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糕的年代,也是最有生机的。
🔥🪵🐎这部我喜欢,它是一种另类的浪漫,也是一种带着哲思的回顾。
循着事物的规律而非表象或概念。
是难得的兼顾商业与艺术的剧集;它不是堆砌出来的史诗感,而是讲了一个真的配得上史诗这个词的故事。
整部剧看下来让我有种听了贝多芬生命交响曲的感觉。
开场三集,不同的角色都提到了“it’s a free country.” Aunt最后一次提到时候,带着家人一路西进的男主说,you will die here.她后来自杀了。
俩个抢了吉普赛寡妇物资的德国难民被带队老牛仔赶出队伍时候,还自以为自己站在道德一边。
当一群生存能力极差的难民要牛仔们保护他们去西部的时候,还在那里骂他们是流氓和强盗,也提到了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
老牛仔领队直言:这是一个自由国家,但是你们正在通往自由的路上,现在你们只是一群什么也不是的拓荒者。
一路上是壮美的自然风光,隔着屏幕也能闻到带着火焰燃烧气味的空气。
还有各种可以让你措手不及的死亡方式。
在Elsa死前,她在心中这样说道:To survive the frontier, you must learn to recognize those who won’t. And be weary of their doomed decisions. They are to be avoided at all costs, because their fear is tragedy’s closet cousin. And tragedy is contagious in this place.结尾真是又套路又史诗,上头!
蒙大拿的美景绝对值得这一趟旅行。
“天堂和地狱并存,土地是上帝。
”
看大家有不少空对空的讨论,不如拿来两幅外网的 Dutton 家族人物关系图给各位作参考
Dutton 家族 Family Tree,包括家族内各个成员的出生年份,直系子女以实线标注,领养则以虚线注明
「ELLE」杂志专栏中的另一个版本,以 cast 大图为配图更直观一些,同样,直系子女以实线标注,领养则以虚线注明(传送门:https://www.elle.com/culture/movies-tv/a42245223/yellowstone-1883-1923-dutton-family-tree/)
剧情简介中说这一是个“带领一群人从德克萨斯前往蒙大拿的艰巨任务”,“绝不容忍蠢人”。
但第9集Shea Brennan和Thomas作为久经战场的退役军人、作为更了解印第安人的队长、向导和保护者,犯了最不应该、最愚蠢、也最致命的第一个错误:让被害印第安人的营地上遍布了自己人的痕迹,紧接着三人主席团商议后又犯了第二个愚蠢的错误:让没有任何领导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牛仔韦德等人留守大队,与可能出现的印第安人解释,主席团三人热血上头、匆匆追凶,置整个队伍安危于不顾,恰恰造成了最坏的结果:虽然成功干掉了马贼们,但无人领导移民们的张皇失措,厨子惊恐逃窜,还鼓动了大部分人影从,而他们恰恰遭遇了印第安人们的袭击,导致大部分移民团灭、厨子横死、艾尔莎重伤(不治)。
对于暂时放弃自杀念头,以保护移民为责任(佣金肯定已经只是维持这场迁徒的形式要件)的Shea Brennan和Thomas,可谓彻底的失败。
从前后两次老队长把偷粮食的家庭暴揍、驱逐致使移民队伍减员(艾尔莎的旁白〈大意〉“荒野上的生存有赖于力量的壮大,而队伍的减员恰恰相反”就成了预言、而且一语成谶);再加上第一次渡河时,在还没有雇佣厨师统一配给食物的时候、移民们主动把给养集中在一辆车上就非常不合理,而此时队长二人在渡河前那么充分的准备过程中,没有给移民们在保管食物上有任何的交待或检查,渡河后才发现又横加指责、暴跳如雷。
林林总总,虽然剧集的主题是美国白人(德国移民也算是美国人了)西部大开发的艰辛与执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残酷,但行程任务的失败、所有的伤亡与不幸,队长二人至少要承担大半的责任。
《1883》需要和《黄石》一起作评。
谢里丹有多擅长描写老西部传统中的中年危机,就有多不擅长写现代社会中的智斗戏。
《黄石》到第四季可以说是崩了,当然,自第一季后,裂纹就已经浮现:一方面我们被镜头捕捉到的绝美景色和中年的疲劳、坚韧、坚定彻底征服,另一方面则被没头没尾的智斗、商战戏恶心。
可以说,《黄石》自第一季到第四季,就没有塑成一个像样的对手,对,一个都没有,导致黄石教父老凯文只能没完没了地在年岁渐长中和几个不听话的子女、尤其是F天地的闺女怄气。
主角的对手其实就是主角的反面,负性越强,冲突才越激烈,戏才越好看。
在势均力敌的战斗中获胜,才光荣——当你强到一定程度后,就不总想着在Dota、Lol、王者荣耀中虐菜,一点意思都没有。
“一点意思都没有”——这致命的问题,让缺乏高光反派的《黄石》只能在老凯文的疲劳中谢幕。
或许,谢里丹在《黄石》里,想描写的并不是中年、老年人的外部压力,而是人对时代洪流的无力?
以及无法据守自己成果的痛苦?
身边的东西都在自然、不自然的逝去,只剩寂寥落寞的自己。
《黄石》中老凯文的对手是时代和自己。
沉湎于过去的信条,这让老凯文在现代社会中独木难支。
或许吧。
如果是这样,《黄石》的落幕应该是子孙四散,青山不变——自然从来不归属于某人、某一州、某一国家,就像科恩兄弟的《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中第四个故事《黄金峡谷》一样,人类闯入自然,掠夺赐物、争斗杀伐过后,最终鸟鸣鹿呦,没了痕迹。
也许正是因为拥有与世上最强大的力量——自然——博弈的心性,让谢里丹拙于构思人类专有的、机锋精巧的阴谋商战和现代戏份,导致其无力薄弱到只能沦为黄石农场的个人提供生活调剂,这无聊到闲适的情绪也让观众略感无趣,毕竟,怎么看也无法体会达顿一家真切的危机。
当核心矛盾不明显、问题不尖锐、剧力疲缓如达顿蹒跚老迈的步伐时,《黄石》也走向了崩塌。
切割---谢里丹一向对人物的过去含混其词,总有一种“过去就过去吧”的不言说,这反而让人着迷,“一个成熟稳重的人到底经历过什么才能变成这样?
”,这符合谢里丹式的理想男人塑造——过去的苦,没有必要放到现在来说。
只是沉默、强大、不说教。
沉默、强大,代表着成熟。
而不说教,则代表着对自己和下一代人能力的认同——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要面对的问题。
这让我很喜欢谢里丹的西部,他提供了一个心智成熟、稳重的视角,这让不管是描写过去的《1883》还是现代的《边境杀手》、《赴汤蹈火》(如果要我给别人推荐电影,脑子里摸到的第一个便是它)都透过屏幕传递出一股悲伤但不愤怒的力量——有能力背负过去,也有能力面对未来。
他的西部从不拖泥带水。
可以想象,严苛的环境让人无暇旁顾,但这也让每一个沉浸在严苛环境中的人不自觉地带上了那种与天地对决的悲愤感和富有感情的粗犷诗意。
坚强、坚韧,甚至坚硬、冷漠、饱经沧桑的男人,偶尔流露出的温柔,哪怕只有一点点,都让人觉得动容——谢里丹善于展现人类独有的特质:不靠本能,而是发自心灵与精神的不屈。
这正是人类异化于动物的一面。
表现手法如蜻蜓点水:偶尔来一下,当即结束,此后不再回顾。
这种刻画无比硬朗——沉默、直接、充满力量,又饱含温柔。
自然规律导致男性上了岁数雄性激素减退,不再激进,人变得柔软;而女人则反过来,雌性激素变少让她们变得更坚韧、硬朗。
就像酿酒,时间、方法恰到好处时,酒体才能散发应有的醇厚口感。
对人来说,年龄到了,自然就有了成熟的底子,掺加了阅历以及对应的心态后,男人成熟得温柔,女性成熟得坚强,恰恰好好,自然而然。
如此看,人生的进程早已安排好。
《1883》从这个“自然规律”切入,让老化的西部题材来得更自然妥帖。
里面的女孩从不经世事的柔弱,一路成长为强大果敢的女性;男人们受过伤痛,但依旧保有善意和温柔。
有些人说《1883》爱情戏拖沓、甚至荒诞,而个人感觉这正是谢里丹给老化题材注入活力的药方:女性变得坚强柔韧,其实都是发生在爱情、养育之后。
剧中时代大环境对女人、对黑人是严苛的,又正处内战后的拓荒时期。
一种脱离陈规的力量在每个人的心底酝酿,这才使人有了淡化宗教、拓荒西部的精神根基。
在脱离了父母那辈人身上的宗教法规和血脉亲族的约束后,自由的爱情诞生了,它是属于新生代的产物,而西部蛮荒但又自由开阔的天地,让自由的爱情得以孕育、繁衍,人类也得以开拓新的文明,树立新的规矩。
《1883》通过一个年轻女孩灵动、充满活力的视角看待那些熟悉且正在老去的人,体会社会和历史的沉重和不堪,但并不试图去背负,反而带着心气儿继续前进。
这是谢里丹此前的影视剧里不曾描写的、那种跳出框架、推动陈腐的强大力量。
可以说《1883》是谢里丹对自己以前作品的一次观察研究——年轻人是怎么看待这些沉默寡言的老男人和他们象征的历史老规矩的。
他得出的结论是:去做、去崇拜、去反抗其中的卑劣、去理解他们,然后认同和自我成长。
如果纯粹以镜头语言取代Elsa自述部分,整剧长度缩短到8集,let the story tell itself,那么这部剧值得五星。
十年前我也许会喜欢这样的自述,十年后我也可能会重新喜欢上,但对于目前的我来说,这样的自述是违和的。
从形式上来说,也许有人会认为,镜头语言无法完全取代自述。
那么你是对的,then so be it。
这种完全的取代是没有必要的。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导演编剧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不允许观众和他们有丝毫的理解偏差,必须一字一句地叙述出来引导观众的理解。
我甚至感觉自己在看剧的同时听了一篇影评,并被这种影评剥夺了想象的空间。
当然,上述对镜头语言表现力的质疑,很大程度上也是严重的低估,甚至是对视觉表达形式的画蛇添足。
从内容上来说,自述反复地强调从城市到荒野的转变,以及女主对至今束缚她的那些文明观念的蔑视。
然而同时,她用着最文明,最精雕细琢的比喻和象征去叙述她的反叛,把西部旷野本身的粗粝都给稀释掉了。
如果放在回忆形式的文学作品中,这种违和感不会那么强烈,毕竟文字作品全篇的阅读都是流畅而静默的。
但当它出现在这样一部本身就充满着野性的戏剧张力的视觉作品中时,文字叙述就变得嘈杂起来。
我不怀疑她的那些感想的“真实性”,并且赞同那些感想对于角色塑造极为重要,只是导演表现这些感想的形式削弱了它们的真实性。
Elsa的角色塑造本身非常成功,她的陨落令人心碎,这不需要她自己来叙述。
老队长站在马车外默默看着昏迷中的她,这就足够了,每个观众都能深深共情,那种惋惜,那种伤痛。
我并非全盘否定自述,只是认为在这个特定的故事中,它需要一定的节制。
不能太过确切和饱满。
那些自述每个都像字斟句酌的结果,而字斟句酌不是闪电黄发的风格。
文艺作品将世间万物全部浪漫化的倾向总会有令人生厌的时候。
《1883》作为《黄石》的前传,讲述了 在《黄石》中坐拥美国最大的农场的Dutton家族充满艰辛的立家之路,本剧吸引我的地方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走上这条西进之路,以下是个人的一些解读一、西行目的:1、欧洲移民:成为自由人 由于美国地形原因,东部有着大片的平原湖泊,再加上靠近欧洲,发展十分迅速,美国立国最初的13个州全部在东海岸,在影片开始的19世纪下半段,后来的欧洲移民在东部只能沦为东部资产阶级或者农场主的工人,继续被剥削的命运。
对于举家迁徙到美国,梦想着自由生活的欧洲移民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
1862年,第十六任总统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规定年满21岁的公民从1863年1月1日起,只要付10美元的费用,就有权取得160英亩(近65万平方米,约1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或160英亩以下的土地,耕种5年后,土地就归个人所有,这成为吸引欧洲移民整体决定踏上这条充满艰辛的西进之路的主要动机。
美国地形特点:西部多山和沙漠,东部大片平原2、Dutton家族:放下过去的包袱,重新开始新生活 Dutton家族来自田纳西州,而 James Dutton是一位经历过南北战争的南方军人,作为最后那场战斗的唯一幸存者,战后在监狱里服刑五年,与他一同参与战争的战友都牺牲了,而且虽然田纳西州战前是一个蓄奴州,但在政治上是分裂的,西部和中部地区支持南部联盟,东部地区则怀有支持联邦的情绪,在战后,一个南方军人难免不受到一些歧视,为了摆脱战争的包袱,James打算去俄勒冈重新开始新生活,这一行也带上了刚刚成为寡妇的妹妹Claire和外甥女 Mary,大家怀着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梦想,踏上了西部之路。
3、Shea:完成妻子的遗愿 女儿和妻子因病去世的Shea,一直把这个路途当做自己最后的旅途,他的目的为的不是自己,他也是唯一一个不是去西部开始新生活的人,最后他也如愿完成了这段旅程,为妻子圆了看海的梦。
附上他在E06的台词:An Apache scout told me once,that when you love somebody, you trade souls with them.They get a piece of yours,and you get a piece of theirs.But when your love dies...A little piece of you dies with them.That's why you hurt so bad.But that little piece of him is still inside you.And he can use your eyes to see the world.So...I'm taking my wife to the ocean...And I'm gonna sit on the beach, and let her see it.That was her dream.Then I'm going to see her.That's my dream.二、路线考究 历史上西部从圣路易斯开始的俄勒冈小径是最知名的西行线路之一了,横跨大半个美国,经过七个大州,但是1883的线路并不是完全参考这条线路
历史上的俄勒冈小径剧中Dutton家族是从田纳西州坐火车到达德克萨斯州的沃思堡开始了旅程,根据剧中提到的几个真实地名复原了一下路线,这里推测他们没有进入科罗拉多州境内,原因有几个:1、在和Sam一起的时候,一行人大致是在堪萨斯州,Shea提到的去丹佛线路被一致否决(Sam的领地虽然在俄克拉荷马的Wichita Mountains以南,但当时Sam在和James介绍领地的时候已经远离领地了,当时大概率在堪萨斯的Wichita附近);2、当时有提到Laramie(科罗拉多州去卡斯帕哨所的必经之路)在打仗,一行人势必会避开这条线路;3、剧中在遇到被屠杀的印第安人营地前,他们已经看到了俄勒冈小径深深的车辙,当时并未到Fort Casper,应该是在内布拉斯加州就汇入了俄勒冈小径。
Dutton家族在天堂谷定居下来,而一行人应该是在Bozeman过冬,开春后继续西行,最后 Thomas一家定居点就在波特兰南部的Willamette Valley,最后Shea的归宿应该就在这个河谷往西的海岸线上关于天堂谷的位置,只是基于印第安首领口述的一个推测,剧中没有明指(还没看《黄石》),但是基于规划的线路,应该是在博兹曼附近
1883西行线路 三、美国梦的核心:个体独立和冒险精神可以说美国精神的核心就是冒险精神,移民们抛弃原有国度的一切,踏上未知的新大陆,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冒险,西进运动中的迁徙者同样是面对这样的冒险,而驱使他们去冒险的,就是获得一个更好生活的机会,这就是美国梦。
西方文化非常强调保证人的个体独立,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这份决定带来的风险,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It's a free country",强调在这里自己又独立决定的权力,大家自己决定冒着风险向西走,途中也不会因为自己亲人亡故而迁怒于领队,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就应该自己负责,而其他人往往不会多加干涉,甚至是放弃生命这种事情,大多数人都尊重别人的选择:Claire Dutton决定的时候,James没有多劝,只是在旁边默默准备好了铁铲,避免自己的妹妹曝尸荒野;Shea决定的时候,Tomas没有劝, Charlie只是说"Well,then,I guess this is adios."这种对个体独立的态度,也影响着他们对死亡的态度:在Elsa弥留之际,她的唯一愿望是自己选择死去的地方,James和Margaret并没有病急乱投医,而是接受了这种安排,并决定在Elsa长眠的地方定居,永远陪在女儿身边。
作为一个生活在东方文化下的人来说,通过这部剧集能够对美国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和个体独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虽然未必能够认同,但对于追求更好生活的机会这件事,这是人类本能的追求,无关文化的差异。
一开始看男主女儿,随便就爱上了牛仔,牛仔死后,又因为一场龙卷风轻易爱上了印第安人,都觉得剧情太肤浅、幼稚,谁都没想到,这个这女人爱上的印第安人教会了这女人少量印第安语和几个重要的印第安风俗,并理解了他们的信仰,这为后来另一帮印第安人和男主这一大帮人的冲突带来了最重要的反转,这女人用印第安语讲明了误会,停止了战争,也证明了自己理解印第安信仰并证明已经成为了印第安女战士,于是,印第安人帮这 女人 ( 印第安外号:黄头发闪电 )疗伤,出于同情,印第安酋长告诉了这女人父亲,也就是男主,说某个地方有一片无人认领的乐土,这就是达顿家族后来那一大块地的来源。
关键是:如果没有印第安人的指引,达顿家族几乎不可能找到这块好地,其他白人如果知道这块地,多半会据为己有,而不会告诉达顿,因为印第安人奉行游牧,所以对定居、对土地没有执念,才会给达顿这块地的信息。
这一切的沟通都是由男主的女儿作为桥梁。
有时 ,自由恋爱、开明开放、跨种族沟通有时候会带来巨大的好处,如果一个民族,从不与其他民族通婚,这民族就会走向极端,而且会错过很多双赢的机会,尤其现代文明核平社会(核平没错,不是和平),不可能主动灭绝哪个民族,沟通更显得重要。
看《黄石》就知道了,达顿家这块地,在当代有人出5亿美元他们都不卖。
并不是索某人对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有什么偏见,相反,学法出身的索某人对于女性平权斗争一贯持有相对拥护态度。
但是,Elsa这个角色,未免有些过于不合时宜。
大地惊雷中为父报仇的马蒂,自信、坚强、倔犟、有教养,是那个时代优秀女性的完美写照。
而本剧中的Elsa,活像个追求绝对自由的美国颓废一代,简直领先时代一百多年。
荒野的残酷与开拓者的血泪,本应是西部文化的厚重主旨,但却在本片中沦为了宣扬新时代先锋女性价值的配角,仿佛故事里的一切牺牲和痛苦都只不过是Elsa诗意旅途中的点缀。
也许本意是想要给悲剧的现实上笼罩一抹希望的亮色,但结果却是塑造出了一个与剧情背景严重对立冲突的不和谐角色。
没人要求你为了拍西部片,就非得设定一个1780年代式的被宗教和父权压迫的角色;但你也不能为了宣扬女性主义,而违背时代背景,创造出一个叛逆到似乎活在1980年代的角色吧。
总而言之,谢里丹一贯的反主流边缘价值观作品里突然开始引入迎合zzzq的主流风格,就好似把韩熙载夜宴图跟暴漫结合在了一起,简直太TM的“自由”了
太喜欢《黄石》,所以看完这部前传,忍不住想说几句:)一,十分成功的前传作为黄石的前传,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除了一如既往地恢宏且精致,导演十分聪明地选择了由达顿家一位女性的视角讲述这段既是历史也是人生的故事。
首先他从故事架构上交代了达顿家族迁居西部的由来,简单点说,其实就是米国版的闯关东,甚至连时间都与咱们很重合--同样发生在19世纪末,只不过不同的是,咱们祖先闯关东是为了生存,他们闯西部是为了...自(tu)由(di)?
从剧本情节上也厘清了黄石中老达顿之所以对于土地如此挚着的根本原因,是源自祖辈拿命换来的家传信仰,Land is God。
甚至于,连带他们家人为什么个个一点就着并且战斗力爆表都能一并理解了--因为那也是血脉传承来的。
MS有不少人对女主视角及独白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的看法倒刚好相反:既然是前传,就没必要受正传的风格约束;诗意的女性独白,以更直白的方式带动情绪,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能遮掉点打打杀杀的血腥味儿,挺好;尤其由女性视角带出的多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惨烈渡河时,女主坐在河岸丢掉的钢琴前,边弹边泪流满面...二、值得商榷的女主和她的“爱情观”剧中女1号妙龄神颜、性格泼辣,加之各种甚至秒杀男性的技能加持,基本上是集完美于一身了。
对于最后的BE,自然也是一片唏嘘。
其实冷静想来,在那样一个毫无秩序可言的时代背景下,扎眼的容貌+刚烈的性格,恐怕再多的技能和再强大的父亲,也难保幸运之神一直眷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注定悲剧的命运才应该是合理的吧。
当然,即便导演开局就已经透露了结局,女主在最后跟妈妈告别时,还是令人动容。
Mama, see you in the valley. 要多么强大的心脏才能像她妈妈那样依然能够挤出一抹微笑。
此外,女主最为显著的标签之一,就是勇敢,敢爱敢恨敢表达敢拔枪。
虽然对米国人的开放有所了解,但在咱们这男人纳小妾女人裹小脚的年代里,女主的18岁“爱情观”简直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如果说第一个一见钟情的牛仔,可以用敢爱直爽来解释,但还在为牛仔的死去哭天嚎地的没几天,又可以迅速地向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年轻的印第安人首领投怀送抱并成功二婚,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爱情?
欲望?
傻傻分不清楚。
女主父亲可能不小心说出了大实话,“她大概会一直爱上每一个她遇到的男人。
”好吧,美女跟放荡向来所隔不远。
反倒是,女主的爸妈,一个Dreamer,另一个就是Beliver,举手投足间流淌着的爱意、默契与信任,放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堪称令人艳羡的神仙眷侣了。
三、关于自由、勇敢和其他自由从来都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饥馑荒年的时候,徒有万亩良田无用,有米有肉的人才是自由的;疫情封控的时候,有房有钱没用,囤好口罩手有余粮的人是自由的;身处荒蛮西部的时候,会钢琴打铁无用,骑马狩猎甚至懂杀人的人才是自由的。
不过毫无疑问的,移民大军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勇敢的。
不管他们的目的果真是为了追求自由梦想,还是为了逃离税赋压榨,或者是想换个地方实现阶级翻身。
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敢于背井离乡,踏上几千公里的未开化旅程,都是勇敢甚至伟大的。
也正是剧中多次出现的称呼,让我对Pioneer这个单词原本的含义有了更深理解,嗯,他们是拓荒者,也是那个时代的先锋。
放在时代的目光下,不论咱们祖上的闯关东,还是大漂亮的闯西部,都只是历史的一瞬,挟裹其中的每个人更是何其渺小,所以,活在当下,就敢爱敢恨地勇敢追逐自由和梦想吧。
PS:这部剧告诉我们,不论身处什么时代,多掌握点技能是必需的,会骑马可以容易找对象,会打枪的不至于饿死,懂一门外语就有机会活到最后,所以,自我修炼卷起来~
很喜欢这部剧,像是探索了一条生命之路,充满艰辛,不确定,危及生命的危险…怀着到达自由之地的梦想;又实在是经历了一场人生之旅,面对死亡的空寂却充满了爱,尽管短暂,却如星般璀璨,有炽热的,沉默的,忍痛的…个体的人物人格价值表达突出,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有独立,有分歧,有尊重,有合作…很值得品味。
我尤其喜欢EP7结尾部分的独白:“I didn’t have the heart to tell her there’s not heaven to go to. Because we’re in it already. We’re in hell, too. They coexist right beside each other. And God is the land.” 我改一改这句话给自己,It's all the time, I'm in heaven, I'm in hell too. And God is the life. (God, my own god is my life.)
前传,《与狼共舞》珠玉在前,分虚高,平衡下
剧情又慢又烂 winter is coming 唉 风景无敌 人物的性格无论男女都有点生搬硬套 那个厨子是什么鬼 莫名其妙加了料又没故事线
建议先看前传再看黄石,不然落差感太大了
前三集9/10,黄石1883绝对值得一看,虽然作为前传性质的美剧,一向不被人看好,但是我从目前前三集的质量,远远高于烂尾的正传第四季,讲的达顿家族爷爷辈奶奶辈如何从东海岸进行西部迁徙来到黄石的故事,每一集历史厚重感犹如你在看荒野大嫖客,西进运动一路凶险万分,不仅要防着印第安部落,还要防着各种盗贼土匪,前三集简直有点像北美版西游记的感觉,不过这是真实的历史,有牺牲有流血的心酸史。
看到这个女主真的烦,第七集弃了。
抄起一把铁锹,骑马返回去站立身后,没有任何劝慰的言语,静静看着她开枪自杀,再埋葬了她!那么的冷静、决然、残酷、悲壮!这一过程让人无法言语表达心情……
节奏太慢,没有西部片的爽快劲,导演跟这儿写诗呢
不能说很烂,只能说巨烂。
光绪九年
感受现实的残酷和时间平静的流淌。
文戏过多,场景太新,独白太满,女主太作。
一场追寻梦想与希望的旅程,接连的伤痛和灾难都不足以让人停下脚步来。往前去一步,仍有很多的可能。精良的制作,出众的影像质感,如此高水准的剧作,方可匹配上这样一个历尽无数艰险的旅程。作为观影者,这是一个已知结局的故事,所以9、10两集是对悲伤的具体呈现。女主缓缓的旁白:世间万物,殊途同归,最后就连星星都会消亡。听入耳中,瞬间一个巨大的激灵闪现。想来还是,要不负这好时光。
美国19世纪西部混乱剧情,整个剧情充斥着强盗、匪徒、杀人犯……等不法分子,社会混乱无序,百姓生活胆战心惊。论剧情肯定谈不上多好看,但反映了美国历史,还算可圈可点。由于剧情比较压抑,非常挑受众。
不是我的菜
就凭第七集龙卷风里女主这个kiss 这剧就不值三星了
fort worth 到底有什么好值得期待的…🤦🏻♀️
哎,其实也不是不好,只是我的西部之心都给了孤鸽镇。为谢导呱唧呱唧吧,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真的不用。PS,下次别再让你的角色把内心独白说出来了,蛮跌份的
这导演听说很牛逼 连刷黄石和这剧,剧情全靠fuck,三星给摄影师吧!我觉的吹过头了!
有点说教了 当纪录片看比较好
第五集彻底崩了,好好做你的牛仔,你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诗人!!一天到晚感慨个什么劲啊???但凡多看个几本书,也不至于这么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