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是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特别是,如果你身边有遇到这样的孩子,更值得观看。
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都很珍贵。
这部片一开始,会看到孩子的成绩不佳、逃学…父母对此难以理解,觉得这是因为孩子的「懒惰」、「不听话」所导致的,父亲更因此认为孩子需要管教,因此将他送到寄宿学校…但是随着剧情的演变,你逐渐感受到孩子的表情变化,他的无助与低落…直到,学校新来的美术老师,仔细观察那个孩子后,发现他其实罹患的是「学习障碍」,存在学习和运用学术技巧的困难,比方说:(1) 阅读理解文字有困难,不精确而需要较长时间,阅读时经常出现镜像文字。
(2) 书写表达有困难,比方说在书写作业时将「SIR」变成「RIS」。
他不会认字也不会写字,更难以向其他人表达内心的困扰,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不会,只能在父母问起时,说自己不想。
逐渐失去自信,并开始出现忧郁情绪,逃避需要完成的作业…这些其实都是学习障碍的小朋友身上,很常出现的情况。
这部片最厉害的是,将学习障碍儿童眼中的世界,试着呈现出来,虽然也是假想的,但可以帮助其他人对这个疾患有更多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新来的美术老师引导观众一起去思考,面对特殊的孩子时,应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儿童学习。
四年前我研究生毕业,从中部的芝加哥搬到了东海岸,开始我的第一份全职工作。
那个时候关系最好的同事住在皇后区,每天要做火车来新泽西上班,我偶尔送他去火车站的路上,有天他突然说起电影,跟我说一定要看like star on earth,顺便给了我他的netflix帐号。
我这个人,对需要很多情感投入的东西,都有天然的惧怕。
所以越是口碑好的电影,我越没法做好投入感情的准备,花时间好好看——最终连他的netflix也没蹭过。
同一年的不久以后,我认识了现在的未婚夫,有一天也突然说起这部电影,他说这部电影说的就是他;而我们当时因为有各种奇葩的日程安排,也一直拖着没有一起看——拖着到了四年之后的昨晚,终于把这部副标题every child is special的电影看完了。
从很多方面来说,我跟我未婚夫背景很像——但骨子里我们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人。
比如我们都是学理科出身的。
我学物理;他学了物理和化学。
我喜欢数字,从小到大会在脑子里给自己乱出题然后解决的那种喜欢。
我上班最喜欢的活之一,就是有人来问我,某个报告跟某个报告之间,为什么有不同。
我会从心底升起莫名的兴奋感,探到最细节的数字,去原因,然后行云流水地发封邮件并CC所有相关人士,解释不同,偶尔对带着挑衅来问问题的人嘲讽一番——我看到这样问题的心情,大概就跟仓鼠看到事物是摩擦手掌差不多吧。
可他不是。
他只喜欢化学(我从小到大化学都不好,因为我讨厌背东西,从高中开始到大学的化学作业都是抄的),因为他会把所有有机无机编成歌唱出来然后记住。
他看到数字就头疼。
从前唯一一个对他很好的数学老师跟他爸说,his brain is just not wired for maths. 对比我自己的少年时代过得这么轻松,我大概可以想见他的少年时代过得多么痛苦。
同样成长在作为重理轻文的亚洲,看着周围人轻松地计算、画小滑块小磁铁的力图,那种心理压力,换作我大概根本无法承受。
再比如我们都是从制药业起步事业的。
我做的是商业情报,也是先跟数字打交道,最后做成ppt;他做的是合规和定价,要对着SOP找最佳计价模型。
我从一开始就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以至于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周围人都对工作这件事那么不满。
他却每次一看SOP就想睡觉,开会听到别人讨论unbundling就像Isshan一样想到开宇宙飞船解锁星球。
他最想做的是有创造性的工作,他是我现实生活里认识的最会讲笑话的人,他能轻松模仿不同人的口音。
这么一表较,其实我过着的,一直是轻松又无聊的人生。
我会害怕被要求随机讲故事的请求,我只有在紧张的时候会突然切换成讲英音。
我们都爱小孩——可是我完全没有带小孩的耐心,可他却能理解三岁小孩子最柔软的内心。
我们家境相似,父母都在各自求学的时候赶上了好的时运,几十年努力工作以后成为了比较从容不迫的中产,可是我们的养育方式完全不同。
我上学的所有花费都是家里负担,也是父母帮我买了车以后才开始完全依靠自己生活;他却是从留学开始,一向只认同白手起家的他爸就只负担了学费,跟他说生活费要自己解决,于是从早到晚打工赚钱完成学业。
所以他最喜欢的那一幕,是Isshan他爹去找Aamir Khan。
Aamir Kahn说,I’m glad that you think you care. 可是care,不是“了解读写困难症”就止步了,是告诉对方无论如何我都在这里。
因为在hard模式当中成长的他,没听过“无论如何我都在这里”。
可是我说了那么多,并不是想说“啊这真是一部好电影”,“啊我们都应该对孩子充满包容充满爱”,“啊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应该激发他们真正的潜能”。
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再让人感动,再给人“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只是需要爱和时间”的希望,我也还是脆弱地希望,我们都不那么特别。
因为特别太累了。
大部分特别的孩子,都是生活在电影以外的人生——在没有Aamir Khan的人生。
我考心理咨询师执照那一年,就意识到其实任何外界干预的力量,都是微乎其微的。
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自己感觉不舒服”——而自己觉得不舒服的原因,是因为自我内心和表现,跟被大部分人普遍认同的社会准则不一致。
所以根本不是因为自己做的、或者自己想的,是不对的,而只是因为与众不同。
这是在咨询领域最让我难过也最无奈的事情。
我终究没能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
我依然是一个不有趣,但符合社会期待的人,这是让我每天都能很开心地生活、没有太多烦恼的重要基础。
这样子的我,终究没能拾起更多勇气,也只希望你我,都不那么特别。
印度最近比较红的电影都有此类特点,美好, 但是不现实 。
三傻是这样, 地球上的星星也是这样。
从其教育意义和剧情发展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也很催泪; 但是很象牙塔, 也似乎有点落入俗套 ,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丑小鸭其实是天鹅呢, 又有多少像尼克这样的好老师?
即便是某些初出社会的充满着憧憬的好老师 后面也很有可能被浮躁的社会所同化, 最后那些要发现孩子,不要放弃任何孩子的美好的想法也都被磨灭 。
不只是老师,现在各行各业的初出茅庐的牛犊们很多都带着对此职业的畅想,比如做官,比如医生·····但是后面可能都慢慢的偏离了最初的梦想,谋生,竞争··可能这种电影触动了我们内心柔软的,纯洁的那些角落,然后,我们关掉电脑,继续着我们的可能也是那么有爱的生活,或者不然··
很温情的电影。
看完对阿米尔汗的崇敬之情又深了一分。
这是一个真正有社会担当的电影人。
他的电影作品不只是为了票房,更是为了电影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
这部作品告诉观众,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他们独特的天赋,需要因材施教,不能拔苗助长或是硬塞。
片子的歌舞环节不是特别应景,除了阿米尔汗出场那个歌舞,其他几场有些拖时间占篇幅。
应该把伊桑努力克服学习障碍的戏份多拍一些。
画画大赛那场戏非常赞,每个人都展现了自己温情的一面,不再有身份桎梏。
我们为什么都爱阿米尔·汗?
因为他的影片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的娱乐,不是腻味却缥缈的心灵鸡汤,更不是单纯的“揭示社会黑暗”,而是总能饱含深情和关怀的看待印度,对于弊病毫不留情的嘲讽,却又充满了希望和乐观。
——更重要的是,这种关怀和深情,是完全跨越国度的。
《地球上的星星》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电影好评如潮,很多人都被这个故事感动了,我好像又有点不太一样的看法,电影拍得还是很不错的,除了前面一个多小时的铺垫过长以外,伊桑小朋友只有八九岁,不管在学校,在家里,跟朋友,跟同学,总是格格不入,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一个外星人或者是一个天使,所以没办法融入人类的世界,否则做了很多事儿,我都不能理解,接着,他被送去了寄宿学校,开启了一段"蜕变"的旅程,故事我觉得是一个童年版的Happy ending,现实里很多孩子并不会这么幸运!
美好的故事,大部分时候都在电影里,在我看来这只是理想主义,孩子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当然是好事,所以最后家长感激涕零的拥抱老师,我由衷的为他们高兴,那是多么幸运又幸福的一家人,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些话谁都会说,当教育成为了一条流水线,恐怕比电影要残酷的多吧,我不是老师,但如果站在老师的立场,每天面对这么多孩子,早就被磨去了耐心,谁不想成为阿米尔汗一样,做到尽善尽美,如果电影只是表达对有障碍的孩子多一些理解,那绝对是OK的,可这样的孩子很多吗?
我不知道,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特例,它也只是一种期望,希望老师们能做到这样,可如果做不到,也无需绑架别人!
为什么以上这些话跟大部分的观点不太一样,因为我觉得片中所有老师都太好了,包括家长,朋友,同学做的全都没错,即使那些对着伊桑又吼又骂的老师,比起我当年上学时候遇到的残暴老师都温柔的多得多,辱骂这种事儿,都是小体罚,更不要说什么精神上的慰藉,如果把我当年看到的这些老师打学生的画面全部呈现在电影里,可能,当年那些老师都得坐牢,感谢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吧,说几个最平常的,老师上课不停的抽烟(是一根接一根),烟抽完了就让学生到楼下小卖部给他买烟,学生变成保姆,让学生接送他幼儿园的孩子,把学生打到吐血,什么揪头发,扇嘴巴就是挠痒痒,这些事不是某天,是每天都在发生,而真正打人的画面,现在想想真是影响一生的阴影,所以电影中那些看起来傻傻的老师,在我眼里他们也是天使,比我遇到的老师都太称职了,如果学不好是我自己的责任,自己的问题!
说说电影里的具体细节,面对伊桑,家长,老师,同学都是太正常不过的反应了,只是电影给他们塑造了类似"反派"的形象,在我看来很牵强,伊桑学不进去(后面才知道是因为他有学习障碍),回到家,父亲抱着他在怀里看报纸,母亲对他也是百般照顾,哥哥没有因为自己太优秀去伤害他,而伊桑呢?
他撕书,逃课,让哥哥帮他撒谎写请假书,老师让他朗读课文,他读不出来,就满口胡话,被赶出教室,对着同学说oyeah,他逃学去马路上瞎逛是不是不安全?
小伙伴把球踢到他面前,这是一个很好的融入大家的机会,他把球扔到了外面,而小伙伴并不知道他有什么认知障碍,球扔丢了,8,9岁的孩子去帮忙捡回来,有什么不对吗?
这绝对不是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至少我八九岁的时候,不是这个样子,可能你们会说他有障碍,可这些最基本的礼貌和常识,跟认知障碍有什么关系呢?
伊桑是天使,我们当然应该善待,更应该去保护他,而电影里其他的孩子,也应该跟他一样!
否则你告诉我这个电影的价值是什么?
当一个人只有被善待过,他才知道这种善良有多珍贵!
我们当然都希望理想主义成为现实,但不要把现实当成理想主义!
在我们身边有些孩子很不一般,比如:伊夏。
他们在传统教育中很难获得成长与成就。
往往不能幸运的遇到像尼克这样的好老师,所以这样的学生其生活往往是悲惨的。
阿米尓-汗成功的将特殊教育问题呈现在影片里,让我们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温柔、多一些爱、多一些思考去面对身边这些特殊的孩子。
我的学生里就有一位类似伊夏的孩子。
也是阅读障碍、喜欢画画、天马行空、温暖爱笑。
学校里很多老师不太待见他,不论是英文、国文、数学....他的学习、作业与考试,都是全班最后的。
很多老师认为他资质差又不努力。
是人生失败组。
然而,也有几位老师经常关心鼓励他,加上这学生阳光开朗乐观,他还是一张又一张的画图,并没有灰心退缩。
我常常让他用画作取代部分上交的作业,跟他说:继续做喜欢的事,这热情能让你走出一条风景独好的路!
有一天,我会以他为荣!
后来,这孩子去美国学艺术设计,每次回国聚会,我都看见他的成长。
老师,往往是学生生命中重要的第三人,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这段路,期待每个老师都能用心去做个能带给孩子祝福的人!
这个礼拜的作业是写这部电影的影评。
于是分两次把近三个小时的电影看完。
刚刚写完印地语影评,才知道自己对于这门外语学得多么的不好,根本说不出想讲的话。
于是就来豆瓣了。
其实有种逼迫感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看哭了。
阿米尔•汗的电影是一定要推的,这是不同于宝莱坞风格的思考。
可是脱不出电影的俗套。
剧情其实从看到封面的时刻就可以猜到。
却依然被简单的画面感动。
तारे ज़मीन पर 原意就是,地上的星星。
不知道这个地球是怎么译过来的,从配乐的歌词中,所指的也是大地。
是不是让许多人想到了童年。
印度的教育状况和中国太像了,庞大的人口和令人窒息的压力。
我每次做阅读题的时候,都会觉得美国的小孩子好可怜,他们有那么多的病,每种病都可以为他们开脱无法成为考试玩家的理由。
我们的孩子也很可怜。
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有病。
只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
阿米尔在“三个傻瓜”里就对畸形的教育制度进行过戏谑式的讥讽。
我记得德里的清晨,我熬了一通宵,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去楼下散步。
背着大书包,灰头土脸的印度小男生站在路口等校车。
当然,不得不提的细节是,他们常常会手牵着手,对着这个陌生的哥哥喊HELLO。
门牙很勇敢。
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翘课是和谈恋爱一样的恐怖事情。
我似乎是到了中学,才会选择性的不去上课。
他那一天的游历很精彩。
大人的世界。
印度的绝大多数城市是充满了精灵巧妙的地方。
骗子、把戏人、小贩混杂起来,是在抬头看不见天空,脚下只有发烫的柏油马路的地方长大的我们,不能理解的。
印度的电影有一点很可爱。
他们有一个叫intervel time的设置。
往往三个小时的电影,剧情推进的实在缓慢,所以中场休息还是必要的。
而且往往上下半场电影似乎是两个思路。
记得在阿姆利泽的电影院看CROOK时,上下半场的尺度都不同。
好好的青春爱情片,在休息过后变成了色情片。
地上的星星也是如此。
阿米尔的出现就是转折的开始吧。
然后他开始催泪了。
后面的剧情是欢乐的。
每个孩子都很特别,这是电影的副标题。
教育在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形形色色不同的孩子,统一成一个模样。
很现实的是,你玩艺术,玩音乐,最后还是得玩钱,不然就会玩死。
门牙爸爸的那大段话其实我没听懂,妈的,整个电影除了讲英语的部分,其他都听得欲生欲死。
可是那副神态,有些熟悉。
一度有种看在轮下的感觉,如果让德国人来拍这种题材,结局或许就是死亡。
然后我就在想,中国人写过这样的书来批评一下教育制度吗?
中国的电影呢?
中国人还幻想着流浪者之歌这样的印度片时,人家宝莱坞都能够拍到这个层面了。
可是电影毕竟是电影。
我们的孩子很可怜。
上个礼拜才听说,p大有个11大一的新生放弃了生命。
不去揣测他的意图,想必我们素质教育的巨轮脱不了关系吧。
印度的孩子很可怜。
都是地上的星星,有的却再也没法睁开眼镜。
印度人比我们更无法接受结局不完满。
所以大家欢欢喜喜散幕的时候,忘记了,在这个国度,孩子们有多苦。
做义工的日子里,接触了许多孩子。
我很爱雅利安人的大眼睛,还有那永远不变的笑容。
义诊时,最害怕听到医生说的就是,这根本没法治,要治他们也治不起。
然后看着比我小不了几岁的他们,卑微地走开。
事实就是,有的人的天空里根本就没有星星,有的星星就是黯淡到我们从来看不见。
只是希望岁月不会把我们这一代人磨成了现实的刀口,再架在我们的孩子脖子上。
我记得和别人聊天时,说起要怎么带儿子。
要带着他在后院里探索,满足小小的好奇,妈妈讲童话,爸爸讲科学,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不仅像妈妈说的那样它倒映了大海的颜色,还因为蓝色光的波长最长;陪他一起唐诗宋词,一句句地背诵古文,看他摇头晃脑的样子傻笑,拉着他去远足,躺在草地听爸爸讲泡妞经;和爸爸一起拍照,听音乐,踢足球,或者任何冒到小脑袋里的新鲜念头,每个儿时幻想最后也许都是他可以一生执着的事业;希望有他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在长大后明白自己想要去奋斗什么,而不是被生活逼迫着成长。
我们不能推倒重来,但是或许,不要去剥夺一颗星星发光的权利。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许多老师在接受训练时虔诚地认同这句话,然后在教育实践中平静地无视这句话。
片中的孩子伊夏患有阅读障碍,他可以用感官和童真去感知色彩斑斓的世界,可以用画笔和想象力去描绘缤纷绚烂的地球,却无法认识和记住抽象的字母、数字、符号和方位。
爱他的父母、专业的教育者,没有人理解和好奇小伊夏身上与众不同的状况,他们只关注结果,一张张标签贴在了孩子的身上,直到一个叫尼克的老师出现。
他活泼鬼马,课堂可以组织成舞台,他细致入微,很快发现了伊夏的苦恼和症结所在,跟家长科普、和领导沟通、与伊夏做朋友,尼克老师做了一个教育者应该做到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尊重、平等、关爱。
最后的全校绘画节上,当小伊夏好奇地偷看尼克老师的画作,镜头转到画纸上的那一刻,伊夏的笑脸绽放在眼前,我瞬间热泪盈眶,有人记住你、重视你、欣赏你、认可你,不管对谁,都是莫大的温暖和幸福。
很好的故事,加入教师培训必看书单。
唯一的瑕疵是印度片一贯的拖沓,160分钟至少唱了60分钟。
七夕的夜,雷雨交加。
我一个人窝在床上看《地球上的星星》。
随着那张笑脸的消失,那双充满好奇眼睛的收回┅我的眼角渐显湿润,画面渐变模糊。
干燥的心脏如天外惊雷,被闪开一道道裂口。
如火山,有灼热的岩浆喷发而出。
如干裂的旱田,被窗外的突如而来的暴雨淹没。
回忆像浪潮一样波涛汹涌的一波又一波的涌入我的大脑,一潮一潮的将我淹没。
我小学的语文老师是个脾气火爆的重庆女人。
我永远都无法忘记她站在讲台上讲高尔基的文章的时候,愤怒的问我们燕子到哪里去了的模样。
她像一头发毛的母牛一样乱撞,像一头受伤的狮子一样咆哮,像一头老虎一样像我们扑来。
仅仅是因为我们不敢回答燕子去了哪里。
那天的教室鸦雀无声,看着窗外阳光,斜打在玻璃窗上,散落一地的碎影。
我感到自己紧绷的血管,像要破裂一般。
我屏住呼吸,仿佛呼吸的声音太大都会被海浪卷走,被愤怒的狮子撕碎,被老虎吃掉一样。
我的同桌是个皮肤雪白的智障儿(所谓的智障)。
有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睁。
眼睛大大的,看似无助,又似空洞麻木。
她的右手被蛇咬掉的只剩半截的食指,圆圆的像那条蛇把它自己身体的形状永远的留在了她身上。
总让人看见她的食指就仿佛看见一条蛇的脑袋,睁圆了眼睛看着你。
她在上课的时候常常两眼空洞的盯着黑板,咬完一支又一支的铅笔头。
他就这样咬了6年的铅笔头,考了6年的0分。
6年之后她离开了我们的视线,她不再用听老师骂他是傻瓜,是白痴的鬼话┅她不在需要天天面对同学的讥笑。
她的一生只在学校度过了6年,这被人忽略,被人讥笑,被人┅的6年就是她全部的学生时代。
今天的她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不知道是否过的好。
在回忆起她年幼的学生时代来,应该也是有甜蜜的时候吧,可我们带给她的有多少?
她始终没有遇见那个在美术课上穿戏服跳舞的老师,没有遇见那个观察入微,关怀她的老师。
没有遇见那个不远千里家访的老师。
现实里的老师是剥落的旧墙,早已掉了那层白白亮亮的的油漆。
渐露暗灰的石头。
作文本里的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不知道你是否见过?
老师只会喜欢成绩好的孩子,老师的关注都在那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身上。
老师再会想要把一个调皮成绩很差的孩子改造成优良的三好学生,那都是家长有头有脸的孩子。
他们不会花心思在一个所谓的不会讨好的傻子身上。
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所谓的智障在被忽略。
2011年6月13日的推荐:《遥远星球的孩子》,搜狐视频有在线高清观看,对网速要求也不高。
非常好的纪录片,看完以后才知道,原来下方我描述的那个孩子是孤独症患者,不太严重的那种。
---同事推荐我说:“很好的电影,关于孩子和老师和父母的,很感人。
”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嗯,一定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但是,那些特殊孩子真是很让人头疼,作为老师,即便是知道耐心的重要、即便是知道一个好老师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帮助,但现实就是这样:你很难找到帮助他的办法,就像我每天都在教室里遇到的情况一样。
电影的前半段,我想,看电影的人里一定会有很多感叹于伊桑内心的挫折:所有的字母都在跳舞,听不懂“把课本翻到第几页第几行”这样简单的指令,要把不及格的试卷带回家让妈妈签字,结果却不留意地让它成为了两条小狗的玩具被撕得粉碎,为了逃避老师的咆哮和责罚而逃课……这些也让我感到辛酸,但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让我感到无奈。
伊桑的角色扮演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在伊桑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么多我熟悉的情景:奇怪的跑步姿势、面对需要完成的任务漫无边际地神游、需要不断催促催促用上比别人多上一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例如穿衣这样简单的事情……还有无法控制的对集体纪律的破坏!
这些情景多么熟悉啊,伊桑的老师和爸爸觉的,这是伊桑的态度或者智力问题,除此以外还能是什么原因呢?
和这些老师不一样,我知道这是孩子自身能力的问题,混乱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无法有序地安排自己的行动,可是,即便有这样的理解,作为老师的我依然会感到无奈:因为找不到有效的方式来治疗和改变孩子的行为,老师和孩子都只能继续痛苦着,继续煎熬着。
理解是多么困难。
班里有个孩子,和伊桑一样,总是带来麻烦。
从早上校车停在楼下开始,老师就要开始注意他:5分钟过去了,他是不是进了教室,还是又在躲在楼梯角地下、或者在各个楼层之间闲逛,忘了上楼?
看到他进了教室,立刻要有个老师站到他身边,不断催促他换鞋、挂书包,如果不是这样,他会一直呆在衣帽间里面半个小时也不出来,而且还会在里面跳啊、叫啊,带着其它比他小的孩子一起吵闹,根本不管工作间里其它的孩子已经开始安静有序的工作。
教室里,要找到一份能够然他安心专注的工作是多么困难,只要老师一离开他的身边,他就和伊桑一样开始神游,面前的工作摊得乱七八糟,再过一会儿他就钻到桌子底下去了,或者把身后柜子上的教具进行一个转腾大挪移。
到了集体游戏时间,大家都在安静游戏的时候,他在边上跳来跳去、尖声叫嚷、下午户外活动结束以后,还不停地在操场上奔跑、或者躲到滑滑梯上的阁楼里面、躲在里面不肯出来……要理解这样的孩子、给他贴切的教育有多难?
早上衣帽间里,为什么每天他都会跳来跳去?
因为他的外套袖子太紧了,即便甩动手臂还是没有办法让袖子滑落下来,只好剧烈地晃动整个身体,蹦嗒自己的身体,好让袖子落下来。
原来是这样!
那就给个示范吧,示范老师是怎么样把两只袖子都脱下来的,示范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他的眼睛是不是在看你的手,因为你一疏忽,他的眼睛又溜到别的地方去了。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在第二天早上,在他开始脱衣服之前,一定要提醒他一下,你昨天做过示范了,他已经学会了,希望他今天用同样的方法来做这件事,如果少说了这句话,80%以上的可能他还是会用蹦嗒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中午大家做集体游戏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的百格板没有归位好,还有二三十个散放在工作毯上。
他看见了,走过去,把整理好的那七八十个“哐”的一下又倒翻在工作毯上,然后站起来,看着那堆乱七八糟的正方形小木片,提起脚来踢了上去!
第二天的中午,他又站在那份工作面前,二三十个木板堆放在订正板上,只有1、2、3和98、99放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
于是我知道他很想做这份工作,他一脚踢在这些小木片上也许是因为它们数量太多了,他根本没有办法去有序地整理它们!
第三天的早上,我特地把这份工作拿到他的面前,教他怎么样一小格一小格地把这些小木板拿出来,一次10个地将它们在工作板上排序。
这天上午他做的好极了,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全部的100个木板。
可是第四天早上,他“嘭”地一声把木盒放到工作毯上,三四十个木片掉了出来,接下来又是无边无际的神游。
第五天的早上,我示范给他看怎么样轻轻地放东西,结果只完成了1-20的排序,接下去又是神游!
要理解这样的孩子、给他贴切的教育有多难!
这样的孩子天生缺乏主动性,一点的小挫折就能打消他的耐心,一次求助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打消下一次求助的主动性,他们需要太多的个体关注,不要说伊桑的教室里有60个孩子,就算是在只有20个孩子、个体化教学为特色的蒙特梭利教室里,你也依然无法无时无刻地去给他关注。
而且即便关注了,你也依然无法敏锐地感知到底要给他什么,才能真正地帮助到他,因为这完全不在你的知识范畴以内,也不在你的经验范畴以内。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当绘画比赛时,伊桑的画和尼库巴老师的画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还是流泪了,为伊桑画中的宁静绚烂感动,为尼库巴老师心中伊桑的灿烂容颜感动。
当原本枯萎的花朵展现出内心的美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时,当信任和付出终于获得丰收时,我们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喜悦,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就像伊桑的校长和其它老师一样。
只是太多的时候我们都成不了尼库巴,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因为现实中孩子的状态要比电影更复杂,是因为即便我们关心,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1.一个老师给予了伊夏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就注定了他将忽视其他的学生,毕竟一个人只有24小时,还要吃饭睡觉和认真工作。对!认真工作不是只把爱给一个学生。2.大部分成绩差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天赋,艺术的特殊天赋,挖掘再多也无法推动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很多这类电影都是着重说孩子有诗歌、美术的天赋,剧中举例小时候成绩不好的确实爱因斯坦、达芬奇这类科学家,你们因材施教到底在挖掘什么样的天才3
20_175。这电影假如意义在于让印度人民重视特殊教育那是好事,毕竟每个小孩(人)都是不一样的,一般的教育只合适大部分。但一方面来讲,我觉得将这责任归到老师上并不太合适,像电影里也有讲一个班有四十个学生(还是算少的班了吧),老师专门跟进这一个小孩,那剩下的39个小孩呢。电影里看着是挺美好的,但一方面是不是也等于疏忽了本职工作?电影里强调的是主角其实是有相当美术天份的,所以一般阅读障碍跟不上学生,但又没天份的小孩呢(那就不合适当电影主角了)。所以这些小孩,很多时候牺牲的是家长(多数是母亲),辞职了陪在身边给全面的教育方便他在社会能独立(跑题了)。讲回电影本身,以印度片来讲165分钟不算长,但前面铺垫实在是没必要这么多,重点教育上反而讲得比较少,比较可惜。
一部关于教育与成长的影片,可爱的老师,快乐的童年生活,影片中还穿插了有趣的动画和动人的歌曲,值得细细品味。看到最后我的眼睛湿润了,很感人
的确是个好影片,和3idiots一样,不过印度电影边演边唱,把1个半小时就能结束的故事活生生拖到了3个小时,以后印度电影还是小心点儿的看,实在受不了这样的……
虽然立意很好,但明显用力过度,感觉生硬。
同龄小孩能轻松完成的,他却做不了。他是怎么熬过来的?他的自信肯定全被摧毁了,只好用逆反掩盖无能……与其承认“我不会”,还不如说“我不想”。大人不也常这么做?
没啥用的鸡汤,说些人人都懂的道理,然后画个理想的大饼,故事拖得冗长以至于平淡无味,煽情的点也没控制好。虽然很多不喜欢印度歌舞的,这片音乐我倒觉得还不错,被剧情拖累了
等到阿米尔·汗一出现,真种有改天换地一扫阴霾的本事。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此,从学生到老师,都在试图影响举国的教育观,哪怕蚍蜉撼树。当了那么久地里泥,有朝一日竟会有人当你是天上星,这么美好的际遇,恐怕大多出现在大银幕上。走到现在还没崩坏的我们,单枪匹马走过了多少刀山火海唉。
太长了,删减半小时都不嫌多,惊奇于印度还有校车?!中国电影真应该学习印度电影人既规避审查制度又能完整讲述故事、表达立场的创作态度。别一个个都去拍古装片、历史片、灾难片了!ps:那孩子的牙真是天生长那样吗?
主演就是导演啊...真有才
如果没有看三个傻瓜,先看这部,我肯定打五星,太了解amir ahan的手法,反而没了那么多的惊喜,不过好片毋庸置疑。
不得不说,太长了。。。开始都受不了了。
没有坏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
Aamir自导自演之作,其中对青少年的关心和导演的诚实都一一看见。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那我们为什么要以统一的标准去苛刻别人呢?
一部看了之后让各位想做家长的关于孩子的教育有了更清楚的想法!让他们放飞,让他们自由!
历经漫长的铺垫后,终于迎来了半程时阿米尔汗的出场,也让整部作品的调调一下发生了变化,这么一看和后面《神秘巨星》的结构还蛮像的。有一些对异想的描绘是有趣的虽然也浅尝辄止,歌舞部分的融合比较自然,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也一如既往的可贵。
讲了一个小时还没讲到重点,一个半小时足够了,剪短一个小时就给四星。看的两部阿米尔汗的电影都跟教育有关,都很直露,或者大概印度人真的整天都“竞争竞争”不离口?
Go to hell...
我们中间一直都有那样的人,想要改变世界运行的规律,因为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想法很独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们,他们被孤立了,但他们可能是最后的赢家那时世界将会被震动。
不能因为是阿米尔汗因为讲少数群体就给这么高滤镜,实在是废篇章太多,且不说印度老歌舞单是主角出现前熊孩子的故事至少一个半小时的废话,更不用提老师自以为是的说教,以及小孩不只是理解力低更是似乎本质也不是很善良的样子;教育本应面向大众,为了少数群体固然听起来仁慈且正确,但在资源远远不足的今天过于单薄没有说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