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与放弃之后,Wolfgang似乎真的被“感化”了。
他继续在感化院住着,扮演着逃走了的max的角色,吃饭时坐在“牢头”的位置,在舍监刁起烟的时候跑过点烟。
他不再逃跑和抗争,不再有期待。
直到两年后继父世,他被允许回家。
他沉默地听完了院长的道别,平静地上了车。
母亲准备了一桌糕点庆祝他回来,兴奋的妹妹讨论着哥哥变成了什么模样。
其实母亲是爱他的,只不过这爱太过于平凡,敌不起现实,更挨不过苦难。
小时候在类似这样的学校待过,只不过不需要繁重的体力活,老师没什么教育能力,就语文数学老师能教点东西,语文老师虚伪,明明管不住班里的恶霸但非得表现的和恶霸关系很好,仿佛恶霸是因为有她撑腰他才能作威作福,然而并不是,数学老师喜欢特别关照班里比较漂亮的女生,呵呵呵呵刚进去的时候还能学点东西,教导主任也能记住我名字,虽然跟其他学校学生比来说相当烂,没怎么被体罚,最多也就被罚站到晚上两三点,后来新闻里曝光体罚多了可能老师担心自己被抓,就说了句相当无耻的话,12点前睡就不算体罚,然后基本就是连着几天罚站,被罚站的时候老师在睡觉,到点会喊一声说可以睡了,然后他把牢房·哦不,是寝室的锁打开让我进去睡觉。
老师的一些体罚其实还好,主要还是学生之间互相欺负,老师也管不了,我比较老实别人欺负我不不敢特别激烈的反抗,但是嘴巴上还是会逼逼叨叨一下,或者背后搞点小阴谋,可能一些恶霸看欺负我没什么意思,我基本也没怎么特别狠的捉弄,但是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我这边寝室晚上经常会有人被拖下床暴打,马桶扣头,强迫口角什么的,或者故意跟老师打小报告,然后被老师喊出去罚站,我也被这么整过,老师知道不是我的错,但是他还是执行了恶霸的意思,因为老师也怕恶霸,还有些人被热水瓶叩头,一般两三个下去人就烫晕了,然后送急救跟医生说是从楼梯摔下来的,还有被圆规捅,拿消防水管的头砸人一大堆破事初二的时候班级转来一个20多岁的学生,他妈在学校食堂打工,他妈说他儿子之前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很多人都说他是个小偷,我那会还真信他妈讲的东西了,直到有一次我的储物柜被撬开GBA被偷,而那个时间只有他去过更衣室,他家离我家近,有次还借着找我玩,跑我家偷东西,跟学校警察报警,没什么用,后面那个20多岁的初中生亲口承认自己偷的,警察还是没动静,被窃物品折算金额大概3000左右,这次事情过后反正对警察是废物的观点是深深植入我的脑海,进学校一年后对老师是废物的观点也深深植入我的脑海学校的饭菜很恶心经常吃到虫子,还有沥青,因为学校厨房在操场旁边,量很少,基本常年挨饿,很长一段时间背后的皮层层叠叠皱起来,找医生问说是本来身体要长高,但是营养跟不上骨头不发育,但是皮肤已经长出来才会这样,不知道真的假的从学校出来以后一直跟家里人很疏远,能理他们远点就远点,因为我现在还恨他们把我送这个跟监狱一样的学校,这个学校现在还在,而且感觉越办越大了这学校地址在“”“”“”川沙“”“”“”育英学校“”“各位家长如果不想小孩恨你们就在他/她身上多花点心思,而不是送到某个能365天被监管的地方PS:推荐我父母把我送着学校的老师也是个人渣
感想挺多。
德国人似乎对过去有很多反思,比如《浪潮》。
如果我处在青少年时期,一定会毫无理由地倾向于“这些人太特么坏了”,即便到现在,脑海中仍然会出现这个声音,但同时,会出另一个声音,“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做?
”,也许,这就是年过40的成长,经历得多了,看问题的角度也多了。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对错,如果没有动物的存在,甚至连光和声音都不存在,所谓对错,是人定义出来的。
放在美国是对的,放在中国也许就是错的,所以,不应当讨论对错。
但是人们似乎对某个事件有一定的看法,并且定性,如果不讨论对错,那讨论什么呢?
讨论人性吧。
这些人谁也没错。
只是孩子比较可怜,成长中理应受到照顾的时候,被抛弃了。
这对于动物界来讲,是比较艰难的过程,熬过去了,他就成长,熬不过去,就被淘汰。
影片没有交待他爸爸为什么离开他们,从开始就说他生活在一个再婚的家庭,他妈妈爱他,但拗不过他继父,被送到了感化院。
他父亲错了吗?
我认为没错,面对一个不停捣乱的继子,他没有义务教育他,也没有义务忍受他,德国的社会有这样的机构,眼不见为净,送走,是最利于自己家庭的选择。
他母亲错了吗?
我认为没错,组建新家庭,要考虑新家庭的利益,拗不过甚至是顺从他继父,也属正常。
令人不齿的是,她骗了他儿子,她可选择不说话,但不应该以视察为由骗他一起去。
校长错了吗?
我认为没错,那是他的工作,一堆十几岁的少年,一味的温言软语,他们不会听的,反而觉得好欺负。
别提“正确的”教育方式,那个可遇不可求,且不说那个时代,就是现代,谁又能说自己的教育方法就是正确的。
谁能保证把一个叛逆的孩子教育成顺民。
高压手段是他们能想到的最有效的方法。
而且,似乎真的有用。
那位后来被打坏眼睛的爪牙错了吗?
我认为他可能有所谓的错,是因为他太相信暴力了。
如果一个人只有“暴力”一种有效的手段时,他只能使用暴力。
这是人性。
就像有人用语言就能说服别人时,他也不会倾向使用其它的手段,比如暴力。
他和那位善良的克拉普兄弟无意中形成了对人的管制中比较有效的黑白脸效应。
他并非真正邪恶的坏人,《肖申克的救赎》和《越狱》中的典狱长,这俩人才是真正的恶人,一个是为私利不惜伤害别人,一个是以虐囚为乐。
而此片中的这位大兄弟,并没有那么邪恶,他的暴力,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听话。
如果一个恶人,被打瞎了眼睛,他一定会找各种方式把那个孩子折磨致死。
而他活埋少年,只是院长让也演的一出戏。
此片中真正的恶人,可能算是那个院长的女儿。
不可理喻地欺骗,莫名其妙地害人。
此片中真正的善人,可能算是克拉普兄弟。
尽量让孩子们过得好一些。
活埋那段,最初让我想到了拴住了大象的小木桩。
他已经不敢反抗了,或者说早已知道反抗无用,已经没有了反抗的意识,我一直在想,铁锹在他手里,应该拍死他。
直到影片最后,我意识到,独眼跟这群孩子的王,有着比较好的关系,他不会那么做的。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独眼说“为了我”。
如果有爱,结局会不一样。
当初第一眼看到剧照,安静漂亮的少年们,心脏瞬间被戳到了,于是在芸芸佳片当中选择了这部电影。
它并没有令我失望。
我渴望的所有的梗,鸡奸、SP、惩罚、捆绑、鞭打,应有尽有(你到底在渴望什么。
这么多美少年,居然没有CP,不要跟我说爆炸头,他不配上他。
义无反顾地抗争,追寻自由,即使在最难熬最黑暗的时候,少年嘴角仍带着不屈的笑容。
是梦吗,还是回忆,海边和母亲嬉戏的欢乐。
身体已经感觉不到痛了。
惩罚过后他回到其他人中间,稍有响动,都会惊吓到,那个勇敢的沃夫冈已经变得神经质,虚弱不堪。
千辛万苦的逃离,同伴的背叛,母亲的背叛,当他掀开衣服露出身上触目惊心的伤痕,当他追着母亲远去的车子,最终的命运还是落到舍监的手里。
那个恶棍把他带到树林指使另一个少年活埋他。
是谁杀死了知更鸟?
他们联手杀死了他。
院长把他从土里挖出来,把他抱在怀里。
就像那次他被人狠狠教训,他们脱掉他的裤子一个一个地排队毒打他的屁股,连他救过的孩子也恶意地欺凌他,他想爬起来,白色的日光中若隐若现的诱人的臀部。。。
那时,也是院长把他抱在怀里。
我真怀疑自己的眼睛,每一次把他推入深渊,折磨他到生不如死的人不正是他吗?
爆炸头死了。
他吊死了自己。
后悔吗,他告发了沃夫冈,差点害死他。
依赖,嫉妒?
什么都不重要了,他不会原谅他了,所以只有去死。
暴动发生,渴望的自由就在眼前,沃夫冈怔怔地望着地上的尸体,接下来的日子,他心甘情愿带上枷锁,成为管理人的工具,因为绝望、心如死灰,因为已经没有归处。
在这个冰冷的世界踽踽独行。
两年后终于可以离开感化院的他,回家看到那个小小的孩子,他的弟弟,他知道那已经不是他的家了。
像一只受伤的兽,愤怒、暴戾,独自舔舐伤口,他习惯了感化院的生存法则,如今又该去往何处?
车窗外,经过的熟悉的场景,少年们一个个鲜活的身影。。。
终幕,一张张旧照片,历史上真实的曾经生活在收容所的少年们,他们的眼睛静静地望着前方,透过时间、空间拷问人心。
P.S.过了两天,上班时写这影评,最后趴在桌上哭成狗。
片首和片尾各自有情节呼应,一开始的三个小伙伴,沃尔和发小的暗生情愫,爱吃的蛋糕分享给大家,到后面回来,发小只是想吃他的蛋糕他却一拳打过去。
不再有美好,对人也不再亲和,打人是自卫的下意识举动。
院长说把在感化院里学到的记住,可是学会了什么,从一开始的倔强好助,到后面的凶狠敏感,棱角被慢慢磨平,也不再对母亲那么信任。
母亲一时的软弱和放弃,对于沃尔来说是永远的放弃。
感化院里的少年被沼泽困住,沃尔放弃了逃跑,因为知道无用,对母亲的希望也已经消失殆尽,在感化院里慢慢混成了老大,点烟,吃得好。
看得我心痛。
电影记录了德国那段黑暗的历史,我们为之惊叹的同时,作为中国人,谁还记得我们自己的那段到21世纪还存在的黑暗历史呢?
又有谁敢去记录呢?
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词条“孙志刚事件”,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5%AD%99%E5%BF%97%E5%88%9A%E4%BA%8B%E4%BB%B6/4430559?fr=aladdin---孙志刚事件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明的外来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
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
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并于3月20日死于这家救治站。
这一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件”。
孙志刚墓志铭全文: 逝者已逝,众恶徒已正法,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此为鉴,牢记生命之重,人权之重,民生之重,法治之重,无使天下善良百姓,徒为鱼肉; 人之死,有轻于鸿毛者,亦有重于泰山者,志刚君生前亦有大志,不想竟以生命之代价,换取恶法之终结,其死虽难言为舍生取义,然于国于民于法,均可比重于泰山。
一开始我的评分是3星,因为这部电影看完让我感觉很糟,他没有让我热泪盈眶,没有让我激动得踱步,没有让我感受到一股电流充满全身。
但是后来我意识到,决定一部影片伟大与否的不是它是否能够引起观影者的情感共鸣,而是它画面剧情音乐的设计是否勾勒出一个深刻的主题。
所以我给了5星全片给人一种压抑拧巴的气氛。
焊工老大哥的残暴行径和受到的报复,沃夫冈勇敢的斗争精神和屈服于现实的无奈,包括老大女儿在内的年轻人的天性和强权的激烈对抗。
感化院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但是被送去感化院的年轻人单调痛苦的生活贯彻整个影片。
让人感叹的是,感化院的老大竟然也是在感化院的剥削体制下生活了25年的人。
就沃夫冈而言,他在反抗权威反抗传统后逃离了感化院,却又被最爱的母亲亲手送了回去,5年后成为了体制中的人。
他们两个人都深受体制的剥削,但是最后又回到体制里去剥削其他人。
果真对付反抗者最好的方法是将他们编入体制中。
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残暴的掌权者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不是沃夫冈最爱的母亲,沃夫冈的精神支柱最终放弃了他,将他重新推向了绝望,也不是一群厌恶着体制却又支持着体制的悲哀的人,而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沃夫冈的继父去世,绝望的沃夫冈终于能够回到日思夜想的家时,却带着对美好的过去的回忆拿走了几块象征母亲的爱的巧克力蛋糕,愤然离开了这个背叛了自己的家。
经历了背叛之后,他再也做不到和母亲坐在一张餐桌前,沐浴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品尝他最爱吃的巧克力蛋糕,他必须用拳头砸向曾经无话不谈的发小,永远的抛下充满幸福的回忆的这个小镇,坐上飞驰而来的列车,看着依旧井然有序运行着的感化院体制,在自由的阳光下吹着无言的风。
那是面对顽固的体制的无力感,那是在为了自由赌下一切之后却又孑然一身的孤独感,终于争取到个人自由却又没有改变世界分毫的惆怅感。
影片结束之后有一段字幕,这个从1945年开始在德国大大小小的地区建设的感化院,直到2010年才给予了适当的赔偿。
真正可怕的不是暴力和强权给受害者带去的折磨,而是失去了反抗暴力的动力而深陷于地狱的麻木。
我是在影评的鼓励下才看完的。
阴冷的天气,暴力充斥的感化院,在高压与暴力中的德国少年成长记。
拍的十分美,看得够虐心。
好在男主是坚强的倔强男孩,长大后能还原历史真相,提供影视素材,于是,这个信念支持我一直坚持看到尾。
德国电影总是真实的残酷。
成长本来就是一场日渐清晰也日渐残酷的历程,更何况是感化院里的成长经历。
男孩要经过多少磨砺才会成熟与平稳,才会褪去一身的逆反?
沃尔夫岗,我无法做出你的所为,但却通感般的理解了时空遥远的你的少年成长史。
那么痛的青春,会对长大后的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也许那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小男主的演技值得称道,再加上颜值上等,推荐观影。
《放牛班的春天》是讲的是支教老师到如炼狱般的学校拯救被摧残学生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是被冤入狱的肖申克越狱逃亡的故事!
而本影片讲的是具有善良本性的男主因继父的厌恶,被送去如同监狱一般的感化院受到虐待和摧残无数次逃跑的故事!
是不是有一种神似的结合感。
影评我只说两个人物院长:伪善恶毒,在影片里出现过两次院长抱着男孩安慰的情景,我当时也很疑惑,到后来发现男主如愿以偿的变院长想要的躯壳时,才恍然大悟。
大男孩领袖:片中的大男孩其实是最有责任感,为孩子们考虑的好人,也许大家会疑惑刚开始男主去帮助被大男孩欺负的小男孩时,小男孩一把推开。
所有人都觉得是小男孩不领情。
其实圣诞夜的那天晚上,一切答案便已揭晓。
小男孩其实和监工是同性恋人。
因为小男孩染上了病。
所以大男孩是想帮助小男孩。
男主第一次逃跑被抓回来时大男孩领头轮流打男主,和第二次逃跑回来,烧掉男主母亲的照片。
都是为了男主,让男主死心,不再受到监工的虐待。
到最后看到同伴的死去,大男孩终于忍受不了,带领孩子们反抗逃跑。
当大男孩逃出感化院,穿着从监工身上抢来的大衣走在大马路上,那潇洒的身影简直是帅爆了!
他真的自由了吗?
其实在被母亲狠心抛弃,最后一缕阳光消失的时候,他的心已经死了……
自由的是躯壳
真正的他早已死去
前几天看完这部德国电影,电影的刚开头男孩的回忆中自己和母亲在海边玩耍的场景让我看不懂。
男主被带入感化院,刚开始天真的以为在里面就是反思而已,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不断的劳作与殴打,这种地方只不过是打着帮助少年走上正途的幌子来利用这些少年为他们赚钱,电影中男主不断的反抗,没有屈服,这点让我觉得很不错,不像其他的男生,已经屈服、麻痹,这也不怪他们,毕竟他们连最后的希望(父母)都已经没有了。
我最想批判的就是感化院和男主的母亲,母亲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正所经历的处境还再次把他推向狼口。
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感化院,打着帮助青少年的幌子在不断的折磨着他们。
作为中年人看完依旧愤怒。这不就是临沂杨永信吗?多少烂父母毁了孩子的一生又以爱的名义把他们送去地狱。片尾曲和真实照片让人流泪。freedom~
哀莫大于心死,最终让他放弃抵抗的是身边人的背弃。
剧作太粗糙,除了靠卖惨没别的招了。65分
Louis长得好显小 十六七岁演十三四 十三四岁演汤姆索亚
残酷的事实就在你身边
一年前的事全被跩出來了 sosad
悲凉与绝望。原声好赞。
嘶~~不是喜欢暴力么,宰了不就完了?
干完之后久久不能平复,最让人难过的就是被最爱的人抛弃,影片生动展示了人间冷暖,很喜欢。
说不上多好,也说不出有什么问题。有了一些人的抗争,以命抗争,才有了更好的世界。
可以
杨永信的感化院还在感化着少年
看这么一个弱智电影。一切的前提是你亲妈不管你死活,禽兽不如。跟体制有毛的关系。要反映现实你就好好反应,就别扯感情了,又没有感情。
很可怕,尤其想到当代还有这种“集中营”存在。。片子想讲的有点太多,群体的转变不是很有说服力,实在不习惯柔光。。(和地雷区同年的片,Louis Hoffmann怎么小了一圈
直到结尾滤镜太厚的特写都是致郁 最后的解说字幕太慎人了 直接达到了生无可恋的效果 拒绝蛤。男主挺帅的 未满18岁(´>ω∂`)☆
我有点看不懂这部片子,思量再三,我觉得还是给三星吧,做向下拉的动作。原因有这样几个:男主角的表现在我看来是断层的,分裂的,他一会正义感爆棚,反抗精神四起,一会又被按着殴打,惩戒,甚至活埋的时候毫无反抗,懦弱得不堪一击。不要将这用孩子的脆弱恐惧绝望做解释,行不通。影片中有关情色方面的内容被加大了,却弱化了对感化院暴虐的控诉,感官上,感化院也不怎么恐怖,但是这个男主角却似乎真有点毛病。他从没有真正反抗过暴力,他每一次被打都老老实实的挨,他抡铁锹的时候是偷袭,他推开继父的行为也等于推开了妈妈,他对陌生人逆来顺受,却能朝自己的朋友挥拳头,他表现出时不时暴怒,然后遇强则弱,他确实应该被收容教育呀!这部比反映拍爱尔兰洗衣房的几部电影差远了,完全不是揭露感化院视角,所以比较失望。
男孩变成这样,反而比死去更讽刺。
不是很明白这部片的逻辑和主题:1.正常的孩子在开始想着逃脱,结尾却成了感化院的傀儡,而不那么正常的孩子却恰恰相反。2.舍监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他的温情与病态表现得很像精神分裂。3.这个孩子一直都没有长大,与他同岁的那些孩子相比而言。
剧情很棒,很心寒。
为啥这么高分?看不下去啊。雷同题材的电影太多了,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