎到惟妙惟肖,虽然反社会但是毫不令人讨厌。好久没有看到这种有趣暖心的故事了,对于天才而言最可怕的就是banality of life!
结尾有丁点儿腻了,不过这就是个命题作文。
烂片,要不是凯特布兰切特演的会有这么高分?别看演员打分行不
6/10
期待很高,看得无味。过程俗套,结尾糖水。
凯特大魔王演的,她是唯一的看点,把其他角色剪掉就满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