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早上起来翻豆瓣周榜单,发现了这部电影。
在之前好像也有看到过,但没有进行进一步探究。
如果早知道是类NHK韩国公务员的故事或者范进中举的故事,说不定当时就立即观看了。
说回电影,讲了一个穷小子苦读几年考上公务员翻身的故事。
统治阶级最喜欢这样的电影能够出现在市场上,既维护了统治也让许多在其中寻求上岸的人看到希望。
也给许多迷途的青年指明了一条道路,看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只有通过公务员考试,你才能成为人上人。
跨越种族姓氏的天然阻隔,光宗耀祖迎娶白富美。
由此产生的费用又可以带动市场就业,似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个这样的考试角落。
能够帮你的不是真的大发慈悲,而是看到了你身上的利益。
除过剧中女主是可能真的喜欢男主,被他这种精神打动外。
其余人就不一样了,起初讲述者帮他是因为他什么都不懂。
后来帮着帮着就开始了嫉妒,自己一次笔试都没过。
女友过了,好友过了;由此释放了心中的恶魔,去拆散别人的幸福。
学长帮你,是觉得牛群要有一个出人头地其他人都得到了救赎。
培训机构招生老师也一样,最开始多说一句话都嫌烦。
等你上榜后,第一个塞红包让你帮着做宣传。
就连门卫在你上岸ips都在敬礼,权力果然是最好的春药。
生于此,长于此。
就不得不去考试,成为小镇做题家。
好像完成阶级跨越的可能,拥有一个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
除了公务员就没有其他路可选,人人都想成为第一公民。
“我不会接受失败,我没那么容易被打败,在时间的书页写下旋律,唱一首新歌。
”看完电影的当天,满满都是感动与喜悦,也正因为如此,反而没有想写的东西。
当我看到什拉达不离不弃的回到他身边,我就对自己说,这只是一个童话。
在现实中,主角的道路必将更加艰辛困苦,所以这个故事只能是一个取材于现实、却又超脱于现实的童话。
但那又如何,生命如此短暂,真真假假又何必强求。
只需享受当下这份喜悦与感动即可。
谢谢你。
我知道中国网友看罢此片一定认为自己感同身受,似乎把中国的“上岸”一生演了出来,觉得很感动。
诚然,本片在一定程度上是体现了中国的小镇做题家的做题一生模式,有相似之处,但也切忌对号入座,中国模式与印度模式还是不同的。
更加不要满足于现状,不要认为:啊,太幸运了,我生在印度另一边而不是印度。
相同之处其实很容易看出来,处在社会底层的做题家,想要通过考入印度警察局,首先改善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放下一切杂念,勤勤恳恳啃书本,做题做题,练习练习,通过这样的枯燥的重复模式去征服考试,最终达到自己“上岸”的目的,摆脱过去穷困的生活,贫乏的资源来源。
也能跃升阶层,摆脱原有阶层的束缚。
同样地,中印均没有堵死上升通道,都是留了一丝机会,让小镇做题家觉得希望还是有的。
同样地,这个上升的缝隙都是极其小的,但是可能相比来说,中国的空间更大一些。
因此,中国网友,特别是已经“上岸”的网友,看了本片,一定非常感动,“感谢那个曾经努力的自己”,觉得自己用笔杆征战沙场,叱诧风云,换来了自己的幸福一生,觉得非常幸运,更加愿意卖力为国家机器代言了。
不同之处有很多的。
第一,印度的等级制度是显性的,而另一个国家则是隐性的。
单就这个片子里面就可以看出,低种姓的人,可以被高种姓的鞭打。
例如,开头那个不腐败的副警官,来救主角的哥哥时,发现那个号称被兄弟俩人力车撞伤的老农是诈伤的,副警官就可以抄起手边的竹竿子,像赶牛打狗一样,敲打这个诈伤的人。
普世地看,实际上这样是一种侮辱人的行为,但是却还可以活生生地呈现,是为之“显性”。
还有其他的显性体现,例如讲印地语和英语的区别;男主说和女主不在同一个世界,不敢发展等等。
在另一个国家中,等级制度是隐形的,你不用心观察和思考,你很难发现。
因为表面上大家穿一样的衣服、说一样的话,似乎都混在一起了。
但是只有当你被圈内人透露了他们的生活之后,你才能发现其实生活并不相同。
比如说你的亲朋好友见识了,透露给你;网友自曝自己的优越生活,例如北极鲶鱼;恶性刑事事件发生了,例如我爸是李刚等等。
在这个里,你更加容易被灌迷魂汤,觉得好像自己也没差啦,怎么看怎么好。
很抱歉,只是因为你还没了解到生活模式可以那样的不同,又或者你不想不敢去了解差别,又或者很难接受事实的真相。
各种心态结合起来,使得本来隐性的栅栏,变得更加隐形。
第二,看上去两者都擅长于发挥阿Q精神,用鸡汤安慰自己,让自己安于现状。
但实际两者的心态稍有不同。
未经严谨的考究,就目前自己的了解,低种姓的印度人,对于自己的等级是接受的。
在印度教里面,似乎是说,一个人的等级是固定的,跟着父母的,并且承受苦难也是应该的,根据业力论,承受得越多、忍耐得越多,累积的业力也高,来世也会更加好。
而且,他们认为,即使自己等级低,但由于所有人都信印度教,实际上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就低人一等了,他们自认为自己只要一样的虔诚,实际上和高种姓人并不不同,所以不必仇视高种姓人,老老实实呆在自己的等级中,赎去前世的罪孽,为美好的后世挣工分。
再加上由于认为绝大多数人认为废除种姓制度会永世不得超生,所以至今仍然无法废除种姓制度的存在。
总结来说,是他们心态稍微躺平。
当然,这部分的观察仅来源于本电影中,实际的情况需要再去查看严肃点的报告、纪录片、研究或者真人交流才能得知。
因为在这个电影中,主角从始至终是没有流露出仅因为等级差别而滋生的仇恨,如果鄙视一个人取决于他诚不诚实之类的。
在后者中,心态就没有这么平和了。
后者里,欺善怕恶、对上对下面孔完全不同,即使怕恶也只是暂时的,一转眼就会骂孙子,就像阿Q一样,刚被赵老爷打了,毕恭毕敬受教逃跑,到了安全的地方之后,对自己说一句“唉!
儿子打老子了!
又给儿子打了!
”来加加油,鼓鼓劲。
因此,这是虚假的,永远都是阴险的。
屠龙只是为了有天能成为恶龙。
第三,目的不同。
在电影里,男主当印度警察的原因是想要把自己诚实的这种好品质带到上面,从上而下影响整个国家,希望能用自己的这种人性光辉沐浴腐烂的现状,从而真正改变这个国家。
除此之外,女友去做税务官也是这样的想法。
而作为对照组的另一个朋友,是他腐败老爸希望他考上之后能够依关系腐败更多的,就怎么考都考不上。
另一个国家就不用说了,同样的也是把上岸目的唱得那么好听。
似乎我应该把这点归在相同点那里说。
不知道怎么就跑到这里来了呵呵。
好了,谈谈电影的观感。
我认为男主的演技非常好,非常细腻,把低种姓人群的卑微表现得很到位。
他不仅仅在语言上有体现,还包括肢体语言、姿态、神情。
比如说这个人含胸驼背似的,没有精气神,肩上似乎有很多重力,即使到了穿西装面试也一样,浑身不自在,不是勒脖子就是鞋子磨脚,直至真正穿上警察制服之后方才真正神清气爽。
这个是看点之一。
宝莱坞元素收敛很多了,没有大场面劲歌热舞。
mv手法一样的电视剧场面,还是无法避免的,不太影响观感,也稍稍增加了娱乐元素。
女生吟唱那小段也还是可以的,很有感觉。
另外,本电影也确实太过鸡汤了,不知道印度人看来这个故事的观感如何。
我也不是很介意这个结局鸡汤了,因为在结局之前,确实花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在讲述这个突破之旅是如何如何艰难。
但是我真的会有疑惑,如果最后男主没有“上岸”,还是干着面粉小作坊,高种姓大美女真的会嫁给他吗?
挺本片是一部印度励志电影,既然是励志,肯定离不开开局穷小子,命运全靠拼,最终通过不懈努力,完成逆袭,直上青云达到人生巅峰的奋斗史。
这里说几个片中较为隐晦,但是处处体现的观点,即贵人大于选择大于努力。
为什么把贵人放在第一位,让我们看看马诺吉遇到的几位贵人便知:1.副警长,杜申特从他这里,马诺吉了解到了两个重要的人生道理,一是要想改变现状,只有通过自身努力,作弊是永远实现不了的,这也成了马诺吉的信条(人生观),最后也是通过这个打动评审;二是要想改变环境,必须有足够的权利作为支撑,因为父亲举报反被裁员的事,马诺吉曾对诚实嗤之以鼻,是副警长让他见识到了权力的重要性,也作为自己以后的人生目标和前进方向。
2.官二代官二代,在马迷茫的时候,让他知道了还有IPS的存在,并施以援手带他去了德里;刚踏入德里的马非常迷茫,官二代为他提供了第一位导师高里兄弟,为后面几次考试做了重要的铺垫。
3.高里兄弟片中高里兄弟作为考试导师和人生导师,可谓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手把手进行指导的同时,还在为他提供工作机会,最后直接是赞助他全程脱产学习,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4.女友能够不离不弃,作为马坚强的精神后盾,就不多做赘述了。
5.几位评审面试的最后一关,在主审非常反感的同时,几位评审能够给他第二次机会,并在最后讨论中,鼎力相助,才让他马最终通过面试,得到职位。
再看看他做的几次重要选择:1.放弃等待州考直接前往德里参加国考;2.培训班选择,巧遇女友;3.第三次失利时,选择向他人求救,并向高里兄弟贷款,全职脱产备考;4.最终答辩之时,选择实话实说,袒露心声,最终打动几位副评审,得偿所愿。
努力就不再做赘述了,对比一下,贵人能够让你触摸到本不属于自己的机遇(实现阶层跨越),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三观建立、物质帮助、抉择指导等等,影响长远意义深厚。
相比之下,选择可以让你在人生的道路前进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不好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如面试之时,马决定实事求是探袒露心声,如果没有贵人相助,则前功尽弃,也就没有后续了。
而努力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决定了下限,如通过拼命学习,男主只能通过选考,主考都十分费劲,但是通过努力能够超越原来村子里的绝大部分人。
总结一下,贵人决定(改变)方向,抉择提高效率,努力降低下限。
推荐给了所有学生。
底层逆转,只能靠读书改变命运。
很多家长永远不能理解中考高考的意义,所以放任自己的孩子,成为了新时代文盲:不爱学习,不爱读书,甚至不爱运动。。
唯一想做的是:躺平,游戏,刷短视频。
这一点,我在六岁的小侄子身上清晰的看到了。
发烧感冒,打吊瓶,弟媳妇为了让他安静打针,给了他手机。
他勾着头,用不能动的带着针头的手拿住手机,另一只手不停的翻看短视频,点开一段动画片,他一般是快速拖拽几下,十年左右结束一段视频,然后继续划拉手机寻找另一个视频。。。
六岁的他,甚至连几分钟的短视频都不能有耐心看完。
我收了他的手机,还给他的妈妈,然后,对我还有畏惧的他乖乖的交了手机,目光空洞的看着周围,眼神木讷,毫无光彩。
也许是因为生病。
读书改变命运,至少,学过的知识可以让你看清自己的现状,理解自己的处境,多一点反抗的,进取的,向好的追求。
男主万里挑一的成功,看似不可能,实则,太多人,99.99%人,并没有坚持到最后。
他只是忠于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忠于爱情,坚持到了最后!
成功没那么难,是真的。
读书不是为了成功,而是有机会照亮自己的人生,或者更多一点他人的人生。
"If I cannot be the sun that shines upon the earth, I can still be a lamp and light up my street."
本来想用英语来练自己的写作能力的,但还是用中文表达比较顺畅。
这部电影,我并没有产生那种被狗血激励到的感情,只是让我对社会现实更加清晰。
同样经历过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我来说,里面的很多场景很相似。
确切地说是和主角的心境相似。
现实生活中,也许我的竞争强度没有他的考试那么大,但是他所拥有的资源(家人的爱,爱人的情感支持,朋友的金钱资助…)我却是没有的。
综合而言,他比我幸运。
再从公考出发,成千上万的人跑到德里,准备两三年去考试,而只录取20-30人,我只感觉是很浪费时间,生命。
但对于主人公,从他的情怀出发,这是值得的。
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他们想拥有的却是其他,一种被现实生活异化了的价值追求。
所以,如果要考公务员考试,一定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考试的选拔考试,这个真理,本该我在16岁,17岁就懂,结果被异化了高考所限,思想被僵化。
但现在懂了,也为时不晚
《赠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泰戈尔给林徽因的诗,感叹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没可能有结果但电影里的歌词和故事云给了风大声的回答:风筝向一望无际的蓝色说什么我要等多久才能收到你的消息风向云低语什么我会听到你大声说同样的话吗?
(女演员挺漂亮)
感觉有好几年没看到印度励志片了,今年的这一部根据真实改编的”小镇做题家“逆袭考成国家公务员的故事算是吧热血和感动一口气补足了!
出身不够好又被困在作弊制度里的农村小孩因为不公对待和警长的一次公正,决心走父亲的老路去用公正的心改变国家,最终事业爱情双丰收。
即使知道最后一定是一个happy ending,也依然在他特别穷困的时候被感动到,不只是他,还有身边的人。
男主特别乐观,特别努力,即使身处困境也一直坚持勤工俭学自己挤时间学习,被冤枉了也不屈服,不管环境多恶劣都坚持要打工帮助家里同时也要应付考试,求人的时候又诚恳又不卑微……整个过程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坚韧,特别难得,延续到他的面试时不撒谎同时不卑不亢的态度,再紧张也没有自怨自艾,这是非常难得的。
而他的周围有失败了也一直帮助考生辅导的老师,又陪伴他心态崩了的兄弟,有条件好却欣赏他品质的女朋友,默默支撑他的家人,这些人都有个自己的追求和坚持,也都在他最困难孤注一掷的时候义无反顾的帮助他。
这些也都令人动容。
其实片子里他的朋友的角色是很突出的,他既是讲述者,也代表了大多数。
不够拼命但也在努力,三次考试依然没机会之后会出现短暂的报复社会的心情,怨天怨地做些事让自己后悔,甚至多少有点阴暗的不希望朋友比自己还要好。
这都太正常也太生动了。
令人庆幸的是最后友谊长存也找到了他自己的目标,这是最好的结果的同时也是希望更多走不上独木桥的人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出路吧。
影片让我有点遗憾的是视觉上弱一些,可能会有纪录片的感觉,特别是前半段。
但音乐还是很不错,有宝莱坞的影子,女主的吟唱反复出现还是很好听的;大合唱的再来一次也很洗脑,非常热血,烘托气氛的时候很有效果。
有志者事竟成,也许不是一句空话,找到方式方法坚持下去,也许会得到眷顾也未可知。
印度“小镇做题家”逆袭考上国家公务员的热血故事。
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童话:一个农民的儿子想当警察,下决心在被腐败掏空的系统中做一个诚实的人。
为此,他投身世界上最难通过的UPSC考试(20万投考者中只录取20-30人),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方式铁杵磨针。
电影没有回避印度社会的阶级歧视、腐败猖獗和失业高发,通过高考独木桥晋级精英的孔隙细小和珍贵得如同在岩石上种花。
但是,男主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锲向岩层的钉子里灌注着整个下层的渴望,苦大,根深,何况他还赢得了近十年来我在电影里看到的最正面的爱情力量。
《三傻大闹宝莱坞》导演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的新作,他以71高龄重塑金身,拍出一部与从前大不同的电影。
卸掉歌舞,滤除浮夸,一反宝莱坞“大片综合症“的套路,不以过度填充、制造物超所值的虚假繁荣来向观众邀宠,而是回归扎实的影像基础,用长镜头和同期声叙事,徐徐铺展埋伏在前、中、后景深内的故事,讲述年轻人抱负和支撑抱负的斗志。
老导演不屑偷懒,拒绝让故事中的理想主义打折。
《12年级的失败》证明,取悦观众的电影照样可以赢得尊重(018)。
主人公 Manoj Sharma (Manoj Kumar Sharma) 确实是出身寒门,他的种姓 Sharma 是婆罗门,家庭经济条件的确不太好,所以是「寒门」。
但在印度社会里,打扫厕所这一类的活儿是绝对的低种姓的工作,轮不到他干的,电影对原著中的几个细节做了巧妙的嫁接。
女主人公的名字 Shraddha Joshi,也是个高种姓。
这是两个人得以交往的前提。
有些电影解说,一上来就说 Shraddha Joshi 种姓比 Manoj Sharma 高,这是胡扯。
至于电影本身,非常精彩。
虽然说的是一个关于现代版本的科举考试的故事:世道艰难,家人受辱,明志发奋,寒窗苦读,佳人相伴,友人力助,考官责难,咸鱼翻生,鱼跃龙门。
科举制度并没有废除,很明显,在印度还有保留。
面试通过后,有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
故事的真是原型在 2005 年通过 IPS 考试,全国排名 121。
现在他在 X 上还有账号,没少为电影宣传。
以后仕途应该会更进一步。
至于我国的考公,你那吭哧吭哧考上了也明明就是个小「吏」啊。
还他妈的「上岸先斩意中人」呢,瞧你那点出息。
看过
非常励志感人的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底层乡村青年的人生逆袭之路。整个故事的讲述非常棒,让人与男主一起体会着其中各种酸甜苦辣。真是一部好片。imdb也是将近5万人给出了9.2的高分,许多人评论说是2023年的年度最佳影片。强力推荐。
前半部分还算是个行云流水的类型片,越往后看越拉胯。首先作为一部聚焦印度国考的电影,看完之后无论是对于体制还是对于考试都依然是毫无概念,这从基本面上就失败了。男主要通过考试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什么素养,为什么学了十几年连个8分钟200字的自我介绍都写不出,到底是考试太难还是男主太蠢还是制度太黑箱,通通没有答案。其余方面也很愚蠢,和女主的感情线闹着玩,和男二的关系像精分时好时坏。此外,男主说底层人手握权力可以更好的造福社会,这我现在可不敢苟同哈。
该片比《三傻》严肃些,也因严肃而显得更真实些,但这不是纪录片,因此叙事过于拘谨,故事性不强,综合而言不如《三傻》。本片分两次看完。第一次,我与友人看到一半,友人谓其太“正”,既成功还抱得美人归,因此中断看了其他电影。第二次,我接着看完了,友人的判断依然有效。但是,这仍然是一部好电影,因为每个努力奋斗的人都会对男主角的经历感同身受,我们不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不断跌倒,不断站起,磕磕绊绊走向未来吗?当你回望未来,难道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吗?你不是最后也找到工作,成家立业了吗?我们的人生多么励志,每个人的都是一部励志电影。
电影的主题很简单,关于底层人如何赤手空拳孤注一掷的去挣一个未来,很理想化,很鸡血,但是有被燃到。“我们不是空手而来,我们的意志坚如磐石”、“即使我们中一个人成功了,全群皆赢”、“未受过教育的人是最可靠的选票库”这些听起来或者像心灵鸡汤或者像传销口号的句子,处理不好就很让人反感,处理的好就是这碗鸡汤我先干为敬,显然这部是处理的好的,印度的类型片真的已经拍的很炉火纯青,希望国产电影也有这么一天吧,毕竟现在已经在变好了。顺便感叹一下,考公务员这事真是不论在哪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卷生卷死。
看到后面发现选的不是公务员而且直接选官了,男主虽然难免一路贵人的经典套路,但本身也争气。范进孔进夏尔马进,时移事未移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是第三世界国家共享的叙事,如同共享一套“种姓制度”,虽则机会的通道总是只有狭小的一线,无论这套制度是明面的还是隐性的,依旧给下层阶级留一道口子,让他们尝一点甜头、让胜利的希望成为挂在拉磨的驴脖子上那根胡萝卜,几十万人报名的考试却只有几十个录取名额,正常思维都会觉察到其中的不合理以及不合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但我们不能再计较“优绩主义”的逻辑是否值得推崇,没到那一步;那些通行的潜规利也应该一笑置之,“你的谎言太有说服力了,你应该成为一名电视记者”,潜规则的弊病只有社会整体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会被戳穿,否则公平与正义依旧只会在所有人的“想当然”中被遮蔽。所以电影最可贵的是其“启蒙性”,我们要明白什么样的价值判断才与进步的文明相符,明白“春天和鸟鸣取代了错误的冬天,晨光会带来新的声音。”
“我并不害怕外面的黑暗,而是害怕内心的黑暗。为了舒适而作出的妥协是黑暗的。”印度版的考公励志片,结局还是留了一盏希望之灯。诚实一文不值,但是精神可贵啊。
印度还在延续中国古代的科考制度吗,寒窗苦读一朝高中就可以直接当官了的体制还被鼓励了?
Complete waste of time。再一次证明了如果想要维持阶级固化,不是要关闭所有的上升通道,而是要留一个小小的小小的缝隙,这样剩下的人都会疯狂内卷,你踩我我踩你的去挤那个缝隙,而不是想着推翻整个阶级体系了。
如果我知道是印度版考公我完全不会看了。有个短评说得好:“如果想要维持阶级固化,不是要关闭所有的上升通道,而是要留一个小小的小小的缝隙,这样剩下的人都会疯狂内卷,你踩我我踩你的去挤那个缝,而不是想着推翻整个阶级体系了。”而且白富美爱上凤凰男的叙事真的是够了
看的人心里暖暖的/印度的公务员考试这么复杂这么难啊/拍的跟科幻片一样/尤其是最后,我也流下了范进中举的泪水
印度电影看起真难受,有警察的戏更污更黑暗,20分钟弃。
不喜欢这部电影,孤注一掷的范进中举。
印度这种扯淡片,他们自己人信吗?还是也觉得是科幻片,而且拍得不够脏啊
虽然很多情节都想吐槽什么底层凤凰男起点文学,但看到最后20w人进200的比例考上了,还是流下了范进的泪水。
没了歌舞,还是一如既往的超级长。 充满了大段大段的说教,但价值观、世界观正确地一塌糊涂。升格镜头乱用到无以复加,各种麦高芬一点都不高级。 但就算是这样,我们也拍不出来。
阿三滚
十几亿底层岩浆,需要童话安抚
上一次看这么励志的印度电影还是几年前的《摔跤吧爸爸》,不得不佩服印度人确实擅长拍这种励志电影,不会像国内一些导演拍的刻意煽情,看着就挺自然的。看完感觉印度环境确实比国内要卷要差很多,这部电影很适合在国内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