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魔法科高校の劣等生 追憶編,The Irregular at Magic High School: Reminiscence Arc

主演:中村悠一,早见沙织,井上喜久子,远藤绫,安野希世乃,内田真礼,加藤英美里,斋藤千和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1

《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热门推荐

《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剧照

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1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2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3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4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5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6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13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14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15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16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17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18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19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 剧照 NO.20

《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剧情介绍

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自魔法作为一种技术被确立以来,已经过去了大约一个世纪。 2095 年 4 月,培养魔法师的国立魔法大学附属第一高中 两兄弟姐妹进入了所谓的“魔法高中”。 作为魔术师有致命的缺陷 差生弟弟达也。 另一个被誉为完美巫师 优等生妹妹深雪。 两人如此亲密以至于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恋人, 直到几年前,还被认为像女主人和仆人, 这是一段冷淡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变化背后有一个事件。 三年前的冲绳,由于深雪难忘的事件, 他们的心和他们的命运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下一球成名狂飙古惑仔自由作家阿尔泽蝴蝶劫海军罪案调查处:洛杉矶第十三季回魂之夜四天王日夜男女少林问道迷走古山劫霉菌之花意外杀手2:杀手假期贝蒂布事件簿狂舞派草裙舞吸血鬼在塞尔维亚村里村外长岛抓鬼天狗帮山羊喜欢您好想回家骇人命案事件簿第二十二季沃伦黄金拼图第二季玛丽外宿中人人都爱雷蒙德第五季辣妹刺客

《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长篇影评

 1 ) 精细的《卡波特》

打拳的师傅说,快很容易,慢很难。

维持这么一部慢悠悠的电影不掉下来,真是很需要功力。

开场,从一个大远景开始交代客人敲门拜访,但是突兀的插了一个室内镜头。

这个镜头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既然屋子里没人,为什么要给这个镜头,如果有人,人呢?

最后交代了,屋子里有死人。

于是,这在微妙的违和感和视听逻辑上都成立的镜头,就这么一下,波澜不惊的过去。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整个片子都维持在相当隐忍但精细的视听水准。

还有一处有点印象,虽然是空镜转场,但空镜同时又是主观镜头。

效率。

故事也非常吊,卡波特和犯人的相爱相杀,最后自责中死去,冷眼旁观的女作家。

这就是戏剧性啊。

五星。

话说,霍夫曼也走了。

还记得海盗电台里的样子,闻香里的青涩。

悼念那些死去的天才。

 2 ) 与灵魂对话

今天终于把《卡波特》看完了,一边做瑜珈,一边看的,断断续续,总觉得这种观影态度实在是对电影及其创作群体的大不敬电影《卡波特》不算什么惊世骇俗之作,从个人传记的角度而言,还是蛮有新意的。

电影并没有流于一般的从青年—中年—老年的叙事窠臼,只是选取了一件事,却让我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了解了卡波特其人。

也许卡波特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坛影响太大,导演只是选取了一个很小的视角,足矣;但放在相对陌生的中国,对于一个故去之人,相信有许多人看完仍对卡波特很惘然。

包括我在内。。。

当我知道第凡内的早餐是卡波特的作品时,深感愧疚!

但我对自身的文学素养还是有着恬不知耻的自信,于是作了两个决定:一是去好好的读一读冷血,顺便提高一下英文阅读水平;二是写这篇胡言的观后感。

通观整部电影,最让我思考的,还是那个老掉牙的话题—人性!

这也是西方电影,不论商业与否,都喜欢阐述的永恒主题。

凶手冷血吗?

直至行刑前的一刻,他仍没有接受卡波特的劝告,表示忏悔!

但作为一个观众,我却和卡波特一样,恨不起来。

也许有人要说,凶手之所以冷血,是社会的错,是资本主义的错!

对不起,我不是文革余孽,我只想说,其实不管哪个社会,哪个年代,每个人心中都有那阴暗的角落,或许是童年的阴影,自知的人却不多。

我有吗?

我承认我有。

其实,我何尝不曾是温室的花朵,在父母的羽翼下安然的成长。

但在那模糊的记忆中,仍有些灰色,甚至是黑色的映像,但我一直把它严严实实的捂在了心灵的某个角落。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作法。

一般而言,没有几个人愿意真正去直面它,甚至承认它,除非是那些人格扭曲者,也是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将之披露于人前,但也往往落得个作精神病学的好教材。

没有几个人愿意赤裸裸的展现于世人面前,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

电影中的卡波特,为了书,被迫与冷血的杀人犯交心,才发现,原来两人有如此多的共通之处,碰撞出如此灿烂的火花。

以至于到最后,引为知己。

讽刺吗?

一个是生活在上流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窝居偏远小镇的杀人犯。。。

只是一个得到上帝的眷顾,从正门出来,迎接太阳;而另一个却只能选择从后门出走。

如果人们都把内心最阴暗的东西翻出来,会是怎样?

古语有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试问:你我的知己在何方?

为一知己,你能付出多大的代价?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知己重要吗?

人性重要吗?

似乎都微不足道了!

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你我的悲哀?

深究下去,也许你我都会象卡波特与凶手一样的崩溃,只是崩溃的方式不同,一个上绞刑台,一个酗酒而亡。

有时我会想,人真的不应该太执着于灵的探索与追求,那是一种现实与理想的斗争,且结果早已预知,还是把它依旧放在心灵某个角落好了,让它继续蒙尘。。。

依稀想起几天前一个朋友的抱怨,他说自己变得越来越坏,越来越趋同于以前所不耻的一些社会恶习。。。

我当时想告诉他,既然你选择了“浮士德契约“,就不要再纠结于与灵魂对话了。

但我没有勇气说出口,因为我也时常纽结。。。

到了今天,我会跟他说,去看《卡波特》吧!

 3 ) 双人独舞,各自为政

capote这样的电影,就是专门拍给特定人群看的,那就是粉丝。

在中国很难找出个类似的例子,蔡康永也好,崔子恩也好,都远没有他的成就大。

不读读《tiffany早餐》和《冷血》的原著,单靠一部电影,可能很难进入他的内心世界。

编剧是个年轻的花瓶男星,按他的说法,是对capote的传记很有兴趣,就着手写了第一个剧本。

这当然不能当真。

仅从看了一遍电影的感受来说,电影很好,符合心中的想象,这应该就是它成功的原因吧。

男主角很精彩,尤其是看过角色本人的一些采访录象后,更觉得PSH的演出实在惟妙惟肖。

而男配角忧郁的气质也非常适合角色。

稍微遗憾的是,总觉得两人的对手戏还是少了点化学作用。

六年的相处,从开始的利用,到漫漫的共鸣甚至心灵相通到不能自拔,直到后半生的封笔、沉沦,这个男孩对这个男子一生的影响几乎是颠覆性的。

总觉得就电影来看,火花少了些。

两个人的表演,平行的时候多于过招的时候。

有时候,PSH的表演太强势,稍微压制了年轻男演员。

看的时候脑海不时浮现《神与兽》里老导演和年轻园丁的对手戏,capote里,两个男子的关系应该更加有“料”。

capote对perry的感情,对他的爱,源于两个人如此相似,他们是彼此的知己,有超越恋人的默契。

对自恋的capote而言,对perry的爱,其实就是对自己的爱。

所以恋人jack会取笑他说,又一段伟大的罗曼史开始了,capote与capote.在capote目睹perry死在绞架的那一刻,他自己也死了。

不过电影里更吸引我的反倒是capote和哈珀李之间的关系,那是另一种友情,如果说capote是最懂perry的人,李就是最懂capote的人。

李对capote的理解、关怀和爱,甚至有一种母性的成分。

Kathleen Keener很精彩,如此动人。

据说sandra Bullock也出演了哈珀李的传记片,即将推出。

说实话,不太看好。

 4 ) Capote(冷血字傳)...

還記得本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Academy Award(R)Best Actor)誕生後的翌日,某份報紙有著類似這樣的標題「出爐影帝靠自瀆出身」。

無錯,Philip Seymour Hoffman在早期的演出《Happiness?

》當中的確是飾演一名沉溺於通過色情電話自瀆發泄的青年,還將精液當膠水貼起一張張名信片之類的東西,在戲中這種「出位」的行為,難怪只有這齣令人留下印象,但其實他也演過不少戲,但在《Along Came Polly》、《The Talerted Mr.Ripley》及《Red Dargon》等戲中您有留意到他嗎?

告訴您我沒有。

不過能在奧斯卡得獎絕非易事,而我看《Capote》的原因也就是為了他,放映中的時候把他當作個焦點來看,我想眼睛的位置也應該沒有選錯吧!

如果全靠Capote的內心掙扎,他只能存活在魔鬼與天使之間﹐並不能成事/戲,戲是演得很好,但其實略嫌將故事都集中在Capote一個人身上,雖然未至於拍了一齣獨腳戲的情況,不過就連Capote身邊那位最好的朋友也是這樣輕描淡寫帶過的時候,真的令觀眾難猜透戲中角色心思,令人猜不透亦不等於悶場,導演就用這場心理角力將觀眾跟戲中人拉在一起。

故事的主人翁在戲中寫的是一本寫實主義的小說,現在導演亦寫實地拍出了這部電影,將人心的那種冰冷感展現出來。

書;【冷血】,是一樁滅門慘案申延出的副產品,但就是書中的片言隻字令主角跟兩位死囚開始一場心理戰,他是為哪一位傷心,兩位在他心目中甚麼時候是死囚、甚麼時候是朋友、甚麼時候是搖錢樹,抑或是替自己而難過?

到最終也是悲劇收場,身為作家就此絕筆更是失去生趣。

哪一條才是本故事的導火線,除了虛榮還有甚麼?

朋友;在飲宴中跟各人談笑風生,剛從監獄出來,走過演講台,他還可跟一群不知他心中有多痛苦的人面前笑面迎人,把別人聽起來會當作趣聞的東西娓娓道來,那種感覺非常可恥。

但真正懂他的可以在這時不發一言,或是在電話筒中一語道破他的心思,其實這裡亦沒有所謂局外人,只是Capote一心以為已經走進各人心裡,看透他人的心意。

自己;手寫【冷血】,亦自以為可以很冷血地對代被利用的對像,一個一個的謊言,原本一直都只顧新作為文字而憂心,可是亦逃不過心魔的困擾,到看著絞首台的時候,您看得見他是心靈脆弱,而且當局者迷!

《Capote》: http://www.sonyclassics.com/capote/http://kahsone.blogspot.com/2006/03/capote.html

 5 ) 《卡波特》:人性中善恶博弈正是非虚构的迷人魅力

“......世上很少有什么事情是有结局的。

绝大多数的生命难道不就是一系列不完整的片段吗?

”1948年,杜鲁门.卡波特在《别的声音、别的房间》中写道。

此时,年仅23岁的卡波特已然成为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

他对文字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可以捕捉到细微末节的情绪变化。

1959年,杜鲁门.卡波特在《纽约时报》上发现了一则新闻:堪萨斯州城农场主一家四口被谋杀。

灵感立刻被激发,在此后的六年间,卡波特不断深入事件内部,走访大量和此案件相关的人,并见证了这桩谋杀案的侦破、审讯以及行刑等重要环节。

1966年,以此事件为原型的小说《冷血》问世,这部小说开创了“非虚构小说”的写作风格,并被誉为“美国当代文学的分水岭之作”,卡波特也因此成为“非虚构文学”的奠基人。

《冷血》成就了杜鲁门.卡波特,让他得到了渴望已久的声誉和财富。

然而,在卡波特的生命中,这仅仅是一个辉煌的片段。

然而,《冷血》也在他的生命中投下巨大的阴影,让他无法继续写作下去。

1984年,杜鲁门.卡波特因为酗酒过度,在朋友家死亡。

如何来定义卡波特的死亡,是登顶创作巅峰的狂喜,还是深陷在“冷血”泥沼中的郁郁寡欢......或许,当他从报纸上剪下那则新闻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走向死亡了。

2005年,美国导演贝尼特.米勒拍摄了一部名为《卡波特》的电影,这部电影重现了同性恋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生活片段和《冷血》的写作历程。

《卡波特》是一部很典型的传记电影,导演贝尼特.米勒塑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杜鲁门.卡波特,扮演者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凭借精湛的表演获得了第七十八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和第六十三届金球奖的最佳男主角。

在我们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看见的不单单是一个作家短暂的一生,也是走进卡波特敏感冷酷的内心的旅程。

他知晓一桩谋杀案,以此作为创作的开始,逐渐深入到案件中去。

他和凶手佩里成为朋友,在长时间的交谈中,他们成为了朋友,但他也清楚凶手必须受到严惩。

通过聊天,他知道了佩里的童年生活,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

卡波特告诉他的朋友,他说,他和佩里就好像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他从前门出来了,但佩里走的是后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共享着同一种生活,他们被主流社会排斥在边缘,那里充满了遗弃、自杀、暴力和绝望。

卡波特用文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而佩里却在不幸中迷失了自己。

在《卡波特》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非虚构”这种文体的来源,同时,还可以知晓,非虚构小说中隐秘的诱惑:善恶博弈。

作家和凶手卡波特第一次见到佩里的时候,就被佩里独特的气质迷住了,这是两个男人之间的默契,也是死亡的气息。

案件中的佩里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成长中,他并没有得到家人更多的关爱,而是目睹了酗酒的母亲死于自己的窒息物、哥哥和姐姐在他们正年轻的时候死亡、他唯一的亲人就是并不爱他的小姐姐。

对于父亲,佩里的感情很复杂,他爱父亲,但这种爱无法表达出来。

童年岁月造就了佩里极端、敏感、冷酷的个性。

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他也不会在意别人的感受。

对于这个世界,佩里只有恨。

但是,佩里又是一个很温柔的人,他喜欢旅行、经常写日记、喜欢音乐、有艺术天分。

作家卡波特走近佩里,他发现,佩里就是阴暗处的自己,尽管他从未承认过,尽管他自认为是写作技术高超的作家,但佩里还是一点一点瓦解了他的故作坚强。

卡波特和佩里有着相似的童年,不负责的母亲、冷漠的继父、被寄养在亲戚家的孤独......佩里和卡波特因为这场命案交汇了。

这场意外的相遇也拉开了非虚构文学中的善恶纠葛,在佩里的眼中,卡波特是他想成为的那种人,理性、富有、敏感、自信......他羡慕卡波特,把他作为朋友,帮助他完成小说的写作,甚至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卡波特身上。

对卡波特而言,佩里也是特别的,他真实的面对过往的不幸,在挣扎中保持着某种艺术感受层面的天真。

这个从“后门”出来的佩里就是卡波特的另一面,卡波特在佩里的身上看见了自己一直在逃避的东西,那些经历、那些不愿意面对的孤独、那些无爱的岁月。

佩里告诉卡波特,其实他并没有想过要杀人,只是,向善的过程太难。

从他走进那间屋子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杀人犯了,尽管他还没有动手。

屋子的男主人用阴狠的眼神看着他,直到他变成杀人凶手。

卡波特想过一万个佩里杀人的理由,却没有想到,仅仅是因为善良太难。

作为作家的卡波特,是从这一刻开始逐渐崩溃的。

遇见佩里之前,卡波特骄傲如上帝,他冷眼旁观世间一切,用精准的文字将其记录下来。

遇见佩里之后,他逐渐走向人性的深渊,他内心的善恶标尺逐渐模糊,直至深陷。

小说和救赎写作小说是作家的工作,卡波特选择了最难的一种“非虚构写作。

”始于六十年代美国文坛的非虚构写作并非从天而降,这种写作模式和美国当下的社会有着直接的关系。

六十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充满动荡和不安的时代,反越战的游行示威、黑人争取合法权利的民权运动、贫民暴动、反主流的嬉皮文化的流行......这些事件扰乱了宁静,让美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

紧随其后的就是一些新事物的出现,这些事物和主流文化完全不同,现实变得混乱、离奇、不可思议,置身其中的美国民众需要重新来认识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国家。

路十年代的美国文坛也处于危机中,在时代的激变中,很多作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方式,他们只能见证时代的变革,而无法将其变成自己作品的一部分。

卡波特率先开始了“遵循事物本质”的写作方式的实验,他放弃了文学中的传统手法——隐喻、神话、讽刺等,而是用文字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用文学语言真实地记录社会上的时间,让读者在了解事件的同时,可以了解到与其相关的社会环境、人性善恶等等。

《冷血》的问世,让卡波特的“实验”成功,这部作品给他带来巨大的声誉,也将他推向了另一个极端。

监狱中的佩里将卡波特视为自己的朋友,在他帮助卡波特写作的过程中,他的刑期一次又一次被推迟,本已绝望的佩里在卡波特这里看见了生的希望。

他甚至开始幻想自己可以走出监狱,重新开始生活。

这一切都是卡波特始料未及的,他害怕佩里逃过这一劫,而他成为历史罪人,他更害怕目睹另一个“自己”被吊死在绞刑架上。

这种人性中的纠结和挣扎正是非虚构作品的魅力。

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认为,二十世纪的美国作家要做的是对美国大部分现实生活再描绘,然后使它变得真实可信。

卡波特记录下真实的种种,却迷失在了“真实”中,对作家来说,这莫过于一种诅咒,卡波特就是那个被诅咒的作家。

成功和死亡卡波特的《冷血》问世之后,他的写作生涯进入巅峰时期,各种赞誉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他欣然接受。

然而,在这热闹的后面,卡波特却开始进入绝境。

他参与了佩里最后的人生,用目光送他走向另一个世界。

事后,他打电话给朋友,他说,那是个可怕的体验,他永远忘不了,也无法为就他们做点什么。

佩里死后,卡波特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怀疑中,原先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冷眼旁观的作家忽然陷入了自己的黑暗面中,他走在“冷血”投下来的长长的阴影中,看见死神在暗处召唤,他渴望得到解脱,摆脱善恶的拷问,于是,他接受了死神的邀请,和死神做了约定。

佩里杀了人,理性被绞死,卡波特却在这种正义的死刑中崩溃了,他看着另一个自己消失在眼前,却无能无力,他的精神世界开始分崩离析,他忘不了佩里纯真如孩子的眼神,忘不了佩里敏感如自己的情绪,也忘不了佩里曾经那么用力的想要展示自己的良善。

“......世上很少有什么事情是有结局的。

绝大多数的生命难道不就是一系列不完整的片段吗?

”他可能也不会想到,他自己留下的文字居然成了自己的陷阱。

身为作家的卡波特无疑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是令人羡慕和嫉妒的,然而身为“卡波特”的卡波特却是失败的,他迷失了自己,陷入幽微的人性中最难解的部分,他看见了人性中隐藏的脆弱和残忍。

他们死了,他还活着。

然而活着的意义早已随着佩里的死亡逐渐瓦解了,在卡波特后来的人生中,他始终没有走出人性善恶的挣扎中,“让人流更多泪的不是未应验的祈祷,而是应验的。

电影结束了,可关于善恶的斗争还没有结束。

尼采曾说,与恶龙搏斗,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太久,将被深渊吞噬。

卡波特走向了深渊,留下了“非虚构文学”这样的新模式,给人性的善恶之舞提供了更好的舞台。

从六十年代至今,我们可以看见很多优质的非虚构作品,这些作品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故事,也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复杂。

今天,当我们在此审视非虚构作品的意义的时候,我们更应希望,所有残破不全的灵魂都将在通往光明的路上得到治愈。

 6 ) 矛盾和选择

TC的作品我看了一些,Breakfast at Tiffany's&Summer Crossing,看的很细的俩部。

In cold blood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和故事,真实,冰冷,触感,最后就是矛盾。

把事件,推究,感情,关系全部用一种感性本能的吸引和事实的残忍纠结在一起,变成了深深的矛盾,矛盾到,灭门动机、同情、憎恶、活该种种理应的判断都觉察不出来了。

电影本身的基调并没有出彩的地方,中规中矩了点,就是角色呈现和细节上面给予的很到位,基本上这么阴暗的题材,能把我拉进去,看到手抖,还是分量十足。

卡波特在理性和感性中挣扎了很多年,其中有他自身出身的原因;也有处在那个时代的他追求名禄的事实,淡化了他理智上的判断,强化了他因为自身追求的同事对perry感情上的牵扯到最后的放弃。

放弃是他感性上最过不去的坎,但却是他追求名利成功的最终选择(我不认为他对正义有多少感觉,从一开始就是,他拜访警察的时候就表示自己无所谓凶手是否落案种种)。

他潜意识里或许在鄙夷自己的选择,也或者就是自己的残忍才使得perry和dick因为他的缘故,一度从消沉到希望,到绝望,再到希望,再到彻底绝望。

这种股掌之间拨弄他人人生的事情,本质上给卡波特带来很大的痛苦,他以此为自身无法逾越的苦闷、矛盾、甚至于消沉。

而这样一个时间,也确乎影响了他之后近20年的人生。

 7 ) 用一场世纪盛宴来疗伤

五月第一个周一,人称“时尚界的奥斯卡”暨“纽约大都市艺术博物馆的提款机” 的Met Gala(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又来了。

这不禁让人又联想到当年被誉为“世纪派对”的Black and White Ball(黑白舞会),和它的主办人、个人心中的“美国文坛金童”——Truman Capote(杜鲁门·卡波特)。

当然喜欢Capote绝对不算什么太值得自称高雅的喜好,但如果能在年少时阅读,或许可以为你打开生活中敏感、浪荡而细腻的一扇门。

1966年11月28日,Black and White Ball在美国著名地标Plaza Hotel(广场饭店)的大宴会厅举行,表面上是一场Capote为讨普立兹奖得主、后来带领《华盛顿邮报》揭发水门事件的Katharine Graham(凯萨琳·格雷厄姆)开心的派对,但谁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当时的Capote刚刚凭借小说《冷血》名利双收,据称他想要一个“壮观得无人能出其右的礼物”来庆祝一番。

可如果直接表达这种愿望,则难免显得有些自大,于是极具名望、生性害羞,且遭逢家庭巨变的Katharine Graham成了最好的掩体。

第一次知道Black and White Ball,是来自于一张照片,那上面的人严守着装要求:男士须戴黑色领带、黑色面具;女士可穿着黑色或白色的裙装,戴白色面具,须执扇。

据说灵感来自于电影《窈窕淑女(1964)》里的一场赛马会。

社会名流、艺术家、作家、演员……甚至是在他为《冷血》做田野调查,而结识的当地警长Alvin Dewey(阿尔文·杜威),受邀前来的人不是纽约社交圈的精英群体,就是Capote最亲密的朋友。

由于谢绝媒体,所以这个夜晚更显神秘,令人想入非非:这场号称能与Marie Antoinette(玛丽王后)的凡尔赛舞会、1951年Carlos de Beistegui(卡洛斯·德·贝斯特古)的威尼斯盛妆舞会相提并论的社交聚会,到底是什么样的?

想找到内场的视频资料,基本等同于天方夜谭,还不如回到有关Capote本人的影视作品里寻找蛛丝马迹来得实际。

比如,以创作《冷血》前后的Capote为描述主体的两部电影——《卡波特(2005)》和《声名狼藉(2006)》。

我们可以在这两个大同小异的故事里,看到Capote举办Black and White Ball的一些动因。

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观看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因为你会发现,导演与导演之间能力的悬殊可以如此明显。

众所周知,《卡波特》不仅拥有一个擅长拍摄传记片的导演Bennett Miller(贝尼特·米勒),还将已故著名演员Philip Seymour Hoffman(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送上奥斯卡影帝的宝座。

而比《卡波特》晚了一年推出的《声名狼藉》则像一名弃儿,反响平平的原因除了题材大撞车,要将责任归咎于导演处理此类内容的水平略欠奉也未尝不可——尽管后者的导演Douglas McGrath(道格拉斯·麦克格兰斯)和Woody Allen(伍迪·艾伦)合作无间,也曾自编自导。

在《声名狼藉》开头,就搬出了Capote的一众“纽约社交精英圈”好友,比如传奇时尚编辑Diana Vreeland(戴安娜·弗里兰)、名媛Babe Paley(贝比·帕利)和出版业巨子Bennett Cerf(贝内特·瑟夫)。

这些时代的弄潮儿(当然是扮演他们的演员)逐一上场面对镜头叙述,偶尔穿插Capote像只小麻雀一样周旋于他们之间大讲八卦的片段。

听起来有点儿耳熟?

不知你想说的是不是:许鞍华在她的作家传记片《黄金时代(2014)》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

拉出这么一长列Capote的好友名单,可能会让某些人激动万分,但这只能说明创作团队在资料搜集上下了大功夫。

至于这些事件的原型,能否为这部电影要呈现的故事提供有效的支撑,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由于《声名狼藉》雄心勃勃地企图通过以Capote的生平为主线,聚焦于Capote撰写《冷血》前后的经历,同时涉及多位当代美国文化界的大人物,来展现一个属于昨日美好时光的怀旧剪影——是的,问题就出在“美好”这个观感上。

不管是《卡波特》还是《声名狼藉》,甚至是小说《冷血》本身,都以一件骇人听闻的灭门惨案作为故事的一大重点:1959年,美国堪萨斯州霍尔库姆,一户备受爱戴的富农惨遭杀害,男女老少无一幸免。

而Capote在调查过程中曲折的经历,也惹来了外界猎奇的目光,以及戏剧演绎。

何以曲折?

《声名狼藉》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描述,从Capote出发前联系地检署,到赢得当地人的喜爱,再到和杀害富农的凶手之一Perry Smith(佩里·史密斯)发展“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情感关系,最后回到原本的生活……有趣的是,当你观看《卡波特》,就会发现在影片的前半小时,凶手已经捉拿归案、Capote开始做进入监狱与之展开对话的准备;另一厢的《声名狼藉》还处于Capote用明星八卦换取当地社区信任的阶段。

可见后者的事无巨细,并且基本符合影响美国电影甚为深远的“英雄公式(Hero's journey)”。

你可能很难将这个曾被George Lucas(乔治·卢卡斯)公开称为《星球大战》系列的神话学“公式”和Capote联系起来。

但事实就是,《声名狼藉》前半段里,纸醉金迷的纽约社交圈可被看作是“英雄”Capote的原生世界——这是他熟悉、能够得到安全感,且左右逢源的环境;而布满未知的偏见与刁难的堪萨斯,则是他完全不熟悉、充满危险的“异世界”。

从原生世界到“异世界”,再返回原生世界,期间我们的“英雄”需要经历不同的关键事件。

看看Capote在《声名狼藉》是怎么做的:1、受到召唤(得知惨案,受到启发想写作新书);2、遇到提供协助的伙伴(《杀死一只知更鸟》作者哈珀·李陪同);3、在安全地带与冒险间艰难抉择(恋人与出版商的建议);4、考验(检方的不配合、社区的异样眼神);5、终极挑战(要从凶手口中套出更多真相);6、危机(被这反复上诉的案子折磨);7、危机化解后的宝藏(案子迎来结局);8、结局(新书的成功和Perry的爱)……接下来,就是Capote回到原来的圈子,获得新生。

在第4阶段和第5阶段,《声名狼藉》把Capote描述为一个利用个人隐私来过关斩将的大人物。

虽然在开头的“名人展览”里,众友人已表达了对他的不信任,但将与命案相关的各色人物,比如警长Dewey,再比如身为罪犯的Perry,过度简化为能够被一些名人八卦轻易打动的形象定位,是不是太儿戏了呢?

但必须承认,这确实达到了另一个目标——重现一个星光熠熠的时代。

反观《卡波特》,Capote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历程,但导演Bennett Miller让他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原生世界里。

与此同时,全片的基调也更为阴冷和绝望,并没有用外露的激情来过度地描绘上述中的第4阶段和第5阶段,也没有戏剧化Capote和Perry之间的同性友谊,更多的是关注Capote从自己对待这一整个案件的态度中寻求与自我的对话。

原因很浅易,Capote在这个调查过程中确实算不上什么“英雄”。

“我们不是要找内幕消息,我完全不关心你们能否抓到凶手,我要写篇稿子描述克拉特命案对整个镇的影响,以及大家对此事的感受。

”“我关心。

”这是在《卡波特》开篇,对Capote和警长Dewey之间一场对话的描述。

“所以Jack(杰克·邓菲,Capote当时的恋人)认为我在利用Perry,但他也认为我在堪萨斯市时爱上了Perry。

”这则是Capote离开堪萨斯,外出度假时的一段感言。

《卡波特》先将Capote性格中貌似不近人情的一面揭开,再让他对之产生认知。

但Bennett Miller似乎觉得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强度,于是设置一个令人窒息的情景——非常乐意称之为这部电影里的“死亡一分钟”:在《冷血》新书阅读会的后台,Capote和围绕在其身旁的来宾开着“裤裆开裂”的玩笑,一个陌生男子倚在门厕勉强地跟着笑了笑,然后斟酌了一下,说了一句话,“你对那些人的描述真可怕……很可怕。

”而Capote微微一笑,仿佛受到了莫大恭维,并表示感谢。

这一刻,导演正式将“不仁慈”的Capote和“心怀悲悯的普通人”对立。

著作等身的电影评论家David Thomson(大卫·汤姆逊)曾经为《独立报》写了一篇关于《声名狼藉》的影评,他认为《卡波特》对Capote的塑造过于冷峻,并将之批评得一文不值,却难以让人感同身受,因此不如《声》里对其道德缺陷的刻画来得绘声绘影。

其实不然。

并不是让强壮如斯巴达勇士的Daniel Craig(丹尼尔·克雷格)饰演Perry,把在他面前瑟瑟发抖如小猫的Capote拎来拎去,来一场“霸道罪犯爱上我”的告白,又或者让Capote在Perry被行刑的雨天里失语泪奔,就能够突显他的人性弱点(《声名狼藉》对Capote和Perry之间情感发展的大篇幅刻画是Thomson的立论点)。

《卡波特》对此二人的关系处理得更为“高级”,想象一下监狱风云版《一千零一夜》:Capote与包含Perry在内的两名罪犯接触,是为了给新书收集素材,所以需要从他们口中挖出故事。

于是,他为两人找各种关系,替他们反复上诉以续命。

反过来,对于Perry和另一名罪犯来说,Capote就是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一位朋友。

一方要故事,另一方要活命。

国王还是那个国王,只不过舍身取义的宰相女儿变成了有利用价值的杀人犯。

《一千零一夜》的结局是什么?

暴虐的国王爱上了善良的宰相女儿,放下屠刀,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不只是这两部电影,连现实中的一些采访资料也显示,真正的Capote曾经承认自己对Perry产生了某种感情。

只不过随着死刑的执行,Capote需要从眼前的爱情泡沫中抽身,而他确实也做到了,还为自己准备了一场盛大的Black and White Ball。

重新回到“派对动物”的位置。

表面上,他谈笑风生:“我埋头《冷血》近6年时间,冷落了曼哈顿的朋友们太久,我需要回归。

”但或许真实的起因,是他不仅经历了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感情,还或多或少面对了自己人性中的弱点。

就像迷幻剂作用后的巨大失落,他需要排解,需要很多人来围绕他、和他说话。

《名声狼藉》自始至终都太强调旧日美好了,犹如衣香鬓影从未远离Capote的身边,但《卡波特》里镇静而脆弱的笔触,让人相信Black and White Ball不仅是办给刚刚丧偶的Katharine Graham,也是Capote办给正在巨大成功中追悼某些虚无缥缈之情愫的自己。

 8 ) CAPOTE——人性与职业伦理

在小友花花的力推下,终于看了电影Capote。

说实话,我不太知道这厮,只知道他写过“第芬妮的早餐”,他最著名的“冷血”我也没有看过。

因为花花算是个文青,所以很是起劲。

电影平实抑郁,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传记片,只是截取了Capote创作“冷血”的整个过程。

所以,片子开始不久,我对花花说:拍这部片子的人大概也是文青,并且也是拍给你们文青看的。

从电影里,我知道这个说话有些girly的人是New Yorker的专栏作家,他去采访一起发生在堪萨斯州的灭门血案。

Capote显然是一位很敬业的新闻人,他采访时细致认真。

甚至为了接近被采访者,而把他那身女气却时髦的装束换成了一身传统的黑色。

随着采访的深入中,Capote觉得用一两篇报道已经很难表达他想要说的东西了。

于是他决定以这一事件写本小说。

这在当时是有些惊世骇俗的,那时的美国可没有“报告文学”,小说就是小说,报道是报道,壁垒森严。

所以,很自然地,Capote的想法受到了许多朋友的质疑。

这本小说就是后来著名的《冷血》,Capote称其为non-fiction novel(非虚构小说),实际就是“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

这一文体在中国流行日久,不用我多说。

虽然我不太鸟这种东东。

Capote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我推测,是在他发现自己与凶犯Perry Smith的身世相似却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之后。

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个社会有两个世界”。

为了写好这本小说,Capote必须要更好地采访两名凶犯,所以他们不能马上就死掉。

于是,Capote为他们请了律师做免于死刑的辩护。

为了接近两名凶犯,他去贿赂典狱长。

为了得到案件当晚的细节,他试图与Perry做心灵的交流,他照顾生病的Perry,给他喂婴儿食品,给他喂水。

工作中的Capote可以称得上是有条不紊冷静而专业;业余时间,他喜欢在人群里高谈阔论,吹嘘自己与某某明星熟识,说着庸俗的笑话。

这时的Capote是在于两名疑犯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或者说是交易。

我接受你的采访,给你想要的,你帮我脱罪或是免死。

但,如果想让我说出当晚的细节,这等于是让我自证其罪,一定是不能说的。

其实这才是整部片子的焦点,所有问题也是由此而生的。

双方的挤牙膏战术在这部电影平实的叙事下,精确而完整。

影片中,Capote终于得到了Perry的信任,也得到了案发当晚的细节,他的书基本可以完成了,这时的他只需要等待死刑的判决而为这本书写上一个结尾。

而这时的Capote却完全陷入困境。

他为两名疑犯请的律师依然在为免于死刑而上诉,并且这时的美国国内,呼吁废除死刑的呼声很高,所以,两犯的免死上诉有着极大的可能性。

如果这样,Capote的这本小说,无疑就失去了意义。

从某一方面来看,这时的Capote是从内心深处希望两人赶快被处死的,然而他自己却不敢承认,显然他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无法承受将自己的成功凌架于两条性命之上,道德与良心的自谴,终于使他崩溃了。

两人还是被执行了绞刑。

刑前他们希望见见Capote。

而这时的Capote几近崩溃,根本不敢面对,却马上飞到了堪萨斯。

在旅馆里,他不敢接听PERRY打来的电话也不敢看他的电报。

最终他还是出现在刑场,见了两人最后一面。

这种矛盾与尴尬的行为无疑是CAPOTE心灵困境写照。

《冷血》终于出版了,并成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书我没有看过,借用他人的评价:“它对暴力、人性充满悲哀和怜悯的探讨,引起令人发自骨髓的震动。

”这之后,CAPOTE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作品,直到他1984年因酗酒与服药过多而去世。

《冷血》创造了一种文体,也改变了CAPOTE的一生。

虽然,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两人是罪有应得,而Capote也并没有做错,他只是在认真而理性的工作。

没错,理性,Capote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态度,直到他的书接近完成时。

他把自己的书命名为《冷血》,却又不愿让两名疑犯知道,因为这会打破他们之间的信任或交易。

当Perry Smith还是从报纸上知道了书名后,质问Capote,很显然地,他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他的回答完美而迅速,使Perry无法产生丝毫的怀疑。

我们身边的一些人恐怕会这样认为:CAPOTE太脆弱了,他只是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他的小说的意义远比这两个人的生命更为重要。

他并没有做错。

我不知道是我们太过理性,还是真正的冷血。

也许我们的教育使我们对内心的力量已经视而不见已经感受不到了。

朋友准翔在MSN上对我说:良心是上帝安置在人内心的律法。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两个故事,一件是真实的,另一件是虚构的。

先说真实的。

1993年,南非的摄影师Kevin Carter来到当时正处于饥荒的苏丹北部边界进行拍摄工作。

在伊阿德村,Kevin Carter为了让自己从遍地饿殍的悲惨景象里放松一下,他走进村旁的灌木丛。

这时,他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哭泣,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

正当他举起相机时,一只秃鹰停在了小女孩的身边。

Kevin Carter小心翼翼地选好角度,为了不让那只鹰受到惊吓,他静静地等待了20分钟。

拍完照片后,Kevin Carter赶走了那只秃鹰,然后坐在树下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大哭。

小女孩最终死去了。

Kevin的照片获得了1994年的普利策奖。

然而获奖后,Kevin却自杀了。

连Kevin的母亲都不能理解他为什么没有帮助那个小女孩。

做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能够理解Kevin,他是严格地按照记者的信条来做的:观察,不要介入。

这是新闻客观性的保证。

并且,我也知道他照片的影响会救助更多的人。

但是,我们还是会有疑问:当职业伦理与生命伦理发生碰撞时,我们该如何去做?

另一个故事来源于一篇科幻小说。

人类发现了一个有智慧生命的星球,该星球的“人”和善而先进。

于是,地球人派出了一队考察人员。

在这队考察人员中,有一名神职人员,他的任务是调查该星球的“人”是否有灵魂。

考察队很快到了外星,他们发现,外星的一切都是完美的。

“人”们完全按照程序一般地生活,每个“人”充满了理性。

然而,神父的报告发回了地球,他建议将该星列为不予接触的级别,因为这里的“人”没有灵魂。

 9 ) 魔鬼细节

1、卡波特在宴会或者沙龙中总是主角,他总是不停地在说,别人只有聆听的份。

虽然他才华横溢,妙语连珠,时常让一桌子人捧腹大笑,但透露出他的某种性格:强势和爱炫耀。

2、在火车上,卡波特出钱让黑人服务员说了一大段赞美他作品的话,立马被他的女同行戳穿。

这说明了卡波特一直以来非常爱慕虚荣,渴望成功,追逐名声。

他经常玩这些把戏。

3、卡波特跑进警察局,得意洋洋地介绍自己是纽约客的记者卡波特,忙着焦头烂额的警察没有怎么鸟他。

其中一个副手一脸疑惑地盯着他,卡波特还以为他特别喜欢他的围巾,介绍起自己的围巾来。

这说明卡波特这个人多么爱臭美,自大,虚荣。

4、卡波特在调查案件,和目击证人小女孩聊天时,讲起了自己从小被人歧视,但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的故事。

他的聊天引起了女孩的强烈共鸣,得到了女孩子的信任,甚至日记都拿出来给卡波特。

这一套搞法后来同样用在了罪犯佩里身上。

5、拉波特在和同性男友的交往中也是强势的一方,放了几次鸽子的西班牙度假,即使后来在度假中也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在意男友的感受以及从不搞家务。

6、卡波特与罪犯佩里的交往中,用了共同的悲惨身世来骗取了佩里的同情和信任。

前期他对佩里毫无感情,只是完全的欺骗和利用。

一度他还巴不得佩里早点被判处死刑,这样对他出书有好处。

7、影片转折和最精妙的之处在于后来卡波特和佩里的一次重要对话。

佩里谈起了他真正的作案动机:是因为一个眼神。

一个轻蔑的眼神,一个把他看做是魔鬼的眼神,他杀了他是因为感受到了轻视和羞辱。

卡波特能够理解到这种感觉,他们出身低微,从小在人们的轻蔑和误会中过活,强烈的渴望得到尊重,同样的敏感和热爱艺术。

只不过佩里在同样的屋子里选择了从后门走出去,他幸运的走出了前门。

8、卡波特从此之后不敢面对自己,想到佩里他就想到了自己的另一面。

开始他对佩里是一种冷漠和利用,后面他对佩里是一种逃避。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他在喂给佩里的食物中掺杂着酒精,仿佛他们是同一体。

他见证了佩里的被绞死,仿佛自己被绞死了一般。

终极一生,卡波特都生活在这种梦魇之中。

等待他的生活,只剩下了酒精和无尽的空虚。

9、再次膜拜米勒,这个年轻导演的作品有强大的心理学基础,有着魔鬼般出众的细节,对人性的刻画极其细致。

他的电影你可以看上二、三遍,可以像艺术品一般反复把玩。

 10 ) 卡波特经典语录-破碎之美

卡波特的句子唯美却有着撕裂般的伤感:头脑可以接受劝告,但心却不能,而爱,因为没学地理,所以不识边界。

不到你把自己的东西扔掉,你就不知道它是你的。

天空更适合仰望,而不是居住。

因为你年龄越大,就越不容易把思想付诸行动,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想法就都郁结在你的脑子里,成了一种负担。

不想睡,也不想死,只想到天际的草原上去漫游。

我总是禁不住要回到以前住过的地方去,回到那些房屋和附近的街面上去。

比如说,在东七十九号街,就有一幢褐石楼房,战争刚开始那年,我在纽约的第一套公寓住房,就在那里。

无论你去哪里,你总是会遇见你自己。

于是他把头紧贴在枕头上,双手捂住耳朵,他这样想,去想无关紧要的事,去想想风吧。

孤独就和发烧一样,在夜晚最盛,但是有他在那儿,便有了光,光像鸟儿的诗歌一样贯穿树木。

而当太阳升起时,他松开了我的手,走开了,那个泪眼婆娑的男孩,我的朋友。

因为我们中很少有人懂得爱情就是柔情,而柔情并不像大部分人猜想的那样,柔情不是怜悯。

爱情幸福并不是将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对方身上,但知道这一点的人就更少了。

一个人总得爱很多的东西,而爱人必须只成为这些东西的象征。

真正被爱的人在爱人眼里是绽放的丁香,航船渔火,学校铃声,山水风景,难以忘怀的谈话,朋友,孩子的周日,消逝的声音,最心爱的衣服,秋天和所有的季节,回忆,是的,回忆是生存赖以生存的水土。

整个秋天都是枫叶,红得如同她的红发,叶茎是她粗哑的嗓音,锯齿状的叶形好似她的面庞,纪念着她的面庞。

亲爱的,我对你的爱是任何女人都比不上的,但是,请离开我,趁现在我们的爱仍然熠熠生辉的时候离开我。

她似乎只有时不时地才能意识到当下,很有可能未来对于她而言也没多大意义。

她的意识就像是一面镜子,只映照出一间荒芜的空屋子里那凄凉的空间。

蜡烛就是魔杖;点燃一根,这世界就成了一本书。

不过亲爱的孩子,我们本来就是孤身一人的,形影相吊,彼此隔离。

社会是如此耻笑我们,我们不能说出也不能表现出我们的柔情。

对我们来说,死亡要比生命更强大,它就像风一样穿过黑暗,毫无快乐地大笑,嘲讽地模仿着我们的呼喊。

孤独像垃圾一样将我们塞满,玉石俱焚,肝肠寸断,我们嚎叫着走遍世界,在我们租赁的房间里、在鄙陋的旅店里、在飘零之心的亘古不变的家园里死去。

青春根本不具有人性,它不可能有人性,因为年轻人从来不相信自己会死……尤其不相信死亡常常是以非自然方式降临。

嚼着桉树叶子去掉呼吸中的酒气,她感觉到日暮时分的寒意已经在搅动周围的空气。

白天的月亮黄得更深了,归巢的鸟儿飞回到黑乎乎的树叶间。

在恐怖或是极度紧张的时候,会有你整个的意识都在等待的时刻,仿佛在等待一个启示,此时有一缕宁静会贯穿你的思虑;它就像是一次睡眠,或是一阵超现实的恍惚;在这段暂时的停滞中,你会意识到一种安静的理性的力量。

有一种宁静正穿过屋内,而就像绝大多数宁静一样,他根本不宁静,它敲着门,在钟表中回荡,在楼梯上吱吱作响,向前探身端详我的脸,爆炸。

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

“不过我认为他不适合你,我认识太多像佩佩这样的人了;如果你非要爱他,那就爱他好了,但是这不会有结果的。

”头脑可以接受劝告,但是心却不能,而爱,因为不懂地理,所以不识边界,随你怎么给他拴上石块,沉入水底,它总能浮出水面,为什么不呢?

任何存于人的天性中的爱都是自然、美丽的,只有伪君子才会追究一个人所爱为何,那些不懂感情的人,还有那些醉心神圣信仰的人,他们为此焦虑担忧,反而频繁将指向天堂的箭头误认为是直指地狱的。

奔跑的脚步和雨点的滴落混杂在一起敲打着人行道,就像是木琴在叮咚奏响大家都忙着关门闭户、拉下窗户,然后就除了寂静什么都不剩了,还有雨。

不一会儿,她慢吞吞地拖拉着脚步,来到路灯下在他身边站定,感觉天空就像是一面被霹雳震碎的镜面,因为在他们之间的雨就像是一面碎玻璃的幕布。

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

通过神灵附体,巫师给了她这样的指示:你必须抓住一只野蜂,他道,合拢手掌把它包在里面……如果野蜂并没有蛰你,那时候你就会知道你已经找到了真爱。

我们像同一间屋子里长大的孩子,不过我是从前门出来,你走了后门。

失败是给成功提味的调味品。

突然间,她闭着眼睛,感觉到一种向上的潮涌,就像个潜水员从某个更深、更绿的深处升上来。

我的人性只够怜悯我自己。

任何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爱都是自然、美丽的,只有伪君子才会追究一个人所爱为何。

他现在经常是这样,总有些丧魂失魄,总是不知道下一步迈出去是向前还是向后,往上还是往下。

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界, 被一些人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 但是当我们死去, 躺在棺材里的时候, 他们却总是把百合花塞进我们的手中, 我活着的时候你们为什么不给我鲜花……

《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追忆篇》短评

8分钟前
  • HeiHello
  • 很差

好的,卡波特是我最讨厌的作家之一了,标准美国人,矫情又虚伪的灵魂。

9分钟前
  • ephebophils
  • 较差

人物传记片。矮丑搓的菲利普翻身之作,好吧,这家伙这次演的确实不错,不过这剧情太多的无病呻吟,而我对人物和事件的不熟悉也不太能入戏,只觉得里面充斥太多的谎言,从开头到结尾。那么那部号称伟大的《冷血》,又有多少值得肯定的,万物一理.......

12分钟前
  • 苦果
  • 较差

和in cold blood对照着看,非常有意思,就像一个人一边向你进行自我剖析,你一边坐在一旁观察他

14分钟前
  • 皮皮
  • 力荐

Hoffman的表演让我多一颗星

18分钟前
  • 溺水鱼
  • 还行

大家都只是普通人,有阴险自私的一面,也温柔不忍的一面。。。

19分钟前
  • 碎石少女
  • 推荐

神演技

21分钟前
  • 剑雄
  • 推荐

操,闷死老子了。虽然PSH演得挺好

24分钟前
  • 辽东胖尊者
  • 很差

worst way in cinema, whole bunch of dead images by a director who didn’t know what he was shooting

28分钟前
  • spidercapsule
  • 很差

所有豆瓣的大gay都聚到这几个片子来打高分了是吧?

33分钟前
  • 我老了怎么办
  • 很差

从另一条线上还原了卡波特参与整个事情的过程,电影三颗星吧,因为霍夫曼的表演,加一星。

38分钟前
  • 李小坏
  • 推荐

很闷

41分钟前
  • 不如的我的
  • 还行

人性的弱点啊,无言

43分钟前
  • 肥丝
  • 还行

十週年,導演的劇情片處女作水準驚人。真情與謊言,關懷與殘忍。整部片子就像遠景和字幕的微弱抖動,壓抑克制卻又不禁微瀾。演Perry Smith的Clifton Collins Jr.明明全身是戲啊,也明白了後來奧斯卡上希斯·萊傑為何沒拿到最佳男主。【扭腰知識分子gay vs 西部牛仔gay

47分钟前
  • 介意
  • 力荐

到最后行刑真心有所触。菲利普萨缪尔霍夫曼的演技真一代风华,可惜英年早逝

52分钟前
  • 姜味
  • 较差

冷静也是冷酷,血性却无血色

54分钟前
  • Out Man
  • 力荐

又喜欢上一个导演-- 贝尼特.米勒

58分钟前
  • 蓝小旗袍
  • 较差

演的真像一个美国版的蔡康永

59分钟前
  • 卑微的七
  • 还行

霍夫曼演的卡波特好像蔡康永。。

1小时前
  • 一颗麻团
  • 还行

额,很多莫名其妙的间隙,很多没有内容的留白,很多不明所以的特写。

1小时前
  • 一只斗鱼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