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苗族并不了解,对他们的生活更不了解。
但,片中多处着墨他们居住的大山,稻田,木屋。
我明白了,他们爱他们的土地,敬仰着他们的祖先。
滚拉拉的枪,直接看了片名,以为是热血剧,结果跟自己想的差了十万八千里。
哈哈但,没有城市的光鲜华丽,甚至应该说,真的很原始很原始。
但,更加佩服他们了。
说不上来,是在看到开始学唱歌的时候,还是在剧中最后他那位好友离开的时候他唱歌送的时候。
就是,一片土地一片人,土地养人,人深爱着这片土地。
仅此而已。
首先要说,我很喜欢这个电影!
我觉得孩子应该看一看这个电影。
16岁的男孩滚拉拉,马上要举行成人礼了,但是奶奶口中出走的父亲,一直没有回来,滚拉拉决定,要走出大山,去找父亲。
虽然是08年的老片子,但故事简洁流畅,有种质朴的美。
苗族老乡本色出演,不可避免的表情有些僵,但是几乎不影响观感。
这个片子给我的感受是,它的情感像冬天一块纯白的猪油,看起来是凝滞的,但只要稍微加热,它就会化成液体,流淌起来,散发着原始的、野生的香气。
苗族飞歌的歌词好好听呀,像诗经。
比如,我天不亮就在等你,你去了哪里?
我天一黑就在等你,今晚你总该来相会。
还有,水自山中来,流往江海去。
哥从哪山来,哥往哪山去。
流水本无情,一去不回头。
电影里有对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冲突的关注。
有一个镜头,我很喜欢。
滚拉拉穿着苗服,站在一个小县城的街口,他单手拄着挑柴的长扁担,身后是人来车往,而不是大山梯田,他眼神略带懵懂,很像刚学艺下山,第一次闯入闹市的孙悟空。
还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对话。
比如,滚拉拉着急凑钱买枪,所以要用车推柴去卖。
村里的一位叔伯告诉滚拉拉,柴只能用肩挑,不能用车推。
滚拉拉说,用肩挑一次只能挑两捆,用车一次能推四捆。
叔伯说,这是我们对树神的敬重。
用肩挑柴,肩膀会痛。
你想想,用刀砍树,树也会痛啊!
滚拉拉不说话。
叔伯又说,柴够烧就行了,不要贪。
今天你用木车推四捆,明天我用卡车装一车,柴很快就被砍光了呀!
嗯。
简单又神圣的道理。
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很有触动,滚拉拉告诉暂时收容他的苗族妈妈,爸爸昨天晚上拉着另一个女人的手,唱歌喝酒流眼泪。
这位苗族妈妈,呆滞了一会儿,她特别温柔又哀伤地说,滚拉拉,等你长大就知道了,喜欢别人和被人喜欢总不是坏事。
惊艳于这样一卷至真至纯至美的苗家少年的故事,任谁也不可能将它讲述完整,不如随了缘,你看就看了,错就错过吧。
托时光网的福参与了导演见面活动,就记录下导演的语言好了。
1首先感谢大家来看这样一部节奏很慢的电影,谢谢大家。
2旅游发现的这么一个地方,本来是苗族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在苗族也是很古老的,这个文化对我是一个触动。
我记得好象张成志在一个散文里写到:肉身置于闹市,灵魂却追逐自然。
对我来说拍这个电影是一个很自然的事。
3我们反映的是苗族的一个文化,这个不是我们演义的也不是虚构的,这也是我个人的一种精神需要。
我觉得房价都长成这样了,我们生活的很不自在,肯定需要一种能让我们平和下来的,让我们觉得自然的,向这种方向我觉得是一种本能吧。
4这个拍摄呢,是一种手工业的方式,内个演员除了旅途上遇到的那些歌手,基本山都是一个寨子里的,就是叫岜沙的这个,我们基本上用了差不多3年的时间,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快成亲戚了。
喝了很多米酒,但是,现在他们也开始喝啤酒了,这个工业化的进程,眼看着就来了。
5我们作为电影的创作者在很坦然很真实地表现苗族这样一个逐渐失去的文化,我们在记录一个正在消失的人类学的文化,我们不觉得这是一种落后,它可能恰恰有它文化上的先进性。
当我们在北京在上海以这样的一种对于居住空间,对于旅行,对于情感,对于交往,这么一个的需求时,我看到在这个寨子里,他们可能比我们的幸福指数要高,他们居住的比我们的房子大,他们推开窗户是云海,他们高兴了就唱歌,他们不高兴了就跳舞,我觉得这是恰恰我们想望的一种境界。
所以我觉得从经济上比较他们也许会落后,这恰恰是我们要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偏离了我们原本的内心多少,而他们的是不是值得我们来思考。
所以说当我们以我们工业化的进度达到今天的时候,他们因为交通等种种原因还在保留着文化的原始性。
在完成了这个之后,有可能是他们在我们的前面,而不一定是我们在有了通讯有了电脑有了宝马车之后就比他们进步。
拍这个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初衷是我自己想来找我们自己对于生活方式的一个检讨,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恰恰也印证了我们非常值得检讨的一个东西。
6我觉得不管是对于苗族还是对于今天中国,这种文化上的自信是更重要的。
7这个电影融合了几种类型,一个是对文化的记录和表现是遵循当地的文化的我们没有加工,我们想记录到08年我们所能恢复到的文化,假如说是纯粹的记录片来记录的话那也要看记录片的概念了,我觉得把存在的我们今天所能找到的86岁的老人,在这些老人的回忆中,我们把这些文化整和,这也是记录片的方式。
假如从文化意义上讲,那今天的景象和曾经有过的景象是两种真实,我觉得只要没有对文化进行演义和改变,就都是对文化的尊重。
这个电影也可以当作人类学意义上的记录。
8我们拍完到现在已经变化非常大了,在当地对于旅游的过度开发对文化的破坏很大,我们今天也很复杂,它的文化就不再是那种本真的原始的,它是一个非常两难的问题。
9通过一个小孩对他父亲的寻找,更好的能表现他们对自然,对生死,整个他们的文化,以一个少年跨入成人之门变成一个男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截点。
他前一天是少年,第二天就成了一个有责任的男人,所以说我就选了成人礼的时间点。
这也是他们独有的一个文化。
我觉得一个对父亲的寻找更能把我们对精神上的寻找放进去。
在今天我们的世界,我们可能父母都很好很健康,但是我们也要找我们精神上的源头。
寻找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戏剧张力。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就像歌里唱的,一个男孩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男人?
当滚拉拉迈出家门,回头看见仍在织布的奶奶,当出走的滚拉拉又回到村口,看到奶奶蹒跚归来的身影,那一刻的拥抱,最后的一声枪响,一个男孩就这样完成了他的成人礼,而我的双眼也不禁湿润了,为了这些纯朴的人,也为我自己,是的,没有什么比成为一个男子汉更重要的了。
04年,我有幸去了黔东南,乘船由广西沿都柳江上行,至从江、榕江,越雷公山到到凯里,走马观花的逛了西江苗寨、芭沙部落、占里村,几年后这部电影又把我带回了那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故地重游,恍若隔世。
马上拿起电话打给当年的旅伴,推荐这部影片,不禁想起彼此也是许久没有联系了。
记得中学的时候,一次得到一个证书,排头赫然写着“ * * 同志”,习惯“同学”称呼的我不禁愕然,一瞬间觉得自己长大了。
年轻人总对未来报以微笑,因为路还长,而我们才刚刚上路,我们会遇见那个隐居的猎人,会遇见那个修船匠,也会遇见被大为吞噬的房屋,还有早逝的友人,我们都会遇见的。
成长是一件奇妙的事,既幸福又痛苦,既是轰轰烈烈,也是碌碌无为,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觉得年华虚度,面向未来却依然我行我素、青春无悔。
成长就是不断的获得,同时又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总是为那些出现在生命里的新鲜事物感到兴奋和惊奇,又为了那些失去的一切而黯然神伤,幸福、痛苦、轰轰烈烈、碌碌无为,统统都谈不上,总之,我们就是这样悄然的长大了。
滚拉拉:“奶奶,我会把银饰都赎回来的!
”奶奶:“没有什么比成为一个男子汉更重要了。
”
虽然题材老套、演员业余,但是主题积极向上情感流露自然、风景美丽怡人、表演朴实得体,绝对称得是优雅的并且值得多看几遍的上乘之作。
拉拉的天真纯朴、自尊自强、热心助人的品质在寻父旅程中优雅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修船匠那里意识到奶奶才是自己的最爱后毅然的回家更是令人畅怀的感动。
完美的成人礼重要,拥有枪的尊严重要,但是自己的亲人才是最最重要的!
此外,小卖部的老板、小女孩、铁匠铺的老板、农夫一家…,这些出现在拉拉旅程中的人都以各种不同的外在但又共同有着善良的内在来感染着我们。
这些善良的人组成的优雅的电影就象一股清泉流过并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暂时忘却了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尔臾我诈、自私自利、斤斤计较、虚伪假面……
我非常怀念宁静的生活,就像怀念年轻时候的恋情。
小时候回老家,总是很怀念泥土堆砌的墙壁上的大大的窗户,窗户的后面就是麦田,夏天的风吹过,我能听见麦田里的歌声。
窗户的旁边,有一棵大大的树,从我生下来的时候,这棵树就存在。
下雨的时候,能听见雨水低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放晴的时候,能够看见远山横卧在灿烂的夕阳之中。
夏天,虽然湿热,但是,夜幕降临时的那份宁静却让人感觉到深刻的美,冬天,虽然寒冷,但是,银装素裹的大地却总能让人感觉到庄严的宁静。
我以为,我的一生都将在这里度过......后来,还是离开了那片土地。
无意间看了一部电影《滚拉拉的枪》,很普通的情节,很普通的演绎,尽管我知道,那是一个关于信仰和成长的故事,然而,我还是被电影中的宁静所感动。
我喜欢看那些淳朴的苗族人在蓊蓊郁郁的林中穿行,或剑拔弩张,或温软如玉,或悄声细语,或仰天长叹,每一种姿态都是对生命的崇敬。
寻找: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很多,不过宁敬武最聪明的一点就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以来,就让主题更纯粹,更具有说服力。
影片中的滚拉拉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对成长充满了渴望,然而,成长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于是,滚拉拉开始寻找,寻找自己生命中缺席的人。
出乎意料的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情感,至于他如何理解自己的成长,自然是不得而知。
那么,滚拉拉为什么要去寻找呢?
曾经,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一个圆形,他缺了一个角,很不快乐。
于是,他决定去寻找失落的那一个角。
他向前快速的滚动,唱着这样一首歌谣,“我要去寻找失落的一角,啊哈哈,上路啦,去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有时候,他要忍受日晒,有时候,他要忍受雨淋。
因为他缺了一角,不能滚的很快,所以,他会停下来和小虫说话,或者闻闻花香,尽管这一路非常艰辛,但是他很快乐。
有时候,他也会遇见走失的角,然而,不是太大,就是太小,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合适的角,但是自己却错过了,后来又遇见了合适的角,但是抓的太紧,碎掉了。
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让自己成了一个圆。
他本应该很快乐,但是,由于自己成了一个完满的圆,所以跑的很快,不能和小虫聊天,不能闻闻花香,也不能唱歌。
最终,他明白了,于是,他放下好不容易找到的这一角,从容的走开。
其实,滚拉拉的寻找不过是一种成长的历程,借助于寻找这个主题来描述一个孩子的成人过程。
他需要的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问题的答案,他只是希望,在他的生命中,有人能够见证他的成长。
死亡:看了很多电影,总觉得没有死亡的电影是不完美的,在《滚拉拉的枪》这部电影中,导演用非常诗意的方式演绎了苗寨人的死亡。
对树神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影片中有一出悲剧,尽管是死亡,但是没有给影片增添更多庄严和肃穆,而是让一个孩子通过介入生命流逝的方式来明白成长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而贾古旺的死亡,可以看出导演对在物欲中寻找生命意义的一种暗示。
从这里我们可以将“死亡”看作是部落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的产物,可以说是一种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相对于都市中的人,我更感慨于那些生于宁静和死于宁静的人,就像苗寨中的人,滚拉拉以及滚拉拉的奶奶,他们一生都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因为有信仰,所以他们总是拥有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事情面前都能保持真实和坦然,诚然,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感谢上天的馈赠。
相比较钢筋水泥城市中的人,这样的生活恍若梦境。
我并不觉得死亡是一件坏事,诚然,人生中的两件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出生和死亡。
在《滚拉拉的枪》这部电影中,我感觉到的死亡是一种背叛故土所付出的代价,自然,这也是一部分成长中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整部电影通过成长这个主题描述了苗族人的文化,不管是演义还是虚构的生活,影片传达出来的是一种真正的宁静。
很多时候,这些部落文化被人以为很落后,其实并不落后,相反,这种娴静的生活以及居住的环境恰好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有时候想,尽管工业化如此发达或将更发达,我依然喜欢原始的文化以及原始的美,那种没有经过修饰的美才最让人惊心动魄。
宁静:或许,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宁静了吧!
很多时候,做选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你选择了城市的生活,就必须放弃掉宁静的故土,你选择了更好的未来,就必须让自己的灵魂行走于物欲之间。
哀叹宁静的消逝本身是意见略带矫情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宁静本身是可笑的。
我们不能在失去宁静的同时也失去对宁静的向往。
摘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一句,以为题。
这也是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滚拉拉的枪》这部电影取材于贵州芭沙,据说芭沙是一个文化孤岛,当地人是正宗的苗族。
虽已禁止打猎,但男子皆配枪,镰刀剃头,留户棍。
敬畏树神,绝不随便砍伐树木。
人人一棵生命树,出生时种下,死后砍倒做棺材。
种种当地的传统、习俗在电影里都有体现。
宁导演在结尾留下了这样几句话:“它除了是一部剧情片,同时也是一部人类学的珍贵纪录片。
我无力改变世界,只有把握自己的梦想,写在这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
”也许现实并非如电影般如诗如画,芭沙人也并非那么顽固、保守,电影纪录的不过是导演梦中的“边城”罢了,但导演张扬的是自己的梦想,对现实的表述也并不过分。
想要对芭沙、对男主角有更多了解的,不妨看看湖南卫视的《变形记》,该节目有一期叫“山呼海唤”,是将芭沙的王吉甩(也就是电影里的滚拉拉)和广西北海的一个家境优越的问题少年互换,虽说里面那个瞎分析的心理学专家有些二,但节目是个好节目。
此电影在国外放映过,发达国家最狡猾,一个劲地夸后进国家,提倡文明多样化,不像中国的一些人,只懂得鄙视穷人。
当然中国其实更像西方世界,只是还没有到那个地步,也还没有学会虚伪。
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其实如果稍作引申,便会发现这是一个终极问题。
对个人来说,我的好坏与他人何干?
对社区来说,我们为何要按照外部的标准、他人的规范来生活?
现在看来,钉子户是要被荡平的,即使那些没有影响到“市政建设”的边缘人群也得“被进步”。
“进步”也许是好的,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否该给人以一些选择的自由?
肯定有人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有人愿意选择返璞归真生活在乡村。
无论是搞城乡一刀切,还是打着文化保护的旗号人为地划出一块与世隔绝的居住地,都不可取。
教育还很必要,只有让人充分了解外部世界后,他才有选择的自由。
选择的结果从短期来看也许因人而异,但从长远来看真善美以及纯朴简单的生活肯定还是众望所归。
无论什么样的选择,好坏皆各得其所,但我相信高贵、完善的生活方式终究不会被埋没。
我向往小农社会,向往田园牧歌似的生活,但要把我归到极端环保主义者那一类,我就郁闷了。
如果说人类的行为能够破坏自然,甚至引发地震、海啸、气候变迁,那把人看得忒高,如果是这样,那既然人类有能力引发灾难,那怎么能说没有能力控制灾难?
也许可以说人类的行为最多把自己玩死,汽车尾气最多先把自己熏死,但要想撼动自然我们还得继续努力。
宁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展现的,好像不只是对个别卑微生命的肯定,而是人类所能企及的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影片温情、浪漫,到处是美丽的风景与善良朴实的好人,更重要的是那份沁人心脾的平淡,生老病死的悲伤与无奈在这里化为含着眼泪的超脱与从容。
人们都是善良的,但现实却灰色残酷,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
有些人渴望文化孤岛,大概是因为那里有着巩固的社区,有着身份认同。
故乡一去不返的人,心灵也很难找到归宿。
总之,这是一部好电影,去从中找寻那份质朴的感动吧。
《滚拉拉的枪》的结尾有一段话:它除了是一部剧情片之外,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部珍贵纪录片。
我无力改变世界,是有把握自己的梦想,写在这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
可见导演对此片寄予的厚望和期望。
此片的定位具有两种性质:电影和纪录片。
全片围绕主人公滚拉拉为了一个月以后的成年礼而展开,他在为自己的成年礼的最重要的东西——枪——担心。
按照苗寨习俗,成年礼的枪应该是父亲提供的,但不幸的是滚拉拉从小没有父亲,他是他奶奶捡来的,但奶奶一直“骗”他说他父亲走丢了。
为了圆自己成年礼的枪的梦也为了满足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他“骗”奶奶说去城里的铁匠铺打工,其实他是去寻找“走丢了”的父亲。
在他寻找父亲的路途中遇到了一系列事件,他的思想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最主要的是他懂得了:父亲走丢了是因为不想回来···活着就要好好活着·····于是他停止了寻找,回到家中。
编剧和导演意在说明一些人生的道理与苗族的一些习俗和风土人情,但整个故事的拍摄徘徊在纪录片和电影之间,显得模糊不清。
纪录片是纪录片,纪录片的拍摄是长卷形式,旨在系统地描述记录对象的一系列其特有的特征;而电影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好的电影,其人物有典型性,其故事有典型性。
此片当做纪录片此显得单薄,此片当做电影则显得平淡和苍白,作为两者的结合的话就显得有些马非马驴非驴了。
依我个人之见,我认为,可以选择一些夸张的手法来描述主人公“寻找”过程中遇到的事件,可以选择苗族典型风俗的特殊事件,这样既尊重了纪录片的纪实性也符合作为艺术的电影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塑造方法。
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比较成功的结合了纪录片和电影的特征,既有电影的艺术性也有纪录片的纪实性。
整部影片通过反映赛德克族对日本几十年的抗争反映其民族的大义和其族群的主要精神。
整个影片具有史诗的波澜壮阔和族群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这样的描述方法就显得明智和大气了,也能够吸引观众。
我认为《滚拉拉的枪》是比较失败的,导演的手法是不够纯熟的艺术水平也相对较低。
可以向《赛德克·巴莱》学习学习。
“我无力改变世界,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写在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卑微的人生。
”影片结尾导演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明了自己的理想及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这是作为艺术家负责任的表现。
影片主要讲述一个叫滚拉拉的16岁的苗族男孩在自己成人礼前寻找父亲送自己一把枪的经典套路,通过这个寻找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目标进行精神溯源——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对幸福的寻求。
全片淳朴,纯真,善良,一个被世俗隔绝也被世俗抛弃的世界。
如此相比我们是多么丑陋。
当然影片描写的世界过于理想,可是对于一个夹杂在凡世间的一个小民族,是否像是我们的淳朴,纯真,善良,早已被功利欲望排挤在内心阴暗的小空间从未释放?
我们是否该去寻找?
小寨的人也想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但是他们不属于城市。
贾古旺去广州打工为了一个帽子莽撞的在马路上奔跑因此出路车祸,他还自嘲广州马路太硬。
初次感受城市就接触到了城市的冰冷烦躁与他的世界格格不入。
最后不得以回到家乡,进寨子前他让滚拉拉把他的衣服拿来穿上才进寨子,这是一种简单而庄重的仪式。
他要抛弃污尘回到他的世界,于是他穿上族服回到家躺在床上就安静的离开了,没有伤感。
族人简单的解释就是祖先想他了。
多么简单的解释啊信仰此时成了最大的安慰!
再就是乌巴拉向银行借钱无力偿还躲在山里,并非是他不讲诚信这也说明了他们确实不属于城市,他们的行为方式跟我们不同我们只认钱,这真的很现实乌巴拉不能理解我们的行为方式只有躲进山里。
躲避城市是不得已的选择。
全片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山歌,这也是导演侧重表现的也是影片的最终目的。
确实很美```原生态的!
未经雕刻如满山的树一样自然的美
“它除了是部剧情片,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部珍贵纪录片,我无力改变世界,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写在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卑微的人生。
”影片的结尾,打出这样几行字母。
或许这是导演给影片的注脚或导演此次创作的艺术理想所在。
一部试图夹杂记录形式,或去试图去记录现代文明侵蚀下一个少数民族文明的衰亡的社会学式的剧情片。
如此一部野心之作,在电影这门艺术形式上是否完成或成功的达到了其艺术诉求?
本文从电影剧作角度从电影的本身,探讨分析影片的成功与失败。
故事简介---一个带枪部落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云贵高原上一个苗族部落,滚拉拉是一个一个月后即将完成自己成人礼的苗族少年。
部落有个老传统,少年在成人礼后,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猎枪。
与奶奶相依为命且不知道父亲是谁的滚拉拉,为了获得一把猎枪和找到自己的父亲,滚拉拉开始了自己的寻找之旅。
一个月后,滚拉拉没有找到自己的父亲,且在回家后不经意之间知道自己是个弃孤;一个月前去广州打工的好友,回家后第二天死去;奶奶卖掉伴随一辈子的银饰为滚拉拉换来一把猎奇。
一生枪响后,滚拉拉完成自己的成人礼。
影片主题---关于寻找和成长主题是一部电影剧作的核心,是电影的价值所在。
“寻找”与“成长”是艺术作品永恒的命题类型。
《滚拉拉的枪》是一部讲述的是一个现代文明侵蚀下,苗族少年关于寻找与成长的故事。
1.寻找与寻找的背后影片用了很大的段落去描述滚拉拉的寻找。
寻找自己的父亲,获得一把猎枪和伙伴的认同。
在这个电影画面的寻找之下,隐藏或是象征着另外一种“寻找”:与其说是滚拉拉在寻找“父亲”不如说是,电影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苗寨传统和民俗的“寻祖”之旅。
2.此成长与彼成长成人礼是影片故事的戏剧动力所在,关于成长主题的探讨也是电影潜在的主题所在。
滚拉拉的成人礼只是一个生理年龄上的成长礼,在完成成长礼的同时,另外一个“成年礼”关于心理年龄、社会生活的“成长礼”呢?
影片让滚拉拉面对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失败躲入山林的苗人、男人与女人难以捉摸的关系、苗寨老人对苗寨传统失去的感悟与无奈、自己凄惨的身世、好友的死亡。
当一个男孩面对过无数劫难后,他才真正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叙事分析电影以线性结构,按顺时序发展;时间跨度为滚拉拉成人礼之前的一个月,空间上以寻父的旅程的跨度。
剧作结构遵循由亚里士多德“三一”定律传承而来的故事电影叙事结构传统,影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开端部:滚拉拉在一次树神祭祀上,拿起枪朝天开了一枪。
引出滚拉拉成人礼将进,可滚拉拉缺少一把猎枪。
发展部:滚拉拉尝试各种办法寻找一把真正属于自己的猎枪,同时拒绝苗族老人的赠送和同寨少女的帮助。
在制枪老人的“在成人礼上得到父亲送的一把猎枪,是理所当然。
”后开始自己的寻父之旅。
高潮部:影片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高潮部的剧作二元冲突,只是波澜不惊的表现了滚拉拉的寻父之旅。
结尾部:结束寻父之旅后,广州打工的好友回家后死去;自己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奶奶卖了自己的银饰换得一把猎枪。
成人礼上,一声枪响滚拉拉完成自己的成人礼。
从叙事的层面来说,电影《滚拉拉的枪》较好的完成了故事的完整性,合理的完成故事发展脉络视听语言与人物设置1.视听语言广义上讲,视听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剧作元素。
视听语言的使用是一部电影从文字到影像的途径。
视听语言的成功使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败。
本片运用了大量的苗族山歌、民俗活动以及苗寨景色空镜头的使用,使本片在完成文字到影像的转换上较为真实的苗寨空间。
但影片大量诸如此类镜头的使用和过于迷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影片故事内容和主题内涵,使影片一定程度上流俗于视觉上的民俗奇观和矫揉造作的人物描写。
如:和寻父途中的,苗寨四口人家送行的场景3.人物设置《滚拉拉的枪》作为一部旨在记录,表现民俗与社会学故事片,在完成民俗方向的描写后,在人物塑造上人物存在着不少问题,剧中人物均存在典型的符号化和片面化。
滚拉拉:这是一部影片主角作为唯一元素推动推动故事发展的电影,令人遗憾的是,滚拉拉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并不饱满,对整部电影的叙事仅仅起到一个,串起诺干“糖葫芦”的竹棍。
太过功利性(串起代表苗寨民俗符号的叙事)人物塑造,导致滚拉拉这个主角太过单薄以及平面符号化。
买古旺:第一出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苗寨青年。
如果说影片每一个人物在设置上都是以符号出现的话,买古旺代表新一代的渴望大都市生活的苗人。
买古拉是失败的,并且死去,像传统苗寨文化面对象征着都市文明广州的失败,或许也将逝去。
奶奶、造枪老人、赠枪老人:奶奶、造枪老人、赠枪老人无容置疑是传统苗寨文化的代表,遵守着上古遗训,毫无保留的爱护着后辈。
寻找路上的众人:躲银行债的苗人、拥有苗寨男女两性观的大哥、教授滚拉拉苗寨苗歌的老人,无一不是苗寨文明现状的象征。
面对的火灾众人:众多苗人看着自己的粮食在大火中变为灰烬,无助、引声而泣。
滚拉拉把苗人送的粮食,放下、离开。
这或许是影片最华丽的乐章,这是传统苗人面对灾难的无助与他者无言的帮助,无须多言。
表现民俗,关注那些即将逝去和正在失去的古老文明是无可厚非的,在这个喧哗,空气中飘荡拜金主义的当下,影片的创作者也是令人尊敬的。
但影片过于迷恋形式表现,即依附之上的民歌、民俗,对影片所关注的民俗的民族的心理冲突并去未真实去描绘,导致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朝一个充满符号化、田园牧歌式的方向发展,形式大于内容成为影片的诟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
看的时候我就纳闷,难道这是一部纪录片?
还算不错,比较真实淳朴的反应了中国唯一的持枪苗族部落
苗族的公路歌舞電影
最原始的近似记录片一样的真实的感觉
看完滚拉拉,很怀念小时候跟爷爷奶奶在山里的日子……
以图无愧卑微的人生
值得推荐的诚意之作,看完内心充盈,非常满足。
空灵透彻,苗族的土木被润上了一泽光,特别的沉和安详,仿佛人生这波澜壮阔都不抵这半圈性灵。滚拉拉寻枪,寻那个素未谋面的父亲,寻那个方寸外的天地,到后来,其实还是盯着这根,那是相依为命的奶奶,是朋友贾古旺和不知名的小女孩,是生命树,是那不容置疑的古训,是一方人情。
没什么技巧,人物有时很木头,可是最后也觉得感人
垃圾儿童片
述
文明,让人不再敬畏大自然
原来滚拉拉不是拉拉而且他也不姓滚
虽然美化成分很多,但是真不错。
整体上元素冗杂,更像是先有了成长的母题,然后以原始枪手部落附会神性。拉拉和古旺两面一体,是不同时间段的折叠比对,只是为了一个帽子,却丧失生命。就像是追寻父亲的旅途,想要长大。人死不能复活,时间只有当下。十分治愈的是,对于死亡的解释:祖先想他了。
再次看拉拉的抢,服化道美不用说,那里本来就是这样子,侗苗文化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片中基本可以满足你对从江苗族的生活体验……演员比预想的要好很多,导演想纯粹又有仪式做作,尴尬症者请避让……推荐阿彼察邦式影迷可观……但是对我们从江来说的确是#电影资料馆 般的存在…
纯朴,善良。在这些人面前,你会无地自容。
“包括主演在内的所有演员均为当地村民,本色出演。其中多人从来都没看过电影,参与电影演出更是前所未有。面对镜头,他们的“表演”相当自然。”非常质朴感人的成长电影,还有纯朴的苗族风情和山歌。
虚假,做作,媚俗。(好刻薄...)
少年的成长,不过有个定语,苗族。电影刻画的苗族生活真的是如此么?希望那民族风情能一直保留不衰。近期又有个苗族电影,落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