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五星。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除了心痛就是惊叹。
两位大师的扮演者,演技很好。
配乐也相当有水准。
后半段的观影过程,我一直在想,如果怎么样,Ramanujan就可以多活几年了。
如果他不是那么自尊,那么不想给别人添麻烦,至少可以吃饱。
如果哈代能多点关心他的生活。
如果他的妻子跟他一起去英国,照顾他的生活。
他会一直活下来。
但一切又似乎是命中注定的。
他的宗教信仰,加上两位大师天生的性格,决定了这样的结局的必然性。
哈代在最后为他争取皇家科学院士时说的一席话,应该算是在那个年代终于对Ramanujan有了客观的评价。
Ramanujan的数学公式大量来自于灵感,缺乏严谨而详细的证明。
所以,对于水准低于他的数学家,也基于民族和出身偏见,是不承认和接受他的研究成果的。
哈代说,纯粹的数学规律本身是客观存在,它们不是被人类创造出来的,只是等着象Ramanujan这样最聪明的大脑去发现它们。
人们其实根本没有资格去质疑他。
“we are merely explores of infinity in the pursuit of absolute perfection. we don't invent these formulas, they already exist, and lie in wait for only the very brightest of minds like Ramanujan, ever to divine and prove. So,in the end I have been forced to consider who are we to question Ramanujan, let alone God.”让人至为痛心的莫过于英年早逝。
人们面对天才的态度总是质疑中带着畏惧,为什么有些事他知道我们不知道?
拉玛努金这位生在印度贫民家庭的天才对数学有种与生俱来的灵感,可能灵感这个词用在数学这种需要严谨逻辑的学科并不合适,但科学对于天才来说有时就是灵光乍现。
拉玛努金家境贫穷没有受过太多正规教育,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大多来自自学,成年后需要养家的他带着自己创造的数学公式到各个公司求职,然而那些老板看不懂他的高级公式更看不出他的异人才华,只用简单的学历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
风餐露宿的拉玛努金几经碰壁后终于遇到适才之人,亚纳顶住白人老板的压力给了拉玛努金一个工作,并且要拉玛给他解释他创建的公式,即帮他解决了温饱还发现了他的才华,并强烈推荐他去英国发表自己的创新成果,于是拉玛努金放弃和新婚妻子的生活,背井离乡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剑桥三一学院,在这里开始了他人生在数学的坎坷与巅峰。
拉玛努金到英国的时间正是斐迪南夫妇遇刺的时候,那个时期有色人种更本不会被人正视,尤其在学术领域,一向自大的白色人种更是认为拉玛努金是个骗子,不过拉玛幸运的是他来寻找的数学家哈代是个识才的人,但数学家的严谨的天性使得哈代对拉玛努金对创新始终持保守态度,他一直要求拉玛努金用正轨的数学公式一步步推演证明他的创新公式,这对相信神明和灵感的拉玛努金来说却非常困难,倒不是说他没有这个能力,在哈代安排的课程上拉玛努金轻而易举的碾压了教课教授,而是他认为很多东西不需要证明,这些神奇的公式就是神放到他脑子里的,他不知道怎么来的,也不需要证明真伪。
但出于对信仰的责任感,拉玛努金还是照哈代的要求做了,虽然和自负的教授相处的非常不愉快,哈代仔细跟他说了一番话,他承认拉玛努金的天赋,但即使是天降奇才也必须要验证,这才是科学。
最后拉玛努金在哈代的帮助下成功发表了自己的公式,并获得了皇家学会院士,和三一学院的院士,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天才却没能捱过疾病,肺结核迅速夺去了他的生命,神一般的数学公式还未来得及验证,就被上帝叫去算算术了。
拉玛努金毫无疑问是个数学天才,但生活环境的原因使他在众人看来是个怪才,他发现的公式来自神明托付的梦境,就像很多作者会梦到一些故事,然后他们写了下来,文学方面这张灵感似乎很常见,但数学就无法用灵感来解释,如果没有严丝合缝的证明过程,再神奇的公式也无法证明是正确的。
看过电影后发现我们在大学之前的数学学习都只是基础中的基础,在整个数学界就类似我们学的都是1+1=2这种定式的知识,而像哈代这些数学家们,他们创建公式,和验证公式,就是在金字塔上盖塔尖。
拉玛努金发现的公式让学术界的大师们都羡慕不已,人才和天才的差别也许就在于,天才得到了神的提点,他们有再聪明的普通人都无法拥有的天赋,这种能力如果你在努力都无法得到,那么这种差距对某些人来说将变成折磨。
大众即羡慕天才又嫉妒天才,而他们比天才的优势在于他们人多,于是他们会用三人成虎的传统用质疑来压制你的天赋,古往今来多少天才死于他们比大众先知道了真理。
影片虽然让人唏嘘,但也有些让人感动的地方,孤身一人的哈代性格孤冷,当他看到没吃几口就慌忙走出餐厅的拉玛努金也追了出去,虽然只是简单的问了几句,可他是学院里唯一真正关心他的人,得知拉玛努金生病后,在病房陪着他,倾听他的心里话,并鼓励他把伟业继续下去。
拉玛努金要离开时哈代遗憾不舍的眼神,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知己之间的惜才爱才使他改变了之前的看法,病重的拉玛努金还是去世了,收到讣告信的哈代一下子哭了,只有他真的了解拉玛努金有多么的珍贵,可这样的瑰宝就这么殒灭了。
哈代的宽广胸怀和慧眼识才让人不禁敬佩,一个真正的大师不禁自己成就卓越,还能面对自己的极限和辅助高于自己的人,不是天才也许未必是人才的我们可以么?
拉马努金是不幸的天才。
年少在印度生活贫困,青年时代在剑桥又面临孤独与排挤,当最终获得学术界承认荣归故里以后,却仅有一年生命,在没有青霉素的时代与肺结核进行注定失败的斗争。
终其一生,在不幸的生活中,只在数学中得到安慰,并以在数学上的卓越天才成就其伟大。
也许人生的责任就在于此,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无论经历何种生活,都努力把握机会,尽力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
虽然天赋普通的人未必能做出太伟大的成果,但是总应该为此努力。
如爱因斯坦所说,“自然赋予我们的是渴望多于智慧”。
几千年以来,人们都在回答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我是谁?
”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第一个自我提问。
听着下雨声看完了《知无涯者》,它是数学家拉马努金的传记。
电影动人之处,在于人类对学术的渴求,是我喜爱的电影类型。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证明,在于人类拥有智慧;这部电影中便如此体现。
人不能没有精神,更不能失去智慧。
为了追求学术与知识、求证未知领域,聪明的人类为此离开生长之地,奉献生命。
它不仅是对学术精神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论证自我生命存在的至高境界。
人类在追求智慧与完美的道路上,是如此伟大。
恰好最近在重新回顾数学这个学科,这是曾经痛恨数学的我我万万不会想到的;不久前,我曾和大学老师探讨自己一直以来对数学偏执的悔过和新的看法:2020年来,我对数学的认知产生了改变。
应试教育给我带来的极大空白,就是让我对数学产生恐惧与误会,从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天开始到结束。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数学是美的;一直以来数学能力的评判标准只有分数。
不过,若只是单纯欣赏它呢?
从学科性质看,它单纯、精准、诚实、充满了逻辑性;是世间少有的,人类智慧的凝聚,是纯洁的抽象物,是优美的规律,是伟大,也却安静。
而这部电影,就是十几年来我对数学偏见最大的和解。
知无涯者 (2015)7.82015 / 英国 / 剧情 传记 / 马特·布朗 / 杰瑞米·艾恩斯 戴夫·帕特尔
老庄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是生命有限,未知辽阔,用有限的生命求知到死。
倘若,这条求知的生命恰好是天才,那死的多半比较早,所以就有天妒英才四字。
事有蹊跷,这两日难道是与天才电影杠上了?
莫名其妙看到《知无涯者》,简言之,故事讲述的是印度数学天才拉马努金与数学家哈代的故事。
开篇,拉马努金住在破庙里,四处找工作糊口,常常无功而返,终有同胞相助获取会计差事一份,效力当时的英国外贸进出口公司。
拉马努金妻子登场,对他的笔记本感到好奇。
这些是做什么的?
我觉得大概就像是绘画吧,只是想象它由看不见的色彩构成。
那有什么用处呢?
可能对你来说用处不大,但对我来说这是一切。
也许会有其他人看到并理解它。
你看,水波,光的色彩,万物都有规律,在数学里呈现这些规律,如果你能看到,是很美妙的。
拉马努金阐述数学的厉害,顺利获得太太对他的刮目。
可见,这是为他俩后面的爱情部分做铺垫。
显然,工作有了着落的拉马努金仍迷于数学。
上司及英人老板强烈给他建议,如此高级的知识,应该让全世界人认知。
于是,通过书信,拉马努金又前进了一步,成功引起剑桥数学家哈代教授的注意。
哈代邀请他前往英伦。
母亲焦虑地对拉马努金说,我们是婆罗门教的人,不可以出海。
这里提到的婆罗门,属于印度种姓制度最高层,历来是帝王贵族。
然而,就拉马努金的境遇看,他们家可能是破落户。
婆罗门中人,有对宗教的阐释,寓意族群中人更得神谕青睐。
这点在影片尾声会有呼应。
说回拉马努金,在妻子为其削发,立下回家誓言之后,母亲也最终同意其前往剑桥。
海港别离,印度洋的风吹起他母亲的沙丽,也鼓动拉马努金笔挺的西服,母亲叮嘱,千万不要吃英国食物,那是不洁的,会遭天谴。
尽管,拉马努金旦旦点头,也暗示了他往后的劫难。
海上镜头,同船人与他言,六千英里,多么巨大到难以想象的遥远。
拉马努金默默回应,我知道比这更大的数字。
(天才的傲娇哪能是普通人能预见的)画面转换,切自剑桥,哈代在众科学家中游说,力荐漂洋过海即将到来的印度人拉马努金。
大家表示并不理解不信任哈代,只有助手支持哈代的执拗。
拉马努金匆忙穿过庭院,被同窗拉回绕边行,并向他告知,只有科学家委员会成员才有资格踩踏草坪。
不管是在他的家乡印度还是在君主立宪的宗主国英国,也有森严的高低贵贱,即便是在学养深厚的世界一流学府。
哈代对拉马努金的到来感到兴奋渴望,却迟举拉马努金发表论文,无处不表现出数学家特有的严谨治学风格。
他本已是享誉世界的知名数学家,依然折服于拉马努金天才神启般的数学理论。
试图求证数学的精准,证明天才真的是天才,协助拉马努金反复周旋在三一学院众多数学家之间,以期获得认同。
不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卷入战争。
拉马努金幸免于直击战事,却不幸于艰难的求证旋涡。
间中,妻子的来信被母亲扣押,失联。
生活困苦的他屡屡受挫,意志消沉。
哈代毫无觉察,拉马努金怒火中烧,身染结核。
影片冗杂,多线叙事不清不楚,毫无重点,混乱令其无聊。
与其说是以拉马努金为主的传记片,不如说是哈代与拉马努金携手的日常。
师徒之间,亦师亦友,偶有一些玄乎其玄的地方,观众若是数学学渣,就很难理解他俩和三一学院教授们的精彩对撞。
比如,探讨对于素数计数函数 π(x),有一个比 x/ln(x) 更好的逼近函数 Li(x) 那时计算出的 Li(n) 总是大于 π(n),因此猜测可能对任意自然数也成立 后来 Littlewood 证明不是这样的,π(n) 可以反超 Li(n),只不过反超点对应的自然数 n 极其巨大,大概在10的316次方量级,远超那时的计算能力(应该也远超现在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剧中有一段哈代问拉马努金,你算过几百万,你有算过万亿吗?
实际上,哈代极力从严要求他求证理论的精准,因为直觉并不总是可靠的。
再譬如,最终帮助拉马努金获得三一学院院士资格的是他的“整数拆分”,简单的可以理解的拆分是4的划分等于5,就是4的组合方式有五种:1+1+1+1,3+1,2+1+1,2+2,和 4。
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把划分数字涨到100,就会有204226种不同的方法。
数学家麦克马洪用了几周手算出来,现在能用公式解决,代入任意数就能得出拆分结果,这多么魔性呵。
拉马努金最终成功的证明自己,质数定理和整数拆分,通过简洁公式将数的规律找到和演算。
拉马努金对自己的天赋认知,影片传达的是他对神的赤诚,当他带着荣誉回到印度,一年之后,哈代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悲恸不已。
如果没有哈代,拉马努金穷其一生,也许也只是活在印度市井中的普通职员。
活着的拉马努金可以任性地穿越草坪不再受到指责,不知死去的拉马努金有没有预见到他当时的数学理论,百年之后才应用到宇宙黑洞的研究中。
最后,带有主观偏见,饰演哈代的Jeromy Irons一如既往不错;对饰演拉玛努金的英籍印度裔DevPatel印象还停留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毫无亮色。
可以说,《知无涯者》我给及格 分,而触动最深的,则数英国老板对拉玛努金的那句:你的能力最好有你自尊心的一半。
数学作为一种符号游戏,其本身是暴力的,相信数学和信一个神在这方面没有本质区别。
男主的老师就坚信‘证明’这个‘神’,而男主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两个神并没有亲自下场打一架,但男主和男主老师的矛盾冲突却无法避免。
电影里展现出来的是“证明”之神,对宗教神的全面碾压。
这种碾压是物质化的,无关于数学真理,而是关于是否能通过“证明神”的仪式通达数学真理,你搞宗教神的那套是不行的,你必须小心的切除掉你宗教神的仪式,甚至是食物,肤色等等,切除之后用全然“证明”教的仪式来重走一切。
数学问题是表象,其背后的逻辑是东西方两种思维的冲撞。
数学的神迹通过“证明”得以彰显,而男主宗教神的神迹通过梦这个载体,或者说通过聆受天命然后写下这一个过程得以显现。
这两种神迹的不同之处在于“证明”这一过程是可以无代价复现的,而天命则不同,往往是一次性的神秘体验。
相较之下“证明”神的手段更加高明,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可以体验神迹,对于传教而言,其成本低到近乎没有,但是“证明”这一过程相比聆受天命在通达数学真理上并没有高下之分,电影中只展现了男主的数学研究上的错误,却没有展现“证明”这一过程也是有其问题所在的——问题在于一旦出错,必须由一个新的证明取代旧的证明来解释其合法性,这是一种自己取代自己,或者自己证明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无法得出新证明比旧有证明更具合法性,永远有下一个在等着你,你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只是一个高明一点的错误,一个错误复现一万次还是一个错误罢了——电影中只展现了单一方面,其价值取向是有问题的,我对英国电影比较有好感,但是这一部的确让我爱不来。
抛开对数理逻辑的看法,符号对人的宰制让电影里的两个人即使相互欣赏亦师亦友,却只能以一方的符号死亡作为终结(男主在真实世界也死亡了),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到底是在学习、生活、工作,还是在亲手杀死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合法的异端?
明明有一个方式可以让两个人坐下来,以一个活生生的人面对另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方式,交流数学,交流信仰,可我们还是选择了用自己的符号规则去杀死另一个符号系统,这里作恶的到底是人,还是符号?
或者说离开了符号,人就真的无法生存了吗?
符号是虐待狂式的,我们在用它享受那种优越感,在享受那种可以伤害别人的感觉,诛心何尝不是一种杀人呢。
在启蒙时代,康德这样回答“什么是启蒙”这个问题:“启蒙就是人脱离咎由自取的童稚状态。
童稚状态就是没有他人引导便无能于运用自己的理智。
如果个中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缺乏决心和勇气,没有他人的引导就不敢运用理智,那么,这种童稚状态就是咎由自取的了。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的口号。
”(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启蒙运动过去了,而我们确实不缺乏理智,缺乏的是用理智的决心和勇气。
看了这个片子,才回想起来数学教材里确实提到哈代和拉马努金,原来是大神啊,顿时又觉得人物光环更加耀眼了。
一、总体:算是比较好的人物传记电影,人物形象立体,故事叙述流畅,节奏紧凑,画面也很优质,剑桥和伦敦拍得很美,配乐到位。
二、催泪指数:高。
拉马努金老实巴交的形象,一身简陋装扮,印度拖鞋,破箱子,对比剑桥几乎是精英阶层的高大上,心酸。
严格素食主义的他,在餐厅里吃不上任何一道全素菜,无奈只能自己拿个小锅自己水煮菜。
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对着印度佛像跪拜念经,但凡有困惑也都求助于神。
佛像既是他的精神导师,也是他对家乡的精神寄托。
他的执念就是学业上有所建树然后回家,任凭周遭人对他贫贱出身的排挤、对他孤注一掷的不解和嘲讽也不做过多解释,这等委屈怎么看都能催人泪下。
三、天才其人:他不怎么吃饭(也是因为真的吃不起)、生病也不治疗、遇上战争也无暇顾及,肉体的存亡无关紧要,天才好像都有偏执的倾向,极度追求精神的进阶,外界的一切阻止不了。
几乎没受过正规教育的他是怎么推演得出那么多高深的公式的,真的是被神指导了吗(他说是神的旨意)?
哈代知道公式是对的但是无论如何自己也验证不了,拉马始终超出他们一大截。
哈代爱他的才,他在数学上的造诣是整个剑桥乃至整个时代的人都无法企及的(领先七十年);也恨他的冥顽不化,他太偏执太与众不同太不受控,估计也有点嫉妒他怎么可以活得这么自我。
四、亦师亦友的哈代:没有哈代,拉马努金之才可能就要被埋没了。
他既要接受自己天赋不如拉马的事实,又要帮他扫清障碍助他一臂之力,要知道拉马可是当时英国殖民地印度子民,社会地位低下,剑桥的精英主义又傲慢无礼,如果没有哈代的提携就没有拉马的数学成就。
在周围人冷嘲热讽甚至要迫害拉马时,是他凭一己之力(以及少数几个其他人)力排众议帮助拉马。
有哈代这样的胸怀才能成就奇才。
哈代在帮助他的过程中,也逐步解封自己孤寂的内心,他俩既是师生,也因为惺惺相惜成为朋友。
最后二人道别一起坐马车的一段谈话,有相见恨晚,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感觉。
可惜天妒英才他俩再无机会叙话。
五、演技:真人真事演绎起来要基于事实,感觉两大主演把控得很好,没有用力过猛。
拉马对数学的痴狂,哈代的克制,都演得很自然。
六、拉马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相处,看不太懂,母亲极度以儿子为荣,有点要给儿子压力要他出人头地的意思,妻子希望和他好好过日子就行,婆媳俩好像并不融洽,婆婆还差点要休妻。
估计天才也是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才渴望早点完成学业有所成就吧。
整部片子把数学及数学家用一种普通人能看明白的方式呈现出来,至少在科普数学、理解人物上值得推荐。
无意中看到了拉马努金的故事,听闻有电影制作,迫不及待的找来看。
我本以为这是天才万丈光芒的一生写照,甚至百度去对比其他天才巨匠,比如牛顿、特拉斯、达芬奇,有些幼稚,但难掩对数学的热爱,对天才数学家的崇敬。
不得不说些题外话,小时候尤爱数学,奈何个人资质有限,教育资源匮乏,勉强只是个老师眼中略显小聪明的少年郎。
如今,工作生活中再无明显的数学痕迹,但对这宇宙终极奥义的憧憬,大概也只能在偶尔看到的影视作品中找到热血沸腾的冲动。
带着这股可能比一般观众更多的热忱,自然对电影质量的要求就会有更多的主观意愿,可随着剧情推进,历史重现并不如人愿。
影片中哈代带着拉马努金在牛顿著作前说的话,还有拉马努金躲进陈列着牛顿的雕像馆,到最后李特尔伍德写给哈代信中所言:“忘了雅克比吧,或许他可以与牛顿比肩”。
是啊,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天才了,这是神的使者,是人类之子。
也许我们会说天妒英才,但我看却是神对无知人类的惩罚,惩罚那些对拉马努金的偏见、嫉妒,早早的把自己的使者带回了天堂。
可能是学术上的问题过于复杂无法具现,又或者导演有意侧重特殊时期矛盾不断升级的剧情,于拉马努金的天才之处,感受并不太深刻,倒是又一次见识了哈代的严苛、热忱和伯乐之名(哈代曾经指导过华罗庚),那是1930年代,不仅是哈代、李特尔伍德、就连麦克马洪这种坚决的反对者最后也是理智的站在了真理的一边。
学术上的争论偏见无可避免,但面对真理,所有人应臣服,在这条探寻证明的路上,感谢有哈代这样的伟大之人,希望我们也有,而且更多。
天才在其才智显现之前是不易被察觉的,甚至被众人诟病为自大狂妄,同时他又显得如此鹤立鸡群,他的思维超越其他人达到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
将天才这一类稀世贵人放到历史长河之中去审视时,他们多如繁星,照亮了整个人类发展史。
拉马努金这一个天才的姓名在历史上是被埋没的,若向旁人问起杰出贡献的数学巨匠,鲜少会出现他的名字。
在观影之前,拉马努金对于我这种与数学是泾渭分明两条平行线的人来说,他实在是过于陌生了。
所以,当我得知他的生平时,无师自通的聪慧、对数学的精准直觉、独立发现3千数学公式命题,这令人叹为观止的超常能力足以证明他是百年不遇的超级天才。
电影译名“知无涯者”实在是太过于贴切并有着无限的韵味,无人能知拉马努金的脑内蕴含着多少对于数学知识的设想。
他仿佛是被神眷顾之子,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生成在他的思想当中。
当哈代询问拉马努金如何得出这些数学结论时,他回答道他就只是跟着自己的思维流淌到最终的结果。
天才与凡人之差异在于那天赋的灵感上,他们在冥冥之中会被灵光一现的想法指引,进而会全身心地扑在上面。
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是确信自己方向,更不能孤注一掷地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面,中途太多的干扰使他们易辙。
拉马努金是在众多不屑的眼光中进入剑桥三一学院的,这些学者以有色人种、殖民国人对他处处排挤,他们不认同他的公式,因自己的理论被纠正而恼羞成怒。
真正的科学家,从不会排斥异己,不会因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而强烈抵制。
真正的科学家应当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一种求知若渴的开放心理,对于差异首先应该的是一个接纳的态度,而后判断此观点与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有何裨益。
百家言论汇聚一堂时,谁也无法下判断孰优孰劣,如果认为众人皆愚笨唯有己聪的话,只会困窘在自己狭隘的小天地里面,绝不会有大突破。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眼红的学者又何尝不了解拉马努金能力之所在,只是人不可避免会对天才与生俱来的天赋羡慕。
深知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企及天才的一半,所带来的无可奈何的绝望差距成为一种难以言喻的折磨。
不愿意承认这种无法弥补的差距而形成扭曲的妒忌,转而会使人通过各种美名其曰的说辞来打压天才的优势。
古往今来,天才的泯灭都有着这种枪打出头鸟的悲哀,人们实在是太难以忍受优先掌握真理的存在了,因为这无不意味着要承认自己的平庸。
天才与凡人这一个话题从来都争论不休,要知道天才永远是吉光片羽。
拉马努金在研究自己着迷的数学时,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天才这个问题。
他每一天睁眼闭眼想着的都是如何尽可能地去挖掘数学的奥秘。
面对各路的限制,与其纠结于天才所必然面对的阻碍而费心费神,他将所有的时间花在了书写数学公式上面。
天才从不会停下脚步浪费时间在与世俗的纠缠上面,他们的思想已经逃离了这些纷扰,他关心的是如何去尽可能地与真理更进一步。
拉马努金的导师哈代纵然比他稍逊一筹,但他秉承对真理追求的纯粹,不带私利地去挖掘并全力辅助拉马努金这样一个奇才。
他知道他是足以与牛顿比肩的巨人,他的能力可以让他撼动数学界的进步。
资质拙劣如我这样的凡人,从不敢奢求与天才相提并论。
与其纠结于相距甚远的能力有限,倒不如目视前方笔直狂奔地竭力奔跑。
纵然我与天才相差十万八千里,然而我进一米就与天才缩短一毫差距。
庸人自扰无异于自寻烦恼,自寻出路在于自我排解。
所以,跑起来吧。
对我来说,数学是我生命的全部。
万物都有规律,每一个细小的微粒,光线里的颜色,水中的倒影。
在数学世界里,他们都会被用奇妙的语言表现出来,而我觉得我存在的意义就是探索其中的奥秘。
1792是最小的,可以用两组不同立方之和来表示的数。
(可以写成12的立方与1的立方之和,也可以写成10的立方与9的立方之和。
)我来到了剑桥图书馆,这里有人类最伟大的著作。
使徒圣保罗的书信,摩根的《圣经》,还有对数学家最珍贵的牛顿的《数学原理》。
而牛顿也像我一样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证明自己的答案。
而这就是我将要做的(当时我觉得这个饼画的好大呀,但是又好让人热血沸腾呀。
)世界的真相往往先以直觉的方式被感知,然后才慢慢被论证和理解。
你不是不相信上帝,而是不相信上帝喜欢你。
——《知无涯者》拉马努金才32岁就得肺结核死了,英年早逝呀,太可惜了,他的才华还没得以完全的发挥。
以前从来没有听过他的名字,没有想到他居然这么厉害。
他妻子人也好好啊,虽然不懂数学,但是一直在默默的支持他。
男主居然还演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孟买酒店》,当时看这部电影真没看出是同一个人,可塑性蛮强的。
5.6
一直对数学好的人很是佩服,那得有多强大的逻辑性,仅仅靠思考就能构筑一个强大的宇宙!
课本剧水平的对白,一个数学天才和他伯乐的故事讲得也太死板了吧,英国这类片子也就摄影可以看看。
导演拍得不好但是架不住想看拉马努金
可能是高等生命来人间来发公式的,发完就回去了
天才的头脑才能与上帝对话?平庸的大脑所做的科研又是什么呢 片子节奏还不够好 有些地方很煽情 但是故事很精彩
电影的两条线,一是呈现数学的优美奇妙,二是拉马努金与哈代之间无私的情谊,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呼应。真正优秀的学者应该达到学术、艺术、人格的统一,因为所有高尚的品质都会汇合在一个高峰处。
科学界众多被称为天才者,其发现其实都有迹可循,而拉马努金的数学直觉真是完全无法解释,片中诸多对立很有意思,直觉和实证,虔诚信徒和无神论者,宗主国的傲慢和殖民地的惶恐,心无旁骛专注学术的单身主义和为远方爱人所羁绊的忧伤。。。。
拍得相当垃圾,天才的生平拍不出,不知道的还以为英国人是主角。典型的白种片。
尊敬这个人 但是这个电影真的太普通了 典型的感人温情死亡视角 搞得我直拉进度条 其实换了名字和其他的天才片一样没什么差别 为数学家多一星吧
这是一部被豆瓣低估的电影 他的手稿在遗失一百年后 贡献于黑洞的探索 他的发现在与病魔和精英主义充斥而又无比僵化的英国体系的无自觉抗争中 成为人性之永恒 也许你不会明白我的平凡与伟大 但是数学之存在的意义便是发现这早已存在的遗世之美。
数学是浩瀚宇宙,是尘埃浮萍,是最浪漫的艺术,是一切。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6510837/故事还原度挺高,唯一就是拉马努金的霸气和灵性被导演照顾“科学信仰”给“遗漏了”,拉马努金的成就很多只能用灵性和数学天才合体解释。
选角和剧本都不行,非常干巴巴,很没有意思。
拍的太烂了
这是上帝于凡人的对话,妻子与丈夫的对话,殖民与被殖民的对话,天才与庸才的对话,朋友的对话。
这么天才的人给拍成这样,请导演谢罪
铁叔哈帅 可惜片子只能算中规中矩
开头出现的字体很棒,片尾走字幕时的印度风插画也不错。剧情刚好及格,能看,但不算好看。
很多事情吧 天生的 不是你勤奋就可以达到的 找到自己超出常人的点加以发挥 比较重要
很浪漫,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