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

四十九日·祭,49日·祭,金陵十三钗,Forty Nine Days

主演:张嘉益,宋佳,胡歌,张歆怡,黄志忠,张可佳,马浩博,吕聿来,文章,李倩,吕中,郭广平,李洪涛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四十九日·祭》剧照

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2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3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4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5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6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3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4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5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6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7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8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19四十九日·祭 剧照 NO.20

《四十九日·祭》剧情介绍

四十九日·祭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中原,巍巍古都南京沦陷,数万军民被丧失人性的侵略者残忍杀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当年繁华的南京城已经成为令人不忍卒睹的人间地狱。侵略者无视国际条约,对西方国家划定的安全区也垂涎三尺。在市中央,置身于炮火硝烟之中的圣马德伦教堂巍峨耸立,竭尽全力庇护来此避难的人们。神父不愿离去,法比(张嘉译 饰)硬撑着留下来陪伴。生活在最底层的玉墨(宋佳 饰)、春池(高叶 饰)、豆蔻(张可佳 饰)等人辗转来到教堂,可即便落难如斯仍不免遭受其他同胞的蔑视和嘲讽。 命运的考验越来越残酷,为了保卫至高无上的生命,法比、戴涛(胡歌 饰)等人共同经历了人生最彻头彻骨的洗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量子启示录新活死人之夜一路夫妻地狱游乐园好莱坞圣诞办公室第八季疯了!桂宝之三星夺宝芝加哥法则第一枪杨门女将之战地情缘妖出长安因性而别千年之恋之源氏物语Idolls!公主代理人续篇:第三章富豪刑警Balance:UNLIMITED替罪羊你好,我是玛格丽特如何在无脑霸总漫里艰难求生硅谷第二季大河之水边缘故事爱你所以离开你黄河异闻录灵魂约定一生守护绝色神偷一日情人幽霊vs宇宙人GREAT给我飞翔的翅膀

《四十九日·祭》长篇影评

 1 ) 他是女人的男人—评《四十九日祭》中的戴涛戴教官

《四十九日祭》中胡歌塑造了一个带有一些符号性苏点的角色戴涛,他是一个军人,是一个在战争环境下,而且是最惨烈的战争环境下,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

这个苏点相较于胡歌塑造的另一个屏幕角色梅长苏来说可谓少之又少,可我对戴涛的喜爱却同样如对宗主般深入骨髓。

这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喜爱,非常的纯粹的爱。

因为这个男人坚定、勇敢又柔情似水,他是所有女人最希望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英雄式的男人。

他有一些痞坏,第四集雨夜里戴教官殷勤的为玉墨点火,为她搬开路障,还有之前为她在雨中跳舞,都带着一种男人撩拨女人的坏心眼儿,学名叫做挑逗^o^。

可是转眼他又变得很羞涩,第十四集玉墨带着戴教官的钢盔的气息慢慢靠近戴教官,结果戴教官先是喝水,后来竟然抱着钢盔落荒而逃,这是面对女人的挑逗无力还手的戴教官^-^。

还有十七集玉墨要为戴教官处理伤口,从脱衣服到把黏在伤口上的衣服剪开,可怜的戴教官一直手足无措,局促不安^_-。

他有风情,十七集里所有人在地窖里狂欢发泄,戴教官也放任自己一同起舞,却舞得狂野、舞得性感、舞得色气满满;他有依恋,二十三集里因伤口感染而虚荣的戴教官撒娇似的拉着玉墨的手让玉墨陪自己说说话……

而最重要的,他有担当!

二十五集里他用枪逼着玉墨逃走,为了保护玉墨徒手掐死日本人的狼犬,未放一枪而被捕,要知道他原本是连自己的尸体都不打算留给日本人的,却为了玉墨不被日本兵发现而选择束手就擒。

一个男人做到这样的程度还不够一个女人对他刻骨铭心吗?

所以大爱戴教官!

不单单因为他是誓死抵御外侮的中.国军人,更因为他是女人们最爱的那个男人*^_^*。

他是我的英雄!

他能够唤起女人们所有的情感,爱情、亲情、友情,他是女人的男人,也是女人的孩子、父兄,还是女人的朋友、伴侣,然而他牺牲了,他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印记,不可替代、无与伦比。

 2 ) 时时警醒 不可忘却

不仅仅是一部剧,更是一种提醒和祭奠!

一点点美中不足:要是剧里的江浙角色讲地方方言就更有表现力、更真实了!

相比于电影版来说,女学生和女人们的关系缓和有了更多的铺垫,不过这也是电视剧时长的天然优势,这一点还是很好的。

但有时候节奏又稍显拖沓,可能导演是为了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放了很多“无用”镜头,但其实这个效果没达到,反而显得拖沓。

还有个我觉得很值得吐槽的地方,有时候书娟显得过于冷静了,动不动就拿出相机拍照。

以下是一些看剧时的实时感受:#第三集看到受伤的士兵和成堆的平民尸体,开始难受了,唉…#第七集魏特琳女士扑倒在一个小女孩身上保护她,女孩哭喊着妈妈别走,安全区里也并不安全,可她们不知道,这只是金陵城噩梦的开始。

#第八集胡歌演的戴涛和宋佳演的玉墨在这一集都很有代入感。

能感受到战事的紧张和魔鬼迫近的恐惧。

#第十七集孟繁明知道女儿音讯后的哭戏和喜悦表现力很足,非常传神!

#第十九集不是吧,徐小愚,你刚吃完巧克力,就排挤别人(捂脸)一开始就应该刚一点不吃呀。

#第二十五集徐小愚,烦人第一名!

#第二十七集戴涛和玉墨相拥在一起,窗外的光照下来,画面静谧而永恒。

戴教官和玉墨最后的相拥#第三十一集李全有在墓室里思乡的泪水,除神父外教堂所有人聚在一起分鸡蛋汤的喜悦,都让人很触动。

李叔思乡的泪水

鸡蛋的喜悦地狱之中,就怕对未来丧失希望。

唉,王小妹死前该是多么无望…

英格玛神父向玉墨下跪#第四十六&四十七集

田中和黑炭这两人脸皮真厚!

看得真让人窝火!

#第四十八集审判看得真是让人火大!

铁证如山,被告辩护律师和黑炭却还在胡搅蛮缠!

 3 ) 黄志忠的孟司长线要气死我

看到大家都在批淑娟我就放心了,这丫头真的是无限反复的挑战她父亲的底线,万没想到有一天能看剧气的肝颤,再加上那些诡异的配音,本来是五分的剧,只能给三分了。

这部电视剧大家谨慎观看吧,电视剧把电影版两个小时的压抑拉长到四十多集,尤其黄老师这条线,气得我眼皮子都在跳,一个修养极高的国民党高官,南京城的规划师,对南京城了如指掌,在简陋的地下都能辨别南京城的方位,孝敬老母,爱护女儿,平等待人,对爱情留有天真,工作谨慎认真,却因为刁蛮任性的女儿一次又一次的逃跑而留在南京羊入虎口,对日寇委曲求全,折辱自己作为学者、男人、中国人的尊严,背上汉奸骂名,却换不来女儿一个好脸色,难道编剧真的认为那个年代有这样的女孩吗?

父亲必须做到这么多才能换来女儿的认可吗?

用孟这样的国家栋梁以及南京的线路规划换来的几个女学生,实在让我无话可说,她们不管不顾,用自己要挟在乎自己的人来达成目的,害死了多少人,以这种方法拖延时长简直幼稚至极。

 4 ) 沉重而感动

其实是因为胡歌看了这部剧。

这剧拍得很紧张,很感人,让人看了很悲伤,很愤怒,又自豪又叹息。

故事是南京陷落后,一个教堂里女学生和一些妓女躲藏,最后有人死亡有人幸存的故事。

张嘉译演的这个人物,我一直不喜欢,但有几段也为之感动。

男演员普遍比女演员演得好。

胡歌的戏份不多,但形象很立体,军人时英气逼人,受伤时羞涩腼腆,被抓时望向那个玉墨,让我有一眼万年的感觉。

最后自杀,让人叹息。

这片子拍得不错,减去一半集数,我觉得就是神剧。

 5 ) 如诗如泣的哀婉绝唱—评《四十九日祭》中戴教官的爱情

我对人性中的恶向来不惮以最大程度去揣测,但知道未必等于愿意看到,就像早年看的一部电影《731》我甚至可以读出那些施虐者的内心活动!

可也正因为读出来了于是就更无法忍受被虐者的绝望,以至于不得不中途离席。

大概也因为对于绝望的那种深刻感受,所以对于绝望中的那些许微光才有了无法自拔的痴迷—电视剧《四十九日祭》中戴教官的爱情就是重重绝望的黑幕中那一丁点儿微光。

戴教官的出场平凡而朴素,一袭军大衣裹着一张分外年轻的脸,而随后的回首回望却似乎注定了一场慷慨悲伤的结局。

他在既定位置布防,她在布防位置演绎一段无果的爱情,感叹着命运对女人的尖刻。

也许在他作为一个完全无关的旁观者却全程目睹了这个女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爱情的妥协时,就触发了他心底最柔软的琴弦,他为她送上了一段全情荡漾的雨中舞,既撩动了剧中人的心弦,也撩动了观剧人的心弦,为残酷的历史抹下惊鸿一瞥的亮色,激荡的小提琴奏出欢快的乐章,跳跃的音符宛如正在狂欢的生命即将见证人性的黑暗。

战争的画面总是激烈又短促,伴随着那些来不及绽放的生命,扑倒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尚未芬芳就已枯萎,尚未开放就已凋谢。

当然在这些年轻生命的护卫下,总有一些人会留下来,见证着用热血铸就的誓言。

然而当硝烟过后伴随着低垂呜咽的小提琴声再见戴教官时,已是他负伤带血踯躅前行的样子,没有言语,没有激烈的表情,安静的战场和零星的枪炮声却预示着更加残酷的现实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地窖中的几场戏是戴教官哀婉爱情的行板,在那里我们窥见了一个面对女人会羞涩、会脸红的大男孩,面对生死却又坦然又无畏,他跟着大家一起放肆的舞蹈,却又因为这片刻的欢愉而内疚,他和她在钟楼上期冀着太平时光的到来,却又为了守护大家而离开。

然而,然而当面对鬼子的暴行时我们才发现他从未走远。

他救援书娟之后的几句对白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场面,从一个视他为亲人和依靠的小女孩的角度去描绘了这段没有诉诸于口的爱情,书娟说:“你要是回去的话,可千万别上那个女人的当。

”“什么?

”“你知道我说的是谁。

”“怎么冷不丁说出这种话来。

”“旁观者清,我什么都知道。

”“……”“我告诉你,我眼睛什么都能看得到。

”“……”“你要是当我是朋友的话,就听我的话。

”“……,……哦。

”没有反驳,没有陈述,可是却有淡淡的温情为那注定哀伤的爱渲染出柔和的温度。

负伤的戴教官令人心痛心酸,然而这样的他却将我们带入哀婉绝唱的高 潮,当他傲娇着说:“我不要那些其他的……有你在这儿就好。

”我的心象蝴蝶的翅膀一样,轻轻颤动着;当他轻巧着说:“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儿……这么容易我就暴露了。

”我跟着他的笑容一起微微的轻笑;当他忧郁着说:“哎我一直想啊,要是能再见到你,我一定得跟你多说会儿话,现在见到了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我仿佛看见了那个羞涩的男孩站在清晨凉凉的曦光中;当他带着留恋的语气说:“我记得你在钟楼上跟我说过,要是能在巷子里再听到有卖烟卷儿的声音,那就说明太平时光又回来了……我这两天恍恍惚惚的,总是想着你说的这句话,有那么一阵子我好像真的听到了那些声音,有卖香烟的、卖馄饨的、卖甜酒酿的,还有卖栀子花、白兰花……哎那个卖桂花汤圆的是怎么吆喝的来着?

你给我学一个。

”(“桂花,小元宵。

”)“啧不是,哪有人哭丧着脸叫卖啊?

好好儿学一个。

”(“桂花小元宵”)“^_^,^_^,就是这个声儿……”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情绪,潸.然.泪.下。

那样美好又温馨的情感呀,却又这样短暂而伤怀,象流淌过心中的诗,象飘散在空中的歌,在没有终点的时空中缠绵,却在眼前渐渐走向终点。

我看着他象孩子一样满足,我看着他象兄弟一样刚毅,我看着他带走了我们全部的热情和依恋,留下的是活下去的信念。

没有一个角色让我如此念念不忘又小心翼翼,没有一种爱情让我哀伤悲恸又温馨怀念,曾经有人说美丽到极致会让人绝望,不外如是吧。

剧评结束了,但是对戴教官的感情却依然徘徊,也许还有下一次的相遇。

 6 ) 就说配音

仅靠对白堆砌的电视剧一定不是好剧。

不过要连对白都讲不舒服,无论好坏都很难看的下去了。

所以我一直抵触看国产配音剧,这类剧要么就是省钱省事的粗制滥造,要么就是演员太差劲,话都说不好。

想不到期待许久的《四十九日祭》也成了配音剧,而且严重到声音断接,口型都对不上。

就第一集来说,如果我没听错,教堂内书娟和另一名女学生对话中有几句是同期,说明室内棚景是有现场收音的,也许由于题材敏感,遵照审查意见的需要,后期大量更改了剧本台词,导致现在这样,同期真人声音夹杂后期本人配音再夹杂后期他人配音。

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作为一名满心期待欣赏大作的观众,不得不表示失望。

尤其法比。

原著中法比是一位满口扬州话的洋人,电视剧版改编成了一位会说流利英语的中国人。

能配合剧情,人物背景变化可以无关紧要,关键还是声音出了问题。

很明显剧中法比所有英语对白,在现场拍摄的时候,张嘉译都在讲中文,而后期又让他人配成了英语。

于是就成了,差异巨大的音色,前后不一的口型,配合特写镜头。

观感实在糟糕。

听闻张黎导演及其团队,一向要求严格各方面都精益求精,想不到打了折。

 7 ) “尸体”很努力,谁说渺小不伟大

这部电视剧我看完很震撼,震撼的是这部电视剧拍地真的很用心,很努力!

我从来没有看别的影视作品像看这部作品这样关注过尸体,我在想演尸体的演员们,他们没有露过脸,也看不清楚一个真正的表情,可在电视剧里一幕幕一帧帧,或残破,或焦黑,或被成堆叠放,或难以启齿部位的污秽被他们那样不顾一切的放大了,我在想这些演员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需要多大的勇气,才给我们呈现出刻骨的画面,他们是微弱渺小的,甚至是画面模糊的,可就像真实历史带着那三十多万冤魂穿过厚重的时间长河,只害怕人们遗忘了曾经的伤害与残暴。

演浦生的小演员,演到在教堂外被迫害,在被雨水冲刷下清醒过来爬着去安全区看豆蔻那段,我看到的是满满的震撼!

在泥水、黑水、血水混合的肮脏路面,他奋勇的爬行着,为了活下去,他喝脏水,吃路旁黑黑的混合着烂草叶的泥土,为了使身体前行,五指在地上抠出深深的痕迹——所有这些,要那么小的少年演出来,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怎样的勇气才能把黑乎乎的泥土放在嘴巴里嚼,这样的动作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就放下恶心、拼尽一切就可以了,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人!

在长篇的电视剧里,或许这不过是微小的再不能小的一幕,可就是这一幕撼动了我,即使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也想给他献上最美的花!

他真的很无畏,很勇敢,很了不起!

突然觉得这种很像天上的星星,我们眼中看到最闪亮的在遥远的太空里未必是最大的。

我想我们有这样好的影视作品,有这么多努力的小人物,有些事情是永远不会失控的。

就像资助、策划和导演了这部作品的人们,他们在幕后,远到看不见,远到他们付出了多少根本看不清,可他们一定比“浦生”更努力,更勇敢,更坚定!

还有那个让人纪念、为记录南京大屠杀而自杀奉献一切的张纯如,是你让中国人不敢忘!

 8 ) 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让人如同置身战场的梦魇中

严歌苓编剧,大家就知道这就是《金陵十三钗》的电视剧版虽然有文章和杜海涛,我也不喜欢宋佳,但是电视剧却有战争片的真实昨天头三集就是南京保卫战的最后几日了,三集里面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神剧那种爽快感,但是却把战争场面拍摄的相当真实书娟无意中闯入巷子所看到满巷子催死的伤兵....日军在屠杀了村子后歇息,许多士兵掩饰不住的疲劳,和他们烧掉房子在屋子里面拖出还没烧死,但是全身焦黑的小姑娘,一边笑着说都烤熟了,一边施暴。

小姑娘的惨叫声中,许多疲劳的士兵依然冷漠地看着....一幕幕都让我觉得很真实,似乎回到那个年代,似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边置身在梦魇之中。

观众还要经历46集,似乎对精神也会是个折磨

 9 ) 《四十九日·祭》:自信的记忆

文艺作品不能做市场的奴隶,对电视剧来说,就是不能仅以收视率论成败,有些题材的剧集,无论怎样都应该拍,譬如南京大屠杀,是很沉重,是很虐心,在普遍娱乐化的荧屏上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这样的剧集,我们不能缺少。

当然,也不是说有了情怀追求的剧集就必须“难看”,虽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但《四十九日•祭》就是一部“好看”的剧集,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很多人会拿来跟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作比,但剧集的编剧由严歌苓亲自操刀,她也说了,剧集的篇幅更长,比电影更贴近原著。

观剧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去年那部德国电视迷你剧《我们的父辈》,此剧从德国人的视角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在德国本土乃至全欧洲都引发了轰动效应,长久以来,我们太缺乏这样厚重的当代史电视剧作品,特别是当我们自身的苦难记忆深刻的嵌入其中时,习惯了在荧屏上找乐子的观众常常会本能的选择回避。

必须指出的是,《四十九日•祭》并没有一味的渲染苦难,而是难得的在叙事中体现出幽默感:偷看妓女洗澡的小乔治,喝酒、赌钱的“混混”神父法比,还有在大屠杀间隙难得的角色“碎嘴”,都让剧集饱蘸着生活趣味。

1937年12月的南京,无疑是一个人间地狱,但即使在这样苦难的环境里,生命就如同顽强的小草,在每一个缝隙中每一缕阳光里倔强的向上。

历史有高光,也有暗影,在历史的暗处,布满了民族的伤疤,不负责任的扒开伤疤,只是徒劳的增加苦痛,但好了伤疤忘了痛,就是忘记历史,用列宁的话来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厚重题材,简单的“控诉式”叙事很难真正打动普通受众的内心,而《四十九日•祭》沿着原著的路径,把中国妓女、外国神父、抵抗战士、受难民众、国民党高官、残忍的的日军指挥官、“软弱”的日军小战士,各色人等都通过一个核心场所——教堂,汇聚纠结在了一起,在这个教堂内,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种种演出,特别是身份、地位和道德水准发生剧烈冲突之时。

对于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四十九日•祭》是“缺乏”悬念的,最后的故事走向大家都心知肚明——大而化之的说,所有的严肃历史剧都是这样的(除非创作者别出心裁的不采用历史共识)——但在细节的展现上,《四十九日•祭》足够让观者动容,特别是对史实的尊重。

譬如国际安全区和魏特琳女士的出场,譬如日军集体屠杀中国战俘的恶行,譬如唐生智放弃南京时面对蒋介石命令的无奈,日军中既有灭绝人性的高官,也有良心未泯的新兵;中国军民既有铁血刚毅的抵抗,也有怯懦无知的逃避,更有为了救女儿不惜当汉奸的父亲。

这些历史细节一方面有比较翔实的史料佐证(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常常以此来刁难我们),另一方面则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的原貌,不是简单地脸谱化塑造。

一个自信的民族,才敢于直面自己最苦难的记忆,就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而言,《四十九日•祭》在荧屏上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让我们痛定思痛的历史记忆被搬上荧屏。

(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14年12月12日)

 10 ) 为了忘却的纪念—《四十九日祭》前26集剧评

写在前面的话在看该剧前我有差不多十来年的时间没有好好看过一部国产电视剧了,一方面没有太多时间看,另一方面也懒得看,不喜欢撕逼剧,不喜欢无脑剧,小花小鲜肉也不是我的菜,这样数下来基本也就没有可看的剧了。

所以在看这个剧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张黎是谁,张嘉译又是谁?

小宋佳也只是略有耳闻,当然严歌苓倒是久仰大名,只是她的作品于我而言过于惨烈因此没有勇气拜读。

看这个剧的起因也仅仅是偶尔看了琅琊榜,大爱之余,冲着胡歌追到了此剧,一口气看到了胡歌饰演的戴涛牺牲,却再也无力继续,直接跳到结尾处看了最终审判。

之后又在b站看了胡歌的cut版并开了弹幕,弹幕上对电影版和电视版的争执很凶,于是找来了电影版《金陵十三钗》又看了一遍,其实算不上一遍,因为经常拉进度条,所以下面的评论里会有一些比较。

说这些只是想说我对这部剧的评论没有什么先入为主,基本上所有主创人员我都不怎么认识也不怎么知道,但是,我要说但是,我的评论绝对带有强烈的个人喜好,所有评价用语都在抒发我自己的感受,所以如果有人看到这篇评论,也仅供参考,甚至难以搏君一笑。

言归正传,首先要说我对电视剧版和电影版的喜好,毫无疑问我喜欢电视剧版,极度鄙视电影版中在战争、屠杀、在那样血淋淋的历史面前还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态度!

当然在社会中人有三六九等是事实,人在看待别人的时候有高低贵贱的感受也是事实,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应该用理所当然的态度去划分人的等级和贵贱,在对方没有作出高贵的事情之前,就不要说谁比谁更高贵,同样在他没有作出低贱的事情之前,也不要说谁比谁更低贱!

尤其是在面临绝境和生死考验的时候,所有人的身份、地位都被归零,大家只是,人,而已。

是人就有人的弱点,人的七情六欲,如何选择都是这个人作为人的选择,与他之前的身份地位无关,而且事实上他选择之后也与他的身份地位无关!

然而恰恰是电影版在这一点上让我深恶痛绝,甚至它还尤其强调了这一点!

诚然,原作者在设定人物的时候选择了特殊身份的人用于强化人性的矛盾,甚至人性的黑暗,但是被视觉化成为影像作品以后同时被强化的就不仅仅是人性的矛盾和黑暗了,还有真真切切的视觉形象和由此带来的感官感受!

于是被强化的东西势必会被放大甚至被扭曲,如果说放大还有着振聋发聩的警世意义,那扭曲就不免有些助纣为虐的推手效果,所以任何运用影像作为自己艺术表达的人都应该对影像的这种特殊功能有所了解,并谨慎使用。

然而电影版对于角色身份的极力渲染却使得角色们原本人性的、高贵的选择显得扭曲,不是角色本身的选择扭曲,而是她们的选择在观众的心中变得扭曲,仿佛'只有'她们那样选了'才能'从低贱的妓女变成高贵的人!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她们选了,她们就是高贵的!

她们以前是什么身份根本不重要!

她们不选也没有什么错!

女学生也不比她们高人一等!

真正有错的,真正应该谴责的,真正应该打入十八层地狱的是逼她们做选择的人!

是那些没有人性的侵略者!

而电影版却因为过多渲染了人物身份而让观众忽略了这一点,这最最重要的一点!

所以当听到电视剧版中戴涛和他队员的对白:“戴教官我们撤吧!

”“撤什么?

还有女人呢!

”“她们不是什么正经女人,妓女你救她干什么?

”“这个时候猪脑子才分正经不正经呢!

是女人就都得救!

”的时候我深深的被他们、也被这个剧感动了!

这才是一部优秀作品应该传递给观众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妖娆的身份和贵贱的对比。

也正因为如此,我更喜爱剧版中玉墨的形象,没有浓妆艳抹,没有风流妍艳,有的是一个有风情、有风骨的女人,这样的女人才是那个一举手一投足都妩媚动人,充满诱惑与魅力的秦淮河女子,同时也是有勇气又坚韧的中国女性。

张嘉译演出的法比,在看剧之前我不知道他是什么设定,但仅从前25集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即使有一些小毛病也无伤大雅,当然25集是个分水岭,之前的他比较被动,被动地承受着战争和屠杀带来的责任和压力,而戴教官死后他似乎更愿意主动承担了,但是太过惨烈的画面在戴教官牺牲以后显得更加惨烈了,以至于我实在难以为继直接跳结尾了,所以对后期的法比没有更多体会。

后来看介绍看电影版看一些剧评,发现了法比的人物设定似乎更市井更奸猾一些,这我却没有从张嘉译的演出中感受到,可是似乎也没什么重要,他其实就是一个代表,代表了普通的中国男人,然后演出了普通中国男人在战争、在屠杀面前的担当,这就够了,他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中国男人的脊梁,让我们相信,在任何灾难面前都会有这样的中国男人出来保护着我们的女人和孩子,他是值得骄傲的,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

孟书娟和她的父亲是一对让我从内心感到别扭的人,不是演员演得别扭,而是这对父女本身的性格或者说人设别扭,搁在现实中是很难让人喜欢的一对父女,然而我却不能不为孟繁明的父爱而感动,虽然他是个大渣男,也为孟书娟的坚持感动,虽然她太过中二,尤其是在这样惨痛的环境中能从第1集一直中二到25集,并且从剧情简介和偶尔翻过的片段中看25集以后似乎也依然中二着,竟然好像没有像正常人在灾难中多半会迅速成长那样变得成熟起来,我能够理解她作为青春期少女的硌色心态,也能够理解编剧和导演加诸在她身上的剧情责任,更佩服她终于成为了屠杀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的那份坚持,可我依然无法喜欢她,25集后弃剧倒有泰半原因也是因为她。

她这样一副永远长不大的样子难道是在影射我们那些永远长不大的后代?

这样的感悟太糟糕了!

而且我也不认为作为后代的我们永远长不大,永远不成熟,我更相信我们,相信中国,会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成熟。

最后,胡歌!

胡歌!

他出演的戴涛成为了我在本剧中最喜爱的角色!

没有之一。

且不说我本身就有军人情结,单说他在剧中的表现,那样羞涩又那样果敢,那样温柔又同时坚毅,如此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爱,帅到没有天际荷尔蒙爆棚的男人!

最最喜欢他在被捕后受刑前和张嘉译饰演的法比的一场对手戏中的一句对白“我不是救星,我也不是英雄,法比,我老实告诉你,我不逃走是因为我害怕,我怕我走远了就没有牵挂了,打仗把所有的中国人都打成了亲人,我要离我的亲人近一点,好知道他们还活着,知道他们活着,我就知道自己还活着,不是一个人活着”。

最最遗憾的是戴涛教官的声音不是胡歌本人的声音,在我刷了无数遍之后,成了我对本剧最大的怨念!

意犹未尽,怅然若失……对他的感触还有很多,竟有些不知从何说起,罢了,还是以后单独说吧。

这篇剧评也就到此结束了,感慨万千,寄语了了,容后再议,暂且为记。

《四十九日·祭》短评

一星给宋佳,一星给历史!但不是电视剧里面呈现的那样。

6分钟前
  • care 92
  • 较差

正如片头所言“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虽然以前看过不少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电视,但是都没这部来的印象深刻,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耻辱,对小日本的无差别屠杀所有中国人,对其残暴的愤恨,恐惧。前30集孟书娟就是最令人气愤的存在,如果不是他,他和他爸就不会困在南京,孟繁明也不会死,如果不是她,日本人就不会跟踪她爸到教堂,盯上教堂,戴教官也不会受重伤。片尾简化了妓女和学生们逃出教堂后的遭遇,仅用字幕叙述,即弱化了妓女被抓去当慰安妇之后更惨的日子。法庭对二战战犯的审判,小宋佳的表演差强人意,前一秒尖叫,下一秒又面无波澜,有点像疯子。整部剧豆不错,唯有最后一集的审判,不满意。张嘉译的法比演绎堪称完美,法比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简直就是太阳般的存在。

10分钟前
  • 云图
  • 推荐

纯靠小仙女和大仙女推动剧情发展,战争面前的人难道都是这样嘛?编剧说不过去了

12分钟前
  • Propro
  • 较差

张嘉译饰演的法比是剧里最不让人紧张的人物,他的几次落泪却都带着我一起落泪

15分钟前
  • 七七
  • 还行

太长了,剧情不够撕B来凑,导致全剧就法比戴涛和李全有三个正常人。。。三星,因为分虚高,拉低平衡下。

19分钟前
  • xklxkl
  • 较差

这个戏就素材而言根本不应该拍电视剧,没有人物关系,没有情节推进,我不知道观众看什么?难道就看妓女和学生撕逼?

21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22分钟前
  • 康茶(-1F)
  • 很差

一言难尽,处处bug不合理,里面无理取闹降智强行制造冲突矛盾的地方太多了,要不是这个题材,我都想给2星不及格

27分钟前
  • boson
  • 还行

看过两集 演员阵容强大 内容看不太下去 弃

30分钟前
  • 安真
  • 较差

看了快两集,演员不顺眼,弃!小宋佳就那长相还头牌妓女,吐了!女学生没个认识的演员。没劲!

31分钟前
  • 东孑
  • 很差

讨厌片中几乎所有角色,没看过原作,单以电视剧对角色的刻画来讲,片中的受害者很难让我同情起来,但对日本人的刻画确实很成功,我特么快要恨死这帮畜生了,最后说一句,虽然大段英语台词很难,可演员也不能连嘴都不张啊!宋佳也很不适合这个角色,她还是演闯关东比较合适

32分钟前
  • 苏酒
  • 还行

金陵十三钗的电视剧版,大屠杀题材实在太沉重,所以就算这是张黎导的,镜头美丽细腻得跟电影一样,还是很难获得高收视率,不过,我不是唯收视率的观众,我对这部剧的评价只有四个字----良心之作

35分钟前
  • 深居我心Hz.
  • 推荐

永远不能忘记

39分钟前
  • 小人德智
  • 推荐

小宋佳太不适合玉墨了,完全没有韵味和很村了,书娟也执拗的可怕,其他的人反倒是动了情的

40分钟前
  • 猪肉荠菜馅包子
  • 还行

最后高潮结局草率烂尾掉了,两星差评

41分钟前
  • M
  • 较差

好惨痛的一部剧😢法比(张嘉译)真的很厉害 顶起教堂一片天法比管外 赵玉墨管内 也算配合默契赵玉墨(宋佳)/戴涛(胡歌)句句不谈爱但懂的都懂前25集孟书娟/徐小愚让我无比烦躁豆蔻既然对南京城很熟悉为啥不摸黑跑回教堂最后被救活了也不知道到底算好还是不好乔治死得好突然 红绫结局孤惨等死啊娃娃(李倩)和老兵被活埋 老顾被捅死(哎~真冤)春池(高叶)吃货憨包包结局死于河南大饥荒 真是符合人设(苏菲)苏晓彤那时候真就是小娃娃一枚画质原因差点没认出来李倩/文章演的谁😅

46分钟前
  • 漫漫云端
  • 还行

白瞎了这么好的剧

50分钟前
  • 微凉
  • 很差

太压抑了,然而真实的历史只会比影视剧更压抑,永远不忘记南京大屠杀,不忘日军暴行!

53分钟前
  • Nadja
  • 推荐

女主好似深闺怨妇,毫无秦淮河女子韵味

55分钟前
  • 肥肥仙人掌*
  • 较差

我觉得宋佳的玉墨比倪妮的好

57分钟前
  • JESIA林鹤然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