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的是两兄弟被德国人抓去证明自己是否是犹太人的那段戏。
在医生给他们做完检查后,我想侯森医生心里已经确认他们是犹太人了,但仍然在试探着让他们亲口说出自己的身份,但小乔瑟夫的一句话让侯森医生改变了选择,他说:“不管你是不是犹太人,你应该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事。
”医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中他一定是犹豫过的,不论国籍,医生的使命都是救死扶伤,但在那段日子里,每天都有数百条人命断送在他的手上,但就那一次,医生选择了善良,选择救下他们两兄弟,但不幸的是那也是最后一次,后来医生也随着被确认了身份的犹太人被一起送到了集中营。
在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的那段时期,选择帮助犹太人的德国人也是要惩罚的,所有在意识形态上与当时德国的主流思想相悖都完全不被允许的。
后来在乔瑟夫脑膜炎好转后,医生还给他那颗被一只抓在手心的弹子球,医生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活下来了,他把活着的机会让给了他们两个,他为自己曾经断送他人生命的行为而感到难过,或许他是想要赎罪,或只是一念之差的冲动,但就是那一份善良,给了乔瑟夫和哥哥两人活下去的希望。
医生对乔瑟夫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再见,乔瑟夫”。
没有给乔瑟夫说话的机会医生和其他犹太人就一起被送走了。
在神父将他俩救下之后,乔瑟夫在离别之时,特意跑去对神父说了一句“神父,再见,”,这一句话是小乔瑟夫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的感谢,也是一个约定,当他可以选择时,他也愿意选择善良。
整部电影节奏张弛有度,从第一次逃亡中幸而生存只是战争开端给予人们的一个“桃”的剧情急转直下,让观众为两个男孩一直捏着把汗。
得幸与父母亲对男孩的教导有方,两人团结有计划,顺利躲过德国长官的重重怀疑。
在整个逃亡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帮助他们的好心人也有很多与他们一样身份的人遭遇不测。
用一个犹太星与同学交换的一袋子弹在两兄弟逃亡之前被留在了原来巴黎的家中,面对突然离开父母哭泣的弟弟,莫里斯展现了哥哥对弟弟的爱,并承诺顺利躲过一切会重新给弟弟买一袋子弹。
虽以玩笑口吻允诺,但这却成为两人对生的希望。
巴黎解放后街头上聚集了众多民众庆祝胜利,亲德派书店老板一家也被人重重打击,当乔站在桌上反复大喊“我是犹太人”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此时仿佛积压许久的情绪终于得到宣泄。
不得不夸奖两位扮演莫里斯和乔的小演员演技之好,眼神中流露的情感足以打动每位观众。
每每泪水已充盈整个眼眶,却又被突然袭击的德国士兵给吓了回去,额头便多了一把汗水
处于战争期的人们,很难不苦难。
对童孩而言,他们原本可以嬉闹玩耍的生活被彻底打碎,他们上一秒或许还在天真烂漫地撒欢玩乐,下一秒就猝不及防地跌进了或颠沛流离或生离死别的境地,有的甚至对战争究竟是什么还懵懵懂懂之时,就失去了生命。
面对苦难,约瑟夫·若福的创作态度似乎是相对积极的,他在《弹子袋》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的话——“这本书不是历史学家的著作。
它是我对十岁那年的童年的回忆,讲述我在法国被占领期间的历险生活。
三十年过去了(作家生于1931年),记忆和忘却一样能够改变一些故事细节,但主要的东西是记忆犹新的:它的真实性、它的亲切感、它的诙谐和惊慌所在,无一处不历历在目。
”
在被德军占领的法国,毛里斯和乔是一对年轻的犹太兄弟,父亲经营着一家理发店,一家人生活温馨又美满。
直到纳粹要求所有犹太人必须在外衣上缝上一个黄色的六角星以示区别,由于当时人们对犹太人的偏见,同学对他们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眼见犹太人的处境越发困窘,父亲命令两兄弟立刻先行前往自由区逃难,一家人约定在尼斯汇合。
临走前父亲嘱咐不能告诉任何人他们的犹太人身份。
在离开的火车上他们才真正亲眼看到了纳粹对于犹太人民的迫害。
漫长的逃亡之路,纳粹仿佛无处不在,而他们惊人的机智与勇气以及陌生人的出手相助让他们躲过了一次又一次死亡的威胁,两兄弟相依为命只为与家人再次团聚。
逃亡途中教父的帮助,送货师傅的保护以及罗森医生的照顾,天主教教父的假证明让他们躲过了一次又一次死亡的威胁。
两兄弟在遥远的逃亡路途中相依为命,记得有一次弟弟乔脚磨破了走路一瘸一拐,哥哥毛里斯义无反顾的背起弟弟,说着,因为你是我弟弟,如果你愿意,我会背着你到世界尽头。
但是乔也有不是犹太人的朋友泽拉蒂,一起打闹,看到乔受歧视时主动跟乔说要用弹子交换五角星。
躲藏的时候乔也遇到了喜欢的姑娘,虽然最后与她遗憾的失散。
生活总是充满波折,但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勇敢的向前看,路上总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法国的儿童电影在世界影坛是独一无二,这点毋庸置疑!
又是在残酷的二战背景里,又是犹太小孩的话题,又是一次惊险大逃亡,但是不变的是人性的光辉永远发光发热,不论是在逃亡过程中不断帮助乔兄弟的感人,还是乔在最后舍身救下恶贯满盈的黑心报社老板,能够触动的话题实在太多太多!
但愿这场残酷的战争是人类战争的绝响
1、一袋彈珠(Un sac de billes,2017)堅守每個場景都有孩子在場。
孩子,在這個電影中肩負重責,一是真實事件發生時主人翁年齡,二是導演處理審美與歷史問題時的藝術手法,三是現實世界的一面折射鏡(在法律限制猶太人將六芒星縫在左胸口識別的隔天,孩子在校門口相遇,高盧孩子不客氣的一番言論來自哪呢?
政府宣傳、報章小道,或者,爸媽昨晚餐桌上的談論)。
2、故事中的三次反覆原則,這裡有個例子(圖2)。
首先,孩子擋住猶太人執業的標籤,戲弄德國軍官。
再則,好朋友用一袋彈珠換取主人翁胸口黃色的六芒星徽章。
最後,在餐桌邊答案揭曉,父親搧了兒子一個耳光:不可以承認自己是猶太人。
3、整天呼著自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台灣人,其實吃了這個承平時代的豆腐。
「做自己」三個字寫得十分容易,但有時候,「不做自己」是一種生存策略。
你不可能鼓勵故事中的孩子:在納粹面前要有骨氣,大聲說出你是猶太人!
所以,有勇而無謀者不過莽夫。
其實,法國在二戰時的妥協態度,也同樣是一種「策略」。
4、電影中有一段十分詼諧。
兩兄弟和偷渡從業者討價還價,談定後,哥哥指責弟弟:你害我們損失一千(五成的訂金)。
弟弟回答:我幫你省了一萬八,如果找別人要花二萬。
對金錢的敏感,生意的頭腦,數學的長才——作者自嘲了自己猶太人的身分。
5、故事高潮:主人翁站上桌臺,高喊「他們藏了一個猶太人,就是我」。
這句話非常複雜,它是一句實話,同時也是一句謊話。
弹子弹的镜头很多,可能是我想从片中看到的东西太多,所以不是很懂片名和内容的关系。
一个历史差的人仅仅知道这是跟二战期间犹太人相关的电影,看了之后最深的2点就是: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每天像片中人物一样天天活在担惊受怕之中,要好好珍惜过好每一天的生活;第二个当然就是善良了,多亏了里面善良的人兄弟俩才躲避了很多灾难,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善良真是让人感动的东西啊。
剧情十分紧凑,导演要要表达的二战内容,人物类型有很多,时间跨度从1942年到1944年。
每当看到画面出现年份月份提示时,我从来没有像看这部电影那样那么期盼时间提示能尽快打到1944年8月,两兄弟太不容易了,要是凭我的毅力和智商感觉都活不过2个月,更别提2年了。
另外法国沿途的海滩,农村风光真不错。
影片的感情渲染也是点到为止。
强烈推荐
没想到法国儿童,同样是是玩弹珠,而且支撑了一个苦难的童年!
二战题材电影,刚刚看过“波斯语者”,又看了这部“一袋弹珠”,同样是儿童、青年人的视角,同样是真实故事改编,同样令人回味反思。
一家人为了躲避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分批逃离巴黎,最小的哥俩一起,经历各种磨难最终回到巴黎,一家团圆(爸爸不在了)。
遇到很多好人,也最后回馈了帮助他们的人。
为什么选弹珠这个象征,一个是童心折射,另一个是代表星星,当一个人离去天上就回出现一个星星。
最终爸爸的离去,就好像那个弹珠,留在屏幕上,留在天上和儿子心中!
好有质感的片子,场景年代感还原真实,美轮美奂的法国各地小镇及自然环境掠影,平静祥和的生活中处处隐藏着危机,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和危险复杂的政治国际环境强烈的对比凸现了导演的高明。
整部电影没有一点战场的描写,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小男主演的真棒,聪明智慧勇敢,在战争环境中摸爬滚打,夹缝中求生存,并且最终凭着自己的智慧救了报摊老板一家。
中间花园逃跑的部分真的很扣人心弦,对于光的应用导演真牛逼。
战争胜利了,人民欢呼雀跃的场景有种二战油画的感觉,但审判也是残酷的,剃光头,暴打各种暴力手段在欢呼中显得那么突兀,平时都是老实的民众一下变了暴徒。
这个随时发情的民族,拍任何题材都弹出“爱情片”的滥调。
Duguay真是超合格的商业片导演了。法国二战时期犹太一家流离史,Jo的小演员演得真好,末尾站在桌子上大喊Je suis juif泪目……都是片尾用真人视频,麻烦陈可辛过来看看什么叫真诚得与观众对话什么叫投机!Christian Clavier特别出演一出来就知道他演得是好人嘛!顺便好奇一下法国人拍二战片的德国演员卡司流程。
又是一部讨好犹太人的片子,也算西方的主旋律洗脑片之一,这类片子一律一颗星。
最值得肯定的部分是对战时社会的描摹,比如被宣传洗脑的人,被恐惧压垮的人,机会主义者,弱势的藏匿者,以及当时人们坚信的那些理由。当然这部影片的叙事并未陷入苦难,而是在对人物同情的基础上,描绘希望,即人性中的善念,这一点是影片成功的地方。
场景很美,演员都很美。就是小演员从头到晚一个人演,没有反映出长大的过程。
虚伪的童话
原作《弹子袋》好看。从村庄逃到海岸,战争随着童年慢慢就过去了,然后回头看,最重要的东西也失去了。
一边放着片子一边还能从容做点其它事情,可见节奏如何了,剧情老套不怕,怕平淡,把苦难拍的如此浪漫也只有法国人了。有两段留下印象,一段是目睹枪毙场面,一段是庆祝解放的“狂欢”段落。8.3/10K 【IMDb7.3/5.4 预算2140万美元,北美票房41万美元,全球票房1089万美元】
纳粹,逃亡,儿童,生与死
拍的还是比较美好的,没有太虐心的场面。
3.5
第14届法国电影展西安站看的影片,意外非常优秀。叙事流畅、景色优美、镜头灵巧、细节足料、感情细腻。虽然剧情是简单的犹太家族坎坷逃难,配合战争创伤二战背景,纳粹的暴虐与刁难,与一路上热心的人物,形成强烈的对比,结尾“我是犹太人”一幕呼应全文,很能打动人心。
很典型的法国电影,氛围,音乐,摄影以及演员的表演都很完美,不过剧情稍微弱了一些,总有些欲言又止滴滴答答的感觉。最后一句,电影的片名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前半段个人觉得非常好,兄弟两在逃亡路上的磕磕绊绊,相互扶持。到后期和美丽小姐姐眉来眼去我就开始翻白眼,小姐姐家人角色设定太工具,最后男主说出犹太人身份强行主角光环,水准下降。医生,神父等善人设置不错,闪现出人性光辉。父亲角色很生动。其实和弹子关系不大。7.0
不错的故事底本,可是大半的篇幅被拍成了流水账。苦难让男孩长大成人。到最后,他终于可以高声喊出自己的秘密的时刻,无疑是动人的。
很明显粉饰遮掩了了犹太人干了啥然后又模糊了他们干了什么
比起战争下的犹太人遭遇,这片子简直太儿童文学了,太阳春了。一路开挂的人生仿佛让人觉得这不是二战期间的犹太人。主角周围遇到的都是好人,一路没有被骗,钱没被偷,没人举报,所有人都在救他们,还抱得美人归,甚至最后书店一家都邀请他参加聚餐,世界太美好了。
这个题材快被拍烂了吧
自然界的每一天都是生存的挑战,羚羊出生便学习奔跑,躲避猎豹的屠杀。骄傲而宠溺的父亲为了保住小儿子的性命,一边打他一边告诉他,不可以承认自己是犹太人,教他如何逃亡。人类创造了文明,却又以文明的名义摧毁文明,但愿我们的内心,永不必遭受逃亡的不安,也永不会有猎杀的冲动。
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