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晚应朋友之邀,参加了后窗放映.文艺之春在南京紫峰卢米埃影城举办的为期一个半月的独立影展,看了五部独立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杨梅洲》、《天津闲人》、《危城》、《静静的嘛呢石》)中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首映,看到一半已经被电影中的两个小主人公所吸引,而包含其中的清新明快的格调倒成为观影之后的最深印象。
这部电影是杨瑾的第二部长片,相比于导演的第二部长片《二冬》,这部更具有作者电影气质,新作中他抛开了应有的故事框架,把更多的情怀留给了自己,以两位小主人公为媒介,让自己儿时的种种记忆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和观众面前。
先说在画面处理上,作为学院派出来的杨瑾导演,拍出的画面却没有太浓重的学院派气息,这是值得称赞的。
他没有对电影进行过多的修饰,把电影交给自然,归还给生存过的土地,通过两个小主人公的所见、所说、所闻,再慢慢地寓情于山水之中,寄情于阡陌之间,为观众展现出了一副美丽、纯粹的乡村图景。
两个小主人公的美好演出成为这部电影最亮的亮点了,两个小主人公不做作、不生硬,生气也好,开心也好,委屈也好,都是随着个人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看不出有任何雕琢过的痕迹,从头至尾没有太多的违和感,可以说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许这也得益于导演对儿童心理拿捏的恰如其分。
在其他角色的选择上来看,配角的亮点不是那么突出。
尤其是在王小波妈妈的选角上,妈妈的气质过于出众和脱俗,没有那股农村妇人的淳朴的味道,显得很不协调;反而小波父亲的扮演者却是比较到位,他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活脱脱的就像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百姓一样,一个天生的小煤窑业主,一个天生的北方农民,一个天生的中国父亲。
随着电影的不断放映,时不时就会出现令人愉悦的电影原声。
确实,小河的配乐给电影增添了太多了亮点,提升了原有的电影品质的同时,欢快的基调,清脆的旋律与电影中的情节配合的恰如其分,画面与电影相得益彰,OST的旋律至今还在我耳边回绕。
此片中动画场景时常出现,与现实画面相互交织,占了相当一部比重。
而在动画运用上,因基于个人喜好,一直不是很看好在电影中插入动画的做法,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也许导演插入动画的本意是带给增强新鲜感和童真趣味性,这部电影也达到了之前所期望的效果,但同时也破坏了画面上的协调性,此外,插入动画的做法也阻碍了电影叙事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坏了电影整体的流畅度。
叙事始终是这部电影的硬伤,那可能也是中国电影人普遍的短处。
整个故事始终缺乏一个主线,故事只能去跟随着摄影机的步伐一步一步继续前进,故事的紧扣性,连贯性更无从谈起。
在电影放映到三十分钟的时候,也许导演自己也已经忘了电影中的人物要去做什么,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了吧;即使在电影结尾也是被牵强插入的奶奶带走了两个小主角之一,至此电影才算自己把自己完结,期间的电影的逻辑性也只能靠魔幻色彩的笔墨来填充了。
观影过程中,浓厚的山西口音、露天的煤矿、土做的窑洞、天真无邪的对话等原生态的东西倒是对我造成了不小的触动,甚至会认为这些无一不是导演儿时经历过的事迹。
此外,片中用动画的手法来表现小主人公们的往事,恰恰说明旧时光毕竟远去,而美好还在、童真还在,童年的闪回依然在杨瑾脑中不断回绕,这种情怀也许值得每一位观影人去细细地品味,缓缓的怀念。
即使是回忆,也只能是对逝去的光阴一种臆想罢了,不可能完完全全复制在电影中,回忆中包含着种种真实的、深刻的、虚幻的、飘渺的梦幻的经历,最终会与影像中的蒙太奇相互交汇,并掺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美妙绚烂的、怀旧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画卷。
好难得看到国产儿童电影可以拍得这样朴实无华,虽然演员们的表演很生涩,但可以看出编剧的实力,也让观众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他想表达的东西。
小波的灵动和杨晋的憨萌,都十分可爱,小孩子的仗义执言,在厕所里和老师“比大小”被老师听见;悉数外婆重男轻女,把姐姐送人;杨晋说“姐姐的胸真大”,他奶奶是巫婆,啥都不让他玩。
曾经我们以为孩子什么不懂,其实孩子比谁都懂呀。
因为爸爸的严厉,妈妈的世故,小波学会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因为成绩不好,学会了吹大牛吸引同学的喜欢,同情姐姐的遭遇,却又被姐姐不断温暖着。
可以感觉出杨晋家的生活很中规中矩,而且受限很多,所以才对小波“吹的大牛”无限渴望,虽然后来发现小波说的都是假的,但给每家送圆白菜的插曲也丰富了他的生活。
奶奶的出现,结束了他“突破束缚”的日子,但大黑猫的离开也算是让他有所慰藉吧,小朋友还是要知足是吧。
女性通常在故事中充当不幸或者妥协甚至遗弃的角色,姐姐虽然被小波外婆抛弃,但听到小波说她坏话,还是立刻阻止了,可见心地是如何的善良,她将她的痛苦向着那滚滚黄河倾诉,她还有了爱她的男朋友,所以善良的人终会有好报吧。
每个人都向一棵树一样成长,中途会遇到阳光雨露,也会时有狂风暴雨,但那些经历都会成就这些树木,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不要低估了向上生长的力量,它终究会成就你。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本片还有个洋名Don' t Expect Praises,乍一看,还以为引进片,可惜,是国产儿童片!
哈哈!
其最初吸引观众的,更多的不是片子本身,而是来自于对这样一个拗口片名的好奇心,可在这个复杂的名字之下,包裹着的却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
对于许多导演来说,他们自身的童年故事所具备的奇趣性与特殊性,以及浓烈的个人标签与故乡情怀相对于其它电影题材是较容易发挥的,至于电影本身能否更加出彩,关键是依赖一个导演的能力。
当导演杨瑾在面对自己的童年,面对自己的电影时,选择以“简单”为突破口,以一段“友谊”为依托,将着力点放在故事叙述本身,他不刻意追求繁杂的电影结构与叙事手法,将简单化作影片朴实清新的风格,即使全片因其低预算有制作粗糙之感,却仍见真诚,这种真诚就恰恰源于影片由里至外的简单。
片中小主人公杨晋可以看作为导演杨瑾的谐音。
该片原名是《夏天的日记》,俗气,但更贴切电影里杨晋与王小波的那段童年往事,最后改名的原因是杨瑾导演想向自己的恩师崔子恩致敬,故从崔子恩的一篇同名小说里取名。
作为儿童影片,在趣味性的呈现上,《有人》投入于生活,三送圆白菜,三访小波亲戚各有笑料,三分之一的动画段落为该片增色不少,一些难以实际拍摄的画面用动画形式补缺,契合影片追求的童趣理念与其针对儿童市场的创作诉求。
影片并没有在画面构图上多加深究,更多的是把镜头对准人物,人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发了趣味效果,杨晋与小波在送白菜的路上滚白菜,扔白菜、奶奶不停地给两个小朋友零食吃、杨晋之于杨戬的童言童语等等皆让人会心一笑。
在描绘一个儿童世界的同时,导演以三送三访的叙事模式将其融入成人的世界,奶奶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迫使小波的亲生姐姐被领养,小波舅舅因政府征地修建大坝多赔钱而忙种树,这些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行为皆从孩子们的视角一一带出,导演没有在其中表达任何的自我观点,没有刻意的人性揭露与批判,一切回归于真实展现。
舅舅放下锄头想和杨晋、小波游泳,最后被妻子阻断一处,隐晦性地隔阂了儿童/成人世界,潜藏着对于成人化的无奈。
除却影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两位小演员亦是一大亮点,自然纯真且略带稚嫩的表演,以及那些不时迸发的对话言语执拗又可爱。
而结尾则是给予了观众最大的惊喜,是真人与动画、真实与虚幻的一次互错。
中国的儿童电影,不是多了,而是越来越少,想起自己童年看过的那些《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小刺猬奏鸣曲》、《“下次开船”港游记》、《十四、五岁》、《我的九月》、《少年彭德怀》,再看目前充斥屏幕的日本动漫,国产闹剧之各类“我一定会回来的”,似乎加点现实题材,不是盐多了加糖的无病呻吟!
因此本片再稚嫩,也需要加以关注与摇旗一下。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是一部看不到太多企图心的电影,影片以非常平实朴素而又不失风趣的语言讲述了一段童年的小故事,鉴于影片主角和导演名音相近,大概可以推测这是一部作者本人的自传类电影,影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这种性格似乎是两人在对方身上的投射,或许都是来源于导演本身。
这部有着奇怪片名的童趣影片,躲避开了浮躁而又苦大仇深的纷纷杂杂,以贴近生活、贴近人物内心的真实态度,完成了一次质朴、纯真的叙事。
小成本的电影难以避免制作上的粗糙,这种粗糙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影片思想主体的完整性,《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是粗糙的,但是主体上的完整性保持得较为优良,两娃和片中所有演员的演技可以忽略不计,影片节奏、摄影也粗粝的惊人,但除了影片本身贴近真实生活的“纪实美感”之外,影片中大量穿插的动画片段,挽救了这部童趣片在想象力上的视觉延伸,它不仅仅增强了影片叙事上的轻松、诙谐,也非常契合影片本身的童趣味道,孩子的纯真和天马行空的跳跃想象力得到了影像上比较自由的释放空间。
而影片对白使用的地方方言也给影片带来了更强的真实性,在国内很多方言电影中,地方性的语言运用,带来的似乎不是隔阂,而是一种袒露的自然与真实,因为你不会向外人说自己的母语。
影片伪纪实的风格加上大多数人年幼时熟悉的许多段落、对白,应该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多的共鸣和认同感,一个好孩子、一个野孩子的搭配,似乎总是可以产生点有趣的碰撞。
影片要是全部以真人的形式出现,那么很多儿童跳跃的思维和想象便得不到镜头上的延伸展现,而要是以全部动画的出现,恐怕便会丧失很多的真实感和纯真感,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以真人、动画2比1的比例搭配,算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影片的预算和叙事空间,而那几十分钟的动画算是一种画龙点睛,这种形式对于资金捉襟见肘的作者电影来说,或许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
但是影片镜头上的粗糙以及叙事上的松散也有点惨不忍睹,因为节奏、演技和摄影的问题,在观影的时候,我很多时间经常开小差产生错觉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
说到纪实,影片中对现实、乡土的映射也有一些,大坝建设、煤矿挖采、地方上的妯娌亲疏、计划生育、方言语境下乡土归属感,这些都丰富的东西是对该地区人文乡土一种不错的影像记录,但是从电影的角度上来说,似乎都没有很好的发挥叙事力量,只是停留在捎带说了一下的地步,真是要平实朴素到底了。
如今的国产独立制作似乎在国外找到了一条自己的生存之道,此片参加了不少国际的影展,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或许能弥补一下此片经济上的压力。
鉴于国内的童趣电影比较少,而这种商业色彩几乎没有的童趣片更是无迹可寻,《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以这种洒脱的姿态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反过来说也让人惋惜,不过就宛如这个奇怪的片名,或许这也不算是是坏事,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不喜欢的人大抵也看不到这部片子,再多夸奖再多质疑似乎对这部片子也并无甚影响了。
我们所有人都经历过童年,我们都能从《有人赞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片中俩孩子投射出的倒影,是无数人最真实的童年。
但是如今利益所主导的时代,童真童趣是可以明码实价贩卖的,大家显然更愿意花时间去意淫星二代农家乐的故事。
第四国际网站上一篇2013年全球电影的综述文章,其中写道:今年的商业电影显示出,娱乐企业的文化产品对百分之九十五世界人口的生活情况几乎没有兴趣。
(贾樟柯微博) 还是寡淡、平实一点的电影回味起来更有余味。
几乎想不起来上一次看专门讲儿童生活的影片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所以,将本片定义为“我看过最好的关于童年的电影”,不为过。
该片导演是80后杨瑾,片中的演员应该都不是专业的,所以除了两个小孩以外,其他人的表现都比较生硬,要么没台词到不正常,要么背台词到不正常,每每有出戏的感觉。
导演对非专业演员的掌控,与同为80后导演郝杰的《美姐》等类似,跟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等作品还是有差距的。
缺点到此为止。
而整片画面清丽可人,情节流畅又不乏曲折,真人表演与动画相得益彰,天马行空而不矫揉造作,想象与现实完美结合,无疑是对孩提时代的最好展现。
杨晋总听他的小伙伴王小波讲老家的各种趣事,小河、游泳、抓螃蟹、炸鱼……,他经不住诱惑,放暑假后告诉父母要去奶奶家,却偷偷跟着去了王小波家。
然而,杨晋期望中的各种好玩的事情却没有实现,日子在看望王小波的奶奶、舅舅、姐姐中逐渐消耗过去,直到杨晋被找他的奶奶逮住带回了家。
影片的主线是简单的“城镇孩子乡村几日游”,但表现的内容却非常丰富。
王小波这边全是真人出演,爸爸的教育观、妈妈的亲戚关系维护、奶奶的信佛与重男轻女、舅舅的狡猾与勤劳豪爽、姐姐的悲惨童年与自立自强等等,信息量巨大又写实,简直展现了一个农村全景图。
杨晋这边的故事全是动画加旁白,他对于自己的奶奶、舅舅、妹妹的回忆,夹杂着黑猫、花狗、白猪,与假期中发生的故事相互呼应又天马行空,展现了一个孩子印象(想象)中的农村全景图。
看了之前的一些影评,大多对片名《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不太理解,也有从市场角度说这个名字相当于导演直接说“我不想卖钱”一样。
我谈一下我对该名称的理解。
杨晋是班级第一的学生,他平日里肯定已经受到了无数的赞美夸奖,“你真聪明”这种话听到耳朵起腻,然而这趟王小波家之旅让他得到了不同的感受。
首先是王小波的爸爸。
王爸曾经也是文艺青年,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还试图与笔友结伴行万里路,可惜他刚行到解州,就吃羊肉泡馍撑到拉肚子住院,不得不取消了行程。
然而这次出行却给他带来了最大的人生感悟:羊肉泡馍太好吃了!
书念的再好不能挣钱有用吗?
能吃到羊肉泡馍吗!
杨晋给王爸背了山西的全部地区名和运城的全部县名,这些王小波一个都背不出来,但是杨晋并没有得到他预料中的赞美,在王爸的眼里,他和王小波是完全一样的四体不勤,细胳膊细腿的没有一点用处,比一天能搬16吨煤的矿工可差远了。
王爸甚至已经懒得听杨晋背诵《登鹳雀楼》了,比起王小波的一无所知,他更烦杨晋这种死记硬背的小聪明,他不理会孩子炸鱼的请求,而是通过王小波告诫杨晋:“以后少显摆你学习好!
” 然后是王小波的奶奶。
对于奶奶来说,小孩只分为男孩和女孩,对聪明和笨不做任何区分。
她对于女孩的气完全不近人情,同时对于男孩的爱也完全不讲道理。
见到王小波和杨晋来了,二话不说就拿出好吃的,又出去买了一大堆好吃的塞给他俩。
她并不偏向自己的孙子多一些,也不偏向聪明的杨晋多一些,只要你是男孩,就一样。
包括杨晋奶奶在内的这种莫名其妙的重男轻女,让男孩们自己也很郁闷。
在王小波的舅舅那,杨晋提出了自己科学的疑问:树种的这么密,人都进不去,能活吗?
舅舅哈哈大笑,这些树本来就不是种来让它长大的。
杨晋联想起自己的舅舅,他让全村的人敲锣打鼓给自己送了一面锦旗,却又完全不珍惜地随手扔到车后备箱。
这是为什么呢?
聪慧的杨晋和王小波一样根本弄不明白。
王小波的姐姐王小萍问“你们了解黄河吗?
”,杨晋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发源自哪儿、途径哪儿哪儿、到达哪儿、全长多少、中国第几、世界第几,一口气全都背出来(确实佩服这孩子背地名,有点疑惑,小时候的我是不是也都完全没有意义地背得下来)。
但是王小萍说“我说的不是这些”,一句话上面那些都白背了。
王小萍说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怎样的自信自立,不盲从、不妥协,怎样规划自己的命运。
杨晋和王小波他俩,还根本就没到思考这些问题的年龄。
所以整个片子串下来,就会发现“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个片名是被处处印证的杨晋的主观感受。
但导演到底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
是读书无用论吗?
还是往大一点说,深刻揭露了农村老年人重男轻女的陋习?
煤矿工人的辛苦?
农民贪图政府小便宜的奸猾?
新一代青年的有为?
或者是“透过两双孩子的眼睛,全景展现了当代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与时代变迁……”?
不!
大错特错了!
影片真正的主题就是关于童年、童真、童趣的,那个纯真的孩提时代,那份纯洁的友谊,那种纯朴的语言,每每让人发出会心一笑。
在那个特定的年龄段,评判好坏的标准是那么简单,你学习好,你聪明,所以你得到赞美。
但是长着长着,你就变了,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已经没有标准了。
那时的你可能也有忧愁烦恼,也会哭闹流泪,可是为什么回想起来,童年却总被说成是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时光呢?
心里搁不住事,单纯啊!
小时候赞美聪慧,长大了就不了。
我们都回不去了。
单独赞一下结尾。
前面动画部分杨晋的各种想象在结尾都照进了现实,包括杨戬。
那整部电影,到底是现实呢,还只是杨晋的梦中梦呢?
杨瑾,他也是不愿意长大啊。
可以说,《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下文《有人》)吸引观众的,更多的不是片子本身,而是来自于对这样一个拗口片名的好奇心,可在这个复杂的名字之下,包裹着的却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
对于许多导演来说,他们自身的童年故事所具备的奇趣性与特殊性,以及浓烈的个人标签与故乡情怀相对于其它电影题材是较容易发挥的,至于电影本身能否更加出彩,关键是依赖一个导演的能力。
当导演杨瑾在面对自己的童年,面对自己的电影时,选择以“简单”为突破口,以一段“友谊”为依托,将着力点放在故事叙述本身,他不刻意追求繁杂的电影结构与叙事手法,将简单化作影片朴实清新的风格,即使全片因其低预算有制作粗糙之感,却仍见真诚,这种真诚就恰恰源于影片由里至外的简单。
《有人》的原名是《夏天的日记》,俗气,但更贴切电影里杨晋与王小波的那段童年往事,最后改名的原因是杨瑾导演想向自己的恩师崔子恩致敬,故从崔子恩的一篇同名小说里取名。
电影中涉及片名字意仅是寥寥几笔,杨晋到同学王小波(导演的又一致敬)乡下老家玩耍,王小波的爸爸,舅舅,姐姐有的赞美他聪慧,有人则不,这句带有第三人称视角的话语是对故事片段的一次择取评判,虽不如“夏天的日记”一般能够精准概括,却内在呼应了电影文本于细节上的注入,颇为用心。
电影截取导演童年的一小段往事加以塑造,片名则截取这篇夏天日记里的一处细节,从细节入手,电影的可看性也落在这二字上。
在趣味性的呈现上,《有人》投入于生活,三送圆白菜,三访小波亲戚各有笑料,三分之一的动画段落为该片增色不少,一些难以实际拍摄的画面用动画形式补缺,契合影片追求的童趣理念与其针对儿童市场的创作诉求。
影片并没有在画面构图上多加深究,更多的是把镜头对准人物,人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发了趣味效果,杨晋与小波在送白菜的路上滚白菜,扔白菜、奶奶不停地给两个小朋友零食吃、杨晋之于杨戬的童言童语等等皆让人会心一笑。
在描绘一个儿童世界的同时,导演以三送三访的叙事模式将其融入成人的世界,奶奶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迫使小波的亲生姐姐被领养,小波舅舅因政府征地修建大坝多赔钱而忙种树,这些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行为皆从孩子们的视角一一带出,导演没有在其中表达任何的自我观点,没有刻意的人性揭露与批判,一切回归于真实展现。
舅舅放下锄头想和杨晋、小波游泳,最后被妻子阻断一处,隐晦性地隔阂了儿童/成人世界,潜藏着对于成人化的无奈。
除却影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两位小演员亦是一大亮点,自然纯真且略带稚嫩的表演,以及那些不时迸发的对话言语执拗又可爱。
而结尾则是给予了观众最大的惊喜,是真人与动画、真实与虚幻的一次互错。
然而简单,观众会真的买单吗?
可以看出,导演在电影整体的处理上还是略显稚嫩,传达追求儿童纯真快乐的愿望,追忆自己逝去的童年,无疑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但在导演个人情怀抒发与理念诉求上其实有所失衡。
从三送三访阻碍孩子们玩耍的文本结构来看,玩的趣味从主线上已被割断,怀的情感也没有更多直接性的流露。
以游泳和炸鱼作为两位小朋友玩耍的最终追求,不得不说,索然无味了些,就像前文所提及的一样,杨瑾也试图从生活细节与动画加以在主线上补充,丰富这个夏天的小故事,但做的还远远不够,所以《有人》的整体感觉可以说是简单到轻松,也可以评价为清淡乃至乏味,少了后劲。
在视听语言的掌控上不够成熟,选择用长镜头拍孩子,这种冷静的镜头下是孩童时而欢愉时而郁闷的情绪,形式与内容些许的不搭调,让人不经怀疑导演更多的是在抒愁情还是在传乐意,二者并没有很好的融合。
其中几次追跑的晃动镜头,在视觉上也是不舒服的。
侯孝贤总爱把长镜头搁在远处,拉开与被摄者的距离,这种冷静观察的画面最初就是为了照顾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这个做法其实不无道理。
《有人》的镜头多对准人物,且多是近景,少远景的拍摄,演员基本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的表演看起来都较为粗糙,导演并没有仔细在画面与角度上加以斟酌来规避这些缺点。
同样是孩童们的电影,《有人》不如《童年往事》来得淡然,生死相交,轻重点于回忆,不像《菊次郎的夏天》一般处处充满惊与喜,更不似《奇迹》那般温情得舒心,不管这个简单的故事能否打动观众,笔者认为它还是能够唤醒你关于自己孩童时代的回忆。
至于观众是否买单,导演杨瑾早已在片名里提醒了自己,“Don’t expect praises”。
话唠小矮子王小波,父亲煤矿工人,平时在姑姑家住为了上学(想吃爸爸做的西红柿炒洋白菜了)常考倒数第二;高个子杨晋,常考第一,父亲县医生。
二人坐大巴小学毕业旅行回小波家,中途下车,偷看女生nn。
小波带杨晋回家吃饭,棍棒父亲,真凶。
二人去看奶奶,白菜被抛到地上都脏了hh熊孩子,奶奶给好吃的,小波好懂事,要吃完不然奶奶生气。
动画解说奶奶的“不让…”挺有意思。
过年妈妈带杨晋看外婆,爸爸带妹妹看奶奶,奶奶把20块换成了5块哈哈哈,哭了好几天哈哈哈,虽然很心酸,但是这么讲出来蛮好笑,把刺痛消解了。
小波的奶奶则是喜欢黑猫,哈哈,小波被猫猫咬了四个大洞。
给舅送白菜,得知要建大坝了,政府给钱,三峡大坝?
贾樟柯?
杨晋生气了,小波不和其一起睡了,hh二人该如何破冰?
二小只吃工地饭,政府不让炸鱼了,感觉剧情有点松散..小波有个弟弟,跟这俩人玩掉河里了……😂😂😂这就破冰了??
妈妈想让小波和弟弟在里屋大床睡,小波的拿着被子陪杨晋,有点好嗑。
毕业·旅行留下便签,带上麻袋,孩子们的毕业旅行从拖拉机的轰鸣声中开场。
游山玩水,吃吃喝喝,不掏钱的享受了成年之后付费的热情。
有人叽叽喳喳贫着嘴,有人懵懵懂懂咋着舌。
前路上是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的努力着:挖煤、种树、挑水,生活的不易把旅途的风景装点得分外鲜活;后方的俩无邪小儿,走在了人生的分叉口,注视着前方的泥泞,终归还在所剩无几的清净地里徘徊往复。
旅途的尾声,吉普车里的白发和家畜,犹如人生的责任,召唤着童真引入了一条返璞归真的路。
发小曾经我们睡在同一张床上,聊着一些天外飞仙的事。
那个时候远没有基情和菊花的邂逅,也不用担心腐女同人们欣喜的眼色。
我想把你留在我家里,尽可能多的时间。
你陪着我走亲访友,玩乐嬉闹;我带你见识各色风情,游走体验。
我耍小伎俩,欺骗你多留了几天。
因为我在乎你,我想把你留在我心里。
我知道你很照顾我,舍弃回家的机会也留在我身边。
我们都还小,小到只想在夏日一起畅游黄河。
再见不知不觉中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就这样悄然离开了。
你有你的路要走,他有他的桥要过,交点之后面对的必然是分离。
犹记得上课时窸窸窣窣,下课时吵吵闹闹;放学了亦步亦趋,郊游了一前一后。
而今的某天,你们在大路相遇,也就只剩下一个简短的客套;那些过往只留有一个背影的浓缩。
Hey,XXX,没有了我和你一起走路,你也要一直往前。
纵然我们连招呼都不在,可我知道,我在的某个刹那,你曾拥有。
在清华文图看的,本已是放到第二部准备走了。
却突然听到熟悉的方言。
竟然是我们运城话!
马上百度了下,导演是在平陆拍的,运城市内靠近大山的一个县。
全场观众不断在发笑,我却在内心不断感叹,他们的对白,真真就是我们小时候。
我小时候就是那样过来的,儿童的语言简单,在言语间常常停顿若有思索。
我却不觉得好笑,而是真切的感动,感动到原来自己的家乡可以这样被呈现出来,原来自己的童年也可以这样被再现。
包括里面许多孩子家长的话语,非常真切,人们观念的狭隘,问小孩子的问题常常就是“你爸是做啥的?
”“你屋在哪儿?
”“你在你班能排第几?
”之类的问题。
尤其是父亲打骂自己的儿子那段,把他板凳踢翻,他还在那肆意哭,连哭声都是那么像,父亲的打骂就更像了。
运城人民比较常年在内陆视野狭隘,教育子女都是一样一样的。
只是深深感动于,原来也可以为家乡做点什么,呈现出家乡的面貌。
为导演和家乡致敬。
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看的儿童电影。
比《菊次郎之夏》更能打动我。
不是去展示儿童人性之美,而是把自己知道的那一点讲出来。
因为就是在农村,所以场景在身边随处可见。
就在我敲下这段话时,从窗外传来了小孩说话的声音。
我循声向外看,天蓝,光亮,正值冬日,显得清冷。
狗在吠,收废品的喇叭喊叫着,摩托车的嘟嘟声渐渐远去了。
村里死了老人,有丧事,奏丧乐。
街上因为今天久违了的阳光冒出一群孩子在大喊大叫。
我也就想起我的童年来。
这部电影很真实,也很诚实,没有去刻意强调一方去达到表达特定主旨的目的,而是简单的平淡地讲了杨晋童年的故事。
整体感觉很淡,包括动画也没什么技巧,配乐也很淡,并不特别抒情,催人泪下。
但看过之后会感觉像是回顾了自己的童年。
我们会第一次独自离家出远门,第一次住在朋友家,第一次遇到家庭的困难,第一次和最好的朋友分别,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成长。
其实我是认为这种影片不必抒情,情是自己的。
童年最是无限美好,现实生活还得继续。
这样看起来,这倒不像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导演杨瑾对自己童年的回顾,更是电影创作者送给仍葆有童心的成年人的珍贵礼物。
我们突然间就毕业了,就和好朋友分开了,就长大了,就开始有新的朋友,新的生活。
就只能和童年说再见了。
我在屋里打着字,看着屋外还在童年的孩子也会因为什么事一夜长大,飞离童年。
我心淡如水。
1、喜欢片名。2、有回忆。3、些许奇幻:二郎神、大黑猫、车后座的肥猪。4、有些少年回忆。5、有些感伤:坐上大篷车跟奶奶走的杨晋,这辈子还会和顽皮的小波有人生交集吗?我们很享受在一起的时光,但遗憾的是没有来得及好好告别,彼此就成为了生命中不再重演的回忆。
我对导演的童年经历和乡愁没有任何兴趣吖,只是也会想起小时候赖在小伙伴家不肯回家的时候,可是那前面1小时是在做什么,显摆记性好么
超有共鸣的一部电影,快笑翻了。如果少些刻意的文艺腔,估计会更好,不过我爱这文艺的腔调。你听说过黄河,知道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的诸多省份,却没看过黄河,对它诉说过心事。儿童的眼光看世界,都是吃的和玩的,好有趣,连友谊也是可以用吃喝来弥补的。动画部分与现实无缝对接。久违了的土地味,清新
还没冰爷拍的好
你们大人的演技还不如俩孩子像话么!虽然能感受到导演极力想表达的,可是这种方式是不是有问题
不造作但也没逃离平庸(催眠般的),显聪慧但也只是钻空子讨巧的能事,这当然不是孩子的视角,完全是成人借助回忆还原想象中的孩子的视角,而且还不是什么先例。
视角独特,从俩孩子的角度讲孩子眼中二三事,自然纯真充满童趣。俩孩子演的十分可爱,配上插叙的动画,在给夏天带来清爽的同时,也让人怀念孩童时光。
其实这个题目蛮奇怪的,但容易让人印象深刻,现在的电影多数都是用片名字数和拗口度来博眼球的,但他们也确实做到了。故事围绕孩子的一次暑假生活体验,动画和现实来表现孩子的童真,寓意什么的貌似不多,所以看看体验下山西人民生活还是不错的选择。结尾动画中角色集体登场还是挺惊喜的
动画部分尚可,真人部分平淡无趣且很散,只get到老太太重男轻女。
北野武式人物儿童片。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场景颇多,但这么多年来这种形态的似曾相识的国产片也确实太多了,看晚了。
电影很干净,就像童年的梦,导演说叫“中国儿童乡路电影”真是贴切。小时候就是在嘉陵江边长大,和小伙伴们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沿着江边一遍又一遍的玩耍,几乎翻开过河边的每一块石头,所以看电影的时候就好像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梦,还有梦里的暑假和外婆。这样的梦里充满欢乐,笑声,无忧无虑,讨厌长大。
小学毕业的暑假 两个好友的乡村冒险 敲鱼 买圆白菜 面对当时因为奶奶重男轻女 而差点淹死在黄河的亲姐姐 所有的快乐与痛苦都举重若轻 杨晋看到黄河时说道“我渊博的知识此刻都变得肤浅 而我肤浅的人此刻却变得渊博”
没想象的好看 但还不错
感觉很不一样!尽管欣赏日子的平淡,但电影本身表现这样的感觉,就有点不对头。
越简单平淡越能深入内心,孩子们演的很有灵气
有些笨拙,有些生硬,观众甚至总在不该笑的地方笑场,但是那颗恳恳切切拍电影的灵魂很美好。最妙的是贯穿全片的,那些有点怪的逻辑。又怪又妙。
名字很别致,情节也朴质真实,孩子受压抑的地方看着让人难过,动画不算太和谐,有人喜欢,有人则不。
已被奶奶外婆们的邪典气质萌翻,当然还有各种感动的点…
不管是动画、幻象场面还是对话方式都太成人了,反而还不如主角是成人的《一只花奶牛》浑然天成,或者要是拍成李红旗那样也应该会好很多。
应该如何平衡非职业演员带来的僵硬和影片试图传达的轻快?动画部分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