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部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线(含剧透):转折点1:Tommy和Greg搬去LA 这是,他们的梦想冉冉升起,可惜现实很骨感。
首先Greg找到了经纪人,但是经纪人并没有给他安排工作。
Tommy在试镜中因为性格、口音、长相屡屡碰壁。
转折点2: 他们决定自己拍电影 (从这里开始一路走下坡路)Tommy一系列的写作特写镜头先是让人热血沸腾,仿佛他产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好剧本。
但是当Greg看完的时候,他很愿意接受Tommy的邀请,但是他的反应并没有想象中的激烈。
当我们刚以为这个转折性的决定会让他们的命运有所改变,实际上他俩又陷入了各种困难。
1.器材、场景问题:Tommy财大气粗,一口气买了两台摄像机。
但问题就在这两台摄像机一台是digital,一台是film。
一般来说剧组为了影片的一贯性,会统一选一种。
交替使用会导致texture不一样 (我还没看过原电影,不知道有没有这个问题)。
场景的钱,很多都花得没有必要。
街角的棚内场景搭得跟外面的街角一模一样。
天台的场景明明可以实拍却非要棚拍,给背景拉个绿幕。
2.拍摄问题:Tommy特别的任性。
服装师希望他别往口袋里塞东西,最好保持造型的一致性,他却固执地说“I keep all my stuff”,一下子把口袋塞的满满的。
Tommy拍摄的第一天,Greg在开拍前好心安慰叫他不要紧张,但他却发飙硬是说自己不紧张。
结果一开机就忘台词,NG了几十次。
搞得最后整个团队都会背了,他自己却还是不会。
3.团队问题:Tommy对待团队的态度特别差。
不准备水,不准备空调,随便发火,随便骂人。
因为Tommy性格古怪,团队的人也在背后说他的坏话。
同时因为Tommy总是迟到且不专业,团队对拍摄也越来越懈怠。
所以拍摄中有很多技术性上的错误,团队因为没有耐心也草草地过掉很多镜头。
从一开始的充满希望,这部电影的制作一直在走下坡路,Tommy和Greg的关系也随之降到冰点。
他们俩那场打架的戏真的很intense,把conflict推到了极点。
转折点3: 影片的“成功”结尾所谓的成功也并不是Tommy想象中的成功,而是因为片子太烂而达到了某种莫名的喜剧效果。
挣扎过后,Tommy最后也妥协的向观众介绍说,这是我拍的喜剧片。
这个结尾很现实,没有英雄般惊天动地的成功结尾,而是以bittersweet的成就结尾。
现实中,事情不会永远都忘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
而那个未知的方向,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Tommy的烂片烂得合情合理,但片子烂到一种境界,也算是一种成功。
影片最后的彩蛋也很有意思!
这部片子翻牌的镜头大程度地还原的原电影的镜头,包括景别、角度、眼神、动作等等。
有机会我一定得去欣赏一下原作!
非常喜欢 估计是我看过的最独特的人物传记片了整个的观影体验十分流畅(归功于成熟老练的场面调度和恰到好处的视听语言),选角和演技都很灵魂,笑点也处理的特别到位,千万不要喝着水看(懂一点电影制作皮毛的影迷可能会笑的更大声doge)。
抛开那些喜闻乐见的名梗,我个人其实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了一个怀揣着电影梦的人在真正尝试敲开所谓“好莱坞”体系的大门时四处碰壁、误打误撞当中的情感跌宕,以及在米国成熟的制片流下,新兴个体的naive与迷茫。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提到了一个看似常规的制片理念:先写好剧本,再把剧本交与感兴趣的演员一同研讨以进一步丰富角色。
这个小流程看起来实在合乎逻辑,可遗憾的是,在目前大陆的制片“流水线”上,这个过程往往被歪曲颠倒甚至忽略。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真正重视起剧本与演员间碰撞所能产生的巨大化学反应,让我们的电影在艺术性,故事性等方面能够攀上更高的台阶。
btw:一定要看彩蛋,真的笑不活了
冥场面
90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从开始拍摄《房间》,我就笑个不停,腐兰兰的演技真是绝了!
但仅此而已!
影片的原型汤米花费六百万拍摄了一部烂片,有人赞扬他执着梦想,有人说他分外努力,这部电影名字甚至将其赞美为“艺术家”,呵呵哒!
我看到的是一个自恋狂一掷千金自导自演了一场闹剧,一不小心成了网红而已。
因为有钱,所以片场一众人员陪着他玩过家家,他可以花钱买全套设备,花钱自己搭建摄影棚,花钱给自己修一个片场自己专用的厕所。
拍摄的奇葩效果不是因为投入不足,而是因为导演愚蠢。
难道这也算执着梦想,也算艺术家,那这个世界是不是只要有钱人随便玩点什么,都值得被赞颂了?!
有两部叫做《房间》的电影,而且两部都是极品,2015年的《房间》是好到极点,2003年的《房间》是烂到极点。
后者制作成本超过600万美元,上映的首个周末票房只有1800美元。
台词像小学生写的,表演更是灾难级的,整部电影就像一部官方鬼畜。
最奇葩的是,它还发明了“鬼畜床戏”。
鬼畜我见过,床戏我也见过,鬼畜床戏我还是头一回看见。
而且你会发现,男主角的两段床戏是一模一样的,就是把前面的床戏又放了一遍。
这种事情连爱情动作片都做不出来.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男主完美演绎了我观看这部电影的心情。
《灾难艺术家》就是讲述拍摄《房间》的经历,由詹姆斯·弗兰科扮演《房间》的导演兼编剧兼演员托米·韦素。
不得不说,托米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首先他特别有钱,他有一辆奔驰汽车,在洛杉矶和旧金山各有一间公寓。
场记拿着他的支票去银行,非常顺利地取了2万美元出来。
银行工作人员都说:“这个账户就是个无底洞。
”托米多有钱呢?
别人拍电影都是租器材,他直接买器材,而且买数码和胶片两套器材,尽管它们打光的方式都完全不一样。
为拍小巷的戏份,他搭建了一个和外面的巷子一模一样的场景。
场记:这个巷子的景和外面的巷子一模一样。
托米:没错啊,我们就是在拍好莱坞大片啊,对不对。
场记: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拍那条现成的小巷?
托米:因为这是好莱坞大片啊。
拍天台的戏份,他不直接在天台拍,反而要用绿幕抠像技术,后期合成一个外景,完全是有钱没地儿花。
同样的,拍室内戏也不直接在公寓拍,而是在摄影棚里搭建一个和公寓一模一样的场景,可以说为了花钱也是煞费苦心了。
甚至斥巨资搭一个只限他自己用的卫生间,即便这里本来就有一个卫生间。
作为一部无明星、没有大制作、场景单一的剧情片,《房间》就这样硬生生地花了600万美元。
拍完电影之后,托米还自费放映2周以取得申报奥斯卡的资格。
然而,没人看过他上班,而且上班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钱。
时至今日,仍然无人知晓他来自何方,经费出自何处,以及何时出生。
而他的才华,和财富可以说是呈反比。
他自己写的剧本,他还记不住台词,更何况这剧本还是小学生作文:我没打她,胡说八道,一派胡言,我没打她,我没打。
一段戏份NG几十遍,在场的工作人员都会背了,他还不会背。
而且他的台词功底也是灾难级的,名副其实的“灾难艺术家”,陈学冬看了会沉默,吴亦凡看了会流泪。
他一言不合就尬笑,即便这一幕本来应该很严肃。
他一边说要拍出《泰坦尼克号》的效果,
另一边又要坚持露臀:我的屁股就是这部电影的卖点。
他在电影中明明都掏枪自杀了,然后又起来了……能逗笑观众的电影有两种,一种是喜剧片,另一种是演技或台词功底太差产生的槽点或违和感。
《房间》显然属于后者,演员演得很卖力,但是让人不忍直视。
《房间》不是喜剧片,胜似喜剧片。
滑稽的台词、尴尬的演技、弱智的剧情、鬼畜的笑声相结合,托米成功将一部非喜剧片拍出了喜剧效果,打造了这部烂片史的里程碑。
最为重要的是,以上效果都不是托米有意为之,而是他想认真、严肃地拍电影,但是演技、台词功底实在太差了,而这也正是《房间》难以超越的原因。
你很容易把喜剧片拍得比《房间》好笑,但很难把非喜剧片拍出《房间》效果,可能只有黄圣依和欧阳娜娜能与之一战了。
优秀的传记片绝不是要演得好,而是要演得像。
要结合原型人物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原型人物是什么样,你就要演成什么样。
比如托米·韦素本就是演技差,你要扮演他,就要做到和他一样演技差。
所以模仿托米·韦素并不简单,并不是说加里·奥德曼和丹尼尔·戴-刘易斯这种级别的演员就一定能做好。
你能演好丘吉尔和林肯,但不见得能演好黄圣依和欧阳娜娜。
詹姆斯·弗兰科显然没有让观众失望,他把托米·韦素那种“你知道我为了拍烂片有多努力吗”“我很严肃地表演,但演出来就是很尴尬”的效果拿捏得非常到位,他把《房间》滑稽、鬼畜、奇葩、邪典的特点演绎得恰到好处,仿佛他就是托米·韦素本人,毫无违和感。
他拍的高仿版《房间》,和原版《房间》如出一辙,浑然天成,不仅做到了形似,还做到了神似。
詹姆斯·弗兰科能借此拿下金球奖音乐/喜剧片最佳男主角,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仅仅是詹姆斯·弗兰科,其它演员同样是从选角到服装、表演都惟妙惟肖,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其同步程度可以精确到每一秒、每一帧。
除了有钱、演技差之外,托米·韦素的另一个特点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说好听点,他执行力强,说难听点,他做事不考虑后果,不经过深思熟虑就下决定。
先是叫格雷格一起去洛杉矶,然后迅速地写剧本、买设备、招募工作人员、开始拍摄……他太固执,太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室内、小巷搭场景,天台用绿幕,铁了心要露臀,还当面让女演员难堪。
你要是指责我,我就开除你。
他总是迟到,让大家等他。
他明明很有钱,可是不肯给演员买水,因为他很享受“高高在上、我行我素、你们全都要听我的”的感觉。
他损人不利己,明明可以换个时间拍格雷格刮胡子的戏份,却偏偏要坚持马上拍,让格雷格错失了其它从影机会。
电影就快拍完了,他还开除场记和摄影导演,换了其它人。
从生活的角度看,他自私,情商低,不考虑其它的感受,永远只顾自己;从事业的角度来看,他偏执的性格让他很有机会成功,因为他永远相信自己,从不怀疑自己。
尽管他最后失败了,拍了一部大烂片,但失败得很成功。
有人说:历经了十年的岁月,而人们还在观看、谈论这部电影,这是十年前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都没有的待遇。
因为《房间》太烂了,烂绝古今无敌手,达到了后人难以超越的境界,所以被人们称为“烂片界的《公民凯恩》”。
于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部公认的烂片突然就变成了邪典电影的代表作,开始扭亏为盈,在世界各地午夜场的放映经常销售一空,还催生了一群《房间》的粉丝。
由于电影中莫名其妙地出现调羹和橄榄球,观看《房间》时戴头盔、扔调羹和橄榄球就成了一种流行文化,还有无数人模仿电影中的台词、桥段。
对于这种现象,人们不禁表示:希区柯克都不能经常有这样的待遇。
当然,这多多少少有点阿Q精神,电影也有美化托米·韦素和《房间》的倾向。
乞丐中的霸主,还是乞丐。
再成功的烂片,也是烂片。
曾经被人们低估的《银翼杀手》《大话西游》《守望者》逐渐被恢复名誉,但《房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洗白,仍然是批评多于表扬,鄙视多于赞美。
至今IMDb只有3.6分,豆瓣只有4.2分。
《灾难艺术家》是一部喜剧片,讲述托米带领一群人很努力很努力地拍电影,结果拍出一部烂片的故事。
表面上很好笑,实际上很辛酸。
《灾难艺术家》和最近的《我,花样女王》有点像,看第一遍看觉得有趣、幽默,看第二遍觉得无奈、心塞。
以往的美国梦、心灵鸡汤的电影通常是主角经过不懈的奋斗获得更好的生活,《灾难艺术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反美国梦,反鸡汤,反套路。
托米·韦素堪称现实版堂吉诃德,全世界人都不相信他,都叫他放弃,
但他永远相信自己,永远坚持奋斗,永远追求梦想。
他有钱,有执行力,有毅力,最终却失败了。
他什么都有,唯独没有才华,有点命中注定的意味。
他的经历和“天才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的名言完全相反,因为这句名言还有后半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既扎心,又真实。
“努力就会成功”毕竟只是电影中的情节,现实中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更多的是平庸之辈。
正如电影中的好莱坞制片人所说:有理想不一定就会成功,就算你有马龙·白兰度的天赋也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可能会成功。
对你来说,成功是不可能的。
托米:那可能……可能……制片人:没有可能,给你一百万年也不可能。
托米:那一百万年以后呢?
制片人:更不可能了。
看多了坚持奋斗走向成功的励志片,《灾难艺术家》相比之下更让人感同身受,因为现实就是努力不一定会成功,现实就是可能你再怎么努力在别人眼中也只是一个笑话。
二刷《灾难艺术家》,毋庸置疑,是我的top 10。
tommy在荧幕上真诚地展示自己,以一种笨拙,夸张,声嘶力竭,甚至莎士比亚的方式。
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调度,每一个分镜,都是花心思的,属实他最最想要观众看到的真实表达。
真诚,严肃,正经的产物,看起来笨极了。
可谁像他一样,能那么勇敢的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呢?
声嘶力竭也好,傻笑也罢,烂台词,甚至连自己的屁股,都自以为是的展示出来,不矫饰,不做作,全都是他发自心底的那份最想表达。
即便是钝的,却让人耳目一新,和好莱坞格格不入。
不千篇一律,不落窠臼。
史无前例的真诚,灾难,又艺术。
好笑的是,tommy看到观众调笑他的诚意之作,就联想到观众们否定了他,他难过极了。
更好笑的是,这么一部脱俗的烂片《room》,被观众们真实的喜欢着。
有人总是拿《逐梦演艺圈》和《room》比,没什么可比的,同是拍烂片,相较于tommy,毕导更像是老师,热衷旁观调教的那个。
《逐梦》里的主角,即便有毕导自己的影子,那也是个帅帅的,美美的,俗套里,千篇一律的主角呀。
tommy更像马景涛,谁不爱咆哮呢?
有的真诚是艺术,有的真诚是真土啊。
James Franco和烂仔帮捡了一个大便宜。
Tommy Wiseau(下文为了方便,一律作“猥琐哥”)即使没有拍出《房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他本人,就是一个外形、风格足矣媲美 Ozzy Osbourne的真人秀明星,台前幕后都足以惹来一片发自肺腑的哄笑。
不仅猥琐哥的真实国籍、年龄、资金来源从未公之于众,他的行事作风更是不属于这个世界般地乖张怪异,按照《灾难艺术家》的原作者之一Tom Bissell的说法,《房间》像是一个从未看过电影的外星人,在听了关于电影究竟是什么的详细解释后,按自己理解一板一眼拍出来的作品。
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猥琐哥同他的偶像James Dean一样遭遇了场车祸,车祸不仅破坏了他的面部神经(《Heroes》的主角 Milo Ventimiglia就是这样),同时还改变了他的脑回路,让他对人类的年龄认知产生了偏差,分不清16和26岁,分不清26和46岁,并无限放大了他的自我认知:我是一个巨星,没有得到这个世人的承认是这个世界的耻辱。
当然,和那些同样偏执的好莱坞寻梦者不一样的是,猥琐哥付得起自己的梦想。
在这种有资金撑腰的偏执的自恋面前,《房间》本身的缺陷都显得无足轻重。
事实上,有赖于猥琐哥的财力(其实是因为他根本没有电影制作的常识概念),《房间》的品相至少达到了三流肥皂剧的水准,所有只用花表面功夫的地方,比如服装、灯光、道具、音效、化妆都不算太差,至少不是《群鸟:震惊和恐怖》那样地敷衍;所有演员,除了猥琐哥以外,都展现出了基本线以上的水平(想想《巨怪2》里的棒读),你至少感觉得到他们的确是在卖力配合猥琐哥。
所以《房间》的拍摄过程绝对不能用“小人物逐梦演艺圈”这样粗暴的划分来定义,《灾难艺术家》聚焦的故事不是“梦想”,而是一个普通人将自己的无知、自大、愚蠢、热情(在财富和相继的权力欲的支撑下)糊在观众脸上的错乱荒诞感,但由于猥琐哥实在是太神秘,太难以捉摸,太惹人嘲笑、怜爱甚至同情、欢呼,他在《房间》上投入的感情和真诚与最后效果的反差,让我们常常忽视这一点,就像对《房间》作任何严肃意义上的点评,常常会淹没在笑声中。
观众的切入点只能是Dave饰演的Greg,如果故事逻辑是细密展现(《灾难艺术家》里被过场title抹去了)他和猥琐哥按照各自逻辑在好莱坞翻滚,彼此的生活互相交错,电影会更精彩,虽然Dave的演技、Greg的气场可能撑不起猥琐哥的对台戏。
简单说,我们对《房间》的热爱最开始出于一个简单的认识:How can everything be so wrong and so right?
这种错乱感,用英国喜剧理论家Jimmy Carr的一个笑话来讲,就是:一个人在停车场对另一个人说,你怎么能占用残疾人停车位呢,你这个智障!
《房间》给人造成的冲击,就好比你大脑里那个专门为残疾人准备的车位被一个智障给占用了,这个智障倒车入库比你还溜,无比热爱倒车入库这种日常活动,你知道没有比这更完美的倒车入库了。
我们感到自己过去积累的对电影的品味被无情地嘲弄,我们被一种高姿态冒犯、摧残,我们为看到一部颠覆性的电影而欢呼雀跃。
这种欣赏的大前提是,彻底爱上《房间》的观众,同时自己必须有足够的电影常识和不俗的品味,他们必须区分一部“烂片”和“邪典电影”之间那条微弱的界限。
当我们宣称我们是《房间》的粉丝时,我们同时也在宣称能欣赏这部电影所具有的先锋精神和迷影情结,一个inside joke。
《灾难艺术家》未能再进一步的地方,恰恰是《房间》天才的颠覆性和猥琐哥本人病态的自恋,Franco把《灾难艺术家》做成了一个更通俗浅显的inside joke,一部粉丝向电影。
说得俗一点,主角还不够苦、不够邪;说得雅一点,猥琐哥在《房间》里呈现出的自欺欺人、空无一物的虚荣、对爱和肯定罔顾世人的索取、魔障的个人魅力,统统没有被Franco仔细审视过。
最简单的问题,看完《灾难艺术家》,你有没有更深入地理解猥琐哥,或者说,你有没有觉得片中任何人物能够(哪怕尝试)理解猥琐哥?
进一步说,《灾难艺术家》里呈现的《房间》剧组,除了饰演Lisa她妈的老太太在午餐时说的:在片场再糟糕的一天也比世界上其它地方好得多。
我们对这个剧组里其他人非喜剧性的、深入的了解有多了多少了?
《房间》仅仅是浮光掠影地展现了剧组的焦虑、不安、怀疑情绪。
《灾难艺术家》的讨喜,在于它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压缩版现实,在情感上泛滥,在细节上语焉不详,一切都像当年猥琐哥拍摄《房间》一样:Franco—or 猥琐哥—is the only star,而剩余的部分,毫不出彩。
毕竟,能看见《灾难艺术家》被提名最佳影片,会是一件多么灾难有趣的事。
Anyway,how's your sex life?
①一个不太有天赋的人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机缘巧合一路逆袭,这是爽文或者励志电影。
一个小有天赋的人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种种原因不幸失败,这是现实。
一个完全不懂电影的家伙凭着一腔愚勇,以及自我陶醉的钝感,很努力地、诚恳地、认真严肃地、不计成本地拍电影,最终拍出一部旷世烂片,偏偏因为实在烂到突破底线烂到超越想象,反而又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巨大成功,这是《灾难艺术家》。
②《房间》到底有多烂呢?
难以形容。
每多看一秒我都会听到心脑血管在滴流滴流地发出警报,以致于我不得不在快进中囫囵吞枣。
你能想到的任何一点它都烂到了反面教科书的程度,它成了烂片界的《公民凯恩》。
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影史地位」,有了衍生文化,有了狂热拥趸,它开始扭亏为盈,在全世界持续放映,观众会戴上橄榄球头盔携带橄榄球与调羹进入电影院,在每个经典桥段欢呼雀跃,一边模仿着电影里的桥段台词,一边往银幕投掷橄榄球与调羹——因为电影里经常莫名其妙地令人费解地出现橄榄球与调羹。
电影理论家说,在电影院观影是一种群体性的宗教仪式,要是他们走进《房间》的午夜场,肯定要为自己理论的应验而哭笑不得。
③我们喜欢《雨果》喜欢《八部半》喜欢《日落大道》喜欢《天堂电影院》,我们自然也会喜欢《灾难艺术家》,并不是烂仔付兰兰浪荡这么多年忽然得了什么顿悟以致于升华成了付大师,实在是那些关于导演、关于编剧、关于放映员的,或者说「关于电影的电影」,更容易叩开我们的心门。
它们是创作者们写给电影的情书,是葳蕤初心,是雄心壮志,也是犹疑之后的一往无前,它们是「元电影」。
「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情话模板,稍微换几个词,就能解释一切人类的意义所在。
20181104
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电影《灾难艺术家》的制作者们猜测探究了制作影片原型的创作者的脑回路,一个神秘的人,也许经历过很多,很有钱,但不物质,有梦想,不随波逐流,真诚天真,有点傻,孤独,因此他在现实中创造出了这部神奇的电影,充满了叛逆、无厘头、搞笑,就像一个少年拍出来的电影一样。
同时,《灾难艺术家》的制作者们又探究了神秘人的内心世界:他想当演员无果,很郁闷压抑,也许他想拍电影来展现周围人的冷漠兄弟的虚伪(心里的),两套摄影设备,一套真拍,一套当做记录,不知道他是真蠢还是想钓鱼,他对待剧组人员很差,想激发人们心中的恶意,但结果男二号并没有为了前途和女人抛弃友情和誓约,剧组成员也都恪尽职守。
最后电影只展现了一套设备的记录。
这种影片中主角是导演兼演员的设定给我的感觉有点像纽约提喻法,主角很自我,想通过拍摄电影来展示自己戏剧性的人生,但是这部电影更为积极,朋友的力量是无穷的。
唉,怎么总感觉我有点过度解读呢,可能是我有时候想的太多了吧,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还有,老白和索尔在我看完绝命毒师和风骚律师之后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真的很感动。
看完《灾难艺术家》,原本想就这部电影引发的思考写一篇观后感,譬如关于自由表达与艺术创作规则之间的张力,行动的意义,以及电影最后一幕,大笑的人群与韦素(Tommy Wiseau)所执着于表达的真实痛苦之间的鲜明对比所带来的刺痛……但真到落笔时,发现我满脑子想的都是The Room,它真是太高能、太刺激了,用“烂片”形容绝对是敷衍,是对传统电影艺术和这样一个全新事物的双重贬损,所以我要解决关于它的定义问题,The Room到底是什么?
表面看当然是一部电影,剧本、拍摄、上映,过程完整;导演、演员、摄影、灯光、服道化啥也不缺;但从实际效果看,它以电影之名完成了对电影的解构,等下,当我在使用“解构”这个词时到底想表达什么?
大概就是那句俗语:公牛闯进了瓷器店。
等牛大摇大摆走出来时,瓷器店却不是瓷器店了。
韦素先生以其不拘任何格的原创精神拍出来的电影,也不再是电影。
但这并非贬低,绝不是The Room烂到不能称之为电影的意思,我想说的是,韦素真正创造出了一种新东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拒绝传统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则,拒绝合作者意见,以一己之力主导整个拍摄过程,就这点而言,The Room大概是影史上唯一,或者屈指可数的绝对意义上的“独立制作”。
韦素先生打破了人们对电影作为一种集体创作成果的认识,在一个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时代,The Room难能可贵地让我们看到,如果电影诞生在以小作坊式生产为主的中世纪,可能会是怎样的面貌。
2、The Room的拍摄不符合商品市场原则——摄影器材的购买、现场建造不必要的洗浴间、不断超支的预算、以及最后惨不忍睹的首周票房,种种,这部作品的生产显然不是冲着钱去的,因此它绝非商品,半分铜臭味都没有,是情怀中的情怀,文艺中的文艺,这样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要如何定义呢?
现成的浪漫主义!
3、演员以自身出镜而不是以角色的身份出镜,这与电影本身的自传性质无关,而是观众时时能看到演员在演,这本身构成了观影的对象。
韦素先生在背诵,没错,是背诵那句“嗨,丹尼!
”时偷瞄镜头的眼神,简直让我笑到不能自理。
很显然,不同于传统电影的“造梦”艺术,他根本没打算把人们带进故事,与角色产生共鸣,强烈的自我意识驱使他不受控制地不断跳出来,直接与观众交流:“嘿,看我!
看我是怎么演的。
”于是,银幕前的人们看到以一种特别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真实,管他什么角色Johny、Tonny,这位是韦素先生,绝对真实。
所以综合起来The Room到底是什么呢?
“韦素先生以一己之力对抗现代电影工业的浪漫主义先锋派行为艺术。
”且为戏言。
相形之下,《灾难艺术家》的出色之中当然有技巧、模仿,对艺术规则的把握甚至创新,这使它实际发挥的作用与The Room刚好相反,成为当代电影工业中的建构力量。
它成功地将人引入“梦境”,我自始至终没有一秒钟跳戏,可也正因如此,我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部电影的存在,直接被韦素和他的The Room冲得七零八落、神魂颠倒,而对亲手制造了这一切的《灾难艺术家》只能说:水准了得!
演技了得!
至于 The Room, The Room did creat room for...what? "I don't know", "I have no idea", just as Jonny said.
艺术家这种生物,还真不大好说。
就说门槛吧。
一方面,它门槛太高,在某个艺术领域,开山立派,留名青史,方可称之为家;另一方面,它门槛又极低,只要你认定自己是,那你就是。
好莱坞有个导演,名叫汤米·维素,热爱艺术,贼有追求,可惜时乖命蹇,才有不逮,导了小半辈子,拍出来的全是烂片。
作品虽烂,汤米并未放低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追求,屡拍屡烂,屡烂屡拍。
直到2003年,汤米赌上身家性命,耗资600万美刀,鼓捣出一部《房间》,自此跻身邪典,影史留名。
十多年后,有个叫詹姆斯·弗兰克的年轻导演,看了汤米在《房间》中的表演,惊为天人,当即发愿,要拍一部传记电影,把汤米的传奇经历颁上大银幕。
相比汤米,弗兰克可谓少年成名、风流倜傥。
他不只是电影导演,还是大学导师,耶鲁博士,闲着没事儿,就给《花花公子》写专栏,曾被《纽约时报》评为“最具同性恋气质的异性恋”,江湖人称——腐兰兰。
2017年,腐兰兰自导自演的《灾难艺术家》问世,他凭借此片,夺得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让腐兰兰动心的《房间》,其实也是大烂片。
《房间》上映后,票房仅1800美元。
后来凭着口碑发酵,在一波又一波爱好者支持下,杀了个回马枪,在世界各地午夜场的放映,经常销售一空。
既然是烂片,为啥这么多人追捧?
答案很简单,歪打正着。
汤米以艺术家的拳拳之心,费了吃奶的劲儿,拍了一部类似莎士比亚悲剧那样的艺术片——《房间》。
若以艺术片的标准来评判,那就尴尬了,可以说一文不值,若当作搞笑片,倒是可圈可点。
上映当天,听着观众肆无忌惮的笑声,汤米心如刀绞。
我这拍的可是文艺片啊,有那么搞笑吗?
汤米不服气,觉得这帮下里巴人不懂艺术,于是自费放映两周,以取得申报奥斯卡的资格。
还豪掷30万美元,将《房间》的广告牌,竖立在好莱坞的公路上,一竖就是五年。
凭着这股轴劲儿,汤米成了话题人物。
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他拍电影的六百万资金的来源。
有好事者,扒出汤米的身世,说的有模有样。
汤米·维素,祖籍波兰,后移民法国,靠卖鸟类玩具谋生,被称为“鸟人”。
最初,汤米生活清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后来突然暴富,开始经营牛仔裤批发、豪宅买卖、宾士轿车,至于他的第一桶金,究竟是如何赚到的,至今仍是个迷。
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声称,上世纪70年代,那个戴墨镜的劫机犯D.B Cooper,就是汤米本尊。
这个说法,未必是无稽之谈。
腐兰兰说,有一次,他和加里·奥德曼(《至暗时刻》中,丘吉尔的扮演者)在好莱坞大道上兜风,看见汤米的巨幅广告牌,奥德曼对广告牌上的汤米注视良久,自言自语地说,这家伙好眼熟,不会是某个通缉犯吧。
汤米的《房间》烂出了风格,受小众追捧,腐兰兰的《灾难艺术家》则酸甜可口,普罗大众。
《灾难艺术家》其实就是个励志喜剧,但胜在真挚。
汤米和格雷格都不是天才,他们梦想有一天,能像詹姆斯迪恩那样,成为万众瞩目的实力演员。
1955年9月30日,詹姆斯迪恩开着私家跑车,超速行驶,迎面撞上一辆福特,24岁的芳华,就这样报废了。
年轻人的豪情壮志,其实就像一辆跑车,汤米和格雷格驾驶着它,超速行驶,直到撞在冰冷的现实上。
汤米餐厅吃饭,遇见好莱坞名导,忍不住上前表现,当众背起莎士比亚经典台词,希望能抓住机会,博个锦绣前程。
名导当头棒喝,对他说,汤米,有理想不一定就会成功,就算你有白兰度的天赋,也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可能,对于你来说,给你一百万年,你都没戏。
听完这些,汤米如冰水浇头,万念俱灰,但下一秒,他就问,那一百万年以后呢?
汤米是个行动派,这样的人,注定不甘寂寞。
杰作之所以称之为杰作,是因为它在一堆平庸作品里脱颖而出;相应的,作品烂出了风格,也能脱颖而“落”,汤米的《房间》,就属于后者。
尽管有腐兰兰加持,一票粉丝的拥护,可烂片终归是烂片,看完《房间》,你会因台词和画面的蹩脚而笑出声,但也仅此而已。
这篇文字,不是为讨论《房间》是烂片还是杰作。
它真正想说的是,对于个体,最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杰作也好,烂片也罢,你都得用尽全力,把它完成。
在熙熙攘攘的世界,杰作和烂片都已过剩,但在死水微澜的人生,需要搞出点动静。
平平
到头来还是为托米·韦素洗白……什么时候国内也出个毕志飞拍圈圈圈的电影,把励志和情怀往上一扑,靠着钱财和关系的智障也就能洗白了?
烂导演也是导演,灾难艺术家也是艺术家。卢瑟也是sir,坏演员就是演员中的一员。为烂片立碑是不是鼓励拍烂片?这取决于何种形势和周遭的环境。但你怎么能嘲笑、轻蔑的看待一颗炙热的心呢。没有功劳也有疲劳,不见猪肉唯见猪毛。在这个意义上尽管吃不上猪肉,但世界上似乎也没有真正绝对的付之东流。
挺没意思的
Hmm...权当James Franco提前拍了一部自传,感觉他和托米·韦素心灵合一。
他自导自述的悲剧,成为了全美的笑话。不惊艳,却奇葩
三星半。詹姆斯弗兰克一贯做电影的方法打造,但的确选择了一个很有冲突的蓝本故事,还原方面也当用心。可惜他还是停留把一件趣事说完,却没有留下任何余韵。詹姆斯弗兰科对于原人物的模仿效果算是强烈达到,但细节却有些粗糙。在表演方面我反而更喜欢弟弟的表演,有几场戏都做到了焕发光彩。
本片真实地再现了史上最烂影片的诞生过程。世间的事情还是无心插柳却成荫的居多,也难怪近些年社会上庙堂里的香火越来越旺。不过主旨还是跟《跑调天后》一样,你还得是要有钱,以至于我都怀疑主人公是不是靠这个手段洗钱?!
《灾难艺术家》的"灾难性"在于它令《房间》"合法地"闯入励志影片所属范畴实现其反讽变奏,前者文本融化于"元电影"片场文本之中,共同生成。詹姆斯弗兰科的表演即在反向阐释斯氏"体验派"原理——现实—戏剧的"模仿"倒置为过度表演的戏剧—现实,但它仍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没有迷影情结真是很难投入这部片子啊……明明是有钱艺术家。
看之前特地去看了一些原版片段,付兰兰出来五分钟我还没认出来,表演真是太绝了尤其那个魔性的蛤蛤蛤到底怎么做到的。最后和原版的还原对比居然还不算彩蛋。烂片现在都有了情怀,唯一触动的一次是片场里妈妈的演员说,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
重现奇葩烂片《房间》的拍摄过程,只是把相关素材随意拼贴,再突出下啼笑皆非的兄弟基情?深层次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探究影人对拍摄电影的基本看法都没有做到。呈现出的只是神经质的人设以及对电影缺乏基本的爱,这很难产生共情。讽刺和喜剧的效果都不到位,倒是腐兰兰恃才放旷的傲慢态度能窥见一二
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大概付兰兰确实get到The Room的精髓了吧
笑死我了!没看过THE ROOM完全不影响观影体验,全程都是槽点和笑点,但并不是单纯为搞笑而作怪。烂片的诞生竟然催生了这样一部佳作,也是一种机缘了。片尾还有原版和翻拍的大对比,腐兰兰的演技真的是爆表,恶搞了这么多年,终于凭借自毁形象博出了名堂。
黑红也是红哈,嗯。不了解背景所以get不到。
影院坐满,每个原片梗一个不落都有掌声欢呼,好像经典电影狂热影迷包场的效果~“希区柯克都没这待遇”,真的。
有趣,看得又哭又笑。保守地将影片的落脚点放在猥琐和塞斯特罗的友谊上,虽然很安全,但这也是对猥琐这个人身上双面悲喜剧金矿的一种浪费。还有就是不要拿它跟不羁夜比啦...没比头,电影中生命力依靠的东西不一样。多一星给猥琐,对猥琐产生了全新的敬意,好想在影院看一次The Room惹。
看过,标记下。不喜欢。。。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887164/
非房间粉会笑疯,房间粉会哭泣。猥琐叔,You are tearing me apart!!一旦接受代兰兰的设定有点想不起原作里mark的长相了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