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The Wizards Return: Alex vs. Alex,少年魔法师特别篇:魔法师归来,Wizards Return

主演:赛琳娜·戈麦斯,杰克·T·奥斯汀,詹尼弗·斯通,玛丽亚·卡纳尔斯-巴雷拉,格雷格·萨克因,博·米尔乔夫,大卫·德路易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热门推荐

《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剧照

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1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2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3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4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5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6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13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14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15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16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17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18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19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 剧照 NO.20

《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剧情介绍

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少年魔法师在12年大结局后9个月宣告大结局特别篇(第106集)启动 少年魔法师于2007年10月12日正式登陆迪士尼频道,2012年1月6日告别迪士尼频道,是迪士尼三小花旦(Miley,Demi,Selena)之中最晚结束的情景剧(Miley Cyrus - Hanna h Motanna, Demi Lovato - Sonny With a Chance),期间推出的首部电影《Wizards of Waverly Place: The Movie》取得1350万收视! 最遗憾的是大结局特别篇少了一位家庭成员#Justin Russo!! 对于Return来说,绝对是一大遗憾,取而代之的是MTV热门美剧《Awkward》的男主Beau Mirchoff ..不知是否因为特别篇时间短,缺少宣传,再加上JustinRusso的缺席,特别篇在告别银幕1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女神来了雾中系铃人碧血剑老爹的非“城”勿扰天地民心吸血怪的诅咒马莲花开水晶的跳动杀人分析班沉睡谷第二季何加加的桃花源记准和准我和我爸的十八岁摇曳的心血书钱信伊:地下酒吧春情之乱十号公路玉姬书哨兵恩熙主妇的反击恶人传回魂0.5的男人和平使者第一季特技狂人同等族群分手,不分手西葫芦的生活终究,与你相恋。

《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长篇影评

 1 ) 异乡的恋人和回不去的故乡

故事从安静的爱尔兰小镇缓缓拉开序幕,拥挤吵杂的供销社,刻薄又谄媚的老板娘,妇女们脸上平静黯然的表情。

不起眼的店员艾利丝跟老板娘说,牧师已经给她安排好了一切,她要去美国了。

这个乍看不起眼的姑娘有一双湖蓝的眼睛,淡然又坚定。

她挽着小镇最美的姑娘说,你这么美,可是只能在优秀男士寥寥无几的小镇上寻觅,尘埃落定。

而她,要去美国了,去大都市,有高楼大厦,有拥挤人潮,她要去那里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她要离开经济萧条生活惨淡的家乡,不顾别人的闲言碎语,离开母亲和温柔的姐姐踏上了异国追梦之旅。

这段旅途从最初就是艰难的。

从未离家的她在飘摇的船上腹泻呕吐,被自私的人锁在卫生间外,羞于与陌生人交谈,面容惨白,形象邋遢,无所适从。

幸亏身边有一位热情美艳的女伴给她建议和帮助。

“进海关时,要睁大眼睛,不要强硬也不要示弱,要像美国人那样思考,要气定神闲,仿佛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

”过关之后,阳光穿透蓝色大门,她从门口走进去,进入只有她一人的战场。

她来到布鲁克林,爱尔兰移民聚集的地方。

牧师把她安顿在语言刻薄但内心善良的老太太家里,给她报名在夜校学习会计,她成了百货商店的售货员。

她像一只绷紧了弦的弓,还没有学习微笑漫谈接待客人,思乡的情绪已经泛滥。

身边是花蝴蝶似轻浮而活泼的女孩们,她们穿梭于各个舞会,费尽心思寻觅一位可靠的如意郎君。

她素面朝天,笔直又僵硬的像一棵小树,但就是一个舞会上,那个帅气的男子看着她的时候脸上却泛起了笑容。

他是意大利人,但第一次见她,他就说钟情于爱尔兰女孩。

他是一个管道工,爱笑,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他等在夜校门口,只为了陪她走一段回家的路。

他们情话不多,但眼睛里全是爱意。

他的阳光照得她也开朗起来,工作、学习、生活都渐有起色。

她的信穿越大西洋,给家里的姐姐带去新的消息,频繁的信件里诉说的全是对家的思念。

但噩耗传来,姐姐因病突然离世。

她和家的纽带断了,她必须回去。

他带她去长岛上长满草的空地,说要在这里修建五座房子,还要和兄弟成立建筑公司。

他安慰似的向她保证,周围的地早已出售,以后四处都是邻里,日子会越来越好。

在她还乡前,他们秘密领证,结为夫妻。

但归家后的一切都已不同。

面对痛丧爱女后悲伤的母亲,她似乎有了新的责任;即将成婚的朋友介绍优质青年给她认识,生活似乎有了新的乐趣;姐姐生前就职的公司也找她帮忙,事业似乎也有了新的希望。

优质青年吉姆家族富裕、事业有成、谦和体贴,在曾远行美国的艾利丝面前还有一点小小的自卑,他们一起游玩甚欢。

而大洋彼岸,深情的丈夫恳请调皮的弟弟帮他润色一封载满挂念的信。

她,在从前鄙视的小镇子上获得了认可和赞许,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就在眼前渐渐展开,读着他的来信,不知道如何是好,找不到一句合适的句子表达心意。

她犹疑了,三心二意,站在天平两端抉择,吉姆的求爱她也没有直接拒绝,一边是在她最孤独无助时等着她、守着她、逗她笑、成全她的遥在异国他乡的丈夫;一边是眼前有礼有节、温柔细腻、家庭富足的吉姆,她犹豫了。

直到从前的老板娘再次找到她,用高高在上又嘲讽的语气告诉她,早已收到亲戚来信,告知其丈夫在民政局偶遇了艾利丝和她隐秘的意大利丈夫。

她突然明白,这个小镇没有变,还是她离开时鄙夷的样子,人与人之间相互觊觎、嘲讽,八卦、流言是生活的调味品,忙忙碌碌又了无生气,这里早已不是她心中的故乡。

她骄傲地告别老板娘。

含泪告别母亲,踏上了回美国的船。

电影里的一切都很美好,平淡却美好。

很容易想到自己。

十八岁离开西北的家乡小城来北京求学,一路读书直到毕业留京工作。

求职时从未把家乡作为最终的落脚点考虑,那里有童年、青年最美好的回忆,有挚亲的家人,有只身在外时不禁屡屡怀念的美味,但是,经济不景气、到处都是熟人社会的影子、价值观的单一偏狭、节奏缓慢,看过了外面的世界,再回去总觉得哪个地方似乎格格不入。

于是独自在外打拼,没有亲人在旁,总像少了一些底气,尽管认真、努力、一丝不苟、从不气馁,但总是像剧里的艾利丝,坚硬得似乎不尽人情、努力得似乎疏离冷漠、严谨得似乎不知变通,尽管越来越好,总有出错时没人护着的小心翼翼、成功时没人鼓掌的孤独寂寞、不合适宜时招人嘲笑的自我审视,偶尔像不懂行情、不谙规则因此也不能放开手脚的局外人。

终于有一天,这样一个人出现。

他也一样独自拼博,相互倾听、相互依靠,彼此都像阳光一样照进对方的生命里。

我们知道快乐时有人、悲伤时有人、失意时有人,替代亲人在身边陪伴,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经历很多事情。

我们组成一个温暖的小世界,再一起更加勇敢、圆润地融入外面更大的世界里。

再也没有家乡的我们,在爱人的笑容和怀抱里,创造出第二个家乡。

离乡永远是痛的,但更痛的是没有故乡可归,仍然要坚强地在更加欣欣向荣的大地上找到第二个故乡。

 2 ) 与其说是看电影,不如说是看自己

这部电影就像一部时光机,把有相似经历的人带回到属于各自的回忆中。

与其说是看电影,不如说是毫无防备地遇见自己。

Ellis一个人坐船从爱尔兰到纽约,带着浓重的口音和故乡的文化。

就如同五年前的自己,一个人拖着两个行李箱从北京飞到亚特兰大。

短暂的兴奋和新鲜感后,慢慢体验美国大农村漫无边际的无聊和艰辛。

Ellis去商场做售货员,不善言辞,表情严肃,被上司说了好几次。

想起当时的自己,听力烂到听不懂老师的提问,口语烂到提的问题老师听不懂,而论文更是语法不通不知所云。

这些都没什么,中国学生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只要下功夫学业上的问题总是可以慢慢解决的。

最可怕的,是孤身一人远在他乡的孤独和迷惘,就像一张大网,铺天盖地压下来,把生活压得格外沉闷。

那个时候我一心向往着挺进大西北。

那里才是我用尽力气来到美国的初衷和目的。

一年之后,又是一个人拖着两个行李箱,从亚特兰大飞到了西雅图。

离波特兰三个小时车程。

Ellis到美国的时候也就二十出头吧,花样的年纪。

我来美国的时候,29岁。

自欺欺人的以为自己还在花样的年纪。

或许漂泊不定的生命状态所具有的唯一优势便是能保持一颗天真无畏的心。

尽管我毫无自知也毫无压力的混迹在一群二十出头风华正茂的女孩中,越洋电话里父母的焦虑总能瞬间把我拉回剩女这个残酷的现实。

Ellis问Diana,你想结婚吗?

Diana回答,“不,我想永远住在群居宿舍,跟大家共用一个卫生间。

我当然想再结婚,有属于自己的卫生间,一个腿毛很重的男人坐在马桶上看报纸。

”当水管工Tony第一次对Ellis说我爱你的时候,Ellis立马想到了结婚。

看来女人真的天生就是结婚狂。

当Ellis告诉Tony她也爱Tony并想象着将来时,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害怕Ellis的坦白直接将Tony吓到了。

因为所有的恋爱专家都告诫女性要矜持,要欲拒还迎。

Ellis是幸运的。

她与Tony在同一步调,划着欢乐的舞步携手前行。

我也想要结婚,非常的想。

那个让我不顾一切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来到美国的男人,也是意大利裔。

可是我并不像Ellis那样幸运。

他也不是Tony。

他在一个个金发碧眼的美女中穿梭,而我不过是一个过客。

人生没有回头路。

不咸不淡的约过几次会,经历几段感情,却总是遇不到那个对的人。

我放弃了结婚这个念头,开始专心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写毛笔字,写小说,给一些摄影师做模特,练习长跑。

夏日的傍晚,坐在咖啡馆外面给我妈打电话,信心十足煞有介事地跟她说,一个人快乐的生活好过跟一个不对的人结婚过日子的痛苦。

我会好好学习,好好找工作,攒钱买一个小房子,然后你们可以来美国看我。

我以为自己会在异国他乡孤老终身。

可是一年后,我结婚了。

遇到了我的Tony,一个爱我,呵护我,照顾我的丈夫,一个自己的家。

当Ellis回到爱尔兰小镇时,出现了一位新的追求者。

她欲拒还迎。

我以为她是动了心的。

毕竟青年才俊家境优渥,绅士有礼,是个完美的结婚对象。

毕竟母亲孤身一人,想要留她在身边以享晚年。

毕竟那是她的故乡,她的家。

毕竟,她还得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可是最终她回到了布鲁克林,回到纽约。

回到了丈夫Tony的身边。

其中的纠结,跟爱情有关,也跟爱情无关。

爱情是什么?

回眸一笑百媚生,只那一眼便是万年;或者男才女貌,荣华富贵。

谁不爱锦衣玉食,英俊小生?

可是那只是别人的爱情。

对于Ellis,爱情是一个穷小子每晚站在校门口接她回去,是带她到一片荒地给她描绘家的样子,是在她回国前向她求婚并去市政大厅领结婚证的真挚和责任,是一封封拼写有误却情真意切的书信。

我能体会Ellis的纠结,因为我也曾不经意的想象另一种可能性,那个最初的梦想,那个咫尺天涯的人。

他就像那位爱尔兰公子,顶着世人艳羡的光环。

几天前,单身王老五的妈妈,一位和蔼智慧的长辈,在我生日的那天发来一张电子贺卡。

她是除了先生和我妈以外记得我生日的那个人。

想象着美国老太太琢磨出我农历生日(我只过农历生日)的日子,我觉得有时候,她就像我的妈妈。

可是,我知道,那不是我的爱情。

因为我有我的Tony。

 3 ) 乡愁与新生活

电影《布鲁克林》中有如下几条主要故事线:爱尔兰裔移民在纽约的生活,乡愁与新生活的冲突,爱情。

不得不说因为结尾十分钟的剪辑给人仓促结束的感觉,后面两条线表现得虎头蛇尾的,但是这依然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看的电影。

考究的服装、音乐、道具 故事时间设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战后初期。

电影中从来没有提到现在是哪一年,可是从爱尔兰商店紧俏的物资供应,舞会音乐和爵士配乐,女士的针织衫过膝裙,加之频频抢镜的尖头内衣,都可以推断出来。

电影原声可以在这里听到 战时的服装过于实用和单调,而战后时尚风卷来,玛丽莲梦露式的性感成为时尚,因而这种凸显女性魅力的尖头胸衣很受时髦女郎青睐。

战后流行丰腴身材,我们的西尔莎妹妹在现代眼光中的丰壮身材在当时是很好的。

尖头胸衣

惊喜的眼神 关于有些个让我看了忍俊不禁的道具比如这个上下班打卡器。

具体操作办法是上下班各在机器里打一个孔,影片的下一个画面就是插满了考勤卡的墙壁。

(其实这个机器现代依旧有,我在日本打工时也用过类似的打卡器。

这是个上下班打卡器 比如这种铜管系统,电影里是收银系统。

“现金和购物清单被放在一个铁质容器里,通过店里的管道系统被送到出纳室,在那里清单会被敲上“已支付”的印章,放在容器内,和应找的零钱一起送回来。

”另外也会应用在图书馆之类的地方。

收银系统关于爱尔兰移民的血泪史 与我们今天这个宽容并包的时代不同,如今提到爱尔兰,大家可能想到宁静的童话小镇和性感的爱尔兰口音,可是一百年前,爱尔兰给世界(其实也就是西方世界)的印象都是负面的,爱尔兰人酗酒(这个问题当今依旧在)、缺乏教养。

上世纪初在西方世界存在这样一个鄙视链,白人最优,拉丁人斯拉夫人次之,而爱人兰人的地位甚至比不上黑人。

(需要纠正亚洲人的一个广泛性错误观点:欧洲人≠白人) 上世纪初,在美国东海岸,为了争夺地盘与财富,也为了保护自己的族群利益,长期以来白人势力范围、意大利黑帮势力范围、爱尔兰裔黑帮势力范围、黑人势力范围都是剑拔弩张的。

关于这些内容有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大西洋帝国》,把虚构的情节与各种20年代的真实风云人物都混在了一起非常好看。

到了我们这部《布鲁克林》的时代,在布鲁克林,爱尔兰裔聚居区已经差不多稳定了一个世纪,大家互相帮助,虽然大部分都在做一些社会下层工作,但是一切都充满希望。

与其他种群的冲突依旧在,但是经过二战洗礼已经没有一战之前尖锐。

电影里意大利家庭的人精小屁孩说他讨厌爱尔兰人,被爸爸拎着耳朵出去修理了一番。

每年仍然有大批新爱尔兰移民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源源不断到达美国东海岸。

借影片中人物之口,”甚至不知道爱尔兰那里还有没有人了“。

通过海关 打开希望之门剪不断的乡愁与新世界的冲击加上突如其来的爱情 走到全新的大世界里,学习一切新知识,有时倍感孤独,这种故事情节放之四海皆准,无论是上世纪进入美国大熔炉的欧洲年轻人,还是现在的北漂上漂。

故乡 爱尔兰小镇

纽约的阳光穿过树梢 意大利小伙子对这姑娘一见钟情。

爱情是战胜乡愁的法宝。

爱丽丝因为姐姐过世要回家乡一趟,小伙子不放心地请求她与自己闪婚。

闪婚可以是很浪漫的,但是如果是作为离别期间的羁绊与保证,而且又是隐婚,效果堪忧。

姑娘回到爱尔兰小镇,作为见过大世面的又拿了美国会计证书的时髦优秀女郎,颇有衣锦还乡之意,于是如鱼得水,拿到了好工作,送上门来金龟婿。

离开是因为这里没有闪耀的未来,而回来后这里一切都似乎更美好。

那个温柔体贴、英俊爽朗的意大利小伙子就好像在异国他乡的浪漫邂逅,在家乡她不需要他。

这小伙子的笑多风情万种 其实一见钟情是最原始的冲动,无关任何财富、地位。

姑娘的脑子还是很好的,她也思考为什么吉姆当初没有看上自己,而现在所有人都在恭维自己呢?

商店的恶毒老板娘的揭底成了让她看清事实的转折点,她放弃了故乡带来的种种旧的羁绊与诱惑,回归新生活去了。

我们都一样,倾向于在不知不觉中把故乡美化,把真实生活中曾经有的流言蜚语与丑陋慢慢淡忘。

再登上远去的轮船的爱丽丝与第一次出海的那个爱丽丝是不同的。

第一次不安

第二次坚定而成熟,她身后的迷茫的姑娘就像一年前的她。

故事的叙述在这里跳跃过快。

可是仔细看看影片结束的旁白,你就明白全片的宗旨在于,有一天,你会好好地接受一个与自己的过往无关,然而却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一个人,开始好好的新生活。

就像影片最后几句话说的这样:

公众号:穆尔登格

 4 ) 每一个飘泊在外的人都应该看看

继续补这届奥斯卡的提名影片,这是第三部片。

托片子的福,中途哭了好几次。

这个片子的好处是极其明显的,那就是情感传达非常到位,相信每一个飘泊在外的人,看到这个片子都会有很强烈的代入感。

导演、配乐、表演、美术、摄影等方面搭配得非常一体,导演利用流畅而又有些抒情的叙事方法,让这个故事变得清晰而又美好。

各种细节,比如吃坏肚子,百货公司上班,穿泳装等,都非常具有真实感,触动人心。

这些和原著小说在细节上动人也很有关系。

几乎就成为我这个月看过的最感动的片子,为什么是几乎呢?

主要是因为回故乡那段。

这是一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

小说改电影,有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把过强的人物内在冲突显性化,以进行表现,以及把较弱的社会冲突和人际冲突强化。

在这个前提下,还需要考虑改编以后的票房,不能得罪原著党,这是每一个改编剧本的编剧都头痛的点。

重回故乡那段,原著应该是有很多内心戏的,但在当编剧和导演把小说电影化的时候,没有把主角内心冲突很好描述,又或者是电影其实有描述,但没有很好传达,所以显得主角的前后性格不一致。

从片子前半段来看,主角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的姑娘,但是到回到故乡的时候,主角却突然变成了一个迷失了的绿茶。

其实如果在去纽约之前,能够再多体现一点对主角对故乡的依赖,这段就会好一点。

当然,如果作者进行关键性改编,让女主回来之前没有结婚,也会好很多。

但是这样,原著粉是不能接受的吧。

而且改变比较大,情绪流也需要重新安排。

全片的配乐非常好。

听了太久流行,好久没听过传统的五声音阶旋律,配合那个年代乐器的演绎,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小镇民风的爱尔兰,还有质朴而纯真,有机会,有挑战,有希望的美国。

那是一个没有比基尼泳装的时代,那是一个重视承诺和秩序的时代,那是一个在主流文化中,因为结婚才会住在一起的时代。

那是一个有舞会和电影的时代。

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抢下厕所然后和对方谈判的时代,也仍然是一个要从地下室住起的时代。

总之,现代人难以想象,但片子呈现得这么真实。

其实现在很多片看起来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的原因,是因为太脱离生活了。

主角随随便便的住进别墅一样的房子,随随便便的就获得了俊男或美女的青睐。

也许这类作品是对生活的逃避和对现实痛苦的缓解。

但那种有力量的,真实的人生故事,不是充满了省力的巧合,也不是充满了拼造的过度戏剧化的冲突,而是来源于对真实生活经历的感性再现,来源于作家心中的长久积淀加上手里的妙笔生花,那才能真正的感动人心。

恩恩,让我们回到电影,一个有优点,有弱点,有自尊,也有感情的女性,穿过大西洋在纽约生活下来,真真实实就如同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朋友们。

虽然看起来,这是一个66年前的大西洋西岸的故事,但是对于看片的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对应到太平洋西案的中国。

同样是一个奔腾的年代。

同样是思乡,奋斗,扎根,也要结婚生子,也要竞争拼搏,最后就留在那里。

真心的推荐给每一个飘泊在外的人。

 5 ) 罗南转型

在我看这部由约翰·克劳利执导的电影之前,我的一个朋友说这就像是一部不那么轰轰烈烈的巴兹·鲁赫曼的电影(注:巴兹·鲁赫曼是澳洲一位导演,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罗密欧与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红磨坊》)。

这部电影改编自科尔姆·托宾的小说,描绘出了一个完整的、细腻的、真实的世界。

故事主人公是50年代一个移民到纽约的年轻漂亮的爱尔兰女人,这部电影每一个场景都是那么完美,毫无瑕疵。

西尔莎·罗南在这部电影中献出了自己演员生涯中迄今为止最好的表演,她所饰演的艾莉丝是一个腼腆害羞的女人。

在2015年看到罗南出色的转型真是令人愉快。

 6 ) 故乡男子

除了把cardigan穿好看了,《布鲁克林》这部电影其实没有什么其他的太多亮点。

但怀着不同心情走过美国海关的女孩子,不管她是不是爱尔兰裔,应该都能从电影的一些片段里找到共鸣。

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长辈教我人要保持理想和理念的统一,不能朝秦暮楚方能获得社会的尊重。

这个长辈说对我这些话的时候目光如炬,好像这真理神圣不可侵犯,但是不出15年,我就清楚的看到说这话的人如何在婚姻里面过着伪善的双重的生活。

我现在不想怪他们灌输给我一些他们自己都无法做到的道理,毕竟,如娄烨问记者的:“你们当中有谁没有和除了妻子以外的女人睡过觉呢?

” 人的幸福确实是从那种同一性当中来的,可人没有办法不怀有双重的理想,不去经历双重的人生。

不幸也是生活的主题之一。

《布鲁克林》描述的就是一个刚刚步入青年的女性的双重生活。

如果我们单纯的把其中一种生活理解为新大陆上的幸福生活。

那我们就无法看到那种不幸以及不幸之下的漂亮人格。

事实上,美国也是不幸的第二故乡。

当年出走的中国女大学生,被塑了像的哪一位,多年以后也被写信举报了远志明牧师强奸她的事实。

我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因为女人没有故乡,女人是故乡的喻体,而故乡是被用来宣誓主权、使得契约生效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爱尔兰牧师对Eilis说,我们需要更多的爱尔兰女孩到纽约来。

Eilis就是在这样的需要下背井离乡的。

这层女人和故乡的隐喻曾经让我非常反感,以至于开始使用交友软件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不能接受任何中国男生发来消息第一句就问:“中国的?

”好像如果我是中国的,这就为他在我面前更自信而做了背书一样。

而事实上,如果你对一个人有好感,最先失去的难道不应该就是那种对自己的把握、换言之就是自信吗?

因为我是你故乡的人,你就觉得胜券在握,这不是想在故乡身上骑马打仗当土匪、揭竿而起、占山为王吗?

对不起,你不可以在我这里当军阀,也没有做执政党的优先权。

我不是你的故乡行政主权的喻体,我要做就做红河谷。

因为怀着这样的想法,我不觉得Eilis的美国梦,和很多人一样是“美国金梦”,她是移民浪潮里一朵安慰人心的小花,是别人梦的点缀。

她没有辱没使命,给以了很多人安慰,这里面有爱尔兰难民,也有羞赧的意大利裔青年。

在这个青年怯懦时,她给了他机会;在他失去信心时,她用非常严肃的承诺给了他巨大的安慰(婚姻)。

从任何层面上来讲,她都是一个圣女,纯洁的付出着爱 。

女人没有故乡,弗吉尼亚伍尔夫早就这么讲。

可她想不想拥有故乡? Eilis的这种需要、如果不是遇到乡绅的儿子、她大概自己大概都忽略了。

我们也需要纯洁坚韧的故乡男孩作为我们心中故乡的喻体啊。

由于这想象是在太有限,我一时间都无法描述那种画面。

也许比较接近我过去常常提到的那种“brotherhood”:是你在异国深夜宿醉接头时,一个说普通话男孩的关切问候; 也许更深沉一些,像布兰登上校一样,永远等待着帮你收拾劫后的心情。

不要保护我们不受掠夺、不受侵略,像兄弟一样,给我们一点精神上的慰藉吧。

这也是电影并没有表现得当的地方。

爱尔兰的情绪,不够浓烈,比不上它的烈酒。

乡绅的儿子的儿子毕竟不是贾樟柯,不知道怎么在山河故国里,和心爱的姑娘分享一颗大白兔奶糖。

也不知道怎么在新修的大坝前,最后跳一支舞。

最后的最后,只能靠一个恶毒的老女人把女主角逼回纽约,怎么都有一点牵强。

看完这个电影,我有一点想故乡男子。

我们应该像同一篇文章的上下文,念完了,才知道山河万里,我们永远是承前启后首尾呼应似曾相识的一些章句。

 7 ) 爱在他乡 【布鲁克林】

本片入围第31届日舞影展首映名单,改编自2009英国柯斯达奖年度最佳小说、爱尔兰小说家柯姆托宾Colm Tóibín的【布鲁克林】,由《全面锁定》约翰克劳利导演,《赎罪》莎雪罗南、《真爱每一天》多姆纳尔格里森主演。

《布鲁克林》剧情描述艾莉丝雷西(莎雪罗南 饰),这是部有关爱尔兰移民爱情故事的影片,单纯的令人疼惜,亦如女主角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那个可爱的蛋糕女孩儿:西尔莎·罗南。

一个于五零年代在布鲁克林奋力求生的爱尔兰移民女孩。

为追寻美国梦,艾莉丝离开家、离开母亲的庇荫,隻身前往纽约奋斗,之後在异乡与家乡有两段感情,艾莉丝身陷纽约旧爱与爱尔兰新欢的纠结,飘洋过海、两段爱恋,艾莉丝该如何选择?

这是个一个关于离开、思念和暗潮汹涌爱情的故事。

导演克劳利说他想呼应小说及剧本中的绝对美感,借由驾驭坚韧与柔情之间的模糊界线《布鲁克林》揭露两个有着迥异氛围的世界,一个是与世隔绝、美不胜收的爱尔兰恩尼斯科西,另一个则是繁华又混乱的纽约布鲁克林。

影片十分成功的呈現 诙谐幽默的生活细节 和 移民时代的乡情共鸣。

西尔莎·罗南的表演非常细腻完整,令人痴迷

 8 ) 这并不是一部爱情片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如果不是有人拆穿了Eilis已经结婚的事实,Eilis很可能选择在家乡重启自己的生活么?

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尤其是在最美好的年纪,但是最终决定我们人格的,是我们的选择。

而我最伤心的,是Eilis并没有靠自己挣脱这股诱惑。

Eilis从纽约回来,有学问,见过世面,养成了更好的衣品,没准还抛弃了从小到大的爱尔兰口音,所以她变得无比自信,她不再是那个当初在Miss Kelly手下工作的唯唯诺诺的小女孩,她可以一上来就先声夺人地刁难别人,比如重返家乡第一次见到Jim的时候;她可以大大方方地说个没完,就像她挽着Jim的手,在无人的海滩和新婚的Nancy夫妇一起玩耍;她有了更好的工作,而且公司尊重她,可以发挥自己的所学;更何况Jim还是个家里有地的年轻绅士,她是小镇上所有人谈论的焦点。

所以她做了什么?

原封不动的信件一封封地收起,依偎在别人的肩头跳着一个等待她的男孩子教授的舞步。

这都无关紧要,因为没有人能够在足够大的诱惑面前不产生动摇,但我们最终还是要作出选择。

Eilis做了么?

没有。

至少在我看来,那是迫不得已。

你接着留在这里,Miss Kelly一散播出去结婚的事,就算Jim选择了谅解,Eilis的名声也坏了。

你在Brooklyn过上了优雅的生活,穿上了爱尔兰没有的款式的衣服,可是凭什么呢?

凭男人么?

把自己依附到一个男人身上,然后神采奕奕地衣锦还乡?

不要小看流言蜚语的力量,尤其是在那个守旧思想下的偏远小镇。

Eilis活不下去的,她只能气势汹汹地对Miss Kelly说:My name is Eilis Fiorello. (她丈夫的姓),然后别无他法地摊牌离开。

我知道Eilis早早就买好了21号的船票,我知道她因为Nancy的婚礼而不得不推迟返航,我也知道她写信告诉了自己的恋人,自己晚点才能回来的事实。

但我一直在等待,等待她亲口对Jim说,我是一个有丈夫的人,你很优秀,但我爱他。

而不是在影片结尾,像个小孩子一样往人家门缝里塞了张道别的小纸条。

我们换位思考下,一个凤凰男进了城手足无措,城里的女孩子喜欢他,带他跳舞,陪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熬的夜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私定终身。

后来男孩子回到家乡,发现和地主家的大家闺秀看对了眼,她不仅端庄美丽家里还有地;县里念叨着这个城里回来的就是不一样,求着拉着让他来政府当个师爷。

突然有一天隔壁更年期的王大娘神神秘秘地把他拉过来:小伙子别看你现在混的人模狗样,我知道你在城里做了个小白脸,小伙子脸色一沉大喝一声我一直忠贞于我们的爱情,然后往地主家门口扔了封分手信连夜出逃。

啊,这凄美的爱情混杂着第一代移民的酸楚,更像是女性版没有野心的于连。

我知道Eilis不是小白脸,但是舆论会怎么说?

在那个男女尚未平等时代里的偏远山庄,一个女孩子在外面结了婚回来相亲,无论事实怎样,结局都是百口莫辩。

为什么Eilis的母亲最后说我不送你了?

除却对女儿私定终身的伤心以外,真的是老脸没地方隔了。

本来攀上了一个好亲家开开心心,结果发现女儿早已嫁作人妇。

当然,无论从镜头,音乐,前期的情节把控,Brooklyn都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但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爱情片,因为深思的背后她夹杂着和Gone Girl一样令人后脊梁发冷的难过事实。

 9 ) 三观不正的后半段剧情

一个小镇女孩来到美国纽约,浓浓的乡愁被逐渐到来的新生活所取代,她在这里交到了新朋友和深爱她的男人。

艾莉丝是个幸运的女孩,家乡有爱她的妈妈和姐姐,异乡有匿名捐赠人和不断帮助她的神父,学习对她来说轻松简单,旅途、生活和工作中都遇到了好人相助和好朋友,更幸运的是找到一个好男人。

这一切太顺利,仿佛是姐姐把全部的运气都给了她,姐姐(莫名,神父说大概是生病没告诉别人)去世了,艾莉丝无法回去参加葬礼,因为太遥远的路程。

这是很多离乡人遇到的问题之一,无法参加亲人的葬礼。

但对单身母亲的担心还是让她回到家乡。

母亲自然想让她留下,于是联合艾莉丝的朋友和姐姐工作地方的人给她介绍一个高富帅和一份接替姐姐的会计工作,想必待遇不菲。

艾莉丝几乎要留下了,但是却被一位无关紧要的店铺太太威胁,店铺太太知道她在美国已经和意大利小伙子结婚。

这才使艾莉丝决定离开母亲回到美国,和托尼一起生活。

我知道影片想表现一个小镇女孩追求梦想,怀念家乡的情绪,看到一半我几乎要给不错的分数了,虽然女主角的生活过于顺利,但是后半部分三观尽毁。

艾莉丝太自私了,如果说年轻的时候为了寻找想要的生活离开家无可厚非的话,后来回到家乡表现出来的就是想隐瞒已婚事实和高富帅结婚、安于稳定的理想工作,还可以照看母亲而抛弃深爱她且已经和她结婚的意大利小伙子。

当隐瞒的真相被揭穿时,才毅然决定回到美国。

反正两边的生活都很如意,前程似锦。

朱丽·沃特斯从哈利波特中凶恶的教导主任变成布鲁克林中慈祥的房东。

西尔莎罗南很年轻,不过气质很好。

艾莫里·科恩外貌不错,和席尔莎身高略有不配。

影片没有惊人的阵容,但看着很舒服,配乐、剪辑等都很传统,很英式。

不过鉴于剧情后半部分设计太过狗血,实在无法给过高分数。

 10 ) 恶毒的杂货店老太婆送上了神助攻,女主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当你再次回到那个你曾经厌恶的闭塞的小镇,你接替了姐姐体面的工作,遇到了一个体面的追求者,小镇上所有人看你的眼光都不一样了,你不可避免地有了一种幻觉——我可以在这儿拥有和布鲁克林一样有希望的生活,甚至是更好的生活。

直到和那个刻薄的杂货店老太婆相遇,她三言两语就击碎你的幻想,原来这个小镇没有变,它的美好和丑恶都没有变,变的是你自己。

你不一样了,你已经逃出来了,所以无法再回去了。

请感谢那个恶毒的老太婆,是她拯救了你的人生。

人生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选择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但时间是公平的,你把时间花在哪儿,哪里就开出花来。

《魔法师归来:双面艾利克斯》短评

前半段还不错,后面直接崩掉...

9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还行

5.0。美国梦与归乡梦交织,两份逃离。ellis在美国学会了本应在家完成的自立、女性化,在回家后懂得了本应属于美国的家庭情感。导演实力原因,影片缺乏细节,人物立不住,后半段恋爱拍的莫名其妙(不仅是逻辑问题),煽情严重

13分钟前
  • 半弦月
  • 很差

提名八部里面,最没动力补的是这部,最后一部补的是这部,最没意思的也是这部,幸好有《丹麦女孩》垫底,还不算最差,但实在很无趣。开篇其实不错,归乡之后就急转直下,情节上仅有大方向而没有推动力,想利用爱情故事把家乡随家转移的观念通俗化,却因为关键节点的处理不佳反而形成灾难性的干扰。

15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冲着罗南来看的,没想到本片personally touched me!Eilis非常爱Tony吗,不见得,否则不会犹豫;Eilis有多喜欢Jim呢,一点点,限于精神层面。But she cannot stay in this smalltown. “I'd forgotten what this town is like.”何况Jim显然没有喜欢她,只是囿于家族传统需要找个合适的伴儿结婚,而Tony对她是真爱,这大概是那个年代她作为女性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女性主义题材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力量,是因为她们的困惑与彷徨、挣扎与抉择实质上是超越性别的,但我们羞于去让男性来充当这样的角色,甚至不知道怎么让男性来演。离题的一点念想是,比起求真且不断创新的科学,亘古不变的人文母题总会在某个时刻敲打你的小心脏,这种personal experience是超越科学的。(好吧,我只是又重复了一下《科学与人生观》的书评。)

17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说到底是个没见过世面,不知道内心真正追求的女孩,这种“平民”爱情观我是无法理解。而主旨导向还依着主角视角,恶心。

19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很差

故乡男子哪里好?我想是不是要去英伦小说里找,soothing,comforting,参见大表哥,布鲁克林可以establish a young woman,但是她心里的小女孩,怎么办?

23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还行

帝都10号线高峰期上来随便一个人,身上的故事都比这则沉重,50年代爱尔兰中产的美国梦如此保守无趣,充斥着big daddy老干部的审美气息,还是朝阳区的思乡病更动听。

2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较差

AOScott说这是后代对父母经历的想象。就这感觉:乡愁啊归属感啊很公式化(哦我想家了!哭!我属于布鲁克林因为我想老公!),尤其是voice over大大削弱罗南表现力(她挺好的,但是),而真正讲得对的地方只是点到为止(“我不知道家在哪里了”)。虽是过分干净的布鲁克林但配色好好啊

28分钟前
  • Salzig
  • 较差

好奇如果没有那位刻薄大妈中途跳出来揭底这姑娘会怎么抉择。

30分钟前
  • vin
  • 还行

前半部对于每一个有着背井离乡经历的人来说都是心有戚戚焉。。。但是,关于女主的态度和选择,我并不认同,她不是选择了爱情,而是逃向了可控的那方。

31分钟前
  • 长星照耀十三州
  • 较差

吾心安处即吾乡,触动我心的内核。祝福所有海外的游子游女。意大利小哥笑起来太迷人了。

34分钟前
  • icebloom
  • 推荐

所有Tony看着Ellis笑餍如花的镜头,真是甜到滴出蜜来。

36分钟前
  • KitchenBee
  • 推荐

电影明显被分割成了两段,前段的乡愁描写的不错,若全片是在布鲁克林的遭遇会好很多。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打拼,可惜剧本没延续这个元素的深入分析,转而扩充内容,着重谈恋爱什么的。是部让演员有发挥的电影,罗南也确实表现不错,但这电影没啥其他更多的优点。

40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我只是想陪你回家,不去吃饭,不去喝酒,什么也不干。我知道你要学习,然后好好睡一会儿。我只要送你回到家,说声晚安。”把坠入爱河的感觉刻画得好细腻。

42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演出了故事的壳子,没拍出托宾的氛围内核。女主的表演很具真实感,效果却并不隽永。毕竟对太多同样只身去国背井离乡的中国人而言,爱尔兰人的同乡网还是太幸福了。中国人的挣扎要更底层更艰辛得多。

47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谷阿莫】这故事是告诉我们,不要承诺太早,不然容易后悔是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614396

48分钟前
  • 你一定撩不动我
  • 较差

报喜不报忧的每个瞬间。

53分钟前
  • 手冲咖啡是骗局
  • 还行

把异乡变成家乡最快的办法就是谈个恋爱,如果此人恰好是你的Mr. right,就是中了头奖。我会选择在我最无助、困难、渴望被珍视的时候,勇敢牵起我手的那个人,那个愿意为了以后一起拼搏的人。你在我就在,吾心安处即吾乡。

54分钟前
  • Lili 🦁
  • 力荐

无感,绿茶的三观不能理解。第一代移民的故事明明可以深挖,这片子的切入点却是三角恋和日常琐事,有点儿可惜。

58分钟前
  • 弥呀
  • 较差

Me watching Brooklyn " Awwwwn<3.....WTF?!!!!.....uh, okay"

1小时前
  • 伪装的甘党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