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年猥亵养女的指控在2017年被重新提起,伍迪·艾伦的工作便不断触礁:先是亚马逊放弃发行他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随后该片主演与曾经合作过的演员们纷纷发声,都明确表示不会再与伍迪·艾伦合作。
失去北美电影市场后,伍迪·艾伦在2019年被迫转战欧洲,拍摄和制作他的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
这部影片于去年九月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亮相,但媒体评论方面,尤其是北美市场,热度骤降,反响平平。
2020《里夫金的电影节》无论是媒体还是影迷,很多观影者似乎难以将导演的个人轶事跟作品剥离开来。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作品之外,他的八卦似乎更好看。
而私事越是丑陋,电影就越无人问津。
伍迪·艾伦导演看完《里夫金的电影节》,作为老伍迪电影的爱好者,我默默地松一口气。
这部电影并没有跟旧日风波产生任何关联,对男女情爱的戏谑也一如既往,台词金句更是不断。
丑闻劝退了国际大牌明星,但还是有路易·加瑞尔这样优秀的欧洲演员加持。
参演的美国演员名气虽然很小,气质上却与伍迪·艾伦的电影风格融合得宜。
而女主角吉娜·格申最是神奇。
她有着一张神似索菲亚·罗兰的脸庞,着实像极了一个纯粹的欧洲女人;但她却说着美式口音的英语,举手投足间也有着伍迪·艾伦最热衷刻画的“美国旅欧客”的味道,由此产生一种奇妙的融合。
她与路易·加瑞尔的对手戏更是美得令人挪不开眼。
影片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妻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的奇遇。
丈夫是一位电影教授,妻子是电影制片人,他们与路易·加瑞尔扮演的年轻导演的合作影片在圣塞电影节放映。
身为教授的丈夫见妻子与导演互动亲密,便开始心猿意马。
他不但噩梦连连,随后还意外邂逅了一位漂亮的西班牙女人,由此引发出一系列滑稽的故事。
电影与戏剧行业常常都会被作为伍迪·艾伦电影作品中的社会背景(《纽约的一个雨天》《咖啡公社》《子弹横飞百老汇》)。
而从《里夫金的电影节》这个片名便可以探知,这又是一部拥有类似背景的影片。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故事充满令人惊叹的巧思和新意。
各种情爱桥段被穿插在整个故事线中,配合男主角因现实而产生的不同梦境,呼应“电影节”的情景。
整部影片,就像是伍迪·艾伦办了一场“致敬经典”的系列短片展:费里尼的《八部半》、特吕弗的《祖与占》、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布努埃尔《泯灭天使》、伯格曼的《野草莓》《假面》《第七封印》……做梦都是这些电影里的场景,确实是迷影入了魂。
致敬费里尼《八部半》
致敬特吕弗《祖与占》
致敬戈达尔《精疲力尽》
致敬布努埃尔《泯灭天使》
致敬伯格曼《野草莓》伍迪·艾伦对上述这些导演和电影的热爱早已不是新闻,在去年出版的自传《Apropos of Nothing》中,他就提到自己与这些大师级导演的渊源。
尽管他与某些导演仅有通过电话(比如费里尼)的浅浅接触,但伍迪·艾伦还是毫不避讳他们对自己的影响,那就是,他认为自己注定不可能跟这些大师比肩。
以伯格曼为例,伍迪·艾伦曾在自传中表示,伯格曼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
而《里夫金的电影节》的最后一个梦境,正是《第七封印》中死神出现的桥段。
致敬伯格曼《第七封印》按照伍迪·艾伦的一贯导演风格,对经典的致敬自然是以幽默为主。
扮演死神的演员(此处保留一个惊喜)像是彩蛋一般悄然亮相,对白也令人捧腹。
然而,幽默的意味深长令人心有戚戚,如此密集而坦然地致敬自己不能够赶超的导演,有一种妥协又认命的意味。
偶像崇拜最常发生在青年时代不是吗?
所以,也许是伍迪·艾伦认为自己在电影创作上难再突破,因此回顾给予他灵感的作品,将自己树立的标杆公之于众。
这些作品正代表了他理想中的电影,而他自己只是擅长在电影里讲笑话而已,跟他真正所仰望的终究相去甚远。
对于普通影迷,哪位导演更伟大,只是各有所爱的选择题。
固然会有影迷像伍迪·艾伦一样将伯格曼列在王座上;但也会有影迷更偏爱讽刺与谐趣,因而对伍迪·艾伦青睐有加。
而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作为标杆的同行自然会激起竞争意识,只是伍迪·艾伦从未在自己过去的作品中流露出想要超越谁的野心。
在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中,伍迪·艾伦真实地袒露了的追求。
他并不是没有野心,但他还是做了自己擅长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法做别的。
正如同伯格曼当年邀请他去法罗岛做客,伍迪·艾伦以没办法吃酸奶过活而婉拒了。
但他绝不是不想见伯格曼,在别人看来有些拧巴和固执;但他其实是以退为进,告诉大家他并非没有靠电影名垂青史的理想,同时自认,他不是同样伟大的导演。
我们都知道,伍迪·艾伦注定会靠着电影名垂青史,他早就已经做到了。
而这部《里夫金的电影节》只是老头“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自说自话。
观众当然需要伯格曼的电影,需要费里尼的马戏团,也需要新浪潮作品与好莱坞商业大作。
我们所需要的电影类型与风格永远不会穷尽,更不会减少。
所以,我们也会一直需要伍迪·艾伦的电影。
他的电影总是那一类故事,但从不失趣味。
在《里夫金的电影节》里,男主人公有句台词说,“从政治观念上说,我们会有一个理想世界,但我们还是会有很多令人害怕的问题。
”这也许是伍迪·艾伦对于往事再起风波的回应。
现实不会因为被理想化就停止制造新的问题,所以老伍迪一定会继续创作和拍片,继续为观众们提供绵里藏针的讽刺、情与爱的荒诞离奇,以及让人会心一笑的智慧。
现实如此麻烦,但我们只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
作者| 蓝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伍迪艾伦的新片,豆瓣简介非常知音体,美国夫妻到巴塞罗那参加电影节,双双出轨...伍氏风格一如即往,噼里啪啦的台词打前奏,唬得人停住准备塞到嘴里的薯片,话题要多要广,但点到为止,抛出几个镇得住人的名就够,面无表情礼貌的讽刺,再洒点恰如其分的自嘲,就能刻画出“才华横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有趣人格和洒脱形象。
比如此片主角,不受身边人待见的想写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伟大作品却一页未成的纽约客,自己已头秃嘴瓢,妻子却仍性感热辣,在电影节与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擦出火花,只睡了三次,不算出轨。
纽约客对妻子和导演的眉来眼去竟像是旁观者的八卦,见到美丽的内科医生第一反应就想隐瞒已婚事实,一边献殷勤一边对妻子对他人两眼发光感到心痛。
我说的秃噜了点,但真的看不出导演到底想干嘛想表达什么。
豆瓣7点3分,给5分不能再多还是看在巴塞罗那的份上。
想着自己年幼无知看完赛末点就想吐槽这什么打着艺术无罪烂三观教坏小孩的片,碍于喜欢这部片的朋友不好批评,只能默默怀疑自己不懂艺术,现在只想给那时的自己道歉🙇♀️
他们身上明确有着相似的地方,不仅仅是爱好与志趣,也有对爱情那近乎自我惩罚式的忠诚与洁癖。
但个体的道德感已然无法对抗复杂的现实,莫测的末来不比严酷的当下更值得寄托。
人性无常,或许把握自我才是生活的超越之道。
里夫金的虚无主义,被死神的一些世俗建议击退了:放奔写作、安心教书,在无聊的爱情里寻找快乐,便是通往解脱的路径。
里夫金想到了被西西弗斯这一意象折磨的过去,他第一次认识到了,加缪于《西西弗斯神话》 中阐明的真正的智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讲的是两个电影节的故事。
浅层的是现实中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深层的则是里夫金自己,于潜意识层面建构起的“电影节”,前者浮夸、造作,后者诚实、深刻,两相对照,妙趣横生。
梦境中的电影展示迷影气质十足,致敬、戏仿片目的选择也是颇具巧思。
伍迪艾伦的电影一直都有一种复杂的特质,它明确承认幻想的诱惑,又在幻想后带我们回归现实;它毫不掩饰对于超越思维的向往,却又总用看似犬儒的现实逻辑消解崇高精神的光环。
前者是反好菜坞主流叙事,是彰显人性的艺术精神;后者是悲观的人生观念展露。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明确为一种救赎方式,艺术创作便是西西弗斯的受罚过程,尽管无法动摇人类悲剧的本质,主动性与选择便能使意义得以呈现。
又一年的Woody Allen,边看边嘲笑他卖老梗掉书袋,就像他在电影里借主角一直孜孜不倦地黑自己那样。
但结局又有点出人意料,这一次这个Woody Allen avatar没有像其他任何一部老头的电影里最后那样撩得美人归,而是思考起了自己是否真的已经老去不再妙趣横生,”maybe I was a little too rigid in my approach."18年那些事对他还是有影响。
他再一次深陷风波,遭到抵制,写了一本“500多页的无聊玩意,全是前戏没有高潮”的自传为自己辩白,转战欧洲资本但此电影也反响平平。
Woody Allen尽管一直善于拿自己的snobby和neurosis自黑,但一直以来还是那么自傲不凡,会安排电影里男主泡到比自己小很多的妹子。
中年婚姻老婆出轨怎么办,没关系,我能找到比老婆更年轻的出轨对象,而且还懂存在主义。
自己已经80多岁不再年轻怎么办,也没关系,我可以找甜茶当男主,让他变成年轻版的我来泡年轻妹子。
伍迪艾伦10年之后一系列电影,除了Blue Jasmine之外无不是在做这样的主题拓展。
他的power of sexuality一直随着黑知识分子、大学教师、电影从业者、明星的段子而活跃有力。
只有蓝色茉莉,看出了他一点疲惫,而在Rifkin里则看到他已经开始在反思:我是不是已经没法逗人开心了,我是不是已经失去了魔力?
当然他不可能退休,老头子早就说了他要拍电影到死,这次借着《第七封印》的死神也透露了点他的养生秘诀,不抽烟,多吃水果蔬菜,“lay off the saturated fat, make sure to exercise, no processed food, and don't foget the colonoscopy." 听到这样的lines,我本该会觉得很开心很好笑的,但此刻却止不住地感到迟暮一般的抱歉难过。
电影里一段段的迷影桥段是给喜欢伯格曼、布努埃尔和特吕弗的点缀小樱桃,让人短暂开心了一下,但这整块蛋糕却显得有些苦涩。
一方面,你觉得梗都已经听过一万遍了,再好笑也经不过兜兜转转那么些肤浅之词;另一方面,无论是导演还是你,都在反思这段旅程是否该继续,是不是非常遗憾呢。
最后还是很喜欢电影里一些出彩的小台词,这是伍迪艾伦电影里现在最让人感到熟悉又安心的符号了。
“Do you have any ideas of how to use one of those automoble jack?" -"No, but I can type."”Maybe your life is not empty, it's meaningless. Don't confuse the two."如此黑intellectual,全世界可能也只有Woody Allen了。
👑如果电影创作有品牌的话,伍迪艾伦应该自成一派!
👑 这部电影讲述的一对在文艺界工作的美国夫妇(丈夫是作家,妻子是明星经纪人),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双双感情出轨的故事。
电影中充斥着对于人性、婚姻、情感的思考,又结合了轻松幽默的表现手法和有深度的对白,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经典台词:1.“你这样做,等到了上帝面前,要怎么开口?
”“上帝做的事让我跟他无话可说,还是让他跟我的律师谈吧。
”2.不管我们的婚姻收场的多么狼狈不堪,曾经这样一段前途光明、不带半点犹豫的关系,是无法轻易从记忆中抹除的。
3.“我需要向你彻底摊牌。
”“你这是有多少张牌?
52张?
”4.“公寓那么大,如果没有你,会变得空荡荡的。
”“放心,我不带走家具。
”5.有人说,电影是胶片上的梦。
「你是个知识分子,不是一个诗人。
」这是里夫金的妻子苏对自己的评价。
秃头驼背又年老的里夫金确信比他小了三十岁的妻子爱的是他的大脑——他关心哲学大问题,了解新浪潮经典电影,现在正在写一本小说,向他崇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看齐。
这大概解释了里夫金为什么在这个世界如此不合时宜的原因——大多数人不会纠结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不会真的去看Akira Kurosawa导演,Tatsuya Nakadai主演的Kagemusha这样伟大的电影,更不会去读什么夫和斯基。
但也没什么,里夫金仍保有完全的自我,将世界的晴雨收归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直到某一天,他和妻子开始了一场旅行。
旅行的目的地是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
身为娱乐公关经理的苏是欧洲影坛新晋导演菲利普的代理人,需要做一些关于菲利普的电影首映媒体见面会的公关工作。
行程很满,时间又长,于是带上了里夫金一起,从纽约飞到温暖宜人,碧海蓝天的圣塞巴斯蒂安。
里夫金见过菲利普,他是个年轻的法国导演。
他是一个年轻的,英俊的法国导演。
在电影节期间,菲利普和苏形影不离,苏甚至邀请菲利普一起加入她和里夫金夫妻俩的晚餐,因为,「把他一个人晾着,真的不大好」。
菲利普和苏在里夫金眼皮底下举止亲密,当里夫金大谈特吕佛伯格曼戈达尔的时候,他们俩复盘着菲利普在记者会的精彩回答,完全没有接里夫金的话。
菲利普的新片叫做「末日之梦」Apocalyptic Dreams,在电影节上收到了很多好评。
他在记者会透露,自己的下一部电影会是一部聚焦中东的反战电影,希望 借此为巴以冲突的缓和做一些微小的贡献。
里夫金只觉得又做作又恶心——就算世界和平了又怎样,照样不能解决大问题。
还有媒体说菲利普是新新浪潮导演,前途无量,里夫金只觉得世风日下,电影艺术的体面败给了虚伪喧哗的资本主义。
里夫金每天晚上都会做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在他热爱的经典电影的场景里。
有些时候,苏和菲利普也在。
苏问里夫金,「如果可以 3P,你会选谁和我们一起?
」里夫金说,「我不知道。
你呢?
」苏说,「Ryan Gosling,Tom Hardy. 你呢?
」里夫金又想了想,「额… Donna吧。
」苏特别惊讶,「Donna?
你是说你的嫂子?
」里夫金有些羞恼:「你自己要问我的。
我就是这么想的。
而且,本来我就比我哥先认识的 Donna.」苏没再说话。
里夫金很不爽,苏的反应里的惊讶和之后的沉默简直就是一种冒犯和鄙视。
梦醒了,里夫金觉得自己的心脏有点不舒服,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去看医生。
单名叫 Jo 的医生竟然是个女人。
Jo 医生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在问诊过程中,里夫金不由自主地介绍起自己来,「我教过电影——新浪潮经典,正在写书——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
还有,我住在纽约上东区七十二街。
」美丽的Jo医生问,「你来圣塞巴斯蒂安做什么?
旅游吗?」里夫金回答说,「我和我的一个朋友一起来的。
」他接着补充说,「其实呢,这个朋友,就是我的妻子,她来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出公差。
」也不知道里夫金是不是出于一种微妙的耻感才加了这么一句解释。
美丽的Jo医生为里夫金做了心脏检查,一切正常。
她告诉里夫金,「完整的报告要过几天才会出来,不过你放心吧,我觉得你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如果有问题的话,我会打电话告诉你。
如果你没有接到我的电话,就说明一切都好。
」里夫金不想走,却也知道自己没有理由留,于是开始没话找话。
他深情回忆起纽约中央公园的咖啡馆,莎士比亚戏剧节,又问美丽的 Jo医生有没有去过,是不是喜欢。
美丽的 Jo 医生礼貌友善地回答了里夫金的问题,和他道别。
里夫金的心脏不痛了,他也没有再接到电话。
苏和菲利普越来越亲密了,里夫金心中甚至没有波澜。
他一心只想再见到美丽的Jo 医生,于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诊所:手上长了个红包——其实是被虫子咬了,耳朵进水难受——当然不是因为长了脑瘤。
他千方百计东拉西扯试图与美丽的Jo 医生建立更深入的,医生与(没有生病)的病人之间的联系的样子又可怜又好笑。
事实上,美丽的Jo 医生的婚姻并不幸福,她的丈夫是一个酒鬼艺术家,一直在出轨,一直在挽回。
里夫金听得很崩溃,「那你怎么还不和他分手呢?
」美丽的Jo 医生说,「因为他离不开我。
而且,我答应他,我们是开放式婚姻。
」里夫金心中一动,又问,「那你…有和别的人一起吗?
」美丽的 Jo医生说,「从来没有过。
」里夫金点头,「我也从来没有过。
」电影很伍迪艾伦地在里夫金和美丽的Jo医生的对话,苏和菲利普的对话,里夫金梦中的对话,里夫金的自白,以及各种知识分子和犹太人的段子中继续。
在圣塞巴斯蒂安,里夫金从来没有想过所谓的「大问题」。
里夫金的其中一个梦是伯格曼的「第七封印」里与死神下象棋的场景。
死神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而不是空虚的。
不要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电影最后,里夫金和心理医生讲完了他在圣塞巴斯蒂安的故事,对着镜头问道,「所以,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呢?
」哦我的想法是,里夫金你真是我看过的伍迪艾伦电影里最泛善可陈的男主角。
你超级无聊,无聊到我无语。
但是,在欧洲每年在电影院看一次伍迪艾伦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7.3自命不凡,我其实也是,不是那种“我家里有的是钱所以不用看别人脸色替别人卖命”式的自命不凡,而是具体到每句话的表达方式,我这样表达才对,你说的都是不对的。
每个人都喜欢弗兰克·卡普拉,我不喜欢,里夫金不喜欢《生活多美好》。
海明威曾经说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摩根弗里曼在《七宗罪》里只同意后半句,我只同意前半句。
对于我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里夫金那本书永远没写出来,就过海德格尔的那种存在时间,认同脑海里自我世界。
伊萨克·伯格教授——如果你们还记得他是谁——是被排除在所有人际关系之外的人,里夫金也是。
我很小的时候看过《野草莓》,并没有感觉到其中趣味。
终于似乎有点明白了,伊萨克的生活是静态的,是死水,但里夫金生活在吵闹中,一种纽约中产的吵闹,又波澜不惊,唯一一次夫妇共同高潮是听到法官对离婚的宣判。
刚刚听医生夫妻吵架过后依然在问你最喜欢纽约中央公园的哪里,妙不可言,纵然以前一定在伍迪艾伦片中见过类似的感觉,还是妙不可言。
也有糟糕之处,当然,因为他是伍迪艾伦,所以又没那么糟糕。
如果要做梦,最好不要提醒大家这是梦,而是直接醒来,这也并不是说一定需要那个睁眼挺身的动作。
如果有旁白,最好不要让那位妻子单独在现实里与法国导演碰面,让法国导演抚摸她的脸,且不说这是谁看到的,这个瞬间的意义甚微,有种做单口喜剧时要把每份有一丁点儿联系的笑话都和盘托出的感觉。
迷影致敬时常能看见翻江倒海的爱意,这几天看了关于卓别林的,关于梅里埃的,反而虚假,因为坏无非就是好过了头。
不过好像大致能明白文艺青年的伍迪艾伦情结从何而来了,也明白为何许多人会反感有这种伍迪艾伦情结的文艺青年了,我没什么伍迪艾伦情结,也没有反情结。
《安妮霍尔》《我心深处》《曼哈顿》《星尘往事》是伍迪艾伦导演上升期,《西力传》是目前观影感受最佳。
伍迪艾伦可能还能拍出了不起的作品,但这部是在说,就算拍不出也没关系,已经有足够多了。
是死亡逼着人们回顾生命,但和《第七封印》里的态度不同,里夫金和死神都在向前看,而非回头。
伯格曼想人们将当前信仰同过去生命的虚无和解,这部影片里是对于虚无的信仰与空虚的生活和解。
当年在《中央公园西路》里写的是“如果让我描述生活是什么,那就是无聊。
哲学家们称之为荒诞,但他们的真正意思是无聊”,而死亡催促下的伍迪艾伦已经开始区分无聊和无意义两种不同概念了。
下着棋慢慢被死神说服,还是别拍了,导演。
《午夜巴塞罗那》的时候还在说这一代人们已经不可能放弃自尊心,毫无保留,在圣塞巴斯蒂安竟然摆出这么一副认命姿态。
死神还真的在淡出,不忘回头叮嘱,那一瞬间还是很触动啊。
秘诀是多吃水果蔬菜,戒断饱和脂肪,一定要锻炼,强度不必很大,但频率要高,别吃加工食品,别忘了结肠镜检查。
可以说本片非常地伍迪·艾伦了,充满了中产知识分子的骄傲的自卑,有趣的是伍迪·艾伦在本片直接翻拍了太多的影史经典,我试图以我所知的知识罗列本片中出现的一些小元素。
以影片时间顺序:
片头电影节环境描写出现的第一段对话,讲到艾希曼。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8.6[美] 汉娜·阿伦特 / 2017 / 译林出版社
讲的是这本汉娜·阿伦特的纪实文学,据说当年欧美的知识分子必读书目。
育婴奇谭 (1938)7.31938 / 美国 / 喜剧 / 霍华德·霍克斯 / 凯瑟琳·赫本 加里·格兰特霍华德·霍克斯导演,导演后面会再次被cue。
片中的女主是著名的凯瑟琳·赫本(历史上第二有名的赫本,斯科塞斯的《飞行家》中女主原型),而片中加里·格兰特饰演的男主角,应该是伍迪·艾伦电影男主的最初雏形,唯唯诺诺紧张兮兮的知识分子,并永远有出轨的欲望。
《育婴奇谭》
热情如火 (1959)8.91959 / 美国 / 喜剧 / 比利·怀尔德 / 玛丽莲·梦露 托尼·柯蒂斯来自旧好莱坞时代顶级大导演比利·怀德。
生活多美好 (1946)9.21946 / 美国 / 剧情 爱情 奇幻 / 弗兰克·卡普拉 / 詹姆斯·斯图尔特 唐娜·里德时代经典了,在各种影视剧中都被频繁cue到,比如《老友记》和《老爸老妈罗曼史》。
然后在里夫金的第一次梦境中,重现了《公民凯恩》。
当年划时代的深焦景深镜头现在已经非常常见
恶搞了一把玫瑰花蕾。
随后的一场脑海想象中,致敬了费里尼的《八部半》,在伍迪·艾伦的画面里,英文老师直接告诉他不要拍的太晦涩,我想这是所有人看费里尼的最大问题,太特么晦涩了!
太麻烦了 有空继续写
近年来伍迪艾伦最好的电影,没感到千篇一律,是一种久违的快感,一种迷影式的表达。
主题看似依旧是关于存在的虚无,“所有人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但这不代表人生必然空虚”,还有电影嘛(关于这一点,我想到大傻逼查理考夫曼的电影,我可以津津有味地看50部伍迪艾伦的“无意义”式电影,却忍受不了查理考夫曼的任何的一部那么直白、那么无聊的只是面相上可以勉强称作“电影”而不是幻灯片的破玩意儿)。
电影挪用了诸多经典电影的桥段,像在电影中的一个个巨型彩蛋,这是化身里夫金的伍迪艾伦以影迷的姿态表达他对自己热爱的电影的爱,不是致敬或什么情书那么牵强附会的玩意儿,只是爱,单纯的爱,就像一个孩子喜欢他的小猫并打算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画下来,孩子不在乎对不对,像不像,高不高明,它还是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只是一种对业已存在的电影的影迷式描摹,往往这种孩童般的天真描摹才更动人,可贵的是一个八十多岁的人依旧有这种天真。
剧作结构上一点点像塞林格的短篇《为埃斯米而作——即有爱也有污秽凄苦》,尤其是最后与女医生离别的片段。
讲的是里夫金夫妇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各自的奇遇,开头他沉迷于对三人行电影的表现,或拿来一种经典的三人行式电影模式(虽然并非新浪潮独有,似乎却是新浪潮将其发扬光大),并挪用了《祖与占》等经典的三人行电影镜头,新浪潮的出现在他之前的电影里是少有的,女医生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模式,继而出现《假面》、《八部半》与《野草莓》等电影仿段,《假面》的部分突然出现的瑞典语让人笑出猪叫,这也行?
直至最后的绝望时刻出现《第七封印》的死神,这是第三次出现伯格曼了,真爱。
与死神表示还是会好好活下去,“不抽烟,多吃水果蔬菜,戒饱和脂肪,每天做强度不必很高的锻炼……”还是要好好活下去,还是要继续拍电影,即使一切都无意义。
比如政治上可能出现一个完美的体制,但人本身的矛盾永远存在,这是他关心的big problem,而不是叙利亚或者北朝鲜。
里夫金的电影节更像他理想中的电影节,把他热爱的并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的电影展示出来,作为从业者,在影片中他也通过里夫金提到想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或乔伊斯那样的小说,与大师比肩,但他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即使在我们看来他当然早已是大师了。
观影全程就像在吃一块太妃糖,甜甜苦苦暖暖,电影质感当然越来越好,但老头的态度依旧乖戾、充满讽刺,希望他活200岁。
一直挺喜欢伍迪·艾伦的。
这位出生于1935年的导演自1969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第一部电影《傻瓜入狱记》之后导演了50多部电影,平均一年一部,持续五十年,也算是影史上非常勤奋高产的一位了。
他的电影面相很多,但又有一致的内在特点,比如他的电影通常都不是多大的制作,但又都保持完整的故事性,几乎没有导演自说自话的纯粹文艺电影。
而他的电影里的故事,又具非常的现实性,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宏大叙事,而更像一些别有趣致的小品。
所以他的电影通常是有趣、好看而耐人寻味的。
当然这也都还只是表面现象,骨子里伍迪·艾伦的电影,几乎都有伍迪·艾伦这个人的人格在里面。
你喜欢他的电影,通常是因为你喜欢他的人格,或者至少是他人格的某一个侧面。
那么这么一个奇貌不扬的小老头,有什么样的人格让全世界的观众都喜欢他呢?
文痴:絮絮叨叨的犹太知识分子伍迪·艾伦天生是个喜爱嘲讽的人,他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荒诞而嘲讽的 --- 比如处女作《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dy and Run - 1969)嘲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
《性|爱宝典》(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 But Were Afraid to Ask - 1972) 用一种没心没肺的方式揶揄人人视为神秘的性事。
在这些电影里出镜的伍迪·艾伦本人,多少是有些滑稽甚至猥琐的。
这就是他,为了他的表达,不惜用自已开刀。
但在真正让他扬名立腕的作品《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里,伍迪·艾伦才真正坦露了真实的他。
这部爱情电影几乎就是伍迪艾伦自已一个人的喋喋不休构成的:这个犹太知识分子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感,他对心仪女子的表达只能化为无穷无尽的话语瀑布;他那种自大又自卑的纠结,那种在犹太身份与美国身份之间的飘移,那种精神和世俗乱七八糟的混杂,那种无时无刻都会流露出来的嘲讽,实在是无人能比。
于是电影的世界里就有了“伍迪·艾伦”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格标签 --- 一个神经质的犹太知识分子,有一点点中国人说的那种“酸腐文人”味道,带着一种痴气。
伍迪·艾伦总很多电影的主人公,都脱不开“文痴”这一人设。
有趣的是:他总是对欧洲文化一往情深,于是他的电影里总是有一些美国文化人突然去到欧洲的文化氛围中,在文化的碰撞之中,伍迪·艾伦总忘不了幽自已一默。
这就是这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头可爱的地方:从不装伟大装神圣,把自已打倒在地再踏上一支脚,反讽,总是送给自已和自已所属的那个文化本体。
情痴:春梦不觉晓的性情中人七八十年代的伍迪·艾伦已经是影坛一尊,如果不是因为他干了一件冒不下之大不韪的奇事,他后来就应该是一名德艺双馨的功勋艺术家了。
这件事就是他在62岁高龄时,娶了24岁的女子宋宜,而宋宜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养女。
我本来对名人明星的私人艳史提不起太大兴趣,但每每看到伍迪·艾伦的电影,又会在心里很不善良地揣测:他娶养女为妻这事,恐怕并非偶然。
为什么?
因为伍迪·艾伦对女人太有感觉了。
几十年来,伍迪·艾伦从不跟固定的女演员合作。
他的电影一部部拍,自已一天天变老,可是他电影的女主则是花样翻新,个顶个都是曼妙性、感的女子。
当然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肉肉的斯嘉丽·约翰逊,没有《赛末点》她是不会那么快红起来的。
还有《午夜巴塞罗那》里的佩尼洛普·克鲁兹:
《咖啡公社》里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魔力月光》里的艾玛·斯通:
《摩天轮》里的肥温:
《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
这些“伍迪女郎”的女星,或初出茅庐,或功成名就,她们之所以愿意出演伍迪·艾伦的电影,不仅是因为他的名气,更因为他能用某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她们的性、感和美。
某种意义上,每一部电影里,老伍迪都会对他的女主角好好地爱一次,每部电影对他都是春梦一场,只是每场梦里的主角不同而已。
这也是伍迪·艾伦的又一可爱之处:爱就爱了,痴就痴了,梦就梦了,起码他从不假装圣洁假装卫道。
影痴:纠缠五十年的迷影情结2020年,85岁的伍迪·艾伦拍了他的第50部作品 --- 《里夫金的电影节》。
熟悉他的观众马上就会发现电影里的伍迪式标签:一是人物设计:主角这个在美国大学里教电影的糟老头,说什么也是伍迪·艾伦本人的化身,何况这个老头还这样调侃自已:
二是场景设计:这对美国夫妇来到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又是伍迪那个“美国文化人在欧洲”的老套路三是女星选角:这次是带着浓重意大利情调的中年熟女吉娜·格申:
四是剧情主轴:电影节上夫妇俩分头艳遇,老头自然空手而归,又是伍迪式的有心无力的怨叹。
但《里夫金的电影节》却也是令人惊喜的,因为在这部电影里,伍迪·艾伦扎扎实实地袒露了他毕生的迷影情结。
且看片尾的这段集锦:早在《安妮·霍尔》里,伍迪就对女友大谈费里尼的《大路》;而八十高龄时,伍迪·艾伦将他的整部电影都献给了影响他终生的经典影片和大师。
当电影突然变成黑白,我们就会看到伍迪·艾伦在“复刻”电影史上那些经典桥段。
比如雪撬上出现Rose Budnick的名字时,你会会心一笑:这不就是指向《公民凯恩》里的Rose Bud嘛?
果然,电影马上给你一幅《公民凯恩》著名深焦镜头的复制版:
然后你会看到特吕弗《祖与占》里两男一女的骑车郊游:
费里尼《八部半》里事逼的中产阶级:
戈达尔《筋疲力尽》里的二人同||床:
英格玛·伯格曼《假面》里的肖像构图:
伯格曼另一部电影《野草莓》里草地上的午餐:
布努艾尔《泯灭天使》里桌子底下的羊:
还有最精采的: 伯格曼《第七封印》里的死神:
可是伍迪·艾伦版的死神非常励志:
还跟他本人一样絮叨,总教人健身节食和做结肠检查,比起伯格曼的死神本尊来说,实在可爱太多了!
这不,喜爱伍迪·艾伦又有了新的理由:这老头爱电影爱到发痴,骨子里的幽默又与这种迷影情节相得益彰,给同是迷影的我们带来莫大的快乐。
所以说:痴人不可笑,只要痴得真实,痴得彻底,就是可爱。
很标准的伍迪·艾伦量产,来自晚年的自我剖析,高知和文青的结郁所在。是不是看过了那么多电影,却仍没有过好这一生?电影里什么都有,什么都讲过,可唯独不是你的经历。
本片可謂伍迪艾倫作為迷影型導演最接近電影的一部作品。本片依舊是伍迪艾倫那些熟悉的配方:滔滔不絕地探討存在主義的焦慮,缺乏陽剛之氣的知識分子和自信開朗的青年男性的對比的笑點設計以及對經典電影的戲仿等等。雖然內容毫無創新,但伍迪艾倫用他真實與狡黠的方式發揮了舊瓶裝新酒的作用,在面對中年危機和創作焦慮上的雖然有年華逝去的絮叨,無奈和不甘,但依舊保持了對電影的激情和熱愛。
这部真的平平无奇很一般,没想到我也有厌倦Woody老爷子的一天……
充满了刻板印象的角色和台词,就和Rifkin写不出的书一样没什么思想。不过致敬伯格曼的片段百看不厌。
别的导演致敬一次就行,伯格曼必须x3
就耐着性子看完了。还是不太喜欢伍迪艾伦这种中产阶级话唠片
对白配乐都很woody allen好喜欢啊 可会讽刺 看得我乐得不行 namedropping也致敬好多欧洲名导 我看的欧洲片太少了 就认识祖与占野草莓第七封印这几个 西班牙这个san sebastain好想去 希望老爷子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典型的WA式选择:Your life is not empty. It's meaningless. Don't confuse the two. WA可能真的累了,连同他那被highbrow culture所累的主人公,我感到深深的疲惫。
极度cliche,怎么会没有一点可爱的地方,包括所有的致敬。
大段的经典电影翻拍致敬,确实很“电影节”。
6/10。在普通的婚姻出轨故事中加入了伍迪艾伦的幽默,致敬了一堆大师作品,事实证明看过那么多电影,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吗?对这部无感的原因是探讨的问题太老生常谈了,就像问没才华的吴彦祖和有才华的高晓松你选谁。整体不轻盈,甚至笨重。
这一部比较普通的感觉,最关键是男主角好猥琐啊,看他去勾搭女医生不太舒服,还不如伍迪艾伦自己演
3.5 戏谑归戏谑,但是热爱电影节的理由说到心坎里:可以超脱于现实,过十天只有电影的日子,理由居然和咱一毛一样!感动!对电影节上的风气,对时下“假扮”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所谓艺术电影批判很酸爽了;就是吧,为了漂亮姑娘,且人家明显没心思,连自己最爱的戈达尔都不去看!是不是真爱啊doge,费费、老伯伯、布努埃尔一众优秀的艺术电影都成为了伍迪老师这儿都是“工具” 用途,都不好评价到底是太迷影还是太偷懒呢;我们的好医生依然还是好医生啊,就是当死神也不忘奉劝大家不要抽烟、多吃青菜……
伍迪·艾伦“迷影报菜名”报得最差的一次,丝毫不见睿智,而是凹造型的做作,这根本是写给经典的一封封“厕纸”。很难想象,一个电影教授跑去电影节10天,就忙着提防妻子出轨,同时自己出轨,带着一股穷酸老土的劲,戳那就像杠精转世一样。正事没做,电影也没看,一天到晚得罪人,不知道在干什么。有这个空,不如重刷几期陀螺的电影节vlog了。
又老又丑又猥琐的男主实在没法欣赏下去
怎么会有人想在伍迪艾伦的片子里找新意
如果你不爱他,你必然也不会爱我。
小说家随电影公关妻子同游圣塞电影节,却发现妻子和她代理的导演暧昧不清,做着《公民凯恩》梦的丈夫,也和凯恩一样经历着婚姻危机,气出了心悸的他,看病时却意外邂逅女医生,小说和现实、电影和电影节都融为一体,简直就是迷影盛宴。伍迪·艾伦将小说家的幻想做成各种经典影片的桥段来致敬解构,配合明媚的天、碧蓝的海、美丽的城和可爱的人,奉上了《午夜巴黎》之后的最佳作品。PS我也想和路易·加瑞尔这样年轻帅气有才华的导演暧昧。PPS妻子喜欢瑞恩·高斯林和汤姆·哈迪,哈哈哈哈我也可以。PPPS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演《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太搞笑了。
中规中矩的woodyellen模板片,还挺讽刺的,里面的有很多黑白致敬但有些没必要吧。就一般。
在导演这个行当中,真正能够做到「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的人不多。我有两个候选:一个是愈加「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洪尚秀,一个是早已「绝圣弃智」的伍迪艾伦。因所得非所求而导致的「出轨」是必须的。逃避?不不不,那是《狂人皮埃罗》的风格,不是《公民凯恩》的选择。创作危机?不不不,那是《八部半》的问题,不是「五十一部」的问题。伍迪来《里夫金的电影节》似乎只有一个目的:以影迷身份给影迷拍电影,并以影迷姿态看电影。通过陈旧又略微有些新意的电影情节,我们很容易发现,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和权力不对等的两性关系不是这位老人的需要,平起平坐的爱情关系才是令他保持高产的灵丹妙药。似乎是从《咖啡公社》开始,伍迪电影里的主人公,无论世俗男女还是神秘死神都是被金灿灿的夕阳色所笼罩,那些极富层次感的光晕,温柔而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