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少年

延边少年,On the Border

主演:李振铭,崔瑜娜,彭飞,刚延明,魏书钧,高阳,赵力华,许清,王春飞,夏海涛,娄振,王大印,冷雪飞,付吉婷,李艳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朝鲜语年份:2018

《延边少年》剧照

《延边少年》长篇影评

 1 ) 延边少年影评

少年追梦路-观《延边少年》有感这部影片的拍摄地是延边长白山脚下的一个村庄。

魏书钧表示拍摄前自己曾深入延边当地体验生活,副导演历尽艰辛从近万人中寻找出合适的主角,拍摄时剧组克服了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和日照时间短等困难,完成了影片《延边少年》的全部制作。

此影片讲述的是朝鲜族少年花东星离开村庄找父亲要旅费的故事。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当今朝鲜族人数越来越少,很多青年都选择了离开村庄到城市去发展,所以很多朝鲜族村庄只剩下了空巢老人和孩子们。

这部影片中的村庄也尤为典型,村子落后并且也没有人去改变现状。

这部影片中的少年不甘心被困在毫无生气的村庄,于是决定开始自己的追梦路。

在这部影片的开头就是几个老人围在一起打牌的镜头,花东星看到伙伴小胖坐上车去韩国之后看了一眼正在打牌的老人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己的“旅途”。

少年很喜欢踢足球,看球赛。

也许,在他的生活中这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事情,所以,少年决定去韩国踢球。

在他找到父亲摩托车店的时候发现父亲并不在,在他与父亲店里另一位师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少年也并么有太多的关心。

在少年的追梦路上有一位陪他一起寻找父亲的伙伴,我们称她为“姐姐”。

这位姐姐是父亲经常去的美甲店的服务员。

他们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少年对于异性的追求和好奇,和接触异性时的毫无章法。

两个人在河边的娱乐场所等了父亲一夜,也没有等到父亲。

但是在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两个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渴望。

其实,二人都是年轻人,在小县城里困着,对于明天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在追梦的道路上还能走多久。

第二天,少年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孤身一人。

姐姐已经回到岗位上工作,少年知道这条路还要自己走下去。

影片的最后,少年找到了父亲和父亲说要去韩国踢球,还告诉父亲小胖去韩国只花了两千,表现出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但是父亲却说要拿5万让少年去读汉族学校。

少年骑着他的摩托车走了,脸上的神情落寞中又露出一抹坚定。

少年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追梦路。

影片的结尾,少年走到了边境被拦下,不得不掉头回去,在转身的那一刻透露出无奈和恋恋不舍。

影片是以少年骑车的背影结束的,表现出他的追梦路还很长,不知道少年最后的去处,也不知道他是否坚持到最后。

但是,我愿意相信少年走到了最后。

其实,我的家乡也在延吉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虽然延边为朝鲜族自治州,但是很多朝鲜族父母却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朝鲜族学校,他们普遍认为让自己的孩子读汉族学校以后会更有出息,所以,在影片中父亲拒绝少年送他去韩国而是让他去汉族学校读书。

我觉得这部影片的典型性在于它的社会背景,朝鲜族现在的青壮年都选择在外打拼,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对于孩子们的关爱少之又少,所以,孩子们都很向往外面的世界。

它也体现出现代青年的共同点,虽然对于未来和明天和迷茫,面对困难可能会不知所措,追梦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困难,也会像影片中的少年一样得不到支持,所以,有些人选择了坚持,有些人却选择了放弃。

《延边少年》导演镜头下的少年体现出了,在追梦的道路上哪怕再不安和迷茫也要挺起胸脯向前走。

 2 ) 《延边少年》—父权消解下的迷茫探寻

纵观全片,这位延边少年似乎一直在做一件事:寻找他的父亲,并且说服他资助自己去韩国。

但是其父一直到接近结尾的地方才出现,并以一种武断的姿态直接否定了这个少年的天真想法。

最后少年独自前往边境,想自己寻找出路,不料现实的变故只得让他折返,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从“寻父”这一主题来说,父亲一直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不管是少年在情感萌动之时还是追寻梦想之时,父亲似乎只是延边夜色一般模糊的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积极意象出现。

从结尾少年的反叛行为也可以看出,他自身是渴望反抗这种父权,或者是在一个父权消解的、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努力在茫然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影片的摄影、灯光、选景很好地渲染了这种悲剧性的氛围。

影片的现实主义笔触,使观众可以更多地去思考现实社会并且带入体会,从而理解一种权威消解所带来的现实性困境。

影片开场即展现了一种有趣的边境特色景象: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聚在湖边时,都是用韩语在交流。

在固有观念中,韩语即代表韩国人说的话,但实际情况下朝鲜族分布在东北以及整个朝鲜半岛,朝鲜族只是少数民族,朝鲜语也并不是单纯的外国文化。

这种与刻板印象相悖的情景还体现在延边小镇的街景上,朝鲜语和中文招牌并立,现实感极强的场景强化了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

我们似乎可以就此理解为何这位少年的梦想是去韩国,而不是去北上广一线城市:边城的特色文化导致了一种文化矛盾,而受这种文化矛盾影响的人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归属,从而获得一种单纯的身份认可。

这种矛盾在影片中可以找到一个镜头例证:少年骑摩托行驶在开阔的马路上,道路两旁是对立的中韩两种语言写的政治标语,而少年正处于这种对立之中。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把政治权威理解成一种父权式的存在,父权在对立之中处于被挑战的状态,就此可以理解少年内心困境的其中一种原因。

少年在寻父过程中遇到了陌生的美甲店姐姐,两人互动到一定阶段后互生情愫,但两人始终是处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这为后来两人的分离埋下伏笔。

影片通过“玻璃窗”的隔离来展现这种对立,一处出现在少年在店外等待姐姐下班,此时少年在窗外,同时镜头模拟室内玻璃上的温暖潮气,以模糊感来展现少年此时的迷茫。

霓虹灯式的闪烁映照在他的脸上,生动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情愫萌动。

另一处体现在两人在游戏厅时,姐姐在玻璃窗外补妆,少年坐在店内。

下一秒可以看到两人之间的隔阂短暂消除了--两人以一个极为亲密的距离进行着游戏。

而两人身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已经在此时埋下伏笔:游戏很快就坏了,店外玻璃窗贴的标语是“小朋友和大人都可体验”,可以看到此处意象暗指年龄的差异是两人对立的表现之一。

两人在废旧游乐场的对话达到全片情感高潮,此时少年深刻意识到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姐姐有着一个相比较之下更为清晰的目标(整容当女团成员),而且更有实力(会唱歌),并且在矛盾之中有一个自己十分认可的归属--从洗脚店早上高喊一种类似“政治动员”的口号可以看出这一点。

而少年作为一个还深处矛盾之中,并且缺少父权的帮助和指引的角色,自然无法和姐姐这样的人物共同相处下去。

以某种烂俗文学的比喻来说,这是“成熟和幼稚的对立”。

此刻矛盾由外向内发展,少年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深处的矛盾。

这段长镜头由跟拍少年转为固定镜头,少年不断出画入画,人物内心的摇摆和不安深刻体现。

影片结尾少年独自上路,朝鲜核试验这样现实新闻的加入陡然增加了全片的纪实感,我们可以看到少年独自寻求反抗的尝试在现实矛盾下还是失败了。

少年始终还是无法思考清楚自己该去向哪里,现实的困境又加深他的迷茫,导致他就像影片开头踢出去的那个足球一样,没有飞向一个球门,一个目标,而是落在废墟角落的不知名处。

枯草和白雪之中,少年掉头驶向未知,此时响起了铿锵的旋律《林冲夜奔》。

这首音乐似乎暗示着人物未来的命运,林冲受高俅迫害后即将奔上梁山,少年也下定决心要在矛盾中固执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

父权消解下,每个人的身份认知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动摇,然而问题不在于动摇,而在于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去承认矛盾并且去解决。

探寻的过程是痛苦的迷茫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答案在自己手中,答案在自己脚下。

像少年一样去独自追寻答案,这才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3 ) 当我活在边缘 ---《延边少年》影评

这个不长的片子里有两个鲜明对立的背景。

布满白雪的淳朴的山野,灰暗却依旧霓虹闪烁的小城。

而这个少年,他就鲜明的活在山野和小城的边缘上。

他好像并不属于山野,但也没有属于城市。

正如这部片子的名称《On The Border》,我活在边缘,我一直想要冲破边缘。

片子的开头是在一个平静的山村。

白雪,田野,高山,还有用朝鲜语聊着家常的老人。

然后少年像是一束亮光冲破了雪线。

他从画面边缘的树后缓缓探出头,他望着在亭子里聊天打牌的老人们,可是他无法融入。

不知道是不是偶然,在这个荒僻的小山村,镜头里似乎没有出现过与少年年纪相仿的孩子。

衰老而闲适的人们是这个山村的中心,而少年只能活在山村的边缘。

于是他寂寞而百无聊赖的轻踢着足球回到了他住的地方。

然后便是给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少年站在雪地中,透过窗子,看见少年狠狠的,狠狠的,将球踢向了远方,仿佛是想要踢破束缚了他的边框。

从这一刻我便知道,他不属于这里。

果然他离开了,骑着他破旧的摩托,孑然一身。

然后他便来到了这个矛盾的边缘小城。

这个小城是特殊的,它的霓虹灯牌上总是会有两种甚至三种语言:汉语,朝鲜语亦或是韩语,就像这个少年。

他们都是边缘交汇的产物。

这个小城里有少年希望能冲破边缘的助力:他的父亲。

于是他满怀希望的来到了父亲的摩托车店,可是父亲不在。

为了寻找父亲他来到了父亲常去的美甲店,而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个女孩。

一个和他一样寂寞,而且被困在边缘的女孩。

这个女孩有着和他相同的梦想,却和他一样被困在了现实。

她陪着他去寻找他的父亲,她用韩语歌慰藉了他寒冷孤独的夜晚,他们在电玩城了度过了美好的时刻,可惜高速旋转的速度表却也像他们的梦想一样暂停在了中途。

我不知道在摩天轮上少年有没有对女孩有一刻的心动,可他们都是生活在边缘的人,他们都没有自己能把握的明天。

于是天亮之后,他们只能各自走回各自的路。

少年最终找到了他的父亲。

他用韩语告诉父亲他想去韩国的时候,我想他是为了告诉他的父亲,他会韩语,他能在韩国很好的生存下去。

从他质疑女孩不会韩语时就能看出,韩语在他心中是能去韩国的一个重要标准,他用韩语告诉父亲,也是在告诉他自己,他有冲破边缘的勇气,也有冲破边缘的能力。

可是他的父亲拒绝了他,即使要付出高昂的学费,他的父亲也希望他能循规蹈矩。

可是少年不愿意,他骑着破旧不堪的摩托车,可他依旧挺直了后背告诉他的父亲,他有钱,他坚持要守住他的勇气,他相信自己能够冲破。

可是后来呢,封锁线毫不留情的锁在了他回到小山村的路上,少年缓缓的调转了摩托车头,驶向了不知尽头的远方。

他会去哪里呢?

韩国是他的梦想,朝鲜是他的故乡,中国是他父亲的希望,而他活在朝鲜和中国的边境。

他虽然能在山村与小城之间来往,可是他离不开他破旧的摩托车,也冲不破被封锁的边境线。

他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叛逆与冲动,可又被困于现实之中。

就像在片尾他经过了隧道,没有谁知道他会回到山村还是小城,亦或是不顾一切的奔向韩国,去冲破边缘追寻他的梦想。

是破而后立,还是粉身碎骨,还是日复一日的在小城中单调的生活下去,最后变成一个麻木又荒唐的旁观者。

我们都无从知晓。

只是希望每一个生活在边缘的人,即使都像少年这样迷茫又不安,但也一定要拥有莽撞而无畏的勇气。

 4 ) 《延边少年》,几十年后的《待避》

《延边少年》,短片需要把所有的信息量高度集中,这一点前半部分做的堪称出色。

影像的记录性和克制运镜可以弥补所有人物关系下表演及台词功力的不足。

所有赢的学生作业之共性。

只要别拍冒了就都能算做带“装置意味”的第三世界影像。

我们不去谈论评委的口味,单就这几年的获奖短片,题材无不在探讨意识形态困境作为基调下,平凡人和社会,情感,伦理符号的复杂互动。

上两句话恕我在瞎掰。

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较容易处理的无非就是一条板板正正的关于“现实”的渐进线。

16:9,4:3. 没有任何配乐,有源音响,固定镜头。

克制,克制,再克制的视听表达。

从《待避》到今天,创作者无不尊崇这几条守则,我们的电影无限素朴,电影里的人们永远在现实的囚笼里挣扎,喘息。

光看这些片子,十年一觉,你会以为自己一直生活在西🇰🇵。

文学性,表现力,反电影,颠覆性。

我们都算老实孩子,绑缚手脚,索性一路素朴。

 5 ) 《延边少年》——致迷茫的你

我有幸欣赏了《延边少年》这部短片,整体感受是故事平实又富于感情,人物饱满又留与想象,是一部反映边界迷茫少年生活的佳作。

影片讲述了一个辍学在家空虚却又不知如何弥补空虚的青春期迷茫少年,想通过去韩国来改变现状的故事。

整体故事连贯有序,但是要先说一下我在观影过程中发现的本部作品的小瑕疵。

首先,延边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边境城市,当地语言受朝鲜语和汉语东北方言的共同影响。

为表现真实的延边生活,应当在对话中增强地域特色,让语言更加东北化,而片中主演的对话则采用普通话,与事实有偏差。

片中摩托车店伙计则过度使用东北方言,让角色变得过于俏皮,效果一般。

其次,少年次日在海盗船驾驶室醒来的情节显得突兀,为什么要露宿街头,为什么不回摩托车店等父亲?

本片的一次穿帮也发生在此处,少年穿着的鞋子和前一天不一样,而回去的时候却又换回了原来的鞋子。

这是我认为的该片的几处小瑕疵。

接下来和大家讨论一下本部短片的过人之处。

先说情节,多处伏笔,前后照应。

影片开头,一个胖男孩坐上一辆写着“办签证去韩国”的车,与后面少年向父亲表达自己去韩国的心意的情节相照应,少年对胖男孩满是羡慕或者说是跟风。

少年来到摩托车店翻翻找找,是在找钱,见父亲也为了要钱,无果后只能独自骑车前往边境。

伙计劝说少年“车别骑了,快报废了。

”与后面摩托车打不着火对应。

店名中的“铭兴”与主人公名字相应。

片中与姐姐在海盗船上的交谈,表现姐姐也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去韩国只是逃避现实的手段,至于结果,正如影片后面讲到,为了生计,姐姐依然要回店里上班,依然要喊可笑的团建口号,让观众不禁唏嘘。

整个作品连贯不拖沓,平淡却合理地展现着一个完整地故事。

再说主题,我认为本片表现的主题是:在年轻的时候,生活的空虚无聊会让人迷茫,逃避现实永远不是一个好办法,在生活的压力下,你还会在同一个轨迹下继续走下去。

暂时辍学的少年自然生活无味,同伴出国让他羡慕不已,想通过去韩国逃避现实,以为这样生活就会变好。

姐姐在谈话中无意流露,也想去韩国,只想到韩国能整容,显然她不是喜欢韩国,只是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向往明星的生活,去韩国就是逃避现实。

与少年不同的是,姐姐已经走入社会,要养活自己,生活的压力把她强行拉回现实。

这些少年还不懂,但会渐渐知晓。

最后,说一下影片制作,画面色调温和,跟人一种亲近真实的感受,大量运用长镜头和远近变焦处理,大量展现人物细节和简洁的对白,降低了观众疲劳感。

总的来说,的确堪称佳作。

再次感谢魏师哥和李老师能让我欣赏到这部短片,本影评仅代表个人观点。

 6 ) 《延边少年》—不安少年的“追梦”之旅

电影讲述了延边少年不安现状,想去要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却无奈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阻碍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故事。

电影结合延边少年展示了很多延边的场景,荒凉的野外,破旧的摩托车店,残破的游乐场,以及混沌无所事事的人们。

身边的一切都是“坏”的,快要废弃的摩托车,停电的轮船,没有信号的电视机,玩着玩着坏掉的游戏机,好像生活不断地在给少年前进的道路上施加阻碍,但在这索然无味的生活里好像有一丝温情的时刻都是欢愉的,似乎知道自己要干嘛的美甲店女店员也只是被生活在被动的推动向前。

少年和女店员都想去韩国,韩国好像是避风港,更像是“理想国”,他们似乎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 一起玩游戏机,一起坐轮船,不安和孤独的少年以及不甘寂寞的女店员不仅仅在生活之中无所适从,在“爱情”面前也是不知所措。

荒凉落后的延边小城,少年和女店员是大多数青年的代表,他们想要去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去闯荡一番,但现实的困境却阻碍着他们。

电影的最后少年面对想去而不能去的韩国,少年转身骑尘而去,少年的背影是孤独的,是落寞的。

导演最后留白,少年回去是甘于生活还是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不得而知。

在这个孤独和想法都得不到合理表达和倾诉的时代,孤独、阻碍、困境都会是我们成长和追梦的烦恼吧。

 7 ) 不可能性

一个少年出逃的故事,无论其所面对冲突的强度,都应是一次对个体的解放。

把冲突全部装进某个人的岛宇宙,如果足够奏效,一些不能放在台面上说的话将浮现在作者与观众的默契里。

而对于《延边少年》,这个秘密的关键词是“革命”—用短暂的时间达成某种根本性的改变。

人类善于对自身的阶段性状态贴标签:叛逆期、更年期、etc;前者相对而言没那么让人讨厌可能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时间还站在我这边,一切坏的事物似乎都还可逆;另一座城市或下一份工作都可能带来质的改变。

而这个变量对于片中的男孩而言,则是一道国界线。

理性的去判别两个国家的优劣,就像用现实衡量两段爱情。

唯一可靠的标准是他此时此刻的心。

另一边的韩国或许会让他失望,但在抵达之前,他要的是那个可能性,地图上的暗区。

在影片结尾,当他骑着那辆快散架的摩托车与家的方向背道而驰时,我只希望他能一直骑下去,直到引力慢慢消失,进入一个你我都没见过的领域。

我不想在这批判作者在技术上的表现,就像我对酒的态度不来自口感,而依靠醉意。

一个新导演,我很在意他是否离开了地面哪怕一毫米,至于用的是什么方法,那是后话。

 8 ) 行走在消逝中的《延边少年》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于当地5月19日落下帷幕,中国90后导演魏书钧的短片《延边少年》被特别提及,成为本届戛纳中国军团的唯一收获。

《延边少年》为什么能从全球4000多部短片中脱颖而出?

是少年的烦恼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还是对旧秩序坚持不懈的逃离和反叛令人动容?

无论是哪种,皆出自于故事中那份打动人心的真实。

我有幸提前看到了成片并且了解到了片子的创作历程。

创作灵感 《延边少年》的故事灵感来源于2017年,导演魏书钧去延边采风,他的摄影师抓拍到一个镜头:他站在一个破烂的棚子下面,静静地看着几个老人打麻将,老人家们不停地咳嗽,时不时地讲着几句朝鲜语。

之后他们了解到,在中朝边境的朝鲜族村庄,如今多已成了空心村。

村中的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只剩下闲散的老人。

于是他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落后的山村,不安于现状的少年,整日在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的村子里游荡,他会有什么烦恼?

他会遇到什么?

他会怎么做?

创作过程 影片基调定好之后,魏书钧开始寻找心目中的延边少年,“有灵气,有质感,还要有朝鲜族特性”。

但要找到拥有这种独特气质的非职业演员并非易事,“十四五岁的孩子,我通过这次的寻找发现,他们都太像了,你和他们讲我们准备找你拍一部电影,他们或者狂笑或者窃喜,或者呆呆的问你演电影是什么,他需要做什么,在大家的注视下也会不好意思。

我想找的演员不是这种状态。

” 为了找到这样一个男演员,剧组几乎把延吉及周边县的所有中学都翻了一遍,终于提炼出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少年。

“他的身上有少年的元气,有点混不吝,他不会表演,只能在影片中一定的呈现自己。

我去选角的时候,那个班级里所有人都看我们,只有他一个人没反应。

我觉得有点意思,一定要和他聊一下。

我们是在汉族学校找到他的,但他是个朝鲜人,符合剧中角色,这么看我们眼光也很敏锐其实。

后来拍完戏我问他,他叫李振明(音译),当时你为什么不理我们?

他说当时我刚睡醒,之前一直在睡觉没有精神,非常自然。

” “另外拍摄环境很艰苦,资金不充裕,大家每天都在零下二十几度的环境里工作,很难保持创作热情,冷的时候喝姜汤,送饭不方便我们可能还会去村里大队蹭饭。

天黑得也早,下午三点多天就黑了,我们一早八九点出发,拍两场戏吃一顿饭再拍一场戏,天就黑了,这是最现实的困难。

我们车拍也困难,没有相应的器材和跟拍车,只能我们两三个人加一个小稳定器坐在卡车后面,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但我们还是受到了电影之神的眷顾。

”表达主题 《延边少年》想要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一是对程式化生活的反叛,想逃离原有的旧秩序、逃离孤独,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另一个是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却又不得章法。

少年在去往镇子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过程中,仿佛是20年前的小武,弥漫着似曾相识的无力感。

一个社会的边缘人,穿行在小镇街头,游离于束缚着每个人的结构之外。

我喜欢《延边少年》里詹森主义的味道,尤其是那种宿命中的生命力。

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一起去找他爸,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推着摩天轮转起来。

他们都是没有明天的人,他们都是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没有爱情,但是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就这样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我们似乎有两套记忆,一套是既往的真实生活,另一套仿佛是从胎里带来的文化记忆。

否则没法解释为什么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会如此自然地熟悉、厌憎和感动。

片子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望不见出口也不清楚出去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后来的他们可能逃出了县城,到了城市,到了一个更为荒诞的所在,我们美其名曰:发展。

可是那个小武,锁在电线杆上的小武,用舌头顶在腮帮子上,他是反抗还是忍受?

他毫无办法的,要过着县城里荒唐而单调的生活。

像一头行走在沙漠里的骆驼,被绑在一根突如其来的电线杆上,看着满目的荒凉,看一切生活发生、消逝,又继续发生。

 9 ) 少年不知愁滋味 ——《延边少年》影评

延边少年,是一个“边缘人”。

更为准确的说,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处于边缘地区的边缘成长时刻的边缘人。

在延边,一个在中国的边境的小城和一个处于青春期,在少年和成人交汇处的男孩,有着一个去韩国踢球的边缘梦想。

他仿佛和所有人都存在一种真空的隔膜,就像加缪的《局外人》之中的莫尔索一样,一种疏离感和无法交流感总是萦绕在他的周围。

单就故事设定而言,我能看到导演对于这个人物和环境的设计感,但是边缘设定在全片来看总有一种刻意之感,简单概括来说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感。

首先,从人物欲望而言,男主热爱的踢球和摩托车都是典型少年特征。

但是从全片来看,去韩国踢球的梦想交代的不够充分,在故事一开始的部分,男孩在边境送别完朋友后一个人默默踢球,随后不久就和足球再无联系。

虽然和篇幅受限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结尾的时候也因为初始动机的梦想不够强烈使悲剧感极度弱化,也就造不成对于男主在边境被拦下的无力感的合理性。

相比于这部电影,《狗十三》在欲望的冲突制造上会更为真实合理,价值观层面两代人的不同认知以及生活层面上一只狗引发的矛盾冲突,是互相联系且互为补充的。

但是在《延边少年》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对成人世界的碎片化理解,比如美甲店早起的口号和爸爸喝醉之后说的“五万送你去汉语学校”这样的话语,虽然在结构上承接作用,但是从人物角度来说,会有些许片面和过于直接。

除了男女主角之外的人的出场,功能化强于叙事性,从细节角度来说,由于缺少人物欲望和性格的展现,也更多的只是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而没有树立主流的世界是如何,从而突出少年的边缘感和孤独感。

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说,全片所有成人形象都没有正脸,在导演刻意的大光圈之下,除了主角之外的其他人大部分时间也都处于模糊之中,这种风格化的摄影处理代表了少年看待世界的角度,在他心中的世界是自我的,但是导演对于少年的认知视角也是有距离的、客观的。

比如在全片之中,虽然大光圈的摄影之下,但是全片没有一个主观镜头,全部是客观视角的大景别长镜头,试图尽量真实的还原真实静默的世界。

我很喜欢里面的长镜头,其中最喜欢的两个一个是游戏厅里面两个人一起玩赛车的场景,在玩的过程中,暧昧在两个人中发酵,又被随后的车坏了的事实所击碎,这种无力感实际上是全片中最为真实也最有意思的一点,可以说,这个车也和男主之前的摩托车相联系;另一个是海盗船上,两人男主用人力推动船,在船上两个人聊天的场景。

这两个镜头最有意思的都在于画面内部的动感,其实可以象征在平静的镜头之下,两人漂浮不定的心绪,暧昧、迷惘都通过这样流动诗意同时具有韵律感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了。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虽然整体结构的剧作上存在一些瑕疵,少年愁中的“愁”并没有很好的展现,但是从个体出发,在电影风格上,对于少年个人的处理还是比较真实。

虽然总体来说必须承认和篇幅和角度有关,在15分钟的过程中无法圆满的讲述,但是如果不解释清楚什么是愁,迷惘的少年只会让观众也更加迷茫。

 10 ) 延边少年的“镜头感”——浅析《延边少年》

《延边少年》此部短片通过短短的十几分钟,向我们展现出特定的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在与朝鲜相接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里,渴望冲出这一环境、打破自己常规生活格局的年轻一辈。

往往这些年轻的“少年们”都是孤独又不甘于平凡的,如片子里的延边少年。

片子里运用了风格化镜头语言描述延边少年,他一个人孤独地在路上寻找着些什么,最后的结果有着一种青春式的悲凉。

首先是大量的固定长镜头,奠定了整部片子偏慢的节奏感和稍显安静又带着隐隐伤感的影片基调。

这些固定的长镜头,画面内部的主体都是少年,客观地记录了少年的寻父过程,他的动作、神态等,展现出了少年在片子里的孤独感。

他一直都是自我行动者,哪怕片子里有不短的篇幅是关于他和姐姐共度的一个晚上,但姐姐并没有在他的生活中产生了什么影响,只是令他在过程中多了一层(也许是关于异性)遐想,而这层遐想也是他自我的孤独产物。

另外,也有一些俯拍角度、交代少年身边环境的固定长镜头,让观众和少年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更让观众感觉到这个环境和少年之间的距离感。

两者并不是格格不入的矛盾存在,而是已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少年想要逃脱出这个环境的力量冲突。

尽管少年是孤独又迷茫的,但是当他骑上摩托车开始了自我的旅程时,这种力量冲突就出现了。

片子里重复了不少“隔着玻璃看外面/里面”的镜头:在少年的屋内透过窗户看窗外骑上摩托车出发的少年,在美甲店的对街透过店的窗户看正在工作的姐姐,在街上透过游戏店的落地窗看正在玩游戏的少年与姐姐,在外面透过操控室玻璃看少年弄海盗船的按钮,在父亲的摩托车店里透过玻璃门看门外的少年。

重复出现的“玻璃”产生了一种“隔离”,似乎阻碍着观众去真正认识“玻璃”另一面的事物;好像也没有人可以真正去了解少年和姐姐,以及他们代表着的那群年轻人。

前一晚在海盗船上唱着韩文歌想去韩国的姐姐,第二天早上还是喊着无聊激动的口号照常上班;偷偷去到边境的少年,看到不让过的情况后,就默默地往回走了,尽管骑着摩托车的他在风中依然潇洒。

这群渴望着打破身边平凡环境的年轻人,在影片的最后又归于现状和平凡。

他们用来对抗身边环境的力量从何而来,又有多大,我们无从得知;而影片中一块块玻璃的阻隔在告诉我们,现实的力量压迫着“玻璃下”的一个个年轻人。

镜头里的少年,带着意气风发的潇洒离开了家,走上了寻父、去韩国的路;尽管最终寻得父却又没有让他遂愿,独自去往边境,又折途而返。

这与拉美电影中的公路片有着相同的“套路”:启程时为了自己的要寻之物,终不得,不得之物在最后又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而延边少年最重要的,是他最后依然潇洒地骑着那部快要报废的摩托车,那一份孤独又骄傲的少年意气。

《延边少年》短评

转眼来到此刻 我们都变成了延边少年

7分钟前
  • 세븐
  • 还行

虽然至今没有看永安镇,但是已经可以想象那在魏书均的维度里应该是现象级的存在,延边少年已经不只是稚嫩不稚嫩的问题了,刻意到恐怖的自嗨,霸凌着人的感官。

8分钟前
  • Aki
  • 较差

啊……?可能是少年惆怅。

9分钟前
  • 球球滚啊滚🌸
  • 较差

4.5。很喜欢,加半颗鼓励,魏导加油。

14分钟前
  • 冰块队长
  • 推荐

延边人去韩国打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15分钟前
  • 杨二史密斯
  • 还行

我看了个啥?只有一个镜头还不错 来回晃着听女孩唱歌

18分钟前
  • 哇卡拉
  • 较差

总体来讲就是个规矩的短片作品,技术都成熟了,但是整体内容没啥亮点。

22分钟前
  • 褪到黑色
  • 较差

周五要见师哥和他的新片《野马分鬃》了,好期待!

23分钟前
  • 元大
  • 推荐

闪光点明显

26分钟前
  • yzr桃子
  • 较差

简单得精准

31分钟前
  • 废话队长
  • 还行

想说的应该蛮多,可惜只凝结成了点。主题跟《野马分鬃》感觉大体相似,更想看《永安镇故事集》了(2023.9.11 我一点也不喜欢《永安镇故事集》)

34分钟前
  • 超音速火車
  • 推荐

一个民族三个国家,那么近又那么远

36分钟前
  • 逃生箱舟
  • 还行

复制贾樟柯和达内,很有意思。更提醒我应意识到作者完全还原现实并不能还原一个人,汽修工美甲店也有灵魂,作者要想办法显现出来他的全部

39分钟前
  • 豆友52940626
  • 还行

大梦初醒 时刻怼着少年那张不知所措的脸而传达着来自个体内部怅然若失的后劲 比起邱阳还是差点意思

40分钟前
  • 小西而已
  • 推荐

很有质感 电影感很强

43分钟前
  • 2333
  • 推荐

导演是聪明的,这么一个地方,啥也不用说,自己带故事。现实主义失去合法性就是利用。

48分钟前
  • 张沦
  • 较差

①朝鲜族少年想去韩国,于是找父亲要钱(中途还和一个小姐姐有过短暂的暧昧),结果被拒,于是他决定一人去韩国看看,然而终因朝鲜核试验导致的封锁边境而暂时放弃。②与女孩夜晚坐在摇晃的海盗船上暧昧那段拍的不错;剪辑上多次出现的男主骑摩托在路上的片段渲染了男主的迷茫与追寻。③作为写意电影,整体气质不够连贯统一,太散。而且有些本该写一下男主心理状态的地方却草草带过(如男主与父亲告别那段)。

53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还行

一个破摩托车不够去远方

54分钟前
  • 魔王小彻
  • 还行

就还好吧,虽然有很多对照,但本质上还是情绪压倒了一切,以至于有点没头尾,像是被截断的一节日常生活。

55分钟前
  • 匣中猫
  • 还行

影像的风格和味道很对,环境选的很加分,期待长片!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