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晚课很不专心的看了一段,洗完澡上床睡觉前又迷迷糊糊看了剩下的,期间还暂停很多次听室友讲话,刷了一会小红书。
虽然觉得又很长很平平的很无聊,还是一帧帧每一段都看完了。
如果不是知道这是一部广受大家好评,著名的伊朗导演拍的电影,我可能中途弃片。
知道了这个前提你又觉得看完它,总得悟出什么来。
应该在心理学是什么效应吧。
但是有很神奇的一种感觉,不是因为先入为主知道是好片产生的感觉。
即使我这种用碎片时间断续地看电影,在连续看完一段时间,进入了它想要我们进入的情景中后,再看其他一切东西都好像换了一种视角,或者说像是很久没见过世界一切都感到熟悉又陌生,好像第一次见的视角。
所有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角度看,听,感受,思考,不一定所有东西都是自然而然本该这样,产生这种感觉。
甚至觉得拍电影一板一眼的正规模式也不应该是正统的。
产生了戴着很夸张的头戴式类似vr眼镜的设备第一视角拍很正常的生活,这样的想法。
也许第一天带上的时候是外星人或者长相独特怪异的人看待世界的视角,第二天一模一样的路线,第三天一模一样生活轨迹,遇到的人们是什么反应我又是什么心理?
也许要把我带上眼镜能从镜子里看到特殊的自己的画面删掉。
也许装置里面有第一视角里自己的手能改变看到物体形状的功能。
这样遇到对我投来异样眼光,让我不适的人,我就可以在我的视角里让他扭曲。
一个外形奇特的人心理变化也很吸引人。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尝试这么做。
抢劫犯与老师谈道德;车祸中的女人要轻伤丈夫的遗书;靠贩卖盗版光碟为“电影传播做贡献”的矮人;看遍电影小说却仍不知道怎样为短片选题的学生;坚持不在中午到阿里泉放生金鱼就有生命之忧的老年姐妹;上小学鬼灵精怪的侄女要拍短片却选了个不错的主题,却是不能公开放映的;敲车窗推销盗版CD唱片的年轻人;被打却因政府刚刚吊死两个伤害罪的罪犯而不敢不忍心报案的邻居向导演分享自己的故事;被明令禁止拍片的导演用出租车司机继续着自己的文化事业;侄女让捡钱未还的拾荒小男孩将钱归还给有钱新郎,以保证自己拍摄到的影片能公开放映;因观看排球比赛而被捕的女孩选择绝食抗议,而警方还要诱导没有绝食的证据;为公众说话的可爱律师被律师公会威胁吊销执照;小女孩最后的拍摄,摇晃幼稚的镜头,在前面剧情的铺垫下,像真实的现状压的人喘不过气。
影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反应了思想的禁锢下人民在文化活动方面的反抗,心理诉求急需表达出口的强烈,社会问题急需揭露的紧迫。
车窗前的玫瑰花,车停在栏杆前的定格画面,像是在给思想的禁锢举行简单的葬礼,又像在说,善良正直的人民会把鲜艳带刺的玫瑰带去每一个角落,就像导演的精彩电影终将传播世界!
出租车司机应该是最了解自己国家的人吧!
文 / 柳莺 2006年因“危害国家形象罪”而被伊朗政府剥夺人生自由的贾法•帕纳西凭借《出租车》捧走了今年柏林的金熊大奖。
用“捧”这个动词,实在不甚贴切。
仍记得2011年柏林邀请导演担任评委会成员,彼时身陷囹圄的导演无法亲自到场,电影节还专门为其留出空位,各路影人也纷纷发声以示支持。
四年后,禁令尚未解除,一切如昨日重现,颁奖典礼后的新闻发布会,无数闪光灯的包围之中,孤零零的金熊让人唏嘘。
《出租车》是一部充满勇气的作品,贾法•帕纳西力顶政治高压,用各种铤而走险的方式挑战“二十年不准拍片”的禁令。
和早几年的《这不是一部电影》、《闭幕》一样,《出租车》也是他隐蔽的影像表达。
效法前辈阿巴斯在《时段生命的律动》中的手法,帕纳西把自己伪装成一位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出租车司机。
便携式摄影设备让他能够在最为限制的条件下,依然完成电影拍摄的标准流程。
在这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中,帕纳西回到了他阔别十多年的德黑兰街头,用隐藏在黄色出租车中的摄像头,记录下来往乘客种种言论,为当代伊朗社会的明暗交织写下朴实的脚注。
虚构和真实在电影中模糊了界限,叫人想起《谁能带我回家》中那位在镜头前摔掉石膏,大叫“我不要拍电影”的小女孩米娜。
《出租车》中匆匆上车的普通人,他们有关社会问题的种种交谈,好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漫不经心,却句句直戳国家藏掖在体制深处的软肋。
《出租车》中匆匆上车的普通人,看似是误闯片场的真实乘客,其实亦是导演调度安排的群众演员,他们有关社会问题的种种交谈,好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漫不经心,却句句直戳国家藏掖在体制深处的软肋。
作为流动迷你摄影棚的出租车变成了观察众生百态的绝佳场所,每一位过客的到来都是一段新交流的开始,对话时而如轻盈的吐槽,充满现代元素的的黑色幽默,时而又急转直下,在政治的沉重漩涡中打转。
轻重缓急,错落有致,滴水不漏的剪辑安排下,这些段落又都向着共同的主题开掘。
互不认识的男人和女人,在短暂的旅途中,因为是否该对小偷施以绞刑而发生激烈的争吵。
德黑兰特殊的出租车拼车业务,为陌生人提供了交流和辩论的空间,电影通过这一桥段,单刀直入将视线聚焦伊朗现实,在不同立场的人的口中,这项法规一会儿是天经地义的普世标准,一会儿是泯灭人性的残酷暴行,支持方和反对方各持其理,胶着的争论甚至在狭小的出租车中发酵出一种荒谬的感觉。
这种荒谬感在电影接下来的部分得到持续的增强,无论是喋喋不休的盗版碟贩子,还是心碎于丈夫车祸,却心系遗产继承的妻子,都是伊朗社会中最无力的棋子,过山车般的情节变化,让他们的行为在节制和失控的两极来回往复,而所有歇斯底里的爆发和低头啜泣的无奈,在帕纳西的记录中,皆归因于社会不公的肆意横流,斗升小民不过是在生活的夹缝中,用小聪明忍气吞声地挤开一条前进的缝隙罢了。
《出租车》有意着重讨论了影像记录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帕纳西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具有自我指涉意义的重大命题。
从乘客发现摄像机时的惊讶表情,到碟片商人大谈盗版碟对伊朗人文化启蒙的作用,用影像表达追求艺术自由的初衷在电影里被不断点题。
当导演的侄女坐上他的出租车,并从书包中掏出一个小巧的相机,准备按照老师的教授,拍摄一部“能够被发行的电影”时,导演终于忍不住从沉默不语的聆听者变成了满腹苦水的发泄者,抨击伊朗政府对于文化创作的无情打压。
手捧鲜花的女律师,回忆起自己因为政治犯辩护而终止的职业生涯,最终让《出租车》的后半段完全变成了一部关于帕纳西自己的电影。
相比被禁后的前两部作品,在痛苦愤懑中挣扎许久的帕纳西终于找到了一种举重若轻的表达风格,把对现世不公的苦笑,拍得如同小品文般有趣。
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出租车》的镜头被固定在狭小的车内,封闭的空间成为伊朗社会隐喻的载体。
偶尔,导演也会将摄像机小心挪移,对准车窗外混乱嘈杂的德黑兰街头,角度的转换不但打破电影形式单一而可能产生的沉闷感,更通过视角的延伸,触及广阔的平民社会,让这部兼具讽刺与幽默,辛辣与心酸的电影成为折射当代伊朗的棱镜。
电影开头和结尾汽车的启停,仿佛戏剧的开场与谢幕,是为日常生活赋予的仪式感。
主体部分的伪纪录片流动自然,由不同对话段落制造出的层次感,有效地弥补了摄影方面的不足,让这部九十分钟的电影从头至尾都充满着剧情的张力。
相 比被禁后的前两部作品,在痛苦愤懑中挣扎许久的帕纳西终于找到了一种举重若轻的表达风格,把对现世不公的苦笑,拍得如同小品文般有趣。
诚然,柏林的这尊金 熊背后,一定是有政治同情的加分,但集明快和沉重于一身的特殊气质,从细缝中窥视大局的艺术野心,都注定《出租车》是一部值得铭记的佳作。
原文载于2015.4期《电影世界》
本来我是冲着了解伊朗的目的去看这部电影的,结果弄到最后发现这不过是一部符合西方口味的宣传片。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不过一个导演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一部电影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从而让相同口味的人得以安慰和集聚。
从这个角度讲,也就涉足了政治。
也是从这个角度讲,拍摄电影这件事是需要严格管控的。
最可笑的是最后那个玫瑰花的情节,弄得有点颜色革命的意味。
这也恐怕是导演最爱的地方,不过却是最无聊的。
无论导演初衷如何,无论这部影片的推崇者如何,这部电影就是一个闹剧。
浪费了钱,仅此而已。
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了解一下前苏联和发生了颜色革命的各个地方,导演也就不会如此幼稚了。
即便是他获得一个索尔仁斯基般的诺贝尔奖,带给自己国家的无非是一片狼藉。
小女孩:什么叫做传播阴暗思想呢?
导演:就是你记在笔记本上的东西啊。
小女孩:我知道,老师告诉过我,但是我还是不懂,她没有解释清楚。
她告诉我:要实事求是,但是不要把真相拍出来,如果真相是负面的,扰乱和谐的,就不能拍出来。
我真的不懂,哪些应该是真实的,哪些是不真实的。
真心不懂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
导演:我们不能把某些真相拍出来,某些人不想让大家知道某些真相。
小女孩:他们明明做了这些事情,我们却不能拍出来?
... ...PS:导演正在坐牢中...我不由得为我们拥有XXXX而感到自豪😂😂😂
这部《出租车》(港译《伊朗的士笑看人生》)曾在三月香港国际电影节有过展映,因为英语水平有限,那期我放弃了。
意想不到五月底引进了翻译版,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把它纳入到观影片单中。
这部电影虽然评价较高(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但它仍然属于小众类别,像是一部实验电影,画面有大量街景和路人写实出镜,配搭演员在固定摄像头下一气呵成的唠叨,整体是不加雕琢的粗糙影像,通俗一点说这就叫“现实主义”作品。
影片大约只有80分钟长度,说是“喜剧”的话有点看扁了它,可又很难用“诙谐”或者“黑色幽默”界定,它甚至带有自嘲。
看完电影后静静思索,还真有不少值得探讨的方面,碍于我对伊朗文化认识不深因此无法细说,但仍可认定这部电影十分有趣。
全片仅有两个摄像视点:车头行车记录仪、手持佳能相机;还有屈指可数的拍摄角度:车辆正前方、车内驾驶位、副驾驶位、可调远近焦的车窗追尾。
所有镜头都定位在出租车由内而外拍摄,直到结尾摄像头被流氓拆毁,画面漆黑一片地遗憾落幕。
影片虽然说的是开出租车路上遇见的那些事儿,情节性并不强,然而喋喋不休通篇话唠几乎就记录了伊朗的社会风貌以及讽刺着奇葩的电影审查制度。
作为一个直率坦白老好人性格的司机,乘坐他的车的乘客都喜欢跟他热切交流。
影片一开始就接上了几个拼车的客人,又以其中一位女教师与一名自由工作者(劫匪)格格不入的谈话开篇;然后是一名伊朗妇女送重伤丈夫进院这段非常搞笑,它反映出伊朗妇女的权益根本难以得到尊重和保障。
又因为欧美电影几乎不可能在伊朗上映,所以伊朗人民要开展“文娱活动”看好莱坞大片,都得益于盗版商贩的功劳。
伊朗学生创作电影苦闷题材无法自由挑选;两个老妇人信奉着奇怪的宗教咒语;鬼马萝莉侄女几乎把伊朗电影审查制度吐槽得体无完肤;还有无奈的拾荒少年再穷也会敬畏信仰、遭遇不公也不敢告发的老邻居、被男权势力打压的妇女律师等等。
说不上能把伊朗民间疾苦从镜头中释放,但至少透过这部电影让我见识到伊朗街道乃至风貌的真实一面。
优秀的伊朗电影大部分在本土遭禁,这部显然也因题材“过界”。
翻阅资料了解,伊朗的电影审查制度之严苛闻名于世,例如:导演必须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将剧本、演员样片等呈交文化部伊斯兰宗教审查委员会接受审查。
还有一串难以想象的禁条,例如:禁止男女之间身体接触、语言暧昧等等…… 片尾字幕也证实了,这部伊朗电影无法在伊朗发行。
身处伊朗拍电影,还不如开个出租车省心,但伊朗还是有一批真正热爱、敢于挑战的电影工作者在默默为伊朗电影刷名片。
如果你是电影人或者与电影创作相关的,就非常值得推荐,看里面的导演精神。
(2015.06.04 HK 百老匯-油麻地)
2015年柏林电影节颁奖礼后的红毯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象征着最高荣誉的金熊奖杯孤单地立于红毯上,而理应捧起它的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正在国内受到政府当局监管,无法出国。
导演拍出了这样一部有趣的、反叛的、充满自反意识的杰作,却无法见证自己的荣誉,实在太过遗憾。
帕纳西最早跟随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工作,这部影片的设定和叙事结构也是借鉴了阿巴斯的电影《十段生命的律动》。
与其他伊朗导演一样,为了躲避严苛的审查制度,他早期的作品以孩童为主体,但逐渐转向更具争议性的社会议题如女性在伊斯兰社会下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这些充满社会指向性的影像引起了当局的不满,帕纳西的影片被指控带有政治宣传目的,意图反抗伊斯兰政府。
导演本人被禁止拍摄电影20年。
本片是他在被禁后拍摄的第三部电影,这部电影延续了他一贯的人文主义关怀和贴近现实的美学运用,但与前两部不同的是,《出租车》多了一份经历过风雨后的自嘲和轻松的苦涩却不失力量。
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所有的画面都是由车内的DV拍摄,影片故事非常简单,由导演本人扮演的出租车司机在德黑兰市内游荡并和上来的各式乘客对话。
出租车在片中是一种观察社会的媒介,开场的透过前挡风玻璃的长镜头寓意着导演将透过窗户进入到生活之中,帕纳西坐在司机的位置上,也表明自己将会以观察者的身份来进入这部影片,不过,随着剧情推进,帕纳西在屏幕上显得更为强势并通过对话开始渐渐地传递他的观点。
作为观众,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两种现实,一种是关于伊朗社会的现实,我们和导演处在相同的视点,还有第二层现实就是当导演开始占据主导并和他的侄女哈娜直接地讨论审查制度时,我们看到的是帕纳西自己的现实处境。
哈娜在上车后一直在讲关于学校里的一个作业,她要拍一个小短片,不过老师给了她诸多限制,许多画面是不宜出现的,她必须得拍一部可被发行的影片,通过侄女之口导演影射了自己被限制住的处境。
如前文所说,《出租车》是一部具有反抗性的影片并充满质疑精神。
在电影中段,哈娜用摄像机纪录到一个新郎掉落了钱包,而在边上的小男孩把钱包占为己有,哈娜要求男孩把钱包还回去,不然她的电影就不能发行了,哈娜恳求男孩改变他的现实行为来配合她在片子里宣扬好的品德。
在这里导演利用这一荒诞的情境讽刺了审查制度的荒谬不合理。
让我们退一步,先来思考一个问题,电影是什么?
电影虽然不是完全的真实,但是电影具有很强的模拟重塑现实的能力。
所谓现实主义就是通过精心安排后呈现出来的拟现实的场景,它还是脱胎于对于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而在审查的干扰下,电影失去了这种模仿现实的能力,在政治体制的管控下,创作者只能呈现所谓可被接受的,符合政府当局意识形态的现实,而这是与电影本身刻画现实的潜力所相悖的。
帕纳西通过这样一个场景引导观众质疑在银幕上看到的影像,如果哈娜成功改变了男孩的行为,呈现在屏幕上的就会是被更改过的,符合要求的现实。
在后面导演与侄女的对话中,他又多次重申了这一观点,哈娜抱怨说老师告诉她你们要呈现真实,但如果现实是不好的,就不要拍,那到底要拍什么呀?
帕纳西质问了政府的审查制度,也邀请观众质疑所看到影像的可信度并积极地从被改头换面的影像中寻求真实,如果电影只能展现被更改的现实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电影末段,导演的一位朋友送给他一朵玫瑰并表示这是献给所有爱电影之人的。
然后,镜头又透过前挡风玻璃对准了窗外的街道,这和开头的镜头呼应,只是在前景中增添了一朵玫瑰。
影片最后,导演和侄女下车,几个应该是政府派来的男子撬开车试图销毁录像,其暴力的作为与鲜艳美丽的玫瑰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朵花是对电影的热爱与激情的象征,也承载了帕纳西继续创作的决心。
当权者也许拥有权力控制电影创作,有办法监管那些不肯服从的电影工作者,但无法掠夺人们对电影的爱和想要自由表达,揭露现实的欲望。
最终,帕纳西宣示了自己还要继续拍摄的决心并以一种美丽的方式完成了他的宣告。
看电影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体验:看完一部片子后,大家会热烈讨论影片里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然后有人一语道破: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的。
然后之前在夸夸其谈这故事到底有多露怯,多粗糙的人顿时住口,我们对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对所谓的事实有种别样的执着,不然,再打动人心的故事,若是虚构的,我们都可以耸耸肩,轻描淡写的来一句:“反正又不是真的”。
在看《出租车》的整个过程中,似乎心里一直都有个问号,这是电影,还是纪录片?
或者回到那个最本质的二元论问题,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故事的镜头从一台缓缓启动的出租车开始。
贾法·帕纳西导演本尊驾驶着这辆出租车,穿梭在德黑兰的大街小巷里,一个又一个的乘客上车再下车,伊朗的人生百态图,就在这狭小的出租车里上演:有自爆身份是盗匪的痞子;有女教师;有想要和导演合作卖非法光碟的小贩;有出了车祸,相信自己即将死去,要把自己遗言录下来,把财产全部留给妻子的男人;有坚信若是不在正午十二点前把金鱼放在圣泉水里,自己就会死的老人;有帕纳西自己的侄女,想要拍一部可以“发布”的出去的电影……而在这些乘客上上下下的过程中,那个问题似乎一直在天平的两侧摇摆:真的,还是假的。
电影的镜头使用的很是巧妙,这个镜头貌似就固定在车前挡风玻璃的下方,用某种方式隐藏起来,而司机帕纳西会根据需要把这个镜头转来转去。
由于这个镜头有限制性,导演会巧妙的运用别人手里的拍摄工具,进行视角的转换:比如在录男子遗言的时候,可以从副驾驶的角度拍摄,比如小侄女手里的摄像机,这些视角的真实度,也不断的让人觉得,是不是导演真的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驾好相机,开着一辆出租车,拍了一部真人秀一样的记录片回来。
因为片子就被设定在出租车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所以故事注定不能多么波澜起伏;因此片子中最有力量的元素便是语言,如同话痨一样,喋喋不休。
只用语言来讲故事,本身就很难。
辞藻语言的力量,总是不如血腥暴力或是感情充沛的故事来得打动人。
所以不管是由谁说出的故事,总是显得略微干燥。
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并不讨巧的讲故事方式,被帕纳西导演调理的颇有味道。
话题先是从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开始,到社会问题,到信仰。
若是这影片从头到尾只是像万花筒一样黑色幽默的混杂了伊朗的人生百态,那这故事本身会像摄像机架设的角度一样,平凡的力量极简,却震慑人心。
遗憾的是,爆笑连连的开场过后,每隔一段时间,话题总会被生硬的拽回电影这一话题。
贾法·帕纳西拍摄的电影由于触犯伊朗当局,因此他的电影被禁止在伊朗上映,他本人也被判入狱6年,禁止拍电影20年,罪名是“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参与反对伊朗革命制度的宣传活动”。
被当局压迫之后,受到不公正待遇之后的艺术家,拍出的作品里,总是有点掩藏不住的申诉欲望在探头探脑,急切的想要告诉世界,自己受了委屈。
若是一个小女孩,从笔记本里一点点的把老师交给他们怎么拍电影的准则念出来,听起来却像是伊朗的“广电总局”设下条条框框,我们好像顿时光然大悟,哦,这个依然还是导演导出来的,这个是“假”的,真的也成了假的。
像每个导演都是每部作品的神明,决定了每部作品这个小世界的起起落落一样,帕纳西掌握着这部《出租车》的方向盘,同时也掌握着整个故事的走向。
帕纳西坐在司机的座位上,整部电影中都面带着慈祥的笑容。
虽然对现实的抱怨用这样的方式出自他人之口,多少有些着了刻意,可我依然被他慈悲的像佛祖一样的笑容所打动。
这或许已经是经历了打压,经历了牢狱,不被自己的祖国所包容的艺术家能够做出的最从容的回答了吧。
贾法·帕纳西2011年拍过一部电影,叫《这不是一部电影》,我想这部《出租车》,若有另外一个名字,或许可以叫《这也不是一部电影》。
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他很接近了,就只差了这么一点点。
<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确实,我们的眼光是什么?
有相信道德与生存分开的小偷,有站在对方视角的老师,有被洗脑相信命运的女人,有因为死亡见证情真意切和背后心计的的夫妻,有被打压反抗的律师,有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有不被观念束缚却为生计奔波的拾荒男孩。
还有那些杂七杂八的不能的规定,最后小女孩说,为什么是真的事却不让人说呢?
这样低级的教育如做父母一样,幼稚而可笑。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点什么呢?
我们还是可以有什么样的思考和眼光呢?
那样的环境都可以成就这样的导演,所以还是少些抱怨,多想想自己
《出租车》是一部抗议伊朗电影制度的严肃电影,在一副黑色喜剧加行动电影的外衣之下,包裹着导演贾法·帕纳西迂回射出的讽刺利箭,片子拍摄手法看似简单,结构却极其精巧,转场顺畅,不留痕迹,好像就是一部出租车视角毫无导演、表演设计的纪录片。
如何拍一部可以被发行的电影?
那就是遵守可发行电影的一切教条,具体来说就是不拍任何涉及政治经济议题的题材,不拍任何表现“肮脏现实”的题材等。
作为小乘客和司机侄女的小导演在电影教条的指导下,十分艰难的想完成一部可以发行的电影,却不得要领,只好胡乱拍自己的叔叔(作为导演的出租车司机),尝试让一个拍电影的叔叔解答要义。
片中抗议式的电影元素十足:盗版DVD商和他的盗版货品、车载摄像仪、苹果手机、数码照相机,以及最后被小偷砸车要偷走的记忆棒等。
这一切,都是非法之下的暗流!
片子中出现了拥抱玫瑰花的法律工作者(导演好友),她正要搭乘出租车去监狱探望被释放的囚犯(政治犯?
),车内两者的对话,仿佛就是法律界迫害代表和电影界迫害代表的对话,诉说的境遇和经验毫无意外的相同。
玫瑰花和盗版DVD一样,在轻松对话中显得可贵。
没想到居然那么好笑,好几段笑翻全场。跟天朝太多相似也因此特别有共鸣。全片在一辆出租车通过不同乘客来看伊朗社会,打破虚实界限最终完成导演的政治诉求,并表达出他对电影的热爱,这样的电影让人无法不喜欢。
比17年戛纳中那部《方向》更真实吗,似乎是,但仍不可避免地要以作者逻辑编排乘客的自白,因为现实的情况可能带来枯燥,它实际就变成了无乘客的出租车,你只能政治地去观看,概念地去观看。
欣赏不了
伪记录的方式怪怪的,成了帕纳西的个人观点,但于电影而言就精炼了,也有了层次与结构,观众容易跟着编排入戏。电影里“拾金不昧”的未实现与实现,未实现不一定坏,实现了却遭抢劫,这引申为伊朗电影发行的探讨,绝妙。揭露不一定是坏事,而遮掩却欲盖弥彰,希望有关国家部门意识到啊。
「你得在鏡頭當好人,否則我拍不成能上映的電影。」當創作者視造假為常態,紀錄片與劇情片並無分別;將這一層隱喻拉至戲外,帕納西為了重現現實竟不得不用最不現實的劇情片一法,又是否是一種不可免去的罪?
#资料馆留影#一场特殊的浸入式观影体验,篇幅比想象中要短(想象空间却很大),由小见大又漫不经心的几段纪录(专门营造的真实质感),以及那个戛然而止的神收尾(还钱反被偷)可谓反讽……无论何时何地都迫切需要这样有力的影像书写,事关审查制度与电影从业者生存现状(世界性议题,冷现实主义=负能量?),小车厢其实也是大社会,taxi串连起各色伊朗社会问题(点到为止),却无一不尖锐深刻,可贵之处在于只客观呈现不作评论(类似《必是天堂》)。映后思考:导演放低身段(化身路人甲?)便可触摸真实本质拍出有生命力的杰作,反之只能套用那些经过雕饰美化的现实拍出不入流的垃圾。贾法·帕纳西自演自导,亲身实践了至死不放弃拍电影的权利,电影之外的故事更震撼。最后这朵花献给爱电影的人们,因为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希望所在。
好看
浓浓的说教,无论用什么语言包装,浓浓的说教都不该直露得太朴素。这些轮番登场的讲述客们絮叨自己刻意又做作的伊朗阴暗风情,感觉到了当时看天注定的那种糟心得如坐针毡
#片子又名《的士看人生》,确实,的士是个微缩的社会舞台,短短片子要表达的太多,无法深入只能呈现;#手持摄影+车载录像,晃动的较厉害,晕!#小侄女伶牙俐齿,可是导演心曲的代言人?怪可爱的。
金熊奖获奖电影,镜头逼仄,捉襟见肘的摄影技巧在电影院里看实在太难受。自嘲的部分也毫无意思。最后,出租车内进入盗贼,电影黑屏,结束。
不喜欢这个形式表达装的这个内容,不自洽。能理解有限制,但片子还是透着股子造作虚伪劲儿。
看了前20分钟,后20分钟。什么玩意儿?这是电影?世界之癌应该全部清除。
刚开始的时候,那股真诚的热爱电影的赤子之心真的让人好感动。故意模糊现实与电影的边界,让人分不清。有点像《小亚细亚往事》,不仅在拍电影,而且在说想说的伊朗社会。
可以看作是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的朋友圈短视频集锦,他关心的所有社会议题,都在里面。新意有余,但力度不足。
三星半,有点小失望,向那些为电影奉献的导演致敬
应该更彻底点把反应镜头和后排的奇怪机位都去掉,做一部彻彻底底的行车记录仪电影!小姑娘蛮萌的
最喜欢那一段,侄女在后面滔滔不绝地照搬伊朗教条,贾法和女律师面面相觑,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在这车,看懂伊朗
摆拍出伊朗百态,和中国很像。
电影本身并不是特别出彩,因为政治诉求倾向过于明显,所以反而失去了几分真实感,更加像是为了表达一些政见和反映一些伊朗的文化封建现象而“制造”出几件事件。尽管如此,精神仍可嘉。