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光辉岁月

글로리데이,冲出不归路(香港),荣耀日,光辉的日子,One Way Trip,Glory Day

主演:金志洙,金俊勉,柳俊烈,金喜赞,金烔完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5

《光辉岁月》剧照

光辉岁月 剧照 NO.1光辉岁月 剧照 NO.2光辉岁月 剧照 NO.3光辉岁月 剧照 NO.4光辉岁月 剧照 NO.5光辉岁月 剧照 NO.6光辉岁月 剧照 NO.13光辉岁月 剧照 NO.14光辉岁月 剧照 NO.15光辉岁月 剧照 NO.16光辉岁月 剧照 NO.17光辉岁月 剧照 NO.18光辉岁月 剧照 NO.19光辉岁月 剧照 NO.20

《光辉岁月》剧情介绍

光辉岁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龙飞(金志洙 饰)、尚宇(金俊勉 饰)、都满(金喜赞 饰)和智孔(柳俊烈 饰)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友,彼此之间感情十分要好。毕业之后,四人选择了各自不同的未来,踏上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旅途。 尚宇决定参军入伍,临行之际,几位好友决定结伴来一场释放青春之旅,然而,在旅途中,四人意外邂逅了一名身陷险境的陌生女子。无法对其坐视不管的四人向女子伸出了援手,哪知道竟然被卷入了麻烦之中,成为了警方调查的嫌疑对象,并且将此事告诉了四人各自的父母。在亲人的干预之下,四个年轻人之间开始了相互的猜忌,坚实的友情渐渐产生裂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在粉雪时光叶卡捷琳娜大帝第二季空气杀人武当II编号17爱情有点蓝之爱的交响乐宋慈韶华录麻烦一家人第四季亡命之途初恋是CV大神灰猴回来后填满天生爱情狂爱情同课程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三季圣约骑士史前巨鳄3打工吧!魔王大人天降美食她之觉醒第一季法国缉毒风云午夜摘金奇缘蝴蝶密码高达创形者再起第二季我的女友是天使黑百合小区狼人拜恩幸福摩天轮浴血护镖

《光辉岁月》长篇影评

 1 ) 本片的制作发行公司 Zhengfu Pictures

片头可以看到本片有一个中国的 制作和发行公司,正夫影业。

比较好奇,网上查了相关资料:

在主创人员名单中,也有两位中国内地的影视人担任了影片的执行制片/监制,分别是韩家女的父亲韩三平(han sanping,原中影集团董事长 ),以及前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前阿里影业联席总裁张强(alex zhang),两人都曾有过好莱坞A级大片的制片经验。

正夫影业的法人代表:韩家女韩三平的女儿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她参与了两部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一部是《我不是药神》,她是电影的第一编剧。

一部是《无名之辈》,用3000万的投资,卖到7.31亿票房,片方分账2.78亿,而正夫影业是主要投资方之一。

 2 ) 2020必看影片之一

前言: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消耗时间与金钱的消遣方式。

一部电影值不值得看取决于能否让观众享受到这段电影时光。

通俗点来说就是值不值票价(当然时间也算票价)。

对于一部电影的讨论是多角度的,我只想告诉你为什么我推荐这部电影,这部为什么电影值得看,值得我们花时间与金钱去享受这段时光。

为什么是满分。

因为这部影片在疫情背景下的体验感是独一无二的。

最近一年里除了灰猎犬号,没有一部影片能让我有这种沉浸感。

限制性视角带来的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

就像是游戏里的第一人称视角一样。

这部作品的视角始终没有离开灰猎犬号,这样的操作弱化了剧情大局观等等方面。

但是给观众带来的感官体验是一流的。

这部电影主打的是观众看电影时的体验。

我认为灰猎犬号是一部遗憾影片。

那就是完成度不高,影片的完成度有限。

感情线甚至没有拍完。

疫情来临匆匆上流媒体APPLE+止损。

这种主打体验感的战争片没有在影院上映非常遗憾。

如果这部电影能完整的拍完并且能在院线上映,我认为它是有实力拿更多提名甚至获奖的。

虽然这部影片有遗憾,但是重点的战争部分算是完成。

如果你是一个只爱看爱豆你侬我侬,或者是看一些抗癌的道德绑架电影。

那么这部电影的体验感你可能感受不到。

那除此之外我非常推荐你留出一个小时去体验这部电影。

唠叨时间我看到有些评论,评论影片的航海专有名词没用。

我认为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有助于提高临场感。

也能满足硬核军事迷的需求。

如果连这点都体会不到,那么我只能委婉的用求同存异来说明这些评论家鉴赏水平有限。

影片的定位上,我认为这部影片是想做到大银幕沉浸感的战争。

如果制作目标始终如一,那么这些影片大多数都是好电影。

和1917的区别上,都是主打体验临场感的电影。

1917更多的是描写战争的残酷。

但是灰猎犬号更多的是战争带来的紧张感和刺激感。

但从体验这方面来看灰猎犬号比1917更轻松也更娱乐一些。

而两者的体验方式也不同。

1917更加临场一些,灰猎犬号更加代入主角一些。

 3 ) 再好的演员也救不了烂剧本(尤其剧本还是他写的)

文/ 五乔**本文已发表在《北京青年报》,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乍看起来,《灰猎犬号》是一部颇有野心的电影。

影片由奥斯卡奖得主亚伦·施耐德指导,并由好莱坞演技最佳的明星之一、“完美先生”汤姆·汉克斯担纲主演。

影片的叙事格局(全片基本都在战舰上)以及汉克斯的角色身份马上让人联想起汉克斯近几年的口碑电影,如《萨利机长》(2016),《菲利普船长》(2013)。

影片的二战题材更让人不由联想《拯救大兵瑞恩》,电视剧集《兄弟连》、《太平洋战争》这几部汤姆·汉克斯出演或制作的经典作品。

但仔细查看下影片主创的履历,却马上出现几处“疑点”:导演施耐德虽得过奥斯卡,不过是最佳短片奖,过去的十五年中,他只指导过一部故事长片(《自己的葬礼》2010),《灰猎犬号》是他的第二部电影。

不过最让人为影片质量捏一把汗的,还是影片的编剧:此片竟然是主演汤姆·汉克斯执笔编写的。

而剧本恰是本片最大的短板。

全片的故事非常简单:汉克斯饰演的舰长需要带领一支盟军舰队穿越北大西洋,在没有空中保护的危险下,保护舰队躲避纳粹潜艇的攻击。

当然,简单的故事不代表影片一定就不好看,好的电影仍然可以通过人物刻画,节外生枝等等技巧来把故事复杂化。

《灰猎犬号》虽然在诸多的战争场景中保持了快节奏的紧张气氛,但单薄的剧本显然无法撑起90分钟的片长。

最终影片不得不依靠各种元素的重复来填满电影的时间。

重复的情节——一遍又一遍的纳粹潜艇袭击只有在规模上与上一次有所不同,舰长汉克斯处理的方式也似乎只有控制舰船往左转或者往右转。

没有故事自然的起承转合,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次的袭击之间的标题卡,来告诉观众现在是周三还是周四;重复的对白——影片大部分的对白是各种船员传达汤姆·汉克斯的指令,就连汉克斯的指令也主要集中在向左打轮还是向右打轮,各种术语、黑话,虽然可能给军事迷带来快感,却让我完全摸不到头脑;重复的音乐——几乎每一次画面上出现纳粹潜艇时,配乐都会重播一段类似鲸鱼声的鬼魅旋律,让我严重怀疑影片是不是想学巴甫洛夫训练他的狗一样,想让观众一听到这段旋律就身体产生不适。

汤姆·汉克斯在舰上的饮食,是故事关注的一大焦点。

似乎每一次袭击之间的短暂喘息,都毫不吝啬的给了这条故事线。

舰上的黑人厨师(为数不多的几位非白人角色)一次次给汉克斯送来餐饮(影片似乎很在意观众记住汉克斯的食谱,不然为什么每一餐都要来一个特写?

),汉克斯一次次的告诉厨师他没时间吃饭,但却有时间默念一段祷告词。

直到这位黑人厨师在一次袭击中去世,另一位黑人厨师给他送饭来的时候,汉克斯才突然感悟斯人已逝。

这只是影片试图给汉克斯的角色制造深度的失败尝试之一。

影片开始还有一段不痛不痒的“浪漫”桥段,汉克斯(64岁)向伊丽莎白·苏(56岁)饰演的女友求婚。

可惜这么美好的夕阳恋,没有被赋予更多的价值,我们不知道他们俩人到底是离婚、丧偶,还是初恋重逢。

如果伊丽莎白·苏的面孔没有在影片结尾处以闪回的形式出现在汉克斯的脑海中(暗示给他抗击纳粹带来些许勇气?

),我简直早都忘了这个人物的存在。

影片还用了很多强扭的宗教元素,比如圣诞树上的天使,汉克斯每次吃饭前(准确的说是”不“吃饭前)还有睡前的默祷,以及纳粹军官魔鬼样的声音通过电台发来的警告,这都让片子带着令人生厌的传教感。

不过与主演汉克斯的角色比起来,战舰上剩下的角色简直单薄到只剩下了一张面孔和一个名字(甚至大部分的时间他们的名字我也没能搞清)。

而他们的存在,似乎也只是为了重复舰长汉克斯的指令而已。

要说角色存在的价值,他们甚至比不过另一部汉克斯主演的影片《荒岛余生》中,汉克斯幻想出来的排球Wilson。

相比于配角的塑造和开发,编剧汉克斯很显然更注重台词的专业性,这从影片中大段大段的航海专业台词中可以看出。

多数好莱坞电影,当涉及到专业性很强的内容时,编剧会有意识把专有知识通俗化,让普罗大众可以将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故事和情感,而不至迷失在听不懂的名词里。

汤姆汉克斯却真实还原了海员们在战斗中应有的话语以及大宅门传菜一样的反反复复,完整配置了数字、单位、还有那些含义不清的图表、仪器读数,让我怀疑汉克斯的目标观众群是不是那些有过航海经验的老兵。

《灰猎犬号》在美国本计划6月12号影院上映,因疫情原因,制片方将影片的放映权卖给了Apple TV+,电影片头也被打上了”苹果电视原创“的标签。

Apple TV+自去年上线以来,正式加入了美国网络播放平台的战争。

但不同于Netflix、Amazon这种已经深入人心的品牌,也不同于Disney +这种靠着悠久历史、坐拥众多片源的“深兜”平台,Apple TV+不租别家作品,坚持自家原创。

可与别的平台上百上千的片源比起来,Apple TV+目前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电视剧集作品。

虽然财大气粗的Apple砸重金雇佣了一众好莱坞一线明星、导演、编剧,但目前制造出的作品都是不温不火,可看可不看的作品。

其中曝光率最高,明星最多的《早间新闻》今年初还在金球奖颁奖礼上被主持人瑞奇·热维斯嘲讽了一把(他说你们这些给Apple打工的明星就别来教育老百姓什么政治正确不正确了,Apple就是一家在中国剥削廉价劳动力的黑心工厂。

)《灰猎犬号》像是一部为Apple TV+量身打造的作品:看起来靠得住的导演明星,实际上半生不熟的剧本,表面上的大制作,实际上流水线水平的视觉效果(片中的很多战争场面就像是游戏里的动画场景)。

电影中后段还出现了低级技术失误:有一段声音和画面出现了不同步,汉克斯的嘴型和台词突然对不上了。

这一段鸡蛋里吃出骨头的桥段,不仅象征了Apple产品在过去十几年来给我留下的个人印象,也很讽刺的总结了《灰猎犬号》的整体质量。

你可能注意到了这个技术失误,也可能没注意到,但你介意吗?

可能并没有。

因为当电影进行到这里时,已经没有人会想要拿《灰猎犬号》去和《拯救大兵瑞恩》对比。

《灰猎犬号》是一部注定会被人下个月就忘记自己甚至看过的作品,就像是目前Apple TV+上所有的作品一样。

 4 ) 很汉克斯的一部电影

开头那张脸抬起来发现是汉克斯之后,对这个片子的期待值降了好几个档次,我觉得最多值6分,从头到位都是典型的汉克斯表演,汉克斯剧情,汉克斯表情,在舰艇内部运作这块用力过猛,有点假了,还是想推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真的有点审美疲劳了,汉克斯后来的片子真的是一言难尽啊,机长 船长 表现的比这部好点 这部有点神经质

 5 ) 灰猎犬号

空海联手干掉海狼,船长如释重负出舱仰望胜利盘旋的己方战机……此时看下时长,才不过74分钟!

也就低成本B级片的篇幅,可讲述的却是惊心动魄护航海战大阵仗!

说明什么?

影片本身存在结构问题:题材锁定护航反潜驱逐舰封闭空间,可主旋律定位所限又不许此次战事涉及封闭场所最善表现又最易撑开时长的内部矛盾,别指望会有草莓事件突发叛舰暗潮涌动。

一片和谐之中,除船长以外的其他船员全都失去了角塑空间,影片几乎变成汉克斯的独角戏,从萨利机长到胜利船长。

如此一来,这电影没法不短,首次护航穿越大西洋就击沉四艘德潜让总部直呼不可思议的丰功伟业也只能感觉意犹未至匆匆收场……顺便建议,语感节奏上似乎应该多加一字翻成——灰色猎犬号

 6 ) 汤姆·汉克斯的几个细节

压舱、升舱、左舷......虽然是一大波看不懂的航船技巧,却能够感受到海战的难度。

在深不可测的海洋,随时面领着危险,一旦失败就是全军覆没、葬身海底。

汤姆·汉克斯塑造的是一个经验丰富、沉着镇定的船长、总指挥。

也就是在他的指挥下,舰艇左冲右突,击溃了敌军的4艘U艇,让上级领导大呼不可思议。

首先,不得不说,在岁月的洗礼下,曾经的帅哥已经是中年大叔了。

但这不影响他的魅力、风味。

汤姆汉克斯依旧胜任了同龄阶段的这种阅历和人生。

青春永驻是假的,一张面孔下丰满的人生,才值得让人回味。

世人都喜欢年轻,但是能够展现出一个不输青年满满胶原蛋白的、历经生活的成熟中年面孔,也是阿汤哥的成功之一。

看见他,就觉得这会是一部好电影。

再来说说,电影中的几个片段。

船长的悲悯神情。

看见U艇被击破,他并没有特别的兴奋,反而有些忧伤。

跟随的上将说,太棒了,击败了一艘舰艇。

船长说,那也是数十个生命。

看着海面漂浮的、被击破的敌船的机油,船长忧心忡忡地注视了很久。

这些机油看上去像是一滩鲜血。

可以想象,床上的敌军士兵也早已炸陨,随着船舰正在沉入海底。

影片最后穿插了大西洋海战那段历史的真实影像,并且写道,有7万7千多的士兵丧生。

不知是否包括敌军。

这个细节,或许透露出的是导演、编剧,以及原著《牧羊人》中对于战争的反思。

船长每天阅读的圣经和房间的一段话。

船长的房间里挂着这样一段话,耶稣基督,每日一样,昨天、今天、明天,每一天。

这段话出自福音。

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都出现了一次。

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还是航行刚开始,战争尚未开始,没有伤亡。

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大量的伤亡、船舰沉没。

然而,这一切对于这段话来说,似乎一直是一样的状态。

就好像上帝平静的看着这一切,解释着这一切。

一切都如初,有战争也有和平,有生离死别,也有悲欢离合。

这就是人的宿命。

船长还有个细节是,每次炊事兵送来咖啡食物,他都会沉默片刻,喊出阿门。

这是船长的信仰,也是影片里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意味。

这就让人联想到其他战争片中,出现的佛教、伊斯兰教片段一样(?

)。

船长的鞋。

船长毕竟是年老了,站的时间久,脚被军靴磨出了血。

这段细节看似并没有和主题有太大的联系。

但是,从个体角度看,船长留的这么一点点鲜血,似乎代表了那些丧失生命的鲜血。

电影没有过多刻画血腥的场景。

只有一个信息兵被留弹打破下巴、军医给摔伤士兵缝合的片段。

但是从船长的这只鞋,我们可以推断,凡事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没有一个人是完整不受伤的。

或重或轻,或生或死,这些伤痕都会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也会延申到对家人、身边朋友的影响。

船长的炊事兵。

船长的炊事兵每天会准时送来咖啡、三明治。

也会告知因为轮船颠簸不能提供热食。

看上去,他是对船长最关心,也是船长最关心的人。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善良的人。

最后也搭上了性命。

影片专门描述了因为海战失去生命而进行海葬的场景。

虽然在逻辑上有点突兀,因为毕竟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就集体放下手中的武器,开始这种仪式。

我想这也是影片想要试图全面展现的目的。

可以看出,船长是对炊事兵最上心的,毕竟每天都会见面。

而观者看出来的是,战争很残酷。

船长的女人。

一艘小舰艇。

一段对话。

一点回忆。

没有太多的描绘,但是此事无声胜有声。

 7 ) 海战题材新高度

全程无尿点!

把二战电影中的海战类题材又刷出一个新高度。

院线停摆给了流媒体们一个黄金机会,快速打通了A级制作的电影进入流媒体渠道的路径,这部电影AppleTV+花了7000万刀,今天是上线第三天,那边儿说基本已经回本了。

本片虽然来自一部古董虚构小说,但整体超强的写实,倒是充分说明了海军这玩意儿真不是吹吹牛喊几句口号、改良一下舰载机,或者下饺子似的造几艘航母就能玩儿好的。

一个战斗群、一艘船从上到下几千人,每一个人都必须完美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还得紧密的互相配合,才能发挥正常的作战能力,而这需要长期有效的训练、直至实战的磨练才能实现。

都知道二战期间日本海军与陆军不合,其实美军也多少存在这个情况。

海军的普遍高素质让他们可以藐视其它一切兵种。

某些程度上说,一个国家海军水平的高低,正是体现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杆。

伊丽莎白苏,虽然只有短短几个镜头,却恍惚有不期待的时空纠缠,一下子把人拉回到拉斯维加斯灯红酒绿的街道上,她举起酒杯的刹那,好好一个战争片,害得我差点儿串台。

 8 ) 骄傲的美国人与自省的德国人—从潜艇片看两国民族性格

历时5年8个月零1周,在整个二战中最关键的大西洋海战中,德军共出击潜艇1188艘,击沉同盟国及中立国运输船只2828艘,总吨位1468.7万吨。

此外,德国潜艇还击沉盟军海军舰艇175艘。

盟军为此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伤亡人数中,仅运输船员就高达约5万人、英国海军约7万人,合计盟军伤亡在10万人以上,以此保障着大西洋航线物资运输的安全,最终扭转了战局,最终赢得二战的胜利。

而德军潜艇部队也付出了巨大代价,1188艘潜艇中,最终损失778艘,其中719艘被盟军击沉,期上服役的潜艇官兵共计约4.1万人,伤亡总计约3.3万人,伤亡率达80%,是德国三军中伤亡率最高的兵种。

在5年多的大西洋海战中,双方在护航与破交战中,无论是飞机舰艇战略战术或技术较量,都创造了很多经典战例。

——以上资料来自《二战德国潜艇战史》本片是典型的美式爆米花大片,但并不乏味,以华丽的特效和紧凑的节奏再现了盟军在二战中大西洋航线上干掉德国四艘U艇的过程,而事实上,在整个二战中,美军护卫舰在单次护航过程中击沉四艘德国U艇的战绩十分罕见。

据史料,被击沉的U艇中绝大部分被英国海军完成,因此《灰》描述的战绩侧向于美方有些夸大,但不免可以看出美国人在这场战役中的骄傲,而事实上大西洋上的海战比电影中描述的更为惨烈。

影片中虽然也描述了商船被毁之后的熊熊烈火,但几乎都不痛不痒的一镜带过,全片的力度几乎都在塑造克劳斯舰长的光辉形象。

他就是整个舰艇的灵魂与主宰,由于他的存在,德国“群狼”被干沉四只,落荒而逃。

整片过程之中我们感受不到战争的惨烈,只是感受到了美军的强大与德军势力的不堪一击,也因此电影的完成度虽然很高,但缺少了回味无穷的意味。

这也是为什么说虽然是二战大片,但依然要归到爆米花类型中的原因,同此片一样,《决战中途岛》也是如此。

当我再次回看《从海底出击》之后,感觉完全不同了,这部电影德国人拍摄,并没有将天平彻底倾向盟军,而多了一些理性的描述。

如果说《灰》篇描述的是一个浓缩的事实,那么《从》片描述的也是一个被放大的事件,U艇会在数次被击中之后还能够逃脱,甚至能够在坠落海底之后还能通过维修完整返回母港,或多或少掺杂了导演的一些表现主义成分。

而《从》片更好的一点是,相对真实地再现了德国兵在出海之前最后的狂欢,而U艇上的紧张气氛在3个小时之中一直紧紧的抓着观众,直至最后一刻。

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个超越普通电影的时长反而成了一个亮点,足以撑起这部经典的必备条件。

由于绝大部分U艇在遇到深水炸弹爆炸之后就会被炸毁或重创,《从》片虽然以极为夸张的描述了一段不可能的历程,这与在《灰》片中的描述并不符合,但值得欣赏的是,艇员在最后在回港之后的庆祝中被突然而至的空袭中被炸死U艇被炸沉,反而在剧情上有了一些自省式的设计,既表达了战争的惨烈也表达了一部分的反省。

算是拉回了些许夸张的成分。

其实经典的潜艇电影还有《U-571》,在表现方面做的更加电影化,但在民族性格上不如这两部电影体现的更为明显。

《从》片的经典在于完美地再现了战争带给人心的压迫,也因此在一些瑕疵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如果导演尊重一下历史,再现一艘U艇被击沉的过程,可能由于太过于合情理而在表现力上就没有这么完美了。

而表达刚愎自用,冒险作死的主题,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在《完美风暴》中完整表达的这个过程,即从道义上的失败走向理性上的沦陷,最终导致覆灭,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9 ) 战争片能吸引的,绝不只是所谓的军迷

本文授权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转载并发表

镇楼图,灰猎犬号中表现海葬的情节,这部片子里关于死亡着墨不多,这场海葬仪式是其中之一关于这部电影,好友谢里登大道写过一个很不错的影评,链接是这个,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723543/,他在这里提到了许多装备和考证的细节,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我自己曾经纠结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电影的结局都已经知晓了,观众到底可以看什么“。

这样的问题放在历史战争片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历史上发生的战事结局都是注定的,这是一个无可避讳的剧透,既然如此,这样的电影看什么呢?

可能有的军迷会执着于装备的考证,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的那辆”虎式坦克“是多么的不真实。

还有些军迷会在这样的战争片中找到宏大叙事的由头,借机抒发自己的感怀。

老实说,我对这样的宏大叙事并不接受。

在我看来过于注重宏大叙事是对个人感受的不尊重,更是对整个事件”质感“的破坏。

那么战争片为什么还得以吸引人呢?

在我看来,所谓的文学和戏剧,其本质都是冲突,而战争是冲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会面对同敌人的冲突,自己内心几种情绪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人性会得到很极致的体现——这才是战争片吸引人的原因。

对于灰猎犬号这部电影来说,除了盟军和德军的冲突,以及驱逐舰官兵们内心的冲突之外,还应该再加上一个,那就是人和自然的冲突。

整个电影里,北大西洋冬季恶劣的海况是所有故事发生的主旋律。

电影中的取景想必也是考究的,始终处于慢慢地摇晃当中。

在这样风高浪急的情况下,美国驱逐舰就算是发现了德国潜水艇的潜望镜也不能用127毫米火炮在远处开火,而只能等到潜水艇抵近。

事实上,所有发生在北大西洋的战斗都必须考虑那里的”高海况“因素。

这种海面不但折磨船舶设计师,也在折磨每一个参加战斗的人。

当然,对于德军和盟军来说,猎杀潜航的故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但对二者而言,这其实都是九死一生的考验。

对于德军而言,影片中出现的VIIC型潜水艇是相当写实的。

这种潜水艇是二战中德军潜艇的主力,其水面航速可以达到十几节,但水下航速也只有六节左右。

这样的水下航速不要说跟盟军动辄三十几节的驱逐舰赛跑了,就是追上商船队都非常费劲。

所以,德军潜艇一般是要通过无线电监听和侦察确定盟军船队的航路,然后用狼群打埋伏。

一般而言,狼群会选择在晚上攻击盟军的船队,此时受限于视界,盟军的护航船其实并不能很好地探测德军潜艇,而潜艇就可以乘此机会浮出水面,凭借着较快的水面航速对商船围追堵截了。

这方面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是发生在1940年10月对SC-7商船队的伏击,德军的五艘潜艇在一晚上击沉了16艘盟军货船,己方无一损失。

当然,这是建立在当时美国尚未参战,盟军护航力量非常薄弱的情况下。

等美国参战之后,德国潜艇就很难再获得这样的好机会了。

影片中浮出水面的VIIC型德军潜艇

关于SC船队的惨剧,来自游戏“大西洋舰队”。

事实上电影中HX-25船队是虚构的,其很多剧情要素综合了其他一些大西洋运输船队的命运但不管美国是否参战,德军潜艇有一点还是明白的,那就是永远不要去挑战护航驱逐舰。

在影片中,作为反派的德军潜艇对灰猎犬号发动了勇猛的攻击。

这在现实中其实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以VIIC型潜水艇为例,一次齐射最多是四枚鱼雷,在这之后就是漫长的重装填过程。

所以,德军艇长第一次齐射要保证”收益最大化“,速度慢,装满了货物又没什么武装的商船才是最好的目标。

1942年以后德军潜艇使用的G7eT3型鱼雷,鱼雷重量巨大,再装填十分不易,且成本高昂,所以德军艇长优先确保的是用鱼雷击沉商船至于驱逐舰,航速飞快,火力强大,那是潜艇的噩梦,是唯恐避之不及的。

关于二战时期的德军潜艇,有一部很好的电影叫《从海底出击》(Das Boot),这部电影站在德军的视角讲述了二战潜艇兵的生活。

在漫长枯燥的巡航之后,发现目标和攻击能带来短暂的兴奋,在此之后不管攻击成败,潜艇都要立刻下潜,躲避驱逐舰拉网巡查式的声纳搜寻和深水炸弹攻击。

在这样的猫捉老鼠游戏中,潜艇完全是被动的,别无他法,只好期待驱逐舰赶紧远离。

倘若运气不好,潜艇被发现了,等待的就是深水炸弹攻击,整艘潜艇上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绝无生还可能。

被驱逐舰声纳锁定的潜水艇所以,电影里德军潜艇跟打了鸡血一样去挑战美军驱逐舰是一个艺术加工罢了,决没有艇长会蠢到这个地步。

当然,这个场景里一处细节更加地艺术加工了,那就是德国潜艇通过无线电联系上美军驱逐舰。

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德国海军和美国海军的无线电通信频率不同且对彼此保密,在实际中并不会发生”入侵对方无线电“的事情。

现实中,倒是盟军破译了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所以对德军潜艇的部署可以有更好的防范。

除此之外,电影中盟军驱逐舰的火力和精准度也被适当下调,这也是为了剧情需要。

实际上,VIIC型潜艇的壳体用40毫米博福斯火炮是可以贯穿的,没有哪个疯狂的潜艇艇长会蠢到浮上水面和驱逐舰对射。

对于德国潜艇来说,猎杀潜航是一出非常危险的游戏,而且这样的游戏在1942年之后更加危险。

整个战争期间,有四分之三的德国潜艇兵阵亡,足可以想见影片里煞是吓人的反派德国潜艇其实也举步维艰,并没有嚣张的资本。

对盟军驱逐舰来说,猎杀潜航的任务同样不轻松。

1942年上半年,盟军大西洋护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船只严重不足。

这样一来,一个船队无论如何精心组织,一定会有漏洞出现的。

而且,这部电影为了艺术化,将德军潜艇设定成一艘一艘前来送死的弱智形象,在实际中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所谓狼群战术,那就是协调一致在一个最有利的时间和地点发动攻击。

这样的协同攻击会让盟军的护航舰顾此失彼,而袭击者也可以趁着混乱逃之夭夭。

面对这样的情况,盟军护航军舰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每次横渡大西洋,几艘货轮被击沉都被当成是”正常情况“,这直到盟军建立了新的反潜组织和采取了新的反潜技术之后才有所改观,这已经是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的事情了。

还是以SC-7船队为例,整个舰队的护航靠的是几艘连驱逐舰都不如的“小型护卫舰”Corvette,这样的小型护卫舰面对德军潜艇显得相当无力

电影中的Dicky就是一艘这样的Corvette,以典型的花级小型护卫舰为例,这些船没有鱼雷,深水炸弹也就是有数的几颗,在这种情况下指望这些船去对抗德国潜艇实在是力不从心而且当时盟军驱逐舰反潜的最主要武器是声呐和深水炸弹。

对于声呐来说,当驱逐舰和目标距离接近到500码的时候,反射的声波返回太快就会和刚发射的声波混在一起,到300码的时候就完全失效。

也就是说在反潜舰接近潜艇的最后阶段其实探测不到潜艇,只能依靠失去接触前推算的潜艇位置和深度——电影的前半段,导演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去刻画驱逐舰猎杀一艘落单的德军艇,在最后时刻,驱逐舰的确和潜艇脱离接触了,只能靠猜。

而当时,如果潜水艇在水面下,盟军驱逐舰能用的攻击武器就只有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设置在军舰尾部,只能向侧舷抛射或者从舰尾轨道上投掷,这就意味着军舰要驶到潜艇正上方才能开始攻击,深水炸弹投出后又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下沉到设定深度上爆炸。

有经验的德国潜艇艇长会在驱逐舰接近的最后关头大幅度改变航向和航速,或者急速潜航。

此时驱逐舰按事前判断的位置和深度投掷深弹的时候就会炸个空。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深水炸弹攻击影片开头猎杀德军潜艇的场面惊心动魄,但放在现实中看,那艘倒霉的德国潜艇艇长只能说是个新手。

当时反潜效率不高,平均下来10次深弹攻击才能有1次击中目标。

反潜是一种很需要耐心的猫捉老鼠游戏,驱逐舰投掷深水炸弹,然后低速观察是否有击沉迹象并等待声呐恢复工作后再次探测并发动攻击,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有的时候反潜攻击会持续十多个小时,投掷上百枚深弹——这都是建立在护航驱逐舰和深水炸弹数量充足,且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在影片中,就那么几艘驱逐舰护航船队等着护航前往英国,大家的燃料又非常紧张,这样的过程基本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直到英国人在1942年底将“刺猬弹”引入驱逐舰,盟军才有了第一种可以向前发射的反潜武器。

电影设定的1942年2月,反潜还是只能靠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在驱逐舰后方爆炸的瞬间影片中德军的潜艇会使用诱饵来干扰盟军驱逐舰的声呐,这其中,Pillenwerfer投掷的是德国的声纳诱饵,这种诱饵从1942年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军潜艇使用。

它由一个装满氢化钙的直径约10厘米的金属罐组成。。

当与海水混合时,氢化钙会产生大量的氢,这些氢会从容器中冒出,从而产生虚假的声纳目标。

不过,这样的声纳目标是静止的,而且就只是单纯的巨大声音而已。

另一种稍加改进的声纳诱饵是Sieglinde,它可以模仿潜水艇在水下以6节速度前行时的声音,对盟军而言迷惑性更大。

影片中,灰猎犬号和其他护航船就因为在这样的诱饵上浪费了大量的深水炸弹,从而导致在第二天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德军的声纳诱饵剖视图其实对于护航兵力严重不足的盟军来说,只要有一艘德国潜艇漏网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

所以,整个北大西洋的航程看似漫长无聊,其实充满了杀机。

电影里的镜头切换也制造了这种紧凑的感觉。

的确,在海战中,没有太多的时间供人思考。

而驱逐舰除了护航,还要负责联络和拯救的任务。

所以在通过危险海域时,舰长是没有休息的可能。

对于德军来说,他们看上去是猎手,但其实更加悲惨。

盟军的船队有明确的目的地,而德军潜艇是要在一片广大的海域游猎,每次出航起码是十几周,他们要忍受无聊,食物不新鲜和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状况,潜艇的条件也比驱逐舰恶劣许多。

饶是如此,北大西洋航路对盟军和德军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所以双方硬着头皮也得在这条航路上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这部影片也很好地还原了小小的驱逐舰在北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中如一叶扁舟的脆弱。

但是在舰内取景时,驱逐舰的内部空间还是被还原的太宽敞了。

真正的驱逐舰内部空间要比电影里小得多。

这也在表明真正的北大西洋护航战比电影里描述的残酷得多。

在这样的杀戮场上,不管是舰长还是没一个小人物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生死考验。

而人在这样的生词考验中表现出的种种,才是穿越历史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也是战争片吸引军迷之外观众的原因。

灰猎犬号这部电影虽然经过删减只剩了一个半小时,但这点把握的非常好,所以,这注定是一部会让人讨论许久的战争片。

毕竟啊,一个凡人被抛入这样时局和自然的漩涡当中,这样的设定本身就具备了强冲突的所有要素,这大约就是表现战争,尤其是海战的影片在娱乐至死,疫情横行的2020年还可以有不少观众的原因吧。

 10 ) 《灰猎犬号》预告片解读:军事、历史和明星们

预告片表明,电影聚焦二战时代的大西洋海战,回到德国潜艇“狼群”作战,与盟国海军护航舰队激战的时代。

电影的剧本源自作家福里斯特的小说《好牧羊犬》,讲述首次参加大西洋海战的美军灰猎犬号驱逐舰欧内斯特·克劳斯(汤姆·汉克斯饰)作为护航舰队的领头舰,为保护37艘船组成的盟国船队,与德军潜艇“狼群”斗智斗勇的故事。

汤姆·汉克斯曾塑造过各种令人印象时刻的角色,最著名的莫过于《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不过在军迷心中,他的形象多半是《拯救大兵瑞恩》里的米勒上尉。

经典战争片的主角再次出演二战片,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预告片里,德国潜艇与驱逐舰打得有来有回,甚至还上浮出水面,与护航舰艇展开炮战。

在大众印象中,二战时代的潜水艇遇到驱逐舰,多半是一面紧急下潜,一面躲避深水炸弹,如此“拼刺刀”式的海战有吗?

海上“拼刺刀”?

这个真的有。

“拼刺刀”式海战 首先,潜艇反杀驱逐舰的战例在二战时代是存在的。

比如,美国海军的鲻鱼号(SS-257)曾击沉了4艘日本驱逐舰。

1944年4月13日在820米的近距离发射了一枚鱼雷,击沉的日本海军的雷号驱逐舰。

同一年6月6日,对日本的水无月号驱逐舰发射了3发鱼雷,2发命中,目标沉没。

次日,抢先发现日本驱逐舰早波号,在600米内3发鱼雷齐射,其中一发命中弹药库,目标的弹药殉爆,沉没。

6月9日,在900米的距离对谷风号驱逐舰来了个4发鱼雷齐射,目标剧烈爆炸后沉没。

至于像预告片里那样,德国潜艇与美国驱逐舰来个“拼刺刀”的战例,也是有的。

1943年11月1日,美国驱逐舰博里号发现了德国潜艇U-405,起初U-405下潜规避,遭到深水炸弹攻击后居然上浮出水面,艇员操纵潜艇上的唯一一门88毫米甲板炮和其它小口径高射炮朝着博里号开火,双方水兵甚至抄起轻武器对射。

最后,虽然博里号通过撞击和近距离枪炮射击打得U-405严重受损,全员阵亡,但是自己也阵亡3个军官和27个水兵,未能俘获U-405,自身也受损严重,只好弃舰,把全体官兵转移到美军的其它军舰上。

二战日军也有数艘潜艇曾在与驱逐舰的交战中上浮,与对方进行炮战,不过就没有U-405这样的运气了,连重创对手都没有做到,结局是全部被击沉。

至于预告片里提到1942年,37艘船的船队,护航舰艇与潜艇展开炮战,那么历史上最接近的一次交战是1942年8月5-10日SC94船队遭遇的德军“狼群”。

…………在交战中,加拿大驱逐舰阿西尼博因号抢先发现了水面上的U-210,用主炮打坏了对方的燃料压载箱,迫使U-210无法下沉,并高速冲过去,谁知U-210驶入浓雾躲避,并故意放慢速度,等阿西尼博因号冲过了头,用甲板炮对其猛烈开火,打死1人,打伤13人。

阿西尼博因号立即反应过来,重新拉开距离进行炮战。

U-210此时修好了燃料压载箱,紧急下潜,被深水炸弹命中。

部分艇员弃船逃生被俘,潜艇沉没。

这个情节和预告片里主角说我们首开战果有点像。

…………英国海军的石竹号驱逐舰用深水炸弹迫使U-379上浮,随后用探照灯锁定了对方,同时舰炮开火,打得对方抬不起头来,最终将其击沉。

………… 德军宣传击沉84000吨运输船,实际是53421吨,共11艘船。

3艘U艇换11艘。

考虑到电影不是直接复原战史,而是从小说改编的,估计情节还有很多改动。

道具如何?

预告片里的镜头有限,不过有些设定值得一看。

电影看来主角就是美国海军了,而SC94舰队之战中,护航舰队是英国和加拿大海军。

不过美国人又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U-571》就是把英国海军的光荣战绩安在了自己头上。

主角指挥的驱逐舰有个全景,很明显是弗莱彻级驱逐舰,从时间上来说,首艘弗莱彻级于1942年6月4日建成,倒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像弗莱彻级这样的新式驱逐舰基本被派到了太平洋战场去对付日军,哪里轮到大西洋海战战场?

考虑到当时护航舰队大多使用的是C级、花级这样的陈旧驱逐舰,还有更小的舰艇与U艇作战,不知道这个道具设定是褒扬还是高级黑了。

当然,剧组这么做可能是有现实原因: ………… 预告片里上浮的德国U艇有好几艘,舰桥上的徽记各不相同,其中3艘的特写较长,分别是红色铁十字中央一个戴山地军帽的骷髅、德国黑鹰中间一个纳粹标志,还有一个似乎是狼头。

这和被击沉的U艇的标志截然不同,U-210的标志是龙虾,U-379的标志为马蹄铁、而U-335是画着十字的黑色盾牌。

而根据历史记录,德国U艇也不会采用如此的徽记。

首先,很多U艇是没有特色徽记的。

至于有徽记的U艇,一般来说分为这么几类: …… 影片里那种富有纳粹色彩的徽记,哪怕是狼头标记,都是没有的。

另外,预告片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信息:预告片里高频出现了一个演员斯蒂芬·格拉汉姆,他出演过《兄弟连》,这部经典电视剧与《拯救大兵瑞恩》是同一个导演斯皮尔伯格,题材相近,口碑也很高。

斯蒂芬·格拉汉姆最著名的角色是《大西洋帝国》的阿尔·卡彭,美国20年代的芝加哥黑社会头目,不过,军迷应该知道他曾在《兄弟连》扮演E连士官迈伦·麦克·兰尼,因反对第一人连长索伯被降职,在诺曼底跳伞里与利普顿一组从侧翼攻击德军炮兵阵地,戏份不是很突出,所以很多网友对他有印象,却想不起他在兄弟连里扮演谁。

右边这位就是预告片最后的字幕里表明,制作人中有中国人,分别是原中影董事长韩三平和前阿里电影高管张强,不知道和美国剧组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如果能借此机会学习美国擅长的道具、特效和制片流程的先进之处的话就好了。

本文完整版发表在我的公众号 装甲参谋部上,欢迎关注后阅读

《光辉岁月》短评

简单直给,难得拍这么短。68分钟到74分钟那一段挺不错,音效加分,音效甚至有点惊悚片的劲头。然后就是在片头的正夫影业和片尾的韩三平还挺让人意外的,另外Alex Zhang是谁啊?谁来科普下吧

3分钟前
  • 不脱袜子同学
  • 还行

以前不明白驱逐舰为何造的像一个同比放大的独木舟,这样岂不是不利于应对海上风浪,看了两部这类型电影后明白了,这是为了更好的规避鱼雷,获得更快响应速度。

5分钟前
  • 留白
  • 还行

可能还原真实,但观感差点,有点沉闷

8分钟前
  • adrien
  • 较差

2020.07.18海战一直是我的盲点,看不明白谁在打谁、怎样打的……线上播放时好像被剪了蛮多的,如果有原版,希望能在影院里感受一下。

13分钟前
  • 小悬子
  • 还行

补标

15分钟前
  • 遗忘的森林
  • 较差

标标准准的战争片

17分钟前
  • 我不是大哥哥
  • 还行

苹果家这种短平快的剪辑思路是跟Netflix学的吗?还是说流媒体平台彻底把电影当成了打发时间的商品?感觉这节奏至少删掉了半小时的内容,强行用字幕把能推动叙事的内容留下,其他的素材全部删除。没觉得这种剪辑思路硬核,只是觉得这种剪法除了够工业之外,让电影彻底变成了一种没有导演,也没有任何个性色彩的商品。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整个过程看着还稍显紧张,但看完了怎么觉得这情节貌似简简单单就演完了,除了感觉当船长真的是要各类知识娴熟外,就是替那些冷掉的食物着急,哪怕你边指挥边吃呢!

23分钟前
  • 喜喜
  • 还行

不功不过没有任何特色的一部片子,不懂为什么汤姆汉克斯会出演。选片失败减一星

25分钟前
  • Yee
  • 较差

三星半。对非军迷不是特别友好。世界和平

30分钟前
  • tripler
  • 还行

还可以,节奏很快,就是制作成本略低,撑不起大场面。另外汤姆汉克斯的脸往那一放,就是天然的主角光环,有限的惊悚感也被这张主角脸给磨没了,反正死不了。

32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其实也比较无聊单薄

36分钟前
  • JustGin
  • 较差

四平八稳

40分钟前
  • 局外人
  • 较差

如同剧情简介一般,故事很直接。看得出影片对战术细节有很高的还原程度,但是叙事性没有过多讲究,可以说是平铺直叙看完了全片,没有太多起伏,最后甚至看得有些困意。和《决战中途岛》的感觉很像。

44分钟前
  • 戴老板
  • 还行

看似紧凑动人心魄,实则老套文化意识输出。

47分钟前
  • 100kg的娇躯
  • 还行

队友呢队友呢?救一下呀,灰狼打不过灰犬,这是阿甘第三次当船长了吧?不知道有没有下一次

50分钟前
  • 米格米格
  • 力荐

这评分,有报复性高分的的因素。在影院看能成倍地爽,91分钟片长绝对赢了

55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好莱坞行货,那真是全程无尿点,它就是能把你的注意力牢牢锁在银幕。

58分钟前
  • AmiLees
  • 推荐

五千万成本,很可能是2020年最后的院线“大片”,知足吧兄弟们,顶我上去的都是在这最艰难的疫情期间和电影患难与共的战友与兄弟!

59分钟前
  • 凯奇
  • 力荐

电影之外的话题是非常符合当下电影创作的特点与困境:技术、表演都无可挑剔却无可奈何的平庸,似乎英雄主义的激情时代也早已远去,只剩下落寞英雄讲述着大家都不感兴趣的老故事。

60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