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威廉·莎士比亚,多给一星】本片开场用的是莎剧时代的老把戏:让一位“报幕人”告诉你,这是戏。
以此赦免了所有狗血的安排。
回望大神莎翁本人,当年编得又怎么样呢?
阴谋、爱情、邪恶、巧合、错误的喜剧、绝望的悲剧,无非如此。
现代社会的优势,是可以给伊丽莎白一世的葬礼补一个航拍镜头。
那时除了上帝,谁也看不到这个。
关于莎剧的作者,学术界也一直小有异议。
原因一是以莎翁的乡村小学学历,能否写出经常引经据典、题材涉及古典学养甚多的剧本;二是不但这些剧作并无手稿传世,就连莎翁手书的私人信件也不见于史,难免要让人怀疑其中的缘由。
然而无凭无据之下,想证明剧本不是他写的,并不比证明是他写的更容易(请勿联想某官司)。
本片只不过想象力发作得更怪咖一点,抛出了极端的“文盲说”。
顿时让正统的莎评家们怒火爆档。
俄狄浦斯之类艳俗奇闻,倒在其次了。
其实这个牛津伯爵的故事,与其说是黑化了莎士比亚,不如说是戳死了普天下的文学青年——没错,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一群与众不同的生物,为了他们的创作,可以吃糠咽菜,不在乎倾家荡产,父母的反对永远无效,辱没家门的威胁不值一提,仕途经济的忠告统统退散,老婆的抱怨充耳不闻。
为了写出一部《哈姆雷特》,被包养被潜规则又算得了什么?
即使在世时默默无闻,但《红与黑》的初版不是也只印了500本?
而现在本片告诉大家:就算你忍受了所有这一切,也写出了《哈姆雷特》,最后名垂青史的仍然有可能不是你,而是一个文盲。
这是比乱伦还要终极的幻灭。
即便不算那些更惨烈的情节——这并非为了生活所迫而做的代笔,而且反要自己花钱请这个文盲做“代言”——也仍然没人能肯定,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个“无名氏”,也许还不是伯爵,除了这些伟大的剧作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观众的欢呼、掌声,后世的赞美都和他无关。
尽管他的经历可能没有这么跌宕起伏,只是一出更平庸的喜剧。
可把《哈姆雷特》作者的名衔拱手让人,难道不已是一个真正的天才最残酷的结局?
显然,编剧相信文学是一种诅咒。
要写出那种流芳百世之作,就得付出最大的代价:不但与现世的功名利禄甚至是王位擦肩而过,还得把身后留名的指望都一并牺牲。
这想法冷酷多于荒谬。
以致为了不丧失对命运的信心,人们宁可相信,世上没有这种悲剧。
像威尔那样,由手套匠人的儿子变成名利双收的伟大剧作家,才是人世的法则。
我也愿意相信这法则。
可惜这法则一到其他的人身上,就变了脸:这是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第几个死亡版本?
《莎翁情史》里他稀里糊涂地做了威尔的替死鬼,这次干脆是被威尔疑似性地干掉了。
为了让这种干掉理直气壮,还拿他的“密探”身份好做了一番文章。
本片之所以抽中本·琼生作为正面男二,唯一的依据也就是他为对开本文集写的那篇序。
也许他确实为人要厚道一点,但用他的“好人好报”来顶替马洛的成就,比“纯属虚构”的剧情本身更“反文学”。
实际像这种仿野史真戏说的货色,还不如编到马洛的身上更靠谱。
以他那29岁便死因至今不明的一生,最适合做一个惊悚阴谋故事的主角。
遗憾在于,那不会有拿莎翁做文章的这种“话题效应”,从而也就难让制片人动心。
南安普顿勋爵的美丽长发造型无误,却注定为那些著名的十四行诗又当一次炮灰,似乎父子关系的解读就比同性恋体面点?
不过在所有的“胡编乱造”中,最让人惊喜的还是这个酒徒、色鬼、文盲三位一体的威尔。
当他自己是一个编剧的时候,曾把圣女贞德写成荡妇和女巫,就为了满足英国观众的爱国主义要求;那么想来他也不会在意后辈为了招揽观众,把自己编成一个文盲。
说到版权这件事,他早已写过了:即使玫瑰不叫玫瑰,也仍然甜蜜芳香。
同理,无论牛津伯爵还是莎士比亚,都无谓于这些words,唯有它们才拥有不朽的力量。
沒有想到這個故事這麼感人。
在那個複雜噠時代有著一個複雜噠家庭。
他們是王室。
他們噠故事可以有無數噠戲說版本。
但我覺得影片這個版本是最浪漫最感人噠。
本片把羅密歐朱麗葉、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哈姆雷特全部集於一身。
故事源於生活。
仔細想想。
寫這些故事噠人如果不是自己身處這些故事之內。
感同身受著、倍受煎熬著。
又怎麼能寫噠出來。
Shakespeare祇是個符號吧。
他祇是個穀物商人出身。
無論如何也說服不暸我他能寫出這樣華麗龐大富有力量噠文字。
女王虽然终身未婚生活却十分淫乱。
她二十五岁登上王位,却十六岁就私生了Edward(与谁没讲,但显然不是William Cecil)。
William Cecil作为一个精明的政客,瞅准了她当上女王的可能,百般出力。
Edward被William Cecil安排给了Earl of Oxford做儿子。
女王在Edward小时候扮演精灵的时候遇到了他,大加赞赏,还开玩笑说将来会代替William Cecil的位置,但并不知道是自己的儿子。
后来Edward父亲去世,他继承爵位被William Cecil收到自己家里,倒是好好来培养的,不过William是想Edward做将来国王的爹,另外也是贪图他的钱,还被当时的小驼背Robert Cecil讨厌。
后来Edward不小心杀了William Cecil的仆人,就被要挟着娶了William唯一的女儿,也就是Robert Cecil的姐姐。
后来Edward被支出宫又返回的时候,跟女王表白说曾经见过太阳就不会喜欢月亮了,发生关系。
女王怀孕说想要嫁给Edward,不过被William Cecil阻拦说会危及王位,她也就照例服从安排生下了Henry,小孩被William Cecil安排做了Earl of Southampton,并不再见Edward。
Edward以为被抛弃了很生气就跟女王身边的宫女Bessie搞上了使之怀了孕,并且从Bessie那里听说女王生了他的小孩的事。
中间Edward的老婆也就是William Cecil的女儿带着他们的女儿撞见了怀孕的Bessie。
William Cecil则趁机调拨Edward跟女王的关系,女王暴怒下令此后Edward不得参政。
William Cecil要Edward跟女儿好好过日子,作为代价他告诉了Edward那个私生子的身份,于是Edward就找到了他儿子Henry,并一直保护着。
后来女王更老了,王位继承问题更加激烈。
William Cecil私通外国想要苏格兰王James做继承者,毕竟算来算去他也算名正言顺了,而女王因为曾经杀了James的娘,也就是她的表姐,心里却是打定主意怎么都不会让James继承王位的。
另一方面Earl of Essex是女王的情人并且被传是女王的私生子,是很热的候选人。
William Cecil就支开他去平反爱尔兰造反,还跟女王推荐了自己的儿子Robert Cecil进入内阁。
这里Earl of Essex名字也叫Robert(他们的名字好混乱啊,还得我好不容易不弄混),拉了好友Henry一起去战场。
作为父亲,Edward并不想儿子Henry为Essex拼命的,不过Henry觉得Essex将来是王的话他作为子民就得为王效力呀。
这里要说一下,按照另外的影片《伊丽莎白一世》来讲,Essex是上一位Earl of Essex也是Leicester的继子,不过也有人说其实根本就是Leicester的儿子。
而Leicester则是女王的老情人,相当能征善战,他去世之后女王才迷上了比自己小三四十岁的Essex的。
在那部影片里这个小Essex是个有勇无谋的家伙,仗着与女王的私情觊觎王位,结果搞砸了被女王砍了头,跟这片子里的形象倒是吻合了。
Edward被儿子Henry拉去看Ben Johnson的喜剧,觉得很有煽动力可以利用。
当时William Shakespeare不过是那剧中的演员,且完全丑角角色,跟他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相当吻合。
该剧被Ben的同僚Kit告密说不和谐,于是导致编剧Ben也被抓了。
Edward利用岳父的名义释放了Ben,作为交换,要用Ben的名字来公布他写的那些剧本。
本来是大好事啊,结果文人Ben却觉得不能发自己的东西很不甘,跟William Shakespeare发牢骚,却不想被后者一步蹬先抢了名头,从此Edward也就只好属William Shakespeare的名字了。
期间Ben的同僚Kit对他威逼利诱,Ben都没有说出事情,又去勒索William却直接被William干掉了,果然还是流氓厉害些。
William后来跟踪Ben发觉是Edward幕后主笔,勒索要了一大笔钱并盖起了自己的剧院。
Ben羡慕嫉妒恨之余也学Kit向当局告密,揭发了Edward要借住剧本煽动造乱的事情。
Edward的本意是借理查三世这个剧本讽刺Richard Cecil,激发民众对Richard Cecil的不满,要女王按照民意罢免Richard。
他同时写了一本书借宫女之手传到女王手里,掀起了女王对往事的怀念,并含情脉脉无别雀跃的要准备跟他重新见面。
Edward是想接机为Essex说情的,因为Essex从战场上回来后直接冲到女王宫里惹怒了女王。
不幸这一切因为Ben的告密而被Richard Cecil所知并利用,说Essex跟Henry煽动暴乱要篡权。
女王看到就相信了Richard Cecil的话砍掉了Essex的头。
Edward去跟女王求情,说出了Henry是两人儿子的事情,于是女王终于赦免了Henry,却要求Edward永远不得以自己的名字发表任何东西。
Edward去世之前把Ben叫来,要把所有的手稿都托付给他。
Ben非常羞愧的说,我曾经背叛了你。
Edward说:I have made it my life's work to know the character of men. I know you. You may have betrayed me, but you will never betray my words. 这里真是值得拍案呀。
他也终于没看错人。
Edward对于自己的剧本为William Shakespeare这样的垃圾所占领也很无奈,却对Ben说我知道你很讨厌他,谁又不讨厌他呢,但他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并把李尔王连同其他剧本一起交给了Ben。
Ben发誓不会说出William Shakespeare剧本后的真相,并且果然不辱使命,在Robert Cecil的严刑拷打下机智的说服了Robert,从而保住了所有手稿。
Robert Cecil在James为王期间实权在握,可没想到James也是个戏迷,所以戏剧就越来越流行。
William后来没的东西再发,就离开伦敦回家做了商人。
Ben则发奋图强成为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后来还为以William Shakespeare的名字发表的作品集写了献词。
The End。
总的说来,这是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戏剧化这个词,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整片的方方面面。
片中的爱德华德维尔自小诗情澎湃,却囿于身份而无法展露,唯一赏识这才华并因此爱慕他的女王却无法结合,寻找一个傀儡却被莎士比亚所敲诈;为了艺术创作而疏于经营,不得志于宫廷,家产破败,最终也无法被世人所知,无法得到应有的光荣和认可。
唯有他的作品,历经世代而最终被广而传颂,被誉为那个世代的灵魂。
从这个角度讲,谁是真正的作者都已不重要,这些署名莎士比亚的剧作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戏剧和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至今脍炙人口,感人至深,那就已经很好了,is it not?
http://axinlove.com/2012/08/anonymous/《Anonymous[匿名者]》阴郁的黑by @xinl.ve 120822Movie Rating:7。
喜欢本片黑色的调调,但又觉得这样的影片无什么用处,如现在流行在网上的时事杂文,就那么一刹那的嘴瘾,过了风潮什么都没有留下。
本片编剧绞尽脑汁地“抹黑”童贞女王和莎士比亚。
难不成自以为编纂历史的力量,像所谓的史官以为一只笔就可以约束帝王的行为,数篇小文就能将愚民捏合成军队,自我膨胀和自我陶醉让人觉得滑稽。
未能看出电影的意义,嚷嚷一下。
牛津伯爵试图用自己的剧本煽动伦敦的居民以对抗权臣塞西尔父子。
先从国仇开始,将法国佬当做假想敌,拥挤在剧场看戏的民众的确冲上台将饰演法国士兵的演员打到在地。
然后丑化塞西尔父子,暗示他们为宫廷内部的野心家和王朝的叛徒,观众也的确如愿尝试冲上街头。
《Anonymous[匿名者]》铺垫许久的剧中剧,仿佛真在酝酿高潮。
真到被“唤醒”的民众直面大炮和火枪,呼啦一下做鸟兽散,奔溃瓦解的程度之快对照之前上演戏剧之费心费力费时,编剧好似自嘲一般幻想武力又明了幻想之虚幻。
莎士比亚剧作真正作者在坊间流传有牛津伯爵一说。
因而《Anonymous》在莎剧作者上煞有其事的论述的确有了一定基础。
而正好在同时代的伊丽莎白一世及其显赫的名声与历史地位,正好在黑色阴郁的本片之中得到颠覆。
不过,正如《Variety[名利场]》所说的那样,“the imbroglio of Shakespeare and Jonson squabbling publicly over claims to authorship is both tiresome and ‘veers close to comedy’”作者一说的争执经本片叙述表现的并无深度和重要意义,未有分析作者说建立或影响莎剧风格的创新认识。
单纯纠结在到底是哪一个人的史实之上,让电影变得浅薄。
在女王的私生活方面,显得过分惊悚和猎奇,又太超越传统关于人物风流野史的解读。
终生未婚的女王存在情人甚至面首不足为奇。
但与自己的私生子有染,然后又生下不知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孙子的段落,已经不可以简单用乱伦来概括。
在这个惊天秘密面前,其宇的权谋斗争都太小儿科,二月河的小说里比揣测女王心更复杂的权术之说太多太多。
在种种表象的黑色之上,真正阴郁的部分是女王面对着人到暮年,死神要结束她的统治和帝国的辉煌,她凝视窗外的那刻。
一切的喧嚣再与她无关,只有不再的年华值得她刹那怀念,那个看《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梦]》的少女。
Anonymous.2011.720p.BluRay.x264-SPARKS
很喜欢这部片子,即使惊世骇俗的人物关系设定看得我瞠目结舌、惊心动魄。
男主角曾经在《少年汉尼拔》饰演残暴猥琐的十恶之徒,此片华丽转身成高贵优雅、才华横溢的牛津伯爵(中年),且毫无违和之感,表演功力令人赞叹。
当牛津伯爵为自己和女王的私生子南安普顿伯爵求情来到宫廷时,面对着眼前这位又是母亲又是情人又手握自己儿子生杀大权的至尊女人,心底的五味杂陈都写在了眼神以及鞠躬时僵硬的肢体动作之中。
被命运之神最不堪的恶作剧击中所产生的痛苦扭曲,还有救子心切所驱使的极力克制,二者交缠如毒蛇啃噬着心灵。
然而一切都无从诉说,也不能诉说,唯有锁在心底,用自己的漫漫余生来祭奠。
虽然你知道,只是把学术假说搬上银幕。
但是看了这么多老戏骨飙戏,你仍然非常激动。
他们的出发点非常简单,写过30多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的莎士比亚,为什么连一页手稿都没有?
为什么存世的签名,那么粗制滥造?
世人都找影子写手,牛津伯爵找寄生作家,塑造Plonius讽老西塞尔、理查三世讽罗伯特、完美恋人都是老中青三态的伊丽莎白,追忆曾经的惊世之恋。
在戏剧当中,他又把自己活了一遍。
他不需要在政治上搞阴谋诡计。
他也不需要和女王偷情。
他只要把自己的脚伸到泥泞的百姓阶层,来到河畔那头的环球剧院,他的心灵就会得到解放。
事实上,莎翁故意隐藏了自己。
“莎剧其实不是莎士比亚写的,作者另有其人——此人乃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才华横溢的他碍于门第出身不便公开创作戏剧,只好假托莎士比亚之名发表作品,并利用戏剧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
他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情人,与她育有一子也就是南安普敦伯爵,更离奇的是他本人其实也是女王早年留下的私生子……”噱头可谓惊世骇俗,创作态度却也严谨细密,非但不雷还做到了和正史的无缝衔接,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而又不着痕迹地化入惊天狗血的主线——本片堪称野史高端玩法的范例。
一时兴起将剧中出现的史实梗总结一下,欢迎补充:1、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爱德华·德·维尔生于1550年,伊丽莎白一世生于1533年,影片末尾借罗伯特·塞西尔之口揭示出他实为女王16岁时留下的私生子,这一点确与二人的年龄差相符。
爱德华·德·维尔在其父死后作为女王的被监护人被送至塞西尔府上接受教育、后娶威廉·塞西尔之女为妻,影片中则设置为知晓其身世的威廉·塞西尔为赋予后代王室血统而有意布局。
影片中女王在生下爱德华·德·维尔的私生子后因名誉上的顾虑对其避而不见,后者为报复女王的薄情勾引了她的女侍,因此短暂地入狱并就此失宠、被逐出宫廷也确有其事,这位被引诱的女侍名为Anne Vavasour,只是爱德华·德·维尔的动机就是编剧的发挥了。
爱德华·德·维尔颇负才名,身为诗人、剧作家,亦是文学戏剧的慷慨资助者,称其为莎士比亚作品的实际作者的理论早在19世纪即已出现,最初是作为一个作者团体中的一员被提到,之后亦被一些学者指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唯一作者。
就这一点而言,影片选择他作为主角也算是其来有自。
2、本·琼森本·琼森在影片中起着线索人物和见证者的作用,实际他也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和剧作家,以长于喜剧著称。
影片前半他因在所作喜剧中讽刺权贵而入狱、幸得爱德华·德·维尔的庇护获释,从而引出了本片的主角——这部喜剧正是他的名作之一《人各有癖》(Every Man in His Humour),莎士比亚作为此剧演员之一在影片中首次登场亦与史实相符。
3、莎士比亚既然剧本基于爱德华·德·维尔是莎剧真正作者的理论,莎士比亚就只好扮演一个不光彩的丑角了。
影片中他曾以揭发剧作者的真实身份相要挟向爱德华·德·维尔敲诈金钱,声称要用这笔钱建自己的剧场,这个剧场正是著名的环球剧场。
与影片中一样,此剧场曾被焚毁,不过此事发生于1613年,而非如影片中显示那样的发生于爱德华·德·维尔逝世的1604年左右。
另一处有趣的情节是,本·琼森因不满莎士比亚的小人得志,当众令其提笔写字,心知此举会暴露莎士比亚身为文盲的事实。
而质疑莎士比亚作者身份的理论,其论据之一便是莎士比亚出身低微、受教育情况无从查考、字迹丑陋。
4、克里斯托弗·马洛另一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剧作家,与莎士比亚存在竞争关系。
同样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向官方告发了莎剧《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被刺一幕喻指对威廉·塞西尔死亡的期盼,又猜出莎剧作者另有其人,借此向莎士比亚敲诈,后被发现倒毙街头,剧中暗示可能是被莎士比亚灭口。
史实上马洛的确是被人刺杀而死于非命,凶手的动机则众说纷纭。
5、埃塞克斯伯爵埃塞克斯伯爵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后期的主要宠臣,通常认为他是女王的情人,而影片中选择女王与爱德华·德·维尔的爱情加以重点刻画,可能是为了避免冲突而将埃塞克斯也设置为女王的私生子、以此解释他所获的恩宠。
影片中提到了他和南安普敦伯爵一同前往爱尔兰平叛的事件,莎剧《亨利五世》便是借亨利五世与法军作战的典故来称颂他与爱尔兰叛军作战的功业,电影中亦有表现,而他返回英格兰后擅闯女王寝宫与未戴假发、未施脂粉、只着睡袍的女王面面相觑的一幕也是真实发生过的。
和影片中一样,埃塞克斯谋逆时其党羽曾前往环球剧院要求上演一出莎剧为其造势,只是此剧并非影片中所称借驼背的剧名主角喻指同为驼背的罗伯特·塞西尔的《理查三世》,而是描述君主因昏庸而被罢黜的《理查二世》,其喻指的对象显然是伊丽莎白本人。
6、《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十四行诗》、南安普敦伯爵影片中爱德华·德·维尔为争取女王赞同他及埃塞克斯一派的政治观点,献诗于女王以唤起女王对他们昔日恋情的回忆,此诗便是《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诗的主题是女神维纳斯对美少年阿多尼斯的求爱,维纳斯相较于阿多尼斯自然被塑造为年长强势的女性形象,影片以此作为女王与爱德华·德·维尔之间关系的写照倒也说得过去。
实际上此诗是题献给南安普敦伯爵的,有趣的是,亦有流传广泛的猜测认为莎士比亚另一首具有强烈同性恋意味的诗作《十四行诗》也是题献给他——此诗的题词注明献给某位W.H先生,恰是南安普敦伯爵之名Henry Wriothesley的倒写。
影片中将南安普敦伯爵设定为主角的私生子,片尾爱德华·德·维尔将作品集交托于本·琼森时,亦附有一封致南安普敦的短函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不免让人想起《十四行诗》的题词,倒似将此诗中的同性情结圆成了父子情。
南安普敦卷入埃塞克斯反乱,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于詹姆士一世继位后获释,影片中亦改为经爱德华·德·维尔向女王求情而获释。
7、众生百态尽管着墨不多,影片对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剧场艺术、网球运动、贵族教育、街市景观所做的十分写实的还原以及伊丽莎白、塞西尔父子、埃塞克斯、南安普敦、詹姆士一世等角色与其本尊肖像酷似的造型亦是看点之一。
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到黑格尔的《美学》,戏剧从一诞生就被声明是诗歌的一个类别。
戏剧兼有诗歌的优美形式,文学的丰富内涵以及舞台表演的生动、真实和互动性,可称为这一艺术分支中的最高体裁。
本片可说是向莎士比亚或者说,向西方古典戏剧致敬的精妙之作。
整部电影的结构使用了嵌套和多层叙事的手法,由现代剧场开始,向剧场中的观众声明,“我们将要讲一个更黑暗的故事,关于手中之笔,掌中之剑,戏剧的胜利和王位的遗失...” 而故事的开始则从著名的“环球剧院”烧毁开始倒叙,由本杰明约翰逊的受拷打镜头,剪入观众的哄笑场面,顺利过渡至威廉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喜剧演员的出场。
在这一场景中,英国民众对戏剧的痴迷,上流社会对戏剧的鄙夷、厌恶和压制,作为戏剧作者的本杰明约翰逊、作为演员的威廉莎士比亚,即将作为主角的爱德华德维尔纷纷出场;而且在轻巧转接之后,转向安内普顿和艾塞克斯关于宫廷斗争的讨论,由此故事的画卷已缓缓展开。
在故事中,伊丽莎白女王的青春时期对诗歌的爱好,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的成长,两人的私情故事,都是在各自的章节以相似的镜头叠化回忆展现,故事始终保持着轻盈的速度和广度,充满丰满的情节和感情。
到威廉莎士比亚冒认作者并且敲诈伯爵,伯爵自己的身世揭穿,以及伯爵戏剧性的“阴谋”被更老谋深算的塞西尔所挫败,故事的跌宕起伏程度越来越剧烈,直至生命最终,本杰明约翰逊抱走他的所有作品并且声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这一故事随着主人公的去世拉上帷幕,归于平静。
最终,在开始的剧场里,讲故事者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剧终字幕的背景是一个大家纷纷起身离场的固定漫长镜头;镜头外,真实世界的观众也在纷纷起身离场,这个镜头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可谓意味深长。
这部电影的情节同样可以说充满了莎士比亚式风格:宫廷里跨越世代的野心,利益通婚的苦果,阴谋陷害年轻权臣的女王顾问和竭力保护私生子的女王情人之间的对峙,以及震撼苦涩的女王乱伦秘密。
就这个重口味的情节设定而言,真可说是继承了莎士比亚哗众取宠、将上流社会生活野史化的恶趣味,以及拿女王开涮的英国传统。
与此同时,故事中穿插着青春懵懂的爱情故事,对诗歌和美的向往,悲壮而未遂的民众暴动和兵谏,幽默犀利的对时人的评价和嘲弄,以及一幕幕脍炙人口的莎士比亚戏剧的精彩片段,纷至沓来,目不暇接,淋漓尽致的再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精髓:以戏剧性的情节和语言,展现了如同万花筒般丰富多彩的时代众生的面目,讲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
本片中的几位英国演员几乎都接受过戏剧的训练,一举一动都宛如都铎王朝重现,充满张力而不过分夸张,值得欣赏。
摄像和灯光不过不失,并未在重现戏剧时过分戏剧化而对镜头位置和取景方式束手束脚自我约束,还算不错。
片中的牛津伯爵是当时的时尚人物,游历颇广而以时尚达人而闻名庭闱,在片中的黑眼影造型和华贵雅致的服装确实和才华纵横的伯爵本人的气质相得益彰。
整部电影虽然故事十分大胆,但并非无中生有。
长期以来,学界对莎士比亚多有质疑:作为一个家道中落的杂货商之子,并未受过高等教育,如何能熟练掌握精妙的诗歌的奥秘,以华丽错落的音韵、音步、抑扬,织就爱恨情仇的戏剧篇章?
而同时代的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被认为是最佳的捉笔人候选,原因之一是他作为皇家戏剧团的资助人和组织者,才华过人,时有剧作发表,而且他发表作品的时期和莎士比亚正好错开。
至于真相如何,正反双方都有论文著作,让历史学家头疼去吧。
关于女王也是如此。
作为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伊丽莎白终身未嫁,所以也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称号,并且以此称号命名了殖民地某处。
对,就是如今的弗吉尼亚州,亚美利加。
不过,一直都有传说她男朋友甚多,电影中的南汉普顿跟埃克赛斯都是传说中的人选。
电影中的爱德华德维尔,第十七牛津伯爵和塞西尔家族的父子的身份、角色都和历史人物颇为吻合。
至于莎士比亚本人后期非常富有并且自建剧院也都是确有其事;惟其最终未遂的兵谏,是剧作家的想象发挥而来,不过也颇为可信。
总的说来,这是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戏剧化这个词,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整片的方方面面。
片中的爱德华德维尔自小诗情澎湃,却囿于身份而无法展露,唯一赏识这才华并因此爱慕他的女王却无法结合,寻找一个傀儡却被莎士比亚所敲诈;为了艺术创作而疏于经营,不得志于宫廷,家产破败,最终也无法被世人所知,无法得到应有的光荣和认可。
唯有他的作品,历经世代而最终被广而传颂,被誉为那个世代的灵魂。
从这个角度讲,谁是真正的作者都已不重要,这些署名莎士比亚的剧作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戏剧和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至今脍炙人口,感人至深,那就已经很好了,is it not?
一开始看到类型标签的时候,是很囧的。。。
悬疑,惊悚。。。
我嘞个去....还怎么敢看莎翁 和他的故事他笔下的 和他自己的这电影开头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 场景间切换 时间错换 到底是哪儿哪儿啊然而 也就随着那故事 慢慢进入状态了女王的恋人吗 情人是吗为爱 和政治 而写作?
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些戏剧,也许是自己程度不够好,总觉得看书不怎么样 然而放到了舞台上,那些台词,那些感人肺腑的诗句 是有什么震撼在他的诗句 为女子 为爱情使女子沉湎 哪个女子能够抵抗这般甜蜜贴心爱人爱德华公爵才华横溢的人儿啊生活于一个 禁止诗文,戏剧的环境他不能公开他的名姓于是找了一个庸能的剧作家,代以其名使自己的戏剧得以展现人前环球剧院 数以千万计的观众他们 为舞台上的人儿 为耳中所听到的话语 为文字 所热血沸腾掌声 惊叹 眼泪 怒吼每一丝情绪波动 都源自爱德华翎毛笔下倾泻的墨迹行将死去这位真正的剧作者 喘息着 问这世间唯一知晓真相的人 “你觉得,我的作品如何?
”“观众们千万掌声,然而庆祝的是另一个人。
我只渴望看到一双手的击打,然而你从不曾”终于 每一次观剧,也许是惊异,也许是嫉妒,始终不为那些戏剧所“失去理智”的信使,传送人,才华平庸的剧作家 他眼里泛起泪 “那是我见过的最美妙的 在我们的剧院 在任何剧院 你是时代的灵魂”他带着爱德华所有的 署名莎士比亚的作品 退出房间 遭遇爱德华妻子“以文字和罪恶、魔鬼来亵渎家族荣誉”的指责 他说 整个时代,每一个人,哪怕是伊丽莎白女王本人,也只因为这些文字,而被人所记忆剧作家 是孤独诗人 是孤独因为,爱因为 爱极 而不能在一起电影里威廉莎士比亚那副猥琐样儿 好几次让人想揍他 狠揍 胖揍强森没有勇气在那样优秀的剧本上冠名,于是小人得逞 这个甚至不懂得拼写的文盲,市井气十足的演员 他给手指浸上墨汁 他在观众呼喊剧作者的时候冲上台 个骗子然而,如此 便好勒索?
只要不将自己的秘密公开 随他去吧文字的魅力 和自己所想要文字达到的效力 那个人能够帮助自己做到 足矣一个剧作家的荣誉 隐忍着吧他所爱的人 和他所爱的文字 一样艰难爱人 与被人爱 一样甜蜜而痛苦写作 与看着自己的作品为人所知所评 一样缠绵而冷彻爱德华是个优秀的剧作家 一个荣耀甜蜜的爱人也是沉默的匿名者谁是莎士比亚 谁是那样优秀剧作的作者 谁朗诵出动人的诗歌这是对最伟大文学家的猜想之作 也是对那些作品深深的肯定詹姆士成为了国王 这本不是伊丽莎白所愿然而 这位意愿之外的国王 同他的前任一样 同他的臣名一样 喜爱着舞台剧 为那些文字所迷你知道 文字 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特别是 当它们十分优美的时候 尤其动人
这是在讽刺韩寒吗
莎士比亚身份“怀疑派”的产品,认为全部剧本是牛津伯爵爱德华·威尔所写,其人又是伊丽莎白一世的私生子和情人,情节似乎“狗血”得很,却也有一些历史证据。全片制作考究,演员出色,值得观看。对比前几日看的莎翁晚年回故乡的电影《都是真的》,我更愿意相信本片的推测。我们导演和剧作家一样,从来都会把艺术作品当做自己儿女一样珍惜地看待,老莎翁为何没有对其一生的主要“儿女们”,留下任何遗言、字迹?那么多巨著的手稿怎么都没有留下?如此煌煌巨著和他的出身、家庭、教育背景全不相衬?剧作集是他死后10年才由别人出版,确实疑点重重!了解到莎翁的作者身份争论已久,怀疑派支持者并不多。即使作者就是他,这些反常的事情也应有个解释。继续看看正反两面的书和电影,做为一次“深阅读”,也是晚年、疫病期间的乐事!
三星半吧,灾难片名导的历史阴谋大作还真是不差,皇家内点事啊,唉,莎士比亚是谁无所谓,他的文学作品永远永垂不朽,P.S.爱德华大叔的小眼线真让人。。。
真的get 不到这片的点
我宁愿相信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但最后俄狄浦斯王式的真相让人觉得实在太不可思议。不过有时生活就是令人难以置信。又一部黑莎士比亚的作品~
野史无极限
女王重口味......
这种细说历史没什么意思 不如恋爱中的莎士比亚
整个构造非常文艺,富有高度,对于这样的一个主题,非常适合。开头的引入,最后的帷幕都显得非常简单,但饱含分量!很好看的电影,新颖的立足点!
莎士比亚的作品的确可以是别人写的,但是电影不必拍得那么混乱吧?!以及女王一点风范都无,导演是仇视女性么?
很好看的历史阴谋论。只是文学、戏剧掺和政治,不是莎士比亚把文学、戏剧的力量看大了,而是这论调把莎士比亚瞧傻逼了。除非他真是个权贵,只有权贵才把这些个当真,就像如今仍对电影严防死守。那么说回来,好像这论调还是成立的。服装、场景,CG制作的旧伦敦,极好。
你们真强,连伊丽莎白一世都折进去了
极力推荐 没的说
枯燥
导演的风格&噱头够重口
莎士比亚的时代2022.510
灾难片导演Roland Emmerich~居然能拍出如此有张力的电影!!情节安排的太到位了!!一步一步推敲下去!!扣人心弦
莎士比亚这棵树太大,招风也很正常,你大可以不在乎这个故事几分真几分假,但这绝对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好故事,一个莎士比亚式的乱伦悲剧。阴谋论的故事,一场人性的暗斗,除了优秀的剧本,影片在技术上同样优秀,特别是特效制作出来的伦敦外景和泥泞的街道。故事真假无所谓,导演还拍过2012呢!★★★☆
本片确实是艾默里奇最彰显导演功力的电影,而且也是一次很成功的转型。说实话,这算得上是我看过的2011年的电影中对于时代感还原最出色的一部,而且美工,灯光,镜头,每一项都无比精致,可惜是的导演的叙事真的非常混乱,多时空的设置有时候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演员出色的表演但是为影片增色不少。
人物设定犹如导演的傀儡,各种台词胡乱穿越,说穿了其实就是照着莎翁的剧本风格拍了一部关于莎翁马甲四不像意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