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和鲸

The Squid and the Whale,亲情难舍(台),亲情难了,爱·对抗

主演:欧文·克莱恩,杰夫·丹尼尔斯,劳拉·琳妮,杰西·艾森伯格,威廉·鲍德温,大卫·本杰,安娜·帕奎因,Molly Barton,Bo Berkman,Matthew Kaplan,Simon Kaplan,Matthew Kirsch,Daniell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鱿鱼和鲸》剧照

鱿鱼和鲸 剧照 NO.1鱿鱼和鲸 剧照 NO.2鱿鱼和鲸 剧照 NO.3鱿鱼和鲸 剧照 NO.4鱿鱼和鲸 剧照 NO.5鱿鱼和鲸 剧照 NO.6鱿鱼和鲸 剧照 NO.13鱿鱼和鲸 剧照 NO.14鱿鱼和鲸 剧照 NO.15鱿鱼和鲸 剧照 NO.16鱿鱼和鲸 剧照 NO.17鱿鱼和鲸 剧照 NO.18鱿鱼和鲸 剧照 NO.19鱿鱼和鲸 剧照 NO.20

《鱿鱼和鲸》剧情介绍

鱿鱼和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伯克曼一家正面临一场家庭危机。老爸伯纳德(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饰)事业正在走下坡路,曾是畅销作家的他如今变得湮没无闻,反而是妻子琼(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 饰)而今在写作上声名鹊起,令伯纳德倍感落差,并选择用尖酸刻薄嘴脸面对妻子的成功,二人不得不面临婚姻破裂的结局。两个儿子必定要因父母关系受到困扰。大儿子沃尔特(杰西·艾森伯格 Jesse Eisenberg 饰)16岁了,正值青春萌动,他坚决站在父亲一边,不料自己喜欢的女生竟然上了父亲的床;小儿子弗兰克(欧文•克莱恩 Owen Kline 饰)12岁,将父母离婚视作世界末日,甚至开始喝酒,因支持母亲变得和哥哥势不两立。一家四口的不知所措深深印在两个孩子的成长里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国王游戏我要和你在一起月出之战忠贞大二神捕红幡两个罪人和一头骡子脐带WakeUp,Girls!青春之影中国功夫少女组外交秘闻女人当官往日情怀怒火英雄假装热情王保长后传同在屋檐下大佬爱美丽七大罪怨嗟的爱丁堡后篇逆爱我的狗子透视之眼十字架与吸血鬼刺杀小说家烟草四月一日灵异事件簿完全和平手册最后的约定拆弹专家哈迪兄弟第二季

《鱿鱼和鲸》长篇影评

 1 ) cultured扭腰客

Ivan从外形到举止都跟David Foster Wallace一毛一样(甚至还打网球嗷!) Bernard对Ivan的嫉妒实际是关于才华的隐喻。

Jesse Eisenberg几年后在“The End of the Tour”里演了去采访David Foster Wallace的滚石小记者David Lipsky。

Lipsky对David Foster Wallace的仰慕,像是种从“The Squid and the Whale”里,Walter对Bernard情感的延伸。

也就是说,在“The Squid and the Whale”里,Jesse Eisenberg他爸仰慕了在“The End of the Tour”里他自己直接仰慕了的David Foster Wallace。

所以David Foster Wallace实际上是Jesse Eisenberg饰演的Noah Baumbach所敬仰如父的伟大作家。

哇呀我在说些什么...

 2 ) 一个小小的心理自传式观后感

阳光充沛的午后,穿着单薄的我恍惚觉得是春天真的到了,例行冲了一杯咖啡打开电视消磨时间。

凤凰电影台,是爸爸带着小儿子在街区里寻找车位的熟悉画面,我正准备在记忆里搜索这部片子,hey you的旋律立刻为我解惑。

时光瞬回到零五零六年交接的时候。

我实在记不清那是零五年冬天或是零六年春天,像现在这般令人困惑的季节,但这有什么重要,我依然记得昏沉但温暖的午后我坐在西山图书馆,和雷阵雨传电影。

我接收的其中一部,就是鱿鱼和鲸。

当时还以为是童话故事什么的,看完却是深深的无奈。

我看到的,是太多琐碎事件,是家庭亲人成为牵绊而不是依靠,是想要一个人生活不被束缚的冲动,是生活。

hey you给我的感觉却是绝望,而如果时光能交错,这首歌也可以是我当时的心声,《黑色信封》。

(http://www.songtaste.com/song/104731/)那样的情绪我现在常常还会有,特别希望能从现在逃离出去,一个人去一个要用力行走攀登的地方旅行几日,把头脑暂时封闭,让思想暂时停止。

在一切都不对劲的时候,我还能怎样呢?

爸爸妈妈兄弟两人,四个人给我留下最深心理阴影的是16岁的大儿子,我当时的绝望心境全拜他所赐。

而四个人里真正还在努力和生活斗争的,我现在看来只有妈妈一个人。

作为唯一一个女性主角,承担这样的沉重部分,与三个男性的轻浮放纵态度在我看来形成了很好的对比。

而和妈妈同一阵营的小儿子虽然同其他两位男性一样,属于破罐破摔类型人,但多少也有一点新鲜鲜活的成分,这从他可以蛮好地接受妈妈的新男友这点上可以看出来。

如果你说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完全偏离轨道,我也没什么说的,反正我当时就是这么个感觉,没从家庭啊亲情啊上面去想。

当年轻面庞睁大双眼直视着他小时候不敢看的巨乌贼和鲸打架的模型时,我好像一瞬间觉得,就算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力,都无法逃脱被生活搞死的结局;又会觉得面对庞大的生活压力,我似乎又可以灵巧地用触须堵死它的出气孔,搞死生活。

无论如何,我总算知道,搞死它或被搞死是必然的结局之一,逃避是无论如何没有用的。

这世界,没有没有结局的故事。

so,hey you,don't give up without a fight。

 3 ) 必须要重温

这是一部必须要重温的电影。

提醒因为多看了一些书和电影就以为自己拥有更自私、更虚伪、更胆小的权利的我们。

 4 ) 家庭小品,光影散文

1.从这部可以管窥杰西为什么能演卷马,你怎么这么擅长演让人想一拳揍下去又让人下不去手的角色啊?

实际上卷的很多角色都有这种东西,我甚至怀疑卷自己就有这种东西,身材瘦削轻巧≠没有toxic masculinity,反而会因为外表缺乏“男子气概”被父权制狠狠规训,配合上他的聪明劲就是一种滑来滑去的直男气息。

这部电影里男孩的成长过程也确实复刻了向往、规训、模仿的过程,只是最后本性突破了规训。

面对雕塑的蓝眼睛特写很动人。

2.影片的节奏很有意思,导演刻意打断了一些起势的地方,比如男人躺在救护车上向女人比手势,女人没看懂,男人解释,本来很感动,结果话没说完就被护工提到车上,男人马上喊着找猫的事。

很有趣,文艺的造作被生活的鸡毛截断,艺术男女也活在地面。

电影本质是个家庭小品。

但这个节奏问题也导致结尾没有升起来,结束得有些突兀。

或许结尾那段应该放缓一些。

3.btw,男人真的是“民主式专/制”的专家,话术用得溜溜的,“我想当网球运动员”,“你不想当网球运动员”,披着自主性外衣强塞训诫。

大男孩因为仰慕之心没有识破,到后面也是强撑不住了——发现了自己被告知“想要”什么,被填充整个人格,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what a nightmare。

当然训诫背后都是脆弱,“you can't do that cause it will hurt my feelings”,唯一的实话。

4.没有写出的女性故事是:女性被内置为家务的承担者,这一方面限制了她的发展,但当你outrun them all,艰难地承受梦想和生活的重量,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完人。

在这个意义上女人远比男人强壮,你的房子就是你的人,女人在发布新书、照顾孩子、谈恋爱的同时家中仍然井井有条,而男人却没能力做顿牛排,没法找到适合孩子的桌子。

不肯为生活费心,一辈子做个被宠坏的孩子,专注于自己的艺术,这恐怕是男人的奢侈。

而女人必须承受这一切,不是跃居其上,就是被其杀死。

5.我很想说everything comes down to blabla,把鱿鱼和鲸的寓意领悟下,但思绪散乱。

或许这散乱正适合本电影,没有超越生活的东西,你越过无序的、琐碎的、东倒西歪的一切,找到了自己的心,这就可以了。

不需要其他任何超越来告诉你生活的核心。

艺术本来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嘛。

 5 ) 补充。

电影在两个家中来回切换,四个人的生活单独又交集的展开。

1、关于父亲。

典型阶层主义者,原则至少,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教授、名医等具有所谓显赫地位的人),随时维持自己的完美状态,无法放松。

(告诉孩子离婚的原因是妈妈外遇,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还有一点,对谁都在夸夸其谈所谓专业领域的事情。

2、关于小儿子。

我觉得这一段完全可以再构建起一个故事,他站在窗前、他对着镜子、他渴望的看着父母、他奇怪又严肃的问题。

其实在知道妈妈外遇后,他开始希望从父母口里得到有关这件事情的答案,而且形成了既定认识,性意识的冲动或者是模仿需求正好得到想象的满足,具体到避孕套、精液、生殖器照片。

本来稳定的家庭生活状态被打破,面临孤独的时刻,身后的靠山不再稳固,只有母亲的外遇让他渴望去了解。

 6 ) 开到荼蘼

人之初,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所有的幼儿之怕,仅仅记得两场被追赶的梦。

童年的怕,少年的怕多归类想象与认知,眼睛刚刚睁开,开始仰望星空,独自想象宇宙的无际和自己的渺小,心中渐渐充塞畏惧。

但读书学知识,还是壮胆气的多,会在被炸雷吓到的同时,默诵物理科上刚刚学到的雷电成因。

未知是无边的,想象是无穷的。

一旦听过鬼故事,就开始怕神怕鬼怕虚幻....怕到逃无可逃,却被逼会了伸头出来迎接那明知道不可能到来的对手。

进进退退反反复复,懂得这种恐怖源于心魔,那么不听不看怪力乱谈,观鼻观口紧诵心经,也可以支持我走过独立黑暗之所。

人渐渐长大了,强壮聪明起来,怕的东西却越来越多。

更知道人与人的世界观不同,最可怕的不是鬼故事,而是鬼也怕的恶人故事。

走进社会,你死我活,鸟为食亡,抱住饭碗的平民生活中亦有高明骗子凶残匪盗。

不过邪不压正。

保持警惕,学会自我保护,谨记防人之心不可无也就是了。

然后怕亲人伤心怕爱人误解 ,怕马路杀手怕绝症瘟疫,这些都是幸福的人才会怕的,因为对生活满意,很怕失去。

自尊受损是另一类,终归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用一道墙或篱笆保护起来,一切外界的,终究抵不过人自身的绝望情绪。

是抑制还是释放?

都不能虚无。

最后。

是偶像的坍塌。

神是什么?

代表希望与行动指南。

两难的选择,你不怕嘛?

天会变道亦会变,再苦再难也得坚持下去。

如果你遇到了鲸鱼,也许你就会长出八只手来。

先学会怕而不逃,才能学会真正的放弃2007.6.20

 7 ) 温吞的反抗

不看烂片原则将贯彻我的整个观影生涯,哪怕那些烂片有我的本命出演。

Jesse早年的片子(此处指社交网络之前)貌似只有这一部评分超过7分(也许在加上那个不会离开的男孩),因而我认为它会是部不错的片子——它确实是!

原本看影片简介是个平淡无奇的家庭剧,直到“鱿鱼与鲸”的比喻彻底吸引了我的兴趣。

片名的由来是Jesse所饰演的沃尔特在六岁时和妈妈去美国自然博物馆看到鱿鱼与鲸的展览——沃尔特说他很害怕鱿鱼和鲸会打起来。

妈妈那时幽默地安抚了她的孩子。

这出现在沃尔特与心理医生对话的快乐回忆中,只是对白表现,直到影片末尾,沃尔特飞奔到十多年前带给他快乐的地方,鱿鱼和鲸的镜头终于给影片的结局以定格。

这样的表现手法是很让人舒服的一种,开拍前就是一个很好的剧本。

虽说一些情景缺乏一些抓力(可能是情节不够连贯生动的缘故),但粗略的表现手法却很容易让人领会到它要表达的意思。

非常舒服。

当然就情节而言,它真的没啥好概括的——父母都是作家,父亲名声渐落,母亲处于事业上升期,并与其他男人约会。

然后他们要离婚,进而导致了两个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大儿子沃尔特认为他本该是平克·弗洛伊德,并在学校演出中声明《Hey you》是他的原创作品,尝试与姑娘约会并与父亲喜欢上了同一个年轻女子;而小儿子开始喝啤酒和手淫,并把残留物抹到学校图书馆的书脊上。

怪异,猥琐,但你又觉得仿佛特别能理解,也许是由于人类情感的共通。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遇到过家庭问题,而你做这些时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想去做,例如我自己在木然而非失意的状态下想打碎一个酒瓶子来刺激下神经并获得关注,因为陌生人间的友好大多是表浅的。

那些店铺职员冲我微笑,他们只是在做他们的本职工作,吸引我进店。

它一种不明心态的反抗,又不声张,看似温吞的,为了治愈自己潜在的难受心境,虽然我们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更糟。

好在,影片最后的结局,父亲躺在病床上发誓会把猫找到,决意追回母亲,而那位吸引了父子俩的女子搬了出去(没交代其中的过程而只是提出结果,这有点像是短篇小说),这在我看来便是和解了吧。

家庭温吞的失调、戏剧式生活打算努力走向正轨。

不得不提影片原声的出色,《Hey You》贯穿全片,将那种温吞的悲哀处理得非常好。

亲耳朵的还有影片54分时小儿子打电话的那段音乐,影片末尾看鱿鱼和鲸的配乐,以及放出演职员滚动名单时的一首歌和一个曲子,有竖琴和钢琴缠绕。

 8 ) 自我保护之下请让我们“犯错”

几天前看了这部电影,主题是关于家庭。

具体点,是有关一对颇成问题的父母以及他们膝下的两个孩子之间受了家庭影响而略显灰暗的青春期的麻烦事。

电影的导演兼编剧就是这故事的原形,所以,这部2005年的新片将我们直接拉回到八十年代的纽约布鲁克林。

这部电影又是我格外衷爱的那一类——小片子,小故事,有着很朴实的叙事,领着我们去静静地进入一段回忆(我想强调说,“回忆”只是故事的一种外壳,通过种种时代环境符号给予我们的暗示)。

我觉得自己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伫立在透明的橱窗玻璃前,默默注视着另一边——二十几年前的那个世界的一个四口之家。

故事选择发生的年代已经久远,因为这毕竟牵涉到导演个人的自传色彩,但故事中暴露的家庭危机却反映了极其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足以将这个故事重新放置到任何时代背景之下都没有问题。

也许正是缘于亲身的体验吧,所以在导演很从容的设计之下,从父母到孩子,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问题:妻子Joan制造种种“外遇”,丈夫Bernard因事业低靡而不断加剧的古怪性格,父母毫无顾忌的离婚分居、甚至让孩子掩护自己私藏一点小财产(其实就是一些分不清谁付账的书),丈夫在孩子面前大骂妻子的丑事,跟孩子在游戏中耍懒;然后就轮到他们的孩子——Walt和Frank在家庭生活的影响之下也全都染上了青春期心理疾病。

这故事中格外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就是:导演让每个人都有错,而且都错得毫不掩示,但是故事的表达过程却丝毫没有对问题进行戏剧性的夸大处理,这反而更能够让观众觉得感同身受:是的,往往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无论在社会中担当怎样的角色,到头来总归都要犯一些错,有大有小,理由常常是出于一种利益争执下之的自我保护,且不管与我们的争执的对象是谁,那阵式完全就如同Squid和whale之间fighting的样子。

谈不上罪大恶极,但也非完全无辜。

提到“年代”,就想多说一句关于这片子的美术部分(也是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另一个理由)——虽然是小制作,电影却能在美术上严守了每一个关于时代的细节。

不仅是环境、服务,还包括了胶片本身的色彩处理。

真的非常不容易。

至于以当我看到介绍才知道这竟然是一部05年的新片,禁不住对这部电影的美术部分肃然起敬。

 9 ) 有了爱的婚姻往往是痛苦的

电影里面,华特曾质问过母亲,“你究竟有没有爱过父亲。

”琼没有回答。

我想,毫无疑问是有的吧。

毕竟,大抵爱过才会断得那么犹豫不决,藕断丝连吧。

(虽然孩子也是一个因素)事业蒸蒸日上的琼和困顿失意的柏纳是不相容的。

柏纳有着极强的个人意识,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够影响身边的人。

把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当成应当,把自己的过错都当成无心之失,无伤大雅。

而琼,事业上升期,春风得意,有着自己对文学独立的见解和认知体系。

更重要的是,她需要一个给自己温柔与宽慰的异性。

于是,这两个性格不合的高级知识分子,心平气和地谈好了分居与共同监护权,半推半就地开始追寻新的恋情,顺利或者不顺利。

这样的情况大概可以算是,残垣断壁底下最好的结局了。

影影绰绰地缭绕着旧情,又孕育着萌动的新生。

蓦地想起了张爱玲的《心经》里面有小寒的一句话,“有了爱的婚姻往往是痛苦的。

你自己知道。

”里面当然是堆陈满愤懑和无奈,却也是不无道理。

最初的花前月下、你侬我侬,被柴米油盐、关系的转变,胁迫到一个逼仄的、困窘的境地。

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情感、欲望的交换与互相满足,多了很多可能不情愿、不甘心的义务、责任。

风花雪月的娇嫩浪漫受不了这样的庸常与束缚的侵蚀。

也就开始慢慢地转变成亲情、与家庭关系,为了自我保护,也囿于伦理道德。

爱呢?

婚姻带太多的爱很痛苦,也就不要了。

以文学谋生的琼和柏纳都接受不了这样的妥协与退让。

爱情既然已经在婚姻里变质腐烂了,那就断了吧。

现实则不那么常见这般洒脱。

一来,父辈还有不少当初因为出身或背景走到一起的。

开始就没有爱,也就谈不上为爱的腐烂,而心疼而分开。

生儿育女、养育成人不自觉地挤占了自我,成为全部。

而自由恋爱的,父辈也好,同辈也罢,不少因为性格渐生隔阂,或摩擦累计,或种种琐细,离婚、吵着离婚、事实离婚。

不过,离婚的终究少数。

情愿那么冷着、拖着。

默许现状的合理性,自认命运的安排。

如果说有了爱的婚姻是痛苦的,那么身边我看到的有一部分是本来就没有什么爱,或者隐忍着活生生等爱死绝了。

拖着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

不能说分了、离了,搁着、放着,那个好那个不好。

只是有时看到身边的人,会想,分了不知道会不会比现在更好。

其中一定会失去什么的,也一定会伤害一些人,自己也可能兜兜转转依旧找不到真爱。

但根本不会存在什么保护了所有人,大家都幸福的途径和结果。

琼和柏纳的矛盾与分局,是华特和法兰克身上问题的诱因。

但华特和法兰克也因此上了宝贵的一课吧。

琼和柏纳也各自磕磕绊绊地走着寻爱之旅。

至少在影片的终点,隐隐约约地指向了一个不怎么坏,可能还会不错的未来。

柏纳和琼的爱情,大概在柏纳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时候有过最好的光景。

之后,一点点黯淡、退色,最后岌岌可危。

双方意识到,所幸也就趁早放弃了,给那段也曾刻骨铭心的爱情,留一点念想的尾巴。

有了爱的婚姻是痛苦的。

可能爱情这种东西,本来就不能真正融入婚姻成为日常。

它需要倾心倾力、款款深情。

它可以调剂生活,却不可能成为一种稀松的生活。

如果没有办法平衡家庭关系和爱,或许分开,可以各自安好。

一点和电影不是很相关的感想。

 10 ) 《鱿鱼和鲸》:家庭焦虑、成长与父亲神话

文/故城《鱿鱼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是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影,它截取了一个纽约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片断,用调侃、粗口以及近乎残忍的口吻将这个一个家庭的矛盾完全暴露在观众眼前,观众在直面影像过程中也正视了自己,影片中主人公成长的焦虑以及家庭光环的隐去将Baby Boomers(对美国1946年以后出生的人的称呼)一代人的疾踵转移到下一代人身上,很难想象“破碎”与喜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它或许轻描淡写如《破碎之花》,或许如释重负如《鱿鱼与鲸》。

影片将知识分子放置于家庭的藩篱之中,呈现出很多耐人寻味的场景。

影片伊始,一个四口之家的关系便已明朗,网球的球网撕裂开家庭的关系:父亲伯纳德是一过气作家,而母亲琼是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哥哥沃尔特从行为到言语都站在父亲一边,“打母亲的反手”和强力击球都让他从心理上充当了父亲的打手,而弟弟弗兰克则是母亲的忠实拥护者,网球是他期望心理强悍的生理诉求。

这个貌合神离的状况是我们对伯纳德家庭的第一印象,而若隐若现的人物感情的断裂更让一部喜剧从最开始就像染上了滞重,我们看到父母身上那种根深蒂固的“疾病”,而这种“疾病”在影片随后的叙事过程中又或多或少的侵染到了他们的孩子身上。

影片中有一处父子去看《蓝丝绒》,片中的女配角所说的,“他把疾病传染给我”应该就是本片中父亲习性传染给儿子的一个暗语。

很多人说“疾病”只属于知识分子家庭,伯纳德是文学博士,他在心理上极其自傲和不可一世,而家庭的破裂也是两人社会地位的此消彼长造成的,双方在心理上都存在不平衡。

然而自恋和自我焦虑何尝不是整个Baby Boomers一代人的痛疾,只是在两个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更为犀利和尖锐些罢了。

父亲伯纳德的自恋情绪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当沃尔特问及狄更斯的《双城记》时,他以颇为不屑的表情说“《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才是作家的代表作,而学校只会让学生读名人最差的作品”;而当他与小儿子谈及理想时,他又将弗兰克的网球教练贬斥为“庸人”,而“庸人”这个词汇经常被他变着法儿的用于诋毁他人。

而伯纳德对自我的焦虑最初来源于对事业的焦虑,每况愈下的事业是他的痛疾,我们隐隐看到积压在人物内心的踌躇满志不得抒发,进而演变为暴躁、刚愎自用以及愤世嫉俗。

儿子沃尔特对于父亲性格的承接是本片的重要核心之一,他对父亲行为和观念的模仿直接导致了他强大的虚荣心开始作祟,在没有看过《变形记》的情况下就借用父亲对卡夫卡的评价现学现卖,险些在与女友对《变形记》结尾的讨论中被识破,而这次虚荣的得逞使得他更大胆的将品克•弗洛伊德的歌“Hey You”搬上校园才艺表演舞台,并声称是自己谱的曲。

其实,这都是父亲自恋的一种转移,是受父母离异影响的孩子心理异化的表现。

而小儿子弗兰克无疑是家庭分崩离析最大的受害者,他心理的异化更为明显。

弗兰克是四人当中心智最为不成熟,地位最为弱势的一个,父母离异在他看来是一场噩耗,他的痛哭流涕是自我无力的表现,他用啤酒灌注大脑神经是自我麻木的体现,而将自己的精液抹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更是自我迷恋的抒发。

因此,有人说影片很像是路易•马勒的影片《心之呢喃》(Le Souffle au coeur)的翻版,因为影片对禁忌产生的原因有着透直的叙述——每个人内心无名的恐惧是心理异化的根源,而孩童时期人的恐惧感最为强烈。

而在《鱿鱼与鲸》中,这种恐惧感在影片的结尾有更为明朗的暗示,自然历史博物馆里鱿鱼与鲸的缠斗是沃尔特幼时害怕看到的场景,他用手捂住双眼是对恐惧的逃避,对家庭离异的恐惧就像对鱿鱼与鲸缠斗的恐惧一样,而结尾的勇敢正视,使得他最终在家庭的变故中得以成长和释然。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一直直言不讳故事来源于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这无疑给影片刻上了自传体的印记。

影片中对“父亲神话”的消失的着墨就是导演个人感情的表达。

影片构建了孩子对父亲形象认知过程,从崇拜、信任,到失望、幻灭。

父亲形象的坍塌首先形成于小儿子弗兰克的心中,也是他从心理上最先对父亲提出质疑,影片中弗兰克的网球教练伊凡挫败父亲让大言不惭地父亲丢尽了颜面,为了维护颜面他在乒乓球桌上用“庸人”侮辱了打网球的伊凡,这更加剧了在孩子心中他个人形象的坠落。

而父亲在大儿子沃尔特心中的神话地位似乎不可动摇,而当父子两人同时爱上同一妙龄女子莉丽后,这种原本只有崇拜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当接受心理治疗的儿子回到家里看到父亲猥亵莉丽时,他仓皇逃离,在公园湖边把整个头颅浸于水中,那是一种精神坍塌的视觉化表现(头颅浮于水上,是“无根”的表现)。

影片结尾,父亲因为心脏病瘫倒在街道上宣告了父亲光环的彻底隐去,儿子反过来要照顾父亲的起居,他也从内心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和现实,去博物馆看展览的嘎然而止是将余味留给观众回味,确实值得慢慢品味。

《鱿鱼与鲸》是一部深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的影片,电影采用粗糙的手提摄像机捕捉现实世界,这种未曾雕刻的质感也让影片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导演也不否认新浪潮对自己的影响,影片中有一处即是向侯麦致敬,在莉丽的房间,沃尔特突然将目光转向莉丽的膝盖,这种恋膝在侯麦的影片《克莱尔之膝》(Le Genou de Claire)里曾经出现,而这也暗示了父亲伯纳德与莉丽之间的暧昧关系。

另外,影片并没有完整的叙事,而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断,这是巴赞“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的体现,专注于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描写也像是特吕费影像下的“坏小子”的形象。

在导演的访谈录中,他也提及了北美八十年代独立电影对他的影响,当然观众能从影片中看到一些吉姆•贾木许,或者斯派克•李影像的影子,或许是更早的马丁•斯克塞斯或者约翰•卡萨福特。

影像是现在的,但气味确实那个年代的,我们嗅到了七、八十年代影像中的味道,这也正印证了影片所发生的时间、地点,1986年,纽约布鲁克林,这也为影片平添了几分怀旧的气氛,喜剧中有了正剧的色彩,足见功力。

06/04/02 23:26 原载于网易娱乐

《鱿鱼和鲸》短评

父母两人皆是作家,散后将俩熊孩子一周七天轮流使用。大熊孩子卷毛说pink floyd的曲子更像是自己写的。小熊孩子衰样整天图书馆里用胯下蹭书架,接着把书和储物柜弄脏。

9分钟前
  • 旧书君
  • 还行

知识本身并不能改变人性的弱点,而离婚总是激发出人性中自私、残酷和脆弱的一面。与乌贼和鲸鱼不同,男人和女人还有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学习者去面对这场无法避免的纠缠。

12分钟前
  • 容懂
  • 力荐

原声用的果然跟韦导是好基友!最喜欢的HEY YOU完全被卷毛毁了好么 小儿子看似弱小孤僻却是一家四口中待人言谈最正常的那个

14分钟前
  • 憨蜜瓜
  • 推荐

“乌贼和鲸的斗争,我总是捂住双眼不敢去看它。” 生活百态

17分钟前
  • 错用神
  • 推荐

杰西还好青涩,不过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呢。

21分钟前
  • dizzydancer
  • 还行

每个人都有问题~

24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两个儿子都很……最后站在鲸前面。

26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男人为何长着长着就长成了混蛋,真是好奇怪。

30分钟前
  • 路桃子
  • 还行

文青和文青不适合在一起不是吗。

34分钟前
  • 卖萌撒娇打滚
  • 推荐

就算害怕鲸鱼和章鱼,最终还是要面对。

38分钟前
  • 熊猫神菁
  • 推荐

想对片中那个装B的爸爸说,其实《蓝丝绒》也不是什么严肃电影,而且很难看,还没你演的这个片好看。

39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喜欢Pink Floyd! 八十年代的Park Slope中产家庭的故事,其实也未有很大波澜却是个很动人的故事,每个角色都很鲜活。不过最后那个巨型鱿鱼我上次去怎么没看到。。

4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还蛮有趣的。

46分钟前
  • ahc
  • 较差

有病

48分钟前
  • momo
  • 很差

想跟那个没事就手淫的小儿子聊聊天

49分钟前
  • Véronique
  • 推荐

鲍姆巴赫和韦斯·安德森虽是多年好基友,电影风格颇为相似,尤其那镜头的快摇真是像啊;但细究之下却有很大不同:若安氏的电影是童话,那鲍氏的电影就是寓言。把这个带着点知识分子自恋式的故事解剖开来,其实本质是非常普罗大众的,直面纠结而拧巴的人生,远离和依附相辅相成。

5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为什么叫鱿鱼和鲸呢

56分钟前
  • 豆友108693709
  • 很差

不太行

1小时前
  • 玛德琳
  • 较差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Jesse和EG家的HY君好像啊= = 脸型,猫背,宅男气质.....

1小时前
  • LOU
  • 还行

剧本超棒,80分钟的节奏刚刚好,我最爱的家庭危机题材!

1小时前
  • REX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